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改革调研报告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市提出打造“审批事项和层级最少、审批集中度和效率最高、审批流程和服务最优”的地区。目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审改办对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作了专题调研,就下一步深化审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xx年开始,进行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投资者和群众的好评。经过近xx年的努力,建有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1个,县(市、区)“中心”6个,全市70个镇(街道)和111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大胆进行审批方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市级42家审批职能部门有38家进驻“中心”,进驻率90.48%;进驻“中心”的审批事项有615项,92.77%的行政许可事项和86.07%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可在“中心”办理,既受理又办理率达90.46%。五县两区的部门进驻率平均在90%以上,平均90.43%的行政许可事项、89.29%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75.6%的管理服务事项可在“中心”办理。审批效能大幅提升,进入市“中心”的项目,法定期限平均办理时间20个工作日,承诺期限10个工作日,比法定期限提速50%以上,实际办理仅需3.15个工作日。
二、新一轮审改推进情况
在新一轮审改工作中,我市按照边改边放、边放边转的工作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削减了审批事项,精简了审批环节,压缩了审批时限,流程得到优化和再造,审批效能明显提高。
(一)审批事项得到清理规范。按照全面清理、上下联动、不留死角的原则,清理规范全市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带有审批性质的日常管理服务事项,向省审改办提出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建议目录。经省审改办审核,确定由市级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551项,其中保留380项,受委托的117项,审核上报的54项。其他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带有审批性质的日常管理服务事项由省审改办正在审核。县(市、区)清理规范工作也有效推进,其中以平湖市为试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分别从原来的216项和98项减少到104项和44项,减少了52.56%。
(二)审批流程实现深度优化。努力减少前置审批层级和环节,审批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是全面推行“一审一核”制。在集中审批基础上,要求进驻部门努力提高“一审一核”率。目前市“中心”一审一核率为66.32%,县(市、区)一审一核率平均为62.86%,审批速度明显加快。二是积极推行“六联审批”制。以海盐县为试点,对需要多个部门审批的项目实行“六联审批”,即联合踏勘、联合评审、联合办证(章)、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三是编制“全流程”审批图。优化社会投资、水利、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五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编制包含政府审批、法律公示和中介服务在内的“流程优化、批时总控”运行流程图,进一步优化并联审批,实现投资项目审批再提速。目前,工业投资项目“流程优化、批时总控”流程已发文实施。经过优化并联后,工业项目投资审批环节从35个减少为14个,审批时间从236个工作日减少为109个。
(三)审批方式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依托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推出模拟制、代办制、联审制三种审批机制,实现“模拟办”、“代办中心”、“联审办”上下联动、相互协作。一是实行模拟审批制。出台《嘉兴市重大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实施办法(试行)》,使重大投资项目在不具备审批条件情况下,提前进入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模拟审批项目69个,涉及资金169.81多亿元,35个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34个项目正在模拟审批中,平均提速80个工作日,可提前4个月左右投产。二是实行审批代办制。出台《嘉兴市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实施办法(试行)》,按照“业主自愿、无偿代办、全程服务、高效合法”的代理原则,为投资者无偿提供“立体式、无缝式、精细式”纵向全过程、横向全流程的审批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共代办投资项目857个,其中447个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平均提速2个月左右,提速近40%。三是实行联合会审制。出台《嘉兴市重大投资项目分层分级联合会审办法(试行)》,充实并联审批内容,协同解决审批中的疑难问题,加快进度,提高效率。今年以来全市共召开投资项目联审会议408次,联审项目772个,总投资451.58亿元,新增用地7763.49亩。联审联办的实际平均办理时间分别比法定时间和承诺时间提速60%和30%以上。
(四)配套措施改革同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同步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改革,有效破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瓶颈制约。一是探索开发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联用改革。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开展开发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联用改革, 取消交通影响评价,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以“产业功能区”为单位,明确功能定位,统一设置相关指标,统一办理水土保持方案、矿产压覆、文物保护、地质灾害等前置审批。二是探索中介机构改革。对全市涉批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梳理出13类260家、涉及12个行业主管部门的23项审批服务事项目录,并起草《行政审批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草稿。三是进行部门职能整合改革。针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深化问题,以市建委为试点,再次整合所属4个二级局的审批职能,使审批事项在“中心”的办理率达到100%。通过改革,市级既受理又能办理事项从75.62%提升到90.46%,提高近15个百分点。五县两区审批部门进中心比率由89.1%提高到91.5%,既受理又能办理事项从55.28%提升到64.48%,分别比改革前提高了2和9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行政审批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与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与企业、市民日益增加的需求还有差距。
(一)事项清理规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一是清理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省政府要求在7月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规范。目前只有市级机关实施的551项行政许可事项由省审改办审核通过,其他还在对接论证中。县(市、区)虽然进行了集中清理,但处于自查自纠阶段,没有开始统一审核阶段。二是事项清理存在法律桎梏。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调整相对于设定行政审批事项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的动态调整,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滞后性,给取消、调整、新设事项等动态管理带来障碍。一些行政审批事项还需要进行合法性审查;从这次行政许可事项清理情况看,审批事项减少和审批权下放仍有较大空间。三是后续监管措施需要完善。有些审批事项取消、调整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界定,如何从事前审批转为事后监管等,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发育不全,运行不够规范,无法完全承担政府委托的职能。
(二)集中便捷度还需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给群众办事带来极大便利,深受群众欢迎。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已完成“中心”的转型升级,将“中心”升级为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我市、县(市、区)都建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但整体标准都不高,离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一是硬件水平需要提高。近年来,很多地方都把“中心”作为发展的一个门面、一张名片,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平台建设,建起上万平米的服务大厅。如绍兴县投入1.5亿打造集投资项目审批、为民服务事项办理、公共资源交易、审批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中心”,面积近2.2万㎡。杭州也建有1.3万㎡的“市民之家”。还有广东顺德、安徽滁州的“中心”都囊括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中介服务等。相比之下,我市的平台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建设规模、所进项目不够完善和充分。另外市级设有运政、公安车管、公安出入境、房产交易、人力社保等5个分中心,34项审批服务分散在分中心办理;各县(市、区)都存在分中心,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带来不便。五县两区中面积最大的平湖市,也只有近1.3万㎡。二是集中度需要提升。通过近年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市既受理又能办理率和一审一核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但五县两区“中心”既受理又办理率平均为64.48%,一审一核率平均为62.86%,与全市既受理又能办理的审批事项达到90%、一审一核率达到80%以上的改革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服务功能需要拓展。很多地方积极发挥“中心”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将中介机构、水电气暖等便民服务事项纳入中心,把“中心”打造成政府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受场地限制,我市中心的服务范围还只涵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三)配套措施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配套改革措施必须全面推进。否则,改革就不能向纵深推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新一轮审改中,我市同步进行了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中介机构改革、开发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联用改革、部门职能整合改革等配套措施。但这些配套措施改革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存在不成熟、不到位等问题,离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中介机构收费不规范、效率低,中介机构市场需要培育壮大等。随着审改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这些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基本建成。但审批部门只有纵向系统内部的审批服务平台,只能满足部分网上办理业务的需要,数据库的信息只可以在本系统内实现共享,还不能满足全部行政审批业务的互联互通和全市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这种因网络不互联和系统不兼容等造成的“信息孤岛”,影响了并联审批机制建设,制约了审批再提速。因此,需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构建以行政审批为主线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行政效能监察平台、要素配置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建立网上直通车。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外地的一些先进做法,就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 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准确把握审改工作新方向。
xx年5月13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电视电话会议上,xx总理说本届政府“以职能转变作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 ”。他在xx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进一步明确新一轮审改的目的,即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为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而建立便民、高效、廉洁的行政审批服务体制”的理念,这也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为民”宗旨。
xx总理的讲话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新一轮审改工作的新方向:一是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这是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也对“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了专门部署。下一步要在前期审批事项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将保留、取消、调整和下放的审批事项目录向社会公告,明确部门的权力清单。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边界”,调整政府、市场、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进而推动政府职能更多转向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二是要建立便民、高效、廉洁的行政审批服务体制,这是改革的宗旨。审改的内容主要是精简数量、压缩时限、优化流程、改善服务,以前审改工作主要精力放在精简审批事项和压缩审批时限上,这次审改是在精简数量、压缩时限的基础上,通过提升集中度、再造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整体水平。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意识,打造服务型政府。要以提速增效、为民便民为宗旨,进一步压缩环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推动审批事项办理扁平化、一体化、集中化,实现事权下放和服务延伸,努力为投资者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二)高水平建设两个“中心”,为改革提供优质平台。
建设高标准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包括实体大厅中心和虚拟网上中心,有利于提高集中度和审批效率,有利于规范行政审批权、增加透明度,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建设高标准的实体中心,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转型升级硬件平台。全市要以这轮改革为契机,把高定位升级政务服务平台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将中心打造成集便民服务、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涉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行政效能监察“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民生政务、百姓之家”的政务服务品牌,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这也符合中央精神。二是大力拓展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中介组织及社会公益服务单位进驻中心的办法和管理方式,鼓励引导中介组织以及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等为民服务事项进驻中心,使中心由单一审批功能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切实提高审批的集中度,确保在中心既受理又能办理的审批事项达到90%,审批事项的一审一核率达到80%以上。三是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事权关系,增强市、区发展合力。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扩大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权责一致、监督有力、高效便民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区)以及镇、村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督查考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市、县(市、区)、镇(街道)、村四级服务体系联动。
建设高水平的网上中心,是节约政府资源、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政务服务四级联动的必然要求。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对全市相关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和整合,创造条件建立数据传输接口、实现信息兼容,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打造同系统上下级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客户与政府之间有效互通互联的综合性电子化平台。二是建立网上审批智能系统。网上审批中心是实体大厅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扩展中心场地,提高审批效能,更有利于监督。全市要以现有的审批系统为基础,经过2-3年的努力,建成全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智能化平台。将行政审批的内容、权限、标准、要求等在网上公开,设置在线提交、视频交互、网上评议、办事公示等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受理、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下载、网上咨询”的电子化审批系统,实现“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三是强化电子监察功能。依托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施电子监察系统与网上审批系统互联,实现网上监控、网上考核,对审批流程和环节、各环节的操作内容、是否超过时限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检查,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统计分析,防止和惩戒行政审批违规行为,促进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三)同步推进三项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与其他配套措施改革同步推进,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建议加快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开展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全面下放市级审批权,建立扁平化、一体化的新型审批制度,是贯彻中央、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部署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也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关切、回应群众呼声的现实选择。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提升审批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审批事项和层级最少、审批集中度和效率最高、审批流程和服务最优”的地区。要加快出台《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报请省政府批准同意后组织实施。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和承接能力,向镇一级放权,实现重心下移。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增强承接能力,加强后续监管,确保国家、省、市下放的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二是同步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改革。继续开展包含政府审批、法律公示和中介服务在内的全流程再造,总结推广“三制三办三级”联动审批、“六联审批”、开发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联用等审批方式创新成果,推动审批效能再提高。在工业投资项目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利、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开发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联用对于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意义重大,但此项改革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在流程再造中优化审批程序,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三是同步推进中介机构改革。在扩大中心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按照“垄断性中介必须进中心,竞争性中介通过招投标方式进中心”的要求,引导涉批中介机构进驻中心。尽快出台《嘉兴市审批服务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和管理办法》,强化以信用和自律建设为重点的监管体制,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积极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依托网络平台,设立中介机构网上服务中心,公布中介机构服务信息,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
(四)逐步完善四大长效机制,保障改革成果。
为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积极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确保行政审批权力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确保改革成果制度化、长久化。
建议加快推进四大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制度。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并按照全省的部署,建立行政审批事项代码制度,制定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实行目录化管理,彻底解决边清边增、边清边乱的问题,确保“不合法的事项不进目录,不进目录的事项不再审批”。针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设定不统一、区域间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现状,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规范名称、权力来源、内容、流程和监管等要件。对每一事项编制唯一对应的要件标准、流程标准和裁量标准,确保事项面对不同对象的“无差别审批”。二是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制度。尽快出台《嘉兴市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等原则,对审批事项实施长效动态管理。建立严格的新增事项准入制度,确保行政审批事项依法设定、依法实施。各部门要追踪研究现有审批项目的设立依据及国家新出台或调整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及时提出调整、取消和变更审批事项的意见,上报市审改办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施。通过一体化改革,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放权机制,即由市级部门提出放权目录—市审改办审核—省政府批准—县(市、区)承接实施。根据这套放权机制,及时对上级新下放以及其他新增事项实现动态放权。三是建立行政审批实时监督制度。各级审批部门不仅自身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而且要将审批行为置于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对审批全过程进行内部约束和监督,对审批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健全社会监督制度。通过开设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的投诉和监督,并建立社会质询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出台《嘉兴市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审批职能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的乱作为和不作为,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四是建立加强后续监管制度。现有审批事项的清理和新增审批事项的设置,都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确定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程序和监管责任等。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决克服“以审批代监管”、“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等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在审批权力上做减法的同时,在管理服务上做加法,确保“精简”与“监管”两轮驱动。对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已经明确监管措施的,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对取消、调整和下放事项,要根据市场发育程度、行业发展现状、部门工作实际等,建立行之有效、比较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办法,提高监管的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粮油集团岗位工资改革调研报告
如何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是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难题。我们公司是一个改制不彻底的企业,人员的身份没有置换,由于管理不畅,因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决定从今年起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职工收入的组成(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效益工资+加班工资)。
一、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合理 。我公司是从国营企业转换过来的,目前的工资结构虽然通过几年的变通,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计划工资,在人与工种,工种与工资的定位还没有真正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在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付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
第二、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能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我公司是由几个单位合并而成的,现在企业的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老人不得走,新人不能进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出现人才不肯来和留不住的现象,这就使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由于改革没有到位,人员的身份没有置换,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所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改制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在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何进行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企业在拥有充分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即岗位等级工资制。在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如实行岗位等级工资的,还需确定每类岗位内部各等级的工资系数),做到以岗定薪。以岗位测评为依据,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的工资水平。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企业对那些市场上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合适人才来源的,就确定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而那些市场上对某种岗位人员需求少于合适人才来源的,就确定相对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对那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就确定大大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保护工资”。这样,使企业职工收入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相同层次的职工收入水平相适应。岗位工资标准的确定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第二,实行保留工资。在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改革中。为照顾老职工,我们实行老职工老办法,新职工新办法。公司将每个人原来的技能工资加原来的岗位工资再减去现在的新岗位工资后超过部分的工资都实行永久性保留。对新进职工就按照新岗位工资标准执行。
第三,企业实行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是根据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限,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它是用来体现企业职工逐年积累的劳动贡献的一种工资形式。它有助于鼓励职工长期在本企业工作并多做贡献,同时,又可以适当调节新老职工的工资关系。一般来说,增加年功工资,主要决定于职工工龄的增长,同时还应决定于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大小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工资单元的作用。我公司目前实行一年工龄十元钱一个月的标准,占全部工资总额的3%。工龄工资不参与绩效考核。
第四,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奖金)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实际完成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效益工资发挥着激励职工努力实干,多做贡献的作用。效益工资没有固定的工资标准,它一般采取奖金或计件工资的形式,全额浮动,对职工个人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形式。
第五,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是为了补和保障职工在完成生产任务中亨有的休息休假权利,保证职工加班加点应得的工资报酬。
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 (调研报告范文)
从“一支笔审批”到“多支笔会审”
------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
当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开支一般是实行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的办法,即:由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负责人或者局长办公会)对有关的单据进行审核签,再由财务人员据以报销,我们征稽系统也是如此。应当承认,这种财务开支的审批办法,对于改变以前财务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强化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开支的责任,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高度集权式的审批机制,已经不符合《会计法》中提出的有关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不利于会计人员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两权”的监督,不利于财务公开的顺利实施,不利于群众参与监督,财务管理形成了新的漏洞。如不及时加以改革,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廉政建设和党群关系,影响到《会计法》的顺利贯彻实施。
现代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再青睐集权式的审批机制,而是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实行多级审核和全方位的监督。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及财务公开和“两权”监督的原则,改革当前“一支笔审批”制度,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职工代表三方组成的“财务开支审核小组”,由以前的“一支笔审批制”改为“多支笔会审制”。所谓“多笔会审”,即要求单位的每一笔开支(1000元以上),事先要预算填申报单,经局长办公会同意后方可开支;报销时,首先由会计人员审核开支单据的合法性及规范性;再由职工代表对资金流向的合理性、真实性进行审核签;再由单位负责人审批签;最后由会计核对入帐,经费开支由“暗箱操作”变成了“阳光作业”,这样既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还领导一个清白。会计人员审核是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职工代表会审是财务公开的需要,单位负责人审批则体现其对单位经济活动决策的权威性和责任,以上三方签作为开支单据报销入账的必备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这种“多笔会签”式的财务开支审批机制,通过多设关口、关口前移、层层把关、共同负责,达到民主理财、监督理财、科学理财,从本局的运行情况看,半年来拒绝白条89张,金额达14256元,拒绝非正式票据入帐24笔,金额为2.74万元,其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保障《会计法》的顺利贯彻实施。《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其中,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局提出的加强“两权”监督中对行政管理权的监督中也提到了严格资金审批制度。“多笔会签”式的财务审批机制,作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优点就在于在经办、审核、监督、批准各个环节引进了“牵制机制”,做到了财务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分离和相互监督,由从以前的决策,监督的一体化改为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
二、有利于会计人员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但在“一支笔审批”的机制下,往往是先审批后审核,会计人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实行“多笔会签”的审批制度,把关口前移,先由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也就把好了财务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可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防止违规票据入账,堵塞财务开支的漏洞,从而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有利于推行财务公开,加强财务管理的群众监督。对于财务公开,党中央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在“一支笔审批”的机制下,单位的财务公开往往成为墙报上专栏里的大数,财务开支透明度不高,群众监督的力度不够,党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和矛盾。实行“多笔会签”的审批制度,群众直接参与到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不仅可以增强单位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的观念,防止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进一步堵塞漏洞,还可以在干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失去监督的权利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互相攀比,互相吃请、铺张浪费之风比较盛行。如何加强党风廉改建设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多笔会签”的理财机制,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的决策权不变,但对其执行的结果则是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增加了群众监督的层次。单位财务开支不再是“一把手”“一人说了算”,从而能够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有利于严格预算管理,节约经费支出。在经费管理上,行政单位普遍推行了预算管理,每笔费用开支是否必要,数额是否真实,有无正当资金来源,都必须按预算经会计、职工代表、单位负责人“多笔会审”。经费支出由原来的“先批后审、先用后报”变成了“先审后批、批了再用”,变事后反映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一些超标准、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改变了行政单位负责人“老板”式的花钱作风和大手大脚的习惯,减少了费用开支,避免了损失浪费。
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市委、市政府:
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从xx年初起步,至今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了以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产权模式改革,并顺利争取到人民银行发行的xx万元专项央行票据。目前,已进入改革和央行票据兑付的关键时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市委、市政府予以支持。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做的主要工作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很艰巨的工作,同时改革成功对地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
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明确由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
三是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政策扶持。我市的改革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清产核资是保证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核实信用社的资产负债状况,充分反映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按照省改革试点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农村信用联社聘请xx省审计厅对市联社以xx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重点是对各项贷款、抵债资产、投资业务、存放及拆放资金、其他资产中的坏账损失和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根据现行会计财务制度如实和认定损失。经过审计,核准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摸清了家底。
(二)增资扩股壮大实力。改造股权设置、构建新的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目标。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增资扩股工作得以在全市铺开,市直大部分部门和各乡镇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当年募集股金xx万元,这一股金余额一直保持到现在。今年六月末,投资股占xx%,企业法人股占xx%。股权结构达到要求。但当时的增资扩股工作,由于仓促上阵、很多细节考虑不周,加上部分地方宣传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股金存在虚假问题,导致一直到现在,股金合规性问题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三)发行票据按季监测。争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发行,是xx年重点抓的一项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我们的发行申请一次性通过了人总行的审查,也是全省首批获得票据发行的联社。9月1日人行与联社签订发行央行专项票据协议,正式发行xx万元票据,其中置换不良贷款xx万元、历年亏损xx万元。票据发行后,人行按季对信用联社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增资扩股的真实合规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处置和清收不良贷款的真实合规性、地方政府承诺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强化内部管理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进展情况等五个方面。每次检查,问题主要集中在股金真实性和置换不良资产方面。针对查出来的问题,人行提出整改建议,市信用联社也想了很多办法认真整改,但有些问题因为诸多原因整改也难有实质性改变。今年6月11日,人行专门对联社进行了一次法人谈话,研究了更为具体的解决办法。但有些问题联社自身实在无法解决,只有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请求市委、市政府拿出意见予以支持。
(四)建立法人治理框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这次农村信用改革的主要目的。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与兑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农村信用社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国务院提出的“花钱买机制”原则。市信用联社从去年底着手这块工作,重点是完善“三会”制度。 通过了新的市联社章程,重新组建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规范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建立起决策、经营和监督相互制衡的初步机制,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了以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为主体内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稽核、安全保卫、劳动用工等方面也建立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促进经营机制的有效转变。应该说,这只是初步建立起了法人治理框架,离真正的高标准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差距。
(五)扩张规模改善经营。改革以来,我市农村信用社按照“立足xx、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迅速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既支持了xx经济的发展,又有效地改善了自身经营状况。到xx年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增加xx亿元,比xx年末增加xx亿元,市信用联社已经成为xx城乡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撑。到xx年6月末,全市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xx亿元,比改革前增加xx亿元,增长xx%。与此同时,市信用联社的财务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按照“一级法人,统一核算,授权经营,分级考核”的原则,实行了联社统一核算的体制,财务状况不断好转,盈利能力逐步增强。xx年末,市信用联社一举摘掉亏损的帽子,盈利xx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xx万元,比xx年末扭亏增盈xx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目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进一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一个是如何尽全力争取央行专项票据的顺利兑付。对于前一个问题,现在各地都有各地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市的经验来做,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也不是近期能彻底改观的,只能慢慢来。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迅速解决几个具体问题,尽快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的条件。
按照与人行签订的协议,我市信用联社今年四季度就可以开始申请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央行专项票据硬指标是两个,一是资本充足率要达到x%,二是不良资产比例比xx年末下降x%。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从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来看,6月末我市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xx%,离x%的要求还有xx个百分点的差距。xx年增资扩股时,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还没制定下发,所以我市当初增资扩股是按照达到4%的标准来进行的。但央行专项票据具体的兑付考核标准下发后,其中一项标准对我市很不利,就是要把呆滞贷款的40%直接在资本净额中扣减。我市信用社现有呆滞贷款xx万元,其中的xx%即xx万元扣减后,资本净额变为xx万元,使得资本充足率为xx%。人总行制定的标准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想办法增加资本充足率。
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直接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增资扩股,还有一个就是减少扣减因素,也就是想办法减少呆滞贷款数额。从目前的状况看,增资扩股这条路难以行得通,理由有两个,一是从过去增资扩股的实际情况来看,后遗症非常大。xx年搞的相当一部分增资扩股,这两年的时间,不知有多少人要退股。而按照股金管理的规定,个人股必须是三年后还要符合相关条件,才能退股。原来的股金都做了很复杂、艰苦的工作才保留了下来,现在再去增资扩股,不仅不现实,甚至会对信用社的形象和声誉都有不良影响。即便是采取行政手段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省联社的态度也不赞成再来搞一次增资扩股。目前只有走减少呆滞贷款数额这一条路了。这是我们请求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现有的呆滞贷款直接清收,实现起来也很困难。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呆滞贷款余额xx万元。这块贷款中,金天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含贤成集团承债xx万元)、生资公司贷款余额xx万元,两家就占总额的xx%。其他的都属于零星小户,好收的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清收都已经收了,即便花再大的力气,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因此,要想降低呆滞贷款余额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从金天和生资公司这两家企业想办法。而目前金天公司已向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该债权如何落实,如何变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个因素,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生资公司已于xx年4月25日被法院判决偿付市信用联社贷款本金xx万元,至今没有执行到位,也是需要想办法的一个方面。
2、从不良资产占比这个指标来看,总体上我市达标没有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个具体问题,就是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不达标。要求是xx%以上,但到xx年6月末,市信用联社的置换不良资产处置率为xx%,尚欠xx%。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两个:
一是置换不良资产的处置涉及的部门多,需协调的工作量大。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操作程序》(银发[xx]247号)规定,信用社对因确实存在困难,无法收回的置换资产,除逐笔说明无法收回的原因外,还要提供九种法律证明文件或其他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而出具这些证明文件的职能部门涉及到乡镇政府、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从市信用联社目前处置进度和质量看,效果不理想。就是已经处置的置换不良贷款,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手续不合要求,主要也是相关证明材料不合要求。这方面市委、市政府要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给予支持。
二是大额置换资产处置无能为力。在置换的xx万元的呆帐贷款中,原天纺集团xx元,占比高达xx%,其于xx年实行改制,市信用联社债权已被悬空,出具相关的处置证明材料无法实现。
以上问题能否解决,表面上看只是涉及到xx信用联社能否把xx万元的央行专项票据变为自己的资金。深层次地分析,如果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形势,就不仅仅是一个央行专项票据兑付不了的问题,而是会直接影响到xx信用联社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联社的生存问题。
首先,改革将可能功亏一篑。自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抓信用社改革,市信用联社在人民银行、银监办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点实施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xx年顺利增资扩股xx万元,不良贷款比改革前下降了xx%;xx年顺利完成了统一法人改革,全面加强了内部管理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效益稳步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央行票据的成功发行的基础上的。目前央行票据已经发行两年,到了兑付的关键时期,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处置是票据申请兑付时考核的两项核心指标,又恰恰是xx联社的软肋,并且靠其自身的努力是无法达到要求的。从已经兑付央行票据的地区情况来看,兑付的标准越来越具体,考核指标延伸的范围越来越大,指标扣减项越来越多,现场检查越来越细,其目的都是为了贯彻“花钱买机制”这个原则。如果我们的票据不能如期兑付,政治影响上就说明我们的改革没有成功。前期我们为改革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劲。
其次,支农实力受到大幅削弱。存款是信用社信贷资金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逐渐火爆和投资渠道的增加,信用社的筹集环境和渠道受到考验。今年上半年,全市信用社的存款仅增加xx万元,这是近几年少见的。目前,受央行数次调高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信用社的筹资成本、融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些直接影响了信用社支持“三农”作用的发挥。如果央行票据兑付了,xx联社将陡增xx万元的无成本资金来源,资金实力、支农实力将大大增强。如果不能兑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垂手可得的“馅饼”瞬间灰飞烟灭。从信用社来看,是可用资金减少,支农实力削弱,但对全市而言,缺少xx万元信贷资金对xx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再次,经营风险必将集中显现。票据不能如期兑付,人行就会收回已发行的票据,退回置换的历年亏损和不良贷款,由此资本充足率将下降到xx%;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双升”,呆账贷款将直接增加xx万元,不良贷款占比将达到xx%以上。根据银监部门的《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考核评级标准,结合上述指标,市信用联社将被评为6级,而评级结果为6级的,表示信用社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问题,已经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需要立即实施市场退出,予以关闭或重组。即便不退市,在《xx银监局有问题银行特别监管办法(试行)》中规定,对不良贷款率8%以上且不降反升的、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8%以下的认定为有问题银行,将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即增加非现场监管内容、增加现场频率、责令其停办部分业务、暂停其开办新业务等,按照此规定,市信用联社的资本充足率xx%,不良贷款占比超xx%的状况,将被省银监局列为有问题银行而采取一项或多项特别监管措施,使市信用联社的经营步履维艰。
第四,极易诱发挤兑风险。若市信用联社的专项央行票据在明年上半年不能兑付,市联社会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明年上半年内xx万元的资格股因陆续到期而面临退股压力。退股后,xx联社的资本充足率将一泻千里,xx联社也将面临退市的危险。另一方面,若为确保票据兑付,只能顶住压力不予退股,这又极有可能诱发挤兑风险,无疑会激发无法想象的社会矛盾,势必危及全市金融稳定,甚至触及到社会稳定。
三、解决xx信用联社央行票据兑付问题的意见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xx]15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xx政发[xx]4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市信用联社专项央行票据如期兑付,特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一)两个途径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
途径之一:市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市信用联社的呆滞贷款。以降低呆滞贷款余额,提高资本充足率。市委、市政府能否考虑用开发区、商业繁华区的土地、房屋等优质资产,将市联社的xx万元呆滞贷款全部置换。按照人行的资本净额须扣减xx%呆滞贷款的标准,置换后市联社的资本净额可以少扣减xx万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5.89%,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途径之二:市政府以现金或优质资产捐赠给市信用联社,增加其资本公积,从而提高资本净额。经测算,如市政府向市信用联社捐赠xx万元的现金或其它资产,将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xx%,从而达到兑付要求。
无论采取以上哪种途径,按照票据兑付有关要求,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入账,在年终决算表中反映出来。否则,明年兑付也将成为泡影。
(二)协调落实“四方”协议。xx年3月28日,为落实市信用联社的债权,市政府、市联社、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xx金天纺织有限公司四家签订了《四方协议》,在该协议中明确了原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所欠的12931万元的债务分配方案,即:由新公司立据承债2602万元、原公司现金偿还660万元、市政府承诺一年内以现金偿还贷款1238万元或有效资产抵债、余下的8431万元及利息继续由原公司承担。这一协议至今未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落实“四方”协议,以盘活市联社不良贷款。
(三)协调落实大额置换资产债权,提高置换资产处置率。重点是协调落实天纺集团等逃废的信用社债权,以提高市信用联社置换资产的处置率。
(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的关系,为置换资产处置提供便利。恳请市委、市政府出面,要求乡镇政府及法院、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经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支持市信用联社对已置换的贷款依规依法进行处置。建议用政府名义出台支持文件,重点是出具相关文件资料的证明。
(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信用xx。一是督促乡镇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二是转化落实以往企业逃废信用社的债务;三是确保信用社胜诉案件执结率达到80%以上;四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公职人员贷款、行政事业单位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村组集体贷款的清收力度,确保拖欠信用社的贷款收回率达到80%以上;五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行政环境。
第2篇 矿井三项制度改革发展的调研报告
杨村矿资源匮乏,条件不如大矿,多年来“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严重束缚和制约着矿井的快速发展。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坚持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实践“不求最大,只求更好”的核心理念,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创新绩效分配模式,激活内部劳动力资源,为矿井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动力。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营造推进矿井改革的良好氛围
在“三项制度”改革初期,虽然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对于改革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仍然感觉改革步子大、速度快、势头猛,一时难以理解和承受。在有些干部职工的心目中,矿井还没有到不改不能生存的地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政策只是盲目的顺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抓职工的思想教育、观念更新入手,切实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干部职工对推行“三项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全面学习贯彻上级一系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二是分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赴先进企业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三是以开展促“三转”、树“三观”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大讨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座谈、讨论的过程变成职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过程,进而把思想统一到“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的认识上来,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矿井各方面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立足创新,科学运作,努力形成加快矿井发展的新机制
我们坚持“多创效益是能人,真抓实干是好人,无所作为是庸人,违法乱纪是坏人”的衡量人才标准,立足自身实际,在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进取的精神,着眼于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构建岗位竞争机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一)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分别制订出台了《杨村煤矿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和《杨村煤矿管理人员动态考核实施意见》,在全矿干部职工中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在对职工考核方面,把劳动用工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单位可随时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职工,按照本单位职工总数4%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由各单位领导、车间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等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对每位职工按工作业绩、技术水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8项内容进行百分制量化打分,打分最低者,进入矿教培中心转岗培训。培训期满一个月后,经考核合格者,可根据实际岗位需要,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竞争上岗。转岗培训期间,培训人员1-3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600元的培训工资,4-6个月内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培训工资,6个月后仍未上岗的,由矿统一安置,既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活力。我们坚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仅20__年就有178名职工转岗培训,形成了“淘汰—待岗—培训—提高—上岗”的流动机制,彻底破除了“一岗定终身”的僵化机制,使矿井待岗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有效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对管理人员考核方面,变年度考核为季度动态考核,坚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11个要素为考评内容,区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把每季度考核结果直接与下个季度、月度综合奖励挂钩,并作为年终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20__年年初,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在考核方式上,把主管和分管领导评议、职工群众民主评议、部门、同事之间相互评议与平时工作业绩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考核内容上,把考核重点由重结果向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转变,由重学历等客观基础条件向重业务技能、工作质量和实绩转变,做到了“平时严考核,分配靠实绩”。全年分别对43名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了奖励,对21名人员进行了处罚。两年来,我们坚持先是不称职的被淘汰下岗,后是虽基本称职但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也被淘汰下岗,先后共有62名管理人员和21名中层干部被淘汰下岗或降职使用。一年一度的比例淘汰,给矿井每一个管理人员以挑战、考验、锻炼和压力,从而形成了“不改革、不提高、不发展就等于自我淘汰”和“无功便是过”的观念,在竞争中管理人员队伍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第3篇 **县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
_____县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一、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_____林场是_____县仅有的一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9年,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是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较频繁。林场总面积2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5000立方米,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主要是由白榆、刺槐、毛白杨、黑杨等一大批优良树种汇集形成的特种用途林,林场的存在与发展对保证树种遗传改良的可持续性,维护树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树种开发,提高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02年底,林场在职职工32人,离退休职工16人,总人口17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4人,林业生产职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职工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初小学历的27人。在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林场目前有房屋总面积2000平方米,电力设施落后,全场没有柏油路面,农机具严重老化,个别设备已经瘫痪,缺少通讯工具。84年以来,因地方财政紧缺,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近几年来,随着公益型特种用途林建设的步伐加快,目前公益林已占全场林地总面积的80%,场内原从事其它经营的土地逐年减少,很难开展多种经营,没有稳定收入,加之实行分类经营后应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到位,更增加了林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难度。目前,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6万元,实发13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现值160万元,债务余额50万元。在林场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连续两期完成了部、省下达的良种基地建设任务,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98年被划定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
二、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_____林场位于_____县西南部,靠近边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属于黄泛区,立地条件差,林地盐碱低洼,生产力低下,发展门路窄,难以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不能形成规模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困难,房屋年久失修,无力建造新房,电力设施不能配套,没有林场公路,交通极不便利,下雨天无法进行生产,通讯工具、农机具得不到配备更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林场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同岗位间、同岗位间,工作的质和量与职工的收益挂钩不直接,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没能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潜能,过多地强化了壮大国有经济成分,忽视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国有林场的包袱重。林场总面积有214公顷,可用林地有160余公顷,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占130余公顷,多数是汇集的良种基因,基本没有可采伐利用的林地资源,剩余的30余公顷土地,虽然林场配备了有能力、有管理经验的领导集体,但因剩余土地太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多种经营项目,只能进行小面积单一的育苗,来维持林场的生产经营。
加之多年来林场一直负债经营,离退休人员多,成为了林场的一项沉重负担。
4、林业政策发展滞后。_____县_____林场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政策没有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没有到位,县财政困难,97年以来,也没有资金或具体措施进行脱贫扶持,而且林场在生产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直接影响到对发展其它多种经营的投入,使林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法进行有规模、有秩序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投资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绝不能让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者逍遥法外。二要改善国有林场周边环境。要以政令形式发布通告,严禁周边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巧立名目向国有林场乱摊派、乱集资或卡、拿、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4、加快国有林场分类经营和管理。_____林场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要尽快落实林场分类经营政策,及时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5、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国有林场不可能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批市场经济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干部和骨干选拔充实到国有林场的班子中去。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振奋精神,爱场如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加快发展。
第4篇 关于光山县城路灯管理与改革的调研报告
自县编委批准成立光山县城市路灯管理所以来,县公用事业局扎实开展县城路灯管理的各项工作。但因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县城区路灯在工程建设、维护更新、亮灯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城区居民还有更多期待没有解决。为应对城区规模不断扩展、居民需求不断提升的需要,我们对兄弟县区路灯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周边路灯管理水平较高的县区进行调研,借鉴好的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经管理经验,解决城区路灯管理遇到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改善我县城区路灯管理水平。
二、周边县区路灯管理情况
(一)信阳市。信阳市的路灯管理职能归属于市城管执法局市政管理处下辖的路灯管理所(共设置3个),市区共有14000盏路灯(不含桥梁、楼体等亮化设施),体制健全,负责城区路灯的管理、维护、改造、新建等,经费为政府全供。市政府将全年路灯经费统一拨付至市政管理处管理,包括维修费、电费等。建立了路灯智能化控制平台,实现数字化路灯管理模式。共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包含22名临时工)。城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
(二)新县。于2023年7月成立新县亮化工程管理所(其前身为新县公用事业局路灯管理办公室),管理体制健全,是负责新县公用照明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公用服务性质事业单位(职能包括城区照明设施的日常管理、经费管理、维修维护、亮化设施建设等)。县政府将全年路灯经费统一拨付至路灯管理所,包括维修费、电费等。城区共有主次干道57条、背街小巷104条,3210基5107盏路灯;高杆灯15基,路灯专用变压器25台(不含在建)。建立了路灯智能化控制平台,实现数字化路灯管理模式;共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包含3名临时聘用的电工)。城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8%以上。
(三)固始县。路灯管理所体制较为健全,负责城区路灯的管理、维护、改造、新建等。维修分两部分,一是内部电工进行日常维修,二是重大突发情况聘用临时电工进行维修,工资按天计算。路灯建设,由路灯管理所向县政府打报告并经批复后,按相关程序实施。县政府将全年路灯经费统一拨付至路灯管理所,包括维修费、电费(路灯管理所每月自己抄表,然后报送电业局及财政局,据实向县供电公司支付电费)等共计1000多万元。城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
(四)商城县。于2023年7月成立商城县公共照明管理办公室,股级单位,干部职工5人。负责城区道路、街巷、桥梁、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的景观照明规划设计、日常管理与行政执法;路灯建设及维修职能目前还在电业局,但是全年经费(包括维修费、电费等)统一拨付至照明管理办公室管理。共负责城区10条主干道(1839基4395盏路灯)、120条巷道、1座公园、3个广场、1个景区的亮化以及167台计量装置的维护管理工作。城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
三、光山县路灯管理情况
光山县城市路灯管理所成立于2023年3月,股级事业单位,编制8名,现有干部职工8人。主要负责城区主次干道路灯的日常管理,对路灯亮灯率进行统计,协调县供电公司对城区不亮的路灯进行维修。
(一)城区路灯分布情况
光山县城区(不含官渡河产业集聚区)共有19条主次干道、5个广场,路灯、高杆灯、射灯共计2572基3945盏。其中;主次干道1665基2789盏;背街巷道446基446盏;5个广场(望水楼广场、司马光广场、南城广场、政府广场、北城广场)的景观灯及高杆灯、射灯共461基710盏。
第5篇 中国婚姻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前言:最近看了《蜗居》,看到里面比比皆是的婚外情及包二奶现象感慨颇多,只觉得该说些什么,这些现象究竟是男人的道德在败坏,还是社会的制度缺陷所造成,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同情宋思明和海藻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这个以现今道德标准来评判应该会被批的体无完肤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博得不少人的支持呢,中国的婚姻制度的出路何在?我在这里转发一位网友的博文共大家参考,希望能一起探讨这个已无法回避的中国的社会现实。此文阐述不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拍砖!
中国婚姻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各种婚姻制度的比较分析
1.中国现行婚姻制度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和行政集权的高强制性,加之司法权力的滥用,普通中国人的婚姻象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被简单地复制。婚姻是以单纯的维系社会稳定和完成人口生产为最高目标,并非从人性本身出发来考虑。所以那时的婚姻不是作为人而更象是作为物来配置。这种婚姻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程序,只要具备男女不同性征即可。坏处是造成人性逐步沦丧。好在人是一种适应能力相当强的生物。虽然不以爱情为基础,但感情可以培养,即所谓先结婚后恋爱。在婚后的长期生活中,在经历了许多生活磨难之后,随着夫妻双方年龄增大,变得猩猩相惜互为依,也就逐步接受了婚姻现实,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令人感叹的是不知不觉中无数不幸的婚姻毁了许许多多人唯一的宝贵的人生。一纸婚书定终身更加剧了这种婚姻的不合理因素。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禁,人们开始关注婚姻质量和生活状态,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离婚率直线上升,居高不下,一度略超同期结婚总量。二十世纪末期,法内婚姻更是遭遇严峻考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二奶'现象普及到相当程度,全国各城市也是小姐、妓女充斥大街小巷。'二奶'现象无论是丈夫、妻子、二奶,还是孩子都是相当影响的。
2.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发展了有几千年,但它却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制,究其根本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为明媒正娶的只能是一个,即妻,其他的都没名分,即妾。妻子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对于妾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其次,中国古代的婚姻多是父母指定的,特别是妻子。夫妻间没有感情基础很难相互关爱,更别说是丈夫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妻子。
再次,毫无限制的数目导致婚姻是少数人放荡不羁的游戏。
最后,古代的一夫多妻家庭妻子之间矛盾太大。虽然,妻子间的争风吃醋难以避免,但更关键的是制度的不合理。首先对于正妻来说,由于多由是父母指定的,因此与丈夫很少有真正的感情,而其他妾往往与丈夫有一定的感情,所以正妻被冷落,而对其他妻子十分怨恨。虽然,小妾等到了丈夫的疼爱,但是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没地位的她往往受到正妻的欺凌,因此也十分痛恨正妻。
3.西方的一夫一妻制
伴随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也走过几百年的路程,它的优缺点也显现出来。
首先,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带来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改良了社会的家庭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的弊端也是十分严重的。
第一,西方社会存在着高离婚率,这对一夫一妻制是个极大的讽刺。他们多次地依法办理离婚和再婚手续,其实也是在自欺欺人。此外,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给儿女带来的打击十分大。
第二,在冠冕堂皇的一夫一妻制下,婚外恋非常普遍,由于夫妻间的这种不忠,相互欺骗,对夫妻关系,家庭稳定的影响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的男女性关系过于开放,婚前性关系、少女母亲、性病(特别是艾滋病)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4.伊斯兰世界的一夫多妻
在伊斯兰世界说到婚姻制度,必须讲到它的三个重要原则:
第一、适合于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程序才许可成为夫妇,一切非婚姻的男女性关系都是非法的罪恶行为,受到法律和信仰的严格禁止。婚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制,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伊斯兰社会中不应当存在同居、通奸、q####j、诱奸、l##j、同性恋、婚外情、性骚扰等这类肮脏的丑闻。真主命令穆斯林男人要尊重女子的人格,在她们同意的情况下娶为妻子,保护她们经济独立的权利,享受家庭主妇和儿女母亲的尊严和地位。
第二、伊斯兰的婚姻法制是恒定不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改变或废止,因为这是符合基本人性的天启法度;只可能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做某些必要的调节和适应。任何人对伊斯兰制度的曲解、攻击、诽谤、改造或压迫,都是徒劳,因为这是来自真主的社会法度,穆斯林必须永远遵守。
第三、伊斯兰的法制规定,成年的男女都必须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不应当守单身。圣训云:结婚是信仰的一半;男人应当有妻子,女人必须有丈夫,这才是正常的人类生活,建立信仰和文明的基础。伊斯兰的教义和法制鼓励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只有因为特殊的理由男子允许多妻,限度是最多娶四个妻子。这些特殊的情况,如战争和灾难之后男子死亡太多,孤女和寡妇人数超过男人,她们需要有人负责担养和保护,或者第一位妻子因疾病、性无能、不孕等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伊斯兰世界的婚姻制度还是比较合理的,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男女平等做的不是太好。
5。一夫多妻vs一妻多夫
为什么一夫多妻的国家那么多,而一妻多夫基本不存在呢?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社会理论上分析。这世上或许有不讲利益的爱情,却难得有不讲利益的婚姻。婚姻的四大经济功能,都反映个人可以从婚姻中取得的实际利益。这些利益的大小,又取决于配偶的品质,如收入、财富、地位、教育等。肖伯纳有句话:'女性的本能,驱使她宁愿分享一流男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男人的全部。' 这意思是说,一流男人娶十个妻子,每个妻子分享到的利益,仍不亚于做三流男人的唯一配偶。因此,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一流男人可以娶到几个女人,中流男人娶一个女人,末流男人娶不到女人。只要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一夫多妻制就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不过,肖伯纳的话里,歧视女性的气味实在太浓厚了。同样是基于利益考虑,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男性的本能,驱使他宁愿分享一流女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女人的全部。'为什么高品质的女人就不可以娶多个丈夫?女人间品质的差异足够大的话,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此处,分析的逻辑是对称的,没有必要特别偏向哪一种多配偶制。然而,除了原始社会,总是一夫多妻制压过一妻多夫制,原因何在?在男女人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男人间品质的差异,大大超过女人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假如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而女性的品质大致相同,会怎么样?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过的情况:高品质的男人会娶几个妻子,中等品质的男人娶一个妻子,最低品质者一个也没有。而女性没有品质差异,竞争会使每个女人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同。(当然,我们这里假定对婚姻制度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理论,居然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经济学家作了不少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用收入、教育、财富、智商等等不同指标去测量人的品质,结果都发现,在男性间品质差异远远大于女性的场合,比如说中东和非洲,一夫多妻制较为盛行。
其次从人性上分析:因为女人真的爱上一个人她就根本无法再爱上其他人了,而男人才真正可能多情,他能对多个女人同时保持真正的爱情。虽然女性朋友有些不爱听,但是这是历史事实。再说,爱情的确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男女的发泄渠道是不同的。女人的妒忌往往向同性发泄,而丈夫的妒忌都往自己的女人发泄。这样,丈夫如无法使妻子回归自己,都会自然选择离开妻子,因此一妻多夫自然瓦解。
二、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必要性分析
一夫多妻制完全是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首先,从社会财富和产品配置来看,对比女人,男人占有绝对优势部分。在经济地位上,男女始终未达到真正平等,也不可能达到平等。一夫多妻正是强化了男人对女人的抚养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男人,一夫多妻制是一种经济责任;对于女人,一夫多妻制是一种社会福利。
其次,一夫多妻制可以激发男性创造潜能,推进社会竞争和发展,促进人类种族进化。男人对社会和物质的征服欲,也可以被再一次挖掘和调动。一夫多妻制保证具有高质遗传基因的男性通过对优秀女性的充分选择,使人类体智不会在遗传中逐渐退化。
第三,从动物性本质来考察人性,男性对多个女性的需求从权力和义务上恰恰可以从猿猴的社会结构中得到合理性反证,其可行性亦然。这就可以使事物恢复到真实面貌,即:女人将回到正确而自然的地位,男女各归其位,回到他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状态。
三、中国一夫多妻制的设计
根据各种婚姻制度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应实行一夫多妻制。
首先,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是平等、自愿的。夫妻双方、妻子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夫妻之间享有充分的婚姻自由。妻子之间也不能干涉对方的婚姻自由婚姻。但是,妻子对自己的丈夫的享有知情权。
其次,一夫多妻的婚姻必须是有一定的规范的。结合实际,一夫多妻的多最多也不能超过四个,否则会成为有些有钱人的游戏。
再次,社会应允许性产业的合法化。性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光棍的性问题,而且合法化后它受到应有的管理(性服务者必须身体健康,性服务对象的有效管控财政收入等)。此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最后,社会加大对婚姻的介入力度。对于婚外情、有家庭的丈夫嫖娼等处以处罚。
四、一夫多妻制的好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丈夫为了让众多娇妻过上幸福的生活,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努力工作,自然收入增多。妻子们只需要轻松的工作一下就行了,因为家庭的总收入已增加了。此外,集体生活支出成本降低,比如住房饮食等等。
从丈夫的角度讲,好处自然不用说了。
从妻子的角度讲有不少好处:
首先,丈夫的婚外情其实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婚后,由于自己的不注意,出家打扮的漂亮在家则不修边幅吸引不了丈夫,过分的娇气令丈夫心烦。而一夫多妻家庭里,由于有其他姐妹的竞争,自己肯定不会不注意。有几位漂亮的温柔的妻子在家里,丈夫不可能再婚外偷情了,这样妻子也得到了丈夫稳定的爱。
其次,爱慕该男子的女子也不会受到他已婚的影响了。她可以真正的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了,自己的权利也能得到保障。
再次,大家可以分担家务。不要说丈夫不做家务,其实男人应在外面打拼,女人上一些轻松的工作,主要是相夫教子。
第四,由于家庭的温暖,丈夫下班后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从此各娱乐场所少了已婚男人的身影,各家庭多了负责任、疼女人的好男人。
第五,女人逛街就有了固定的、长久的伙伴,不用再看男人陪逛街一副活受罪的样子,女人的心情会豁然开朗,而她们也不会整天战斗在商场试衣间或美容院,因为这种消费在家庭已经成为群体消费,女人们一定会精打细算,合理理财,从此男人们不再说他的女人琐碎、虚荣、浅薄.
从孩子的角度讲,首先,家庭的稳定是最大的好处。孩子们再也不会因离婚所害。此外,孩子的童年也就不会孤单,在其拥有完整的父爱、母爱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相濡以沫的其他女人的母性宠爱,那幸福简直就是毛毛雨。
从老人的角度讲,老人不会再为已成家的儿子牵肠挂肚,因为有几个女人照顾着他们的儿子,同时公公婆婆也不必再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因为众多儿媳为了增加她们在男人心目中的份量会争先恐后地孝敬公婆,顺便将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进行到底。
编后点评:我之所以转发这篇文章,是因多数的国人都有一种错觉,一心只想着一夫多妻制代表了齐人之福,享不尽温柔美艳,而不去考虑其有用的一面~替现今的社会问题带来可行的解决方法。我的目的并非鼓吹一夫多妻制,并非叫人们去滥用这个制度,而是希望人们在未认识清楚它的作用之前,不要胡乱去加以谴责,因为这种制度,亦可能会对社会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社会在谈论男人的婚外情时不要一味用道德败坏不负责任这种肤浅的语言,因为据美国著名教授卢马教授统计,全世界223个国家和地区,竟有140个国家允许一夫多妻!难怪有专家指出,一旦人类社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婚姻制度的缺陷,人类就是到了第二阶层的文明时代了!
第6篇 改革征地制度土地状况调研报告
一、我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一) 基本情况
_____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4′-104°45′之间,北纬23°45′-24°28′之间,全县土地面积经详查结果:7585329.7亩。
_____县地处滇东南岩溶山原地区,大总山脉分支系纵横全境,地形夏杂,地势起伏,喀斯特地貌(或称岩溶地貌)较多。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海拔相对高差较大,最高海拔2501.8米,最低782.0米,最低差1719.8米。坡度一般为15°-35°。地形有山地、山间盆地,河谷、丘陵、平地、洼子地和坝子等。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构造侵蚀地貌,是褶皱断裂形成的山地。如官寨剥蚀地貌,主要表现为剥蚀高原低山、丘陵和低中山。分布在腻脚等地;溶蚀地貌,如舍得岩溶地貌,岩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7 .8%;盆地地貌,是受断裂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境内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坝子均属于盆地地貌。堆积地貌境内较少。全县500亩以上的坝子有40个,较大的坝子有八道哨、曰者、新沟、双龙营、普者黑、马者龙、天星、树皮等,约占全县面积的20%。
(二)土地现状结构
我县各地类面积和结构如下:
1、农用地:6848594.3亩,其中,耕地:1430067.1亩,占土地总面积18.8%;园地:10292.6亩,占土地总面积0.14%;林地:4630573.9亩,占土地总面积61%;牧草地:173048.3亩,占土地总面积2.3%;其它农用地:604612.4亩,占土地总面积7.9%。
2、建设用地:92612.6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5625.7亩,占土地总面积0.99%;交通用地:12330亩,占土地总面积0.16%;水利设施用地:4656.9亩,占土地总面积0.06%。
3、未利用土地:644122.8亩,占土地总面积8.5%。
(三) 土地利用特点
1、农业用地面积大,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全县已利用的土地中,农业用地为6848594.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在农业用地中,非耕地多,而耕地少。
2、耕地中,旱地多,灌溉水田少,全县耕地中,旱地面积即达1239421.4亩,占耕地面积的86.6%,灌溉水田145359.6亩,占耕地的10.1%。旱地面积中,以坡地为主,面积为958605.7亩,占旱地面积的77%,而平旱地、梯地等面积为23%。
3、林业用地不合理,园地少,林地多。全县林地4630573.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园地:1029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4%。园地规范小,零星分布,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商品率极低低。林地面积中,有林地3146993.5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1.5%。
4、牧草地以天然草地为主,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缺乏。
5、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中,以村庄用地多,而工矿等其他用地较少,说明_____县城市建设薄弱,工矿企业不发达。
6、交通用地较少,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16%。
7、水域以河域水面、坑塘水面、沟渠水面为主。
8、未利用土地面积大,但可开发利用的较多,队难以利用的裸土地,裸岩石砾外,其余荒草地、田坎等土地还可以开发利用。
(四)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用地结构不合理,主要是:
1、耕地少,非耕地多。
2、园地和水域用地少,开发潜力大。
3、城镇居民及工矿用地不合理,存在用地浪费现象。
4、牧草地少,未利用地多,开展难度大,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5、林业用地面积多,但低产林地较多。由于低产林面积比重较大,林业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大。
2、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_____县的森林资源,由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土法冶炼钢铁,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开荒扩大耕地,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与人口、环境矛盾日趋突出,致使全县森林面积锐减。据有关部门记载,1952年全县森林面积为507.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7%。到1978年森林面积减到143.9亩,森林覆盖率为19.2%,面积比1952年减少363.55万亩,森林覆盖仅为1952年的28.36%。80年代开始,全县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居民义务植树活动,但由于造林存活率低,加之管理工作滞后等原因,使造林面积难以补偿被毁林面积。由于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1994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689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4%;二是水源枯竭,水库、坝塘等库容量减少,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三是自然灾害频繁,损失程度加重。由于森林面积减少,高山山区、陡坡地区耕地严重受到洪水冲刷,低凹地易造成洪涝灾害耕地质量下降。_____六独铜矿区曾经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这都说明了森林被破坏,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的。四是气候受到影响,常常会发生旱、涝、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且周期缩短。
3、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人口增长过快,耕地锐减及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在人地比例关系中,土地资源严格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面积是个常数,人口是个变量,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带来人均土地和耕地相对数量的减少。必然造成人地矛盾加剧。同时,由于城镇附近的良田良地逐步被征用,非农业用地增长快,耕地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减退。
4、农业水利设施脆弱,农业生产条件亟待改善
农业生产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地质量,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物力、财力的投入等。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譬化农业的标准来要求,_____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极不相适应。由于水利设施差,工程老化和不完善,一些水利工程带病运行,迫切需要改造和更新。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灌溉水田145359.6亩,占耕地的10.1%,而望天田、旱地、菜地等则占90.9%。由于全县水利设施不配套,到1994年全县水利化程度仅达26%,从而形成地多田少、低产田地多,高产田地少的耕地利用状况;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旦警到大的自然灾害如,霜冻、干旱、洪涝等。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如,霜冻、干旱、洪涝等。
5、农村能源短缺,制约林业生产发展
_____县水能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充分。由于全县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煤矿资源少等,造成了农村生活能源紧张。虽通过节柴改灶技术推广,农村沼气的开发高,但也难以使鲁号农村能源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农村生活能源不得不以森林的消耗作为代价来得以逐步解决。因此,造成了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产量,森业资源减少的局面。所以,需要使农村能源的问题得到解决,首先要加快水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通电率,其次还要加快农用薪炭林建设,推广节柴改灶和沼气,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风力发电等。
6、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乱占乱建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建设特别是市政建设需要逐步增强,公路交通,邮电设施,城市给水、供电,街道建设等城市功能应相互配套。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加之执法不严,管理工作滞后等因素,城市建设,农村建房只从本行业、部门和个人利益出发,各行其是,挤占街道、公路,乱占乱建,用地布局不科学,工厂和一些乡镇企业建厂选址因缺乏规划,存在重复建设,用地浪费等现象。
二、现行基本土地制度与土地征用制度
土地征用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土地制度,征地过程是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转变过程,强制性和补偿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但现行征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仍是计划经济思路。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透视,我国现行法律强调征地是一种国家行政行为,是集体经济组织对国家的一种义务,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向国家“卖地”。因此我国的征地具有强制性,但必须以补偿为条件。而征地补偿只能是适当补偿,遵循3个原则:①征地补偿必须按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②征地补偿应使被征地单位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准则;③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根据宪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的具体内容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除了农村集体和个人为了兴建乡镇企业或者村民住宅外,土地管理法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建设。当建设单位确实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必须经过土地管理主管部门批准,通过国家征用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的土地,然后通过出让或者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管理法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对于征用各类土地,包括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审批权限。根据自xx年实施的《征用土地公告办法》,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对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公告。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征地当事人有权利就拟定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以及拟定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申请等事项举行听证。
在现有土地征用制度下,征用土地的补偿不是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标准的,而是以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的产出水平为基础来进行核定。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上限,而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以及征用非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各省级地方政府制定。
一、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其产生的问题
在征用农村土地的过程中,土地交易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所发生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向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转化。完成征地手续后,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划拨给用地单位使用。在由用地单位向政府申请征地时,由用地单位支付征地补偿费并最后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形,其实质是用地单位代国家支付了土地所有权转移的价格并因此获得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是单向性的,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转化为国家土地所有权,而且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有当本集体以外的单位需要该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时候,才会由用地单位向政府土地管理机构提出征用土地的申请,或者由政府直接征用土地用于出让,从而启动土地征用程序,最终导致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不仅不能自主行动促成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在法律上也没有对于征地的合理性提出异议的权利。因而可以说,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事实上是在法律上规定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内在的不完整性。这正是导致征地过程中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于土地征用而产生的土地产权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公平交易,而只能把其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土地产权交易。不过,也应当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非市场的法定补偿标准造成了冲击。近几年征地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补偿方式和概念,如实物补偿、合作补偿、年薪制补偿、综合价等,也反映了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对土地补偿价格形成的影响。但是,这种在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的条件下形成的征地补偿费,仍然严重偏离市场决定的价格水平。因此,征地费用水平就无法成为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
除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不完整性外,现有征地制度还存在着以下严重弊端:
(1)“公共利益”和“国家建设用地”定义模糊。
(2)征用土地的程序不完善
(3)征地补偿机制存在根本缺
(4)对于征地补偿费的处置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定。
(5)缺乏独立的征地补偿费评定机构。
(6)缺乏明确、独立和有效的征地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土地征用过程中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主要包括:
(1) 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利,导致耕地急剧减少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 失地农民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3) 失地农村人口的安置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充分显示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二、 创新土地征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各个国家的实践,土地征地制度的改革,要注意把握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这两条。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既能充分保障被征用土地者的合法权益,又具有效率和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土地征用制度。鉴于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与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做到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应当体现以下原则: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当与其他财产权利一样享有宪法的同等保护,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应当拥有对于政府征用其所有的土地和征地补偿的合理性提出异议的权利,而且在土地被征用时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得到公平的补偿。
新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对于征收和征用土地给予补偿。此修正案并未排除在土地征用时可以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给予市场价格基础上的补偿。而且,新的宪法修正案包括了对于依法获得的私人财产权予以宪法保护,这意味着合法的私有财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享有与其他性质的财产权平等的地位,在市场交易时应当获得公平的市场价格或者补偿。这实质上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平等对待各种财产权利的客观要求。那么,就没有理由对于依法确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继续实行过度的限制。简单地说,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土地交易过程中应当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公平的补偿。应当明确的是,即便仍然限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转化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同样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对于集体土地予以补偿。
第二,应当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土地征用办法,对于土地征用的程序和土地征用补偿的原则作出公正明确的规定。既要保证国家征用土地的公权力的有效行使,也要充分保障土地被征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对于征地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这包括征地申请、征地前公告、征地听证、征地批准后公告、征地公告登记、进入和实际占有土地、征地补偿的原则和标准、征地纠纷的处理等各个方面。
第三,确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征地补偿的原则。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的资源,市场机制是实现其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径。只有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征地补偿,才能有效保障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应以确定需补偿的项目来确定。这应当包括土地本身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搬迁费,以及必要的法律和专业服务费用,如测量与评估费用等。
第四,建立合理的征地纠纷调解机制。征地过程中的纠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征地本身的合理性和征地补偿的合理性。就征地本身而言,纠纷的核心为是否应该征地和征地的数量是否合理这两个问题。征地补偿方面的争议则是关于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所以在制定征地办法时,应当对于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纠纷的处理机制分别予以规定,要明确行政部门、独立机构和司法机关在解决各类征地纠纷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包括它们对于征地行为合法性和征地补偿合理性的判定。除了行政复议外,由政府任命的独立机构可以就征地合法性问题举行听证会;政府也可以建立独立的土地价格评估委员会或者土地仲裁庭,对征地补偿价格进行核定和裁决;而且必须要在征地法中明确赋予人民法院最终审理征地行为合法性和征地补偿合理性的权力。
第六,改革土地补偿费管理和分配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失地农民安置机制,确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中国土地制度的公有性质,土地征用是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土地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意味着土地征用在中国的土地利用中成为普遍的土地供给手段,从而也使得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安置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从理论上讲,在征地部门对于被征土地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后,就不对被征地集体的农民有任何其他的义务了。在制定土地征用办法时应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补偿费的支付与处置有相应的规定,以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土地补偿方案必须在拟征地所在集体予以公告,并以书面形式送达该集体各个农户。在该公告中,应当明确告知该集体或者其成员在规定的期限内有对征地补偿方案向法定的部门或机构提出异议的权利。
其次,在征地部门正式占有和使用土地之前,必须在法院认定的银行账户内存入足够的土地补偿费。如果不是预估的补偿费全额也应当不少于百分之九十。同时,要在法律上规定征地部门必须自取得土地产权之日起,按照法定的利率支付所欠征地款的利息。这样,可以防止征地部门拖欠农民的征地费,
再次,必须改革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体制。征地补偿费的不同构成部分的分配办法应当不同。按规定应该付给农民的各项补偿费,如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及搬迁费,应当直接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民,避免侵占和挪用的发生。对于属于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的部分,应当为被征地的所有集体成员共同所有。这又包括两种基本情形:部分集体成员的承包土地被征用;全部集体土地被征用。当只有部分集体成员的承包土地被征用时,属于土地所有权补偿费的一部分应当用于补偿被征地农民因失去所剩年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损失。当全部集体土地被征用时,土地所有权的补偿费应当属于全体村民。应当以公有基金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投资,以保障失地农民发展经济和重新就业。应当制定相应的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的规定,以规范资金的使用,防治贪污、挪用和浪费。
另外,可以考虑在征地补偿费中划出一部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专项用于失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失地人口实现新的就业。既往那种依赖用地单位安置农村人口的做法,与劳动就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相符合。尤其是当失地人口的劳动技能与用地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法律上强制要求用地单位接收失地的农村人口是违反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效率原则的,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最后,在集体土地被部分征用的情况下,如果要通过内部土地调整来安置失地农户的话,要处理好农村失地人口安置与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系。未经原土地使用者的同意,不得为了安置失地人口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随意更改和调整。在制定土地征用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相关规定的协调。
除了上述各个方面之外,政府能否争取开征部分费用作为其提供配套基础设施的补偿的。因为,城市郊区的土地在转化为非农用地时土地的价格会成倍上涨。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政府取得部分征地补偿费的理由就是,郊区土地的增值,部分是由于城市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的延伸的结果。因而,城市政府开征部分费用,其可以是政府先期投资的回收,或者是对需要的新建公共设施投资的先期取得。如果要征收某种形式的增值费,建议以土地补偿价格为基础或按照新的土地用途和面积及建筑容积率来征收。
第7篇 乡镇机关改革调研报告
这是1566范文网范文网小编准备的乡镇机关改革调研报告,快来看看吧。
乡镇机关改革调研报告一、基本概况
二、人员编制及工资现状
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各站所现有人员共135人。
乡镇近几年来总的趋势是:人员逐步增多(20xx年后主要是安置转业兵),编制基本不变,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工资有所上调,工资缺口越来越大。全镇行政、事业站所累计超编44人,20xx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达52万元。
三、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四、取消农牧业税后,哪些职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强化
取消农牧业税后,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费征缴、强迫种养和经济处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不存在了,财政、计生等部门的职能弱化尤为突出。乡镇干部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
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五、日常工作中,哪些工作是以旗县为主完成,乡镇配合,哪些工作是由乡镇为主完成;县乡事权如何划分?哪些工作本不应由乡镇承担而实际承担着,哪些工作本应由乡镇来做而未摆上工作日程
税收:应是旗县为主,乡镇配合,现在是职能倒置,改为以乡镇为主。
行政执法:乡镇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均在旗县政府部门,涉及到经济利益,乡镇只能回避。建议明确乡镇行政权和执法权,如宅基地审批、计生罚款、动植物检疫、林木采伐审批及处罚、农机违章处理等。目前,行政权、收费权上划,矛盾全部转移到基层。
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应做好哪些工作,在综合治理、文化、卫生、教育、民政、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方面,乡镇主要承担哪些工作任务
目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应该是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综合治理主要承担普法、民间纠纷调节工作,文化主要是当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卫生主要承担计划免疫防疫宣传、农村文明建设工作,教育工作以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民政工作主要是扶贫救济、婚姻登记、优抚、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是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宣传,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广播电视主要负责政策、法律和农村适用技术宣传,
维护有线电视节目正常播出。
七、农牧民需要到乡镇办的事情主要有哪些,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满足农牧民需求,主要原因是什么
农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因为最终审批权不在乡镇。
八、乡镇政府有无行政执法权,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么手段
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比较直观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公安、工商、国税、地税、交管、电力等,把没有实际意义行政权利、人员多、收入少的部门放到了基层。因此,乡镇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处理。
九、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局之间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情况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交叉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又没有公务员资格,但业务局却委托执法。行政权力向旗县集中,收费权力向旗县集中,影响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发挥。
乡镇机关改革调研报告,尽在1566范文网范文网。
第8篇 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于2023年8月6日至10日对我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转变乡镇职能,更新乡镇事务的管理理念”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考察和剖析。调研后,我们认为,全区按照服务主体社会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监督管理系统化、考核评价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的运行模式,即“农民点单、政府买单、服务竞单、农民验单”模式;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保障“以钱养事”资金,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农村公益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特点是:我区乡镇综合改革方向明确,进度较快,质量很高,程序规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
_____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23年5月启动,按照“先班子后机关,先行政后事业”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实施改革。到05年底,全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即班子职数调整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分流人员精简到位、全员养老保险到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23年4月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23年全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_____委、区政府被评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23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机关改革坚持做到“一个规范三个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精简职数、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全区13个乡镇场领导机构全部按“三办一所”的规定设置到位;领导职数由170名调整到113名,精简职数57人,减幅33.5%;机关内设机构由63个精简到37个,减幅41.3%;行政机关由770人精简到431人,精简339人,减幅44%。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编外借、聘用人员。
第9篇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统一管理。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后,由政府组建公务用车出租公司,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用以保障各部门的公务用车需求。各部门用车,则根据干部的职务、级别和工作需要,发放一定数额的公里券,干部在规定限额内凭券用车,超支自负,节余转入下一年度或以一定比例奖励个人。如山东省泰安市等地区。
三是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用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严格核定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现有公务用车仍由各单位自行管理使用,但对缺编车辆和今后报废的车辆不再重新配备,每年按缺编车辆数发放一定数额的租车费用,用于公务交通。由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出租汽车公司,保障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需要。如辽宁省葫芦岛市。
各地各部门在改革工作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对公车改革的对象、范围、交通费用补贴标准以及原有公务用车的处理、司机安置和财务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各地各部门的改革实践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降低了公务交通成本,减少了财政支出。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车改后交通费用支出明显下降。如湖北省仅市(州)级离退休干部车改一项,每年就节约经费约2500—3000万元。湖北省老河口市实行改革后,20xx年交通费用下降139.86万元,降幅21.2%;无锡市92个乡镇改革前每年公务用车费用支出约7000—9000万元,改革后发放交通费用3500—4000万元,节约40—60%;国家宗教局实施车改后,每年可节省经费15—20万元。同时,车改后各单位不再购置新车,减少了购车成本,财政支出明显减少。
2、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了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变现行公务用车的管理使用方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以及公车私用等问题,堵塞了利用车辆维修保养报销各种费用的漏洞,从源头上遏制了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促进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各地各部门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公车就是“官车”,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取消公务用车,有损自己的权威和形象,因此缺乏改革的积极性;有的担心取消公务用车会影响正常工作,因而不愿改革。二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原有公务用车的处理没有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而是出售给本单位领导干部或司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由于缺少透明度,群众不理解、有意见。三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改革后交通费用的发放标准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难以把握。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从现实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看,对公务用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干部的切身利益,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鉴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行政区域、地理区位不同,公共交通发展程度不一,社会化服务水平各异,目前不宜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改革模式。
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坚持先行试点,上下结合,采取多种模式,不断完善,稳步推进,逐步加大改革力度。改革要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认真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能,以此促进源头治腐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加快中央和国家机关改革试点步伐,建议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和财政部选择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进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和把握以下几点:
1、要坚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财政开支,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则。不能因为改革而影响正常工作和社会稳定。
2、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对改革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改革,做改革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对原有公务用车的处理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避免“暗箱操作”,防止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改革后司机的安置工作。
4、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确定改革的范围,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工作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确定交通费用发放标准。要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保证正常工作需要,又要避免借改革之机乱发补贴。
第10篇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关系维护广大群众健康权益。近年来,我盟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实行试点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从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一、试点情况和初步成效
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1个目标、3大体系和9个领域改革任务,坚持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目标,按照“四个分开”的原则,把旗级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分工协作,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 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医院设置。按照盟委行署“一二二三四”发展思路和《xx市区域卫生规划(xx—xx年)》,统筹医疗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盟旗两级现有5家综合医院和4家蒙中医医院,全盟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1347张,开放床位127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47张,其中公立医院床位897张,三旗5家试点医院床位数355张,占全盟公立医院床位数的比例为39.6%。
2. 加大投入,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近几年来,投资共4.15亿元新建了盟中心医院、经济开发区综合医院、阿左旗妇幼保健院、阿右旗人民医院和xx旗人民医院,盟旗两级公立医院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一方面,改善蒙医就医环境,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立了阿右旗蒙医医院和xx旗蒙医医院,投资1.6亿元的盟蒙医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年内将投入使用。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优先发展蒙中医政策,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扶持政策,蒙中医机构新农合报销起付线降低50%,蒙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
三是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盟人才引进、人才储备政策和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牧区卫生等项目,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等项目。累计完成全科医师培训(包括转岗培训)128人次、基层医务人员培训1280多人次。
3. 加强协作,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的联动机制。目前,我盟与三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医院有3所,盟中心医院与北京、上海两地100多家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与解放军301、302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阿右旗人民医院与邻近的甘肃省5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xx旗人民医院与解放军513医院签署支援协议。经济开发区综合医院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托管协议。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苏木镇卫生院有5所。
(二)探索建立高效的医院管理、运行和监管体系
1.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一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医院建设、投入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卫生主管部门对全行业的宏观管理和决策职能。三是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为抓手,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2.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难点,也是重点,是关系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变“以药补医”的关键,我盟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综合补偿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xx年我盟卫生事业支出达到4.01亿元,占财政预算总支出比例为4.3%。建立了公立医院运行经费财政长效补偿机制,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工资等经费补助。全盟公立蒙中医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内人员经费(主要是工资等待遇)均实现了财政全额保障,其他公立医院最低补助额度为90%,离退休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补助比例在全区排名前列。此外,针对重大公共卫生防控和重点任务,财政给予专项补贴。
二是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药分开。xx年3月起,全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xx年3月起,阿右旗、xx旗所有公立医院和阿左旗吉兰泰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每年让利患者300万元。
三是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形成稳定的医保补偿渠道。目前,全盟职工、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95%以上,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13 万元和12万元,支付比例分别为70%和75%。医保制度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获得收入补偿的主渠道,医疗机构通过医保补偿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业务收入的70% 以上。
3. 完善人事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完成了全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和编制人员工资套改,推行行政管理岗位和业务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制度,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二是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按照评聘分开、突出医德、重视能力和贡献的基本原则,改革职称聘任制度。三是开展岗位绩效考核,全面执行绩效工资制度。目前,我盟9所盟旗两级综合医院和民族医院全部建立并实行绩效考核。
4.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运行监管机制。
一是加强医药购销领域监管。98%以上的临床用药实行网上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药品收入占比保持在50%左右,全面启动了医用耗材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二是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充分利用12320卫生热线、阿拉善民心网、行风热线、行风民主评议等渠道,健全群众举报投诉与受理申诉机制。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查备案、医疗广告备案、投融资及建设项目申报等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情况监控。
三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以“群众满意”作为标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行业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强化公立医院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把“医院管理年”、“质量万里行”,特别是“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推手,重点通过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规范抗菌素临床应用与监控,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设预约诊疗、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等工作,不断健全了质量和安全保障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医疗机构管理向分级化、精细化转变。
2. 完善医院服务。各医院努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患者良好的就医环境,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社会反响较好。一是,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导医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二是,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延长了门诊时间,实行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全天门诊。三是,三级医院全面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工作规范,通过12320信息平台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试点。
3.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盟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新农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并在具备信息网络和电力条件的14所苏木镇卫生院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全盟已有4家盟、旗综合医院开始应用电子病历、影像存输和检验管理等信息化系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改革工作进展不平衡。公立医院改革中体系建设、医院内部质量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少一些。其中有认识上的差异,也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原因,决定了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动的力度。
二是旗级医院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旗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差距制约着医院评审标准的落实,盟级医院患者多,旗区医院患者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转诊率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据初步统计:旗级医院外转病人在 50%以上,费用占医保基金支出的60%左右。
三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各级公立医院卫生人员总量不足,医疗和护理队伍的人员缺口较大,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尚未有效调动,严重制约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拓展。
四是公立医院价格补偿机制不健全。我盟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费用药占比分别为53%和43%,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滞后,收入缺口简单由同级财政补助,势必影响改革的协调性和整体推进效果。
五是医院编制、人事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编制管理制约着医院人才引进、良性流动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三、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采取上下联动,分步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旗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力争使旗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一)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xx市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建立和完善以盟级医院为中心、旗(区)医院为龙头、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为枢纽、卫生室为网底、蒙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盟没有基建投入的旗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立项投入,加强医院能力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培养和建立高水平的信息网络维护队伍。
三是扶持和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蒙中医药产业发展,重视蒙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增加对蒙中医药的科研投入,促进蒙中医药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蒙中医药在医疗和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近期来看,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骨干医师培训、学科共建、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项目和渠道,加强医院间纵向、横向合作交流,提高医护队伍水平。从长远来看,建立以本土人才培养为主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和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蒙中医人才等卫生队伍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一是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推行临床路径,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合理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摸清家底,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不断完善医院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借鉴各省市、各盟市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责任,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
一是重点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彻底改变“以药补医”机制。
二是改革编制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卫生机构级别和实际服务量科学核定编制,着手建立总量控制、科学调配、按需设岗、良性互动的卫生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实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夯实人事基础。
三是加强相关部门间协同配合,积极争取相应试点自主权限,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的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作、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
第11篇 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厅财务处)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农民对于缴纳农业水费有着抵触心理,水管单位农业水费收入锐减,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农民和水管单位的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省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我们对已经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十二个项目县进行了调研,了解了项目县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提出了未来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一、农业水价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灌溉水费收入与供水成本差异过大。水利工程的水价核定水平过低,从典型调查的平均情况看,农业用水测算水价为0.116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为0.039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占测算水价的34%,而水费的征收率只有62%。实际上,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仅收回21%。收入与成本的差异使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
2、农业水费征收难度较大。在取消农业税、加强支农力度、增加各类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背景下,农业水费计收难度日益加大。一是工程配套不齐全,很多灌区特别是末级渠系的计量设施不完善,水费不能按量收缴,只能采取按亩均摊的办法征收,不能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二是有效灌溉面积逐年萎缩,难以核定。由于历史原因,灌区内田亩面积标准不一,有667㎡、1000㎡和1200㎡三种不同的标准,最初田亩核定的准确性受到农民质疑。且因产业结构调整、末级渠系淤塞等问题导致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及时核定面积困难。三是农民认识上有误区。我省部分县市已取消了农业水费,造成周边县市农民不愿意交水费。而现行的水价政策,水费宣传不到位,农民理解上出现偏差,水费征收遭遇尴尬。
3、渠道淤塞,水毁严重加重了农民水费负担。我省斗农渠均兴建于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由于建渠时间长,初建标准太低、后期维修养护投入不足、工程设施老化、建筑物不配套且损毁严重,渠道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渠系利用系数偏低,大多数都达不到0.6,部分甚至不到0.4。渠系建筑物中,分水闸极少,且分水口基本没有闸控制,农户用水时,形成上游筑堤拦水,下游扒口放水,经常发生用水矛盾。渠系大多无量水设施,用水时凭经验按过水深度和时间估算用水量,实际到村、到田间的水量约为放水量的35—40%,有的甚至更低,由此造成农民实际水费负担加重。
二、近几年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
2023年以来,湖北省在当阳市、荆州区、南漳县、宜都市、潜江市、咸安区、江陵县、仙桃市、蔡甸区、老河口市、等十二个项目区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1、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情况。各项目区严格按照批复的方案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共进行各种渠系改造233多公里,新建改建涵闸、农门、跌水、桥涵、分水口6300多处,整治塘堰近200口,新建和改造量水设施583多处。通过改造,项目区内末级渠系上下匹配,设施配套齐全,量测水设施满足计量收费要求,技术指标达到预定的目标及有关规范要求。
2、用水户协会规范建设。各项目区按照规定申报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健全了协会章程和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实行了协会民主化管理。如宜都市大溪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内设理事会、理财小组和管水员,将灌区受益的7830户农民分为60个用水小组,通过民主议事制度规范供水、放水和用水。老河口三个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化建设后,与管理单位签定供水合同,制定用水计划,建立定额管理,实施配水到户,推行水务公开,在用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水事纠纷协调等涉水事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
3、实行农业终端水价。各项目区按照规定测算并报政府物价部门核定出台了终端水价,为每方0.08元左右,计量点确定为农渠进水口。水价改革后,大部分项目区终端水价提高,既保证了工程管理维护费用又减轻了农民实际负担。如当阳市东风三干渠灌区水费从0.055元提高到0.083元,水价虽增加了,但由于放水时间减少、用少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减少等,农民实际负担的水费相比以前反而更少了。
4、明确末级渠系工程产权。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各项目区在完成末级渠系改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相继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由当地政府授权市(县)水利局,将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对用水者协会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产权登记,颁发使用权证书,由协会负责管理,全面推进农民用水自治。用水者协会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养护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制,落实责任人,并确定维修资金的来源按用水户受益面积在协会内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收取。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监管、建设管理、协会建设、终端水价管理和产权制度建设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项目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排灌体系,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得到很大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粮食与经济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具体表现在:
1、节水效益。随着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渠道输水流速明显加大,过水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个试点项目区的斗农渠水平均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5提高到0.77,末级渠系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2% ,项目区节约的水量可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2、农业减负增收效益。水价改革实施后,农户的平均水费支出由实施前的30.58元/亩降至20.7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15元/年上升至6010元/年。以当阳市半月燎原项目区为例,实施前,水费亩支出51元,占亩均纯收益的9%。项目实施后,水费亩支出28.5元,占亩产值的2.1%,占亩均纯收益的3.5%。由此可看出,项目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3、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末级渠系的硬化建设不仅解决了输水“跑、冒、滴、漏”的问题,还为今后水费的计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了联系农民与干部的“纽带”,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信任度和凝聚力。同时,通过末级渠道的改造,减少渗漏,提高水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缩短用水周期,降低用水成本等,有效解决了农民用水难、成本高、水费负担重的问题。
四、未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党的xx届xx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我们认为今后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也将落在覆盖成本、保护资源环境两个主题上。总体思路仍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有利于节约用水、有利于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有利于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水利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完好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供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合理的水价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的财政补助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农田水利灌排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者协会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农业供水水价的改革,加快水价调整步伐,建立灵活多样的农业供水水价的调整机制,按供水成本制订农业用水水价。要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二是加快末级渠系及计量设施配套建设。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末级渠系与骨干工程同步配套建设,有效解决因末级渠系不配套引起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渠灌区国有水利工程单位与用水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设置用水计量点,有条件的地区可计量到田头、核算到户;探索对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奖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近几年,我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很快,但很多协会不能规范运作或运作困难。我们下一步重点应是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正常运转,指导其进一步规范管理,形成造血功能,逐步探索将工程建设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承担,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实行农民协商管水用水。要指导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协会工程运行维护、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有关用水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四是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当前,农村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土地流转趋势化、劳动人员老弱化、农业服务专业化,对农田水利的组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相互关联,需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近几年的示范经验证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等在同一平台上推进,以创新农田水利工程体制机制,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12篇 烟草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用工分配制度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否,好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它的用工分配制度必定公平合理,速亡、丧失生命力的企业,它的用工分配制度必然颓废偏颇。改革开放以来,烟草行业经过多次探索和实践,已经在用工分配制度上取得了卓著成效,一个渐趋公平合理和蕴藏积极因素的用工分配制度业已建立,这些制度为烟草行业的稳定和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烟草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支撑。
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各种环境的改变,这些制度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虚弱和不足,甚至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成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管理者满足无限私欲的工具。毋庸讳言,烟草行业现行的用工分配制度并没有充分代表劳动者的意愿,其根本的实质是既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小团体利益和资本主义味道颇重的剥削阴影,也没有很好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前行,因此,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重提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既符合党和国家的宗旨,也顺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更迫切地迎合了行业广大劳动者的意愿,烟草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影响行业用工分配制度的因素
众所周知,一个制度的形成和建立需要漫长的酝酿、探索和实践,而在这种漫长的酝酿、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一个制度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现行的行业用工分配制度大体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国际政治、经济快速两极分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推进是影响行业用工分配制度的大气候和潜意识。国际政治、经济快速两极分化和国内改革开放迅猛推进的一个共同心照不宣的现象是团体化、私有化,而且这种团体化和私有化无不以政权或公正的形象出现,随着国际多缘融合和国内改革深化,社会财富流向这些团体或个人,在短期内,全球的稳定和国内的稳定不再依靠绝大多数民众,而是奇特地依附在这些财团或个人身上,于是,每个人在这样一种潮涌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意识里沉淀了这种龌龊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更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支配。
2、用工分配制度是一种管理制度,是由管理者制定、发布和执行,因此,管理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和人格定势决定了他所订立的制度是否代表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否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是否带有普遍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管理者的利益归属和工作方式方法决定了用工分配制度的本质属性。毫无疑问,管理者的利益阶层确定了制度的公平性,同时,管理者的调查方式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无不深刻影响着制度的准确性,站在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立场和诚恳听取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呼声与站在各级各层管理者或听取各级各层管理者的建议所做出来的决定迥然不同,当然,由此制定出来的制度也不一样。
4、地缘政治、经济和地域政治、经济,以及垄断行业的潜规则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越是贫穷的地方偏向于富裕阶层的制度就越明显,越是封闭保守的地方,强权政治和剥削制度就越显现,另外,由于烟草行业人财物内外贸高度垄断,货币、物资高度统一,垂直管理严密,管理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封闭循环系统,缺乏社会监督、忽略民主,各种不合理的潜规则畅通无阻,所有这些现象都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一项公平合理制度的产生。
二、行业用工分配制度现状
1、用工现状
行业组建30年来,基本上沿用了一条因事用人的路子,也就是说,因为企业的需要,才招揽人员,可以说方向是正确的。目前,行业用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正式工和聘用工,正式工的来源基本上依靠国家分配和世袭,只有很少一部分高端人才通过市场调节,正式工里面的中高端管理人员走的是国家公务员路子,运用的是行政管理体制,这类人是行业的管理主体,通常在各级各类管理岗位或企业要害部位,一般不参与生产经营和市场维护;聘用工来源比较多元,这些员工大都因行业企业的需要陆续从多个渠道招聘的。从行业组建直到现在,上世纪90年代前,行业用工机制正常时,这部分员工里面的工龄长、有才干、业绩突出的极少数转成了正式工,目前,这类人都工作在行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一线,也有的在机关服务类岗位上,他们远离管理岗位和要害部位,极少部分在一线艰苦部位担任管理者,但职位在副科级的几乎为零。总体来讲,阶层固化在烟草行业尤为突出。
2、分配现状
描述行业分配现状用单一的方法很难概括,但如果把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总体分配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人员所得进行切割,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行业分配现状的陡峭“金字塔”形状。处在“金字塔”底端人员众多,平均所得最少,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员稀少,平均所得最多。从纵向看,正式工和聘用工、各个职级之间分配差距巨大,随之附带的所有福利和公益亦相应巨大;从横向看,省市之间、市县之间、地域之间、机关基层之间分配差距悬殊,随之附带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亦相应悬殊。这种貌似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其实渗透了一种腐败和颓废,我们再仔细甄别一下处在“金字塔”不同利益位置的人员社会关系,以及底端人员向上攀爬的方式方法,这样,你就不难发现目前的行业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即便如此,这还尚不包括潜规则下不无人知的各种福利投资和灰色收入。
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用工分配制度的不尽合理,行业现存的事实是:管理阶层和要害部位德才兼优的人才匮乏,中下层优秀人才难于脱颖而出;少部分人私欲膨胀生活糜烂,一部分员工处在生存危机的困境当中。
一是聘用员工没有上升和施展抱负的平台和通道,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同用工分配制度联系起来,企业无生命力,员工无目标方向。
二是部分员工生活质量差,后顾之忧强烈,处在底层的员工无生活保障和生存保证,生活压力大,生存风险指数高,难于抵御生活变故和生存危机。
三是现行的用工分配制度指向不明,未能体现多劳多得价值取向,误导了部分青年员工的人生观。
四、几点建议
1、建议行业用工分配管理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在广泛、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取和接受一线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2、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站在最广泛的立场上,客观地制定一套既符合行业企业又密切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一致的被广大劳动者接受的用工分配制度。
3、打破用工体制上的身份界限和分配制度上支离破碎的种种差别,构筑人才成长平台,打通人员优化流动通道,以人为本,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分配倾斜一线,消除身份歧视,实现收入、福利、保障平等。
第13篇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工作运行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xxxx乡党委开展了“兵选将、将挑兵”人员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活动。xxxx乡此举深化拓展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职工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定岗定职”的用人机制。从双向选择的结果看,新的干部管理模式解决了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严重缺员问题,充实了我乡一线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乡上下形成了“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没市场”的用人导向。
一、基本情况
xxxx乡现有编制96个(不含县直管理岗位),其中行政编制24个,事业编制69个,工勤编制3个;现有在编干部职工85人,其中公务员身份23人,事业身份47人,工勤人员6个,招聘未转正人员9人;在编在岗人员69人,借用借调人员12人,因病请假4人,县垂管在岗人员6人,实际在编在岗(含垂管人员)72人。从年龄机构来看,35岁及以下33人占干部总数的38.9%;35岁到45岁的32人占总数的37.7%;45岁到50岁的15人占总数17.6%;50岁以上的5人占总数的5.8%。
近年来,xxxx乡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昂的创业斗志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为推动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其他先进兄弟乡镇相比,我乡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是个别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驻村工作一线较为薄弱;干部年龄结构和工作性质不符,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个别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群众公论较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除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外,关键要对干部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有干部职工进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最大限度激活干部潜能,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目的。
二、主要做法
这次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工作,是在乡镇干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重要举措,这一项举措打破了过去由组织选派、定员定岗的做法,通过整合全乡的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优秀的人才,从而建立起“人员组合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良性循环人才使用机制。我乡的“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
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袁琦任组长、乡长罗克俊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建、吴萍、周兰、吴义超负责具体事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牵头制定干部职工优化组合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严肃组织纪律,领导小组规定:严禁借双向选择之机排除异己、打击报复等任何形式的不正之风,特别是防止出现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确保优化组合工作顺利实施。
(二)拟定工作方案、规范操作步骤。
领导小组拟订初步实施方案,各分管领导提出部门实际所需岗位、岗位职责建议;考核主体根据人员分类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报党政联席会议审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审查结果公布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岗位设置情况;干部职工根据岗位要求和自身实际填报岗位志愿,分管领导及二级机构负责人按党委会议确定的选岗顺序挑选本部门工作人员。
(三)明确岗位职责,确定优化范围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领导小组对乡部门职能、岗位、人员编制等进行了重新设置。在不改变编制的情况下实行大部门负责制,全乡共设8个优化部门:综合办公室、独立机构(含乡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纪委监察室、财政分局)、社会事务管理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心、计生服务中心、“三农”服务中心以及驻村工作中心,其中每个部门下设岗位数1个到8个不等,8部门共设置岗位数49个。领导小组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岗位职责,尤其强化民生项目监督工作,明确选择“三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除完成本部门业务工作外必须参与驻村,并作为乡驻村的民生项目监督员,负责所驻村的涉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涉农补贴、物资的审核发放;参与民生项目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充实了乡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一线队伍,强化了乡民生工作的监督力量。
(四)严格工作程序,公开选择过程
领导小组精心从组织、纪监、人事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周密安排、细致工作、积极稳妥地展开工作。召开全乡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公布双向选择的岗位、程序、办法等。引导干部职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双向选择。参加优化组合人员填写双向选择岗位意见表,实行多轮选岗,选岗结束,由工作人员收集汇总上报分管领导及股室负责人,再由分管领导及股室负责人差额一名决定所设岗位人选报乡优化组合领导小组确定最终人选并当场宣布选岗结果,未选上人员可参加下一轮选岗,直至选岗顺序进行完毕。整个双向选择做到了程序严格、过程透明,确保整个竞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主要成效
通过改革,优化了工作人员队伍结构,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初步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通过双向选择,激活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潜能。
加快推进我乡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大方县先进乡镇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取决于我乡现已有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充满活动力、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通过建立完备的优胜劣汰、充满活力、人尽其用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活了全乡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潜能。通过这次双向选择全乡共实现49人跨部门轮岗,占上岗人员的64%,加快了人员流动。人员的流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部门单位的归属感,工作目标的认同感,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我乡加快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通过双向选择,实现了我乡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
双向选择是全面竞争的用人机制,竞争就是让“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者上,“不干、不主动干、干不成”者下。通过岗位竞争进一步激发了全乡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热情。在竞争的大氛围下,人人都会感到:不提高素质、不勤奋努力,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位置,就得不到提拔重用,让广大干部职工深切的认识到不能“安分守己”,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得过且过,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双向选择又是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工作需要、组织安排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优化人力资源组合。通过双向选择,个人兴趣、爱好、理想与岗位不相适应的,重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岗位。变过去的“要我干我就干”为“我要干,我能干,能干成”,从而在全乡形成协调、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促进全乡“和谐人事”制度建设,为我乡的大开放、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事制度保障。
(三)通过双向选择,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
在选人用人上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顽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干部职工队伍的重要举措。我乡原有的干部职工结构与其他先进乡镇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必然会影响跨越发展奋斗目标的实现。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以能力取人、以实绩取人、以民意取人的用人导向,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使干部职工的激情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同时打造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和谐团队,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乡推行干部职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选人用人注重工作实际,变过去的“相马”为“赛马”,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打破干部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激励,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减少了以往选人用人中上的不正之风,使一批年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通过竞争展现自己才华,并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增加了干部职工队伍的活力,增强全体干部的上进心和危机感,形成人适其职、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第14篇 关于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今年我市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而把区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区财政体制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区财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完善之处,制约着我区财政的发展。下面就我区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体制运行基本情况
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市级对区级财政制定的政策为:核定区级收支,暂借给区级一部分税源,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对市属于定补区(或上解区),暂借税源在以后的年度里按照比例市级要逐年收回。
二、体制运行中取得的成效
(一)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各级政府理财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合力。老的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只关心本级财源企业的发展,在支持企业时要先看是不是本级企业。而新的财政体制下,市、区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财观念,全力为辖区内所有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担保、小煤矿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的使用上,对任何类型的企业都能够支持,形成了市区利益共同体。
(二)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市区实行分税制后,极大的调动了区级政府征收的积极性,财政收入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近几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对比可以看出,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建立。
(三)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1、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
2、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年均递增n%,200*年总计达到n万元,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1)市区自实行分税制后,我区对城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仅200*年,用于城区道路建设、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总额就达到3000万元。
(2)人员支出增加,在200*年调整津贴工作中,我区克服了财政供养人口多的实际困难,及时兑现了行政机关规范津贴的增资部分,金额达到n万元。
三、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分税制改革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仅仅是朝着理顺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受制于上级政策的限制和自身财政困难的影响,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突出表现在:
(一)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明确。
区级政府财权的确定必须以其事权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区政府的财权往往与其所承担的事权并不完全配套,影响了区级政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项事业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都经常发生调整变动,引起区级政府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与财权不配套。
(二)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不规范。
1、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市财政虽然暂借给区级政府一部分税源,但这些税源自200*年后,就每年都要由市财政按比例扣回,使区级财政收入每年都要短收一部分。
2、实行分税制后,市级财政与区级财政之间的收支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体制下,为了维持市本级财政的正常运转,市里将辖区内的n户纳税大企业的税源上划,作为市本级的固定税源,只留给区级政府一些纳税小企业及零星税种,导致区级财政没有足够的税源去征收。
3、纳税属地划分不清,使区级财政收入减少一部分。我区内的一些纳税重点企业,税务登记在**区,但由于其总公司在其他区县,税收征缴却不在**区,例如**厂的生产销售都在**区域内进行,但是其总部**公司设立在**区,其税收征缴由**区负责征收,使我区收入减少。
(三)转移支付补助过低。
1、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大且不稳定。由于我区收入总量小,区级每年新增的税收收入有限,用于弥补自身增支都非常困难,可用于补助乡镇的财力微乎其微,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只能依靠上级,但是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比重偏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且数额不确定,影响了下级预算的统筹安排及重点工作的运转。
2、对农村转移支付补助低。近年来,区级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市里对我区农村转移支付的补助基数,是在200*年的基础上确定的,市本级对区级的转移支付金额,已不能满足我区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取暖、五保户、独生子女费方面的补助金额低。
(四)产业结构单一。
我区财政收入和财力增长趋缓、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财政缺乏非煤企业支柱财源,对煤炭、焦化、电力等企业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区的财政收入中有n%靠上述企业征收,而这些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又比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小,如果煤炭市场疲软,会对我区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影响,将使我区财政收入减收一半以上。
(五)刚性支出大。
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人员支出大。200*年在调整津贴工作中,我们克服困难,及时兑现了津贴的增资部分,但是市本级对我区的补助金额仅为n万元,其余的要由区级承担。七煤集团在辖区内下放教师的接收,200*年“两高”工作的验收,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区财政出现缺口,具初步测算需要n万元。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完善财政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体制杠杆作用,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基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政权正常运转的保障水平,通过财政体制创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按照要求,我市分税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区级政府承担的事权结构不仅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财政收入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它所需要掌握的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其原因在于,财政不但是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而且是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级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能既需要相应的资金,又需要运用税收等财政收入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调控。所以,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区级财政和管理体制,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区级政府所承担的多少,而且要考虑其事权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调整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在调动区级发展经济和增收节支积极性的同时,使区级政府有权支配其自身的财权和财力,保障其职能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区级政府的事务增多,财政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区与**区、**区相比,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工业基础薄弱,税源征收少,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平衡,属于“吃饭”型财政,难以开展其他工作,近年,随着城市东延,省市对我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大,致使区级相应匹配的资金也增加,使我区财力难以应对,需要在完善转移支付中加以解决,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逐级实行财政均等化分配,缩小与其他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额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之真正成为调节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财源建设。
在市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下,区级更要注意财源建设工作。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克服把公共财政建设与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的方针,学会运用财税杠杆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在促进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壮大财政实力。二是要不断巩固提高现有支柱财源,发掘和培植后续财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力度,充分运用财政有限的资金,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加强征管,堵塞跑、冒、滴、漏,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区级财政实力,推动财源建设。四是要牢固树立经济财政观,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供与求的问题,促进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对下一个体制改革的建议
无论采用什么类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划分收支范围时,首先应根据区级政权的事权结构划定其财政支出范围,核定出这些支出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额,然后再从财政收入中确定相应的项目及其数额,作为区级财政的收入范围。所以我们认为,在下一个体制中,应该做到以下
(一)按属地关系划分税源。
1、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既要保持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又要科学划定税源,在财力分配上既要保证区级自我发展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发展紧迫感,要保证区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要将区域内的非国有企业,作为区级财政收入的固定税源,要在市级暂借税源到期后,归区级征收。
2、近年来,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一些重点企业相继投产使用,按照市区分税制的文件精神,新上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全部归区级所有。但是,市里政策调整,将税收超过n万元的企业,收入重新核定,市本级与区级5:5分成,使我区税收减少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希望,辖区内新上的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无论金额多少,都要归区级所有。
(二)合理划定支出。
由于我区是农业大区,城市基础设施差,财政供养人口多,区级财政收入少。所以我们希望,市财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区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面临很大压力的基础上,给予区级政府财力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我区四个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区乡两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三)保持原体制不变。
分税制的优点是建立了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区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通过近几年运行来看,不仅使市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逐渐增强,而且使区级财力逐渐壮大,我们认为,在保持原体制不变的基础上,要将有利于促进区级政府发展方面的措施进行细化,以保证区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进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5篇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历时5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实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的目标,以此带动林区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充分调动了林农造林的热情和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主体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如林权证发放不彻底,采伐处置难,农民失山失地,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林地使用费收取难等一系列问题。
为促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成立调研组,以民盟_____市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南平、永安、武夷山等作为参与单位,对_____、南平两市的永安、梅列、尤溪、明溪、泰宁、武夷山、松溪、建瓯等县(区)28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开展调研。调研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当地总体森林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当地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三是林权制度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背景情况:
_____、南平是全国和_____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也是我省林业主要产区。早在1988年4月,国务院将_____集体林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xx年4月确定_____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xx年设立海峡两岸(_____)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_____市林业经营体制虽然经过两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产权归属不够明晰。为此,于xx年全面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去年底,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的联合验收。南平市xx年以来,全面开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开创了 “期货均山”的林改经验。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永安市、尤溪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早在1998年5月,永安市的洪田村就在没有任何政策和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悄悄启动了后来被喻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分山到户”和均山、均权、均利的实质性步伐。xx年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9号决定,增加农民收入,永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xx年5月基本完成林改确权发证主体工程。xx年9月,永安市在全省率先通过林改工作检查验收后,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并于xx年7月全面铺开十一项深化林改的综合配套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林改成果,盘活了永安市最具优势的林业资源。xxxx年1月13日在永安市视察期间,对该市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
尤溪县作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证抵押小额贴息贷款走在全省前列,林改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户承包。以该县溪尾乡纲纪村村为例,对全部山林分33片,对全体村民实行招标,有98%农户参与承包,林改时部分延续历史,其余采用自留山经营、谁造谁有经营、转让村民经营、押金承包管护、转让外单位经营等方式。通过承包经营,全村分五年共收入承包款33.2万元,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化益事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好显著提高,全村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400多元。林改3年来,主动投工投资30多万元,造林1352亩,开发荒山512亩,出现争山争地造林的局面。
南平市松溪县是集体林权改革起步早、改革较到位、取得经验早的一个县。该县本轮林改于xx年起在渭田乡杉坑村开始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制订方案全县推开,xx年底完成阶段性任务,xx年通过省市验收。该县花桥乡村头村属山地不多的村庄,按人均4亩均山入户,于xx年完成林改,并将林改方案、林改各户均山亩数、均山后林地管护措施等情镌刻立碑,既为纪念也为村规民约,被称为“林改第一碑”而被传誉。“期货均山”的经验来自于该县。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从明晰产权、产权流通和综合配套三个环节分步进行:
第一步,明晰产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分步实施、集中突破,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程序合法、多数通过等做法,按照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外业勘测、确权发证四个步骤实施改革,使林权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第二步,产权流通。主要是通过构建林权登记流转平台,赋予林农处置权,落实收益权。一是设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作为林权流转、融资的平台。赋予其林权登记、管理的职能,推进林权流转,从而确保林农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四权”的全面实现。二是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盘活,改变了以往林木只有到采伐时才能变现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林农经营和扩林的积极性。三是针对林改后林农持有的林权证如何盘活、变现,将林木产权由资产转变为资本的现实需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构建社会资金流向林业的平台。
第三步,配套改革。在基本完成林权发换证工作后,围绕林改后产权流通、林业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区社会保障等重点,大胆探索,逐步构建起林业市场体系、林业合作组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业产业集群体系、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织承包经营情况“回头看”;逐步完善推广现货流转、限量交易、限期流转等模式,实现均山、均权、均利目标,严防林农“失山失林”;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和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的处理力度等,促进了林区社会稳定。二是健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组建步伐,加强规范管理,落实扶持政策,促其加快实现规模经营。三是规范林地使用费征收管理,完善征收管理制度和审议监督制度。四是完善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实行群防群治,强化科技护林,深化执法改革,开展森保试点,创新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五是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以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现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采伐利用的科学统一,并结合制定和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六是拓展林业市场交易平台,规范林业市场交易,发挥市场现有功能,确保各项交易有序进行。七是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突破林权证小额贷款,推广林农联户联保贷款,出台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扩大商业银行参与面。八是健全林业科技示范与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培育示范典型。
主要成效:
1、林改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次林改进一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由于责权利明确,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有证林农变“砍树”为“看树、留林”。以_____市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造林37.65万亩,比xx年翻了一番,“自营林”比重从xx年的45%上升至xx年的64%。明晰的产权关系吸引了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向林业,部分缓解了林农资金缺乏的问题。全市通过林权抵押贷款378.4万亩,累计贷款金额15.59亿元;流转林木林地面积28.6万亩,交易金额26.23亿元。
2、林改增加了农民收入。林改通过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_____市去年农民人均增收中,来自林业的占27.2%。xx年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3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6%,收缴的林地使用费平均每个村达12万元。林改通过清理规费、减少销售环节和建立交易平台,森林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流转实现增值,让沉睡的青山活起来,也拉动了林地林木增值,林农从中受益匪浅。尤溪县林农每销售1立方米木材比林改前增收150元左右。林改也加速村集体林木的转让和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为村财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渠道,不少村民自治组织把这部分收入作为乡村自来水、道路、有线电视、文化室等公益事业投入,或用于水毁工程、竹山便道、山地蓄水池、沼气等工程建设。如永安市虎山村将林改中增收的498万元村财,完成了村道拓改硬化,且在市区购买店铺和投资小水电,使村财有了较固定的收入来源。
3、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是林改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林农主动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人数明显增多。二是林改推进了互帮互助体系的逐步建立。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部分解决老人赡养、小孩上学、大病医疗、天灾救济等问题。三是借助林业交易平台,进一步培育了林农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观念。四是林改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4、林改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林改从制定方案、宗地区划、确权发证等重要活动,都要做到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有效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林改后林木采伐申请审批、林权登记变更、森林资产评估、林地林木产权流转等活动,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各级干部和广大林农依法经营管理的意识在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
1、发放林权证工作不平衡,林权证发放不彻底。从我们调查的28个村的情况来看,多数林权证只发放到村民小组或村民群体,林权证到户率只达54.1%。林权不清,村民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够得力,林权证难以发放到户。某县一乡镇林改到户8384亩,只占该乡应改面积的10.5%,该乡8个行政村中只有1个村发放了林权证。此外,由于林权证发放不彻底引发的治安、上访问题较为严重。
2、林地使用费收取难度大,集体利益难以保障。收取林地承包使用费和按比例收取股金存在诸多困难,有的地方林地使用费收取不足应收取的20%,有的地方收取标准定的过低,有的村以“农业税都不收”为由拒绝缴纳林地使用费。如不能足额收取,村委会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有些村已逐步变为空壳村,某村去年林地使用费预算收入46323元,但实际进帐只有1835元。
3、保障森林安全制度难以落实,营林造林质量下降。分山到户后,各自为政,难以协调防火、防治病害措施。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林农造林积极性不高、造林质量下降,加上投入不足,造成产量不高。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补偿。一是生态公益林管护有待于加强。由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以完全到位,有些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尚未完成,如_____市尚有32.3万亩生态公益林尚未界定。且由于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采伐,对当地林农来说基本没有收益,造成零星盗伐、监守自盗等现象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趋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集体、对林农都无利可言。目前国家级生态林每亩只提供管护费5元,省级每亩管护费5元,外加下游补上游2元共7元,与经济林比较这样的标准太低,茶山亩年收入可达xx-3000元,竹山果山也在300元以上,而农民从生态林中每亩所得不及在田里砍一根甘蔗,不及在山上砍一根毛竹。
5、林农采伐处置权难以落实,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现行的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过程时间长,从林农提出申请到组织木材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关,如遇图表不符的还得重新再来,林农很难实现春报夏砍秋储和按市场需求组织木材生产的愿望。现行的林木采伐有关政策、管理体制给商品林经营带来了制约,采伐指标统得太死,不利于林业生产。林农虽有所有权,但无处置权,申请采伐指标困难,存在手续繁琐、指标分配不公的现象,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如某县现有活立木蓄积量774万立方米,去年只有10万立方米的采伐指标,林农无法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遏制了林地产出率和林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6、个别地方存在林改中涉黑势力侵占山林破坏林改现象,有些地方已出现套购林产的新矛头。一是地方涉黑势力强占山林,变“谁造谁有”为“谁占谁有”,致使林改无法正常进行,这尤其体现在期货山林中,遇到林改损害了既得利益,抵死阻挠林改,目前未完成林改的极少数村中大多有这方面的原因;二是涉黑势力把持村政肆意破坏林改,利用均山到户,趁火打劫,典型的有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村委冒替村民魏其兰签订山林登记,强占其山林一例,致使其多次和层层上访至今无果;三是部分私心极重的村干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或尽可能地把好山好林留村所有,或想尽办法私下增大村留山林的比例,以便渔利;四是有些大户、集团、干部,利用林农市场信息不灵、随大流的特点,或利用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机会,低价套购林农的林产,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林改埋下了矛盾和隐患。
7、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据某县统计,得到林业部门贴息贷款的农户比例仅为0.006%,贴息的资金来源于林业部门,得不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此外,林权证抵押贷款手续繁锁,且贷款金额少,期限短,一般仅1年,群众强烈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和延长贷款期限。
五、对策建议
(一)及时解决当前林改中反映急迫的主要问题
1、完善林地使用费收取与管理办法。林地使用费涉及两项,一项是期货山林的林地使用费,这类林地使用费,必须严格按承包合同约定的条款缴纳林地使用费,如果原合同中没有明确缴纳条款的,也要补充缴交林地使用费的条款并履行缴纳使用费的义务;另一项是国有林场和采育场的林地使用费,过去未明确或未缴纳林地使用费,也必须实事求是向林地所有者缴纳林地使用费。必须把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和管理作为推进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林地使用费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并接受村民的监督,防止少数人左右林地使用费的收支,完善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努力提高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2、大幅提高对生态林的补偿。生态林究其实质山权仍应视为是村民所有。目前,生态林被视为“公益林”就隐性地淡化了山民的山权。如果重视山民具有山权,就应当重视对山权的补偿。村民用自己的山林为全省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应通过国家立法或者省上通过立规,或者通过征收“生态补偿税”等,加大下游对上游、工业区对林业区的反哺,大幅提升对生态林的补偿,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山民管护生态林的积极性,承认林区的贡献。一是加大政府补偿。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让生态公益林业主享受像“种粮直补”和“退耕还林”那样的惠农政策。二是进行自我补偿。根据公益林的立地条件、生态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允许林木所有者按有关审批程序,进行适当的择伐。三是落实受益者补偿。根据“资源共享、利益共担”的公平原则,从下游的电费、水费和景区门票中提取一定比例来提高补偿额度,使林农不仅成为社会效益的提供者,而且成为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受益者。
3、高度重视协调处理林产矛盾纠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证发放到农户,过去山林是集体的,矛盾纠纷少,现在一草一木都是个人的,矛盾纠纷就有增多的可能;同时,现在纠纷转化体现为村民个人与个人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可能升级为村民械斗。要建立林产纠纷仲裁调处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这样的矛盾,特别是对涉黑势力侵占农民山林阻挠破坏林改的行为要强力打击。
(二)加强引导,规范和化解林改中的矛盾和问题
1、规范资源流转,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均山到户后山林经营权归了农户,农户对山林的经营有留有转的自主权,虽然目前出现了部分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现象,也出现了联户生产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在尊重农户自主权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不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或者埋下矛盾造成将来的隐患,应该有相关的村规民约和相应的程序手续规范农民山林留转行为。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既是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林业资源不能流转,林业就活不起来。一是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加强对产权流转的监管,按照“适时、适度”原则,把握好“限期、限量和现货”的界定,防止和控制林权频繁流转、过度流转和投机炒作行为而造成林农利益流失。二是要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流转中的坑农行为发生。三是尽快建立统
一、规范、公正的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信息发布、林权管理、融资贷款等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流转管理,防止乱砍滥伐等现象出现。五是在提留的集体山林上,应有明确的村规民约和应有的程序手续以规范留转,加强村集体林的民主监督,规范处理集体林权,以保障村民共有的利益。
2、稳妥又积极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一是要采取措施解决好实验林的还贷问题。实验林是当年借世行贷款鼓励性营造的山林,现在这些山林既未到成熟采伐期,又到了还贷期,目前既无效益,又无力还贷。这些山林有些留滞在乡镇村中,有些留滞在林业部门,各地情形不一。应当根据实际情形,建议由政府承担起还贷任务,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二是在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历史遗留的“插花山”问题,造成许多“飞地”有证无山或有山无证,也同时埋下了矛盾隐患。建议将全省林改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进行综合,认真研究出解决的方案。
3、规范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管理。一是要按照“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根据“消长平衡”的生态要求,妥善处理好严管与放活的关系,合理控制采伐利用方式和强度,给予林业合作实验区一定的残次林、疏林地改造指标照顾和允许按照生态安全与市场需求进行采伐额度的自我调节,探索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林木总量越采越多、质量越采越好。二是要有序管好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林改后,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目前南平市正在推行按林木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安排采伐山场的做法,南平市的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正在试点推行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的改革,这些都是有益和积极的尝试。建议按林木年龄安排采伐指标,由林业部门和村委共商并予公示,以增加采伐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深化配套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l、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构建新型林业产权制度。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确保主体改革到位的同时,深化投融资政策等系列配套改革,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有利于“资源增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强”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认真查找林权证到户率不实和发放速度减缓的原因,制定措施,再来一次“回头看”,集中一段时间将林业确权、发证、补证、核证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村、逐组、逐户地落实,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证、有责、有利。要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打基础。
2、优化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林业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对林业产业政策的引导,推进产业集聚,带动农民致富。二是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等量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企业、整合非规模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农村有特色、市场有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广的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红豆杉、雷公藤、石蒜等拳头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大林科教结合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充分利用闽台林业合作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速生丰产树种的发掘改良和引进驯化,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保护好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森林检疫性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经营单位和林农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鼓励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引导广大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加大对林农、经营大户和林技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林区科技水平。加强闽台林业合作与交流,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机遇,切实办好一个会展、六个功能区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在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实效。
4、提高林业集约经营程度,增强林农抗御风险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林农之间以亲情、友情和资金、技术等为纽带,建立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经营实体及各类专业协会,提高组织化和集约经营程度。林改将产权落实到户,经营单位变小,小农化倾向客观存在,从生物学角度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利于林业的发展。随着林改的深化,各种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将应运而生。为此,要在尊重林农意愿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企业与林农通过双方协商,实现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定单林业等模式兴办“林板”、“林纸”等基地,化解 “林农受益周期长”的矛盾。推行专业分工、规模经营、共享利益的集约经营模式,促进林农增收。认真总结和推广尤溪县组建林业“三防”协会的经验,切实解决林改后林权结构分散、经营主体多元、“三防”机制不适应的问题,努力提高林农抗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