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服务报告

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3-04-10 19:12:02 查看人数:64

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第1篇】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 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2篇】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模板参考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3篇】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是市委研究党建工作新任务、顺应发展新趋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揽全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下大力抓好抓实的一项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建设中,个人认为,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是当前最根本、最核心的重要任务。对构建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功能定位,以及创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迫在眉睫。

为此,我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以《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课题研究》为题进行调研,先后深入11个县(区、市)召开座谈会,并采取解剖麻雀、总结典型的方式,实地走访15个乡镇(街道)以及8个村(社区),发放了xx余份问卷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的基层党组织中进行了调查。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和全国组织工作内刊了解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通过认真梳理、综合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了调查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顺应基层党建新任务的需要。党的xx大指出,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xx届三中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正是基于落实这些要求,总结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实践探索提出来的,顺应了新时期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

(二)有利于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从落实服务型党组织“五大体系”创建任务的操作实践来看,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是推进创建工作的操作平台和有力抓手,是构建其他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抓好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才能使各项创建工作任务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实现整体推进。

(三)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以组建四级联动服务机构为主要任务,必将推动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会)三级服务模式和工作手段的转变,促进各级各部门相关机制体制“废、改、立”,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程,提高党政机关和基层组织工作效能,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党务政务环境。

(四)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着力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平台问题和渠道问题,是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和实施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的重要措施,必将提升党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队伍先进模范作用和干部队伍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

综上所述,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需要,是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必然选择。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功能定位

按照《中共遵义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主要是以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四级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干部为服务骨干队伍,以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为手段,建立四级联动的服务机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服务通道,搭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通过认真总结全市各级党组织实践经验,借鉴外地先进成果,我认为,四级服务机构网络的组织框架和主要功能可作如下考虑:

(一)县(区、市)组建党务服务中心。主要是整合党建工作任务和党内服务资源,搭建“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的工作和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统筹运作全县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统一管理各级基层组织服务网络机构,协调县级政务中心,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党务政务服务。二是开展党员发展、党务咨询、党务公开、党员教育培训、党员申诉受理、党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远程教育信息或课件服务和承担党代会常任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三关工程”、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等党内业务。三是搭建党员干部学习、交流、互助的平台,为党员干部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乡镇(街道)组建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是整合乡镇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资源,搭建集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为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对接县级党员服务中心服务职能,整合党内服务资源,开展党内业务和服务党员;二是对接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工作,并整合乡镇站所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减化审批程序,规范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行政审批、法律维权、综治维稳、纷纠调处、远教服务、信息咨询、政策答疑、农技推广、社会保障、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等相关业务办理和便民服务。三是积极为企业、公益性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便利条件。

(三)村(社区)组建党员综合服务站。主要是根据村(社区)“两委”工作任务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整合辖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服务资源进行细分,实行项目化的运作和管理,为基层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志愿者队伍、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党员综合服务站工作来提供平台和机制保障,更好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对接县(区、市)党员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一方面搭建开展党务和服务党员的平台,另一方面为群众提供行政审批和证照办理等全程代理服务;二是立足村(社区)的职责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远程教育、农技推广、新农村建设、政策咨询、税费代缴、土地流转、就业培训、医疗计生、贫困救助、纠纷调解、“三关”工程、劳务输出等便民服务。三是依托辖区内服务资源优势,联合相关企业、公益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或能人,采取无偿或低偿的方式,开设农资购销、订单农业、农技服务、金融保险、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更好满足辖区群众生产(工作)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功能。

(四)村民组(小区)组建便民服务点。主要以组(小区)党小组、远教播放点或相关单位为依托,组建便民服务网点,延伸村(社区)组建党员综合服务站的服务链条。其服务功能根据服务点的人员能力、服务资源情况确定,主要功能包括受理代办事项、反馈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律、接受服务咨询、调处邻里纠纷等等,以及开展其他的有偿服务项目。

三、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功能定位的可行性

经调研认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功能定位立足市情实际,富有本地特色,便于实践操作,现在付诸实施是顺势而为、借力而上,一定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有基础支撑。近年来,全市各级集中力量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办公阵地、远程教育等硬件问题,探索建立了村干部工资和养老保障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机制、贫困党员帮扶基金等保障机制,实行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党务公开、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机制,各级基层党组织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为构建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从全市实际来讲,依托现有的基础,将基层党建工作重点转移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上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组建四级服务机构组织框架和功能无疑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模式。

(二)有经验借鉴。从全市范围来看,自省委实施基层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中积累不少的实践经验;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省市在构建服务体系中总结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因此,在组建四级服务机构工作中,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借鉴吸收外地经验,通过“高位嫁接”实现高起点创建,提升现有实践水平,创造遵义自身特色。

(三)有政策保障。遵义市委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关于坚持“三抓”、着力打造“六大环境”、深入推进“一建双创”的意见》,明确提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的工作任务。另外,全国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提出要明确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的职责。这为“四级服务机构”的操作模式提供的政策保障,给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整合服务资源、延伸拓展功能预留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四)有民意支持。调研中,将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功能定位的思路征求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有90%以上的人认为这种模式涵盖党务、政务和社会社务等工作内容,既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又有利于推进政府效能建设,还有利维护稳定、推动发展,能够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95%以上的人认为这是一项“党政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拥护”的实事工程。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少农和副部长侯正茂给予了充分肯定,分别作了重要批示。

四、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大家认为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必须要强化服务理念、更新服务观念,促进工作模式、服务手段的变革,但也发现许多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作的推进,逐渐凸现出来,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影响创建工作推进的思想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和部分党务工作者对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内涵认识不深刻、领会不透彻,未能认识到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对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未从根本上强化服务理念、转变服务观念,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愿进行探索和尝试,从而被动地接受任务,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功能设置缺乏系统思考、没有深入研究,认识模糊、思路不清,简单地理解为“凑合几个单位集中办公,统一制作几块牌子,能够帮群众办几件事”,从而造成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走形式应付交差。

(二)影响服务功能提升的机构设置问题。基层党组织四级服务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要达到深化服务功能的要求,必须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县级党员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等问题;二是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服务职能整合、服务项目的规范设置、服务方式的改进等问题;三是各级基层党组织整合服务资源的能力问题、服务队伍能力素质问题、党员队伍参与积极性的问题,等等。

(三)影响服务资源整合的机制体制问题。基层党组织四级服务网络机构是一个上下联动的服务实体,要实现联动就必须从机制体制解决条块管理、影响服务资源整合的问题,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的管理机制问题,等等。同时,还要避免新旧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新产生管理体制不顺、职能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保障机制问题。构建基层党组织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必须硬件先行,但是一些地方办公阵地陈旧、功能不完善,不能适应创建工作的需要,根据现有条件组建服务机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一些地方硬件建设经费、创建工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推进乏力、进展迟缓,一些建好的服务机构无运转经费保障,工作开展不正常,服务难持久。

五、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针对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上述困难和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队伍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将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队伍(创建队伍)、服务骨干队伍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把解读创建内涵、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理念作为培训的公共课程,并针对性地设置分类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书记整合服务资源、研究解决创建难题、统筹推进创建工作的领导能力;着力提高党务干部队伍创造性推进创建工作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服务骨干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二)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办公,负责全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统筹管理和协调指导;二是将县(区、市)委组织部组织科、远教办的机构、编制及人员整合成党务服务中心,明确为正科级常设机构,隶属于县(区、市)委组织部,下设组织科、远教办、常任办,分别为副科级内设机构,承担现有相关科室职责和党员服务中心职责。三是明确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为正股级常设机构。由党(工)委副书记挂任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另设三个正股级岗位,分别为常务副主任兼专职组织员(主持日常工作)和纪检干事、远教管理员,承担现有的党务工作、精神文明、纪检工作、远教工作和综合服务中心新增党务工作。四是按照乡镇机构改革设置综合性办公室的模式或根据职能相近、工作相关的原则,采取“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办法,对进驻综合服务中心乡镇站所的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进行整合,确保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功能齐全、队伍精干、运转高效。五是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党员综合服务站负责人,配备1至2名代办员。根据村(社区)干部的人数,合理设置服务功能模块,由“两委”干部分别牵头负责各块工作,采取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承诺等活动或组建党员互助组、自愿服务队伍等形式,广泛动员有服务能力的党员、青年自愿者和各类人才根据各自的特长爱好参与到综合服务站工作中来。六是村民组(小区)便民服务点负责人采取组织提名、群众推荐的方式推荐产生,尽量物色有号召能力、服务能力、服务意愿和服务资源的党小组长、村民组(小区)组长或能人担任。

(三)强化经费保障。一是落实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经费。各县(区、市)、乡镇(街道)按照创建方案制定规划,落实经费预算。同时,积极采取部门帮扶、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创建经费。二是落实四级服务机构运转经费。各县(区、市)、乡镇(街道)两级要按照将四级服务机构运转经费(包括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党员教育管理经费和远程教育经费)按照本级财政收入比例纳入预算,其中:县(区、市)级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综合服务站运转经费预算分别不得低于每名党员20元/年、50元/年、100元/年的标准。三是落实村(社区)干部的待遇经费。完善村(社区)民选干部待遇最低保障及动态增长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福利待遇。四是落实服务机构办公阵地。县(区、市)级党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综合服务站尽可能依托现有办公场所单独组建,尽可能设立服务大厅、实行集中办公、便于规范管理。

(四)强化服务功能。一是丰富服务项目,强化服务功能。按照“下放管理权限、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审批程序、限定服务时限”的原则,积极打破条块管理、服务资源分割的格局,将县(区、市)、乡镇(街道)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逐一梳理分类,形成“简易可行、便于管理”的服务项目丰富到县(区、市)和乡镇(街道)两级服务机构中。同时,各级服务机构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结合实际,对各类社会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功能。着力理顺管理体制,进驻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业务由上级业务部门和本级单位指导,考核管理由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着力完善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县(区、市)党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所有服务项目要明确服务范围、工作流程、服务须知、服务时限等,建立健全一次性告知制、ab岗制、约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服务结果公示制等管理制度,便于服务对象办事并监督;着力完善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挂牌上岗制、岗位责任制、服务质量问责制、量化考核激励等考核管理制度,切实规范服务管理。三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通过总结各地经验,提出构建四级服务机构网络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硬件建设、基本服务功能设置、机制体制建设等考核验收标准,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四是创新管理手段,强化服务功能。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组织开发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的网上办公平台,实现“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确保四级服务机构高效协调运转。

(五)强化党员参与。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特别是党员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点的建立,搭建的党员服务平台要发挥作用,必须从深层次去研究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多形式多渠道加以解决。一是推进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全面推行县乡党代会常任制和党务公开,保障党代表和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推行公推直选、公推公选和“两推一选”等选任办法,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一步畅通党员的利益表达渠道,保障党员的申诉权。二是强化党内服务功能、关心爱护党员。采取建立党员关怀基金、建立党内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六访六问”活动等形式,做好关爱特殊群体党员生活;进一步拓展党内服务功能,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为党员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促进党员提升自身素质,培养专长爱好,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找准利益结点,提高参与热情。认真研究党员参与服务的利益需求,尽可让党员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比如: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满足追求政治荣誉或奉献价值的党员的需要;对既追求经济利益,又追求政治荣誉或奉献价值“双重利益”的党员,可采取“支部+协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让党员参与到服务工作中来,还可以动员从事经营活动、有服务资源的党员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无偿或低偿服务,使他们从中介组织、企业和经营活动中实现自身“双重利益”.要探索建立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尽可能为党员开展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党员责任。建立健全党员服务群众的激励引导机制、考核评议机制,广泛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制活动,切实改进党员评议工作,将党员参与服务的情况作为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落实党员服务群众的义务和责任。

(六)强化工作措施。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探索和新实践,不可避免地遇到改革阻力和工作难题,必须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序推进。一是强化领导责任,落实工作保障。将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的重要述职内容,强化责任落实与责任追究,切实为创建工作提供人力财力保障。对工作领导不力、重视不够、推进不好的基层党组织,对党组织书记和副书记进行诫勉谈话,甚至作出组织调整。二是强化督查调度,确保工作进度。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坚持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地创建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及时掌握推进进度。同时,坚持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或研讨会,组织各级基层党组织相互学习借鉴经验、相互研讨困难问题,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总结和反馈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和做做法。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对各地实践经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反复论证,及时转化为相关政策、制度或措施,用于指导各地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第4篇】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全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情况

我区于5月成立了区级行政服务中心,陆续建成镇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86个。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立足搭建平台,着眼长远发展,始终把服务大厅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在建设“服务型”、“阳光型”、“高效型”政府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呈现出政府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新气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区长办公会,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要求全区16家行政单位必须进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已进驻9家单位,设立9个服务窗口,行政审批事项63项,分别是区经改局(5项)、区人社局(10项)、区国土分局(8项)、区民政局(11项)、区人口计生局(1项)、区卫生局(4项)、区住建交通(5项)、区文体局(15项)、区安监局(4项)。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8名,管理人员2名。

镇级行政服务中心中除镇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由于设置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服务中心空间狭小,硬件基础设施设置不全,部分群众仍习惯于直接到镇直各部门办理相关事务,致使便民服务中心承办的服务项不多,日常运转强差人意外,其余四个乡镇的镇级服务中心均在正常运转。

东沟镇便民服务中心于底投入使用,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设有司法信访、民政残联、劳动保障、财政查询和计划生育等5个窗口。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5名。目前,镇采取了“办理+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推行“六公开”、“五规定”。“六公开”即: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请条件公开、申报材料公开、办结时间公开。“五规定”,即: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

梁子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政务值班、综合服务、劳动保障、土地城建、计划生育、民政扶贫、综治维稳、农业服务8个服务窗口,服务事项58项,窗口工作人员8人。服务中心实行现代化办公,现代管理手段,各窗口配有电脑及便民服务手册。另外,中心对企业和群众申请办理的各类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内部动作、上下联运、全程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以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为纽带,形成一条连接市、区、镇与企业、群众之间的办事服务链。去年以来,全镇共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共计3000余件。

沼山镇便民服务中心设有民政、城建、综治信访、农业、新农保新医保等5个服务窗口,窗口工作人员8人。中心规定:凡是由自已审批的能够立即审批的就当场审批;需要审核的三日内审批到位;需要上报区审批的第二天就必须送到区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涂家垴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服务窗口8个,配备服务人员10名,涉及服务项目11类35项。进驻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窗口有:政务值班、综治维稳、计生、财政、新农合农保、民政、土地城建、农业。元——5月,各窗口累计接待办件1100余人次。

村级便民服务室按照市、区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覆盖镇、村两级的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统一协调的行政服务新模式。主要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负责所办理事项的初步审核工作,将服务内容统一送到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办理。由于村级便民服务室基本没有行政审批权,因此大多数村级便民服务室只能作为“收发室”。其中,镇村级便民服务室除了新城、胡进、朝英、子坛、花贺、柯畈等村的便民服务运转正常,真正达到了便民服务的目的外,镇其它村的便民服务室在便民服务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既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区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虽然较为平稳,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区经济发展相比,与投资者、百姓的期望相比,与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进驻不彻底

至目前,中心进驻项目不够,部分窗口单位人员虽已进驻,但项目并没有在中心进行办理,使中心无法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和“一站式服务”的宗旨。有些单位没有在中心设立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也有少数单位为保住自身的审批权力,对一些重要的审批事项仍未做到应进尽进,存在“小权进、大权不进”,将重要的服务项目、关键的办事环节,仍放在本单位办理。

(二)业务开展不理想

中心业务开展是中心存在的生命线,但我区中心业务情况很不理想,九个入驻部门,目前没有一个部门的窗口开展业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进驻中心集中办理率很低,造成大部分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无事可干,精神状态死气沉沉,久而久之窗口工作人员对中心发展也持怀疑态度。

(三)办件质量参差不齐

从已办理的业务来看,存在办件质量不高,没有按相关规范要求办理的现象。部分窗口仍然按原来的办理程序办理,或在原单位先行受理、办理,致使中心成为“收发室”。如此以来,“中心”在办理过程中成了一个摆设,非但没有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反而多设了一道门槛,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考勤考核举步维艰

中心自运行以来,大多数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能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中心考勤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但也有个别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造成熟悉业务周期变长。由于“中心”没有掌握窗口工作人员的人事权,经济权,造成中心在人员管理上十分被动,仅仅依靠表扬、批评、通报等形式已很难有效管理。

(五)中心管理的职能不强

行政服务中心是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座桥梁、一个窗口。中心发展状况令人精神振奋,但是由于项目进驻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实际上中心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目前,行政服务中心与各窗口单位只是一种协调服务的关系,虽然区委、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很难运用到位。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集中表现:首先是部门审批环节多。有的审批项目既要按地域又要按层次报批,这样的事项很难进“中心”按要求一站式集中办理,当事人多头跑的现象难以消除。“中心”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最多起一个联络沟通的作用。有的部门在“中心”所设的服务窗口,基本上只能起到“收发室”或“挂号台”的作用,体外循环不可避免,审批链条无法紧密连接。其次是在“隐藏”利益上受制。审批项目的背后大都有一系列的收费行为。一些部门靠收费运转或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因此有的部门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进入“中心”。以上现象的实质就是一些部门单位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部门意识、本位意识、权力意识浓厚。

三、解决我区行政服务工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必须加快机关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坚决克服应付态度、畏难情绪,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局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这项转变机关作风的“牛鼻子”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提速。

(一)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是涉及各部门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理念及方式、权力调整的一项综合改革,推进的阻力和难度肯定很大。因此,一方面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互动合力。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支持和做好“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实行强势推动。要利用行政、组织及纪律等手段,强化措施、强势推动、强制入轨。要全力服从服务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办事效率”的工作大局,真正把我区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一流的服务品牌、软环境建设的名牌、人民满意工程。

(二)着力抓好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确保“五个到位”

一是确保审批事项到位。进一步理清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坚持能进则进“中心”的原则,杜绝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区政府审查同意。各职能单位的职能取向从原来的“审批”转移到“监管”,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二是确保业务授权到位。中心窗口要真正实行一站式服务,不能只起“收发室、传达室”的作用,要做到授权到位,使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与发证均在中心完成,实行一窗式办结,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法人和办事群众。三是确保人员到位。各部门要按照选优配强的原则,把政治思想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宗旨意识牢的优秀干部放在“中心”窗口工作,要把“中心”窗口作为展示部门形象的物质载体和培养、锻炼、选拨干部的重要平台。四是确保办结时限到位。凡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办事时限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时限。对服务对象的申办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应立即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告知办事时限;不予办理的,应说明理由。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做好思想工作。五是确保服务质量到位。要组织开展以热心接待群众,规范服务礼仪;耐心回答询问,主动指导申报;细心办理业务,正确把握政策;诚心提供帮助,坚持热情服务;真心为民服务,做到廉洁从政;虚心听取反映,努力改进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活动。要通过开展“六心”活动,使窗口工作人员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仪表整洁在身上,热情微笑在脸上,娴熟业务在手上,文明用语在嘴上”,尽最大努力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和好评。

(三)加快计算机网络及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要按照“责权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公开透明”的总体目标要求,抓好经费保障,及时更新窗口设备,加强网站建设,健全网站功能。改进和完善操作流程,为实现网上审批夯实基础,向广大公众全面展示和宣传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动态。

(四)创新机制,从求时效向求功能转型

为了更好地突出行政服务中心的集聚优势,提高人民群众办事的舒适感。应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强化功能性服务,放大乘数效应,着力提高行政服务工作的时效性、经济性、便捷性,优化窗口设置、流程设置、功能设置,较好地实现从“群众找我办”向“我为群众办”转型。

在办公场所的空间布局上,要紧紧围绕便民、便企、便建的服务宗旨做文章;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切实履行“协调、管理、服务、监督”的职能。

(五)创新手段,从流程化向信息化转型

要积极调整行政服务的理念和思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流程,而不是让服务对象根据我们的流程办事。为此,可依托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全省统一规范标准和确定固化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功能完善的“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业务系统和行政权力电子监察、法制监督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的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要加大对行政服务监察监督的力度,在充分强调自我约束的基础上,积极发动和鼓励群众监督。为此,可开发统一的网上行政监察和法制监督系统,建立行政权力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流程监控、自动预警、绩效评估、异常处理以及实时报送等功能,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监察,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进行监督,确保行政行为依法、透明、廉洁、高效运行,为我区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5篇】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加快建设新农村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本人对开发区所属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开发区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发区行政村进村道路全部为水泥路和柏油路;通过水利大建设,农村河塘、水库整治效果明显,恢复和增强了河塘的引排和灌溉能力,防汛防旱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电网、通讯网络的改造,现在开发区所属村落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

2、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

农村卫生一直是开发区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截止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8家,卫生技术人员111人,民营医院3家,从业人员80人,其他各类诊所、医务室27家,从业人员112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农村,尤其是各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开发区把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的一项政策措施,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主,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到20xx年底,全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5%,居民参保率95%,农村新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8%。同时,开发区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失地必保、即征即保,符合条件的失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补助。

4、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全区三个镇街共拥有幼儿园10所、小学6所、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中学教职工468人,小学教职工322人;在校生842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职业中学生964人,初中学生2065人,小学生3078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5、农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就业保障逐渐提高

随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大量转移出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开发区从20xx年开始,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12人,培训失地农民390人, 就业率达6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8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6、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科技推广应用等信息服务相对到位

以往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发展,先通信”。这里的“信”就是信息的供给与技术服务。开发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20xx年,开发区每百户拥有电脑12.5台,用本户电脑上网的户数占90%。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城区

一是目前农村修建的道路还不宽畅,也无人进行管理养护,损坏的道路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有的道路虽然通到了村庄,但没有到达农户,更谈不上通到地头。二是通讯还存在盲区,特别是靠山地段,手机信号弱。三是农村卫生环境整治还有待加强,饮用水改造工程速度还不够快,有的居民还不能够享受集中供水。

2、医疗卫生环境总体水平较低

一是目前开发区农民看小病基本不成问题,但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广,但是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更无法保障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投入还不够大,虽然医疗机构基本覆盖村镇,但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仍然较少。每个村还只有1个卫生室,且许多问诊病房陈旧,必须进行改建或整修;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急救和应急车辆,在院外急救、出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时极为不便。三是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医疗机构的设置、人才引进以及医疗保险体制上。城市里不仅拥有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也有方便就诊的社区医院,且因待遇好,卫生技术人才也比较多,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在职的城镇居民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以及工伤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等福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医师人才较为缺乏,农村不仅人均医疗资源拥有量少,且一半以上的农民距离最近的医院和卫生室在1-3公里左右。

3、农村基本社保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

开发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阶段。20xx年,开发区农村低保对象仅享受120元/月的低保标准,月平均补差89.62元,低于城镇居民的230元的低保标准和132.45元的平均补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低水平的家庭保障,没有建立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体制。虽然近年来,开发区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限于财政实力,以及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与负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论是覆盖面还是水平都要低于城市。

4、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较差,无论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学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和城区差距明显。20xx年,开发区农村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为城市的82.5%,农村生均仪器设备折算金额仅为城市的58.2%。同时,由于开发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如城市。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看,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偏低。在16周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接受过教育的比重为100%,但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5、再就业培训组织化就业程度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深度不够

就业再就业培训由于受培训能力、培训项目、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之参培学员自身技能素质较低,培训层次基本限于初级上岗类培训,另外培训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同步,培训后基本上以分散就业为主,组织化就业程度不高。培训受资金制约,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开展不够,目前培训的补贴额为人均480元左右,从开始培训起一直到后续服务,时间跨度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由于资金不足,后续服务工作大大缩水,深度明显不足。

6、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开发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规划整治,逐步改造农村居住条件,把农村建设成为整洁、文明、靓丽的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重点抓好防洪排灌排涝工程建设和山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镇街公路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延伸改造,实现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硬化,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加快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实施受益人口达1.5万人的饮用水改造工程。

2、进一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补贴,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之间结对交流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建设朝阳镇文化中心办公楼。努力在苏北县(区)农村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朝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不断完善农村两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山青水秀的生活环境。

第四,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目前,开发区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方式较为单一、运营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开发区大发展的需要。为此,下一步,应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为核心,完善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实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延伸服务功能,推进拓展服务功能。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对原区工业公司办公楼进行改造,力争在年内建成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劳务派遣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人性化的现代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管理,完善基础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渠道,促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定期化、有序化。

第五,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高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

3、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

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困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组织,建立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专业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第6篇】县妇联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进一步做好关爱帮扶工作,__县妇联通过走村入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__族__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2个乡镇、140个村,总人口14.45万人,其中女性人口6.92万人,18岁以下人口2.76万人,通过调查,__县留守妇女约为2.78万人,在年龄特征上,20—30岁的占14.25%,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占留守妇女的47%。40—50岁的占38.75%;在家庭人口规模上,留守妇女所在的家庭人口多数在3-5口之间;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84.8%,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5.2%;在技能培训及掌握情况上,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技能知识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仅30%的留守妇女参加过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5%的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12.8%的留守妇女有过法律知识的培训;在健康状况上,33.8%参加过健康知识培训,60%的留守妇女有程度不同的妇科病;留守原因上,一是需要在家务农、赡养老人及抚养小孩,二是由于留守妇女自身身体状况和外出务工经济成本考量,三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

留守儿童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5月,基本摸清全县12个乡镇0-18岁留守儿童人数为8280人,占儿童总数的41.34%。其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747人,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540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5993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7.5%,14—18岁的占42.5%;学习成绩多为中等一般,学习优秀的仅占24.8%;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以母(父)单方抚养和祖辈隔代监护为主,少数由上代亲戚和爱心妈妈(爸爸)监护。

近年来,__县妇联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一是在12个乡(镇)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活动,为广大农村育龄妇女进行妇科党见疾病及乳腺疾病的免费筛查、治疗、转诊服务,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计生政策法规咨询的一条龙全方位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队”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爱心妈妈”手牵手活动,争当“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

三是上门慰问特困留守妇女,继续实施“春蕾计划”,牵线搭桥资助特困女童。四是依托“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组织留守妇女开展读书读报、讲座交流、文体健身等活动,丰富留守妇女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扶持致富创业。帮助留守妇女及家庭选择适宜的生产项目,组织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符合条件的留守妇女,优先帮助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目前全县建立“妇女之家”56个,依托山村幼儿园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8个。

1、家务繁重,生产方式单一,家庭收入偏低。

因为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在承担家务、照顾老人子女的同时,大多承担着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体力精力等因素的制约,留守妇女普遍长年从事传统农业劳动,起早贪黑,繁忙辛劳,但收入普遍偏低。低文化、低技能,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妇女就业致富的机会和途径。留守妇女家庭除了农业收入和丈夫外出务工寄回的收入外,再无其他收入来源。

2、精神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影响。

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抚育未成年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负担沉重,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惠及广大农民,但是,由于家务和农活全靠一人支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都无暇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有了小病小灾也是硬扛着,不到不得已都不会上医院。同时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夫妻交流少,只是偶尔打电话,空间距离的阻隔使多数留守妇女感觉到孤独和没安全感,情感沟通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感情危机,甚至婚姻关系破裂。

3、空闲时间较少,文化生活匮乏。

留守妇女平时要耕作田地、操劳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空余时间较少。遇上雨雪等恶劣天气不能劳作或农闲时,偶尔会走亲访友或到乡镇或进城采购物品。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娱乐,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少数留守妇女会参加村里组织的广场舞、打__鼓等文化娱乐活动。

4、人身财产易受伤害,安全感较低。由于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了“36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一是家庭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男劳力外出机会,盗窃财物,偷鸡摸狗。二是留守妇女在村组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遇到邻里纠纷或生产纠纷时,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丈夫外出的时候,妻子有明显的不安全感。

1、亲子关系缺失,亲情需求较强。

由于距离上远隔和经济上的原因,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大多选择每年春节回一次家,有的两三年回一次家。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留守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活上缺少父母关爱和照顾,和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较显得性格忧郁自卑。在调研中我们得知,我县个别学校出现留守儿童,因为太过思念父母,居然有轻生的想法,半夜趁老师同学熟睡,用跳楼的方式去抗议,所幸的是并未受伤。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上网游戏、拉帮结派甚至于校园暴力等,而在学习、文明礼仪方面很是欠缺。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影响。

2、以隔代监护为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县留守儿童监护权转移主要有隔代监护、亲友监护、自我监护三大类型,其中,“隔代监护”高居首位,其比例高达60.1%;亲友监护的比例为28.8%;哥哥姐姐监护的比例为7.4%;自己照顾自己的比例为3.7%。“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隔代监护人由于大多是老龄人群体,知识能力不足,又忙于家务农活,对留守儿童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一般采用温饱式教育,有些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孙辈,反而让留守儿童性格放纵,难以管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弱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被抛弃”、“孤独无助”、“无奈”感觉。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孩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不太理想。

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认识都比较积极,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隔代监护及上代监护的监护人群体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小学初中毕业,无法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并帮助留守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自控力,留守子女因为亲子关系缺失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等都影响了学习。还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他们没有读书一样也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一些老人不但不对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进行监督,而且是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提供保护。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农活家务很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关注孩子。

4、健康知识缺少,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农村安全健康观念的淡漠,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在家,因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伤害或自然侵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农村思想观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识难以启齿,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全部依赖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指导。使得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自我健康保护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自愿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机制为目标,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党政统筹领导,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或从事农村生产,回来陪孩子,也能有相当的收入。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妇联、教育、民政、卫生、计生、文化、公安、司法、关工委等多部门相关责任单位组成联席会成员单位,配套工作经费,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3、建立留守妇女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对留守妇女儿童信息实行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采集,县、乡镇、社区及各相关部门进行动态化监测,便于及时掌握留守妇女儿童状况。

4、注重搭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平台,依托“妇女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亲情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密切联系留守妇女儿童,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关爱服务,以丰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业余生活。

5、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培训,整合部门各类资源,把留守妇女纳入重点培训对象,为她们开展农业生产、养殖技术、法制维权、女性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和思想认识,引导留守妇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实政策,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积极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帮助农村妇女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副业。大力培育留守妇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女农民技术员,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资金扶持。

7、建立机制,定期开展农村健康普查。政府应把农村妇女儿童定期普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列入政府“民生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关注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定期开展健康普查,并形成长效机制。

8、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帮扶和权益维护。充分发挥在职干部、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的作用,示范带动,奉献爱心,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点、妇女儿童之家的作用,调解矛盾、维护权益。

9、组建一支比较专业的心理干预专家队伍,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化解。

【第7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老科协活动安排,市老科协会长**组织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于5月中旬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区福利院、**镇敬老院、**养护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实施了《**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2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所,农村敬老院93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总床位达到13400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1张。三是加大了财力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投资1.5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补助。四是加强了专业队伍技能培训。从起,先后安排80余名福利机构管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水平。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41.35万人,占比达16.1%,表明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征有: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预计到,60周岁以上人口达43.74万人,以后将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龄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物质基础还不够丰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逐步进入421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间代由于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比如,全社会对老龄社会的认识不足,各项应对工作措施滞后;各类养老机构发展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需要,公办福利院一床难求,而农村敬老院床位则利用率很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步履艰难,基础十分薄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民办机构由于审批门槛高,无法享受有关政策,未能正常运营;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服务质量较低等等,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通过调研活动中所听、所看、所想,结合我们老同志自己体会和思考,就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养老事业的认识

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弘扬传承下去,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我国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战略,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加速了老龄化问题的显现。尤其是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历来处于全省先进地区,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化到来之后,尤其是421结构家庭增多,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由此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对此要有足够的超前认识。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关工作不及时跟进,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悲剧,引发社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是不断加深的过程,是老年群体年龄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深刻准确认识并顺应这个过程,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判形势,跟进工作措施。根据财力状况,从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体系

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要根据我市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老年人结构变化情况,研判养老服务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确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服务范围及相关设施建设的功能定位,对政府责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加快制定养老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近、中、长期规划。二是规划要围绕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三是要切合本地实际。根据全市及各县市区现有资源、老龄化趋势,顺应人口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在城市按照省有关规定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在农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增加为老服务功能。四是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有关行业专家、社区负责人、老年人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更多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五是养老规划制定后,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年度进展情况的评价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把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养老服务业既是服务广大老年人的公共事业,又是前景广阔、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国家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认为,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突出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养老体系建设突出的重点。调研中发现,希望居家养老的人群最多,最符合中国传统养老的文化传承。国家提出“居家养老为基础”是符合实际的,应当把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当前,一是要按照省政府〔〕60号文件的要求,逐步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二是要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准确掌握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情况。三是在社区内逐步立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心理服务等服务项目。四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方式上,可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开。

(二)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近几年公办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发展很快,但目前全市闲置率高达41.2%,**区闲置率高达64%,对于已经形成的过剩资源,应考虑五保老人之外,适度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经营性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近几年农村敬老院和市、县养老机构建设相对进展较快,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严重滞后。要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做到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切实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和实施办法,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所调研的**市**养护院,由于消防、规划、环保等环节未通过审批,无法正常运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专题调查研究,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得力管用的配套政策措施,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织,定期研究解决养老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形成民政、消防、卫生计生、规划、国土、住建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规划要求目标管理,强化督办措施,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二是要落实扶持政策。按照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落实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就业、慈善组织支持等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领域,为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紧紧抓住中央把加快养老事业发展作为新一轮定向加大投入的极好机遇,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支持。

四是要加强行业监管。健全养老服务业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为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指导,及时查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五是要健全服务队伍。养老事业发展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服务团队。要广开门路、引进吸收年轻优秀人才充实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队伍中,培养有爱心、能奉献、素质全面的服务队伍。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要逐步建立老年事业志愿者队伍。

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体系建设调研范文

  • 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 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64人关注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 ...[更多]

服务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