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第2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课题主持人:
课题承担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第3篇】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要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是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它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工作,在“十五”期间,我们重点进行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的课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广大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能做到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评判、共享知识,
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新课程实验六年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却发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三维目标的割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但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浮华中迷失了方向: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无力;过于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诸如此类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弱化,而新课程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未完全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现象;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小学与中学之间出现脱节,强调学科本位,学校普遍没有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整合。
3、教学层次低下。一是在促进学习方面,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材料。如“自主”学习缺乏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学习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探究学习”形式化和机械化,课堂一放开就“收不拢”;预设过度,生成过多;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会恰当地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在促进发展方面,缺乏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的甚至花很长时间解决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
4、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表现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5、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他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6、教学评价华而不实,缺乏操作性强的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升学考试注重的是知识性的分数线,而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较模糊。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国内外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等。近五十年国外研究者围绕教学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来看,大都是从大而全的角度来阐述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及轮廓;从实证研究来看,主要是对特定教学活动、教学环节中教学策略的研究,影响教师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关教学策略使用效果的研究,特定学生群体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忽视了教学策略在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研究,或者多偏重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忽视学生的学习,只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历史表明,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三)研究的意义价值
1、进一步发展我校课题的研究成果,目标直指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行动策略的有效性,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有效教学策略理论。
2、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实现各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与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3、本课题是当前我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能有效解决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我校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位,有利于推动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教学素质良好,研究经验丰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有教育硕士12名,45位高级教师,学校现有省、市、区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课改标兵10余人,年龄结构也比较均衡。
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长涵盖新课程的所有学科领域,在各学科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充分。
组织保障:该课题由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长春市第七十八中学负责组织实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相关的培训、研讨、激励制度,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修养,既分工又协作,保证各项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
经费保障: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课题经费资助的同时,校内还将自筹一定的课题经费,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
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的策略框架,形成新课程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策略体系。
2、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3、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我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
(二)研究内容
根据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本课题主要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音乐、信息、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含探讨各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如何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包括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等。
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各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自主、合作、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该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因而有效教学策略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俩、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时应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四)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研究步骤及主要工作
1、实验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实验方案》、《选择课题》。
(2)确实实验学科以及负责人。
(3)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组织开题,培训实验课题成员。
2、实验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12月)
3、主要工作有:
(1)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价实验效益,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3)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4、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六、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
2、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效性研究
3、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4、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研究
5、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6、课堂学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7、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
8、教师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
9、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
10、课前有效预习策略的研究
11、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
12、课堂教学小结的有效性研究
13、教师的个人备课策略研究
14、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策略研究
15、习题设计有效性研究
【第4篇】数据库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数据库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下面整理了数据库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希望对您有帮助~
数据库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课程网站
2、课题目的
本网站依据开发要求主要应用于网站教学管理,完成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学大纲发布,通知发布、课件发布、作业发布、学生在线自测、在线答题等的数字化管理。开发本系统可比较系统地对教务、教学上的各项服务和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极大地节约教学成本,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 2.1面向对象
该网站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所有有需求的用户,本院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上面下载课件,在线测试和留言。该网站的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用户管理,系统信息的维护等工作。老师则拥有权限可以上传课件,上传和发布作业,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查看学生在线考试的分数记录,回答学生留言板的问题。该网站也不排除其他人员对网站的访问,同样可以对该网站自由的访问和操作。
2.2课程背景
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广泛普及,数值化管理手段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习惯于是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信息,这样也方便的老师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信息化应用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该网站为本书店提供了搞笑,准确,快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项目概述
3.1网站需求分析
中国教育历来有重视质量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价教育质量的新标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把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要根据各级教育的特点予以细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革新。特别是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不仅是把硬件系统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起来。 3.2网站构架
前台主要包括导航栏(首页、相关新闻、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测试题库、课程论坛)、公告栏(包括公告通告、学校要闻、相关新闻、热帖、管理员登入)。
后台包括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管理、公告管理)、课件管理(包括课件的添加管理、显示管理)、回复管理(帖子的回复管理、删除管理、热帖的显示管理)、管理员管理(查看会员信息、查看留言及回复)、权限管理(管理员增加、管理员修改、管理员删除)。
3.3主要内容及功能:本网站系统功能主要分为五大类:
(1)教学大纲和通知部分:教学大纲单独设计页面。通知和新闻发布部分在要在首页显示,发布通知是管理员的权限。
(2)课件发布系统:管理员可以发布课件,课件管理。老师可以上传课件。学生可以下载网上发布后的课件。
(3)作业发布系统:老师可以上传作业发布,学生可以下载作业,管理员拥有管理作业和删除以前老师发布的作业权利(防止积累过多)。
(4)网上测试系统:在线自测(题目全为选择题),有题库管理系统随机生成,每套题目有50道题目组成,在试卷的管理中随机生成的试卷分等级比如分简单和较难的试题(这些要在生成前学生选择的)
(5)论坛系统学生可以提交问题,然后由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回答。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复,编辑,删除等操作在管理员对其进行检查后显示,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6)实训案例系统:管理员可以发布作品和管理。老师可以上传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可以下载发布出的作品。
本系统性能力易于使用,具体有较高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这就需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用户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它与文件系统的重要区别是数据的充分共享,交叉访问,与应用程序的高度独立性。
4、项目特点
该网站是一个操作使用简单,界面漂亮美观的网站。具有以下特点: (1)简洁美观的操作界面
简单的操作界面能够大大的提高用户的操作速度,从而提高服务效率,使顾客节约一定的时间。因此美观又简单的操作界面使用户感觉舒适,该网站通过专业美工的精心打造,与学校网站具有相同的风格,给用户带来亲切感,从而避免在视觉带来的异样。 (2)科学的管理模式
系统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管理员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替用户轻松的完成需要整理信息:结构化管理模式,涵盖了新闻管理、电子教案编辑、用户管理、教学课件管理等等,为该网站的电子化管理提供了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 (3)对外的开放性
通过数据库课程网站,比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通过免费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质量。
(4)信息的整体性
数据库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教学课程建设要考虑完整的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即课堂授课水平、教与学的互动、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的培养、学业成绩的评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要抓住个方面间的关系,关注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5)师生的互动性
通过建立健全课程网站评价体系,即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比较校内、校外、甚至国外专家、同行、学生在利用课程网站的建设方案,调查和补充课程
的教学内容,强化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的互动建设,这是课程建设的一条必备的途径,同时也是一条捷径。
5、实施方案
(1)网站设计方案分析
本网站设计的方案采用dreamweaver开发工具进行开发,使用asp.net技术编写,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并且本网站有较好的导航,以便读者浏览。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流程设计、搭建系统、建立数据库、前台界面设计,后台开发,系统测试,维护,。此管理系统具有易安装、成本低、可扩充、、用户使用ie浏览器就可以使用。当需要对网站进行修改,只需系统管理员进入后台修改,网站内容有较好的检索设计,有简明的网页题目和反应主题的关键字,以增大被检索的概率,网页有较好的可读性,篇幅和版面效果比较适宜,网站能满足用户网上获取相应信息的目的。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本系统是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dreamweaver8、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等。
6、工作进度
参考文献
宁国利.课堂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青年教师学报. 2007(6). 65-67
杨祥,刘海波,刘璞 c程序精品课程网站开发设计 通化师范学校学报. 2010年31(10)
[3] 徐磊. 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技术大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
[4] 张景峰. asp程序设计(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32
[5] 杨志. dreamweaver+asp网页编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 260
[6] 胡孟杰, 郑延斌, 岳明. javascript动态网页开发案例指导.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1-2
【第5篇】地理课程与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乡土地理教材在初中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中学为例
一、选题的科学依据(1、选题背景;2、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
起初关注乡土地理是缘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性质的实践性方面就提到乡土地理考察,在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提到乡土地理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说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又明确地阐述了对乡土地理标准:①运用地区,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②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③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④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⑤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还提出了活动建议: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并做了如下说明:①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② 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③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课本课程。④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发现多次提到乡土地理。而且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对乡土地理用了一章进行解析,共三节。
第一节明确了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②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④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意义: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②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④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第二节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第三节提出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实施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①熟悉家乡地理,②具备地理实践能力,③了解学生。
在官方发布的这两本重要的文件中能很清楚的发现乡土地理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很多地区的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未能形成体系,甚至就没有。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乡土地理教材。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乡土地理教材取源于现实生活,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不断更新的动态特征。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学校地理教学中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部分,也最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是实现地理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最切生活的素材、数据和案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进等一系列的整合,打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乡土地理教材的内容是“选自学生身边熟悉的紧密联系国情、为己所用的题材”,“对学生的地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给予指导。”因此,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为设计乡土地理教材打下基础;
②通过了解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的现状,思考教材应用的问题;
③通过分析问题,掌握乡土地理教材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④通过提出解决相关问题解决建议,推进乡土地理学科发展。
2.应用价值
①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②按照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原则,进行教材编制,丰富了地理教材的类型;
③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给予的科学设计,说明具体实施办法,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调动当地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说明:“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科本课程。”但现实的中学并没有落实,甚至没有乡土地理教材。亟需相关研究指导实践。从查阅到的相关文献看,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关于乡土地理教育
乡土地理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土地理教育和爱乡爱国教育的好坏, 因此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看,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新课程改革也对乡土地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但是,由于课时限制、分数要求等因素,乡土地理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限制。教师们对于如何更好的进行乡土地理教育还存在很多困惑。
(2)关于乡土地理教学
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 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 2000-- 年之间, 国内学者在三大地理教学期刊 《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 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 69 篇, 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 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关于乡土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关于如何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步入了新阶段。但总体而言我国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教材较少,还有待丰富。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拉萨市教育研究所郅昆山在《编写拉萨市乡土地理教材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认为编好乡土地理教材可在:“新”、“特”、“实”、“情”四个字上下功夫。所谓“新”即编写的指导思想新,“特”则是教材要突出地方特色,“实”指教材的实践性,所谓“情”为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山西朔州师范杨军在《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一文中指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时省、市、县相结合;二是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三是乡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四是结合统编教材,注意实践性;五是要注意声文并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郑耀星在《编写地理教材中比较法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当前乡土地理教材乡土性不浓,主要是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抓住乡土地理内部各要素内部的主要矛盾,平均用力;二是没有抓住乡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三是没有明确乡土地理向对于外界的特征。他提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者,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跳出本县框框,摆脱就事论事,多做比较,才能识得乡土真面目。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抓住本县(市)在所属地(市)、省,乃至国内外地位;二是比较出本县(市)与其他县(市)之间的差异性,从中看清本县(市)的特殊性;三是充分利用横向、纵向比较,全方位正确的反映本县(市)乡土地理各方面特征。
2.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关于乡土地理教育
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直到近代才逐步形成。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是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的开山鼻祖。他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学科是学生必修的20个科目之一,且学校地理应该系统讲授:“宇宙中最重要的事实:例如圆形的天球,大海的形状……尤其是他们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和其他典型特征……”乡土地理教育己确定为学校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后,不断被许多教育家、地理学家所论述,也为许多地理教师所承认并努力地加以实践。18世纪中期的法国大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尔》中专门讲述了少年的“爱弥尔”应对自然界作详细的实地观察。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也强调了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从认识自己学校场地和自己的乡村开始逐渐扩充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现代国外学校课程中,都比较重视乡土地理,将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的组成部分,与本国地理,世界地理相提并论。日本在小学一、三年级设置乡土环境课程,初中二年级本国地理课程中含有乡土地理,高中地学课程中含周围日常生活中的地学内容。英、法两国都在不同阶段设置了乡土地理。巴西学校区域地理从社区地理、本州地理到本国地理、世界地理。美国的“同心圆”式课程理论,将地理课程从乡土开始作为这种理论的典型例子。可见,国外学校乡土地理教育历来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单独设置,有的是作为区域地理课程中单独组成设置,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分别开设了乡土地理或含有乡土地理的课程。
(2)关于乡土地理教学
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 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 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 《地理学——它的历史、 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 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 “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 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 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 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由此可见,在国外, 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关于乡土地理教材
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时,德国他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垃圾处理站的地址,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一般以问题导向开始,提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地理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澳大利亚的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在世界上是做得较有成效的,他们开发了土著人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河谷中学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定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但也存在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困难、社会难以理解等问题。研究发现国外在对乡土地理内容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编写相应的乡土地理教材;另一是在有关本国地理和本省地理教学时要求教师联系乡土地理知识,没有单独编写乡土地理教材。
3.发展趋势
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乡土地理要求尚无较为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而新课改环境下的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单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逐步深入的展开相关研究,使乡土地理地理教育理论更加联系实际。
(四)主要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代稳,张美竹,秦趣,王金凤. 关于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06:95-97.
马爱元.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建议[a].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2.
[3]张海. 我国乡土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思考[j]. 地理教学,,10:26-30.
[4]梁婷. 乡土地理教学浅议[j].新课程导学,,29:15.
[5]蔡梅.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08:60-62.
[6]柯志坤. 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4:141+241.
[7]张卫青,徐宝芳. 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87-89.
[8]陈惠. 初中地理教材应用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9]赵媛,嵇昊威,管卫华,郝丽莎. 《江苏地理》教材编写体系与特色[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88-92.
[10]李素梅,滕星. 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49-55.
[11]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 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12:50-53.
[12]张爱琴. 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10:12-15.
博硕士论文:
邓伟军. 中学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类型和编写原则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陈惠. 初中地理教材应用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3]周升娟.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乡土地理教材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
[4]王信文. 乡土地理的教育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5]徐建华. 农村乡土地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
[6]戚永华.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7]曹传道.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8]王海霞. 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及教材建设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9]赵欣. 中学乡土地理教育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10]张雷. 探究式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11]韩晶. 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
[12]黎蕴元.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13]袁华斌. 乡土地理教育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14]唐燕. 都市地区乡土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15]赵国军. 重庆市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16]李振云. 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 澄,林培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5]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永文,王静爱.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杨载田.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概念与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乡土地理教材设计”的思路进行。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明确相关的核心概念,在理论研究指导下编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今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暂列提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
一、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乡土地理教材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乡土地理教材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界定
一、乡土地理范围的界定
二、乡土地理的概念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内涵
第三章 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调查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二、问卷调查的分析
第四章 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到位
二、经费和课时不充足
三、教师能力不够
四、地理学习基地不适合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解决乡土地理教材在中学应用问题的策略
一、编制乡土地理教材。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保障经费和课时
三、地理教师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地理学习基地
五、建立健全相关评价机制
第六章 进行乡土地理的设计
一、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原则
二、乡土地理教材的设计实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二)研究方案
1.前期调研阶段:20xx年1月——20xx年06月
(1)阅读有关教学评价的专业书籍,奠定理论基础。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把握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3)根据前期的理论积累,列出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2.理论研究阶段:20xx年06月——20xx年12月
(1)依据调查问卷,全面开展调查研究。
(2)分析调查结果,开展理论研究。
(3)写出论文初稿,提出对策建议。
3.完善提高阶段:20xx年01月——20xx年05月
(1)进行系统总结、修改完善论文。
(2)准备答辩。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xx.3—20xx.5 搜集资料、设计访谈提纲
20xx.6—20xx.8 整理调查文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0xx.9—20xx.12 将文献资料和数据结果进行系统归纳、综合
20xx.1—20xx.4 修改、完善论文
20xx.4—20xx.5 准备答辩 写出文献综述
【第6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法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通过研究,试图实现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研究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怎样 (尤其是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 ,需要哪些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成果是研究报告、实物,还是其它;以及导师的建议和鉴定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概括出来,让人能够从题目中看出要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二)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有的也称“问题的由来”,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有时,也可以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顶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五)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即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上网和设计问卷等比较基础的方法)、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等。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六)研究的内容和难点
高中阶段,研究学习课题研究的类型大致有科学实验类型、读书报告类型、社会调查类型和项目设计类型等。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预计的研究难点。
(七)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进度、时间安捧安排等。
(八)成员分工
开题时,要明确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 i
(九)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预期成果即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
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l
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撰写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1.课题研究背景说明大而空
2.课题研究价值判断欠全面正确
3.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问题偏离课题中心
4.研究步骤不合理,研究方法欠科学
5.对课题研究困难估计不足
为了方便开题会上进行开题报告,有能力的课题组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powerpoint制作好开题报告会所需要的ppt演示文稿(幻灯片),还应该做好开题的答辩准备。
范例:
当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证。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校经过几个月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受学校校长委托,代表学校课题作开题报告,请同学研究讨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生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是开放性。第二个是探究性。第三个是实践性。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实施和组织呢?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老师指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6、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哪些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料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具有专长的教师等校内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包括农村衫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负责学生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帮助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和人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提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规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工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自己调查、观访(也可有组织的)采访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中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拭试体作用,同时,也重视老师指导作用。左右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草药,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六、研究性学生的评价
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局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生的全过程。操作时可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7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研究开题报告的格式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
(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
(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
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
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
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xx年1月开题,xx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xx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
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xx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xx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xx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
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
xx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
xx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xx年8月结题.
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xx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xx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xx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xx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xx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8篇】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
(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
(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
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
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
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xx年1月开题,xx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xx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
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xx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xx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xx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
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
xx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
xx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xx年8月结题.
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xx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xx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xx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xx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xx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