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 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2篇 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模板参考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3篇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4篇 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关于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
近些年来,**市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市实际,就**市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全市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市、县区均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区、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全市各县区均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36人,其中科技人员23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4%。
(2)乡镇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庐江县、和县为代表,设立区域农机站,其“三权”直属于县农机局,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庐江县于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方试点,该县在17个镇按区域设立了8个区域农机站,编制45人。和县于在10个乡镇设立了6个区域农机站,编制36人。到目前为止,两县共有人员75人,其中科技人员53名,占人员总数的70%。另一种是以无为县、含山县、居巢区为代表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中设立1-2名农机员,其“三权”隶属乡镇。到目前为止,三县(区)49个乡镇(含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人员87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各县区均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人数总数55人。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当中,加入专门服务组织的不达总量的5%,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据调查,目前从事农机公共服务的人员均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跟着别人干,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全市约12万农机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10%的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民都非常渴望一种保姆式的服务。但是在油菜播种、收获以及水稻栽插等关键环节,农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一些地方设置的综合站仅有1至2名农机技术人员,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落实好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运送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道路通行费的政策,减免营业税和农机服务组织登记及审检费等政策,减轻农机手负担。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六)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宣传农机公共服务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机公共服务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农机公共服务的好典型和好经验,激励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机公共服务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