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农村居民2022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22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22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3篇】大学生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4篇】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200年2月,根据新的区划调整成立芜湖市三山区以来,随着新区投资建设的力度和规模不断扩大,芜湖市三山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无疑,村居干部在资金、物资方面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加之历史遗留等原因的影响,近两年来,村居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从两年来三山区检察院立案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如何有效预防村居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农民利益,已是一个迫切和严峻的问题,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维护和谐三山的需要。现将三山区两年多来发生的职务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经和对策,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自身素质不高。在违法犯罪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多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小学文化程度,平时也不注重学习,不具备其履行职务所必需具备的专业和政治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思想观念意识陈旧,认为当村干部就是为了多捞钱,否则一年到头忙个啥。二是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正确区是非,合法与违法犯罪的界限。有的村居干部认为自己以劳务费的形式私分小金库,是解决村委会成员的福利,不认为是犯罪。
四、预防村居干部违法犯罪的对策
遏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当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党支部是村居组织的核心,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性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克服腐败现象,防止职务犯罪发生的有效保障:一是要选拔好领导班子,一方面推选党性强、作风好、素质高的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村居委员选举制度,真正选举出顺民心、合民意,为人民服务的村居委员会主任及成员。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抓好村居干部的法制教育和管理。一是以培训班的形式,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对村居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以案释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抗腐防病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树立他们的职业道德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提高业务水平。
(三)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两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内部监督,首先是要完善财务的审批制度和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严禁私设小金库,实行帐款分开管理,定期核对帐目,其次要强化上下级监督机制,实行互相审计制,并严格执行审计制度。三是加强落实并提高村居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制度化。
(四)严厉打击,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犯罪发生。检察机关对村居干部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要依法办理,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分流、及时初查,及时立案,及时提起公诉,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化解了干群矛盾。
(五)加强预防工作,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村居工作实际的预防犯罪新路子:一是结合办案提出检察建议,做好个案预防、案后预防工作;二是开展重点岗位预防,重点防范党支部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严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三是加强与街道等有关部门联系,开展系统预防,并把它纳入整个社会预防网络。四是加强村居干部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调研分析,探索发案规律、特点,加大犯罪预测和对策研究力度,不断调整改进犯罪预防工作,从而减少和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的发生。
【第5篇】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农村居民医疗服务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 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 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8、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学习业内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舆论引导,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为卫生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9、可以对患重病、大病的因病致贫农户实行医疗补贴。
10、多渠道、多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第7篇】关于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8篇】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
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9篇】村居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村居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工作重点在村居,难点在村居,焦点在村居,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好村居班子建设成为乡镇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村居班子建设应着力解决好村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带着这一课题,对全镇村级班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村居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合村并组后,_____镇辖10个行政村,现任村居干部52人。在全镇村居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干部年龄比例不均、部分干部任职时间过长、个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待遇偏低,选人留人困难。许多村干部的月收入就在400-600元之间,与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形成了较大反差。村干部工作岗位对农村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现在,农村中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通过上学、参军、经商、务工等途径离开了农村,直接造成了人才缺乏、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在任的少数村干部不安心工作,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不愿在村级工作。
2、权责不等,履职履责困难。镇村干部一直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线,是所有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一个交汇点,责任重大。而近年来,随着基层管理制度的更加完善,镇村两级基本已从管理者转向了服务者,村干部的权力不大但责任重大。
3、管理偏软,规范行为困难。由于村干部这个群体较为特殊,乡镇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管理,重业绩、轻品行的倾向,导致对村干部的监管相对薄弱。纪律上,缺乏刚性约束;作风上,难以严格要求;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4、保障偏弱,难以激发热情。长期以来,村干部工作上是干部的要求,但身份上仍然是普通群众,离岗后没有任何“想头”,他们后顾之忧多,保障体系不完善。许多村干部辛辛苦苦一辈子,个别干部只是得过且过,工作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二、稳定村居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村居干部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给基层政权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研究对策,为农村基层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一)满足“尊重需要”,加大政治激励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一是认真落实考试选拔制度。近年来,_____县通过公务员考试,让一部分村干部进入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在政治上关心村干部,让基层一线干部看到希望。二是搭建平台,为村干部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推荐中,加大对党性强、作风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的推荐力度,为他们建言献策和发挥作用创造机会、提供舞台。三是做好表彰奖励工作,提升职业荣誉感。每年“七一”等重大节日,表彰优秀的村干部。大张旗鼓地宣传村干部甘于奉献、争创业绩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村干部的先进典型,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
(二)提高经济待遇,满足其正当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1、分类实施,提高村干部的岗位补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岗位补贴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生活水平的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干部的岗位工作量,建立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对年度考核称职的村干部可按两年一次月增20元标准提高经济待遇。
2、老有所养,实施离任补偿办法及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离任补偿。对连续任职10年以上或累计15年以上,正常卸职、离任且现年龄60岁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生活水平低于本镇平均水平的村级主干,给予每月不少于30元的补贴。
二是养老保险。目前,_____镇对在编的村干部全部进了社会养老保险,让他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3、病有所医,建立村干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村(居)干部均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在就医问题上压力减轻。我们建议,对村干部的就医报销问题,除农合报销外,也可依照镇干部的医疗保险制,给在编村干部进医保,财政上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大后备干部培养,确保选人用人的源头活水。
一是吸纳年轻党员。我们要突破难点,着力发展年轻党员,大部分条件很好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吸纳年轻人入党的关键是在外出务工人员。
二是培养后备干部。制定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规划,大力实施培养工程,将致富能手及优秀人才培养成村组干部。
【第10篇】最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消费结构则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3919.31万,占总人口数的56.8%,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对全省居民的消费情况有着重大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第11篇】2022年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居民满意度调查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日前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方式,抽取了省内农村居民有效样本3000个,进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满意度调查。
生活状况满意率高 扶贫增收仍需加强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著,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8成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状况和质量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相加(即满意率)为82.2%(见图3)。分地区看,各类地区农村居民的满意率差异不大。从收入分组看,2300元及以下的农村居民的满意率明显较低,为62.0%。
“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物价高,收入低,经济压力大;政府政策不公开透明,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地政府、基层干部对农民生产生活缺少支持帮助等。
【第12篇】农村居民的住房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住房是农民安身之本,拥有一幢称心的住房是农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它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同时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投资理念和方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除了对农民本身的生活、居住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资料购置和日常生活消费,并最终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住房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基准点调查户,采取实地对农户现有住房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农村住房调查现状分析
(一)现有农村住房调查情况
对*镇*村二组、关口村八组、独山村一组、马安村八组,南庄村八组、大路村四组、铙钹村三组共318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户的住房总面积为10494平方米(包括畜禽圈舍),人均住房面积约33平方米。其中:住房为砖混结构的有305户,占调查户的96%,面积10284平方米占被调查户总面积的98%;其他结构的有13户,占调查户的4%,面积210平方米占被调查户总面积的2%。通过调查,我镇农村住房在1996年-2000年是农村建房高峰期,房屋规划相对合理。房屋结构以砖混为主,户均33.72平方米;其他结构户均16.15平方米。
在被调查的318户农户中,现有房屋结构情况是:砖混结构拥有二层楼房的农户占总数的20%左右;居住在平房中的农户较多,占总数的70%左右,厨房比较简陋,燃料以煤球为主,柴草为辅。
(二)农村住房结结构状况
住房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是设计落后,结构不合理,厕所简陋,卫生状况较差;二是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杂乱无章;三是占地无序,少批多占,甚至不批也占。农村住房状况与城市住房状况差距很大,居住条件的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生活生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收入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住房规划缺乏指导,在设计上仍沿袭祖辈传统模式;三是农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钱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建房。
(三)制约农民建房若干因素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户普遍认为:目前,新建房屋最大困难在于家庭经济实力欠缺,表示经济上难以承受;又因近年建材涨价,建筑费用不断提高,造成修建房屋成本高,现在有点积蓄就存起来,以防备子女学业和养老预期支出等,暂不考虑改造住房。农村“三改”进程及覆盖面相对不高,农民都想,但多数农民缺少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只要给点补贴都愿意改造。
(四)未来农村住房需求
一方面由于我镇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相对贫瘠;另一方面,由于南方等地经济与待遇较为殷实等因素,造成我镇农民子弟外出做生意、求学、打工人数不断增加,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且最终落户于城市的人数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前,对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一年纯收入和较高的日常生活费用相比,尚不足以支付翻新、改造房屋的款项,少数高收入户中又出现了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倾向。所以,在普通农民的家庭经济聚积到一定程度之前,大规模的房屋翻新、改造现象不会出现。因此,初步判断,在未来几年内,我镇农村住房总需求将不会多旺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及小集镇转移,使我镇农村住房面积的需求减弱。
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程缓慢,成为制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对房屋质量和功能的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三、以往的农民住房建设,农民个人建造的房子分散零星,大量的附属设施占用了不少耕地。建设图纸和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单体工程造价不断提高等。
三、政策建议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小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农村住房修建的总体布局。改变分散建房到集中规划建房,合理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统一设计与规划建造,向新型农民新农村发展。
二是改变杂乱建设到有序建设。以前农民建房是农民自己找施工队施工或找几个工匠施工修造房屋,用的建设图纸是“统一版本”或没有建设图纸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更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和其他配套设施,有的新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这种情况下建造的房子十年左右就要翻新,造成重复建设的怪圈。因此,应努力改变这种杂乱建设,严格按照村镇布局规划实施。
三是未来农村居民单体房屋工程造价,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居住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还有待切实加快“三农”发展进程。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
【第13篇】2022年八一建军节关于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调查报告范文
200x年x月,根据新的区划调整成立芜湖市三山区以来,随着新区投资建设的力度和规模不断扩大,芜湖市三山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无疑,村居干部在资金、物资方面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加之历史遗留等原因的影响,近两年来,村居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从两年来三山区检察院立案查处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如何有效预防村居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农民利益,已是一个迫切和严峻的问题,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维护和谐三山的需要。现将三山区两年多来发生的职务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经和对策,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基本情况
芜湖市三山区是在原峨桥镇和三山镇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地域广阔,面积有274公里,区境内下辖28个行政村,人口14.7万,其中98.2%的人口为农村人口。20xx年7月至20xx年5月,在三山区检察院所受理的举报线索中,举报村居干部贪污受贿案件占总数的72%。在三山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件中,村居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占立案查处人数的55%,涉案人员均为村委会班子成员。其中,贪污私分防汛填塘固基款的人数占该类犯罪总数的60%,贪污征地补偿款人数占40%。
二、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
山区检察院查办的村居干部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主体具有特殊性。这类案件的犯罪主体主要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财务人员,具有—定的人、财、物支配权、管理权,具有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职务条件。本院立案侦查的3件10人贪污案件中,10人均为村委会班子成员,基本上是书记、主任、会计相互勾结合伙作案大捞特捞。如我院查处的某村原书记胡德坤等3人贪污一案,就是将国家填塘固基款50余万元套出,私设小金库,后将其中的10余万元私分,引起村民强烈不满和上访举报,在当地造成极坏的影响。
2、从犯罪对象来看,贪污的对象单一,都是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过程中,将国家补偿给农民的的防汛专项基金和征地补偿款贪污私分。
3、从犯罪手段上看,贪污案件的犯罪手段简单、直接。一般利用管理资金的便利条件,采取虚报冒领、收入不记帐、集体私分等方式侵吞公款,如三山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徐某某等4人贪污一案中,就是村委会班子成员,利用经办国家对农民的征地补偿管理活动的便利条件,采取虚报村民名单,套取征地补偿款10余万元予以私分。
三、预防村居干部违法犯罪的对策
遏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当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党支部是村居组织的核心,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性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克服腐败现象,防止职务犯罪发生的有效保障:一是要选拔好领导班子,一方面推选党性强、作风好、素质高的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村居委员选举制度,真正选举出顺民心、合民意,为人民服务的村居委员会主任及成员。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抓好村居干部的法制教育和管理。一是以培训班的形式,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对村居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以案释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抗腐防病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树立他们的职业道德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提高业务水平。
(三)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两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内部监督,首先是要完善财务的审批制度和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严禁私设小金库,实行帐款分开管理,定期核对帐目,其次要强化上下级监督机制,实行互相审计制,并严格执行审计制度。三是加强落实并提高村居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制度化。
(四)严厉打击,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犯罪发生。检察机关对村居干部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要依法办理,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分流、及时初查,及时立案,及时提起公诉,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化解了干群矛盾。
(五)加强预防工作,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村居工作实际的预防犯罪新路子:一是结合办案提出检察建议,做好个案预防、案后预防工作;二是开展重点岗位预防,重点防范党支部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严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三是加强与街道等有关部门联系,开展系统预防,并把它纳入整个社会预防网络。四是加强村居干部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调研分析,探索发案规律、特点,加大犯罪预测和对策研究力度,不断调整改进犯罪预防工作,从而减少和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的发生。
四、预防村居干部违法犯罪的对策
遏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当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党支部是村居组织的核心,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性组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克服腐败现象,防止职务犯罪发生的有效保障:一是要选拔好领导班子,一方面推选党性强、作风好、素质高的党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村居委员选举制度,真正选举出顺民心、合民意,为人民服务的村居委员会主任及成员。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抓好村居干部的法制教育和管理。一是以培训班的形式,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对村居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以案释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抗腐防病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树立他们的职业道德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提高业务水平。
(三)推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两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加强村居基层组织内部监督,首先是要完善财务的审批制度和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严禁私设小金库,实行帐款分开管理,定期核对帐目,其次要强化上下级监督机制,实行互相审计制,并严格执行审计制度。三是加强落实并提高村居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制度化。
(四)严厉打击,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犯罪发生。检察机关对村居干部贪污受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要依法办理,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分流、及时初查,及时立案,及时提起公诉,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化解了干群矛盾。
(五)加强预防工作,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村居工作实际的预防犯罪新路子:一是结合办案提出检察建议,做好个案预防、案后预防工作;二是开展重点岗位预防,重点防范党支部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严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三是加强与街道等有关部门联系,开展系统预防,并把它纳入整个社会预防网络。四是加强村居干部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调研分析,探索发案规律、特点,加大犯罪预测和对策研究力度,不断调整改进犯罪预防工作,从而减少和遏制村居干部职务的发生。
【第14篇】2022年关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22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第15篇】2022年5月村居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20xx年3月,我经市委、县委同意,派到xx镇xx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主要负责开展整顿xx村软弱涣散组织工作。半年来,我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秉承为基层服务、为群众干事的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好事,有力地推动了xx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干群关系和谐。现述职
一、村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摸底自查,xx村党支部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制度形同虚设、不开展党组织活动。党支部委员会参加活动不到位。
(二)村两委战斗力薄弱,两委成员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对工作职责没有认识到位。
(三)缺乏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四)党员管理薄弱,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状态;
(五)党员年龄机构老化,发展的年轻党员较少。
(六)无集体经济,党支部号召力不强。
(七)历史遗留矛盾纠纷突出,再加上部分村民思想禁锢,导致矛盾纠纷调解困难。
二、原因分析
一是制度执行不严,无号召力,召集人员参加组织活动、参加学习难度大,召开会议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党员干部感到无关紧要,对组织制度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两委成员思想不统一、工作意识差,两委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另外报酬太低,不履行工作职责,工作软弱涣散。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不强,党支部无号召力。
三是管理制度的执行无从下手。如值班制度,要求两委委员值班,他们没有报酬,全靠无私奉献,很难执行签到坐班。重大事项要执行会议议定制度,但参会人员都到不齐,会议的召开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
四是合并村后党员干部存在分派性的思想,形不成合力,加上在支部选举、村委会选举中的矛盾突出,两个片区党员协调不好,导致组织涣散。例如支委委员代忠云,为原安全村支部书记,并村后的临时支部书记,在选举中落选,个人思想不端正,该片区仅有的支委委员不履行工作职责,在村委成员中又无党员,导致该片区的党员凝聚力不够好。
五是发展党员较少,导致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党的干部储备上缺乏人才。
六是经济发展滞后、村集体无集体经济,公益事业“等靠要”思想严重。无论什么事都希望政府解决,集体财产不用于搞基础设施建设。
七是历史遗留矛盾多,群众传统的守旧观念较重,不能开拓性地、前瞻性地对待矛盾和问题。
三、整改措施及整改效果
(一)切实加强软弱涣散班子整改。
一是采取了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整改,理顺两委成员间关系,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切实解决有人管事、能管好事的问题。通过对支委委员代忠云及个别党员的思想教育和谈心沟通工作,让支委委员履行职责,让个别党员带头示范,树立两个片区合为整体、抱团取暖的意识,促进两委的团结。二是采取培训教育等多种手段,对班子成员,重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岗位素质培训,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七月初组织党员、干部60余人,到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最大的花卉基地——遵义台湾村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继承老一代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作风,借鉴学习遵义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发展集体经济、党员带头致富的信心。三是结合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重视抓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
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支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落实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公章使用,形成支部、村委合力审核事项的制度。
(三)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重塑党支部、村委会的形象。通过学习、查找问题、整改问题,纠正村干部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上的问题,让村干部从“治庸”提能力、“治懒”提干劲、“治散”提合力、“治慢”提效率、“治浮”提实效等方面转变过作风,提升干部形象。
(四)积极发展年轻党员。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培育后备力量。针对该支部多年来未发展年轻党员的现状,选定年轻同志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培养和教育,培育成党员发展对象,实现年轻“血液”的注入。目前已经发展了6名年轻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均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成绩的年轻人,转正3名年轻党员。
(五)理清发展路子,培育集体经济。
把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干部、群众的精力转移到怎样发展经济、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上来。通过市县镇计生协会的帮助,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激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热情;目前已经向市计生协会申请产业发展项目一个,申请20万元免息资金,用于发展茶叶加工、桑葚种植200亩,有同泽公司、同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实施,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主体为20户计生户(其中独生子女户8户,双女结扎户3户,计生困难户9户),带动100户。
(六)设置党小组,增强凝聚力。
针对安全片区党员的状况,配齐党小组,化解安全片区党员无“头”的现象,在安全片区成立一个党小组,由支委委员代忠云兼任小组长,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让党小组在该片区发挥作用,带动该片区与高峰片区打成一片,形成合力。
(七)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大调解委员会、驻村工作组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力度,组织人员调解,加大法律法规宣传,让大家思想逐步转换。结合维护稳定工作,现坚持每周研究稳定制度,确定工作重点,逐项解决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组入村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作为xx村整顿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我村与林场接壤较多、林权纠纷不断、存在历史原因等情况,通过协调县林业局、扎佐林场等单位,由镇政府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本着让利于民的思想,组织开展协调处理工作,即将解决困扰我村3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通过调节委员会和驻村工作组排查矛盾纠纷15起,解决12起,正在解决3起。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继续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坚持抓好党员活动。
一是严格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支委会学习、廉洁、民主生活会以及党日活动、目标化管理、民主评议、定期轮训等制度。坚持落实完善制度,实施管理从严从细;坚持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坚持每月一次党日活动,每半年一次党员培训,每年一次民主评议,尤其是支村委主干坚持每天晚上开碰头会,及时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组织内容扎实,有针对性 教育培训
继续开展政治教育,重点进行政策、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群众。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教育,重点围绕农民致富、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培训,使党员成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三是开展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的活动。
活动的内容不再单一,打破以往党员活动主要靠读文章、念报纸的传统做法,大量增加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场所不固定,以党员活动室为主,辅之以外出参观学习,让党员开眼界,扩视野;活动的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采取远程教育、典型教育、现实事例教育、文艺节目教育等使党员活动丰富多彩;活动的思路不断延伸,党员活动由理论学习向主题教育和办实事延伸,开展“设岗定责”、“四创一奉献”活动,努力把党员活动的效果落实到经济建设上。
四是资料齐全,记录完善
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登记造册,坚持保存入党申请书,坚持做好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员议事会等各种记录,党员活动记录和各种党建资料保存完善。
五是村里大事交由党员讨论研究,党员活动议大事
村里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创办集体经济,支部首先让党员讨论,党员思想统一后,再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然后付诸实施。让党员商议村里大事,党员权利得以体现,党员的意志得到尊重,参加这样的活动,党员的积极性很高。
六是各种情况让党员先知道,党员活动早知道
对上级的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以及一些有知道意义的产业发展信息,支部最先在党员会上组织学习,党员掌握有关政策和信息后,再向群众宣传。党员比村民先了解一些政策和信息,使村民感觉到党员就是不一般,党员也有了光荣感、自豪感,这样的活动,党员特别愿意参加。
七是解决党员遇到的疑难问题。
针对党员在发展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部在党员活动时通过组织培训、出谋划策、传递信息等途径逐一帮助解决。党员参加活动,获得了技术和信息,学到了致富的本领,解决了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员认为这样的活动喊管用,参加的自觉性很强。
(二)发挥党员作用。
软弱涣散村的党员队伍存在人心散乱、“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年龄结构偏大、个人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乡在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的同时,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主要功夫,解决党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改善党员结构失衡与素质不高问题。把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干部、群众的精力转移到怎样发展经济、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上来。
(三)解决突出问题。
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存在的火石坝矿权纠纷、上寨与中坝组林地纠纷、林场与农户林地纠纷等突出问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加以解决。
(四)壮大集体经济。
(一)兴办实体经济。
由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拟成立“xx村绿色产业加工服务有限公司”。租用原高峰村小学,开设茶叶加工、小五金加工、建筑服务、农资服务等产业和业务。
2.通过县委组织部、县工商局等单位支持,申报微型企业“3个20万”项目支持。个人承担部分(20万元)由成头的出资人及愿意参与资金投入分红的村内人员出资,按照投入比例分红收益。项目支持资金20万元算入村集体分红股,无息贷款资金20万元,算入村集体分红股,该股在贷款回收后自然解除,该原始股不足资金可有原始出资人补足后计算分红股份额。
3.公司经理、管理人员等按照劳动法规定领取工资。探索对落户我村的建筑、水利等工程,实行村集体工程队包工的形式,支付招标单位管理费和专业技术人员、规费等经费后,按照公司组成份额分成盈利,上述相应盈利作为村集体收益,即保障项目受益为村集体及农户,因施工人员为当地工程受益群众,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同时承接民间建设工程,保障建筑安全、建筑质量的同时,为村集体盈利,为群众致富提供就业机会。
(二)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发展观光旅游。充分利用村内的水、林等自然资源,主要利用流白水水库、林场水库、石桥水库、下寨龙洞水等资源,采取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引进企业发展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请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提出批评意见。
村居第一书记述职报告范文xx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xxx,是一名冷库库管员。在大家的印象中,库管员就是点点数,应该很轻松。我要告诉你,你错了。在xx冷库当库管员一点都不轻松,可以说很累。...
按照局党委分工,今年主要分管办公室、法监科、后产办和教育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现对照区纪发[xx]49号、翠组发[xx]39号文件要求,就一年来廉政情况总结一、加强学习,明确要求,增强廉政意识通过参加区委宣传部中...
本人要认真履行了社区民警的职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项建设为重点,以大学习、大讨论为契机,通过抓教育、严制度、强监督,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安工作。把工作的基点放在社区,深入社区,走进街道,走进居民家中,紧密联系群众。
尊敬的各位领导、战友们:我叫xx,xx人,x年十二月入伍,下士军衔,现任某连队司务长。自任职以来,在上级党委和中队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注重理论学习,夯实业务素质,立足本职岗位,着眼部队实际,认真抓好后勤保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我是xx年11月当选为xx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面对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我既感到无比的光荣,又感到肩负的重任。怎样履行好职责,不负人民的重托的思考,始终萦绕在心头。
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能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能够在思想与行动上和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涉农政策法规,做到以民...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叫xx,男,xx族,1972年5月出生,自20xx年xx月任xx县xx小学副教导主任以来已有两年的时间了。
本人任现职以来一直从事中学物理的教学工作。长期担任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一、政治思想素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带头落实《中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