第1篇 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第2篇 2022关于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乡,位于县西北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341人,由于上学、搬迁、随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乡1141人。此次只调查在本乡居住的少年儿童,共1141人。经调查摸底,乡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有43人,占3.86%;孤儿1人,占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占0.53%;残疾的有11人,占0.96%;生活困难的有62人,占5.43%。这几种弱势少年儿童占在乡居住少年儿童总数的10.78%,占全乡儿童总数的9.17%。另外,留守儿童更是数不胜数,占儿童总数的40%以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第3篇 关于调查贵州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报告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xx.9%。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届时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超过90%。20xx年,贵州老年人口501万,空巢老人150.3万、比上一年净增36.36万,并保持高增长势头,同时凸显的矛盾问题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大。为此,我们对贵州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谓“空巢”,指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共居一舍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老年夫妇的家庭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共居一舍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经超过60岁且共居一舍生活的两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来,贵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家持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较多,现在那部分人开始变老,由于变老人群的增多,计划内出生人口(低龄人)在减少,即老龄化不断加剧,空巢老人相应增多。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多元化经济结构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快节奏的发展,催生了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适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轻一代人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欢和子女合住,导致老年人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贵阳市调研发现有47.43%的空巢明确表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现代生活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现代生活竞争的加剧,很多年轻人在外经商或在别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于长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难得回几次家,甚至有的子女为节约车费和减少误工损失,一年或几年都不回家。老人们因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自己,又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最终选择单独居住,结果推进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结果。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越来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如都匀市类似独居的老年人占该地空巢老人总数的38.3%。五是社会转型变迁引发的结果。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为照顾子女求学,部分曾经居住在乡镇或工矿企业的,都到县城或省城买房落户解决子女入学,让老人独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类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占该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结果。有些老年人没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独自生活。这类老年人一般经济状况不好,由于子女之间互相推诿、嫌弃,不得不独居空巢,初步统计类似老人约占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况
20xx年,我省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150.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总数净增36.36万人。本次调研除从面上了解全省的基本情况外,还为进一步深入调研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选取九个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一)生活保障状况。一是经济收入情况。 全省空巢老人生活靠退休金的占xx.1%,享受低保的占25.9%,通过其他救助的占10.7%,还有3%的空巢老人无生活保障。走访的空巢老人年平均收入为2701元,每月225元,年收入在2300元贫困线下的占53%,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约占30 %(不含政府及社会的各种补助);依靠本人/配偶的劳动所得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2.02%;依靠子女支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1.02%。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收入用于吃穿599人,医疗465人,生产或经营33人,代养孙子/孙女22人。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认为经济宽裕55人,较宽裕50人,够用300人,较困难153人,很困难41人。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仍然比较大,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十分有限,可供支配收入很少,生活比较艰苦,以“低保”为生的空巢老人比重较大,不能享受“低保”的大部分空巢老人,遇到天灾人祸,最基本生活都很难保证。二是老年人住房情况。据调查全省还有9%的空巢老人无住房。在黔东南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空巢老人有自有住房的占75.96%,属子女房产的占17.2%,无房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84%;同时发现,空巢老人个人独住占调查总人数的22.2%,与父母(两代空巢老人家庭同住)占调查总人数的2.34%,与孙子或孙女同住占调查总人数的3.84%,与其他亲戚同住的占调查总人数的0.67%。三是主要负担情况。在黔西南晴隆县调研发现,有61.83%空巢老人要照顾外出子女的孙辈,且孙辈大多有3至5人;在照顾孙辈的老年人中,感到负担很重和比较重的占87.97%,有近四成的老人不仅要照看孙辈,还要承担孙辈部分或全部教育及生活费用;感到经济宽裕的空巢老人只有2.6 % ,感到比较困难的占48.03 % ,感到很困难的高达33.49 %,可见空巢老人的负担比较大。四是老年人参加社保情况。走访的空巢老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8.1%,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占xx.02%,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占17.86%,参加商业保险的占0.33%,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68%。
(二)医疗保障情况。一是就医情况。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除城市空巢老人就医条件好一些外,农村空巢老人虽然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空巢老人 “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生病在家,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大,为患者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如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困难会更大。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几乎无人照料。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乡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很不方便,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据调查,只有49.31%的空巢老人认为看病方便或比较方便,有21.55%的空巢老人认为到医院看病便利或程度一般,另有近三分之一(29.xx%)空巢老人认为到医院看病不方便或不很方便。二是医保情况。受访对象有87.16%的空巢老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或合作医疗。参加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占48.91%,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占17.0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占30.38%,无医疗保障的占6%。医疗报销仍然是空巢老年患者的主要问题,报销比例高的医院,治不好病,治得好病的医院报销比例很低,在省外看病难以报销。除大病外,只有不足一半(47.94%)的空巢老人能够或基本承担得起日常的医疗费用。
(三)身体健康状况。一是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身体非常好的空巢老人占6.18%,身体较好的占18.36%,一般的占57.93%,较差的占11.52%,非常差的占6.01%。生活基本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只有60%,有相当多的空巢老人生活要靠别人的照顾才得以生存,还有4%的空巢老人已完全失能。可见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较差、生活不便是必须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七星关区市西办事处翠西社区雷钵组68岁的董孝英女老人,下肢残疾,行动不变,这类老人的生活,虽有社区不定时的照顾和服务,但生活中确实困难重重。二是养生保健状况。据调查,去年只有35.7%的空巢老人参加过体检,而54.1%的空巢老人去年没有参加体检,还有将近10%的老年人从未参加过体检,有10.7%的空巢老人长期处于生病。这些数据表明,老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保健、自我服务、独立生活的意识。当前,老年人护理和生活照料问题开始凸现,渐成严峻态势。全省60岁数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的只有16890人,还有近70%的老年人未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同时,老人档案不全,信息不详等情况不乏存在。
第4篇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妇女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妇女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妇女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化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前,金城镇妇联就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奎年来,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且责成妇联等有关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创新农村妇女文化生活、丰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载体、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层次。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达标村评创、文化阵地精品工程建设等活动,使镇、村两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提升。目前全镇村村建起了妇女儿童之家,镇(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全镇村级公共文化阵地覆盖率超100%,建成精品示范工程2个、省径文化示范村 1个。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当前,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点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文化阵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有了这些相对健全的文化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文化活动.
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支撑。近年来,金城镇主要实施了“三项工程”,培育文化人才。一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发了《金城镇基层宣传干部工作职责》,明确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配备与使用。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依托市文联所属各协会和市文化馆师资,对基层文艺队伍、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工程。建立镇文化志愿者队伍,并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招募镇级文化志愿者123人。目前,全镇共有民间文体队伍13支、文体骨干523人。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带动、引领下,有效推动了全镇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
3.文化品牌不断形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了内涵。金坛文化底蕴深厚,老百姓有崇文重教、孝老爱亲的良好传统,金城镇加快建设文化名镇,充分调动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村妇女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每年定期开展元宵灯会、社区邻里节、社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除了全镇性的文化活动外,金城镇镇、村妇女组织定期开展才艺秀、文艺广场晚会等,专门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提升了农村妇女文化活动品味。其中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扇子舞队就吸引了300多名妇女参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上看,虽然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村与村之间文化建设较不平衡。金城镇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集中在城郊结合村,离城镇较远的村文化建设则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地区间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
2.文体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群众的生活方式已逐步与城市接轨。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目前,大多数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内容局限在文艺汇演、放露天电影等。文艺汇演只有在节日期间安排,无法满足农村妇女的日常文化需求。而露天电影,由于手法传统,对本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妇女已失去吸引力。据上庄村的妇联主任统计,每次村里放映露天电影都只有七八十人到场观看,其中本地妇女仅占三分之一。
3、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村没有把满足农村妇女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村妇女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进程。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使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均衡化。以镇(街道)文化站为龙头,以妇联组织为纽带,加强区域间的文化资源整合。通过各村妇女组织的互动合作,由文化建设强村与薄弱村结对,进行基础设施、文化人才共享,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动。组织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文化薄弱村的妇女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方式,从“被文化”转为“要文化”。
2.注重特色,增强文化对农村妇女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每名农村妇女都能在传统活动中寻找到自己能参加的项目。同时要注重挖掘特色,创造出更多当地农村妇女喜欢的文化品牌。如翠园社区春节期间的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妇女心灵手巧的文化民俗。
3.培育人才,组建农村妇女自己的文化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来提升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与领导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5篇 2022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报告范文
此次xx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 调查方法: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第6篇 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报告
此次xx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 调查方法:
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第7篇 2022关于调查贵州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报告范文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xx.9%。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届时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超过90%。20xx年,贵州老年人口501万,空巢老人150.3万、比上一年净增36.36万,并保持高增长势头,同时凸显的矛盾问题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大。为此,我们对贵州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谓空巢,指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共居一舍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老年夫妇的家庭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共居一舍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经超过60岁且共居一舍生活的两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来,贵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家持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较多,现在那部分人开始变老,由于变老人群的增多,计划内出生人口(低龄人)在减少,即老龄化不断加剧,空巢老人相应增多。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多元化经济结构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快节奏的发展,催生了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适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轻一代人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欢和子女合住,导致老年人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贵阳市调研发现有47.43%的空巢明确表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现代生活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现代生活竞争的加剧,很多年轻人在外经商或在别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于长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难得回几次家,甚至有的子女为节约车费和减少误工损失,一年或几年都不回家。老人们因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自己,又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最终选择单独居住,结果推进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结果。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越来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如都匀市类似独居的老年人占该地空巢老人总数的38.3%。五是社会转型变迁引发的结果。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为照顾子女求学,部分曾经居住在乡镇或工矿企业的,都到县城或省城买房落户解决子女入学,让老人独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类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占该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结果。有些老年人没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独自生活。这类老年人一般经济状况不好,由于子女之间互相推诿、嫌弃,不得不独居空巢,初步统计类似老人约占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况
20xx年,我省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150.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总数净增36.36万人。本次调研除从面上了解全省的基本情况外,还为进一步深入调研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选取九个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第8篇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调研究发现农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养欠缺和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因此,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家长的关爱、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建立农村“留守生”档案,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 社会实践 农村留守生 学习生活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农村社会表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发展建设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这就使得广大年青的夫妇纷纷双双离开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将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中让祖辈照管,这便产生了社会的又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特别是地处农村偏远地区, 去外打工已经成为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 留守生” 现象更为严重。然而农村“留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探讨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本文拟通过深入到邵东县的边远农村与农村“留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深入分析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问题,现就他们目前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现状调查
据我们调查走访了解,现在邵东县有80%左右的青年夫妇在外务工,孩子多数留给祖辈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交给叔伯和姑姨或其他亲戚照看,由于缺少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其学习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大现状:
1.缺少家庭温暖,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经常性的对子女教育交流,对于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至关重要。就调查了解,90以上的外出务工父母,与孩子的联络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节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在问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关心自己时,孩子总是默不作声,有些父母除了寄钱回家给孩子读书之外,从不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在这种亲情、关爱和交流缺乏的情况之下,使得“留守生”产生孤独感,许多“留守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有被父母抛弃感”、“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自己感觉到很难受”、“有困难、困惑但不知道找谁倾述”......,上述的种种心理障碍,致使他们特胆小,怕交流,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举手发言,不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自学习惯差,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较差,在我进行过调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学成绩在60分左右,只有个别的成绩还过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不良习惯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管,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身在外乡的父母会隔不久就要打电话回来问这问那,要孩子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还要许下诺言:爸爸妈妈回来后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这样在孩子心中产生只有爸爸妈妈才能给好东西的意识,无形中给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给老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生怕照顾不好孩子,让孩子受委屈,便姑息迁就,溺爱放纵,好坏难分;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为母亲,她们大多也都忙于劳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么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极少部分家长沉迷于麻将,对孩子教育方式、观念和语言行为习惯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或动辄就是粗语相对、拳脚相向、棍棒相加,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其不良影响。这两种家庭教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起来好像还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时炸弹,这样的家庭教育种下的苦果将会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初中年级的学生中突显出来。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败而习惯了,娇惯了,学坏了,厌倦了,学校教育听不进去,家庭教育无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铁不成钢,但为时已晚,孩子出现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彻夜不归。调查表明,出现这种教育缺失问题的孩子中留守儿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导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纪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他们大多是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全上保护孩子,学习上除了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有做作业先做作业再去玩外,没有能力更科学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辈们讲的事或问的问题,大部分祖辈们的回答或解释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不具备启发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特点。这部分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与学校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孩子受的爱中溺爱占主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将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心里话没有地方说,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变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的性格特点。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道德素养不乐观
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带好孩子的想法,他们对孙辈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质生活上虽得到了满足,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随便打人、说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该得到的东西一定要等)时,他们往往称当第一支持者或间接支持者,或采取置之不理,或随便说一下,当孩子因此而生气、哭闹时,则想办法用物质或许诺来劝慰孩子,姑息纵容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小来不束,大来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顿时化为灰烬,日积月累,孩子养成骄横任性,漠视规矩,对长辈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难以接受,形成对抗情绪,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严重的出现逃学、厌学、迷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打群架,参与偷盗等。
二、原因探析
根据调查了解和对现状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辈和亲属们对留守在身边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较溺爱,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疼爱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贪玩、任性、不认真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
2.由于没有文化, 不知道怎样配合学校对其进行作业检查等教育, 有的问一问:“ 作业做好了吗?”对孙辈们“做好了” 的谎言明知是在欺骗他, 却也无可奈何。
3.不敢大胆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严了, 孩子们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边显得可怜, 怕引起儿子、儿媳的误会, 招来虑待孙子之嫌, 只好听之任之。
4.有的沉迷于打牌, 没有心思去过问孙子们的学习, 甚至经常对孙子们说:“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业后就上床睡觉。”结果, 孙子们的兴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亲属自己的事都忙个不停, 根本无暇照顾别人的孩子。给他们饭吃, 给他们一个地方住就行了, 至于孩子们想什么、爱什么、做了什么, 他们却管不了那么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无人照看, 家里虽有漂亮的房子, 但从学校回家后, 看不到任何人, 还必须自己动手做饭,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决对策
刻育和关爱“ 留守生”对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家质的提高, 关系到中国的千秋大业。关注“ 留守生”倾听他们的心声, 理解他们的处境, 懂得他们的需要, 给“ 留守生”创建一个成长的新空间。及时删除他们的缺点, 把他们的优点粘贴在一起,让他们学会“ 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 ,这是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的。如何让农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就此谈几点建议:
1.多份关爱,多份沟通,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为人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留守生”更多的关爱: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经常回来也要经常通过电话和孩子沟通,要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样很爱他们,心时刻在自己身上。有条件的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没有条件的,可以父母双方之中留一个在家中陪孩子上学,若是都不在身边,寒暑假应该抽时间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关心,亲情的温暖,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拟的。
2.加强“留守生”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讲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学校正规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有这样一个式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5+2<7”,足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距较大,办好家长学校是问题的关键。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祖辈或亲戚)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教育,让家长学校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3.加强“留守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奎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撤并了不少中小学校。目前,中小学人数趋向稳定,而区域生源比较分散,一部分家长希望学校为孩子提供寄宿条件,一些留守儿童家长的要求更加强烈。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安全、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儿童在充满温暖和快乐的集体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内部管理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县的农村初级中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寄宿生,他们中有绝大部分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条件参差不齐,整体寄宿条件还比较差,寄宿制学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为农村“留守生”寄宿开绿灯,让“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帮助和爱护,学校就是他的家,老师如同他的父母,这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强“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祖辈的沟通又比较困难,缺乏亲情的抚慰、沟通与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人(一般为兼职)负责。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设立这个室,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长室,或是在政教处(教导处),或是在班主任的办公桌边,或是在任课教师的办公桌边。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其中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主流,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专业性,往往难以击中孩子心理障碍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条件的学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员(师)的培训工作,没有条件的学校要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培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他们传授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更好地为缺失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5.加强“留守生”的个人档案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对象,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关注。为更全面并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时、准确、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个人生活学习情况、监护人监护情况及个人受家庭教育情况等纳入档案中,追踪了解,形成成长记录,为完善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6.呼吁社会重视,共同关注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同时是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有赖于社会的共同关注。首先:省市有关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其次,乡镇应该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学校或设立“留守生班”,给与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农村”留守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再次,乡镇团组织与当地工会、村委会、学校联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鼓励当地的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参加。最后,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留守生”实行规范化管理,帮组或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关注“留守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设。
总之,农村“留守生”数量多、涉及面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仅靠家庭和学校短期行为难以解决,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持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第9篇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调研究发现农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养欠缺和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因此,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家长的关爱、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建立农村“留守生”档案,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农村社会表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发展建设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这就使得广大年青的夫妇纷纷双双离开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将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中让祖辈照管,这便产生了社会的又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特别是地处农村偏远地区, 去外打工已经成为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 留守生” 现象更为严重。然而农村“留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学习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探讨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本文拟通过深入到邵东县的边远农村与农村“留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深入分析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问题,现就他们目前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现状调查
据我们调查走访了解,现在邵东县有80%左右的青年夫妇在外务工,孩子多数留给祖辈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交给叔伯和姑姨或其他亲戚照看,由于缺少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其学习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大现状:
1.缺少家庭温暖,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经常性的对子女教育交流,对于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至关重要。就调查了解,90以上的外出务工父母,与孩子的联络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节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在问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关心自己时,孩子总是默不作声,有些父母除了寄钱回家给孩子读书之外,从不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在这种亲情、关爱和交流缺乏的情况之下,使得“留守生”产生孤独感,许多“留守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有被父母抛弃感”、“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自己感觉到很难受”、“有困难、困惑但不知道找谁倾述”......,上述的种种心理障碍,致使他们特胆小,怕交流,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举手发言,不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有问题不敢问老师,自学习惯差,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较差,在我进行过调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学成绩在60分左右,只有个别的成绩还过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不良习惯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管,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身在外乡的父母会隔不久就要打电话回来问这问那,要孩子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还要许下诺言:爸爸妈妈回来后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这样在孩子心中产生只有爸爸妈妈才能给好东西的意识,无形中给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给老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生怕照顾不好孩子,让孩子受委屈,便姑息迁就,溺爱放纵,好坏难分;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为母亲,她们大多也都忙于劳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么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极少部分家长沉迷于麻将,对孩子教育方式、观念和语言行为习惯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或动辄就是粗语相对、拳脚相向、棍棒相加,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其不良影响。这两种家庭教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起来好像还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时炸弹,这样的家庭教育种下的苦果将会在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初中年级的学生中突显出来。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败而习惯了,娇惯了,学坏了,厌倦了,学校教育听不进去,家庭教育无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铁不成钢,但为时已晚,孩子出现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彻夜不归。调查表明,出现这种教育缺失问题的孩子中留守儿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导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纪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他们大多是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全上保护孩子,学习上除了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有做作业先做作业再去玩外,没有能力更科学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辈们讲的事或问的问题,大部分祖辈们的回答或解释难以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不具备启发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模仿能力极强的特点。这部分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与学校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关爱,孩子受的爱中溺爱占主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将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心里话没有地方说,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变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观,表现为暴躁、冷漠、内向、任性的性格特点。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导致道德素养不乐观
保证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带好孩子的想法,他们对孙辈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质生活上虽得到了满足,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每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随便打人、说脏话、对人不礼貌、不该得到的东西一定要等)时,他们往往称当第一支持者或间接支持者,或采取置之不理,或随便说一下,当孩子因此而生气、哭闹时,则想办法用物质或许诺来劝慰孩子,姑息纵容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小来不束,大来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顿时化为灰烬,日积月累,孩子养成骄横任性,漠视规矩,对长辈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难以接受,形成对抗情绪,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严重的出现逃学、厌学、迷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打群架,参与偷盗等。
二、原因探析
根据调查了解和对现状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辈和亲属们对留守在身边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较溺爱,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疼爱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贪玩、任性、不认真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
2.由于没有文化, 不知道怎样配合学校对其进行作业检查等教育, 有的问一问:“ 作业做好了吗?”对孙辈们“做好了” 的谎言明知是在欺骗他, 却也无可奈何。
3.不敢大胆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严了, 孩子们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边显得可怜, 怕引起儿子、儿媳的误会, 招来虑待孙子之嫌, 只好听之任之。
4.有的沉迷于打牌, 没有心思去过问孙子们的学习, 甚至经常对孙子们说:“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业后就上床睡觉。”结果, 孙子们的兴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亲属自己的事都忙个不停, 根本无暇照顾别人的孩子。给他们饭吃, 给他们一个地方住就行了, 至于孩子们想什么、爱什么、做了什么, 他们却管不了那么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无人照看, 家里虽有漂亮的房子, 但从学校回家后, 看不到任何人, 还必须自己动手做饭,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决对策
教育和关爱“ 留守生”对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家质的提高, 关系到中国的千秋大业。关注“ 留守生”倾听他们的心声, 理解他们的处境, 懂得他们的需要, 给“ 留守生”创建一个成长的新空间。及时删除他们的缺点, 把他们的优点粘贴在一起,让他们学会“ 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 ,这是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的。如何让农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就此谈几点建议:
1.多份关爱,多份沟通,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为人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给“留守生”更多的关爱: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经常回来也要经常通过电话和孩子沟通,要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样很爱他们,心时刻在自己身上。有条件的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没有条件的,可以父母双方之中留一个在家中陪孩子上学,若是都不在身边,寒暑假应该抽时间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关心,亲情的温暖,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拟的。
2.加强“留守生”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讲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学校正规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有这样一个式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5+2”,足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距较大,办好家长学校是问题的关键。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祖辈或亲戚)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让他们通过学习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教育,让家长学校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3.加强“留守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撤并了不少中小学校。目前,中小学人数趋向稳定,而区域生源比较分散,一部分家长希望学校为孩子提供寄宿条件,一些留守儿童家长的要求更加强烈。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安全、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儿童在充满温暖和快乐的集体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内部管理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县的农村初级中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小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寄宿生,他们中有绝大部分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条件参差不齐,整体寄宿条件还比较差,寄宿制学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为农村“留守生”寄宿开绿灯,让“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帮助和爱护,学校就是他的家,老师如同他的父母,这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强“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祖辈的沟通又比较困难,缺乏亲情的抚慰、沟通与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人(一般为兼职)负责。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设立这个室,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长室,或是在政教处(教导处),或是在班主任的办公桌边,或是在任课教师的办公桌边。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其中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主流,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专业性,往往难以击中孩子心理障碍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条件的学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员(师)的培训工作,没有条件的学校要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培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他们传授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更好地为缺失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5.加强“留守生”的个人档案建设,促进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对象,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关注。为更全面并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时、准确、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其个人生活学习情况、监护人监护情况及个人受家庭教育情况等纳入档案中,追踪了解,形成成长记录,为完善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6.呼吁社会重视,共同关注农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同时是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留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有赖于社会的共同关注。首先:省市有关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其次,乡镇应该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学校或设立“留守生班”,给与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农村”留守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再次,乡镇团组织与当地工会、村委会、学校联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鼓励当地的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参加。最后,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留守生”实行规范化管理,帮组或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关注“留守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设。
总之,农村“留守生”数量多、涉及面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仅靠家庭和学校短期行为难以解决,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持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