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3年金融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女职工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地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根据上级工会女职委的有关部署,**县工会女职委于xx年5月下旬在全县选取了10家有代表性行业、女职工分布相对集中的企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女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当前企业发展和女职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对今后全县工会女职工工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需求不断缩小、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投资信心不足、消费热点降温,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受此影响,xx年底**80%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10%的企业处于困境,10%的企业影响不大。全县445家规模企业中49家出现亏损,亏损额6231万元,比同期增亏8.2%,不少企业处于停工状况,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经营尤其困难。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中国已连续5个月出进口出现负增长。**2月份出口3158万美元,同比下降26.2%;3月份出口12094万美元,同比下降21.4%。1-3月**累计规模工业产值388100万元,同比增加1.1%(其中机械仪表增24.7%、纺织增10.2%、塑料制品增5.3%、纸制品业降8.2%、印刷业降4.8%)。目前占我县主产业的纺织、塑料制品生产环境开始转暖,印刷和钢铁行业生产环境仍在恶化中。
本次调研所选取的10家企业中,包括纺织企业2家,电子企业2家,商业服务企业1家,其他企业5家,发放企业调查问卷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100%。被调查企业中,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塑编、印刷、钢铁等行业,电子、仪表、商业服务类企业受影响较小,甚至不受影响。所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良好,几乎未出现裁员、减薪的情况。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健全,女职工活动正常。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含附件和专章)并能基本履行。落实女职工社会保险待遇,其中为女职工缴纳“五险”的有8家。遵守女职工“四期”保护有关规定,未发现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发放女职工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29份,回收率96%。被调查女职工分别来自塑编、印刷、仪表、电子、钢铁、商业等不同行业,覆盖一线生产、技术、行政管理等不同工种。年龄普遍在16—30岁之间,文化程度大都在高中、大专及以上,共217人,占96%。基本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其中1年以内和1至3年的共214人,占94%。金融危机对女职工的工作稳定性和收入影响不大,96%的女职工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能力应对危机,并对战胜危机充满信心。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非公企业和女职工的影响
对我县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资金短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明显,市场需求持续回落,资金回流压力增大。能源供应紧张,工人工资增加使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大批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加上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企业举步维艰、生产困难。二是市场萎缩低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货企业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同时,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额低,销售途径狭窄,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国内、国际市场,难以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三是企业基础管理缺失和弱化。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人员比较复杂,不具备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推行流程优化、效率明显、节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用工需求发生变化,职工维权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前,**企业用工总体上岗位多,相对求职应聘者少,求职者的选择性较大。但从xx年10月份开始,由于订单减少,企业招工意向减弱,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采取主动的经济性裁员。部分企业暂停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流失的职工也没有重新招工的计划,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大大降低,职工面临就业难问题。企业生产订单的大幅度减少,用工需求也相对减少,规模性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使部分职工薪酬有所下降。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频繁出现,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有所上升。女职工作为生产生活中相对弱势群体,多数因为知识水平低、技能单一,成为了裁员减负的首选。部分女职工甚至选择用怀孕等手段避免单位裁员,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企业和女职工组织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金融危机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和稳定经济的措施,许多企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一)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企业要在危机中生存,要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模式,成本、竞争力必须优于对手,而降低成本、开源节流、增收减支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保障。目前,许多企业实行财务从紧政策,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削减不必要开支。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同时,缩短物流链,降低物流环节费用,确保资金周转顺畅。浙江熊猫乳品公司面对困难,开展全员节约活动。瑞田公司工会联合党支部与公司高层领导协商后,实行“不裁员、不减薪”的工作方针。同时,发动“爱企业、树新风、促发展、度时艰”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发动职工为企业出金点子,为公司献计献策活动,充分发挥群策群力作用。
(二)抓企业基础建设。一方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精益生产,集中精力追缴货款,加大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尽量降低库存,全面清理外债,回笼资金,为下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盛宇集团去年10月份通过促销,回笼资金xx万元。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扩建厂房、订购原材料、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迎接国家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新雅公司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及时更新设备,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富康公司对印刷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稳定职工队伍。xx年实现销售收入1万元,较上年增长25%,员工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有增无减。
(三)加强科技创新。印刷、塑编、纺织、陶瓷、印染、再生加工纤维、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一度是**工业的重要依赖,他们的通病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产品附加值不高。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在当前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寻求新的产业定位,压缩甚至放弃原先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业进军到新的领域,确立更高的目标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利用当前产量下降、工人空闲的有利时机,吸引人才和技术,加强对员工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提升能力,厚积而薄发。同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塑编行业产值数一数二的浙江华正公司与浙大、浙工大联合投资两亿元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大功率离子电子电池及其系列电动车高新技术项目后,很快摆脱了原先的困境。同样经过主业“改良”的“天信仪表”、“**仪表”在金融危机的“洗牌”中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县各级女职工组织认真贯彻省市总和县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同心克难关,和谐促发展”主题活动,适时有效的采取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措施,通过加强女职工组织建设、开展女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签订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动员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等形式,在抵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女职工组织应有的积极作用。截至xx年底,全县15人以上非公企业应建工会女职委511家,已建439家,组建率为85.9%。签订集体合同596家,签订率90%。规模以上建会企业260家,签订工资协商253家,签订率86%。30家企业签订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并能认真履行。**仪表厂工会实现全员“五险”参保,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提供购车、购房三年无息贷款,作为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参加省总工会“共同约定”签约仪式。曙光集团公司工会积极协助企业开展工艺技术、安全消防、道德规范等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引导女职工树立信心,不断提高女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百一超市、天信仪表、星炬公司等工会女职委积极落实女职工权益保护各项规定,组织“三八”节女职工旅游,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和工会凝聚力。
三、工会女职工组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化解金融危机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维护企业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促使职工和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应对经济“寒冬”。特建议如下;
(一)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项目审批办证、项目建设推进及企业生产经营难题的受理、解决、反馈工作机制。优先保证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占比重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企业和项目,搭建银行和企业间的平台,解决企业流动资金方面的困难。建议各部门及时协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设法支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企业顺利度过经济危机做好服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职工与企业共渡时艰。利用工会网站、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媒介对职工加强宣传,向职工解释金融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座谈会、恳谈会或者谈心的方式了解职工心理动态,有效缓解和消除金融危机给职工造成的心理影响,提高职工对政府和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引导职与企业共渡时艰。围绕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职工劳动竞赛、节能减排、提合理化建议和职业资格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在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同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能。
(三)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一是加大新《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发挥好劳动三方协商机制中工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协助党政相关部门妥善调处劳资纠纷,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关注受经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的企业停产、关闭、歇业、转移情况,职工生活面临的突出困难状况以及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反映等。二是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加大在非公企业推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签约率和覆盖面,保证履约率,要防止对女职工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和升职歧视,切实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利益。同时保障妇女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保健等权益。三是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继续在全县开展“同心克难关,和谐促发展”主题活动,积极推动开展“共同约定行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不裁员、少裁员,不减薪、少减薪,即使裁员、减薪也要依规进行,稳定女职工就业岗位,维护女职工权益。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会女职工工作水平。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女职工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女职工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女职工组织和高素质的女职工工作干部队伍。要积极探索女职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女职工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危机对女职工生产生活的影响,研究解决女职工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总结新形势下女职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女职工的能力和水平。
金融业现状调研报告
年上半年,金融业围绕推进“四个发展”、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调结构、控节奏、保重点、促消费、转方向策略,在巨量信贷回归常态的过程中,着力提升实力、优化服务,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存贷款增速双双趋缓
上半年,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55.3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6.4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00.4亿元,同比增长25.55%,增速回落12.14个百分点。
贷款增量仍处历史高位
上半年,全省新增各项人民币贷款201.43亿元,虽然低于去年同期新增量47.3亿元,但却远超过了金融危机前信贷水平,各项贷款增量是年同期的2.1倍,接近年全年新增贷款量,贷款增长仍处于历史高位。
工业贷款夯实工业经济回升基础
上半年,我省第二产业贷款余额842.94亿元,较年初新增94.75亿元,同比增长19.57%。在贷款增速回归常态过程中,我省第二产业贷款增势不减,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贷款增速同比分别提高5.92%和26.02%。信贷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剪刀差持续缩小,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工业指标显示,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8.71亿元,同比增长19.6%,全省34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发电量和运量分别同比增长65%和11.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2%,比去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持续好转。
“三农”信贷保证农牧业发展资金需求
上半年,全省共发放支农再贷款18.1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46.24亿元,较年初增长35.3%;农林牧副渔类企业贷款额8.69亿元,各家金融机构把支农、惠农、助农和强农措施落到实处,金融支持“三农”实力不断壮大,较好地满足了春耕备耕生产和特色经济、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等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灾后重建对我省金融运行提出新的需求和压力
强烈地震后,灾区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对金融运行带来较大压力。初步预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及公共设施恢复等项目资金需求在310亿以上,虽然国家财政有专向重建资金,但实际运行中仍需银行信贷配套支持。目前,全省存款增速放缓,存款活期化倾向愈加显著,信贷资金来源趋紧,银行资金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对我县农村经济的冲击也不断显现。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也出现了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对此,必须积极应对,确保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从调查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艰巨。调查中发现,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农产品县场已受到严重冲击。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跌、销量减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去年1-3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支出同比上涨40.6%,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近40%,而农产品收获后价格却普遍下跌,成本上涨和销售价格下跌使农民收益严重缩水,农民依靠提高农业效益增收的困难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形势已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将危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形势趋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县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我国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日益严重,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据调查,去年年底我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30%,在岗农民工工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多数企业用工将会进一步减少,许多农民工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据反映,一些农民工已回乡3个月,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每人收入减少3000元。农民工的大量返乡和春节后就业难度的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务工收入。
三、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去年四季度以来,因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二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和外向型企业尤为明显。据调查,由于能源和原料上涨,许多中小企业去年上半年高价购进和储备了大量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宏观形势急转直下,工业品出厂价格不断跳水,有些产品甚至低于上半年所进原料的价格,造成许多企业严重亏损,有的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不堪重负关门倒闭。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对前景预期不确定,导致国内外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
四、社会潜在问题增多,为维护农村稳定带来新的压力。调查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开始由经济层面波及社会层面,并影响农村稳定。基层同志反映,金融危机已影响到部分农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些无技能、年龄大的农民,出现“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这部分人收入本来就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又失去了工作岗位,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不少农民工靠长年打工为生,如因外出打工受阻而失掉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将会积淀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此外,农民工中年轻人比例大,他们大多不会做农活且精力旺盛,如长期无所事事,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多元化,一些地方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土地承包纠纷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有可能使这些矛盾交织叠加在一起,因偶然事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应对危机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见底,特别是对农村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其消极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出来。xx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县农村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正确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所受的影响虽不如沿海地区严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这种冲击正在快速由沿海向内地、由工业向农业、由城县向农村蔓延渗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盲目乐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外向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县,我县农村经济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拿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另一种是悲观失望。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由于靠老经验老办法难以奏效,致使一些基层干部面对形势束手无策,产生了悲观情绪,寄希望于上级出政策出办法来解决,拿不出应对措施。这些错误认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要克服危机,必须破除这些错误认识,全面分析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既要充分估计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看到发展的潜力和机遇,通过深入实际,把握动态,摸清实情,找准对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2、加大统筹力度,确保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看到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危机中蕴含着许多机遇。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将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当前钢铁、水泥等建材价格相对较低,农民工集中返乡也为农村开展各类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劳动力,正是开展各项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全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落实好国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及扶持油料、生猪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抓好国家和省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把重点放在抓立项、抓落地、抓开工上,确保工作进度和项目质量。抓住机遇,提升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尽快解决“村村通”工程“进村不能入户”等问题,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根据我县实际,再研究策划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
3、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抓在手上,进一步转变作风,积极谋划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对农村各类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营销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他们创新营销方式,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大的市场。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到各大城市参加农产品订货会,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和创业支持。建立常态化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为将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准备。在向农民传授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开展标准高、实用性强的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应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要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在立项审批、证照办理、税收减免、创业用地等方面出台支持农民创业的具体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充分运用农业网、党员远程教育、新闻媒体等各类资源,为返乡创业的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成立小额担保贷款公司,解决农民缺乏创业资金的问题。通过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变失业返乡为回乡创业。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农业龙头企业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中小企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农民收入。要落实好国家对农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要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帮助企业申报有关项目,争取上级支持。要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问题,在专项资金、提供信用支持、促进银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而带动农民增收。
4、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应更加关注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当前,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更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要配合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尽量多安排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县乡领导要到本地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多调研、多了解,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二是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出行和饮水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三是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超前预测可能带来的问题,并研究应对措施。特别要高度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因企业倒闭引发的工人失业下岗、农民工返乡和各类债务纠纷等问题,健全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大事不出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我市金融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的带领下,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先后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金融专家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有证券公司总部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9家,期货公司总部3家,期货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37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安徽兴泰租赁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江淮集团与民生银行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由此可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
4、银政企合作成绩显著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的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网上“金融超市”。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中小企业1294家,100多户企业获得贷款37亿元。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接成效。9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建行向9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93亿元;10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市房产局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6家银行与18家房地产企业签署25亿元贷款协议。今年1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发行规模1亿元的“滨湖·春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新的突破。今年6月,“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式公开募集,首期5000万元已由兴泰信托公司与金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出。3月,市政府、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联合召开全市首季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16个,金额91.4亿元。建立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机制,确保像合肥京东方、熔安动力这样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美的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5、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农业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策性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商业银行整体并入新组建的徽商银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肥东、长丰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肥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组建;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成立了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末,我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4.1%。信托业务稳步发展,建总行34.09亿元控股兴泰信托获国家批准,国元信托盈利水平跃居行业前列。证券保险业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国元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华安证券顺利重组,证券业规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顺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业务逐步启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二、我市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金融总量相对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据市金融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只有17家,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市有34家,长沙市有30家。从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来看,武汉市34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5倍,江苏省江阴市14家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2.5倍。如果与东部城市杭州、南京等相比,我市差距更大。有关专家认为,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市金融业还不能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来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或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加快我市保险、证券、信托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对于合肥的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金融界一些同志认为,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参加调研座谈的中小企业界人士更是反映强烈,不少企业家提出,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有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列举了获得贷款难、银行服务僵化等现象,表达了他们在经营企业当中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无奈。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包袱沉重,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信用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另外,民间融资的不规范对金融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是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间融资的活跃,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加上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是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对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金融业,对于推进我市跨跃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金融意识,提高金融工作领导能力
调研中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金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市也不缺少金融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同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金融是条条的,是市场的,地方政府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积极探索金融发展规律,提高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发挥市金融办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机制,积极促进银企对接。根据国家金融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合肥特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金融法规,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掌握利用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领会中央关于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尤其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
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有信誉、有品牌、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供服务。
4、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经济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互助性小额贷款公司和合作型担保机构,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良好信用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快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步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依托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扩大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面,逐步统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享。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司法收贷工作,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成立全市担保业协会,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联系会议,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担保机构与银行、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为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要借助信用约束机制,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为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和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信用基础。
第2篇 金融调研报告
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来袭,使全国上下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经历了一次经济寒冬,对于**这个处于寒潮影响末端的内陆城市来说,受的波及究竟有多大?对于生存、成长、壮大都非常不容易的女企业家来说,她们的企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她们目前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为了最大化消解危机带来的影响,她们已经或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她们对于寒潮的耐受力、抵抗力如何?能否乐观应对?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她们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在全市45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女企业家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涉及工业企业9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业1家、批发零售业10家、住宿餐饮业7家、种养殖业2家、美容服饰等服务行业4家。
一、 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特点及表现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女企业家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缓慢波及。由于**地处内陆,女性掌门的出口企业不多,受到的冲击不具有迅速性、正面性和毁灭性。金融危机以慢慢渗透的方式产生影响,延迟了遭受影响的时间,削弱了损失强度。表现在:xx年,金融危机狂潮席卷全球,我国大部分对外出口企业遭重创,但我市接受调查的企业在xx年均有较好的业绩,有50%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有所增加,有35%的企业业务收入与上年持平;有32%的企业利润较上年增加,45%的企业利润与上年持平。汉寿县一家工业生产企业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29.2%,利润较上年增长23.3%。而到了xx年,女企业家普遍感到了生产经营的压力,有94%的女企业家普遍感觉生产困难,仅有2名女性认为生产不存在困难,仅占调查人数的6%;有91%的女性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了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9%。xx年一季度业务收入下降的有29家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5%。76%的女性预测xx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减少或持平、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变得更坏。二是行业有别。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尤其是有对外出口订单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xx年一季度,9家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8家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4家企业一季度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武陵区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65.7%,澧县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为零。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企业受到的冲击次之,今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93%、13.3%、12.8%、8%。种养殖业受到的冲击最小,发展态势平稳,桃源某农牧公司自xx年以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xx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一是极度短缺的资金。表现为资金流转缓慢、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回笼困难。越是与外界关联度大的企业,资金流转缓慢的问题表现得越明显。如汉寿县一加工企业目前有近百万货款无法收回,导致不能满负荷生产;桃源县一种养殖企业目前有200万流动资金缺口。由于资金流转缓慢,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97%的调查对象表示,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津市市一家企业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但因资金严重短缺而导致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二是居高不下的成本。税收、行政部门收费等政策性费用,宣传费,利息、工资、福利、原材料等生产成本费用,每一块支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费用不降反升,极大地挤占了利润空间,使有限的利润不足以支持扩大再生产。三是雾里看花的前景。近45%的女企业家表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认为前景很不明朗或是不够乐观,她们对金融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深深的担忧。四是良莠不齐的队伍。表现在企业尤其是县域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技术人才。人才引不来,引来了没法留。限制了企业向高端转型发展。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员工信心不足,人心思变、生产效率不够高。五是起点不一的竞争。部分企业主对公务员经商提出了质疑声,她们认为公务员把本应用于公务服务的行政公权力资源用到经商办厂中,为自身攫取利益,对其他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形成了很大冲击,加剧了不公平竞争。此外,无证无牌作坊由于门槛低、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对正规厂家也形成了一定冲击。
以上瓶颈由来已久,它们形成的制约力量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呈几何级数增长,被放大若干倍,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一道,使企业市场萎缩、订单减少,最终可能裹足不前。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设想和打算
面对危机,女企业家均表现出超强的耐受力和抗压性。在这次危机前,大部分女性均把加大管理力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员工工资、增强内部凝聚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首策,没有人提出减薪或裁员,充分体现出女性更重感情的特质。她们具体设想有:一是稳中求进。有近45%的女企业家认为,在寒潮的冲击下,首先要站稳脚跟,存活下来,再择机发展。82%的女企业家有2年内扩大投资的意向。二是挖潜降耗。100%的受访者表示,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苦练内功。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品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宁可压缩利润空间,坚决不减薪、不裁员,以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员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四是提升实力。把这次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改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创立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实力。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家表示将加大融资力度(民间融资),争取产业扶助;部分企业表示将搞好信息调查,在国内拉动内需时扩大市场;部分对外出口企业表示将把市场重心转移到国内,面向城市发展的企业表示将会把重心转移到农村。
看起来,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金融危机增强了女企业家们的危机意识,促使她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实现自我进步。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勇立潮头者、积极应对者、抢得先机者,总是会最终胜出,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择优淘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乏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对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建议
调查显示,女企业家对国家推出的减负、减税、减息的实质性政策表示高度认同,同时,她们也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搭建民营女企业家融资平台。政府要出面搭建面向女性民营企业家的融资平台,如设立巾帼低息贷款等,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门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息、简化贷款程序。二是减轻民营企业负担。部分女企业家感觉,较往年相比,今年的负担不降反升,建议不折不扣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在新型产品推出时,要给予切实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新产品的研发。三是切实关心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定期对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组织座谈,加强沟通与交流,出台具体的扶助措施。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及时定期向她们提供经济走向的信息,使她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四是强化群众众消费信心。为待业、下岗、返乡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大力创业;解决好就业问题,稳定群众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刺激消费。
女企业家还表示,应对危机,关键靠自己。尽管经济寒潮逼人,但她们大多数心态良好,她们认为,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插曲,61%的女企业家对生产前景持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们期待着,这些会思考、能发现、有准备的优秀的女性能够在经济寒潮中化危为机、成功转型,很快地迎来经济的暖春。
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xx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xx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投公司,积极推动诚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xx年9月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险深度低了1.xx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xx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一是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点以及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借款组织的市场收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应根据小额信贷组织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风险大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监管原则。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难题调研报告
近日,我们对具有发展畜牧业资源丰富和潜力巨大的吉林省**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区域畜牧业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力度减弱,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发展步伐。
截至xx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畜牧业贷款余额3亿元,占“三农”贷款比重仅为9.2%。其中xx年前畜牧业贷款2.4亿元,近4年来新增畜牧业贷款只有0.6亿元,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贷款增量。
究竟难在哪里
畜牧贷款风险高,惧贷心理加重。
过去,**市辖区内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曾多次承办畜牧业贷款,对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不良,甚至形成风险。截至xx年末,全市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占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73%,这一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产生了惧贷心理,贷款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据对某县农业银行调查了解,xx年办理一批奶牛贷款,贷款规模为xx万元,共计63户,购买奶牛216头,期限为3年,于xx年到期。目前,该批贷款共计收回本金137万元,其余1863万元全部形成不良,不良率高达93.15%。
户多面广、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
几年来,**市70%以上的养殖户还处于分散经营,庭院养殖,遍布各村屯,给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例如某县农行xx年发放的养羊贷款,共计2380万元,养殖户1017户,分布10个乡、97个村、225个自然屯,每名信贷员平均负责170 个养殖户。距离该行最远的养殖户村屯达120公里。这样就导致信贷员到户率低,跟踪管理不到位,对养殖户和养殖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例如,该县包拉温都乡五道营子村养殖户王志刚贷款2.5万元,购买羊76只,仅半年时间,由于饲养能力和越冬缺少饲养,便把羊一次性全部卖掉,卖羊款用于子女办婚事。目前,该笔贷款已全部形成风险。
缺少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市场与养殖户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畜牧业产品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2户,覆盖率低,对养殖户经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拉动作用小,养殖户直接面对市场,只要市场价格或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或变化,不但畜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会产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受到严重制约,致使畜牧业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
无论是当地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
以某市农信联社为例,xx年奶牛贷款项目启动后,从开始申报贷款、筹建奶牛园区,到养殖户办理贷款,购回奶牛。项目竣工之后,畜牧部门及推介该项目的乡镇政府便完成使命,后续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资金偿还、安全隐患等全部由该联社承担。这种严重缺乏部门之间协管理的现状,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仅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
畜牧业贷款具有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难以把控等特点,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金融业投放信贷的顾虑短期内难以消除。据对辖内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座谈反映,过去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以至于出现大面积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时难以挽回,因而顾虑重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出现风险时,金融内部缺少保全措施;二是地方政府推介或主导的项目,金融业贷款出现损失后缺少必要的补偿政策;三是畜牧业贷款缺少保险政策的及时跟进。
对策与建议
完善配套机制,实行封闭式运行。
针对区域大多数养殖户与市场脱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当地养殖户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即:市场—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由产业化龙头企业首先建设养殖和加工基地,要引进养殖农户进入基地集中饲养,并由公司统一提供防疫、疾病治疗等服务,提供饲料,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货,统一结算,整体运作程序完全达到封闭式运行,将市场、管理、资金流程等置于可控之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建立多方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养殖户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不便管理的实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畜牧职能部门,乡村政府,承贷金融机构建立多方联动协调管理机制。
乡村政府要协助承贷银行管住户、看住物,防止个别养殖户中途转产不养、变卖等造成贷款形成风险;畜牧职能部门要对养殖户实行档案化管理,不但要为养殖户提供饲养技术、防疫等服务,还要协助承办贷款行社管理资金使用,防止挪用;对贷款购买的大牲畜实行档案化管理,变卖时需经畜牧业部门批准;承办行要督促分管信贷人员做到经常到户,及时了解掌握养殖户的经营情况和思想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信贷风险。
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实施集约化经营。
政府部门在扶持区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改变过去按户补贴、分别使用的做法,将政府扶持养殖户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按统一标准建造畜禽集中养殖园区,走牧业养殖专业合作化道路,建议由养殖大户或养殖能手出任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实行种畜统一购进,统一饲养,统一配购饲料,统一防病治病,统一管理,逐步提高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尽快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首先,要对大牲畜、规模养殖的家禽等实施保险政策,由地方财政统一承担畜牧业保险费用。其次,制定实施畜牧业贷款风险和损失的补偿政策,在该项贷款完成一个周期后,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畜牧、承办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参加的评估小组,对被认定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及时予以补偿。最后,对金融机构新增加畜牧业贷款要给予收贷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营销理念,要正视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实际,努力寻找金融助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切忌畏首畏尾,故步自封,无所作为。
二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与管理,力求在信贷人员配备、业务流程设计、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有效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贷款权限,努力保持对牧业经济发展必要的支持力度,尽量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果,有效破解区域牧业发展难题,进而实现政、银、企、农多赢局面。
四是基层央行要发挥协调和窗口指导的作用。主动牵头协调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立完善投资体系,对农信社资金投放能力不足的要给予再贷款支持,努力满足畜牧业发展资金需求。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
第3篇 三农发展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农村金融市场面临外资银行、民营投资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随着新的金融格局的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近,笔者就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6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贷款_____万元,其中农户贷款_____万元,涉及农户_____家,占贷款总额的_____%。以上数据说明,农户贷款占比低,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全县银行业金融各项贷款_____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农业贷款占比_____%。真正支持农村农户的贷款占比为_____%。农村信用社服务品种单一,信贷服务缺乏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收费过高,贷款方式有待简化,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乏力。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失调,整个金融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从现有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典当机构、信托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些机构失调的现状,成为三农经济大发展的束缚与阻碍。
(二)渠道狭窄,投融资体系没有培育起来
得到投融资体系的支持,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壮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开创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引进与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与村镇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与探索民间金融和互助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目前,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很好体现投融资的调节作用。
(三)不讲信用,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一些贷户欠贷不还,甚至有意思赖着不还。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放贷,造成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金融债权诉讼存在执行难现象,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不完善,产权制度亟待完善,产权需进一步明晰;信用评级、信用奖惩、信用文化不够健全。
(四)自身限制,农村金融机构形不成良性发展
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导致一部分农信社资本规模较小。同时,具有大额资金的存款客户或出于更好的合作关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务,偏向选择农业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甚至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上制约了农信社存款的增长。此外,农信社虽然已经大部分实现了省内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但暂时还无法做到全国范围的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这也成为很多客户放弃选择农信社服务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历史机遇,创新经营理念
目前,国家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的改革试点方案陆续出台,可以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宽松空间正在形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在经营环境和市场前景上创新整体经营理念,抢抓机遇,讲求成本,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金融创新提升到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定要创新经营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真正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民的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在信贷支农上,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开创新的支农平台;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合理引导农民现代化思想观念,摆脱传统劣习;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工作。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
首先,拓展银行融资产品。通过买卖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强信贷资产运作,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其次,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建立股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搭建股权交易平台,促进股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扶持股权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引导产业资本及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投融资领域。第三、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积极引导保险企业在强化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育市民保险意识,努力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继续完善原有险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以参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支持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产权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后,其产权关系应严格按照政企分开和谁出资、谁拥有的原则,实行一级法人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根据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对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通过深化改革,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的作用和重要的参与者的发展定位。
(四)加强风险防范,优化金融环境
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加强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加强监管,确保低风险运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明查暗访贷款户对信贷员的意见,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发放民意测评表,征求意见,加大客户的监督力度,防范贷款风险。其次,开展以风险管理为主题的扫雷工程,将资产管理、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行监控,把业务操作和经营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和经济案件的网点,作为可能爆炸的雷区,并对雷区进行限期扫雷,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第4篇 2023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
第5篇 新希望调研报告2023:互联网金融提供弹性,主业景气向上
事件:3月11日,我们同公司农村互联网金融公司领导陈兴垚、首席科学家曹宏交流了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和福达计划的拓展状况。
拓展农业互联网金融,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六和集团曾依靠“担保鸡”模式取得了销量与利润的爆发性增长。但是,由于担保模式资金仅来源于银行,大多数客户在风险与银行的预期风险、收益不匹配的状况下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公司担保公司为100多万吨饲料对应的流动资金提供40亿的担保,月担保费用率为千分之三。
由于银行仅对风险较低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对于绝大数养殖户,其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公司依靠产业链的数据优势与线上融合,并以此发展p2p业务等,将不同渠道、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与不同风险的养殖户对接,降低养殖户的整体融资成本。假设公司新增1000万吨饲料的融资中介服务,则融资余额约为300亿元;如果中介费用率为2.5%-3%,则公司产业链内部互联网金融服务将增厚利润7.5亿-9亿。
福达计划打造智能服务体系。公司福达一期通过营销人员录入、技术人员确认的方式,目前已经覆盖3.9万客户,110万头母猪与900多万头肥猪。
掌握了相关养殖场位置、栏舍状况、养殖状况、成本、营销服务情况等基础数据,为公司提供针对性的营销服务打下了基础。
公司即将开展福达二期,将一期中符合条件的养殖户录入福达二期数据库。并根据养殖户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为养殖户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效率,打造智能化营销服务体系。同时,挑选优质客户进入福达云养殖体系,代表国内养殖业发展方向。
通过福达计划,首先能够推动公司传统的饲料销售;其次,福达计划针对养殖户的数据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可以向非饲料客户收取服务费;第三,福达计划庞大的数据体系,可以为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数据支撑;第四,福达计划也可打造可追溯的食品体系,推动新希望公司由养殖、饲料向食品公司转型。
周期景气向上,传统主营反转。公司的传统主营包括饲料、养殖和屠宰加工三个大的业务板块。三个业务板块中,饲料和屠宰加工的成本转嫁能力较强,盈利能力相对稳定,行业虽然具有的一定的周期性,但更多的体现为增速的波动,业务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而养殖板块,尤其是公司主要参与鸡、鸭苗业务,波动性较大。
由于国内肉鸡养殖行业最xx年以来经历了引种过量、“速生鸡”、禽流感等事件的冲击;肉鸡养殖行业损失惨重,鸡苗价格长期居于盈亏平衡点之下。公司鸡苗业务的毛利额由xx年的6亿元减少到xx年的亏损1亿元;是公司农业业务由xx年的净利润16亿元减少到xx年4亿元的主要波动来源;也使得公司的业绩表现为较强的周期性。
但在养殖反转的大背景下,公司5亿只禽苗将为公司利润提供向上的弹性。
从公司xx年前三季度来看,公司农业单季度利润呈不断攀升的趋势,2、3季度农业单季度利润已超过2亿元。而在xx年养殖景气周期整体继续向上的背景下,公司利润将进一步提升,到xx年周期景气高点,预计公司农业业务利润将从低点增长10个亿以上。
盈利预测与估值。在整个养殖大周期反转背景下,公司盈利不断改善。在暂时不考虑互联网金融业务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上,我们预计公司xx-xx年净利润为22.03亿,31.69亿和36.39亿;扣除民生银行投资后农牧业务的净利润为4.89亿,12.50亿和14.23亿,农牧业务eps分别为0.23元,0.60元与0.68元,农牧业务对应pe为64倍,25倍与22倍,而公司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为公司提供业绩与估值弹性,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重大疫情风险。
第6篇 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一个标尺。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展,我国的金融领域也正逐步对外开放,作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谋求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树形象,在形象上抓内控,在内控下建和谐是目前发展的方向,而怎样创建和谐发展的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完善不得不提上日程。
一、企业文化对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植于全体员工思想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理念、宗旨、规范等。它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和企业特色。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信用社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己做大、做强,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自己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构成
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企业信誉。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和声誉是极为重要的。二是服务质量。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是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花大力气搞好“优质文明服务建设”。三是企业道德。农村信用社企业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四是企业精神。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和员工意识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五是企业目标。农村信用社的目标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六是企业规范。如果说前五项内容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硬件”部份。农村信用社规范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时间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七是企业环境。在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在外部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内部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种企业环境的创造也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三、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理念不够明确。文化理念是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一般包括信合精神、形象标语、座右铭、员工手册、社歌、宣传册等内容,可以用凝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进行准确表达。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问到文化理念,信合员工也一时难以回答。
(二)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员工对这种辩证关系认识不深,造成只重视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干部缺乏现代金融管理知识,缺乏管理现代企业理念,求于安稳,满足现状,缺乏把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做优的意识。
(三)缺乏共同参与意识。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内在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员工队伍管理松散,工作主动性不强,集体意识淡化,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加上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四、提高信用社企业文化途径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各方面进行认真的统一和规划,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意识,认真抓好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精神的建设要纳入农村信用社发展规划目标之中,列为企业经营管理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同时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宣传,使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明确企业文化的作用,努力培育强化自己的企业精神。其次制订创建企业文化规划,引起广大职工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
(二)各级农村信用社领导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领导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农村信用社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指导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7篇 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金融部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破解融资难题,加快推进“强工兴城”战略,根据县委安排,5月7日—9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县提高银行存贷比、破解融资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及县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工业园管委会和驻县各金融机构有关情况汇报,到民辉化工、山谷泉酒业、凯达服装、森源电子等园区企业进行了走访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㈠全县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xx年、xx年、xx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553896万元、718423万元、849356万元,分别增长26.49%、26.67%、18.2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270080万元、377253万元、456952万元,分别增长33.75%、34.45%、22.97%,其中xx年贷款余额比xx年净增186872万元;三年存贷比分别为48.76%、52.51%、53.80%,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存贷比水平。xx年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2732万元,增幅为7.9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4988万元,比年初增加18036万元,增幅为3.80%,贷款增加额全市排名第8位,比第1位德安县低39300万元,增长率全市排名第10位,比第1位湖口县低8.5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1.48%,全市排名第8位,比第1位德安县低12.8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0.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2.56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为24.58%,全市排名第10位,低于去年同期18.9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24.21百分点,低于全省25.87个百分点(见附表1、附表2)。
㈡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多年来,我县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有关政策,积极服务我县“强工兴城”战略,不断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xx年以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 78亿元,其中,xx—xx年分别累放贷款21.8亿元、27.9亿元、28.3亿元。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
从存贷比情况看,除农发行属政策性银行,存款业务少、存贷比高,没有可比性外,其他8家金融机构xx—xx年三年平均存贷比较高的是建设银行、信用联社、九银村镇银行和九江银行,建设银行三年平均贷存比为62.57%,信用联社为60.27%,九银村镇银行为60.12%;存贷比逐年增加的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信贷规模较大的是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xx年贷款余额均突破5亿元。从贷款规模增量上看,信用联社的增量最大,从xx年的6.36亿元增长到xx年的10.59亿元,增加4.23亿元;其次是农业发展银行,从xx年的2.5亿元增长到xx年的5.75亿元,增加3.25亿元(见附表5)。
从贷款投向结构看,截止xx年3月末,全县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74988万元,其中:公共投资(重点项目)类贷款9895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0.83%,主要分布在农业发展银行33300万元、九江银行22965万元、农业银行19000万元、建设银行11024万元;企业类贷款7057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4.86%,主要分布在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房地产类贷款6420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3.52%,主要分布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全部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支农惠农类贷款15496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2.62%,分布在信用联社和农业银行;其他类贷款8629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8.17%,主要分布在信用联社、九江银行、九银村镇银行(具体见附表3)。
㈢企业及个人授信档案建立情况
近年来,为打造我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了中小企业和农户评级
授信工作,并建立信用档案。目前,县信用联社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6800户和小微企业信用档案94户,已建立信贷档案并已核发贷款证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可凭本人身份证和贷款证到信用社柜台直接办理贷款手续;九江银行和九银村镇银行充分发挥灵活、快捷的优势,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的前提下,新增授信客户3天内可将贷款发放到客户手中;县农行主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信贷原则。
㈣我县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所出台的政策措施
为更好地发挥我县金融机构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增加信贷投放,促进全县经济赶超发展,县政府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存贷比例、新增贷款用于当地投放比例等制定奖励措施,在每年的“三干会”上,对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金融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为加强信贷融资平台和信贷中介组织建设,xx年1月,根据省财政厅和县政府的协议,我县在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认股500万元,省公司在我县设立分公司,即: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修水县分公司。目前,该担保公司累计上报项目26个,上报金额9600万元,实际为我县企业担保贷款15笔,担保金额达6270万元。xx年5月,由县财政出资又组建了县创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对125户企业进行了贷款担保调查,审批通过了59户企业贷款担保请求,发放了担保贷款2680万元。此外,由县工信委、县人民银行、县中小企业局、县工业园管委会等单位联合搭建信贷融资平台,每半年组织一次银企对接座谈会,加强银企对接。今年4月,在多方共同推动下,我县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暨“银园保”项目,对于缺少抵押物、缺少可供质押应收账款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先后成立了修水县南城新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修水县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四类平台公司。截止xx年4月30日,政府平台公司向本县银行贷款本金96200万元,余额83700万元。
二、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各金融机构在服务“强工兴城”战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不足、投向结构不优、存贷比低、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㈠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机制不健全。一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县政府虽然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但是没有完全按照办法规定兑现奖励政策。二是缺乏有效的政银企对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政府及其部门、银行和企业之间长期、科学、诚信的信息传递渠道。虽然每年都召开银企对接会,但后期的跟进服务不到位,一些好的优势项目或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由于不了解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款品种和贷款条件,加上金融机构不能获得企业的准确信息,贷款支持时效性不强,导致无法及时取得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支持。三是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是财政在担保基金、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财政性资金存款配置不平衡。县城行政事业单位个人工资代发业务多年集中在中国银行和九江银行,不利于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放贷;社保基金虽然按照要求在四大国有银行和信用联社开设了帐户,但是否根据各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没有明确规定。至xx年3月末,全县财政性存款余额82863万元,主要分布在工行10969万元、农行9000万元、中行25000万元、建行18000万元、农发行2999万元、九江银行6300万元、信用联社5351万元、邮政储蓄2132万元、村镇银行3112元(各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情况见附表4)。
㈡诚信体系建设薄弱。一是少数企业、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偿债意识较差、还款意愿不强,甚至存在恶意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还有极少数国家公职人员故意拖欠银行贷款,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如:县农行反映,惠农贷款本息违期三个月以上的不良贷款已突破1.3%,且有600多万元违期三个月以下即将进入不良的贷款,如不良贷款率超过2%,省农行就会停止县农行新办惠农贷款发放业务;二是有的企业经营者依法守信意识较差,个人的不良诚信记录导致企业总体信用下降,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三是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力度不够,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㈢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一是经营管理粗放。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以粗放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抵御风险能力弱。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报表资料残缺不全,资产、销售等基本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度不高,有的企业根本无法取得财务数据,看不到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银行难以准确、完整地把握企业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和经营动态。三是资信等级低。不少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或成长阶段,资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往往难以达到信用评定等级要求,而被银行拒之门外。四是有效抵押物不足。有的企业前期手续不完备,产权不明晰;有的企业租赁厂房生产,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抵押要求。
㈣金融服务效率不高。一是贷款审批的环节多、链条长。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权制、集中制的信贷管理模式,县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权限低,即便有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也必须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相关要求,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手续繁杂,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二是信贷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跟不上。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僵硬,信贷产品单一,认可的抵押物少,多数银行贷款对企业机械设备抵押不认可。三是贷款成本较高。据企业反映,有的银行预收的贷款保证金比例过高,1000万元贷款要扣除100多万元保证金。在贷款审查过程中,金融机构指定的中介机构评估、审计收费不合理,几百万元贷款,中介机构评估、审计收费叫价达七、八万元,大大增加了贷款成本。四是金融机构对自己的信贷产品宣传不够,与企业沟通对接少,不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贷款品种和贷款条件了解不清,不知如何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五是少数银行为企业服务有差距。有的银行考虑到工作负荷重、放贷成本较高、风险大,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银行为吸引企业开户存款提出了诸多优惠条件,但当企业有贷款需求时,却不能得到银行的帮助和支持。
㈤担保公司发展滞后。目前我县已注册的担保公司有3家,但真正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只有2家。受注册资金的限制,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不足。县创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由于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低,影响了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合作程度,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不认可该公司的担保资格,目前只同九江银行修水支行建立融资担保业务关系,而且银行给予的放大倍数小。担保公司的单体规模小,不仅运行成本高,而且不能享受国家对担保公司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已成当务之急。
㈥贷款投向不合理。对重点项目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贷款少,大多数银行热衷于商贸性的流动资金信贷,对工业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信贷支持隔岸观火、无关痛痒,只强调重风险控制,不注重支持帮扶,从xx年3月末贷款余额看,企业类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14.86%。
三、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存贷比的建议
为提高银行的存贷比,激励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㈠完善对金融工作的引导、激励和协调机制。一是建议成立县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明确县金融办对全县金融工作的服务、协调职能,配备或聘请专业人员,研究分析国家金融政策、全县金融运行情况,及时提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建议,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健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由县金融办牵头对金融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予以通报;通过有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尤其是仍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危困企业增加贷款投放,并将其作为对金融部门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门奖项,落实奖励基金,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银行及行长进行重奖;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少、效率低、反映较差的银行给予通报批评,并将考核结果报送其上级主管部门,并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该行帐户进行清理;也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对金融单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项测评,测评不满意的限期整改,鼓励和调动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财政性存款与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及结构、存贷比挂钩机制。制定政府性金融资源在各金融机构中的分配管理办法,在不违反上级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政府性金融资源要尽可能向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好、支持大的金融机构倾斜,加大支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四是建立畅通的协调沟通机制。政府要加强与驻县银行上级行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倾斜政策,扩大对我县的信贷规模。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以及放贷条件和企业的贷款需求,通过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政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贷款营销洽谈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搭建交流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共赢。
㈡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县政府要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对守信企业和个人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倡导诚信经营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诚信意识。全县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要带头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做打造诚信金融环境的表率,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拖欠银行贷款专项清理活动,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银行做好本单位及干部职工个人拖欠银行贷款或担保贷款的清欠工作。建立金融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提高金融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县人民银行和有关单位要继续加强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扩展征信系统的信息覆盖面,建立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企业及其经营管理人员要树立“诚信就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夯实信贷准入基础。一是要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县工信委、县中小企业局要协调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进行信贷知识和相关业务培训,帮助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使企业财务管理更符合银行信贷要求。二是要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机制。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要定期深入贷款企业抽查财务报表情况,检查贷款效益与安全状况,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与银行建立真实的信息互动机制,杜绝资金体外循环、抽逃资产和逃废债务等行为,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三是要加大力度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制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重视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㈣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金融部门要结合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突破以不动产为抵押物的限制,推出“知识产权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抵质押循环贷款、速贷通”等多种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品牌,降低企业信贷门槛。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推行企业主个人经营授信贷款来满足企业需求。在还款方式上,可以推出企业按月等额还本付息方式,减轻企业还贷压力。要继续向上级主管行争取信贷额度和项目,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简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并对信贷事项实行限时办结,要加快银行电子网络建设,实行贷款网上审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㈤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县政府要研究出台关于盘活国有资产、做大担保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的意见,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县财政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充担保公司资本金,力争将县创业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扩大至5000万元以上,使公司的担保资格能够得到更多金融机构的认可,帮助担保公司争取国家、省、市的政策性扶持资金和代偿损失弥补资金,增强担保公司的发展后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要通过增资扩投、吸引外来资本以及分保、共保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或组建商业性担保公司,提升担保能力。进一步将县直单位闲置国有资产通过有效整合形成可上市抵押资产注入城投集团,夯实融资平台,利用园区土地、房产抵押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要引进国内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到我县开设网点,促进金融机构的合理有序竞争。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工业园区、城市开发区和乡镇增设服务网点,优化金融网点布局,满足群众金融服务需求。三是要探索信贷融资新渠道。充分发挥信用联社、九江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流程短、放贷时效快等优势,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大力宣传民间融资的有关政策,激活民间资金投入,探索组建新型民间融资机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第8篇 金融危机对非公经济影响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对非公经济影响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xx年3月份我们利用2周的时间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重点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截止到20xx年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克服了金融危机、资金短缺、市场运行不稳定等诸多不利因素,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为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倍增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 20xx年全县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xx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现价总产值239.700万元。同比增长3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64.656万元,同期增长44.8%;实现增加值59939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19.771万元,同比增长41.7%;实现营业收入221.559万元,同比增长42.9%,其中规模企业实现61.759万元,同比增长34.4%;实现利润总额6702万元,同比增长31.8%,其中规模企业实现839万元,同比增长48.6%。实现税金2935万元,同比增长5.8%。两家出口企业实现出口交货额1070万美元,同比增长0.63%,其中存明木业有限公司实现出口交货额750万美元。
2、其它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展情况
为了保证20xx年末建成投产的圣辉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开工时有充足的燃料,20xx年圣辉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新上一条目前_____县生产能力最大的、技术先进的水稻加工生产线,加原有的二条生产线,三条生产线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15-20万吨。县热电厂为了缓解全县供热压力,20xx年新铺设管网2500延长米,新上一台35吨锅炉,以完成投资20xx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通过改造全县总的供热能力可达到80万平方米。存明木业有限公司,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20xx年投资1500万元开发国内品牌家具生产线,在扩大内需上寻求新的发展路子。宝通石英产品开发公司被鹤岗世纪惠达公司整体收购后,于20xx年下半年,相继投资6000多万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3000平米的厂房,7000平方米的库房,一期工程所需的全部生产设备,目前企业已具备生产条件,计划20xx年生产大规格的光学玻璃大片、高纯石英砂、球型硅微粉、融熔硅微粉等产品。全部项目达产后,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4亿元,利税4000万元。投资750万元,20xx年三月份开工建设,于当年8月份投产的新型墙体材料----稻草板加工项目,利用当地盛产的废弃稻草为原料,生产贴面稻草板,该产品是农村泥草房改造首选的建筑材料,实践证明,该产品具备成本低、质量好、保温、耐热、环保、美观等特点,深得用户赞誉。预计年产50万平方米,产值1400万元。
3、其它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到20xx年末统计,我县规模企业已发展到20家,同期相比增长近20%,主要有以存明木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木材深加工及出口产业;以圣辉米业为代表的稻米加工产业,以哈中药六厂,久久药业为代表的北药种植开发产业;以宝通石英产品开发公司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以雪梅冷冻食品公司为代表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围绕县委确定的稻、牧、林、矿、药五大资源产业优势,形成了目前的经济结构框架。目前五大产业发展趋于平稳,虽然各别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还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速度持续走高。
二、今年一季全县非公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县全口经济总产值实现55952万元,同比增长17.4 %;其中规模企业实现10031万元,同比增长36 %;增加值实现14150 万元,同比增长17 %,其中规模企业增加值3310万元,同比增长24 %;实现利润1340 万元,同期增长12 %,其中规模企业实现利润74万元,同期增长13 %,实现税金952万元,同比增13 %,其中规模企业实现167万元,同比增长15%。
2、经济危机给那些企业带来那些不利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在我县20家规模企业中,程度不同受到影响的企业是;一是存明木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所生产的木制橱柜全部出口美国,往年都处于订单多、回款快,而从去年开始到目前产品订单严重减少,以往每年出口量均在20-30个货柜,20xx年出口量不超过13个货柜,而质检样品由每年的20%提高到80%以上,几乎是件件检验,20xx年返货金额就达200多万元,这是同美方合作以来重来没有过的,由于订单减少,去年一段时期,该公司库存商品总值达到6000多万元,导致企业流动资金运转失控,周转资金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二是雪梅冷冻食品公司,该公司以生产冷冻速冻食品为主,产品间接出口到日本、南韩及东南亚等国家,由于受危机影响,在产品销售旺季的第四季度,价格已是历史最低,原有客商不积极要货,导致库存商品大量积压,最多时积压900万元的货无人问津,一度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流动资金不足,不得不在产品销售旺季伸手向银行贷款,缓解销售费用。久久药业、哈药六厂在这此危机中虽然也受到产品滞销,客户减少的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抑制不了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
3、受危机的主要原因
分析认为,就我县而言,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出口和间接出口的企业,原因是合作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造成企业经济条件不具备、不景气、不敢大量进口,有买家我才进口,由于对方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不敢有过大的库存量。怕积库存,压资金,周转受阻。
三、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
1、资金问题
各别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不足、扩建、新建、¬技术开发¬项目发展缓慢,给企业抢抓市场、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带来一定阻力,程度不同的影响了生产启动和项目的进展速度,如宝通石英公司由于20xx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今年启动资金至今没有着落,严重影响企业按计划开工,热电厂新上的35吨锅炉,由于投资方资金准备不足,本该20xx年供暖前竣工投产的项目,目前只完成工程量的80%。
贷款难的问题应是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瓶颈,特别是对有发展潜力、有实力、有资立的企业应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企业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但贷款难贷款时间长,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额度小等诸多问题应是企业谈贷色变的首要问题。有的企业在关键时刻,如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就能及时收购足够的原材料,就能保证全年正常开工生产,但就是很难办到,有的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只要有资金支持就可以大规模生产,产品及早就可投入市场,但旧贷还不了,就不能发生新贷,导致企业老总团团转,没有好的办法。
_____县木材资源丰富,但多数木材加工企业粗加工,卖原材料的现象仍然很多,虽然每年表面上看销售额很大,但利润空间很少,发展后劲不足,打快拳,短期行为,严重的是浪费了国家资源,多数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这种弊端,想生产出口产品、想精深加工、想项目改造、想开发一些新产品,但苦于腰里没钱,只能就目前的情况维持生产。
2、政策问题
一些好的新项目,好的技术项目力求通过各种融资的办法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在资金上给予扶持,真正体现帮企业保增长,促发展政策的落实,几年来,虽然上街主管部门要求企业申报政策项目,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对企业新型工业化及技术改造项目资金上的扶持,程度不同的挫伤了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企业主管部门在企业中的威信,有的招商引资引来的项目。不能按已经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兑现,关键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导致企业无可佘和,没有解决办法。
3、地域问题
即将在20xx年建成通车的松花江公路大桥,无疑是_____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会给_____工业、商业、运输等多个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成本的降低,但距哈市200多公里的路程和距哈市周边市县相比投资环境,地域还是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进的大项目不多,对全县工业经济拉动力不强。
四、问题及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过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如何面对,如何应对,是摆在各级领导和企业家们面前的一个只得反思的问题。如果我们措施得当,抓法得力,就有可能变危机为商机、就会促进帮企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得到实效。
1、全党动员、为保增长、促发展献计献策
今年二月份,县委根据省、市委关于深入基层,帮扶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讲话精神要求,及时形成了帮企业,保增长、促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党政机关干部帮扶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全县20个部委办局帮扶20家重点规模企业,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每月的帮扶情况疏理,分类、汇总,上报工作。通过各部门近一个月的工作和调研,经过与企业们座谈,系统的掌握了全县重点企业的生产,营销、订货、资金,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建议企业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在保生产、保存量、保生存上,实适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强化管理、瞄准市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当前的缓冲期、主动出击、加大投资力度、研制新产品、开发新项目、提升发展速度、壮大企业规模、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瞄准市场、扩大内需、在资金投入上寻求突破
为了进一步拓宽市场领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企业分别都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以各种手段抑制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一是存明木业公司及时调整投资渠道,将不景气的天津分公司及时回迁到_____,资金集中使用,壮大经济实力,20xx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开发内需产品-品牌实木家具生产线,目前土地已征用完毕,正着手扩建厂房,在巩固出口老产品的同时,今年应美方要求生产整体橱柜,进一步扩大了效益空间。二是雪梅冷冻食品公司虽然去年销售形式不看好,但通过各种销售渠道的变通,目前库存量不大,20xx年计划承租原财政局兴建的冷冻食品公司,增加冷冻品种,扩大冷冻规模和大鹅屠宰规模,新增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并表示、只要产品有市场、有规模、虽然同比利润率低,但总体还是有钱可赚。三是哈中药六厂、久久药业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不是很大,但他们决心在研发新产品、开发新项目上寻找突破口,大规模生产长线产品,开发中药提取项目,开发五味子饮料项目。
3、转变工作职能,在引资融资上寻求突破
在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同时,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有作为,有些工作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帮助企业引资融资上要有的举措,20xx年通过上下齐努力,跑省去市,力争为企业争取贷款贴息资金、无偿资助资金及技术改造资金300万元。申请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真正发挥主管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已立项待建的项目,要尽可能的帮助和扶持项目承建单位按时开工,按时竣工投产,特别是要重点跟踪清河镇的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的开工投产;宝通石英开发公司的生产启动和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哈中药六厂、久久药业的新项目、新产品的工程建设;热电厂35吨锅炉项目的收尾工程及二次镇内供热管网改造工程;纸业公司的扩改建项目;存明木业天津分公司回迁及重新启动工程等。对这些重点工作不但全县各包扶部门要经常深入到所包扶单位掌握情况,分析问题。主管部门更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发现问题,及时向包扶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及早加以解决,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如期进行。
第9篇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影响调研报告
我们调查组受市委组织部的指派在**县**镇进行民意调查工作中,发现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多影响。我们在进行民意调查的同时,着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7天的时间里,我们调查了**县**镇的**等22个行政村和社区,走访了7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现将我们的调查和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镇为例)
(一)对劳务经济的冲击影响
1、**镇劳务经济的情况
**县**镇共有人口95600人,18岁以上人口63071人,其中在外打工人口达3180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为江浙、上海和福建的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石狮、福州等地,其中浙江6200人,江苏8100人,福建7200人,上海6500人,其它地方3800人。主要劳务为进厂打工,从事的主要行业为服装、电子类加工,还有一部分从事特色的加工服务业,如顺河行政村的人主要从事雨棚加工和广告牌制作,还有的从事建筑业、出租车司机等,还有些自主创业的,还有一部分捡破烂的。
劳务经济在**镇经济中占60℅左右的比列。**镇地处**市最偏远的地区,在**、蚌埠、淮南三市的**、利辛、怀远、凤台四县的交界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地方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和特色经济,农民主要靠劳务经济的收入致富。黄龙和黎明行政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比列最大,均超过了本村人口的50℅,这两个村的楼房最多,黄龙村的高玉玲盖新房面积达600多平方,他告诉我们,靠种粮食是跟本盖不起这样的楼房的,他带着三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赚钱才盖了新房。据了解,家里人员外出务工是农民盖房、买摩托车等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2、务工人员返乡情况
目前**镇外出务工人员现已返乡的大约有13000人,占在外务工总人数的40℅左右,并且仍在继续提前返乡。往年这个时候正式农民工增加外出的时候,返乡要在春节的前一个星期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1)进场务工尤其从事服装电子行业的冲击最大。在**镇黄龙行政村,刚刚回家的高彩霞和高彩云告诉我们,她们在浙江省慈溪的一家服装厂打工,现在厂子里没活了,只能回来了,往年这个时侯是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到xx多元,今年他们村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
(2)建筑业在其次。建筑业的务工人员回来的占从业人数的比列小一些,大约有30℅左右。很多的建筑工地停工,许多从事建筑的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活干,但有些人没有拿到工钱仍在滞留城市讨工资。所以建筑务工人员的情况比目前返乡的情况要严重,还有些包工头跑了拿不到工钱的情况。
(3)自主经营的从业者及服务业受冲击要小一些。顺河行政村的人主要从事雨棚加工和广告牌制作,虽然活少了一些,但返乡的人员只在总从业人口的20℅。邹圩行政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尽管企业消减人员,也有大量人员返乡,但仍不比其他行业受冲击得大。
(4)其它行业务工人员的情况。捡破烂的人员大都返乡,因为捡的东西卖不掉。出车司机受影响较小只有很少部分人员返乡,但同样从事出租车司机行业的人员业也少,邹圩行政村有10多人在张家港开出租车。
3、特点分析
从返乡的人员来看,一是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影响小,尽管纺织、电子行业的冲击大,但能留在没有倒闭的企业里的人员,大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二是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影响小,比如出租车司机。三是自主经营和自主创业的影响较小。
(二)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
**镇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小麦是国家保护价格的农产品,由于国家公布了保护收购价格在提高,所以小麦的价格较去年有上涨,但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所以小麦涨价并没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玉米、棉花、大豆国家均没有保护价格,它们受市场的调节。去年,**镇的玉米价格卖到每公斤8毛7,而且客商上门收购,今年每公斤6毛2也没人要。芡南行政村的张海国告诉我们,今年,他收获了1万多公斤玉米,可以说是丰收了,但1万公斤玉米卖不出去,就快长芽了,说不定要烂在家里了。去年棉花每公斤卖3块5,还抢着收,今年每公斤2块1,也没人要。
(三)金融危机对其它农村经济和工作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务经济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农村集镇贸易商业消费等都受到冲击。在**镇和罗集镇,大部分商店都反映,生意还不如去年的一半,赶集的人不少,但进商店买东西的人不多了,由于房租高,很多商店关门了。饭店的生意也少了许多。
**镇引来江苏客商投资经营的大型超市“万客隆”,营业额明显下滑。很多村去年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今年犹豫不决,钱迟迟不缴,有些人提出要退出合作医疗。村里一事一议更难了,村村通公路的配套款落实难,陆瓦房、顺河等村的村村通公路配套筹资就落实不了。
二、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消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全局性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它具有全局性,但也有局部性和个性。比如尽管企业倒闭增加,但有实力的企业却保留了下来,大量人员失业,但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却留了下来,尽管农产品掉价,但它不是绝对地没有市场。所以只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两面性,寻找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
三、关于我市农村经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不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农产品的滞销,劳务经济的萎缩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还与信息化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极为重要。
(二)加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组织定向劳务技术培训,使学有所向、学有所需,同时扩大了劳务技术培训市场,增加了劳务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可能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要建立**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的配置下更加合理。要为农民提供网络销售的中介实体机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四)争取国家和省及相关部门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增加了基础项目的投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三市六县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及相关部门的关于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落地,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既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又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工业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
第10篇 金融危机下民营女企业家面临难题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下民营女企业家面临难题调研报告
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来袭,使全国上下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经历了一次经济寒冬,对于_____这个处于寒潮影响末端的内陆城市来说,受的波及究竟有多大?对于生存、成长、壮大都非常不容易的女企业家来说,她们的企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她们目前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为了最大化消解危机带来的影响,她们已经或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她们对于寒潮的耐受力、抵抗力如何?能否乐观应对?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她们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在全市45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女企业家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涉及工业企业9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业1家、批发零售业10家、住宿餐饮业7家、种养殖业2家、美容服饰等服务行业4家。
一、 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特点及表现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女企业家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缓慢波及。由于_____地处内陆,女性掌门的出口企业不多,受到的冲击不具有迅速性、正面性和毁灭性。金融危机以慢慢渗透的方式产生影响,延迟了遭受影响的时间,削弱了损失强度。表现在:20xx年,金融危机狂潮席卷全球,我国大部分对外出口企业遭重创,但我市接受调查的企业在20xx年均有较好的业绩,有50%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有所增加,有35%的企业业务收入与上年持平;有32%的企业利润较上年增加,45%的企业利润与上年持平。汉寿县一家工业生产企业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29.2%,利润较上年增长23.3%。而到了20xx年,女企业家普遍感到了生产经营的压力,有94%的女企业家普遍感觉生产困难,仅有2名女性认为生产不存在困难,仅占调查人数的6%;有91%的女性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了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9%。20xx年一季度业务收入下降的有29家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5%。76%的女性预测20xx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减少或持平、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变得更坏。二是行业有别。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尤其是有对外出口订单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20xx年一季度,9家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8家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4家企业一季度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武陵区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65.7%,澧县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为零。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企业受到的冲击次之,今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93%、13.3%、12.8%、8%。种养殖业受到的冲击最小,发展态势平稳,桃源某农牧公司自07年以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09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一是极度短缺的资金。表现为资金流转缓慢、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回笼困难。越是与外界关联度大的企业,资金流转缓慢的问题表现得越明显。如汉寿县一加工企业目前有近百万货款无法收回,导致不能满负荷生产;桃源县一种养殖企业目前有200万流动资金缺口。由于资金流转缓慢,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97%的调查对象表示,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津市市一家企业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但因资金严重短缺而导致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二是居高不下的成本。税收、行政部门收费等政策性费用,宣传费,利息、工资、福利、原材料等生产成本费用,每一块支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费用不降反升,极大地挤占了利润空间,使有限的利润不足以支持扩大再生产。三是雾里看花的前景。近45%的女企业家表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认为前景很不明朗或是不够乐观,她们对金融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深深的担忧。四是良莠不齐的队伍。表现在企业尤其是县域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技术人才。人才引不来,引来了没法留。限制了企业向高端转型发展。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员工信心不足,人心思变、生产效率不够高。五是起点不一的竞争。部分企业主对公务员经商提出了质疑声,她们认为公务员把本应用于公务服务的行政公权力资源用到经商办厂中,为自身攫取利益,对其他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形成了很大冲击,加剧了不公平竞争。此外,无证无牌作坊由于门槛低、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对正规厂家也形成了一定冲击。
以上瓶颈由来已久,它们形成的制约力量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呈几何级数增长,被放大若干倍,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一道,使企业市场萎缩、订单减少,最终可能裹足不前。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设想和打算
面对危机,女企业家均表现出超强的耐受力和抗压性。在这次危机前,大部分女性均把加大管理力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员工工资、增强内部凝聚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首策,没有人提出减薪或裁员,充分 体现出女性更重感情的特质。她们具体设想有:一是稳中求进。有近45%的女企业家认为,在寒潮的冲击下,首先要站稳脚跟,存活下来,再择机发展。82%的女企业家有2年内扩大投资的意向。二是挖潜降耗。100%的受访者表示,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苦练内功。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品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宁可压缩利润空间,坚决不减薪、不裁员,以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员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四是提升实力。把这次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改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创立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实力。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家表示将加大融资力度(民间融资),争取产业扶助;部分企业表示将搞好信息调查,在国内拉动内需时扩大市场;部分对外出口企业表示将把市场重心转移到国内,面向城市发展的企业表示将会把重心转移到农村。
看起来,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金融危机增强了女企业家们的危机意识,促使她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实现自我进步。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勇立潮头者、积极应对者、抢得先机者,总是会最终胜出,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择优淘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乏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对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建议
调查显示,女企业家对国家推出的减负、减税、减息的实质性政策表示高度认同,同时,她们也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搭建民营女企业家融资平台。政府要出面搭建面向女性民营企业家的融资平台,如设立巾帼低息贷款等,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门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息、简化贷款程序。二是减轻民营企业负担。部分女企业家感觉,较往年相比,今年的负担不降反升,建议不折不扣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在新型产品推出时,要给予切实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新产品的研发。三是切实关心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定期对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组织座谈,加强沟通与交流,出台具体的扶助措施。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及时定期向她们提供经济走向的信息,使她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四是强化群众众消费信心。为待业、下岗、返乡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大力创业;解决好就业问题,稳定群众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刺激消费。
女企业家还表示,应对危机,关键靠自己。尽管经济寒潮逼人,但她们大多数心态良好,她们认为,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插曲,61%的女企业家对生产前景持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们期待着,这些会思考、能发现、有准备的优秀的女性能够在经济寒潮中化危为机、成功转型,很快地迎来经济的暖春。
第11篇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调研报告
学习调研阶段是整个活动的基础和先导,在突出总公司总体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坚持以党中央提出的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为总体目标,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改善民生、提升素质”为实践载体,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两不误,两促进”,以“精、活、高、实”四个字为落脚点。企业正面临关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树立信心,要看到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条件和机遇。
(1)生产部门: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到各自分管的联系点组织员工学习刘xx同志在总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员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员工们了解到了,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们。激发了基层干部和员工应对危机挑战、促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通过晨会,周会,月末会议各类会议传达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想办法、找措施、争取尽快度过危机期。公司举办的“练内功、提建议、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活动,也是从根本上解放员工的思想,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安全方面,公司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板报、墙报、橱窗、灯箱等宣传载体作用的同时,还建立起安全挂图展览室、安全音像资料库、安全电教室。经常在运输总公司网上浏览《安全责任论坛》。组织员工学习安全常识、在线讨论、观看影像资料。以小新闻、小故事、小漫画的方式,编写安全知识手册,印发安全工艺流程图,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氛,激发了员工“想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坚持开展“生命价值”、“岗位荣辱”、“细节善恶”3项特色教育,宣传安全哲理、安全道德、安全知识,组织员工们进一步学习总公司的“安全生产禁令”和《员工守则》,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在此基础上,每月对员工进行随机教育,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组一事一议活动,及时化解矛盾,杜绝思想偏差。开展“我要安全大家说”活动,采取剖析案例、现场演示、音像回放、模拟推论等形式,让员工从身边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我要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为让人人有心得、有感悟、有收获、先后开展安全文化“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跨系统联动水上应急演练,提高全员水上消防应处置能力;举办一次“事故案例大家谈,事故亲历自己讲”的安全演讲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思;举办一次安全事故漫画展览,增加员工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一次安全警语和温馨提示征集活动,让安全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评选一次安全文化先进班组,弘扬身边的安全典型。
(2)销售、采购部门:
近段时间,销售部通过视频形式,开展全系统销售技巧培训,全面提升销售技能。这是企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苏树林总经理提出的“两保、三不降、一提高”工作要求的具体措施,精心研究销售技巧,聘请销售专家,讲解〈销售技巧〉,力求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员工认识到国内市场形势,树立市场竞争新观念,增强拓展市场的紧迫感。二是创新归纳出销售技巧“六要点”。教材图文并茂,人手一册,同时录制成视频光盘,发放到销售部。开展日常培训,鼓励员工自学,巩固提升员工销售技能。加强考核力求实效,销售部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对员工销售技巧培训情况、现场销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责任编辑:)
第12篇 金融危机对水晶玻璃行业发展影响的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对水晶玻璃行业发展影响的调研报告
地处苏中北部的_____县,多年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水晶、玻璃产品生产加工行业,形成了以美瑞华玻璃有限公司、绿宝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盛银水晶有限公司、龙安水晶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大户为龙头的水晶玻璃生产加工行业,不仅在国内水晶玻璃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地区。据当地国税部门统计,该县现有水晶玻璃生产、加工企业162家,其中,规模企业25家,一般纳税人企业75家,小规模纳税人以下企业87家。但是,08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县的玻璃水晶生产加工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企业利润较20xx年同期下降60%左右,降幅较大,有部分规模小的加工企业关停。走访相关水晶玻璃企业调查了解,造成目前水晶行业利润下滑及部分加工企业关停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金融危机对_____县玻璃水晶行业的主要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汇率不稳,不少企业利润下降。水晶工艺品外向度较大,出口订单大多在较早前就签下,价格不能随意变动。而国际主要以美元为结算单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人民币的走强,虽然企业在签单时考虑汇率的变化幅度,但汇率的变化之大出乎预料,本来就已经非常薄的出口利润,在经受汇率变化不定的冲击后,企业基本上只能维持日常的生产运作,扩大规模等成为奢谈。另一方面,由于汇率变动的风险,许多水晶工艺品企业对长期订单充满顾虑,不敢签或只能签小单,导致大量订单流失,利润减少。
2、金融危机导致订单减少,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欧洲受影响也较深,而这两地正是水晶玻璃工艺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上半年,在春、秋广交会上前来咨询和洽谈的新客户不多,老客户也明显减少,只有前几年三分之一,客户中来自欧美市场的也不多见,水晶玻璃工艺品的成交额大幅度下降。每年10月前后是水晶玻璃工艺品厂向国外发货的高峰,以迎接圣诞节商战,但08年却看不到往日的生气。如扬州舜天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仅实现销售1800万元,较20xx年同期下降66.7%,利润则下降70%。一些依赖大企业转手订单或为大厂配套的小厂,生意更是难以为继,许多水晶玻璃厂已开始减人,有的甚至已经关停。
3、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不少企业资金紧张。资金紧张主要源于四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以前企业凭借自身良好的信誉并提供一定的保证,就可以贷到款,用于资金周转,手续较为简单、便捷。但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对形势发展信心不足,收紧了企业贷款资产审查标准;二是供应商的账期,原先在原材料供应上,一般供应商都会给企业两三个月的账期,但现在很多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都要求现钱交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三是资金的回笼,产品出口后,受危机影响,购方资金难以保证按时回笼,加之国家结汇的时间要求,少则三两月,多则半年,非自营出口可能时间会更长;四是退税政策,水晶玻璃工艺产品90%出口,国家降低出口退税幅度,退税由原来13%下调到5%,出口产品和企业净利润减少幅度较大,从而导致流通资金困难。
4、金融危机导致信心缺失,不少企业等待观望。因海外市场普遍不景气,国内市场也不容乐观,竞争更趋白热化,加上广交会接单数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业主萌生了转行的念头。如素有“水晶之乡”美誉的_____县西安丰镇内金莹、恒弛两家企业,原先经营质态较好,属于成长型企业,目前业主已着手经营其他业务,其水晶加工业务仅处于维持的局面。目前该镇从事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的个体企业关停20多家,生产经营不正常企业30多家,可以说全行业遭遇较大挫折,而更多的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二、目前玻璃水晶加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所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尤其对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承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玻璃水晶加工企业带来的冲击更为严重。从玻璃水晶加工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其的冲击会有一个过程,从订单情况来看,生产加工可以继续往前走,水晶玻璃工艺品不是没有订单,只是利润在变少变薄,但完全可能通过量来积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中小玻璃水晶制品加工企业最需要政府及各个部门尤其是金融部门的关心扶持,以合力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面对金融危机,银行等金融部门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为保自身利益,这些部门大规模地压缩信贷规模,甚至还加快企业贷款的回收速度。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的减弱,使原本已经困难的玻璃水晶加工企业难上加难。
2、结汇效率不高增加企业风险。由于玻璃水晶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玻璃水晶加工企业必然面对结汇的风险。而企业业主最不希望承担的就是这些非生产经营问题出现的风险,产品出口付出去的是人民币,收进来的是美元,但结汇有个时间过程,如今年接的就是明年的订单,从加工到发货,再加结汇时间,这期间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可能 从6.85变成了6.75,企业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毛钱亏掉。
3、出口退税政策下调影响较大。近年来,国家频繁调整出口退税率,也下调了玻璃水晶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于利润空间本来较小的玻璃水晶加工行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无疑就是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行业的出口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
三、促进玻璃水晶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就当前情况而言,玻璃水晶行业既面对困难,也面对机遇。危机影响下,玻璃水晶行业的众多企业必将全面“洗牌”,一些加工技术落后、管理方法陈旧的“作坊式”加工企业将被淘汰。对其他幸存的企业,除督促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技术更新步伐的同时,还应当从税收等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扶持。
1、玻璃水晶加工企业应主动谋求发展道路。首先,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合作,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水晶玻璃工艺品订单有影响,但需求依然存在,大厂并不缺少订单,从出口情况来看,尽管出口的企业数量少了,但是总额却是保持增长的,以主动收缩来进行自我防御是个办法,但被动,风险较大,而转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重建营销渠道,因此,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各企业通过相互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要抓好产品研发环节,加大技术升级力度,加速新品研发,要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嫁接,如建筑装璜等,来抵御市场风险。一些单纯从事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的企业要向新品开发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小规模企业要配备专门技术和营销人员,掌握生产、销售主动权,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再次,要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既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也要将视线瞄向国内,有效地避免单打一,拓宽水晶玻璃工艺品的消费渠道。在客商选择上,尽量选择品牌客商,确保资金信誉。以防为保运转而被拖垮,较好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2、各部门应多方面支持玻璃水晶加工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发挥行业监管中的主导作用,带领和督促各职能部门从本部门角度多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继续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限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玻璃水晶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税务部门应积极利用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下调的政策,切实减轻中小玻璃水晶中小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应积极引导中小玻璃水晶加工企业正确认识增值税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鼓励中小玻璃水晶加工企业努力达到并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利用行业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降低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各地政府应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中小玻璃水晶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优势,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向中小加工企业“输血”,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第13篇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对我县农村经济的冲击也不断显现。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也出现了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对此,必须积极应对,确保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从调查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艰巨。调查中发现,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农产品县场已受到严重冲击。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跌、销量减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去年1-3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支出同比上涨40.6%,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近40%,而农产品收获后价格却普遍下跌,成本上涨和销售价格下跌使农民收益严重缩水,农民依靠提高农业效益增收的困难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形势已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将危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形势趋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县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我国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日益严重,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据调查,去年年底我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30%,在岗农民工工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多数企业用工将会进一步减少,许多农民工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据反映,一些农民工已回乡3个月,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每人收入减少3000元。农民工的大量返乡和春节后就业难度的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务工收入。
三、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去年四季度以来,因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二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和外向型企业尤为明显。据调查,由于能源和原料上涨,许多中小企业去年上半年高价购进和储备了大量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宏观形势急转直下,工业品出厂价格不断跳水,有些产品甚至低于上半年所进原料的价格,造成许多企业严重亏损,有的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不堪重负关门倒闭。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对前景预期不确定,导致国内外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
四、社会潜在问题增多,为维护农村稳定带来新的压力。调查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开始由经济层面波及社会层面,并影响农村稳定。基层同志反映,金融危机已影响到部分农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些无技能、年龄大的农民,出现“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这部分人收入本来就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又失去了工作岗位,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不少农民工靠长年打工为生,如因外出打工受阻而失掉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将会积淀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此外,农民工中年轻人比例大,他们大多不会做农活且精力旺盛,如长期无所事事,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多元化,一些地方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土地承包纠纷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有可能使这些矛盾交织叠加在一起,因偶然事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应对危机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见底,特别是对农村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其消极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出来。20xx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县农村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正确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所受的影响虽不如沿海地区严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这种冲击正在快速由沿海向内地、由工业向农业、由城县向农村蔓延渗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盲目乐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外向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县,我县农村经济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拿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另一种是悲观失望。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由于靠老经验老办法难以奏效,致使一些基层干部面对形势束手无策,产生了悲观情绪,寄希望于上级出政策出办法来解决,拿不出应对措施。这些错误认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要克服危机,必须破除这些错误认识,全面分析我县农业和农 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既要充分估计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看到发展的潜力和机遇,通过深入实际,把握动态,摸清实情,找准对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2、加大统筹力度,确保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看到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危机中蕴含着许多机遇。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将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当前钢铁、水泥等建材价格相对较低,农民工集中返乡也为农村开展各类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劳动力,正是开展各项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全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落实好国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及扶持油料、生猪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抓好国家和省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把重点放在抓立项、抓落地、抓开工上,确保工作进度和项目质量。抓住机遇,提升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尽快解决“村村通”工程“进村不能入户”等问题,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根据我县实际,再研究策划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
3、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抓在手上,进一步转变作风,积极谋划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对农村各类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营销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他们创新营销方式,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大的市场。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到各大城市参加农产品订货会,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和创业支持。建立常态化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为将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准备。在向农民传授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开展标准高、实用性强的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应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要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持。在立项审批、证照办理、税收减免、创业用地等方面出台支持农民创业的具体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充分运用农业网、党员远程教育、新闻媒体等各类资源,为返乡创业的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成立小额担保贷款公司,解决农民缺乏创业资金的问题。通过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变失业返乡为回乡创业。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农业龙头企业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中小企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农民收入。要落实好国家对农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要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帮助企业申报有关项目,争取上级支持。要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问题,在专项资金、提供信用支持、促进银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而带动农民增收。
4、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全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应更加关注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当前,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更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要配合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尽量多安排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县乡领导要到本地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多调研、多了解,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二是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出行和饮水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三是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超前预测可能带来的问题,并研究应对措施。特别要高度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因企业倒闭引发的工人失业下岗、农民工返乡和各类债务纠纷等问题,健全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大事不出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第14篇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 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xx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xx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投公司,积极推动诚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xx年9月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险深度低了1.xx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xx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一是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点以及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借款组织的市场收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应根据小额信贷组织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风险大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监管原则。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十三五规划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 “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年度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xx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xx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投公司,积极推动诚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xx年9月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最主要的两个标志。9月末,全市保险市场深度为1.12%,保险密度为357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险深度低了1.xx年百分点,保险密度低了110元,同时与我市gdp增速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就说明我市保险市场挖掘和开拓尚不够充分。二是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寿险业务都主要集中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南部六县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是产品开发和拓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名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发展的比较单一,险种结构相对集中。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四是社会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偿机制尚不健全。
(七)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存在潜在隐患。xx年,榆林市行业机构案件上升,部分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给银行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高效的案件侦破能力将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和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一样,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加以完善。
(一)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合力作用。一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三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四是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的法宝义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助学和消费。五是实现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以农村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二商户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网点,争取成立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村种养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方法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
(三)增加大额贷款的投放,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资金需求规划也大大增加。小额贷款只能满足小农户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需求。而扩大再生产需求受到限制将制约和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村企业、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他们有强烈的资金需求,并且资金需求规划较大,但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约束却使得很多企业、种养大户和工商户为了发展生产不得不七拼八凑借钱。而很大一部分不能融入到充分资金的企业或农户则不得不延迟投资、压缩生产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种养大户、工商户和小企业大额贷款的投放,应当成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一是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点以及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借款组织的市场收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应根据小额信贷组织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风险大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监管原则。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第15篇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正向激励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xx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持续跨越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探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我对xx县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xxx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xxx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xxx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x.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xx.xx%;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xx.xx%。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xxxx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xx%。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xx.xx%,其中,信用联社xx.xx%,农行xx.xx%,工行仅为xx.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xxxx万元,新增贷款xxxx万元,新增存贷比xx.xx%。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xxx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xx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x%。各项贷款余额达xxx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xx万元,存贷比xx.xx%,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xx.xx%,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x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xx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xxx多家整合为xx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xx%,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政府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尽在1566范文网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