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农村家庭参与技术培训的调查报告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我国农民数量众多,有3.28亿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进程。农村科技培训是推广农业科技的重要手段。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南通大学商学院“红t恤”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对农村家庭参加技术培训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85%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80%的农村家庭没有参加过农业类培训,75%的农村家庭有成员参加过非农业类技术培训。据了解,大多数家庭有意愿在近期内参加非农业类技术培训,但费用普遍控制在500到1000元内,培训时间也控制在1到2个月。家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户主及其子女。绝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干部上门了解到技术培训项的目的的,广播宣传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得知农村家庭参加技术培训的态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对科技兴农的意识不强。现在农民对种植养殖方面的常规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应用,但对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与认识的意识。
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差,影响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这是技术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家庭对于技术培训长远利益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农民不舍得眼前时间和经费的投资,不能认识到技术提高对长期利益的重要性。
四、农村科技培训缺少资金支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具有政府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但这项工作在市场条件下运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也只能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也就浮于表面,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不得力,缺少科技推广人员,科技培训工作没有专人具体管理。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绝大多数是通过干部上门以及广播宣传,部分村干部不能把培训内容及时传达给农民,影响到科技培训的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做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科技培训教育程度,具体如下:
一、深入农村加强调研,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理清思路,找准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切入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竞争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品质量意识等已不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要搞好农村科技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农民科技文化的总体水平、开展科技培训的难点和热点,根据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接受、运用新技术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科技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项科普活动、送技术、送知识等活动需要积极开展。
三、提高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力度,加强乡村干部的文化、科学素养以及责任意识。培养、发展科技推广人员,建立健全科技培训工作的具体管理体制。切实组织、宣传好科技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科技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农村培训的必要性。
四、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反邪教,反陋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五、社会、政府应加大农村科技培训的资金的投入,促使科技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培养出新型的农村科技型人才,不仅要“输血”更是要“造血”。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是开展好技术培训的重要保障,必不可少,马虎不得。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手段。开展农村科技培训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科技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第2篇 女性参与村级管理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女性参与村级管理情况,xx区妇联深入23个乡镇(场)32个村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女性参与村级管理的特点
三、我区女性参与村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4. 女性村级管理者的能力较弱。由于文化不高、年龄偏大,部分女村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理解政策能力和办事能力不强。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处理问题简单,宣传政策走样,工作落实不到位现象。
四、我区女性参与村级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素质。一是加大培训,为农村女性发展成才创造条件。联合组织、人社、农业、妇联、民政、计生、扶贫等部门办好培训班,加强科技致富能力、岗位任职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女村官的双带能力和业务能力,增强她们干工作的自信心。二是提高女村官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为女性参与村级管理增强潜力。通过学习型家庭创建、女性素质工程、双学双比、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女村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女性参与村级管理的竞争力。
2.宣传引导。一要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化男女平等国策意识,改变、消除不利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传统习俗和社会性别观念,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模糊认识和顾虑。二要做好典型示范。要善于发现、树立、宣传农村女性中各方面突出的优秀妇女典型,通过开展活动,定期考评,推选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妇女维权、创业就业等方面典型加以推介,提高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识,激励女性向妇女榜样学习,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3.组织保证。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女性参与村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在发展党员、推荐村官、参与各种公平竞争中确保农村女性有一定比例。二是在村民委员会换届中,民政部门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女性比例的要求,严格把关,给予组织保证。三是妇联组织要发挥好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组织、协调、推荐优秀女性参与村级管理工作。四是深化国策意识,各级、各部门应将男女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在出台有关农村工作政策时充分尊重妇女权益,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第3篇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目前大学生做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文章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出自,此链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矗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第4篇 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的时代,知识面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但他们上交的劳动答卷却一直令人担、忧,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劳动能力低下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便及留下的隐患,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刻认识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纯真质朴的中华民族用劳动创造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是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劳动的作用从古至今从未泯灭,忽视劳动的恶果日益凸显,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者是不成功的教育。
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首先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家长应该为孩子积极创造劳动机会和劳动岗位,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提升自我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必要性,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道理。
第5篇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调查报告
我志愿,我快乐~!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让大学生置身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益于推动我国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下面是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调查报告,欢迎参考学习。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专家在某所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有90%,表示不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则有2%,表示无所谓的占8﹪。而43%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会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53%左右的同学表示遇到有价值的公益活动会参加,4%左右的同学表示对公益活动不感兴趣。从这些资料中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支持公益活动,但少部分的同学却对公益活动并不热衷.
在调查中还发现22.3%的同学表示学校里经常举办公益活动,75.4%的同学表示学校有时或很少举办,而有2.3%的同学则表示学校从没举办过公益活动。说明部分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慈善.另一份数据表明多达38%的同学参与公益活动的风气很一般,少部分同学占5%认为参与公益机构活动风气很好,而16%的同学觉得不太好,认为公益机构活动风气比较好的同学只有16%,觉得风气很差的占4%。这说明社会上部分公益机构没有健全的体系,让学生不能相信自己捐出的钱是真正用在公益上,这也是造成部分人不热衷于慈善的原因。
通过调查,认为学生对公益事业产生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个人因素
(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们还是处于消费的阶段,所以没有太多的金钱作慈善。学生们认为资助金钱是最能直接帮助接收者的。但有些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学生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捐助别人。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不了解,关注的也较少。只有学校带来的慈善信息,学生们机械性的参与。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接触慈善,了解慈善。
2.社会影响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管道单一。现在社会上参与慈善的方式较少,只有捐钱捐物和当志愿者。而且学生们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时间也少,只有学校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学校对慈善的宣传也不够。学生们没有简便的方式支持慈善,导致学生们对慈善渐渐失去热情甚至越来越来麻木冷淡。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目前社会上出现许多伪穷人和慈善机构负责人炫富之类的事件,导致学生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而许多慈善机构也无法明确的给出资料来证明所捐出的钱用到了慈善上。所以许多人对慈善机构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导致许多慈善机构弄虚作假,从中获利的原因之一,慈善基金得不到保障。没有健全的体制法律来约束管理各种慈善机构,使慈善活动没有走向正式,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支持慈善公益活动,帮助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天空的弱势群体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实现他们的梦想。希望政治名人和娱乐名流能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自己社会影响力,在 健全的法律保障下,带动大家投身于慈善公益。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幸福的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
第6篇 关于工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始于1996年。
按照“抓大放小”和“三改一加强”的指导方针,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企业转机建制新路子,使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止目前,全市公有企业788家,已有760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97%。
其中拍卖占30%,租赁占18%,兼并占4%,股份合作制占12%,破产占3%,其他形式占30%。全市国有企业298家(国有工业企业83家,国有商业企业215家)中,已改制的有278家,改制面达94%。
市直公有企业139家,已改制117家,改制面占84%。市直国有企业92家,集体企业42家,已改制的国有企业78家,改制面85%,集体企业已改制39家,改制面83%。
二、我市工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工会从源头参与并把握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漯河市国有企业改革初期,工会非常重视国有企业改制的源头参与。为全力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市总工会参加了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工会源头参与主要是通过参加企业改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来实现,这个阶段工会参与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学习,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掌握上级关于改革政策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映广大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市总工会在实践中也正是如此,及时如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代表广大职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如提出“一手抓机制、一手抓规范”的工作思路,本着依法改制、规范操作的要求,参与制定了《关于对改制企业进行规范完善的实施意见》、《漯河市企业改革基本程序》、《漯河市关于国有企业破产工作的若干意见》、《漯河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处置办法》等文件。为我市国企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规范操作提供了保障。
在改革的形式上,工会赞成多策并举,一企一策,稳步推进的原则,如积极培育上市公司,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整合,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部分资产规模相对较大,经营形势良好的企业,鼓励其引进外资实施兼并。对严重资不抵债,长期停产,扭亏无望的企业,坚决依法破产,从根本上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等,反映了职工群众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