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开题报告

初中开题报告13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6:30:01 查看人数:66

初中开题报告

【第1篇】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导读: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第2篇】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听、说、读、写”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本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规律。一幅图像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又有表示各种事物的名称的图名、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由此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因果信息,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的信息,很容易通过观察,展示在大脑中,形成整体认识。可见,教会学生读懂地理图册上的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方法:

调查法、合作法、文献法、反思法。

1、调查法:调查当前学生对地理学习、理解现状。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合作法:根据研究目标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分析研究。各年级地理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地积累、改进、提高研究的成果。

3、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反思法:对研究取得的结论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法。

五、研究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6月—10月①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③设计问卷调查,撰写开题报告。

2、研究阶段:11月—20xx年5月。

①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②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③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④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⑤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⑥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六、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

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3篇】初中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又叫课题申请书,是研究者为申请确立科研课题而向有关部门呈报的请示性文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初中历史小课题开题报告,欢迎借鉴!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6、《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4篇】初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设计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给大家分享了初中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欢迎参考!

题目: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和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英语为主导的外语教育已经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据一项研究显示,“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由此可见,“听”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听力作为语言输入、信息输入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以及英语的实际运用中显得尤为重要。听力测试作为一种常见的英语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把握,考查学生对英语日常交流的理解能力。中学阶段,听力水平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怎样运用有效的听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对材料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识储备量小,必备的语音知识缺乏,辨音能力差,词汇量小。

(二)英语听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以听录音核对答案为主,学生对听力易产生厌倦与畏难情绪。

(三)听力训练时间不足。

三、本课题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通过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和发现可行的、有效的策略,让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有的放矢,正确引导。

(二)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成绩,避免聋哑英语的出现,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听力水平在人们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读和写的基础。

二、根据陕西省高考新动态,高考英语将于201*年恢复考查英语听力。

三、由于近几年陕西省高考不考英语听力,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阅读、语法、词汇和写作方面,因此学生的听力能力相对较弱,亟待提高。

四、由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如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新课标的提出,英语听力成为陕西省高考英语的“焦点”,英语听力课也逐渐成为许多教师所着力探讨的课题。“听”的过程是对接收到的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快速做出反应的积极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语法、词汇,阅读等方面,以致学生在听音的过程中常常有先翻译后理解的心译倾向,严重影响信息的输入,导致学生可能听到的是支离破碎的词或句子,从而影响对语言的综合理解。如何帮助学生排除听力障碍,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听力水平是我们中学教师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

听力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测试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关于“教学策略”,很多研究者所给出的阐释不一。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但无论何种解释,教学策略都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技术和手段。在现行条件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在非英语环境下进行,而听力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谋略和技术的综合,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

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是指在实施听力教学的过程中,截取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典型的听力教学现象及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并总结其普遍性和规律性。此课题确定我校高中学生个体为研究对象,选定特定的研究对象,展开听力教学,分析其中所采用的听力教学策略的目标达成度,通过跟踪调查不同教学策略在同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效果,总结出效果更佳的、更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成绩,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和发现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并帮助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成绩,避免聋哑英语的出现,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一)通过仔细调查和研究中学生在听力课上的表现和课堂效果,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

(二) 通过随堂听课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了解目前中学听力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及这些策略的长处和不足。

(三)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语音、语义以及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再开展听力教学,并且选出特定的研究对象,以我校高中学生为实例来与以往的听力教学策略相比较,观察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两个教学效果的差异,找出更佳的解决策略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四)总结和提升研究中的收获和感悟,并呈现出相应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确定问题。

【第5篇】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探访苏州古城为例

一、选题背景

学习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征的行为模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的组合,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方法。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倡导并促进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本课题通过尝试运用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从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变成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变成研究性学习。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可以寻找到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从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的角度来看,苏州作为一座历史古成,文化名城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美术资源,亟待美术老师去发现研究、开发利用。本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良好的操作性的活动方案,颇有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苏州市吴中区部分初中展开苏州古城本土美术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优秀的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探访苏州古城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定计划,并展开教学。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寻找问题与不足,为今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推广研究性学习做铺垫。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14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9-10

一、新课程改革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9

二、研究性学习对美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9-10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一、研究的目的 10

二、研究的内容 10-

三、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1-14

一、研究方法 11-1,尽在酷猫写作范文网。

【第6篇】初中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xx年9月中旬——20x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xx年元月中旬——20x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6、《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7篇】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以下是由整理的关于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篇

研究课题: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说阅读文章、书籍读得多了,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了解、掌握了。古人对阅读的理解既独到又深刻,就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听、说、读、写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图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书籍,它有特定的范围和含义,它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语言文字,既形象直观,又抽象概括,既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怎样阅读地理图册?如何更有效地将图文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这将使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初一年级(1)班、(2)班和初二年级(1)班、(2)班。

研究实施计划:

总结阶段20xx年6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篇

选题背景: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针对地理学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巨大优势,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概况、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正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随着现在初高中分离办学,许多初级中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使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高中地理学习或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优今年开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颁的会考制度的指挥,可能回到为应试而教学。

虽说现代地理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系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结合新评价机制和整合历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此类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教学环境,真正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总是处于流动、变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经验是获得新的经验的基础。在杜威看来,经验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经验,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同样表现在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果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同化即为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把这种新的刺激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则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而在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初中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分析。(2)对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调查与分析。(4)分析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的生活地理的内容。(5)优化和整合初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6)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3)篇

选题背景: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针对地理学在解决日益突出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巨大优势,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概况、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正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可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更是地位低下。随着现在初高中分离办学,许多初级中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使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高中地理学习或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今年开始,初中地理又得受新颁的会考制度的指挥,可能回到为应试而教学。

虽说现代地理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系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结合新评价机制和整合历史地理教材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此类研究更少。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教学环境,真正赋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总是处于流动、变化和更新之中的,已有的经验是获得新的经验的基础。在杜威看来,经验和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经验,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同样表现在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果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同化即为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把这种新的刺激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则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而在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

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

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

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初中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分析。(2)对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调查与分析。(4)分析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的生活地理的内容。(5)优化和整合初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6)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地理课堂生活化

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地理化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

利用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学生

的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以及开展社会调查捕捉、收集各种地

理信息。

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

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要使地理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

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12月5月):

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立项阶段(5月2月):

a)撰写开题报告;

b)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

c)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实施阶段(2月3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上一节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校际公开课;d)初步拟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并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总结阶段(3月9月):

a)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初级中学生活地理》;

b)举行面向全市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展示课;

c)结题报告《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第8篇】初中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名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 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0月-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1月-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1月-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第170期。

【第9篇】初中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对我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兼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关键。同时初中课改已进行好几年了,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能够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对本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以及作业布置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为我校初中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提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并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和网上搜索,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论证,泛泛而谈,而且调查范围也很广,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些年人们也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符合当前的教学理论,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水平。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独立,走向终身学习的道路,只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走向自觉学习,才能实现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乐于学服务。

五、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内容: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和作业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找到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⑴调查研究法。从我校20xx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典型访谈和专题调研,获取有效的信息与分析问题的数据。

⑵统计分析研究法。即从学生中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并做成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结论与改进意见。

⑶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分析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经验和亮点,及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课改实验的工作意见和具体对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课题周期(20xx.3~20xx.7)

第一阶段:20xx.3~20xx.7

准备阶段: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8~20xx.2

实施阶段:

(1)精心制作和完善调查问卷。 (2)确定每班历史成绩不同等次的学生做访谈的对象;

(3)做好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4)做好受访学生的书面记录并分析。

第三阶段:20xx.3~20xx.7

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撰写研

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第10篇】初中语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的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6—.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10—.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第11篇】初中物理论文开题报告

《激发并维持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探究》

实施方案

研究背景及意义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初中生流传这样一句话代数烦、几何难、物理、化学不必谈,可想而知物理一直是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一个学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级教育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适应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因此,初中学生仍然普遍感觉物理难学,我区各校物理教师均反映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水平较低,主要是缺少学习兴趣及兴趣的持久性不高所致。本人从教几年来发现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有畏难情绪,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对学习物理完全失去兴趣,因而在学习中放任自流,上课既不动脑也不动手,完全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探究我校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与使我校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的界定: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激发并维持: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方式、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保持这种积极状态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稳定不变。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迫在眉睫。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于是目前针对有关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块的论文写的较多也较热,但作为课题研究的并不多见,只是相对集中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湖南岳阳初中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这一方面做了课题研究,并取得相对不错的效果,为他们学校的物理学习上了一个新台阶。可是从他校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就单从激发学习兴趣这一块进行了研究,但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的更持久这一重要方面很少涉及到。因而学好物理依然是广大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

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兴趣作为对某种事物或探索活动的积极心态,其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有的兴趣能维持几年甚至更久,而有的却只能维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在目前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题研究的匮乏、也不深,只是从几小方面予以简单探索。因此,本课题相比之下具有从更多的方法、方式、手段上来激发并从维持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独特方面来研究,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理论依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到兴趣,实际上它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则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拥有强大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获得的知识也更广阔、更深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准备。

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对于物理的学习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

此外,由于学生间各种因素差异,对学习物理兴趣的维持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对物理学习一直保持兴趣的学生,其物理成绩也一直较为优秀,对以后物理学习深造提供主观上积极探究的保障。

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教学要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其目的要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本课题的研究刚好和《物理新课程标准》相切合,符合当下物理教学的形势要求。

其次,物理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上的优势,物理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而这一切都要以学习兴趣为保障,只有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才会主动去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才会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才会在探究过程中提升主动的学习能力。

研究的内容:

(1)我校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现状。

(2)使我校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的影响因素。

(3)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我校学生快乐学物理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甚至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课题立项,制定方案;

(2)调查分析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通过学习理论和调查,对典型学生的跟踪调查。

(3)中期评估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全体成员整理材料,形成阶段小结或报告。

(4)实验教学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以本校实验班级与其他学校的教学效果横向比较。

(5)总结阶段:20xx年6月,全体成员分析、总结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及专题论文。

研究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初始调查、跟踪调查等分析制表。

(3)个案研究法:确立几个典型个案,跟踪调查定期检测。

预期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现状调查报告2、案例3、教学设计4、研究报告5、论文及论文集

实践成果: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为我校初三物理解决后劲不足的现象。并确立具体的教学模式,记录在案、汇编成册。

研究保障

对本课题的生成落实到实施研究,我校有以下优势:

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领导管理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得以展现个人才华。

承担本次课题的负责人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全组成员协调合作,教学实绩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物理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全区上游,并立志在个人发展上有所突破,组成一支和我校教学实绩相符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硬件保障:

最后,针对此次课题规划,全组员共识一致,信心高涨,力争做好此次课题研究。

【第12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开题报告

课题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

2、形成的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形式。

3、从分层内容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 4、从分层时机的把握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分层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分层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初中数学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分层学习才有效。

5、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分层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分层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课题实施方法:

我校数学分层课题组成员在收集和学习了国内外分层教学的方法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制定出我课题组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我校数学分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估。

课题组织分工:

苏 敏: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前期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

杨中义: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材料的整理及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杜功玲: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探究和公开教学。

赵秀兰: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探究和实验教学。

都喜红: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教学。

王徐德: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材料的整理和数据的收集,编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9——.12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目标,责任到人。

实验阶段:.1——.1设计具体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全面进行实验研究;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随时对数学子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2——.6在总结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实验中期评估研讨。对照研究方案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进行课题总结;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课题经费分配:

资料(包括统计、抄录、复印等)费:1000元;

文集编印费:1000元; 研究行动经费:3000元。

预期成果:

1、 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第13篇】初中物理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精选

初中物理课题开题报告一:

课题名称: 在初中物理课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案例研究

学员姓名: xxx

单位:xx市百家湖中学

手机号: 138xx98

学号: xx

导师姓名: xx

课题来源: 自立

概念界定:

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实现班班有多媒体,而在实际的使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物理课堂中,当我们将多媒体引人课堂教学后,教师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或出于好奇,一部分教师用多媒体的一些功能取代了自己对教学的一些组织。还有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媒体。有些教师上课时干脆纸上谈兵、不做演示实验,完全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样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导致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弄巧成绌的现象,对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明的动态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构成cai的鲜明特点。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可获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和实施,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国际信息化教育形势逼人,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一些发达国家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已利用英特网进行教育活动,全世界现已有30多个国家参与美国提出的 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 的国际合作研究。其中国内外研究情况: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主要仍然体现在cai上,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另一种整合,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内部各部分之间整合,存在局限性。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过程中存在如形式主义盲目整合等倾向,没有把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过程系统化

同时没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适时地选取,使整合进入一片死海;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的研究,争取一不重复,二要创新,形成先进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观。在全国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形式主义整合,个别学校以计算机被用次数来评价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好坏,个别教师把计算机当做 电子黑板 ,陷入认识上误区。当今大部分教学课件系统无交互性,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②有些教师教学时要由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内容,用课件来代替实验,所以这种做法违背教学规律,同时也违背了实质上的整合理念。

③许多教师及研究人员认为整合就是 1+1=2 ,使简单的累加,对整合的本质缺乏认识。

主要研究内容

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案例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 防止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做 负功 的实施策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寻找开展整合活动的策略、方法、途径与措施,在具体的研究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问方式了解与本项目有关的信息与内容。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分析、收集前人或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比较总结出与本项目有关的知识与结论。

主要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一轮课改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防止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做 负功 ,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策略、方法途径,本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实施研究阶段(3个月) 综合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现状,通过实践研究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特征、方法和操作策略。

总结、结题阶段(2个月)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6)

郑春和,中学物理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7)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 朱广艳 摘自《中国电化教学》.1

[4]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4)

初中物理课题开题报告二:

题目: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全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重庆于秋季全面启动。重庆新课改教学实施两年来,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注意力都投注到新课程理念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的问题上,往往会忽略学科本质特征教学特色,也就是忽略新课程理念如何与注重学科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这个问题。本课题组认为,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有效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特色老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中心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作为面对新课改的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学习好、研究透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我们作为物理学科教师,认为物理教学应该注重物理学科本质与特征,要彰显出物理学科教学特色。如何把《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全齐美,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欲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尽快形成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特色,从而打造礼嘉中学特色学科教研组。

(2)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欲大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增强礼嘉中学高中物理教研组实力。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

(2)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的研究。

(3)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策略研究。

3.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新课程标准理念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方面的研究。

(2)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策略研究。

难点: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策略研究。

(三)本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1.创新程度:本课题是在重庆市于秋季全面实施全国新一轮高中课改方案的背景下,结合学校“内涵发展”与“让课堂更富生命力”发展主题以及对全体教师个体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学校市级规划课题《培养现代城市人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本课题不属于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而是基于实践的高中新课改实施下如何形成学科教学特色的策略方面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大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实践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拟实现以下应用价值:

(1)大力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进程;

(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起到很大的转变作用;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选题依据

(一)校情依据

礼嘉中学正处于重庆北部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时期,随之带来的对教育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给礼嘉中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月学校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中学,未来礼嘉中学在市级重点中学行列中的走向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目前对“内涵发展”、“让课堂更富生命力”与“高效课堂建设”等增强软实力方面的发展主题的落实程度。高效课堂建设,构建礼嘉中学特色教学结构,系学校发展主题的主攻目标。学校市级课题“培养现代城市人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就是要求各学科教研组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尽快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走科研兴校之路,让更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二)新课改依据

秋季重庆市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方案。高中新课改方案的中心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作为面对新课改的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应该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理念,以高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对以前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挑战。

(三)学科教学特色依据

物理教学,尤其应该注重物理学科本质与特征,要彰显出学科教学特色。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基础:多元智力学说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dner)在众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成为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

2.学习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3)教学方法论基础:“做中学”。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心理学的真正对象是研究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机体,心理学家所关心的应是有机体的整个协调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思维,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论,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传播。

三.本课题重要概念界定

(一)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题专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五条中的第一条“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第四条“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由此可见,物理学本质特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自然界的物质为研究领域,力图确认自然界最基本的原理和内在的统一的规律,亦即事物的客观实在性特征。所以,研究与发展物理学科的手段和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探究性。二是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这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可以这样说,如果与自然界没有直接的观察与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事实上,物理学的发展依赖于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对于物理学理论与实践来说,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的假设选择,理论的数学展开,理论与实验的比较,是与实验定律一致的,是物理学理论的目标,这实际上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三)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是指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规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体现出物理学本质及特征,特别是探究中的思维方法与手段,应体现出物理学科特色。这应该成为物理教师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

(四)新课程基本理念与物理学科本质之关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二条“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核心内容。科学探究,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其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所以,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基本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法、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两大本质特征,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科学探究思想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物理学科本质有机结合起来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物理学科本质、科学探究三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五)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中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所以,本课题所说的“有机结合”,是指针对高中物理课程必修1、必修2、选修3-1、3-2、3-3、3-5六本教材中涉及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规律的课文,渗透物理学科本质与课程基本理念五条中的第一条“课程目标”和第四条“课程实施”意见,按照“教材内容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礼嘉中学“高效课堂建设”之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四.文献综述—关于同类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全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于秋季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率先实施。大量资料和媒体显示,高中新课改实施八年来,绝大多数物理教师注意力都投注到新课程理念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实施问题上,仅有部分教师对物理学科本质特征教学问题还能够引起重视,而把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点研究课程基本理念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部分。

2.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重点在于对其认识与理解上的研究。

3.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注重物理学科本质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策略研究。重点在于结合的策略探究。

(二)研究思路

1.培训学习阶段(.11---.12)

(1)撰写培训学习阶段计划(.11)

(2)撰写、研讨开题报告,保证按时开题。(.11—.12)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1)

(4)收集整理“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资料,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研究“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资料。(.11)

(5)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测试课题培训内容(闭卷,100分制,40分钟完成)。(.12)

(6)组织课题全体学生学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与学生相关的内容,以及“物理学科本质及特征”内容。(.12)

(7)组织课题全体学生参加课题培训内容测试及调查问卷(闭卷,100分制,40分钟完成)。(.12)

(8)培训及开题总结(.01)

2.研究实践阶段(.01---.06)

(1)撰写本阶段计划(.01)

(2)课题组全体成员分任务书面列举出符合课题研究要求与研究范围的全部新课程课目,在课题活动会议上提交并集体确认,形成《课题研究课目确认书》。(.01)

(3)课题组全体成员结合物理学科本质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五条中的第一条“课程目标”、第四条“课程实施”意见,按照“教材内容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礼嘉中学“高效课堂建设”之要求,把《确认书》中指明的课目,每人设计出1—2个教学案例。(.02);

(4)在课题组活动会议上每人提交案例交流并集体确认,初步形成第一本《课题教学案例集》(雏形本)。(.03);(5)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初步形成的第一本《课题教学案例集》,由设计者在教室上课题公开课,然后在课题活动会议上评课,完善教学案例,然后在另一个班上同课公开录像课。(.03-04)。

(6)对参与课题实验的全体学生进行民意测验,反馈课题实施后的收获与体会。(.05)

(7)课题组全体成员书面总结个人体会,提交课题会议交流,然后装订成册,形成第一本《课题实施个人体会》资料存档。

(8)撰写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06)

(8)充实、改进、完善以上(2)、(3)、(4)内容,形成第二本《课题教学案例集》(成熟本)和第二本《课题实施个人体会》资料存档。(.06---.05)

(9)撰写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12)

(10)撰写课题研究第三阶段计划与总结。(.06)

3.提升总结阶段(.06---.12)

(1)撰写本阶段计划(.04)

(2)课题全体实验学生民意测验课题实施收获与体会,形成课题后测资料存档。(.05)

(3)课题全体成员撰写并发表课题研究论文成果。(.06---.09)

(4)课题全体成员分任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人课题经验总结、②课题论文、③课题教学案例及分析、④优质录像课评析)。(.10)

(5)审编《课题优质课教案集》、《课题获奖与发表论文集》、《课题个人经验总结集》。(.11)

(6)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10---.11)

(7)课题活动会议审议、讨论结题《研究报告》。(.12)

(8)修改、敲定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12)

(9)申请结题。(.12)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教师和课题学生参与的行为及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

六、课题组织与管理

(一)指导机构

1.重庆北部新区教育管理指导中心

2.礼嘉中学校教科室

(二)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xx

2.课题指导专家: 江绪华(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重庆市教育评估专家、重庆市高中物理骨干教师、重庆提名人选、中学研究员、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指导专家、渝中区、曾主持2个市级课题,主研8个市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3部。)

3.主研人员:xx

4.实验教师:xx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

姓名职责具体分工

刘 琼主持主研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召集课题会议,撰写课题培训、前测与后测资料、《开题报告》、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阶段性计划和阶段性总结,处理主要实验数据信息,负责联系指导专家。

肖田平主研负责课题经费到位,验收个人阶段性总结与体会、优质课案例,负责优质课录像落实工作。

吴昌其主研收集、保存实验材料和数据,共同处理实验数据,审编《优质课教案集》、《获奖与发表论文集》。安排课题会议记录员、负责《课题管理手册》。

郑 毅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黄小林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陈 朋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钟红军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桂红亮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曾 响实验处理部分实验数据,课题会议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等。

八、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1、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课题论文集》

3、《优质课教案集》

4、《优质录像课》光盘

九、课题经费预算

1、资料费:5000元

2、调研费:500元

3、差旅费:4000元

4、会务费:4000元

5、计算机使用费:500元

6、培训及指导费:5000元

7、录像及制作费:1000元

以上7个项目预计经费2万元。

初中开题报告13篇

导语以下是由整理的关于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篇研究课题: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研究的目的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初中范文

  • 初中历史开题报告3篇
  • 初中历史开题报告3篇77人关注

    初中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 ...[更多]

  • 初中开题报告13篇
  • 初中开题报告13篇66人关注

    导语以下是由整理的关于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优秀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篇研究课题:初中地理图册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研究的目 ...[更多]

开题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