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七年级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测试的目的是检测本区七年级历史教学在使用新教材后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历史教学水平,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加强历史教学研究作一定的参考。本次测试的命题原则是围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次考试从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而采用开卷形式,这种形式避免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进行大量的机械记忆,切实有效的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本次历史会考试卷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30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45分。其中上册占25.5分,下册占19.5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包括连线题12分,设计题15分,材料解析题18分,简答题10分,共55分。其中前三题中上册占13分,下册占32分,简答题答案比较灵活,上下册所占分数不易确定。
选择题题目大部分来自于每一课后面的练一练,覆盖面较广,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查更多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难易程度适中,有些题目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考查了学生将单个孤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根据课改精神,综合题注意了试题的开放性,通过设置新的情景,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第二大题第2小题,把一组具有相似历史地位的人物组合在一道试题中,使答题的过程中包含了“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第三大题设计表格是活动课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对分散在教科书各课的知识按其内在的特征重新进行组合,学会知识归类,提高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层次。材料解析题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考查“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的能力”,如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就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纵向的联系和比较,并能找出其特点,同时也可和语文学科进行知识互补。第五大题的小导游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试题的形式活泼,贴近现实生活,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的理解,也注意了课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试卷总体看客观题内容多为最基本和重要的知识,主观题注意学生的能力考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注意设计新的问题情景和提问视角,遵循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学校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的学习领会把握的程度。
二、学生成绩总体评价及答题典型错误
根据全区历史试卷的抽样分析和对全区历史试卷的总体把握,学生总体成绩稍偏低。从试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直接来源于书本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于考查他们对身边历史的了解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则显得不足。
具体分析,第一、二大题得分率较高,分别为68.3%和73.1%。选择题内容比较直观,答案直接来源于课本,认真翻书查找并有时间保证的学生往往都能得高分,但个别题目也可看出学生的概念模糊。
例第5小题:我国文字演变的排列顺序应是。
a.小篆——隶书——楷书b.隶书——小篆——楷书c.小篆——楷书——隶书
正确答案为a,错误答案较多的是c,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学会将有相同特征的孤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
例第28题:清朝建立的时间是。
a.1616年b.1644年c.1638年d.1636年
正确答案是d,错误答案较多的是a,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努尔哈赤称汗与皇太极称帝有何不同。
连线题的错误率较低,和平时教学中老师注意知识的延伸及横向比较有关。
从试卷上看用表格形式归纳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基本掌握,这一题失分较多的'一栏是“宋应星所处的朝代、身份及主要贡献。”有些学生对这位科学家很陌生,不知在哪一课中去寻找。第四题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是第2小题中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回答。错误主要表现一是诗、词两种文学形式区分不清,混为一谈;二是代表作品张冠李戴,李白的诗作写成孟浩然的,宋代三位代表词人写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都涉及到文化内容。七年级上、下两册书中有十二课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教学中的重点,由于所讲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比较多,平时上课如不经常温习,只借助考前的复习,就会使学生对一些比较陌生的名字产生混乱,朝代、身份分不清,以至于出现上述错误。
第五大题得分率为43.6%,是各题中得分最低的。,此题比较灵活且限制了范围,学生需要经过思考,不能直接从书中抄到答案。大部分学生都从书中找出了一些景点,但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最具有特色,能反映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景点写完整的不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明朝营建的万里长城等等。同时推荐的理由也难住了一部分学生,许多学生写的多是“世界上又一大奇迹”、“古代建筑的代表”等一类的话。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方面把握的还不够全面。
三、教学建议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发展的纵向联系,内容的横向联系,前后的因果联系等,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联系实际是历史教育的需要,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体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或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中还要注意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提供“能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组织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举办历史故事会,写历史小论文等,让学生“动”起来,有目的、有组织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2篇】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1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6、恰当选取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带给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7、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构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透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13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12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13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3
(一)基本状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一
一、学科成绩统计
(一)成绩统计表(保留一位小数)
(二)分数段统计表(单位:人)
二、对本次质量检测成绩的分析说明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九年级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及办法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二
历史试题以突出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原则,以基础性、创新性、导向性为基本目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情况;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总之,这是一份成功的试卷。
一、 试卷结构与特点
1、 试卷结构
这次历史试卷是2013年的中考试卷,总分100分。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约占40分,非选择题约占6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
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
3、试题特点
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大禹治水,第2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的设立,第11题考查做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会议。
(2)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侧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读图学史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看图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能力。
(3)关注热点与重点,试题反映了这样一些重点与热点问题如:历史的重大改革,两次世界大战,科技革命。
二、成绩统计
1、181份试卷分数统计
其中最低分10分,最高分98分,净差88 分。九一班及格19人,及格率44。2%。九二班及格24人,及格率54。5%。九三班及格30人,及格率68。2%。九四班及格16人。及格率32%。 国家最高机构是什么?”。
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以致对相关知识混淆、混乱甚至是无知。比如22小题写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俄罗斯及日本迈向近代化的改革,大多数写的十大化改新,新文化运动等,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历史知识重视和掌握不够;更多的是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这是某些学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或欠缺的重要原因。
(2)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如简答题写出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有的学生却写成近代化的探索,进而张冠李戴。
(3)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事件没有准确的把握,学生还很模糊。
(4)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致出现不应该的错误。比如第24题学生没有看清楚所要回答的问题便草率作答,得分点不够明显,失分多。
(5)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语言表达中逻辑混乱,书写潦草,卷面不够整洁。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习惯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教学中要关注时政热点,注重现实和历史的比较,特别是对于周年大事记,要高度重视,要将与周年大事记相关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作专题复习,从而提高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4、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等能力,在这过程中,但也要注意:千万不要为了发展能力而轻视历史基本知识, 5、考前一定要加强学生应试方法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4篇】初中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引言:
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我组严格执照并贯彻学校组织学期期中考试改革意见与文件精神的要求,组织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在学习的基础上列出双向细目表,分数的分布,以及考试的形式,然后安排出题老师和审题老师,经过了出题、审题,修改再出题和审题,最后确定考题的严肃认真过程。考试结束后由学校统一密封装订,阅卷时认真学习讨论答案标准,标准尺度一致。阅卷完毕就进行统分、核分,最后交教务处统一撤封登分。从组织形式来看是严肃、严密、规范、认真的,做到了对每个考生,对每一学科客观、公证、公平、合理、合情,具有可比性。
质量状况:
1、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统计表(略)
2、考试基本情况(略)
3、各小题的难度和鉴别度(略)
试题评价:
试题本着以进一步贯彻课改精神,落实课标为原则。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由于及格分数再次下调,初三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应有的重视,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此次出题采用闭卷形式,不管是考查书本的基础知识还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都提高了难度,选择题直接将书本的原文表述作为考查的只有3题,而其他十七题都内化为对能力的考查。例如:选择题中的第六题,14————16世纪,被称为“发现人的时代”,它指的是a发现印第安人b发现黑人c文艺复兴d开辟新航路,此题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学生首先要明确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情,更深层次地是要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人文主义,再进一步了解人文主义的内容,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三层,对能对该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这类题目在选择题中彼彼皆是,因此选择题学生完成的很不理想,大多数学生40分只能得到20分左右,因而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绩。
材料分析题相对于选择题来说难度有所降低,但学生完成的情况依然不好,客观上因为是闭卷和没有时间复习,所以基础知识得分很低,21题考查的伯利克里,22题考查的大化改新,24题考查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学生不能准确作答,大量丢分。对能力的考查部分,除21题对雅典的民主制度的评价和24题中分析东西方对文明成果的态度这两题的要求较高以外,其他各题难度较低,加上有材料可依托,学生普遍能下笔进行分析,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最后一道论述题,对欧洲历史的`风云人物的考查,学生这题完成的的情况可以说是本次试卷最好的,15分的题一般学生都能得到十到十二分,得满分的人大有人在。这说明对主要的历史人物的掌握学生还是不错的。
改进与建议:
进一步深化课改精神,牢牢把握课标,加大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力度,因为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才能成为可能。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简化历史过程,把时间更多的放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加强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梳理和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以一个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和把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