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问题的提出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习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习基本照搬课本练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习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习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习、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平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习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习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习“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习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习。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困惑六:教师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级数学期中、期末检测试卷的命题有些偏难、偏怪,感觉试题要求高于教材,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思考: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指挥棒。在当前时期的命题,应该体现《课程标准》(xx版)的理念,考查学生应该达到的“四基”能力;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承担命题的教师和教研员要努力把好关。
第2篇 202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课改xx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现将本学期调研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佳木斯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有哪些变化?11月,小学部分三组深入到全市各小学进行调研。
我们这一组一行5人,先后进入佳木斯第六小学、郊区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实验校、东风区松江小学、二十三小学、农垦小学等7所学校,平均每人听课14节,并查看、收集了教案、作业、试卷。
从总体上看,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学生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阳光开朗的气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师组织折纸、填图等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发展:线段、长方形、圆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师与王丽丹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佳二十三小李玉荣老师“珠心算”一课,展示了数学课堂灵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师的《可能性》教学,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学习任务单”后,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分工明确,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王亮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导入精彩,从教学楼照片抽象出基本图形,情境生动、贴近学生。导入部分的铺设、面积公式复习等,关注了各层面学生发展。发挥了“小班额”优势,学生数学思维处同龄孩子领先地位。生生间的深层次互动得益于王老师的独特教学艺术。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能让我说说自已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在十五小,所听课题是:《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探究欲望较强;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农垦小学张海虹老师、王英涛老师、赵健老师、赵化连老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解决,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得益于校长、主任办学理念新与创新意识强。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东风区松江小学王桂凡老师的《笔算除法》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说、试商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4行7字诗中含有字的个数,一名孩子汇报说:2x4加5x4我得到28个字。教师评语说:“错了,老师的要求是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你没有按老师要求做。”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改进建议:激励为主;先肯定孩子把诗歌分两部分后求字数是很好的办法。之后,再追问孩子:如果用7的口诀,你怎么做?这样一来,即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关注。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簿”,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也可尝试学生编题,互评、互批等。开放性作业与评语、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设等,我们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教研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
3、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近十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扎实实验。
4、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第3篇 202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有效情境创设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二、重视有效操作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4篇 202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第5篇 2022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本学期来,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开展的活动,一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目标的落实;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技艺的提升;三是追寻减负增效提质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现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材都能进行认真的研读,有不少老师不仅对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而且能对其他年级教材进行学习、熟悉,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教学的内在联系。从平时听课、教研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目标都把握得比较准,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要求比较明确,对教材的处理也是比较得当的。
2.课堂教学注重学法指导。从已上的教研课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课都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为教而教,而是更多的关注为学而导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增多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的活动也增多了,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也变得浓厚了。学生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会而学,而是在为会学做努力。“授之有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体现。
3.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明显。本学期我们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进,按以下程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专题研讨、讲座进行。集体备课一方面引领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观摩评析发现本校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讨获得改进的方法。教师们都感到集体备课中得到的实惠多了,不仅仅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思想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对教学的评价水平也有所提升,且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不少的教学技艺。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很珍惜每次活动。
4.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本学期教研方面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进行研究,并根据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制定了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专题,围绕专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让每位老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促进自身教学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 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
4.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5.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三、措施和建议。
1.立足课堂,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教师对教材正确把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包括例题,练习),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生长点、重点、难点、延伸点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好配套的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行电子备课,建议在备课检查中加强对两次备课的检查。
2.加强对学生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多,学生的“现实的”知识基础往往与“逻辑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不作了解,而总是按学生“逻辑的”知识基础去进行教学设计,就会出现“不该讲的讲、该讲的不讲”、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体现“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要求。
3.知识习得与思维发展并举。数学学习的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会做会算不等于思维发展,教师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4.重视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是单纯地做题目、做试卷,教师重视例题讲解的同时要重视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在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以教材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练习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有系统,难易适度、数量适当,要适当补充一些综合题和思考题,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要合理安排机动课时,将机动课时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
5.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解决“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教师并不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只要我们教师不气馁,抓好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6篇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本学期来,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开展的活动,一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强化课程目标的落实;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技艺的提升;三是追寻减负增效提质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现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材都能进行认真的研读,有不少老师不仅对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而且能对其他年级教材进行学习、熟悉,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教学的内在联系。从平时听课、教研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目标都把握得比较准,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要求比较明确,对教材的处理也是比较得当的。
2.课堂教学注重学法指导。从已上的教研课中可以看到有不少课都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不再是为教而教,而是更多的关注为学而导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增多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的活动也增多了,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也变得浓厚了。学生不再仅仅是为了学会而学,而是在为会学做努力。“授之有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体现。
3.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明显。本学期我们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改进,按以下程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专题研讨、讲座进行。集体备课一方面引领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观摩评析发现本校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讨获得改进的方法。教师们都感到集体备课中得到的实惠多了,不仅仅提升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思想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对教学的评价水平也有所提升,且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不少的教学技艺。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很珍惜每次活动。
4.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本学期教研方面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进行研究,并根据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制定了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专题,围绕专题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让每位老师都能从活动中受益,促进自身教学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 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
4.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5.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三、措施和建议。
1.立足课堂,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教师对教材正确把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包括例题,练习),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生长点、重点、难点、延伸点的把握能力,充分利用好配套的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行电子备课,建议在备课检查中加强对两次备课的检查。
2.加强对学生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多,学生的“现实的”知识基础往往与“逻辑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不作了解,而总是按学生“逻辑的”知识基础去进行教学设计,就会出现“不该讲的讲、该讲的不讲”、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体现“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要求。
3.知识习得与思维发展并举。数学学习的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会做会算不等于思维发展,教师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4.重视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是单纯地做题目、做试卷,教师在重视例题讲解的同时要重视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在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以教材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练习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有系统,难易适度、数量适当,要适当补充一些综合题和思考题,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要合理安排机动课时,将机动课时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中。
5.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解决“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教师并不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只要我们教师不气馁,抓好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第7篇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小学数学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第8篇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范文
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进行五年了,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课堂教学。现将本学期调研我区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待着能够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区小学数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根据我校整体工作安排,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全区十三所小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本次调研我们数学教研室三位研训员主要任务是分年段深入课堂听课。共听课121节。从总体上看,各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很重视本次调研。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地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一)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达标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课堂教学努力体现了三维目标全面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上教师能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基础而重要的目标努力地凸现它的地位,很多教师的课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全面扎实,并能够适时作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多数课堂体现了平实、扎实、有效的特点。
(2)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构建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数学有效活动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们精心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明显。东胜的赵丽华,实验的侯曙光,育才的邓丽红,广场的刘俊峰,牛心台的赵大勇,春明的孟春媛、高台子的汪洪丽等老师在为学生构建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活动做得比较好。他们所展示的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透数学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们心中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
(3)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时机找得准,不进行刻意的与课堂教学豪无联系的或比较牵强的情感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方法方式得当。今天的数学教学虽然有它的来自于笔纸考试评价的牵制,多数老师们没有把教学目光过分放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教学上仍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对学生终身受用并需要的重要目标。老师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中、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及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关切与赏识中让人感觉课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无处不在。
(二)教学过程体现完整性。老师们采用新课程基本的普遍使用的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结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清晰,能注意各构成要素的和谐。并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1、注重生活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富有思考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鲜活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数学生活化,引发了学生认知经验,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化思考。多数教师能够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合理地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老师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效地开展建模活动。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老师们能够抓住各领域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各领域的教学理念。空间与图形部分牢牢抓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个教学的核心,借助直观,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来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广场的刘俊峰执教的六年级的《圆柱的表面积》,东胜的王慎云执教的四年级的《四边形的分类》,实验的赵娜老师指教的《辨别方向》,联丰的马世研执教的《认识路线》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领域教学特点。统计与概率部分以培养统计观念为教学核心,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联丰的王书执教的三年级的《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联丰的刘俊薇执教的二年级的《统计图表》、等都很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培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教学效果良好。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老师们在建模环节中引领学生做的透彻。
3、解释应用拓展环节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既考虑全体的达标,有基础的解释应用,又关注个体的发展,有数学深层次的拓展。教师们普遍再此环节用心设计。
整个教学个过程中,各环节清晰明了,衔接自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对各环节的教学把握适度,有所侧重。
(三)教学内容体现合理性。
在教材的处理上,能够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驾驭教材有机结合。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了些弹性空间,这无疑对教师在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有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春明小学的刘希,新明小学的杨俊,广场小学的陈艳,牛心台小学的蔡慧英,卧龙的郝运丰,高台子的刘娜等老师们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同时又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与自我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丰实,富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四)概念性教学有所突破。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新概念。复原概念的产生、形成及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真正地掌握概念很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概念教学,而把目光对准实际应用,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只要会用就行,并且这种会用也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把它形式化,大多数学生仅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今天的概念学习,应该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与在实践中运用概念结合起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抓住概念本质.透析概念内涵,真正理解概念很重要,对于概念性教学我们看到了不少老师们成功的教学。高台子富炎老师指教的《面积》一课,为学生构建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充分理解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这一概念。学生对于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以及他们的大小有充分的感受与理解。再如不少老师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老师们都努力为学生构建经历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动手折、涂、画的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走进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再是形式的记忆这一点很可喜。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运用
学校有电教设备的,教师都能充分利用,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东胜小学,联丰小学,春明小学,牛心台小学,高台子小学,新明小学,大峪小学的老师们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率很高。不少老师的课堂使用电教手段。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且老师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电教使用技术。
尽管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了各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突破。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课堂上精彩高潮的少,平实平常的多。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的,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作为数学知识载体的数学教材它具有通用的、共性的、简约化的特点。教学上的很多东西要靠老师们潜心去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才能为学生的提供优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关注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他不但呈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教学的方式涉猎不少,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老师们对于此把握得不够好。
(三)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第一,为生活情境而情境,不少老师的“生活情境的唯一”的误区使得课上有生活内容过于泛化之感。在开课伊始的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尤其突显。很重要的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的数学情境似乎不见了,或者很少见。第二,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缺乏有效性。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草草用之,缺少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分析。
(四)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过于“泛化”。
教师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目前课堂教学看,热情有所减退,老师们趋于理性思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把握,但就它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设计还不够好。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②小组合作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充裕,不能充分合作,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③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表现在有些教师把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课堂教学缺乏有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是每一个环节重要之处的点睛之笔。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到位的评价,必将引导学生朝准确的方向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感觉教师普遍淡化评价活动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欠缺,评价表象浅层次的居多。一方面,说明老师们不够重视评价,另一方面,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关注不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学情关注不够,不能适时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思维做有效的评价。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
(六)数学活动缺乏体验
在低年级的有些课堂上发现,学生一会儿忙话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较差,学生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不缺乏活动的目的性,但活动体验的深刻性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思考少。缺乏创新与个性。
(七)预设性太强
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教学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动态生成,讲究有效教学。有效是教学之本。老师们所表现的
第一,超时授课。一节课有的老师们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超时授课,也有老师对完不成全部内容心怀遗憾。
第二,对课堂上的生成关注不够,一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是纷呈的,有些内容需要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表达想法的欲望不够强。来自于自我的生成的东西少,这说明教学关注程度不够,二是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成教师关注不够到位。尤其是对与生成的问题不能做到是否予以关注,常常是草草处理。按既定预设的教学行进。
第三,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学生被动得听讲与被动的执行老师的指令居多,鲜活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不多。
(八)课堂上缺乏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老师们给学生的思考的问题深度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多数的课堂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学生顺顺利利解答。。细思量,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不能足以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数学思考和获得了数学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也极少具有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有形无效的居多。就教师如何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更具思考性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研究。
(九)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有效性
老师们有一定的电教应用意识和操作技术。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电教的使用达不到促进教学的需要。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三、下一步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那些热爱它的老师们。许多老师们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对自我的积极求进,不断地学习着思考着工作着,数学学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才得以快速发展。实验小学的侯曙光老师密密麻麻的书头教案,足以让你震惊—真下功夫啊,不愧为市级优秀教师,东胜的王慎云自制精美实效的课件,不能不令你赞叹—她的课件走进了各网络成为共享的资源。高台子的刘宏不失时机地与人交流研究教学问题,育才小学的邓丽红自己花钱买学习网站一直持续至今,这些都使你感觉到他们是求进的人。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研训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以鼓舞,以弘扬。。
(二)用好校本教研这块便捷的阵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很具有实效性与操作性,关键是领导要加强重视。据了解,我区的春明小学,广场小学,新明小学,高台子小学,联丰小学在数学学科上的校本研究高度重视。开学以来,他们分别在本校以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形式对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校为本的学科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以提升学校的学科教学水平。
(三) 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针对以上调研的优点与不足,可以说我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近五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分专题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某些领域的某些内容我们的操作已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推广的我们要在各个层面上推广,在教学手段上,比如说自制电教手段的使用,在学习内容领域的研究上,比如说,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把我们的不足,比如说从内容领域看,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一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扎实实验。
(四)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在学科教学上,总是有些教师走在前列,我们要关注这些教师,用好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各校均有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科教师。重视学科教师的建设,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从我区这个层面上,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将继续采取充分发挥明山区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与引领作用,这些老师来自于各校学科骨干。用于全区及本校。另外,本学期正在评选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将为我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带头人的代肉作用要很好的发挥。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调研结束,我们三位研训员会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我们下一步教研工作,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全区专题式互动研讨活动。
以明山师校的网站和明山区小学数学教师qq群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引导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以各负责年段为单位,开展各自所需的教研活动。本次调研,我们分年段听课的,不同的年段会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思考,每个人针对各自的年段开展适合自己年段的教研活动,以确保教研实效性。
以上的反馈如有不到不周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问题的提出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习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习基本照搬课本练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习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习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习、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平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习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习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习“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习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习。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困惑六:教师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级数学期中、期末检测试卷的命题有些偏难、偏怪,感觉试题要求高于教材,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思考: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指挥棒。在当前时期的命题,应该体现《课程标准》(xx版)的理念,考查学生应该达到的“四基”能力;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承担命题的教师和教研员要努力把好关。
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为全面有效地督促教师履行好工作职能,落实好小学教学常规,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对全市12个县(市、区)的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现将小学数学学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本组调研的是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城镇和农村各一所小学及市教育局直属小学,由于时间的关系玉山暂未去,所以本次调研共11所学校。
2、调研方式:调研采取“抽、观、测、谈”的方式进行。抽:每到一所学校,按照课程表临时抽签决定听课;观:是观看老师上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察看教师的备课是否规范,数量、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测:对所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即时出题进行10-15分钟的小测试;谈:就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目标测试分析等情况与教师反馈、交流。
二、基本特点:
本次调研我们严格按文件执行,每个县到哪所学校、听哪个老师的课都是临时抽签,看课表决定的,所以这一次调研情况可以说是绝对真实的。通过对11所学校的督查,发现教学常规方面:各县各校落实较好,80%的教师都能在课前作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自制教、学具;课堂上,教师能遵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教学反馈及时,练习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课后有反思,作业每天一次及时批改,注重学业检测与评价,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方面,从整体上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形式,“数学问题情景---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练习巩固”的形式,“现实材料----猜测----验证----修改----应用”的形式,“生活---探求---生活”的形式等等。
2、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
(1)情境与现实生活结合。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文本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结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合作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市教师广泛采用,积极施行。”
(3) 活动化教学充满了数学课堂。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
3、作业设计注重创新。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个性化作业”、“自主式作业”、 “数学日记”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亦得到培养。
三、主要问题
凡事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依辅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创新精神
调研中,我们发现,课堂上有50%的老师未带备课本进教室,在课堂上老师依据教辅用书作为上课的教案,导课、新授,每环每节生搬硬套上面的内容,这样的现象约占调研中的30%。课后,我们要来随手翻阅了几页,发现书中错别明显,仔细查看,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划分也不科学。这些所谓的教辅大多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查,皆为不法商家以盈利为目的偷盗出版的。老师们如果不辨是非,不加选择,长期把它们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耽误了学生,后果不堪设想。
2、忽视教材研读,理解教材出现偏差
督察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不重视对新课标教材的研读,理解教材肤浅,对教材承载的数学内涵领悟不深刻,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随意篡改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致使教学不达标。
3、课堂结构松紧不一,教学效率低下
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课前没有备课,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进行设计,以致课堂上教学及其随意。如:有的又将两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一课时讲完,有的一整节课只订正头天做的几道简单习题;有的一整节练习课只讲解两道应用题,居然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以上课堂造成知识点教学过多或过少,课堂容量不当,教学效率低下。
4、误解集体备课,滋生教师惰性
有的学校为减轻教师负担,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初衷虽好,但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够,少数教师错误理解集体备课内涵,借集体备课名义,漏备甚至不备课,至使部分教师产生懒惰习性。
四、思考与建议:
相对于城镇,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应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市、县教研室要不定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到农村学校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开通学校信息网络,切实搞好农村网络教研;做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针对以上视导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教育事业上,要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自觉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责任感,重视存在的问题,克服种种不良的教学行为。
(二)、加强业务学习与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组织学习修订课标
新课程标准经过一轮的充分实践和完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已经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们要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数学课标,领会课标精神实质,揣摩课标中修订内容的深刻含义,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视钻研教材为重中之重。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没有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大多通过情境、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给教师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如何帮助老师读懂和使用教材,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已在部分学校开展:“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这一专题研究,期望更多的学校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堂的动态生成。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并以此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衷心希望通过本次课堂教学督查,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调研报告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与背景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观点,顺应了信息科学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即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当代教育实践之中,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采取整合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校拥有一个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都有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先进的硬件建设为实验得以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本课题将针对这些现状来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实验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信息科技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致力于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科技的整合研究,促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建构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结构,以新型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协同合作与实践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并促成动力支持下的良性循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学校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学科资源教育网,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经验材料。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利用信息模拟技术描述学科内容;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同条件、不同过程控制下的多样性结果;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现实条件下不可控项的可控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不可实现内容的现实化(虚拟化);利用信息模拟技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中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2、探究教育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将更加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借助网络达到对各科学的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四、研究过程和实施步骤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学习有关知识。课题组定期分发教育科研信息摘编。利用请信息技术人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再培训和辅导,提高技术水平。
2、继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目前,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word等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的教师已经掌握了用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我校将继续进行有关信息技术的专业基本功的培训,力争普及与提高。
3、创设情境,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网页制作培训、课件制作评比等。青年教师现场制作课件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拓展教师网上搜集信息、运用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空间,推动青年教师上网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师“网上论坛”评比活动。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全体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以应用为目的,探索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素材。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我们将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整合方案,夯实整合的基础。
针对整合的跨学科特点,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选定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知识,所以要求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要有一定的水平。我们分工合作:老师确定整合的学科内容,信息技术老师负责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基本技能与习惯养成。
我们将把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年级三个年级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各课题组成员对本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慎重筛选,确定能够整合的教学内容。内容细化到某一单元的某一特定内容的某一片段。课题组将整合内容系统整理,列出目录,制定整合方案。
(3)研讨方案,形成整合设计。
在网页制作和教案设计方案初定后,我们将请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整合的教学结构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拿出集大家智慧于一体的、较成熟的整合方案。
(4)实践设计,完善整合方案。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课的实验。全体人员根据现场的教学反映,进行剖析与评价后,再进行改进后的实验验证,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方式
实验评价实施的过程是:确定对象与目标,设计和发布量表,然后处理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及时反馈。
实验过程的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设计都有很大优势,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记录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帮助学生实现过程性评价。
(三)开展实施“整合”的学科教学平台与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开发专题教学资源网站是实施整合、开展信息学习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模式。我们将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教师们努力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已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必要时由教师自己开发研制。形成电子素材库、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网络课件等形成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相关网站或子页的链接、导航,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的形成
1、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
(1)实验发现模式
实验发现模式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地参与实验和发现过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其中“实验”可以有测量、计算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加强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体结构上突出了“猜想”的环节,而这正是数学发现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两重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可以一人一机,两人一机,也可以利用计算器网络分合结合地教学。它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开放探索模式
开放探索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决以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变化条件、变化结论、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发现共同的规律或新的结论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条件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把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3)应用探究模式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懂题意,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建模的意识、思路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强化这种意识和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实验,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静窥动,以动驭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之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验的条件,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亲自参加数学实验和跨时空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数学对象的多种表示形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游刃有余,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在建构知识和探索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教师更加灵活和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应用技能。所有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主动参与区教育局的网上互动教研;所有的教师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办公软件、媒体处理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选取素材,处理素材和应用素材的能力,为教师更加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校级资源库,包括课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多方面内容。利用校园网络,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各种素材归类上传到网站,共享教学成果和经验。利用校园网站,教师非常方便的查询和调用各种素材,达到了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5、形成了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展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计的更加醒目,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他们积极思维,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第9篇 教育质量百里行小学数学的调研报告范文
教育质量百里行小学数学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质量百里行小学数学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10月15日到11月2日,我们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质量百里行检查活动。通过百里行检查活动看到,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教育局正确领导下,进修业务部门热心指导下,通过各级培训、校本教研,学习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一步步提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数学课堂教学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迎接我们,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努力改善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这次教育质量百里行活动,通过听课(24节)、当堂测试、看教案(300多本)、看学生作业等活动,基本掌握了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成绩是显著的。
1、备课成绩
(1)教师能提前一周多备好课,有全册教材分析,有单元备课,备课认真,书写工整、干净,教师的认真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跃然纸上。各栏目填写比较齐全,教学目标大多体现落实了三维目标,课型全,有新授、练习、复习、实践活动课课型,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有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等,每本教案都有学校领导检查签字评语。
(2)备课体现新课程理念,形式多样化,又注重实效。实验小学在备课上仍采取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电子备课相结合。首先是年级组每个教师认真阅读教材,重点备一单元,然后集体说课交流补充,再由主讲人修改已备出的电子教案,并在教案的教学过程处留有备注(由执教者补充填写自己执教时的想法和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给教师创造了充分钻研教材的时间,又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长处,达到了集体智慧和教师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在较高水平,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使备课更规范化、个性化,又具有实效性。
(3)备课教学环节设计详实具体,能够很好体现师生活动和新课程理念,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教学设计能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能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体现学法指导,能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形式比较多样,既体现了多样化教学方式,也注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新课复习、练习题设计比较好。新课复习新旧知识连接点找得准,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迁移。低年级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
(5)练习课和复习课设计较好,有知识的梳理,诊断性练习,综合练习题和思维发展题,既练习巩固了所学内容,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多数课时计划都有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所学知识内容和知识间联系。
存在问题:
(1)个别教案有些项目填写不全:如缺少课型、教法、教具。有些项目简写:如单元计划中教学重难点简写成目标1或目标2,课时教案中教学重难点也简写成目标1或目标2,或教学难点简写成“同上”。
(2)有些教案教学目标填写不明确,只有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体现三维目标。
(3)一些教案教法不够准确。有的一本教案一两种教法,或都是讲授法,或都是探究法;有的一课时教案三四种教学方法,没有主次;有的教案教法与教学内容不符。
(4)个别教案教学环节书写简单,新授部分没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也没有体现学法指导,更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师生活动简单不能清楚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实效性。
(5)有些教案练习题的设计过于简单,只写出教材第几页第几题,既不能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更缺少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和形式多样的.趣味性。
2、课堂教学成绩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楚准确,生动有趣,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活跃学得积极主动。
(2)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样,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3)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意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教学6、7的乘法口诀时,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凉水中心校、城关联合小学、实验小学、长青小学、胜利小学、建设小学、前进小学、明德小学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4)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活动化的特点,有活动有体验,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兰山中心校二年级刘老师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学生分组围坐,由教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有趣、吸引学生。新课中,学生几次转动座位观察本组摆放的物体后交流汇报,很好地学习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更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砬门中心校、柳南中心校二年级的两位教师讲的都是对称图形,虽然教学设计完全不同,但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直观具体感知,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再动手操作,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了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学习欣赏了数学美。
(5)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前计算练习形成自己的风格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主题图或情境图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中教师能结合教学实际使用有效合理的教具、学具。如教学挂图、教师画主题图、让学生分组画主题图、教师剪纸、学生剪纸等。
(7)教师板书认真、工整、规范,有图画的色彩鲜艳、漂亮。
(8)教师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绝大多数课堂教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完全牵着学生走,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少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教学6、7的乘法口诀,在让学生摆一摆或观察主题图后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几个6或几个7连加的结果填写到教材上,再根据几个6或7连加的结果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乘法口诀。而有一些教师就一问一答把结果填写到黑板上了事,没有做到先让每一个学生都直观感知几个6或7连加的结果,再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乘法口诀创设良好的时间和空间,而教材上需要学生补充的地方仍是一片空白,既浪费了非常好的教材资源,也浪费了学生学习资源。
(3)教学中,个别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意义进行理解,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但是缺少点拨用规律怎样去记忆口诀,没有很好地让发现的规律为记忆口诀服务,很多学生还是死记硬背口诀。
(4)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只是摆摆样子,有的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的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把小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5)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主题图或情境图处理得不到位,没有先让学生整体把握图意,没有很好地利用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个别教师课堂时间控制不好,练习不到位就只好草草收兵了。作业时间也不够充分,甚至没有独立作业的时间。学生动笔少,活动单一,导致学生时间一长,注意力分散。
(7)有的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8)个别教师板书用挂图,图或字小,不利于学生观察,不利于学生学习。
(9)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少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3、作业情况成绩:
(1)学生课堂作业本统一,书写认真、工整、干净,作业量适当,教师批改认真及时,详批详改,符号统一。
(2)大多数学生练习册书写认真、工整、干净,教师批改比较认真、详细。
存在问题:
(1)个别作业或练习册批改不规范。
(2)一些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工整,不够干净。
4、建议:
(1)继续加强备课指导与管理,多进行集体备课并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学习与影响作用,适当开展一些教案展览或教案比赛活动,使备课更有实效性、更规范。
(2)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认真仔细读透教学参考书,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一课时教案。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倡导实验小学的备课方式,使集体智慧和优秀教师资源达到共享。
(3)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备课或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教学目标,知晓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学后将要获得什么。
②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哪些知识,已有哪些生活经验,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或进行教学。
③搞好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讨、交流、体验的机会,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④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困难,教师应该怎样做个别处理。
⑤知识应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识相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而不是强加于学生。
(4)继续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教材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或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知(教师组织、引导、合作;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因此,建议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模式:
①复习旧知
②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③建立数学模型(列出算式)
④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生生讨论;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质疑答疑)
⑤解释应用(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体现层次性与趣味性)
⑥思维拓展(结合本节课内容的思考练习)
⑦小结
(5)扎扎实实搞好每一天的常规教学,认认真真去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
(6)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内容;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学生个体独有,有待大家分享的内容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前,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目的。
(7)切实减轻广大一线教师的负担,真正给教师一些自己支配的时间,使教师乐于工作,乐于学习,乐于不断提升自己。
第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
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近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2、虚拟人物设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出示小闹钟)小闹钟说了给你们带来了两组测试题……我认为这样的人物形同虚设,没必要。
3、过于追求趣味性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
不明确,单纯地追求有趣,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实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朋友……听课者正沉浸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原来是几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问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附和道喜欢。静静地反思,这样情境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直接感知。
我觉得情境设计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情境创设只能使学生眼花缭乱,偏离学习数学的轨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解决问题作为基本思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作为情境素材的主要来源,以“最适合才是最好的”作为衡量情境设计的品位与标准的基本依据。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有价值的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三)课堂气氛追求“表面活跃”
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以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表面的热闹。课堂上学生冷静的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安静得做练习被认为是气氛不好。存在以下误区:
1、 评价语言模式化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老师说“表扬”,全体学生就会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一节课出现几次或者十几次。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实际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花哨,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2、 无效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兴啊?”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兴”。如果学生声音小,教师还要再追问“到底高不高兴?”学生无奈的回答“高兴”。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动画、要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小朋友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问学生,学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难道学生兴奋地大喊好就是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吗?
3、 学具使用的随意性
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具教师不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看起来大家都“动”起来了,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利用好学具深入思考问题。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真实、朴素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课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长
相对来说,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理解了课改的理念,要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付之有效的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要认准方向,不要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基础上的摈弃,可以从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着手。其次是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要结合实践,联系原有的或新获取的相应教学经历、教学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猫画虎”。
(二)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座谈过程中发现教师们都认识到进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师也指出,目前的进修培训有问题,教师兴趣不浓、收获不大,学用脱节,影响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教师进修更加有针对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加强校本培训是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出发点,它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它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其次校本培训的内容也有应变性,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随学校的内容而定。
校本研训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经验交流。包括新老教师的交流、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师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课例进行商讨研究;三是课堂研讨,对课堂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学生情感体验等进行记录与评价。四是在当前开展说课、评课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实践表明,这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活动,它是一种由多人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就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过落实“备-讲-听-评”四环节,达到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简易。同一集备组教师在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课后研讨、改进教学方案、再听课研讨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会思考,并在探索中各自得到发展。用“一课多人上”的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启发、帮助,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尽快地、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改变教研方式,为教师成长服务
教研员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教研活动也应从单一、被动转变为自主、合作、分享。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可以一改以往由专家点评的单一评课方式,尝试由听课教师自愿参与评课的“参与式”评课方式,从一言堂到群言堂,从而激发听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开展教研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力求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和系列化。教学研究重在“研究”两字,应确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专题研究加以突破,并围绕这些专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讨活动与大规模的汇报、交流、推广活动结合起来。如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就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内容。
3、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为此,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日常教学活动里的问题,往往忙碌于重复的、烦琐的低效的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而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教师成长最直接的资源之一,教研活动就应该为教师间的合作、研讨搭桥铺路,如可以建立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qq群,有问题可以在群里面共同探讨、研究。备课这一项工作,也可以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甚至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备课”,即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浏览、调用,从而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自觉地提升教学实践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4、注重学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动综合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共同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如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况且,学科教学的研究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教师必须淡化学科的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研活动更应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
5、牵线搭桥,加强校际交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校际交流更能促进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研训部门牵线,把同级学校按需要建立起横向的协作和互助网络。通过结对子,搞联谊等活动,交流好的经验。同时搞好送课下乡活动。
总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第11篇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进行五年了,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课堂教学。现将本学期调研我区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待着能够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区小学数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根据我校整体工作安排,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全区十三所小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本次调研我们数学教研室三位研训员主要任务是分年段深入课堂听课。共听课121节。从总体上看,各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很重视本次调研。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地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一)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达标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课堂教学努力体现了三维目标全面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上教师能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基础而重要的目标努力地凸现它的地位,很多教师的课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全面扎实,并能够适时作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多数课堂体现了平实、扎实、有效的特点。
(2)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构建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数学有效活动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师们精心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体现明显。东胜的赵丽华,实验的侯曙光,育才的邓丽红,广场的刘俊峰,牛心台的赵大勇,春明的孟春媛、高台子的汪洪丽等老师在为学生构建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活动做得比较好。他们所展示的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透数学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们心中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
(3)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时机找得准,不进行刻意的与课堂教学豪无联系的或比较牵强的情感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方法方式得当。今天的数学教学虽然有它的来自于笔纸考试评价的牵制,多数老师们没有把教学目光过分放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教学上仍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对学生终身受用并需要的重要目标。老师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中、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及老师们对于学生的关切与赏识中让人感觉课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无处不在。
(二)教学过程体现完整性。老师们采用新课程基本的普遍使用的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结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清晰,能注意各构成要素的和谐。并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1、注重生活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富有思考价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鲜活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数学生活化,引发了学生认知经验,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化思考。多数教师能够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合理地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老师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效地开展建模活动。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老师们能够抓住各领域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各领域的教学理念。空间与图形部分牢牢抓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个教学的核心,借助直观,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来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广场的刘俊峰执教的六年级的《圆柱的表面积》,东胜的王慎云执教的四年级的《四边形的分类》,实验的赵娜老师指教的《辨别方向》,联丰的马世研执教的《认识路线》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领域教学特点。统计与概率部分以培养统计观念为教学核心,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联丰的王书执教的三年级的《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联丰的刘俊薇执教的二年级的《统计图表》、等都很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培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教学效果良好。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老师们在建模环节中引领学生做的透彻。
3、解释应用拓展环节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既考虑全体的达标,有基础的解释应用,又关注个体的发展,有数学深层次的拓展。教师们普遍再此环节用心设计。
整个教学个过程中,各环节清晰明了,衔接自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对各环节的教学把握适度,有所侧重。
(三)教学内容体现合理性。
在教材的处理上,能够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驾驭教材有机结合。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了些弹性空间,这无疑对教师在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有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春明小学的刘希,新明小学的杨俊,广场小学的陈艳,牛心台小学的蔡慧英,卧龙的郝运丰,高台子的刘娜等老师们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同时又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与自我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再创造。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丰实,富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四)概念性教学有所突破。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新概念。复原概念的产生、形成及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真正地掌握概念很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概念教学,而把目光对准实际应用,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只要会用就行,并且这种会用也只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把它形式化,大多数学生仅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今天的概念学习,应该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与在实践中运用概念结合起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抓住概念本质.透析概念内涵,真正理解概念很重要,对于概念性教学我们看到了不少老师们成功的教学。高台子富炎老师指教的《面积》一课,为学生构建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充分理解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这一概念。学生对于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以及他们的大小有充分的感受与理解。再如不少老师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老师们都努力为学生构建经历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动手折、涂、画的过程中感受分数的意义。走进概念的本质理解,不再是形式的记忆这一点很可喜。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运用
学校有电教设备的,教师都能充分利用,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东胜小学,联丰小学,春明小学,牛心台小学,高台子小学,新明小学,大峪小学的老师们现代电教手段的使用率很高。不少老师的课堂使用电教手段。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且老师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电教使用技术。
尽管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了各校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突破。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课堂上精彩高潮的少,平实平常的多。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的,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二)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作为数学知识载体的数学教材它具有通用的、共性的、简约化的特点。教学上的很多东西要靠老师们潜心去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才能为学生的提供优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关注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他不但呈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教学的方式涉猎不少,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老师们对于此把握得不够好。
(三)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第一,为生活情境而情境,不少老师的“生活情境的唯一”的误区使得课上有生活内容过于泛化之感。在开课伊始的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尤其突显。很重要的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的数学情境似乎不见了,或者很少见。第二,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缺乏有效性。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草草用之,缺少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分析。
(四)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过于“泛化”。
教师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目前课堂教学看,热情有所减退,老师们趋于理性思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把握,但就它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设计还不够好。教师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②小组合作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充裕,不能充分合作,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③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表现在有些教师把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让学生合作学习,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课堂教学缺乏有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是每一个环节重要之处的点睛之笔。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准确、到位的评价,必将引导学生朝准确的方向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感觉教师普遍淡化评价活动的设计,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欠缺,评价表象浅层次的居多。一方面,说明老师们不够重视评价,另一方面,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学习行为关注不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学情关注不够,不能适时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思维做有效的评价。还有,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
(六)数学活动缺乏体验
在低年级的有些课堂上发现,学生一会儿忙话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较差,学生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不缺乏活动的目的性,但活动体验的深刻性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思考少。缺乏创新与个性。
(七)预设性太强
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教学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动态生成,讲究有效教学。有效是教学之本。老师们所表现的
第一,超时授课。一节课有的老师们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超时授课,也有老师对完不成全部内容心怀遗憾。
第二,对课堂上的生成关注不够,一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是纷呈的,有些内容需要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思考,表达想法的欲望不够强。来自于自我的生成的东西少,这说明教学关注程度不够,二是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成教师关注不够到位。尤其是对与生成的问题不能做到是否予以关注,常常是草草处理。按既定预设的教学行进。
第三,学生缺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学生被动得听讲与被动的执行老师的指令居多,鲜活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不多。
(八)课堂上缺乏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老师们给学生的思考的问题深度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多数的课堂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学生顺顺利利解答。。细思量,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不能足以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数学思考和获得了数学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也极少具有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有形无效的居多。就教师如何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更具思考性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研究。
(九)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有效性
老师们有一定的电教应用意识和操作技术。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电教的使用达不到促进教学的需要。为电教而电教的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三、下一步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数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那些热爱它的老师们。许多老师们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对自我的积极求进,不断地学习着思考着工作着,数学学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才得以快速发展。实验小学的侯曙光老师密密麻麻的书头教案,足以让你震惊—真下功夫啊,不愧为市级优秀教师,东胜的王慎云自制精美实效的课件,不能不令你赞叹—她的课件走进了各网络成为共享的资源。高台子的刘宏不失时机地与人交流研究教学问题,育才小学的邓丽红自己花钱买学习网站一直持续至今,这些都使你感觉到他们是求进的人。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研训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以鼓舞,以弘扬。。
(二)用好校本教研这块便捷的阵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很具有实效性与操作性,关键是领导要加强重视。据了解,我区的春明小学,广场小学,新明小学,高台子小学,联丰小学在数学学科上的校本研究高度重视。开学以来,他们分别在本校以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形式对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校为本的学科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以提升学校的学科教学水平。
(三) 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针对以上调研的优点与不足,可以说我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近五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分专题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某些领域的某些内容我们的操作已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推广的我们要在各个层面上推广,在教学手段上,比如说自制电教手段的使用,在学习内容领域的研究上,比如说,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把我们的不足,比如说从内容领域看,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一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扎实实验。
(四)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在学科教学上,总是有些教师走在前列,我们要关注这些教师,用好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各校均有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学科教师。重视学科教师的建设,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从我区这个层面上,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们将继续采取充分发挥明山区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与引领作用,这些老师来自于各校学科骨干。用于全区及本校。另外,本学期正在评选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将为我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起推动作用。带头人的代肉作用要很好的发挥。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调研结束,我们三位研训员会从整体的角度制定我们下一步教研工作,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全区专题式互动研讨活动。
以明山师校的网站和明山区小学数学教师qq群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引导我区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以各负责年段为单位,开展各自所需的教研活动。本次调研,我们分年段听课的,不同的年段会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思考,每个人针对各自的年段开展适合自己年段的教研活动,以确保教研实效性。
以上的反馈如有不到不周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12篇 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2018年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问题的提出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习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习基本照搬课本练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习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习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习、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平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习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习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习“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习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习。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困惑六:教师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级数学期中、期末检测试卷的命题有些偏难、偏怪,感觉试题要求高于教材,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思考: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指挥棒。在当前时期的命题,应该体现《课程标准》(xx版)的理念,考查学生应该达到的“四基”能力;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承担命题的教师和教研员要努力把好关。
第13篇 202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有效情境创设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二、重视有效操作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