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政务报告 > 调研报告

企业的调研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15:28:02 查看人数:97

企业的调研报告

第1篇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范本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一)

20**年2月24日至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部分法院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调研及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介绍了下一步人民法院开展破产案件审理、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近年来,普通民事商事诉讼案件数量激增,人民法院整体上面临“案多人少”困境。很多法院都将有限的审判力量全部投入到普通案件审判中,未建立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所以在破产工作中就形成了“由于没有专门的审判组织,所以法院不愿或不会处理破产案件;由于不处理破产案件,就更不需要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的不良循环。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开展“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只有广东深圳中院、浙江温州中院等少数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实践证明,设立专门审判庭的法院,处理企业清算和破产事务的积极性高、效果好。专门审判庭是企业清算和破产审判工作专业化、常态化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破产审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法院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根据中央要求加紧研究制定有关方案,并将与中央编办协调推动这项工作。这次会议结束后,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切实担负起职责,监督指导辖区内中级人民法院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各中级人民法院要尽快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启动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省会城市、较大的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要率先将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立即协调地方编办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在地方编办未审批之前,要调剂使用现有编制,先把专门的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成立起来,立即开展工作,不能因审批而耽误工作。

从目前开展企业清算与破产案件审判工作的需要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应承担以下11项职能:1.企业破产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立案;2.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3.依法处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善后事宜;4.负责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的有关调研;5.对下级法院企业破产案件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6.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法院之间的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7.破产管理人的管理和培训;8.高级人民法院对本辖区内下级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9.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与贯彻实施;10.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企业破产大要案审理的监督指导;11.破产档案的管理。上述11项职能是否科学全面,可以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建立专业化审判机构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同步推进破产审判法官队伍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有专门破产审判法官的法院,要加强对在任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将纪律意识强、业务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同志配备到破产审判岗位,实现破产审判新生力量补充常态化;要结合破产审判工作特点,做好“传帮带”工作,组建成熟的破产审判团队,切实避免“一人离岗、工作皆停”的情形。目前尚无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法院,要加紧发掘、培养专门人才,确保专门审判人员及时到位。同时,在当前司法改革推进法官“员额制”过程中,各地人民法院必须将专门审判庭作为一项内容特别考虑,要在各方面为下一步工作预留空间。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将当地专门审判庭、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情况,在今年8月1日前报告最高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立后,企业清算、破产案件的管辖会相应发生变化,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着手研究,并将适时予以明确。

二、做好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工作。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13条至515条规定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原则,解决了法院内部执行转破产的程序启动问题,拓宽了破产案件受理渠道。对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重庆、深圳、温州等地部分中级法院已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具体规定。当前,在适用上述规则时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执行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及时发现、整合分散在不同法院的针对同一“僵尸企业”的多起执行案件信息。执行法院及其上级法院要依法尽力创造集中管辖、集中执行等有利条件,促进“僵尸企业”及时、顺畅转入破产程序。

二是判断当事人同意移送破产的时间点,既可以是执行不能时,也可以是当事人申请执行时。同时,不仅要考虑债权人的同意,也要关注债务人的申请,尤其要充分考虑债务人对企业重整的申请。在同意的形式上,应采取书面形式。

三是要注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执行法院对依法应当移送破产的执行案件要及时移送,不得故意拖延。破产法院要克服对破产案件的“畏难情绪”,应当依法受理的破产案件要及时受理,切实避免在受理破产案件上“踢皮球”。

四是执行法院将案件移送破产时,应当中止执行程序。企业破产法第19条已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也作了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还有相当一些地方法院未严格遵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在破产程序启动后继续对被执行人进行执行和保全。这种情况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依法办事。

三、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破产工作的质效。人民法院要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提升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既要严格依法也要解放思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适应企业重整需要的破产管理人才的吸收,把破产重整的需要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乃至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加大破产管理人工作程序规范化建设。当前,应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破产管理人队伍人才的积聚。人民法院要引导担任破产管理人的传统中介机构吸收擅长企业管理、熟悉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确保对企业破产重整、破产清算能作出准确有效评估。同时,对破产管理人如何管理,各地法院可以以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原则积极进行探索。

二是要试行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制度。破产案件个案之间差异较大。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事务繁重,而有的小微企业破产则相对简单。从近年破产审判实践情况看,对管理人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破产案件从不同级别、资质的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既有利于确保破产案件质量的提高和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又有利于管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升。管理人的分级管理应是当前人民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

三是要试行管理人的淘汰、增补和升降级制度。从多数地区情况看,管理人名册自建立后就一直未发生变化,既未增加一些符合条件并具有一定破产管理水平的中介机构入册,也未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管理人予以除名。这种状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尤其是在实行管理人分级管理之后,要根据业绩和水平采取管理人的增补、除名、升降级措施。

四、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很多“僵尸企业”停工停产多年,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费用中的诉讼费部分虽可减免,但律师等破产管理人的报酬部分应当支付。目前,务必要克服“僵尸企业”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拨出资金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人民法院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补充企业破产案件中的破产费用缺口,要保证管理人能够按劳取酬,激发破产管理人工作积极性。已经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人民法院,要依法依规妥善利用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要在使用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开源节流,适时推动建立援助的常规机制,同时逐步探索企业正常经营中自行提取破产费用资金等措施。

五、慎重适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相当一批企业会采取破产重整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在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时,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重整中的市场参与者协商和谈判,最终重整计划力求由当事人表决通过。“僵尸企业”重整一般应包括债务重组和营业整合两方面内容。如果“僵尸企业”重整计划草案只规定债务重组的有关内容,而不涉及营业整合和资产重组,人民法院在批准这类重整计划时应当谨慎。因为这类重整计划草案可能并未解决导致企业破产的深层次矛盾,企业经营前景和市场空间并不明朗,重整的目的和作用可能只是削减债务,不能真正实现重整让企业提档升级、更加适应市场的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应当坚持重整计划由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按照企业破产法第87条第2款的规定,通过自由表决决定。如果重整计划未经利害关系人表决通过,人民法院不宜行使强制批准权。

六、积极探索破产案件快审快结程序。破产案件尤其是破产清算案件,要注意快审快结。快审快结包括两个方面要求:第一,对于有挽救希望的企业进行重整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既不能一味图快,也不能久拖不决;第二,对于没有挽救希望,不需要进入重整的企业,要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尽快结案。浙江法院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如简化审理程序,当事人之间对财产评估已协商一致的可以不再鉴定等,其他法院可以学习借鉴。

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涉及的问题面宽、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法院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依法积极稳妥开展各项工作。上级法院要针对企业清算破产工作特点,依法依规采取审级监督、审判管理、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等综合手段,加强对“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有关工作顺利进行。目前破产案件审判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法院要克服畏难情绪,抓住工作机遇,把破产案件审判工作抓实抓好,开创破产审判工作新局面,力争相关各项工作都取得丰硕成果。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二)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统计局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主权。政府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融资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第2篇 企业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一起来看看企业的调研报告,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我国小企业的现状特点

(一)数量种类多样化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企业数量是1788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7%,小微企业占97.3%。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小企业种类复杂多样:按照所有权划分,小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95%以上是非公有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小企业几乎分布于所有的行业类型,而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主导性的行业;按照上市与否划分,小企业以非上市为主,上市企业占比不到1%。小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其内控差异化程度高,也相应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水平差异化

我国小企业所有权属性存在诸多差异,既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权结构单一的非上市民营企业,也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上市企业、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所有权性质的差异化直接造成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两极分化。

1.非上市民营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作为小企业中占比最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有超过78%的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作出的。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有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实现快速反应和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但将决策权委任于一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的机率相对比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提升、资本规模变大、业务多元化、地域分布扩大,企业整体必然会超越原有企业所有者能力、经验和知识所能掌控的范畴,客观上就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或团队,但这一点往往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合一的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对内控的认识与想法至关重要。

2.上市股份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和专业委员会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虽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质类别企业的比例要高,这说明股权多元化能明显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根据《20xx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强》的统计显示:85.2%的中小板企业和80.6%的创业板企业,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单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实际控制人起关键作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模式和治理风格。

因此,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从形式上的治理结构合规转变成实质上治理机制有效。在现场调研期间,我们也发现,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遭遇实际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击后,往往通过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等方式强化自身治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有利变化。同非上市民营企业一样,当实际控制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就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

3.国有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其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占38%的,由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占42%,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出的占10%。其中,集体决策总体比例高,这说明地方国有企业对“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说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两者概念在这些企业中的区分度不高,公司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往往源于其所有权人代表(国资委)的要求,并且相对别的企业类别而言,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较高。

4.外资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62%的外资企业,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虽然由于其股权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于平均水平(58%),但仍高于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这可能与治理意识比较强的外方有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通常外方投资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其影响下,外资企业的整体管理和内控意识普遍较好。比如,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与法方合资后,虽然企业决策主导权属于中方,但是法方会定期通过管理评审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中方股东认为这些建议事实上对企业有用,自然就听从并采纳。因此,在合资期间,法方通过管理理念的传递,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利润是生命线,企业最关注生存问题。成长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不进则退,企业最关注发展问题。在这些阶段中,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快速转化,以灵活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不能直接与所要达成目标挂钩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热衷,对管理成本降低的意愿强烈。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征。

1.机构简单。由于规模相对小、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小企业整体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集中。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50%小型企业主要以口头或其他非正式沟通方式来传递管理要求。机构简单使得企业扁平化程度高,内部沟通方便灵活,决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于大型企业,则需要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如大型企业中有超过70%的业务管理事项均通过完善的制度政策进行约束)来传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质量不在传输过程中损耗。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快速沟通优势就体现出来。比如,鱼跃医疗管理层将办公桌搬到生产一线,这样使得管理者能随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还与人手不足相关,人员兼岗情况普遍,尤其是后台支持职能(财务、行政、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监督不力,职责未分离就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2.制度文档少。企业管理的文档化水平明显与企业规模水平正相关。在小型企业中,有49%的企业已建立实施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时,有21%的小型企业认为现有管理制度对实际的指导性不高,而在大型企业中,持这个观点的比例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业发展变化快,经营内容、业务方式和人员相对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也无法完全固化,即使记录下来也可能时效较差。同时,由于需要快速反应,内部沟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无法留下完整的文档记录。

3.信息化程度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5%的小型企业未建立运行任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比例是3%),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中,覆盖部分业务的企业数与覆盖全部业务的企业数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业中是0.75:1),并且信息化应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财务管理软件。这是因为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管理问题,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核心业务信息。

同时,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系统,而更多的小企业则采用直接购买成熟套装软件或外包简单开发的模式。此外,许多小企业普遍没有关注到信息系统所带而来的风险。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盖产供销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后,才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1%的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还不到大型企业的一半。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内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设置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虽然在上市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高达94%,但一些上市企业反映他们设置内审机构只是为了遵循监管法规的强制要求,是不得已进行的形式上配置,实际上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三权”统一,当企业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业所有的情况时,就不会愿意为额外监督成本而买单。

(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小型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采用了绩效考评机制,这与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小型企业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现金激励方式,而很少采用股权激励之类长期激励机制。

(六)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于上市的小企业,其信息披露属于法定要求,并且相关法规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明确规定,企业普遍执行程度较高。但目前内控报告披露出现了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情况,市场投资人对这些内容关注度越来越低。对非上市小企业,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因为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方会因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不愿向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影响了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小企业和其利益相关方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法,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银行介绍其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帮助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强化内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银行能高质量地获取企业信息。这样,债权债务双方在基本信息上趋于对称后,能建立两方长久的“双赢”合作。

二、小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 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8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层重视,这与现场调研中获得受访者百分之百认同“内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企业执行层以及高管层对这种说法其实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执行层认为,如果老板内控建设的意愿强烈,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规。比如,冰川网络的老板很重视资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资金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成效很显著。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第3篇 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的调研报告2022

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根据市政协要求,我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就如何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了调研。委员们认为,我镇民营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促进全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委员们还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_____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地处苏_____两省、三市交界处。全镇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9个村和4个社区,人口4.2万。20xx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3亿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出口创汇8816万美元。

_____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纷纷开展二次创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_____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xx年6月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724家(其中20xx年上半年增长68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6%,新发展的个体工商户分别由36名农民、1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14名企业销售人员发展而来),私营企业414家(其中20xx年上半年增长16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0%,新发展的私营企业分别由2名农民、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名企业销售人员和1名大中专业毕业生发展而来)。

全镇成长型重点骨干企业上半年发展态势喜人。富华电子销售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减5.7%,新上项目投入8000万元,技改投入4000万元,入库税金1261万元,同比增长26.6%;天富电子销售收入35964万元,同比增减46.5%,新上项目投入5000万元,技改投入3000万元,入库税金210万元,同比增长10%;百盛电子销售收入10272万元,同比增减9.7%,新上项目投入4000万元,技改投入20xx万元,入库税金80万元,同比增长39%;英发电子销售收入8142万元,同比增减115.9%,新上项目投入20xx万元,技改投入800万元,入库税金176万元,同比增长4.8%;兴业科工贸销售收入11532万元,同比增减18.8%,新上项目投入1000万元,技改投入400万元,入库税金178万元,同比增长29.9%;天星光纤销售收入5670万元,同比增减49%。

全镇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玩具、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其中,电子产业有企业近700家,围绕回扫变压器和遥控器两个主导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xx年高压包的生产量在1.5亿只以上,遥控器的生产量在4.5亿只以上,形成了60万只高压包、200万只遥控器的日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零售市场90%和35%的份额。20xx年 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5000万元,被命名为_____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玩具企业43家,去年实现销售5亿元,税收1000万元;光伏企业8家,主要从事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石英坩埚等产品的生产,并正向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等环节延伸,目前有石英坩埚生产设备2台套、单晶炉77台、切片机20台、破方机1台,已形成年产400吨单晶硅、3000万硅片的生产能力。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1200万元,已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光电产业,现有4家企业,主要生产led元器件、led显示屏、led室外照明和城市景观灯等产品,已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企业6家,主要生产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以及汽车刹车片、汽油机缸体、汽车铸造件等配套产品,正在形成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_____电子企业针对自身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纷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企业已与中国科技大、合肥三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_____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30多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富华、佳华、兴业、华宇、天富等企业还兴办了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多功能遥控器、烧录遥控器、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微型电视、pc生成软件等新产品。

目前,全镇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_____市民营科技企业35家,各类科技人员500多人,专利42项,电子产业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2%。同时,_____的民营企业不断加大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今年上半年,全镇民营企业就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7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20xx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欧达机电娱乐器材、安尔达汽油机缸体、恒盛医疗器材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截止6月底,全镇固定资产投资6.54亿元,同比增长43.74%;完成工业总产值38.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2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和30.93 %;实现工商税收3199万元,增长20%。

二、镇党委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做法

第一,抓规划引导。

镇紧密联系_____的产业基础,已先后编制了_____镇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_____省光伏产业(_____)基地发展规划。去年上半年通过专家评审,今后,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修编和完善规划,力图通过规划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升电子、光伏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抓难题破解。

与其他地方一样,xx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用地指标难、融资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方面,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每年置换用地面积100公顷以上;在融资方面,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每年新增融资额度1亿元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出资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组织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去年政府补贴12名企业老板各1万元参加南京大学emba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外向型企业招聘优秀管理人才,去年补贴8家企业各1万元;在招工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会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能,帮助企业招工。

第三,抓平台建设。

主要是抓好xx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是拓展开发区规模,每年拓展开发区面积100公顷以上,提高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二是编制开发区扩区规划,并按扩区后的规模编制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区域环评;三是按照地征到哪里,路网等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配套水平,每年均投资300万元以上,建设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四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正在着手筹建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中心,计划在开发区中心位置划地100亩,建标准厂房及生活服务设施6万平方米以上。

第四,抓招商引资。

在大力推进外向型企业二次创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每年招商引资额在10亿元以上,入园企业在40户以上,今年截止到6月底,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个,协议投资9.68亿元,已到位资金5.08亿元,有13户企业已在_____*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同时,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_____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将支持政策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五,抓优化服务。

把整治和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做大电子、光伏产业的突破口,全面开展经济、社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紧紧抓住《_____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出台的契机,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方便投资者。切实兑现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取信于投资者。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扩大一站式服务内容,深化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服务的服务理念,着力为企业做好服务,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以好又快发展。

三、xx镇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的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成长难题。

1、技术创新不够。

从调查情况来看,全镇民营企业能够进行自主开发企业为数不多,占企业数的2%还不到,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模仿创新阶段,缺乏企业技术中心这样的创新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占领市场,不惜打价格战斗,形成恶性竞争,这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2、管理方式落后。

不少民营企业沿用的还是简单粗放的家庭式经营管理方式,为数不少的企业重营销而轻管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科学管理,造成内部管理薄弱。主要表现:组织形式的血缘性浓厚,股权结构单一,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高度集中;人治色彩浓重,企业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大,难以做到用人唯才是举;创业者集大权于一身,但其个人不可能擅长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工作,导致纠错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用工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3、功能退化。

xx镇民营企业曾于20xx年9月份自发组织成立了电子商会,力图帮助实行行业自律,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以及在制止互相压价倾销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成立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该商会成立之后其功能仅仅是停留在诸如组织会议、收发传真之类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产业发展指导性意见的等功能未能发挥。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措施,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

5、资源性要素紧缺。

随着xx镇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着_____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门槛的提高,对_____镇主导产业特别是玩具行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调查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玩具企业的订单量比往年减少2030%以上,部分电子企业也存在订单减少或者有单不敢接的情况。据悉,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就会减少45个百分点。

四、加快_____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xx镇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既有客观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源于企业的不足,应当主要靠挑战自我、改变增长方式、转型经营加以解决。

1、加速产业升级。

要根据制定的光伏、电子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民营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加大光伏、光电、汽车零配件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少等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随市场变化而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适时更新换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企业要加快推进产品信息化、生产信息化、营销信息化,适应自身做大做强的需要和市场对企业的标准化要求。

2、积极转型经营。

转型目标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规模的企业应当积极采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切实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并发挥其应有作用,使现代法人制度的优势得到发挥,乐于吸引外来人才,乐于接受职业经理人。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如高新技术入股、股权奖励、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应得到足够重视,这样既利于优化股权结构,又可以引进和留住人才。

3、优化政策环境。

要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要制定细化的专项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本地民营企业在新上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

4、提升承载能力。

加快工业园区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企业的生产、生活平台;争取建立统一的物流机构,以节约企业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提升_____民营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比如_____的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建设一个与_____电子产业集群相配套的大型物流平台。另外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培训、法律、会计、咨询等机构。

5、构建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采取灵活方式,为企业进人才提供服务。努力引进高层人才,满足企业扩张规模、转型经营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忽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全员综合素质。

6、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争取各类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在_____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手续,降低贷款成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促使增强诚信度,积极还贷,实现双赢。二是借助外资,善于利用外来资本,加快发展自己。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也是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办法。盘存量、扩增量、挖潜力、破难题,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合作经营,同样也能实现扩张规模、跨越式发展。

7、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电子商会要聘请专职人员或者在行业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商会内担任要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协会职能,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培训、资源整合以及规避贸易制裁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商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约束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第4篇 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的调研报告

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要求,我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就如何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了调研。委员们认为,我镇民营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促进全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委员们还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_____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地处苏_____两省、三市交界处。全镇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9个村和4个社区,人口4.2万。20xx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3亿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出口创汇8816万美元。

_____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纷纷开展“二次创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_____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xx年6月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724家(其中20xx年上半年增长68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6%,新发展的个体工商户分别由36名农民、1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14名企业销售人员发展而来),私营企业414家(其中20xx年上半年增长16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0%,新发展的私营企业分别由2名农民、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名企业销售人员和1名大中专业毕业生发展而来),其中工业企业和加工制造个体户922家(企业372,个体550),从事电子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就达752多家。到20xx年6月底,全镇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6家(比20xx年底112家增长31%),超1000万元的95家,超亿元企业9家,拥有7家省级企业集团,8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38家企业通过美国ul和欧盟ce认证,企业注册商标超过300件。民营企业20xx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8105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0.9%,上半年新上项目投入554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2.2%,上半年扩建技改投入326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6.4%。目前全镇有100多家企业从事对外出口生产经营业务,69家企业拥有进出口自营权,20xx年出口创汇1.02亿美元,20xx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到8816万美元,今年1—5月出口形势回升,实现出口3838万美元,同比增长22.46%。

全镇成长型重点骨干企业上半年发展态势喜人。富华电子销售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减5.7%,新上项目投入8000万元,技改投入4000万元,入库税金1261万元,同比增长26.6%;天富电子销售收入35964万元,同比增减46.5%,新上项目投入5000万元,技改投入3000万元,入库税金210万元,同比增长10%;百盛电子销售收入10272万元,同比增减9.7%,新上项目投入4000万元,技改投入20xx万元,入库税金80万元,同比增长39%;英发电子销售收入8142万元,同比增减115.9%,新上项目投入20xx万元,技改投入800万元,入库税金176万元,同比增长4.8%;兴业科工贸销售收入11532万元,同比增减18.8%,新上项目投入1000万元,技改投入400万元,入库税金178万元,同比增长29.9%;天星光纤销售收入5670万元,同比增减49%,新上项目投入20xx万元,技改投入1000万元,入库税金109万元,与去年同期127万元减少18万元,同比减少14.2%,但是下半年形势很好,预计全年税收将有大幅度提升;华宇电子销售收入9273万元,同比增减35.5%,新上项目投入1200万元,技改投入600万元,入库税金102万元,同比增长29.1 %,但是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工人流失严重,有部分生产线没有运转。

全镇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玩具、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其中,电子产业有企业近700家,围绕回扫变压器和遥控器两个主导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xx年高压包的生产量在1.5亿只以上,遥控器的生产量在4.5亿只以上,形成了60万只高压包、200万只遥控器的日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零售市场90%和35%的份额。20xx年 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5000万元,被命名为“_____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玩具企业43家,去年实现销售5亿元,税收1000万元;光伏企业8家,主要从事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石英坩埚等产品的生产,并正向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等环节延伸,目前有石英坩埚生产设备2台套、单晶炉77台、切片机20台、破方机1台,已形成年产400吨单晶硅、3000万硅片的生产能力。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1200万元,已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光电产业,现有4家企业,主要生产led元器件、led显示屏、led室外照明和城市景观灯等产品,已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企业6家,主要生产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以及汽车刹车片、汽油机缸体、汽车铸造件等配套产品,正在形成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_____电子企业针对自身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纷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企业已与中国科技大、合肥三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_____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30多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富华、佳华、兴业、华宇、天富等企业还兴办了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多功能遥控器、烧录遥控器、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微型电视、pc生成软件等新产品。目前,全镇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_____市民营科技企业35家,各类科技人员500多人,专利42项,电子产业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2%。同时,_____的民营企业不断加大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今年上半年,全镇民营企业就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7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20xx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欧达机电娱乐器材、安尔达汽油机缸体、恒盛医疗器材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截止6月底,全镇固定资产投资6.54亿元,同比增长43.74%;完成工业总产值38.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2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和30.93 %;实现工商税收3199万元,增长20%。

二、镇党委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做法

第一,抓规划引导。镇紧密联系_____的产业基础,已先后编制了“_____镇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_____省光伏产业(_____)基地发展规划”。去年上半年通过专家评审,今后,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修编和完善规划,力图通过规划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升电子、光伏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抓难题破解。与其他地方一样,_____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用地指标难、融资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方面,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每年置换用地面积100公顷以上;在融资方面,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每年新增融资额度1亿元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出资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组织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去年政府补贴12名企业老板各1万元参加南京大学emba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外向型企业招聘优秀管理人才,去年补贴8家企业各1万元;在招工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会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能,帮助企业招工。

第三,抓平台建设。主要是抓好__________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是拓展开发区规模,每年拓展开发区面积100公顷以上,提高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二是编制开发区扩区规划,并按扩区后的规模编制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区域环评;三是按照地征到哪里,路网等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配套水平,每年均投资300万元以上,建设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四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正在着手筹建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中心,计划在开发区中心位置划地100亩,建标准厂房及生活服务设施6万平方米以上。

第四,抓招商引资。在大力推进外向型企业“二次创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每年招商引资额在10亿元以上,入园企业在40户以上,今年截止到6月底,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个,协议投资9.68亿元,已到位资金5.08亿元,有13户企业已在_____*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同时,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_____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将支持政策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五,抓优化服务。把整治和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做大电子、光伏产业的突破口,全面开展经济、社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紧紧抓住《_____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出台的契机,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方便投资者。切实兑现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取信于投资者。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扩大“一站式”服务内容,深化“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服务”的服务理念,着力为企业做好服务,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以好又快发展。

三、_____镇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_____的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成长难题。

1、技术创新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全镇民营企业能够进行自主开发企业为数不多,占企业数的2%还不到,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模仿创新阶段,缺乏企业技术中心这样的创新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占领市场,不惜打价格战斗,形成恶性竞争,这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3、管理方式落后。不少民营企业沿用的还是简单粗放的家庭式经营管理方式,为数不少的企业重营销而轻管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科学管理,造成内部管理薄弱。主要表现:组织形式的“血缘”性浓厚,股权结构单一,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高度集中;人治色彩浓重,企业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大,难以做到用人唯才是举;创业者集大权于一身,但其个人不可能擅长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工作,导致纠错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用工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4、行业协会功能弱化。_____镇民营企业曾于20xx年9月份自发组织成立了电子商会,力图帮助实行行业自律,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以及在制止互相压价倾销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成立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该商会成立之后其功能仅仅是停留在诸如组织会议、收发传真之类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产业发展指导性意见的等功能未能发挥。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措施,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

5、资源性要素紧缺。随着_____镇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着_____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门槛的提高,对_____镇主导产业特别是玩具行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调查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玩具企业的订单量比往年减少20—30%以上,部分电子企业也存在订单减少或者有单不敢接的情况。据悉,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就会减少4—5个百分点。

四、加快_____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_____镇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既有客观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源于企业的不足,应当主要靠挑战自我、改变增长方式、转型经营加以解决。

1、加速产业升级。要根据制定的光伏、电子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民营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加大光伏、光电、汽车零配件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少等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随市场变化而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适时更新换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企业要加快推进产品信息化、生产信息化、营销信息化,适应自身做大做强的需要和市场对企业的标准化要求。

2、积极转型经营。转型目标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规模的企业应当积极采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切实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并发挥其应有作用,使现代法人制度的优势得到发挥,乐于吸引外来人才,乐于接受职业经理人。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如高新技术入股、股权奖励、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应得到足够重视,这样既利于优化股权结构,又可以引进和留住人才。

3、优化政策环境。要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要制定细化的专项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本地民营企业在新上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

4、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工业园区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企业的生产、生活平台;争取建立统一的物流机构,以节约企业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提升_____民营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比如_____的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建设一个与_____电子产业集群相配套的大型物流平台。另外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培训、法律、会计、咨询等机构。

5、构建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采取灵活方式,为企业进人才提供服务。努力引进高层人才,满足企业扩张规模、转型经营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忽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全员综合素质。

6、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争取各类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在_____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手续,降低贷款成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促使增强诚信度,积极还贷,实现双赢。二是借助外资,善于利用外来资本,加快发展自己。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也是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办法。盘存量、扩增量、挖潜力、破难题,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合作经营,同样也能实现扩张规模、跨越式发展。

7、强化行业协会作用。电子商会要聘请专职人员或者在行业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商会内担任要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协会职能,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培训、资源整合以及规避贸易制裁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商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约束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8、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共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企业减少盲目因素,更加专注自身发展,从而推动整体向前发展。

第5篇 互联网企业的内外沟通工具调研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以及市场环境使得快字成为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做市场的第一要务:快速开发产品、快速投向市场、快速响应用户、快速迭代产品。在对速度有如此高要求的情况下,传统企业沟通工具、工作方式是否海能够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呢?

与此同时,解决企业沟通协作问题saas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这些产品在百度上做搜索推广的就有一大片,具体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是真的有这么广泛的需求?还是yammer被收购后,国内开发团队对市场前景产生了误判呢?

带着这些问题,群媒体近期开展了半个多月的面向互联网企业的内外沟通工具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互联网企业当前的沟通协作状况以及是否有需求革新传统的沟通协作方式。

根据该《互联网公司沟通交流工具调研》报告结果显示:

qq、微信、邮件为互联网企业主要沟通工具

72.19%的企业在使用qq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73.51%的企业在使用微信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59.6%的企业是主要使用邮件进行沟通的;

24.5%的企业主要依靠会议沟通;

其他项中有被提到的是skype,tower,worktile,qortex等;

注:该题为多选题,所以答案有交叉。总的来说,传统企业的沟通主要是通过qq、微信、邮箱、会议以及口头交流来完成的。

82.12%的人认为传统的企业沟通工具是存在问题的,只有17.88%的人觉得挺好的,不需要改变。其中认为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53.64%的人认为即时聊天讨论氛围差,优质内容无法沉淀

59.6%的人认为重要信息通过邮件,多人协同参与不便

22.52%的人认为沟通工具广告多,工作氛围差

29.14%的人没有合适的地方用于团队学习和讨论

还有6.62%的人认为存在其他的问题

注:该问卷题目为多选题。

结论:虽然qq、微信、邮件是目前最主流的企业沟通工具,但并不是最佳的,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当前沟通工具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去尝试一些有更多协同功能的企业沟通产品。

第6篇 关于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推荐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统计局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主权。政府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融资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第7篇 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一起来看看企业的调研报告,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我国小企业的现状特点

(一)数量种类多样化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企业数量是1788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7%,小微企业占97.3%。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小企业种类复杂多样:按照所有权划分,小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95%以上是非公有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小企业几乎分布于所有的行业类型,而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主导性的行业;按照上市与否划分,小企业以非上市为主,上市企业占比不到1%。小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其内控差异化程度高,也相应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水平差异化

我国小企业所有权属性存在诸多差异,既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权结构单一的非上市民营企业,也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上市企业、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所有权性质的差异化直接造成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两极分化。

1.非上市民营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作为小企业中占比最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有超过78%的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作出的。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有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实现快速反应和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但将决策权委任于一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的机率相对比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提升、资本规模变大、业务多元化、地域分布扩大,企业整体必然会超越原有企业所有者能力、经验和知识所能掌控的范畴,客观上就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或团队,但这一点往往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合一的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对内控的认识与想法至关重要。

2.上市股份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和专业委员会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虽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质类别企业的比例要高,这说明股权多元化能明显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根据《20xx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强》的统计显示:85.2%的中小板企业和80.6%的创业板企业,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单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实际控制人起关键作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模式和治理风格。

因此,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从形式上的治理结构合规转变成实质上治理机制有效。在现场调研期间,我们也发现,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遭遇实际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击后,往往通过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等方式强化自身治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有利变化。同非上市民营企业一样,当实际控制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就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

3.国有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其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占38%的,由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占42%,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出的占10%。其中,集体决策总体比例高,这说明地方国有企业对“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说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两者概念在这些企业中的区分度不高,公司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往往源于其所有权人代表(国资委)的要求,并且相对别的企业类别而言,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较高。

4.外资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62%的外资企业,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虽然由于其股权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于平均水平(58%),但仍高于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这可能与治理意识比较强的外方有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通常外方投资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其影响下,外资企业的整体管理和内控意识普遍较好。比如,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与法方合资后,虽然企业决策主导权属于中方,但是法方会定期通过管理评审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中方股东认为这些建议事实上对企业有用,自然就听从并采纳。因此,在合资期间,法方通过管理理念的传递,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利润是生命线,企业最关注生存问题。成长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不进则退,企业最关注发展问题。在这些阶段中,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快速转化,以灵活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不能直接与所要达成目标挂钩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热衷,对管理成本降低的意愿强烈。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征。

1.机构简单。由于规模相对小、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小企业整体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集中。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50%小型企业主要以口头或其他非正式沟通方式来传递管理要求。机构简单使得企业扁平化程度高,内部沟通方便灵活,决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于大型企业,则需要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如大型企业中有超过70%的业务管理事项均通过完善的制度政策进行约束)来传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质量不在传输过程中损耗。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快速沟通优势就体现出来。比如,鱼跃医疗管理层将办公桌搬到生产一线,这样使得管理者能随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还与人手不足相关,人员兼岗情况普遍,尤其是后台支持职能(财务、行政、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监督不力,职责未分离就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2.制度文档少。企业管理的文档化水平明显与企业规模水平正相关。在小型企业中,有49%的企业已建立实施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时,有21%的小型企业认为现有管理制度对实际的指导性不高,而在大型企业中,持这个观点的比例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业发展变化快,经营内容、业务方式和人员相对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也无法完全固化,即使记录下来也可能时效较差。同时,由于需要快速反应,内部沟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无法留下完整的文档记录。

3.信息化程度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5%的小型企业未建立运行任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比例是3%),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中,覆盖部分业务的企业数与覆盖全部业务的企业数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业中是0.75:1),并且信息化应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财务管理软件。这是因为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管理问题,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核心业务信息。

同时,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系统,而更多的小企业则采用直接购买成熟套装软件或外包简单开发的模式。此外,许多小企业普遍没有关注到信息系统所带而来的风险。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盖产供销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后,才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1%的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还不到大型企业的一半。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内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设置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虽然在上市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高达94%,但一些上市企业反映他们设置内审机构只是为了遵循监管法规的强制要求,是不得已进行的形式上配置,实际上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三权”统一,当企业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业所有的情况时,就不会愿意为额外监督成本而买单。

(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小型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采用了绩效考评机制,这与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小型企业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现金激励方式,而很少采用股权激励之类长期激励机制。

(六)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于上市的小企业,其信息披露属于法定要求,并且相关法规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明确规定,企业普遍执行程度较高。但目前内控报告披露出现了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情况,市场投资人对这些内容关注度越来越低。对非上市小企业,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因为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方会因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不愿向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影响了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小企业和其利益相关方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法,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银行介绍其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帮助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强化内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银行能高质量地获取企业信息。这样,债权债务双方在基本信息上趋于对称后,能建立两方长久的“双赢”合作。

二、小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 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8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层重视,这与现场调研中获得受访者百分之百认同“内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企业执行层以及高管层对这种说法其实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执行层认为,如果老板内控建设的意愿强烈,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规。比如,冰川网络的老板很重视资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资金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成效很显著。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二)管理者的内在驱动不足

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流程简单、人员关系紧密,内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误解,企业的管理者容易对内控形成认识上的抵触,将内控置于经营盈利与企业增长的对立面。内控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先驱动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让其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使其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因此,如何找到让小型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起点。根据调研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管理者开展内控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法规红线。包括各类强制性监管要求、上市合规要求、税务要求、筹融资评价标准等,虽然不见得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内控,但至少可以推动企业开始启动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内控监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那么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就会消失。

2.实质性受益。小型企业表现出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效益与成本不匹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通过内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赢得市场这些这些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的提升。比如,腾邦国际的财务部门在一开始推行预算控制时,老板并不重视和认同,只是勉强同意先对费用实施预算控制。但是,当老板看到费用控制实施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后,就开始主动介入,要求在企业内全面推进预算控制工作。同时小企业所有者希望未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

(三)内控经验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有62%的企业提到了人员经验不足是开展内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人,以及掌握内控技术的人共同参与。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决内控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而很难做到,并进而影响了内控在小型企业内的实施面。因此,如何帮助小型企业解决内部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未来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推广的重要任务。

(四)方法不正确

在现场调研的座谈会上,有些小企业表示“企业内控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内容”、“有些领域缺少政策指导”、“做出来这套东西就是摆着看的”。在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后,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国内流行的“对标法”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即按照内控规范和指引的条款逐条对照实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对标后的一套内控手册。这种方法将内控工作变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建设过程纯粹按图索骥、没有对政策的融会贯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将控制要求落实于执行,加之没有建立后续的完善更新机制,这样的内控建设不可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工作成果势必被企业束之高阁。这些错误做法中,其实蕴含了对内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将内控建设视为一次性的项目,做完就一劳永逸;内控建设就是编一套制度或手册,建设过程往往不考虑执行效果;内控建设就是保证对政策条款的全部符合,无偏差,等等。

(五)现有内控规范对小企业的适用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没有考虑小型企业的管理特点。因此,对小型企业而言,要全面遵循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要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这对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小型企业来说适用性就不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控规范对大型企业的适用度较高,5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3%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只有3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3%的企业认为完全不适用。 此外,现有的内控规范体系没有对开展内控工作的方法进行系统说明,直接导致实务中正确和错误内控工作方法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效果,企业也会因错误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对内控的误解。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企业认为以下环节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整体控制环境如何梳理与加强;如何将控制活动体系化;如何规范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实现控制活动执行的持续性以及如何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2017年5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为小企业集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议有关部门聚焦我国小企业实际需求,以帮助小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一套为中国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内控规范,并指导小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一)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的首要目的

内控规范的制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范围和效用性质。如果以实现小型企业合规为目的,那么应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制定规范。但合规目的下制定出来的规范,对超过99%以上没有上市合规需求的小型企业来说,就没有很大吸引力和实质性帮助。如果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目的,那么应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制定规范,但为保证规范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据合规要求,对合规范围内的内控补充一些特别的说明。无论对于哪种性质、处于哪个行业的小型企业,要成长发展、要做大做强,都会对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小型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作为规范制定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上以全面内控为基础,强化“小企业”特点。

(二)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的主旨

小企业内控规范应重点解决内控是什么(即内控的效果)、内控要做什么(即内控的内容)和怎么做内控(即内控的方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93%的专家支持在规范中阐述内控效果;36%的专家认为应在规范中涵盖具体领域的控制内容;64%的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规范中阐述内控工作方法。 我们认为,内控的效果可用来端正对内控的认识,内控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工具,这两部分是必须的。在内控效果部分可以参照coso框架(2013)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则来阐明内容,同时特别要补充明确内控的局限性、内控与管理的关系、有效的内控五要素需具备的特征;在内控的方法部分应秉承“功能达成、操作简化”的设计原则,重点考量功能实现方法的经济性,强调建设与执行的关系、建设与完善的关系以及长效保障机制等。而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由于存在跨行业差异较大、管理内容太过具体等问题,无法保证规范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由于管理方法日新月异,很容易造成规范内容的过时。因此,我们建议不在规范中明确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而将其放在配套的解读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绍小型企业在典型领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的根本

工信部对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涉及定量指标,虽操作简单,但缺乏灵活性,且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稳定性。与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虽缺乏直观性,但却可从小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认定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界限,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国际上基于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监管、信息披露等)对中小企业的划型应用不同类别的指标,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标又兼顾了定性指标。我们建议规范应以引导为主,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内控规范中仅明确定性标准,而在推广实施时,根据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设定不同的定量划型标准。这样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务发展阶段、业务事项的复杂程度,对照定性标准自行衡量选择其适用的规范,自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主全面开展内控建设;而对管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可以参照《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控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风险重点防范,把控重点业务事项和关键领域的风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内控的实际需求变化。

(四)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积极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改变现有以整体有效性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励差异化、有信息含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参考香港等地内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将有关内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和建议披露两部分,相应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的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推广,强化内控建设和责任意识,为小型企业全面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企业,主要以案例方式宣传内控与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益处,增加企业开展内控的驱动力,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监管部门,主要宣传内控的实质内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条式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宣传企业内控有效带来的益处(比如降低贷款坏帐风险等),促使其主动加入到驱动企业开展内控的行列中来。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内控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和地方小型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作用,为小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内控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研讨会,请内部控制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分享经验、介绍实践成果,并鼓励各企业的内控专业人员互相交流心得、探讨成功模式;三是将小企业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加快小企业内控规范的推广与普及。

第8篇 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

中药必须加工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净选、洗涤、整理、切片、干燥、炮制等加工成后,供中药配方(调剂),并用于中医临床治病、防病(制剂)的药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指从事加工中药材炮制过程的生产企业。目前,全国共有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700余家,__省52家,我市有9家,仅占全省的17.3%。全省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只有我市的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所以说,目前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硬件改造、技术装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产值效益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又是中药饮片销售和使用大市,科研生产能力和销售使用之间极不对称。作为我市支柱经济的医药产业在为我市“快发展、大发展”上,中药饮片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

1、企业分布情况。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9家,分布在哈市区、尚志、阿城、双城、巴彦、宾县、呼兰等七个市县区。分别是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世一堂)、宾县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宾县)、双城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双城)、阿城市医药有限公司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阿城)四家企业建厂在80年代;__市时珍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时珍)建厂在90年代;尚志市新建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尚志)建厂在20__年、__市宏凯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宏凯)、巴彦县光华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巴彦)、__盛泰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盛泰)等三家饮片加工企业建厂于20__年。其中:国有企业4家、非国有企业5家,分别占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总数的44.5%和55.5%。

2、企业建设、改造投资情况。自建厂以来,投入到建厂及改造的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三家饮片厂;100万以上的有宾县、阿城、宏凯三家饮片厂;其他三家饮片厂投资也仅20—50万元之间。

3、人员结构情况。九家饮片企业职工总数为236人,其中职工最多的是世一堂饮片厂102人,占总职工的43.2%,最少的是双城饮片加工厂只有2人(该厂近几年效益不佳处于停产状态,今年九月企业改制,只有2人留守),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均在20人以内。全市饮片生产企业用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数共计88人,占总数的37.3%,最多的世一堂饮片厂也只41人,占本厂职工总数的40.2%。九家企业负责人,只有三家企业领导是学过药学专业的,质检负责人只有4人有药学专业职称,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人,中专3人。

4、厂房生产设备情况。九家企业厂房总面积为15746㎡,其中世一堂饮片厂6810㎡;双城、盛泰、宾县三家饮片厂在20__㎡左右;宏凯饮片厂1320㎡;巴彦、阿城、尚志饮片厂分别在758㎡、500㎡和400㎡;时珍饮片厂仅有96㎡。全市九家饮片厂共有设备:风选机5台,洗药机(池)7台(个),干燥机5台、干燥箱6个、炒药机2台、切药机21台、粉碎机9台、分装机9台、煅炉1台、车床1台、床1台。检验设备的配置情况。除世一堂饮片厂具备必要的中药饮片检测仪器外,绝大多数企业只有简单的部分仪器,如分析天平、显微镜、水份测定仪等。个别单位,如双城、时珍饮片厂没有任何的检验设备。

5、生产品种情况。除世一堂、宏凯、盛泰、阿城等四家饮片加工企业可生产500多种市场常用药的饮片品种外,其他饮片加工企业,只能简单生产加工10几种,如:车前子、甘草(炙甘草)、板兰根、五味子、泽泻、柴胡、黄芪(炙黄芪)、陈皮等,最多几十种地产简单加工的中药材。

6、生产能力(产量)。全市饮片年生产产量为1300吨,其中年产300吨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68.9%;100吨的有宏凯、宾县两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15.3%;70吨的有阿城一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5.4%;10吨的'有尚志、时珍、双城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2.3%。

7、经济指标情况。在销售收入方面:九家饮片生产企业04年预计销售收入3824.2万元,其中世一堂饮片厂2719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71.1%;巴彦、圣泰饮片厂分别为41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0.7%和7.9%;宏凯180万元;阿城、宾县分别为90万元、80万元;尚志25万元;双城15万元,时珍销售收入仅仅5.2万元。在年利润方面:全市饮片企业04年预计获得利润共计134.2万元,其中获得利润最高的是巴彦饮片加工厂、年利润60.2万元,占全市饮片企业利润的44.9%,人均创利为4万元,销售利润为1881元/吨,销售利润率为14.7%;世一堂饮片厂年利润23万元,人均利润2255元,销售利润为706元/吨,销售利润率为8.46%;阿城、宏凯利润各为20万元;盛泰、宾县、双城分别为10万元、2万元和1万元;尚志为零利润,时珍为负利润2万元。

二、我市饮片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饮片生产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质量监管负责人普遍素质欠佳,管理技术水平低下,除世一堂饮片厂较好一些外,其余企业上述责任人所学专业和技术职称均未达到gmp的标准要求(主管生产和质量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具有中药专业知识)。有的企业如:时珍、巴彦、尚志三家饮片厂在上述三个关键岗位的负责人都不符合要求。一线生产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有些职工只有小学水平;企业领导到中层干部几乎没有学过目前所从事的中药专业。

2、厂房、设备、设施简陋

由于企业领导对药品《gmp》和《gmp》认证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欠缺,加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短缺,这些年来企业在厂房、设备、设施的投入很少,有些企业的生产车间、检验室、仓储等部位均达不到生产要求,设备、设施陈旧、短缺,有的企业仍延用原始的设备,勉强维护生产,用这样的设备、设施生产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由于设备、设施不齐全,生产中药材该洗的不洗,该烘干的不烘干,靠自然凉晒风干,炮制不彻底等等,这种状况无法保证饮片产品安全、合格、有效。

3、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不合理

从我市九个饮片加工厂的生产品种和产量上分析,可以看出,品种结构和产量规模呈现两种态势。生产品种多(特别是市场需求量大的

品种,附加值高品种)则企业效益好;产量规模大并适销对路的则企业效益也很好。而尚志,时珍、双城、宾县、饮片加工企业由于品种少,产量规模低则效益不佳,甚至亏损。

4、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差

由于全市九家饮片厂年预计生产量仅为1300吨左右,年预计销售收入也仅3824万元,利润仅有134.2万元,人均创造利润仅0.52万元。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造成了企业积累能力较差,致使企业影响了自身的技术改造,上能力、上规模、甚至为了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进行gmp的达标认证都无能为力,厂房、设备、设施的陈旧改造、难以更新,给企业下一步生存带来危急。

5、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对我市饮片生产企业影响

__市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始建于1991年,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中药材经营集散地,现有业户100多家,来自亳州、安国等地的业户就有66家,占总业户的67.4%,其他为本地业户。市场经营中药材达430余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一是收购并外销我省地产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黄柏、五味子、平贝、鹿茸等30多种,占总成交量的30%。二是来源于中药材产地亳州、安国采购的约占总成交量的70%。专业市场年销售额约在5000万元以上,销售地区辐射我省及吉林、辽宁、内蒙等地区,由于利益驱动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业户们将很大部分中药材在收购地就一次性加工成中药饮片。(国家明令中药材市场只能经营中药材,不可经营中药饮片),可是经过多次整治,仍未能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加之个体经营业主销售政策、加工成本、品种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正规生产企业,给我市的饮片生产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年来致使一些企业无法经营,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甚至有的企业近几年长期停产,根本谈不上投资进行gmp改造。

三、下步对策

__市是我省的中心城市,根据“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__”的总体要求和加速我市医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应全面科学调研规划我市中药饮片产业发展,从研发、饮片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出台有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对现有的生产企业在上规模,增加生产品种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具体措施:

1、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企业改革

作为中心城市的饮片企业,这个“蛋糕”必须做大,快做。我省、我市饮片的需求量很大,我们要立足于全市,除满足本市需要量还要辐射周边城市,眼光放远到全国和国际市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行业推出了近20__种中药产品和3300种其他的传统药物,而亚洲60%的居民已经在使用中草药,全球市场对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全球中草药的销量将达到20__—3000亿美元。未来的40年对我国扩大中草药产量占领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中草药仅占全球市场的5%,根据我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到20__年底中国中草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15%。这么大的市场,作为__的饮片生产企业,也要力争有我们的份额。据目前现状,现有企业很难做到,但要争取,就必须改变现状,立足于改革,改革现有的企业机制,走引进资金、融资之路,走合资、股份制改造之路,走扩大再生产之路。靠体制、靠机制、靠规模占领市场,这样我们这块“蛋糕”才会做大。

2、引进人才,培训队伍,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要出台鼓励具有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能人进入到这个产业中来,当“领头雁”。企业要大胆引进、聘用懂管理、有技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队伍。现有企业领导和职工也要进行培训“充电”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热爱中药事业,有专业知识,有管理经验,有技术的能干、务实的中层干部。工人经过培训让其掌握中药专业知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等。以提高技术水平。

3、加快推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改造,研发扶持一批骨干拳头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要按照gmp改造的标准要求,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全面改善企业的“软件”和“硬件”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抓紧技术改造步伐,改变企业厂房、设备、设施简陋的局面,才能提高加入wto后的适应能力。要研发定型并支持一批拳头产品,打出品牌、创出名牌,用名优产品带动产业的加速发展。

4、抓好药材基地建设,丰富中药材资源

目前,我国中药材年总需求量超过60万吨,其中出口近30万吨。而全国每年收购量为50—60万吨,其栽培药材约占收购品种的30%,其余为野生。野生药材年收购品种400多种,约占常用药材的70%,收购量40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0—60%。由此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药材来源主要为野生动植物。且由于资源的匮乏,医药产业的需求与现有资源之间的悬殊越来越大。中医药特色就是动植物入药,因而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抓好我市药材基地建设,丰富中药材资源开发资源,按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地规划中药材基地建设,应主要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寻找代用品;二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寻求新的药材品种;三是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人工培育的研究,以其进行大规模种植与饲养。现在全国已经进行人工种植、养殖的药材有200多种,其中如杜仲、厚朴、柴胡、桔梗、天麻、肉苁蓉等100多种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同时,我市各饮片加厂还要立足自我,抢先创建自已的药材养殖基地。

5、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等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对今后仍不符合中药饮片包装要求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总之,我们要加强调研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市中药饮片产业尽快进入全国饮片先进行列之中,为振兴我市医药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第9篇 关于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统计局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主权。政府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融资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企业的调研报告(9篇)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企业的范文

  • 企业的调研报告(9篇)
  • 企业的调研报告(9篇)97人关注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 ...[更多]

  • 企业的调研报告(15篇)
  • 企业的调研报告(15篇)96人关注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一起来看看企业的调研报告,仅供大家参考!谢谢!一、我国小企业的现状特点(一)数量种类多样化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 ...[更多]

  • 关于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推荐(6篇)
  • 关于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推荐(6篇)32人关注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 ...[更多]

  •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3篇)
  •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3篇)30人关注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一)20**年2月24日至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部分法院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调研及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 ...[更多]

  •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6篇)
  •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6篇)16人关注

    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一)20**年2月24日至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部分法院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调研及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 ...[更多]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