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课程研究报告6550字
有关课程研究报告范例
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研究报告
南京市第二期“个人课题”结题一等奖
南京市竹山中学 潘森云
一、课题的界定
读写结合点:是指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
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八年级,一般指初中二年级,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要为初中一年级写作具体生动的记叙文继续打牢夯实基础,同时又要为初中三年级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作好铺垫,以适应初三中考的需要。
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说易也易,说难也难,难易的转化点全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那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现行编排和学生基本写作现状的基础上,能够首先尊重教材,同时又能紧扣教材本身,动点脑筋、想出办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理心理的发展,开启思维、拓宽途径、挖掘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读写结合点来创造性的应对教材,切实保持、保证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升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当然,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了解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的基础上,对读写结合点“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的准确有效确立、及有效组织学生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摸索出一条可供操作的具体模式,切实可行的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新课程改革关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理论。只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联,互为促进,才能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触摸到语文学习的命脉之所在。
3、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只有树立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理念,才能让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锅”,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之路将越走越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
4、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是伴随着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而生,已有不少探索和积累,有很多可借鉴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现象分析:纵观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普遍低下,“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仍是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细究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本身就暴露出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给人造成作文写作板块不突出之缺憾;
2、受新教材编排意图的影响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作文,不会上,不敢上,怕上作文课的教师比比皆是;
3、因教师本人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平时训练的机会减少;
4、学生虽有了一定的阅读,但因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训练,思想中缺乏读写结合的意识,只读不写,喜读怕写,读写分离现象严重。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此课题的确立与研究将把八年级学生从面临的写作困境中解救出来,变“没话写”为“有话写”;变“不会写” 为“我会写”,变“写不好”为“能写好”;同时这课题的确立与研究也能促使教师本人进一步钻研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改理论、文本,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问卷调查:在课题研究的开始、中间及最后阶段,为了了解初二学生的写作现状和需求,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我采用过口头回答、举手表决和书面问卷等方法,从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入手做有效研究。问卷调查的时间放在了2007年4月15日,正是本人想对此课题开展自主研究的前面(没想到后来竟成了本人开展个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记名或不记名皆可两种,问卷调查对象既有全年级14个班,也包括本人所带的两个班(研究中期,因工作需要,本人又从新初一开始接起,后又变为全年级18个班,也包括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调查的内容包括“1、你对你目前的写作现状满意吗?原因是什么?2、你觉得作文写作的兴趣应该如何培养?3、你的作文有过被老师当作优秀作文的例子吗?你觉得能成为范文的关键是什么?4、你觉得八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才能提高?你希望老师怎么做?5、你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提高你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的?你对他(她)的做法满意吗?6、你的语文老师重视作文课吗?你最喜欢老师怎样上作文课?你能描述一下吗?”共六个方面。对于第一个问题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写作相撞不满意,原因主要在自己读书少,平常练得少,老师没有很好很系统的做过指导;对于第二题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能够培养写作兴趣;对于第三题的回答,部分学生作文偶尔有被老师当作范文的`例子,极少数学生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经历,自认为作文写得很一般。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学生认为多读好作品、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多练练笔作文能力能提高,同时希望老师多指导些写作技巧方法、多介绍别的同学的好作文、经常开展系列专题训练;对第五题有不少学生对语文教师不够满意,希望老师自己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同时对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做得好的老师学生们也给予了肯定。最后第六题学生有直接答不重视不上作文课的,也有对做得好的老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组织访谈: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二学生的作文写作现状及写作心理,本人特地在2007年的4月18日,也就是调查问卷进行过没几天,本人趁热打铁又组织了几个作文写作层次不同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实录,主要由学生们提出他们认为困惑的问题,由我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怎样你好作文题?作文题是先拟好还是作文写完后再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怎样能使自己的作文语言有文采?怎样能把握住作文的中心?为何自己写时会跑题?生活中一件平淡的小事为何别人能写得很好而自己却不行?
针对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感到的困惑,本人积极采取有效行动,查找很多相关研究理论,如制定相应对策即“通读课文,领会精髓(还要结合课文后的练习要求)→找准结合点,以读悟写→指导方法→读写迁移→当堂作文(或课外练笔)→及时评价→完善作文→形成能力”。
课题研讨及开展活动:带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本人将理论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始终做到研究的开始、过程、结束都有理论指引,都有行动跟上,将学、研、做三者结合,让理论做指引,不走弯路。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吸取名家思想精髓作为理论支撑,且注意用教材的权威,去规范,去约束,去导航。,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现状和需求开设专题作文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如《记叙中怎样描写》、《记叙中怎样抒情》、《小事怎样写精彩》《让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记叙文中怎样用好课文这一例子》《作文,到底该如何审题》《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如何巧拟作文题记》等,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再行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的有效度和实用价值。平常只要有任何一处能够让学生展示作文写作能力的机会本人都不会放过,如教师节让学生给老师写贺词,校运会让每一个学生向播音组至少投稿,为北京奥运志愿者拟志愿者誓词、期中期末考试来临前让每一位学生拟计划、订目标、向同班同学或邻班发挑战书、向街头用字不规范部门写建议信,参加学校级以上部门组织的所有的征文比赛活动,重视数量取胜的同时也追求质的提高,积极向《好家长》《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杂志报刊投稿,总之本人所教的学生的作文机会多多,能力也在平常的练笔、作文、投稿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得以提高。
实践检验:因为所带两个班级的便利、所在初二年级全组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所在教研组、学校的大力支持,使得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多向比照:本人自己所教两个班、同年级同层次班、实施课题研究的班级与非实施班级等进行比照,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是:此课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成功的。本人把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从研究开始到结束都当作实验班级来对待,所以只能是和同年级非实施班作比较。一年多来,在课题的引领下,学生的作文写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两学期区市组织的期中期末统考和学校自行组织的月考,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的作文均分和优分都是全年级最高的之一,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学校全区也排在前列;学生参加南京市“好家长”杯作文竞赛成绩突出,有好几个学生的作文都能在《好家长》或《少年文艺》或《江宁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有一位学生还把她的所有练笔命名为《华年的思维》经我帮助整理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5正式出版。这样的结果令人欣喜,从中也可看出这一课题的现实性、时效性和生命力。边教边研,教,学,做三者合一,也增强了本人的教学研究意识,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既能遵循序列性原则,注意知识结构的难易梯度,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顺应作文教材对学习规律。如以写简单的说明文这一要求为例,其知识板块及能力训练可作如下分解:第一为基本说明方法的认知及运用;第二为对说明特征的把握;第三为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第四为说明语言的平实、生动。四个板块显示四个知识层次,后一层次是对前一层次的突破和提高。四个板块逐渐由低级走向高级,形成一种合理梯度;同时又能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让学生多读、多练,以读带练、以读促练、读写相机结合、有效联系。实践证明,具体操作中可以获取只属于自我的独特感觉,可以印证别人的经验,也可以积累自己的经验;只有通过操作,才能让学生把直接或间接得来的作文知识和作文信息转变为作文技能。当然操作应有“量”的要求。每周两节的时间里,操作应落在实处,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课外还要有适当配合。要能够兼及重要的知识点和常见的题材类型。没有数量保证,自然就没有效果的保证。操作还要做到“具体”。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设计得体的题目,要安排合理的程序,要制订可行的验收标准,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1、调动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八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有14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作文能力也自然得不到提高。“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文思泉涌”,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积极性调动的同时作文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此外,提高八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是本课题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本人我通过语言激励、情境创设、美文品读、活动开展、成果表彰等手段来综合并用得以实现。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一说到写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总觉“无话可写”,不知如何落笔。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读写分离,训练机会不多,加上学习时间紧张,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再通过快速构思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读写相机结合,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外显的和隐性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作者技法之高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补白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课题的源头来自于学生的现状、需求、教材的要求和个人长期的独立思考及一线实践的摸索,故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是始终充满热情和对学生的期待的,在实践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自己当初所设的研究内容,努力提高自运用教材的能力,带领学生找准读写结合点,如:课本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学生面临的实际怎样、单元训练的主题怎样、课后“研讨与练习”又是什么等等,努力做到了多研读课本,多钻研课本要求及学生实际,切时、适宜的将课文精彩片段当作仿写训练并及时评价,将书本后的练习转化为作文片段写作并及时给予反馈,将课外读物、学校生活、社会这些有形、无形的书本当作练习的材料、情感宣泄的窗口,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创作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勤于思考、善于表达、多方展示,摸索出了诸如“模仿法”、“扩续法” “补白法”“评议法”“插图法”“引申法”等方法,学生现在“想写”、”会写”、“有话写”、“写得好”的喜人景象几乎天天出现,令人欣喜。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本人反思和改进:(1)刚开始确立的个案研究法即“跟踪一个学生从始到终的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过程,形成案例”的构想会因所带年级不衔接而被迫中断,即使这一方法仍可继续采用,但所获得的资料、信息等也属间接,所以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掌握更真实的材料,从初一带到初三是最合理可行的。(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也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程度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也给自己的视野上了一个台阶,似乎又有一个新的课题放在了自己的眼前,这就是自己的经验和探索能否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为作文教材建设作点贡献?帮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扭转作文教学“大而笼统、小而混乱”的局面?当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说到作文教材建设这一大的话题需要多种理论如教育理论、人才理论、写作理论等等的综合作用,需要反复论证和实验,本人深感需要加大理论学习,且将理论和个人的作文教学教学实践结合的再紧密些,争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更多的同仁产生推动和影响力,同时,经过这一轮实践和研究,绝大多数学生作文能力、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提高、提升,个别学生进步不大,所以,让所有的学生一个不落队的整体进步应该是我们课题研究者的理想目标,本人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中继续努力,直至完美理想的实现。
第二篇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600字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
[3]
第三篇 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1400字
新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范文
1.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以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为载体,以新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1.1 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认清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认清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提出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的基本关系。研究成果是一组有新意的、能指导教材编写的论文。
1.2 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探索新初中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点,如探索创新的开放的数学课程教材结构体系,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机制,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研究成果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等以及一组相关论文。
1.3 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教材设计、编写和实验。
通过研究,寻找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接受式与活动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数学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途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中积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等。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以及论文。
1.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探究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研究成果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本)》、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和论文。
2.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照“文献研究——理论建构——教材编写实践——教材实验——归纳、反思——修正教材”的路线进行,从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分析开始,在分析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当代数学课程理论、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构建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关系、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数学课程教材的创新等理论;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将理论付诸于教材编写的实践,并通过教材实验以检验理论构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再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教材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经过认真分析、归纳,作为教材修订的依据,落实在教材修订过程中。
3.研究方法
以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实验为载体进行数学课程教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特点。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质与量相结合的形式,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借鉴国外课程行动研究的手段,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相结合,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工作,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运用力求能够运用于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使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叉点进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以及内省法等收集实验数据和实验师生意见。由于研究对象的个体性较强,我们采用了自编的《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实验调查表》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实验调查表》收集数据。调查表的制作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标准化处理。采用随机发放的方法选择被试。数据管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sas软件。
第四篇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研究开题报告的格式5050字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
(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
(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
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
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
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__年1月开题,__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__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
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__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__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__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
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
__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
__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__年8月结题.
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__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__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__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__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__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五篇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研究开题报告5950字
一、 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得更自主,更活跃。课堂充满探索和研究的氛围。但作为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抱残守缺,延续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拿一些现成的练习册和补充习题,适当的进行选择。即使进行设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即现成模仿作业多,创造性作业少;封闭训练多,开放作业少;机械练习多,探究体验少;脱离实际练习多,联系生活实际少;限制思维作业多,解题策略多样化少;个体独立练习多,合作探索练习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实践少;简单划一多,分层要求少。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学生觉得这些作业,“一点也不好玩”,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
而以量取胜,提高教学质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应试教育在作业设计中的残余做法。违背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通过学生作业设计,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本课题要着重研究实践的。
二、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
2、从国内看,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后,很多教师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类:一类是,作业的设计的形式上多样化,诸如“基础性作业”“开放性作业” “探索性作业” “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二类是以学生角度提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和情感。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的经验
3、从取得的成效看,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等指标上有一定的提高,学习负担有所减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有许多学校进行其他形式的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程提出三大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其中,第一条是核心。
“相适应”本意是:当环境(客观条件或需要)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本课题的“相适应”是指我们设计的数学作业,在原有状况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进行的改变。
“学生”我们研究的学生是小学生,是义务教育中低段的学生的作业设计,他们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作业”是指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活动的。但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作业的涵义,即对教师而言,作业是他们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向学生布置的任务;对学生来说,作业是一种延伸性的学习活动。与练习的区别在时间上的开放性,空间上的开放性,形式上的开放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业设计”专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布置给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统筹、改编,从而达到新课程发展学生的要求。
本课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是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和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主要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作业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十个核心概念,二是学生的作业设计体现2023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的要求,特别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
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中提出: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新课程作业设计及应用时要重视和学生共同探索、交流、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调整和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论,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作业后达到自主、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个性,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 “质”、“量”、“形”、“情”四个维度对数学作业进行设计研究,体现新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和关于“四基四能”目标的要求,探索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领。
2.在情感上,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数量上,探索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师通过作业设计的研究,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的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4.通过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研究,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课标及与之有关的解读的书籍的研究
重点研究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研究培养学生四基四能力的论述,指导作业内容的设计。这是作业设计的灵魂。
2.从学生数学作业的质量、数量、形式、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研究
以新课程标准的标准的要求为指导,从学生数学作业的质量、数量、形式、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研究,探索出作业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操作规则。使得作业设计在内容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数量上找到科学的依据,在形式上适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品质,情感上感受数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对各年级教材的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
我们不能单一的理解教材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更要研究各年级的教材它蕴含的诸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教学价值,更好的来指导我们对数学作业的设计。
4.作业设计的个案研究
教师通过个案的设计,并通过学生做作业后的效果对比研究,不断改进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数学作业的设计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业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认识的再现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设计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业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从理论的学习中进行作业设计,从作业设计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我们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行动的指南。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为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利用文献指导课题研究,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2)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分析、比较探求每个知识点形成能力所需要作业的数量,科学地找到减轻学生的负担的依据。
(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作业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等情感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作为调整作业设计的依据。
(4)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把设计的数学作业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新课程需要渗透的思想方法、培养的能力、形成的观念等,找出其中一般性的规律和设计策略。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设计的数学作业案例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合理化、科学化,形成系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八、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首先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文献,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作业设计的“质”、“量”、“形”、“情”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制定各年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标准。通过实践修改完善作业设计标准,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数学作业设计汇编》。本课题拟用二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论证阶段):2023年5月----2023年2月
1.收集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进行先期的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初步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和研究方案。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4.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第二阶段(准备探索阶段):2023年3月----2023年4月
教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制定相关研究目标、内容、重点和研究详细计划或方案。
第三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23年5月----2023年12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学校的教研课,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验收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23年1月——2023年9月)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部分年级作业设计汇编。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读书笔记、案例,随笔、研究论文专辑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4.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 部分年级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作业设计汇编》
3.编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作业设计论文集》、优秀案例。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人员落实
该课题研究在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由抓教学的校长具体抓落实,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员落实。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共11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其中一人为市骨干教师,1人为市级教坛新秀。
组长:陆永兵
成员:赵汉平、陆永兵、陆卓霞、徐金、史晓燕、戴雪琴、江晓燕、侯丽君、沙璐艳、江花萍、汤英
陆永兵为课题负责人,指导课题实验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领导课题实验的开展;课题内容的五个方面分别有五组核心组人员分工负责,其中组长(用星号表示)负责具体实验流程的策划安排,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教学实践、方案实施、案例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文章。
负责作业形式的设计与研究
戴雪琴、赵汉平、徐金:负责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
陆卓霞、侯丽君、江晓燕、江花萍:负责中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
史晓燕、沙璐艳,汤英:负责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
(二)思想落实
狠抓教育观念: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课题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效果。
(三)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方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四)资金落实
第六篇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6200字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23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23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侵蚀,到XX年,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对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教育内容,如诗词、写字、礼仪、器乐、武术、科技等内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和教师往往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不够。由于学校没有规范的校本课程为支撑,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建设都难于取得长足的进步。
XX年秋期,根据市、区教委部署,涪陵城区小学启动新课程改革试验。城区教办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在涪陵城区小学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并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推动这项工作深入、规范发展,城区教办于XX年10月以“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为题,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请课题立项,并获批准。课题研究工作由此全面启动。
二、课题研究目标
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的总目标是:贯彻化育论理念,深化素质教育,构建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并使之与国家课程的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
(一)课程建设目标:编写出适用的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初步构建起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
(二)教育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展;为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城区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使城区学校在全区同类别学校中居领先水平。
(三)师资建设目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优良的新六艺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
(四)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涪陵城区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创建一批涪陵区乃至重庆市特色品牌学校。
三、研究工作进程
本课题研究工作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与实践探索阶段。时间从2005年1月——2006年1月。本阶段主要开展了宣传发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开题工作,队伍培训,课程计划研制,课程实践探索,研究工作考评和学生素质技能考评等工作等。
第二阶段,课程构建阶段。时间从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本阶段主要开展了完善组织、制度,队伍培训,课标、教材编写,课程实践探索,第二次学生素质技能考评,研究工作总结、考评、表彰等工作。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阶段。时间从2007年12月——2008年6月。本阶段主要集中开展课程实践检验,组织了第二届新六艺系列教育教研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提炼阶段。时间从2008年7月——2009年4月。本阶段主要继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并组织第三次学生素质技能检测;开展课标、教材的修改、编印;研究成果整理,研究工作总结,研究工作终结考评,为结题评审做好准备。
四、主要工作
四年的研究工作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历程。现将研究期间的主要工作综述如下:
(一)宣传发动工作
城区教办和敦仁教育管理中心,将课题研究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城区小学发展的战略措施,开展了深入的宣传发动。教办、教管中心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大力宣传新六艺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宣传新六艺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参与研究的学校也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因此,新六艺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绝大多数干部、教师的认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XX年4月15日,“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总课题和子课题“小学新乐教校本课程研究”在城五校同时开题,开题大会圆满成功,拉开了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的序幕。
(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
以敦仁教管中心(城区教办)为龙头,建立起完善的课题研究组织网络。课题研究一开题,就建立起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总课题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教办主任任组长,参与研究的六所学校校长等分任副组长和成员。总课题组仍由教办主任任组长,各校校长、教办教研员等任副组长或成员,同时吸收各校干部、骨干教师任成员。各校相应组建了本校新六艺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学校总课题均由校长任组长。各子课题组则由学校干部担任,学校总课题组、子课题组成员均为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
XX年9月,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教办总课题组之下,又成立了六个子课题核心研究组。核心研究组由城区学校相应学科最优秀的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核心研究组在总课题组直接指导下,每组负责新六艺一门课程的研究,对各校子课题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参见附件一:新六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示意图)
新六艺课题研究是涪陵城区小学有史以来最大的研究课题,参与人数之多,研究之深入,成效之显著,都是以往的研究课题无法比拟的。参与课题研究的干部、教师总计达272人,其中总课题组39人,六个核心子课题组有55人,学校各类课题组达266人。课题研究人员基本覆盖了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参见附件二: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参研人员统计表)
2023年9月,涪陵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城区教办撤销,成立敦仁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干部也发生了变化。由敦仁教管中心牵头,对课题领导小组、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
为规范研究工作,在组建研究组织机构的同时,制定了《新六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设置意见》、《新六艺课题管理制度》、《新六艺子课题核心研究组管理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研究工作制度系统,保证了研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研究队伍培训工作
为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总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如总课题组先后于XX年9月、XX年11月和XX年年4月组织了三次新诗教骨干教师培训。XX年9月总课题组组织了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套路培训。总课题组于XX年9月组织了各核心研究组全体人员集中培训。各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如:城三校在近几年内先后组织了五次书法教师沙龙活动;组织了诗词知识讲座、人品教育讲座等多种培训活动。又如城六校组织了学校课题组人员培训;城二校组织了书法、绘画等多次讲座。
(四)开展研究活动
各类课题组根据研究进程,采取集中研讨与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特别是各子课题核心研究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定期集中研究。每次研讨活动,都有目的,有内容,有记录。每次集中活动,做好下阶段布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确定下次集中的时间和地点。总课题组负责人和核心组指导教师都尽量参与各组的集中活动,到场进行具体指导。
研究期间,既开展了课标、教材的研制,还组织了两届新六艺教研系列活动。第一届系列活动由总课题组直接组织开展。第二届系列活动由总课题组统一部署,由子课题核心研究组具体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开展内容有新六艺课程试教,课堂教学竞赛,论文、教案评选,诗歌习作评选,书法比赛和作品展览等等。两届活动共计上竞赛课55节,评选出论文、教案、活动方案共计284篇。评选教师诗歌231篇。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第一届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围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了八项活动,分别为:城区小学生诗歌吟诵会,诗歌习作评选,第七届书画展,礼仪队列评比,“民族精神记在心”主题报告会。城区小学第一届新乐教音乐会,城区小学生第一届尚武大赛,以及“中华之光、领先世界”为主题的涪陵城区小学生科普征文评选等。
第二届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以“学周波,迎奥运;为家乡添彩,为祖国增辉”为主题,开展了城区小学生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评选;城区小学生第八届书画展览和现场书画比赛;城区小学生新礼教学生征文评选和演讲比赛;城区小学生第二届新乐教文艺汇演;城区小学生第二届尚武大赛;城区小学生第三届微机操作比赛和科技“三小”作品评选等共计十项活动。
结合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两届“新六艺小星”评选。评选为“新六艺小星”的学生,由城区教办分别颁发“小诗人”、“小画家”、“小书法家”、“礼仪小星”、“音乐小星”、“尚武小星”、“科技小星”奖章。
除上述活动,城区教办还组织来城区小学生广场书画大赛,城区小学“红岩班”创建活动及其文艺表演等多次大型活动。
(六)开展学业评价
研究期间,分别于XX年底、XX年底、2023年底开展了三次学生城区小学生素质技能检测,积极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学业评价探索。每次检测内容都以新六艺课程为中心,检测六到七个项目。如2023年检测的项目为诗歌朗诵,书法,绘画,礼仪常规,简谱视唱和器乐演奏,少年拳与武术操,微机中文录入与动画制作等七大项。素质技能检测采取学校全面检测,教办或教管中心抽测的方式进行。教办、教管中心每次抽测少则三个年级,多则五个年级,每次抽测人数都在各校抽测年级总人数的20%左右。
(七)开展课题管理
城区教办(敦仁教管中心)将新六艺课题研究列入重点目标,于年底对学校实施目标考评。研究期间共组织三次年终考评。
区教科所、区教科规划办和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还组织了一次课题研究评优活动,两次课题研究专项考评。
课题研究评优活动于XX年底进行。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被评为新六艺优秀学校。城一校被评为礼仪教育优秀学校,城二校被评为书画教育优秀学校,城八校被评为武术教育优秀学校;评选出优秀课题组20个,优秀课题组主持人11人,优秀课题组主研教师24人。
XX年5月城区教办对各校进行了课题研究中期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于XX年9月召开了课题研究中期总结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评优活动评选出的课题研究优秀学校、优秀课题组和优秀研究人员,并将城三校被命名为书教特色学校,城五校被命名为乐教特色学校,城六校被命名为诗教特色学校。将城一校被命名了礼教特色创建学校,城二校被命名为书画特色创建学校,城八校被命名为武教特色创建学校。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三所学校的校长还在大会上作了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2023年11月,为指导参与研究的各校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总课题组在城三校召开了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档案资料建设现场会。各校课题负责人和资料员观摩了城三校新六艺研究资料档案,城三校领导在会上介绍了资料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2023年12月敦仁教管中心对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终结考评。并于2023年2月对被评为课题终结考评优秀学校的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城二校进行了表彰。
(八)开展研究协作
为提高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质量,城区教办和学校与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区书法家协会、涪陵区武术家协会、涪陵区诗词学会、涪陵区少儿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各单位对新六艺课题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城二校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确定为美术教育实践基地。长师美院干部师生多次到开展活动,举办讲座,培训指导二校教师。区少儿图书馆是第一家与城区教办签订协作协议的城区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他们不仅到城区学校设置流动图书室,而且与城区学校共同开展了广场书画大赛,红岩班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支持新六艺课题研究。涪陵区书法家协会、诗词学会、武术家协会也与城区教办签订了教育协作协议,经常与城区学校一道开展活动,培训指导教师,支持新六艺课题研究。
(九)经费保障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城区教办、敦仁教管中心和各学校都提供了大量资金。城区教办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管理制度。在保证总课题组研究经费的同时,每年都给每个核心研究组预算了研究经费,并设计了专用的经费审批报销单。据不完全统计,四年内城区教办和敦仁教管中心用于新六艺课题研究活动的经费总计在5万元以上。各校总计投入研究活动经费在15万元以上。
五、取得的成果
(一)基本完成课题研究预定任务
通过四年的研究,制定了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和六门课程的课标,编写了电子教材46册,并已交由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还编辑了研究方案、报告、课程计划、课标等资料,以及教师论文教案集、师生诗歌习作选集、书画作品集等研究成果资料共计15册,其中第一册(研究方案、报告、课程计划、课标等资料汇编)已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录制了研究活动影像资料若干碟。研究研究成果集等各校制定了新六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课程排上课表开展教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体现在涪陵城区小学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目标基本实现。
(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总体素质稳步提高。一大批学生被评为“新六艺小星”或“特优生”。学生在各级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
(三)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由于城区六所学校的干部、教师广泛参与本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教育教学能力、人文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许多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获奖;不少教师通过研究活动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展出了自己第一幅书画习作或科技制作。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成为许多教师专技职务资格晋升的要件。
(四)特色学校创建取得明显进展
通过课题研究,城三校、城五校已经创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城六校、城二校、八校、城一校在办学特色创建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本课题研究及各校的实践探索,在涪陵区乃至重庆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涪陵区领导对城三校、城五校的办学特色高度评价。区教委领导对城区学校办学特色作过多次表扬。市教科院、区教科所数次组织外区县、本区学校干部教师前来考察观摩。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媒体对城区各校新六艺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效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和新闻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第七篇 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报告3150字
摘 要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课堂学生主体、教学过程性、思维开放性和理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参观、模拟和承揽现实业务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营销专业课程 理论和实践 研究报告
研究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索营销课程如何能较完整地形成营销专业教育预期的教育成果,这是本课题的理论要求;而设计具体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以体现如上的课题的理论要求,是本课题实践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背景
不管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中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教育在教育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说在理论教学实践上,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把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变成仿照普通教育的实验类课程,也已经成为了共同做法。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即理论基础),并设计出营销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实践性),是本课题的主要宗旨。
职校生与普教生相比虽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逊一筹,但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应该有一定优势,特别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对各类职校生的要求,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自己职业生涯首先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国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他们与普教生相比,由于学历问题带来的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他们实施动手能力教育就有了“精神”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把理论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现实的做法如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这种“复制”普通教育的做法自然而然是培养不出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的“蓝领”人才的。
营销学与其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源于企业商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商业实践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正因为这样,营销理论的研究以营销活动实践作为基础显得更有意义。本课题就是在研究改革营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营销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就是从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并为营销专业课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如前所述,如果认为普通教育重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基础理论、科技研究和知识创新型人才,与之相比,职业教育就主要为企业造就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该项研究的一项理论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重视过程、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能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等观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社会活动和实践等能力为教学目的。
我们对如上教育思想的具体阐述如下:
1、课堂学生主体思想。关于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形成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教师学生双主体”等思想,我们赞成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课堂学生主体思想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展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当然,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结合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性原则。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该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和鼓励学生探索结论产生的“过程”的方法。过程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现代营销学理论是以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综合前人的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的营销实践基础上创立的,营销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把营销学的每一个理论成果“还原”成它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神秘性彻底解除,对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达成学习效果意义非常巨大。
其实,现代教育不仅要求营销教学,也要求所有教学把过程教学,而不是把结果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过程教学是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而结果教学只给学生的是知识财富本身。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思维开放性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敢于向各种权威、课本、教师、“定律”挑战,而不迷信定向思维中现成的课本中的“结论”,以逐步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营销理论的特点是它和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又由于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脱离实际的,也不可能在学校通过一些模拟活动教会学生从事营销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他们成熟的营销素质。这就客观上规定了营销教学必须是开放性教学。
营销教学开放性的特点,也要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和进行教育结果评定时必须以全新的开放性观念进行操作,用传统的封闭式方法进行营销教学过程管理不仅与营销理论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在效果上将达不到营销教育的目标。
4、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如前所述,营销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现实实践活动的理论,进行营销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真枪实弹”的实际操作比任何形式的模拟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后者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演练”。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我们对高等职业学校营销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的理论认同,即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就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变得清楚:这就是只要服务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有用。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学科课程使学生掌握营销基础理论,可以采用讲授、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文化课程,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营销专业理论课。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营销学基础理论的方法不同的是,变教师的课堂“一言堂”为教师和学生的“群言堂”。不同于以往的教师的满堂灌的讲授,这里的“讲授法”既有教师的讲授,也有学生针对某些问题的讲授。“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形式,这种方法对于深入的理解基本理论、发现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效果非常理想。营销知识竞赛、营销专题辩论赛和演讲等教学方法,都是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了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掌握活生生的营销理论。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灵活和深刻理解并掌握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单向传授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双向、立体和多维交流,变传统教学法中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带着“嘴”,学生捧着“耳朵”就可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这种新型互动的教学方法,要求师生都带着嘴、耳朵、眼睛、手等所有“身体器官”去上课,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带着思考问题的大脑进行课堂交流。问题探究、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案例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方式的具体形式。
第八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9400字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法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通过研究,试图实现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研究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怎样 (尤其是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 ,需要哪些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成果是研究报告、实物,还是其它;以及导师的建议和鉴定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概括出来,让人能够从题目中看出要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二)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有的也称“问题的由来”,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有时,也可以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顶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五)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即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上网和设计问卷等比较基础的方法)、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等。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六)研究的内容和难点
高中阶段,研究学习课题研究的类型大致有科学实验类型、读书报告类型、社会调查类型和项目设计类型等。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预计的研究难点。
(七)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进度、时间安捧安排等。
(八)成员分工
开题时,要明确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 i
(九)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预期成果即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
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l
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撰写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1.课题研究背景说明大而空
2.课题研究价值判断欠全面正确
3.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问题偏离课题中心
4.研究步骤不合理,研究方法欠科学
5.对课题研究困难估计不足
为了方便开题会上进行开题报告,有能力的课题组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powerpoint制作好开题报告会所需要的ppt演示文稿(幻灯片),还应该做好开题的答辩准备。
范例:
当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证。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校经过几个月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受学校校长委托,代表学校课题作开题报告,请同学研究讨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生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是开放性。第二个是探究性。第三个是实践性。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实施和组织呢?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老师指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6、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哪些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料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具有专长的教师等校内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包括农村衫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负责学生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帮助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和人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提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规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工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自己调查、观访(也可有组织的)采访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中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拭试体作用,同时,也重视老师指导作用。左右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草药,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六、研究性学生的评价
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局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生的全过程。操作时可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九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500字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__年12月,开题会。
__年1月~__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__年3月~__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__年7月~__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__年12月,开题会。
__年1月~__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__年3月~__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__年7月~__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第十篇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5550字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要落实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学是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它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工作,在“十五”期间,我们重点进行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新的课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广大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学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能做到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评判、共享知识,
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转变。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新课程实验六年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却发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三维目标的割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但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浮华中迷失了方向: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无力;过于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诸如此类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弱化,而新课程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未完全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现象;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小学与中学之间出现脱节,强调学科本位,学校普遍没有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整合。
3、教学层次低下。一是在促进学习方面,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材料。如“自主”学习缺乏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学习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探究学习”形式化和机械化,课堂一放开就“收不拢”;预设过度,生成过多;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会恰当地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在促进发展方面,缺乏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的甚至花很长时间解决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
4、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表现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5、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他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学习惯比较差。
6、教学评价华而不实,缺乏操作性强的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升学考试注重的是知识性的分数线,而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较模糊。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国内外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等。近五十年国外研究者围绕教学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来看,大都是从大而全的角度来阐述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及轮廓;从实证研究来看,主要是对特定教学活动、教学环节中教学策略的研究,影响教师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关教学策略使用效果的研究,特定学生群体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忽视了教学策略在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研究,或者多偏重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忽视学生的学习,只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策略。而历史表明,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三)研究的意义价值
1、进一步发展我校课题的研究成果,目标直指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行动策略的有效性,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有效教学策略理论。
2、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实现各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与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3、本课题是当前我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能有效解决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我校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位,有利于推动新课程实验向更纵深方向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教学素质良好,研究经验丰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有教育硕士12名,45位高级教师,学校现有省、市、区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课改标兵10余人,年龄结构也比较均衡。
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长涵盖新课程的所有学科领域,在各学科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充分。
组织保障:该课题由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长春市第七十八中学负责组织实施。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相关的培训、研讨、激励制度,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修养,既分工又协作,保证各项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
经费保障: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课题经费资助的同时,校内还将自筹一定的课题经费,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
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等。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的策略框架,形成新课程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策略体系。
2、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3、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我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
(二)研究内容
根据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本课题主要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音乐、信息、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含探讨各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如何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包括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等。
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各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自主、合作、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该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因而有效教学策略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俩、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时应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四)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研究步骤及主要工作
1、实验准备阶段(2023年3月—2023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实验方案》、《选择课题》。
(2)确实实验学科以及负责人。
(3)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组织开题,培训实验课题成员。
2、实验实施阶段:(2023年10月—2023年12月)
3、主要工作有:
(1)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价实验效益,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3)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4、实验总结阶段(2023年12月—2023年7月)
六、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授课语言有效性研究
2、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效性研究
3、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4、课堂导入技能有效性研究
5、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6、课堂学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7、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
8、教师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
9、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
10、课前有效预习策略的研究
11、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
12、课堂教学小结的有效性研究
13、教师的个人备课策略研究
14、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策略研究
15、习题设计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