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英语专业社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广泛,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英语专业社会现状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英语专业社会现状调查报告一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文化进入了中国。语言在这样的相互交往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涌出了大量的英语专业的就业人员,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很热门的专业,被无数的中国学生追捧。而现在,由于过多的人员涉入了英语这一行业,导致大批的英语毕业生难以就业。我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初步了解了一些行情,也希望对此有正确的掌握,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工作就业。特别是人世让我们更大程度上明白人才资源在一个企业当中的至关重要性。这也就对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高要求。
首先,先陈述一下我所了解到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针对这样的主题 ,我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通过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了调查之后,我得出了一些结论。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的人都觉得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太多人会英语了。英语因此成了一个弱势的专业。而认为英语很重要的人则占一小部分,他们认为学好了英语很重要。大部分的人认为现在人才市场上英语需求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仅次于综合能力的是口语好,少数人认为读写,收发邮件,其中有25%的人认为翻译,包括笔头和口头是很需要的。80%的学生认为英语人才需要的行业是外贸行业,次之的是酒店和旅游。如果说使用英语,更多的时候是在做翻译,70%的人是同意的,完全同意的则占10%,当然不同意的也有少数。在同学们找翻译公司的时候,很多人重视质量,质量好的才是第一,当然也有不少人重视速度还有方便,容易找到的跟快捷的也是一大优势。随着近些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日益趋于国际化,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日益成为毕业生向往的就业目标。特别是在北京土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企业在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场合要接触到英文文件、材料、资料以及直接和外方进行业务上的接触。甚至有些公司会在公司的日常文档中要求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现在的高水准的企业对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相当高的。
一定程度上几来说,对英语水平的考察还将普偏的成为用人单位对学生水平衡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多数的职位,英语已非专业技能,而是必备的职业素质,自然被企业普遍地采用为招聘考察项目。同时,就英语本身所含意义来看,英语是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已被普遍认同。
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目前人才市场上,英语人才供过于求。几乎没有人认为供不应求,紧缺的。一部分人认为符合要求的不多。50%的人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500元到2000元之间。其次是2000到2500元,几乎没有人期望是1000元以下。一部分人认为2000元往上或者更多。毕业后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去三资企业工作,想去中小名营企业就业的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原则是薪酬待遇,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选择兴趣爱好,其次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大众趋势的。很多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能力,其次是专业成绩与社会阅历,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学校名气。现在专业不对口很普遍,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克服的。一般大学生的就业知识主要来源于网上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次是报纸杂志跟你培训机构。对于个人学习的专业,很多人觉得前景较有前途,很少一部分觉得很有前途,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前途或是根本没有想过。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可实际应用水平到底如何呢?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对于千方百计的考证现象,大部分人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少数人认为是一种无聊的消费。求职中困扰人最多的是能力不足,很少人认为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大部分人对于自己能胜任的职位没有考虑过,都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约80%的学生很重视大学的专业课学习,少数人只求一般或者能过就行。由此可见,学习的氛围还是很浓烈的。
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要看他的能力和实力,以及为社会所作的实际贡献的大小。所以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外语的人很多,但是依旧翻译人才紧缺,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去重视英语这门学科,提高自身的水平。在社会提供这么多机遇的条件下,我们更要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水平,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英语专业社会现状调查报告二
为配合和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的工作和问件精神,我校对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作了认真调研,现将调查情况逐一整理汇报如下:
1、英语课程的落实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设置,每周安排五节英语课,并设置2节早读课和2节课外辅导课。此外,各教师,各年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开展英语会话活动。
2、英语教学的相关制度
我校在教育教学的制度上是将英语科目与语文和数学科目同等看待,并没有单独制度其考核制度,经调研后我校也将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制度。
3、英语教师的配置情况
我校英语教师共7人。原始学历中师有1人,高中1人,大专5人(其中1人为非英语专业),而至今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已有3人达到本科学历,4人为大专学历,现在合格率为100%。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未聘2人。35岁以上1人(女),30-35岁3人,其余都在30岁以下,可以说我校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年轻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队伍。
4、学校的教学设备和预算投入
我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主要有录音磁带,录音机和多媒体,此外还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制做的自制卡片和教具。预算投入主要是购买录音磁带和新增录音机的资金,一年不足1000元。
5、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学习交流情况
我校主要采取集体备课,观看教学光盘,集体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另外还通过教学观摩课,公开示范课等形式来激发和鼓励年轻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英语教师座谈会,以共同讨论或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以使年青教师和新上岗人员不走弯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英语教师。通过以上形式使英语教师“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6、教学评价与考核:
由于以前的教学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所以英语教师的考核与其他课目的教师同等考核、同等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辅之以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与教师的配合程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大小,教学质量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并以此作为对教师的奖罚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7、教材的使用情况、意见、建议、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研读课标来挖掘课本的潜在的兴趣,潜在的规律,还有研究考试大纲来判明主次和各年级教学中的侧重点、难易点,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将学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在使用这教材时总感觉中小学教材无法衔接,没有连贯性,同此从初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茫然和无所适从感觉,进而出现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这一课程。
现有的教学资源除多媒体我、录音磁带、课本外,还有配套练习,再没有其他教学资源。
8、近期学校英语教学成绩
我校上学期期末七年级英语平均成绩为59.21分,及格率为34.32%;八年级平均成绩为54.91分,及格率为25.87%;九年级平均成绩为60.86分,及格率为17.89%。
9、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教师的教学理念注重科目的特殊性,以训练听、说、读、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完成三维目标。为此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以讨论、合作为主等形式。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按照课标、课本的要求,以及课本的实际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对课堂的评价,也采取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法,例如:随机听课,问学生等。
10、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途径
经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英语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以及中小学教材的无衔接性和连续性造成的,此外在小学阶段也没有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因此学生的读音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学习方法和途径也单调,主要是通过课堂机械式记忆、背诵复习等形式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1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除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优势外,还积极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设备增添课堂乐趣和增强直观的感觉外,来提高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但已从小学产生了对英语的恐惧心理,所以这种努力的结果有所缩水。
12、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最大的建议是加大英语教育教学的投入,尤其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师的配置。使英语从一开始走向正规化,读音也纯正化。另外教材的使用也使中小学教材衔接起,有所连续。
【第2篇】农村社会现状调查报告
引导语:农村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农村社会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应该能告诉你答案。
通过调查,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查,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查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查活动,但为了保证调查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查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查,为此次调查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22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查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查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3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xx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4篇】农村社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引导语:下面是农村社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希望你能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农村的社会现状。
按照县第十期青干班的计划安排,xx镇调研组一行五人透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xx镇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状况报告如下:
一、xx镇农村工作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2022年xx镇与b乡、a乡合并后,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全镇总户数9482户,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23880人。全镇辖4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8个镇直单位,22个州县直单位。全镇有耕地面积6397公顷,镇党委辖65个党支部,968名党员(农村党员731名)。全镇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户339个。202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到达1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到达2900元,财政收入到达370万元。
xx镇在合并后,区域面积的增多,人口数量的增大,使整个农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经调查表此刻:
1、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对村屯的指导力度加大,但也相应存在人浮于事的不足。
新组建的xx镇政府共执行行政编制58名,现有在职人员55人,其中副乡(局)级领导共有人,事业单位各站所共有人员107人。这些人员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是按照原乡镇合并的三定方案进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是将原先的各部门按照行业隶属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机构改革。由于合并后,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马来运作,必须程度上加强了力量,虽然所辖面积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础工作由于已经完成,虽然对村屯、基层的指导上力量得到了增强,但是由于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存在,忙的人总是在忙,清闲的人总是清闲,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
2、经济发展和村屯建设的互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乡镇合并前,b乡和a乡在整体经济上与xx镇有必须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却各有长处,如:b乡的养殖业已构成必须的规模,农民对养殖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地区。a乡的人参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小沙河以至周围地区的幅射效用已构成。xx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它独特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已构成了这个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在合并前都是较为突出的特色。合并后,由于新一届xx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视角,树立全局观念,透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个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既发挥各自的条处,调动其用心性,又注意从全局出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资源和优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使整个xx稳步向农业大镇的方向迈进。
xx镇党委、政府透过对全镇整体形势的分析,将xx镇总体发展定位为:以药材、畜牧、特色经济三大产业为主,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旅游、商贸、土特产品加工为辅的生态经济强镇。号召全镇人员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加快一个进程。这样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是完全贴合xx实际状况的。 透过调查我们发现:xx虽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兴镇的氛围,但由于xx造纸厂及一些企业的陆续下马和破产,导致xx镇的财政税收完全依靠于农业。如何在农业上大做文章,透过农业增效来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这就应是作为乡镇当家人思考的事情,虽然我们此刻是需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要我们本末倒置,完全抛开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号,空谈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xx镇把自我定位于一个生态经济强镇,是贴合农业乡镇的状况的,作为一个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高,农民对于在土地上耕作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去刮风式的种这种那,不如踏踏实实的种粮食这样安全放心。
4、实现六个突破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找准了切入点。
药材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落脚点之一。xx镇在药材业的突破上用建设药材大县的理念来谋划全镇的中药材发展,透过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大户拉动构成群体规模。他们注意到大户的典型带头作用是发展整个药材业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共为大户协商资金达430余万元。这方面xx镇从技术革新着手,发挥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镇推广人参重茬技术,解决人参种植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xx镇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优良,适于种植道地药材,因此把发展药材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透过附加值高的药材业的突破能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畜牧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落脚点之二。xx镇现有牛24645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8个;猪16942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34户;鹿969头,大户发展5个;蜂5285箱,大户有22户。由此可见,xx镇畜牧业的基础有必须的基础。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是加快牧业小区建设步伐,计划兴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养牛300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牧业小区。培育三道村的暖棚养猪产业,引导他们建立养猪协会,实行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变一家一户的单独养殖为全村一个品种,不一样梯次出栏的整村化养殖,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养猪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户、标准户和专业户的培育工作。透过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户的示范标准得到了提高,邻里效应开始产生。如:王连红有养牛已到达300多头,出栏270头;郑兆梅养猪到达300多头,出栏240头,带动周围9户人家进行生猪养殖。王德清的养鹿已发展到110多头,今年共接待参观达600多人次。正是由于这些标准户和模式户的带动和影响下,xx镇的畜牧业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突破带给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在xx镇的调查中,我们对“一村一品”的建设颇为赞赏。在现代农业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是站稳脚跟,就得在规模上、科技含量上到达必须的层次,这既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在现代农业中是构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由于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认可程度不一样,搞全面的统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xx镇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就坚持了一个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农业,一个村屯或几个条件相似的村屯发展一个适合本村(本地区)的品种,即“一村一品”。这个作法十分贴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形势,更贴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即不搞“大一统”,又避免单而薄的处境,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此刻“一村一品”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条村,面积到达300公顷;“瓜果村”有胜利、杨木和德化村三个,种植面积到达120公顷;“蔬菜村”有四合、xx屯、东风村等三个,种植到达80公顷;“葵花村”有山后和东南村二个,种植面积到达200公顷。“养猪村”有三道村,养殖生猪到达3000头;另外,如“苏子村”、“白瓜籽村”、“细辛村”等也都相应地到达了必须的规模,构成了必须的品牌。这些“一村一品”的建设,经过预测计划收入495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长9。8%,可见只有农业构成必须的规模,农业的增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才有抵御自然灾害,抗击疾病的潜力,否则只依靠一个单一的粮食作物,一旦遇上灾年,摊上疾病就会很容易返贫,给自我和亲人以及社会带来负担。
股份制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结合点。xx镇党委、政府透过搞活经营机制,放开经营主体,镇机关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发展股份制农业,机关干部共出资354万元,投入到药材业、畜牧业、林业和第三产业上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的资金,使农民一些想干没钱的事业得以实现,而且由于机关干部的出资,也相应地增加了机关干部对农业关注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中期监控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构成了干部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的格局,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潜力。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xx镇党委政府也有了很好的尝试。针对镇里土地相对集中,一些种、养、加工业的大户需要一些季节性用户的现状,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市场,鼓励一些土地不多的农户靠为大户打工的形式来增加收入,这样既促进了一些大户的发展,又相应地为小户、散户创造了收入,使镇内资金的流转合理化。
培育市场功能,增强经济调节潜力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xx镇原为老县城,是这一带经济中心,对平衡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镇党委政府从兴办xx“万人大集”着手,打造xx在整个乡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扩大建xx中心市场,整治市场流通环境,使其成为了区域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使xx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透过调查,我们感到xx镇在发展农业大镇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还存在的一些差距,主要有:
1、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一村一品”建设中,许多项目还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有时还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复等现象。
2、科技含量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作物、产品及其它轻工产品多是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与原材料生产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3、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xx镇在实行“三大主导产业”,定位于农业大镇,但是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初级产品,产品加工性强,xx镇到此刻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没有构成。如粮食的流通还仅仅停留在农村经纪人的自发性的流通环节,没有在镇办构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农业所获的效益不大。
4、缺少高税收的工商企业。今年以来,由于农业税和特产税(除烟叶外)的全面免征,使xx镇的财政收入锐减,这使xx这个靠农业吃饭的乡镇,此刻吃饭成了问题,如果能充分挖掘资源,引进一两个高利税的企业,一方面镇财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应对于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了途径。
三、几点推荐
透过几天来在xx镇的调查,我们发现xx镇在做大作强农业大镇的工作上还在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一如既往地贯彻好此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业大镇的前景必须会实现的。那里根据我们的调查提几点推荐:
1、发挥产粮大镇的优势,严格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用心性。
xx镇地大物丰,粮食产量在全县位居前列,如何调动农民的用心性,关键是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上来。
一是狠抓政策宣传。要进一步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两个“一号文件”,透过大张旗鼓宣传政策。使党的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做农业税的免征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严格兑现程序,严格阳光操作。
三是规范涉农收费,防止负担反弹。坚持把规范涉农收费巩固税改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抓,从源头上控制涉农收费反弹。
由于粮食价格的上调,及中央优惠的粮食政策,成为一个粮食大镇也是xx的发展出路,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透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户集中,探索新的农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劳务型农民,使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和头脑灵活的农民作为粮食种植业的领头人。在相同的土地是创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板块经济。
据调查此刻xx镇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大而全,品种多,规模相对来讲还是小。许多“一村一品”的项目的建立还是靠村屯支部或一两个带头的影响下构成的,有的也许一两年内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当中政府应发挥管理的职能,组织专家对整个乡镇的土壤、气候、矿产等资源进行规范,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发现板块经济,既要注重粮经结构比例,又要注重当地实际状况,既要注重稳产高产,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镇内资源,盘活镇内资金,培育新的投资主体。
当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后,他们的眼光不是放在效益农业上,而是大部分钱投在房地产、餐饮、零售和娱乐业上,直接在农业的投资规模小,而且投资的人群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在刚脱离土地时,对土地的一种解脱感和认为自我以前吃苦太多,此刻就应享受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农村投资主体的单一,许多有钱农户不明白该把钱投向何处,由于意识和眼光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别人已有的例子上寻求答案,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发的零售的;住宅楼盖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楼中楼的;网吧开了一个又一个,纯平的液晶的;人们只是在别人的成功中去寻求思路,而没有去创新,去创造一个独有的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来发展。因此,作为党委、政府应当去培育新的投资主体,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流通起来,引导农民向小型企业(如加工业)进行投资,多建设一些前店后厂式的中小型企业。加工业的建设上不妨在打造xx品牌上下功夫,如xx镇的“干豆腐”口感好,质量优,被许多老安图人所认可,就应把这个品牌打出去,要把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使其绿色化,无公害化,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农民签订大豆的订单,与企业签订销售的订单,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个品牌的发展。多开发一些新的品种,把干豆 腐的形式多样化,包装艺术化,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相信这也是一个阳光产业。
4、抓住“东边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设利税大户,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注入活力。
xx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丰富,加之“东边道”铁路的修建更是给xx带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应当审时度势,应当借这个机会把xx的优势展现出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大公司到xx来安家落户。政府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亲商,这样才能为税改后的政府财政收入的保障上开辟财源。
5、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设。
行业协会建设能够说我们此刻还没有一个成型的行业协会,有的虽然制度健全了,但是执行起来的随意性,参加人员的无组织性,使行业协会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民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并且依靠这些组织为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给产销信息服务,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互相压价,互相内耗。以往的农民产业化过程中,加工业或营销业没有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部分加工企业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下了订单,但也很不规范,受经济利益驱动,市场价格高时,农户就把空气农产品卖到市场;市场价格低时,下单企业压价收购或废弃合同。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一种紧密、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此刻应当先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行业协会主要领导职务,逐步由行业业内人士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两到三年内政府工作人员逐步退出各类行业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溶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作用。透过以上办法逐步在xx镇构成一个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优良机制。
【第5篇】英语专业社会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文化进入了中国。语言在这样的相互交往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涌出了大量的英语专业的就业人员,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很热门的专业,被无数的中国学生追捧。而现在,由于过多的人员涉入了英语这一行业,导致大批的英语毕业生难以就业。我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初步了解了一些行情,也希望对此有正确的掌握,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工作就业。特别是人世让我们更大程度上明白人才资源在一个企业当中的至关重要性。这也就对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高要求。
首先,先陈述一下我所了解到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针对这样的主题 ,我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通过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了调查之后,我得出了一些结论。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的人都觉得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太多人会英语了。英语因此成了一个弱势的专业。而认为英语很重要的人则占一小部分,他们认为学好了英语很重要。大部分的人认为现在人才市场上英语需求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仅次于综合能力的是口语好,少数人认为读写,收发邮件,其中有25%的人认为翻译,包括笔头和口头是很需要的。80%的学生认为英语人才需要的'行业是外贸行业,次之的是酒店和旅游。如果说使用英语,更多的时候是在做翻译,70%的人是同意的,完全同意的则占10%,当然不同意的也有少数。在同学们找翻译公司的时候,很多人重视质量,质量好的才是第一,当然也有不少人重视速度还有方便,容易找到的跟快捷的也是一大优势。随着近些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日益趋于国际化,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日益成为毕业生向往的就业目标。特别是在北京土海等国际化大都市,企业在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场合要接触到英文文件、材料、资料以及直接和外方进行业务上的接触。甚至有些公司会在公司的日常文档中要求直接使用英文。所以现在的高水准的企业对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相当高的。
一定程度上几来说,对英语水平的考察还将普偏的成为用人单位对学生水平衡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多数的职位,英语已非专业技能,而是必备的职业素质,自然被企业普遍地采用为招聘考察项目。同时,就英语本身所含意义来看,英语是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已被普遍认同。
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目前人才市场上,英语人才供过于求。几乎没有人认为供不应求,紧缺的。一部分人认为符合要求的不多。50%的人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500元到2000元之间。其次是2000到2500元,几乎没有人期望是1000元以下。一部分人认为2000元往上或者更多。毕业后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去三资企业工作,想去中小名营企业就业的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原则是薪酬待遇,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选择兴趣爱好,其次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大众趋势的。很多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能力,其次是专业成绩与社会阅历,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学校名气。现在专业不对口很普遍,所以很多学生认为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克服的。一般大学生的就业知识主要来源于网上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次是报纸杂志跟你培训机构。对于个人学习的专业,很多人觉得前景较有前途,很少一部分觉得很有前途,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前途或是根本没有想过。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可实际应用水平到底如何呢?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对于千方百计的考证现象,大部分人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少数人认为是一种无聊的消费。求职中困扰人最多的是能力不足,很少人认为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大部分人对于自己能胜任的职位没有考虑过,都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约80%的学生很重视大学的专业课学习,少数人只求一般或者能过就行。由此可见,学习的氛围还是很浓烈的。
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要看他的能力和实力,以及为社会所作的实际贡献的大小。所以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外语的人很多,但是依旧翻译人才紧缺,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去重视英语这门学科,提高自身的水平。在社会提供这么多机遇的条件下,我们更要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水平,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6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XX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