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分析报告

布局分析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10-22 17:30:05 查看人数:31

布局分析报告

【第1篇】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现状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

任务。此时,我州城乡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

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同年,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经过8年的布局调整,按计划至9月,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509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小学撤并462所,由原来的631所降至169所;公办幼儿园撤并1所,由原来的18所降至17所;农民技术学校撤并13所,由原来的79所降至66所;职业学校撤并33所,由原来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3所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均将原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民语学校撤并101所,由原来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个校点),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民汉杂居区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其它地区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的努力,办二十年不落后的教育的目标,借助当时的信贷政策,采取贷一点、借一点、政府补一点、勤工俭学贴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7.75亿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积101.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7.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7亿元,占总投入的16%;自治区专项资金7211万元,占9.1%;州财政安排5153万元,占6.5%;县市财政安排1.71亿元,占22%;学校自筹资金3.68亿元,占46.4%。到底,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的项目资金计算,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州直约5000万元、阜康市约1000万元、吉木萨尔县约1000万元,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8年的调整,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州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可。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教师结构性短缺、超编问题突出。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新机编9号),州编委4月核定我州教职工编制为13369人,而我州实际有教职工14951人,超编1582人。其中,民语教师超800余人,小学、初中汉语教师超700余人。总体而言,我州小学教师超,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农村学校教师超,城镇学校教师缺;民语教师超,双语教师缺。这种状况已给我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随着我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小学生16.5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在校生11.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8.4%,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2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1.6%,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xx年,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左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0-45人,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2-48人。布局调整后,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65人,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标准和自治区的规定。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安全保卫存在隐患。一方面,随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据统计到9月 ,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87所,寄宿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中学生达3万余人,小学生达1万余人,而全州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的安全保卫办法,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四)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够,还没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的现象。

(五)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进行课堂教学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20%,其他的如书记、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跑项目、建校舍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难以服众,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质量,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据民汉合校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的双语教材、教程、双语教师配备、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考核标准、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的投入。随着我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愈来愈少,城镇学生愈来愈多,城镇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后应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的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应作出xx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目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克服短期行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的政策。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

【第2篇】客运站场布局和建设调研报告

科学规划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和建设,将促使我市规范客运市场,优化客运场站结构,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__市区客运站场布局的现状

__市共有10个二级以上等级客运站,其中包括2个一级客运站, 8个二级客运站,另有60多个三、四级站点。__市区有2个一级客运站,即__客运站和永兴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即狼山客运站,还有校西和麦客隆2个配客点。目前__客运站客运量处于饱和状态,永兴客运站客运量较小,狼山客运站作为旅游型客运站,刚刚投入营运,急需扩大市场。校西和麦客隆两个客运集散点设施比较简陋落后,而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改造,以便更好的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十五”期间公路客运快速发展,客运班线及营运里程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公路建设计划逐步落实,“村村通”目标基本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对城乡公路客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__市的营运车辆和旅客运输量还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二、__市区公路客运站布局存在的问题

1.__市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公路客运站分布现状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不相一致。

2.__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开行列车不断增加,但在火车站周边缺少一个能与之配套衔接的公路客运站设施。

3.城乡公路建设计划的逐步落实,“村村通”目标基本已经实现,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衔接的公路客运站设施。

三、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与功能定位

根据《__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以及__市区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基本要求和__市区客运站场布局现状分析,市区现有客运站场布局着重应进行以下调整与规划:

1. 对现有三座汽车客运站即__客运站、永兴客运站和狼山客运站适当进行资源整合,重新定位其各自的服务功能。

2. 火车站前必须新建公路客运站,与铁路客运站组成公铁综合运输枢纽。

3. 在近期建校西客运站作为过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并为将来在__市区东南方向新建城东客运站培育市场。

四、__城区东部建站的建议

目前__市区东部有自发形成的校西、麦客隆两个公路配客点,它们的形成完全是客运市场的自发需求所致。它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_市区东侧无等级客运站的局面,但这两个站点的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根据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预测,根本不能满足市民出行增长的需求。随着__市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向转移,将来势必在城市东南侧形成大规模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

1. 建设过渡性的校西客运站

(1)__市区东侧至今无等级客运站,随着__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出行乘车需求的增长,逐步自发形成了校西与麦客隆两个以配客为主的站点,这是客运市场的一种需求,也为在__市区东侧布设公路客运站打下基础。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客运市场行业管理,不利于客运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__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加强了__与苏南以及长三角的联络,__成为__与__以及长三角联系的一个必经之地。校西客运站作为构通__与苏南以及长三角城东客运站的前期铺垫,会使这种联络成为必要与可能。

(3)__客运站客运业务饱和已经暴露了缺乏继续发展空间的缺陷,而伴随客流增长的车流,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__市区交通拥堵的影响。如能有计划地将__客运站一部分东、南向的客运班线(经调查这部分客流约占车站全部客流的35%左右)以及部分省市区的快速客运班线移至校西客运站,既可以缓解__客运站运营压力,又可以解决校西客运站运输规模问题。

(4)校西客运站客流量将以原校西配客点日均客流量(约20__人)、麦客隆配客点客流量(约20__人)以及由__客运站调整过来的__、__和部分苏南班线的客流(约2300人)为基础而形成。根据初步测算在规划期内校西客运站日发送旅客量为7000人左右。

(5)在经过线路和客流调整之后,校西客运站将以发往__、__方向的省际班车,以及发往苏南地区如__、__等地的班车为主,还包括发往启东、海门、通州等市内城乡客运班线。

校西客运站作为城东客运站的前期市场培育站点,将起到承接过渡作用,满足近期__市区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并为规划中的城东客运站培育良好的客运市场。近期,校西客运站将在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校西客运站为城东客运站的短期过渡站点,不应大规模修建硬件设施,可以简化配置硬件设施设备。由于其客流量较大,建议校西客运站定为三级客运站来建设,采用准二级标准来配置土地和相关设施。根据客流量初步计算校西客运站占用土地为50亩左右,并采用公路客运站“小站房,大站场”的发展模式来配置硬件设施设备,以到达节约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目的。

2. 建设综合性的城东客运站

随着__市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向转移,根据__市区公路网规划,青年路将被建成城市快速通道,通富路、世伦路将会形成中远期__市区的生活主干道。__大学城坐落于市区东南侧,这样在城市东南部居民存在非常大的出行需求。同时根据《__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中对__市区公路客运站应在“主城区东部增设一座汽车客运站”的规划意见,新建城东客运站非常有必要。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__市区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__市区公路网布局完善也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城东客运站的建设应在“十一五”末期、“十二五”初期较为合适。

(1)从远期发展来看,校西客运站作为城东客运站的市场培育站点,将不再能满足中远期居民的出行需求。市区居民将依靠城东客运站的建设满足其东南向出行需求。

(2)__至__“三桥”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__作为一个“尽头式”的交通地位,并将开始发挥其“通过式”的作用。随着__市与苏南、长三角联系的增加,也需要改变过去已经

陈旧、老化的__客运站作为公路客运的形象,重塑一个带有__文化特色的客运站,并以此为__市公路客运标志性建筑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起到__市对外宣传的良好作用。

(3)经过线路调整以后,城东客运站将主要开行发往__、__、苏南等地区的班车,如考虑一部分短途城乡客运班线,初步预测达产年度日均旅客发送量可达25000人左右,完全符合建设一级客运站标准,此时可实现__市东西两个一级客运站遥相呼应的目标。

通过对__市区所有公路客运班线的合理调整,城东客运站将成为发往__、__、苏南等地区长途客运班线的主要站点,为__市融入__一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成为__市区公路客运站的一个东大门。

综上所述,从__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出发,结合铁路通车、车站营运、大桥修筑、南北贯通的实际,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模式应是:东西对称,南北呼应;近市选址,多点布局;新老并重,公铁衔接。该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保持与__市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充分一致性,符合__市“十一五”期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而且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__市区居民出行乘车的需要,体现“服务于民,以人为本”原则。

五、对在__城区东部建站的几点建议

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布局,将影响__市区整体经济发展。同时__市区将成为__市连接__、__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合理布局与建设将成为满足__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__市区居民出行需求的关键。为合理布局与建设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提出以下建议:

1. __市政府综合考虑__市区发展需求,对于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予以大力政策性的支持。

2. 相关主管部门在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方面给与大力扶持。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公路客运站场建设预留相应土地资源,在土地征用与拆迁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筹措方面提供便利,在公共交通设施衔接方面予以积极配合等。

3. 城东客运站所处区政府能够有计划的将其周围地区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商业圈,形成区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供相关政策。

4.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远期规划的实现,城东客运站将被逐步打造成为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主客运站。城东客运站的建设可以借鉴全国其它城市公路客运站场主客运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将其建成为__市、__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客运站场。

【第3篇】清城区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情况的调研报告

清城区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20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20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 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

3、04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第4篇】区农林农机水利局关于我区农业、林业、水利用地预测及布局的报告

根据省、市、区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及按照贡井区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贡国土资发〔2004〕36号)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及时部署,落实了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此次专题预测调研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对全区2004—2020年农业、林业、水利用地的认真分析及全面预测,并对用地进行了合理布局,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林、水利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与方针(一)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区委、区政府在农业生产上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着力狠抓了以实施农业“512”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畜牧强区“219”工程为重点的结构调整,使我区农业生产呈现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随着我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投入力度的加大,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摆在了日益重要的位置,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我区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得到有效的遏制,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得到加强。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农业增加值1.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3元,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65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4万人,对外输出1.01万人,外出务工收入达到7300万元,实现粮食总21464吨,出栏生猪6万头,出栏肉羊1.85万只,出栏小禽畜195万只,水产品产量1100吨,水果产量1443吨,蔬菜产量39976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02%,畜牧业为农民增收贡献50元,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60%。农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512”工程中以龙都早香柚为主的优质水果面积已发展到8812亩,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通过省认定,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园1000亩的任务已经完成;目前,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已全面完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已经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展望未来,我区农业总产值将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畜牧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同时畜牧增加值将保持每年9%的速度递增。“512”工程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必将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二)农、林、水利土地利用目标至规划期末,我区农、林(生态)、水利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围绕我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按照我区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合理、高效的的利用土地,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和项目用地,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1、2010年土地利用近期目标促进农、林、水利用地协调发展,在农业用地上重点是畜牧、水产、果树等用地,其中畜牧用地需求预测为39.3公顷,水产用地为50公倾,其中果树用地包括在林业用地中;在林业用地上,单独选址为7公倾,生态建设用地中公益林建设面积为240公倾,荒山造林面积为1000公倾;在水利用地上,总的用地规模为70公倾,其中单独选址为16公倾。2、2020年土地利用远期目标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在农业用地上重点是畜牧、水产、果树等用地,其中畜牧用地需求预测为62.9公顷,水产用地为100公倾,其中果树用地包括在林业用地中;在林业用地上,重点放在生态建设用地上,其中中公益林建设面积为400公倾,荒山造林面积为1000公倾;在水利用地上,总的用地规模为122公倾,其中单独选址为10公倾。(三)农、林、水利用地的基本方针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遵循以下基本方针:把保护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首位;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地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二、农、林、水利用地预测及布局(一)农业用地预测及布局1、畜牧用地(1)我区畜牧用地现状我区畜牧生产用地现阶段主要体现在种草养畜、畜牧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养殖大户以及重点畜牧工程建设上,由于我区龙头企业少,养殖上仍以农户散养为主,全区各类畜牧规模养殖大户500余户,规模有限,同时多是利用已有房屋的房前屋后,相对来说占地不多。(2)预测依据和用地理由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也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随着我区畜牧强区“219”工程的推进,种草养畜将得到进一步推广,生猪生产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畜牧产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畜牧龙头企业将蓬勃发展,业主投资畜牧业加快,规模养殖效益显现,大户增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畜牧生产建设用地需要量将明显增大。(3)畜牧业用地需求预测及其结果2003年—2020年畜牧业用地需求预测102.2公顷。2003年—2010年用地需求预测39.3公顷,其中:自贡市万达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厂0.3公顷,地点在建设镇回龙村2组;商品肉猪规模养殖项目8公顷,分别为建设镇中心村5、6组2公倾、长土镇新华村1—6组2公倾、艾叶镇高坎村4—8组2公倾、荣边镇团结村2组和4—7组2公倾;LY种猪规模养殖项目1公顷,分别为长土镇新华村1—3组0.3公倾、建设镇中心村4—6组0.3公倾、荣边镇叶合村1—7组0.4公倾;种草养畜发展项目17公顷,分别为建设镇1—9组5公倾、长土镇元坝村1—3组4公倾、荣边镇团结村1—2组2.5公倾、荣边镇尖山村1­­­­—4组3.5公倾、艾叶镇六房村1、5组2公倾;奶牛基地配套建设项目3公顷,地点为建设镇重滩村1—7组3公倾;肉羊规模养殖项目10公顷,分别为建设镇幺塘村1、6组2公倾、艾叶镇石辊村1—4组3公倾、荣边镇团结村1、2组2公倾、荣边镇尖山村1—4组3公倾。2011年—2020年用地需求预测62.9公顷,其中:商品肉猪规模养殖项目12公顷,分别为建设镇中心村5、6组3公倾、长土镇新华村1—6组3公倾、艾叶镇高坎村4—8组3公倾、荣边镇团结村2组和4—7组3公倾;LY种猪规模养殖项目1.2公顷,分别为长土镇新华村1—3组0.3公倾、建设镇中心村4—6组0.3公倾、荣边镇叶合村1—7组0.6公倾;种草养畜发展项目25公顷,分别为建设镇1—9组7公倾、长土镇元坝村1—3组6公倾、荣边镇团结村1—2组3.5公倾、荣边镇尖山村1­­­­—4组4.5公倾、艾叶镇六房村1、5组4公倾;奶牛基地配套建设项目5公顷、地点为建设镇重滩村1—7组5公倾;;肉羊规模养殖项目19.6公顷,分别为建设镇幺塘村1、6组4.6公倾、艾叶镇石辊村1—4组5公倾、荣边镇团结村1、2组4公倾、荣边镇尖山村1—4组6公倾。2、水产用地(1)我区水产用地现状我区现阶段水产养殖主要为天然的池塘和水面,人工开发占地用于水产养殖微乎其微。(2)水产用地预测依据和用地理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区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人民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水产品垂钓基地、名优养殖基地、休稻养鱼等建设项目将蓬勃发展,业主投资水产养殖加快,规模养殖效益显现,大户增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水产生产建设用地需要量将明显增大。(3)水产用地需求预测及其结果为了保持渔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对2004—2020年渔业生产用地提出如下计划。在2003—2010年间计划用地50公倾,其中在建设固胜村建设水产品垂钓基地15公倾,在长土镇黄桷村建水产名优养殖基地15公倾,在荣边镇拱桥村、艾叶镇砖房村各建10公倾休稻养殖基地。在2011—2020年间计划用地100公倾,其中长土镇黄桷村、新华村建设名优养殖基地35公倾,在建设镇固胜村、烟河村建水产垂钓娱乐基地25公倾,在艾叶镇塘边村、荣边新房村各建休稻养鱼基地20公倾。根据规划,2004—2020年全区水产发展计划用地150公倾,其中2003—2010年用地50公倾,2011—2020年用地100公倾。(二)林业、生态建设用地预测及布局1、本级行政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用地现状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覆盖率低,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来看,全区林地面积为1620公倾,森林覆盖率只有21.7%,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上述原因,贡井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1%,坡耕地流失量60%以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预测依据和用地理由按照全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我局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科学、合理的规划了我区2004—2010年和2010—2020年林业用地面积,使我区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得到有效的遏制,森林覆盖率上升,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3、林业、生态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及其结果2003—2010年期间规划林业用地7公倾,分别用于贡井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建设,地点在长土镇黄桷村7组,面积为2公倾;贡井区林业中心苗圃建设,地点在长土镇黄桷村7组,面积为4公倾;贡井区森林防火了望台建设,地点在荣边镇尖山村4组,面积为1公倾。2004—2020年退耕还林主要规划目标如下:2004—2010年,全区公益林规划面积为240公倾,分别为长土镇84公倾、艾叶镇36公倾、建设镇36公倾、荣边镇84公倾;荒山造林(零星植树)面积为1000公倾,分别为长土镇300公倾、艾叶镇100公倾、建设镇300公倾、荣边镇300公倾。2011—2020年,全区公益林规划面积为400公倾,分别为长土镇100公倾、艾叶镇60公倾、建设镇90公倾、荣边镇150公倾;荒山造林(零星植树)面积为1000公倾,分别为长土镇300公倾、艾叶镇100公倾、建设镇300公倾、荣边镇300公倾。(三)水利用地预测及布局1、本级行政区域内水利用地现状及分析评价我区现有各类水利工程817处,其中:水库17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13座),山平塘751口,石河堰12座,提灌站37处,渠道143条,总长114.58Km。我区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都修建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工程老化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投巨资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因此水利用地需要量较大。2、预测依据和用地理由根据《贡井区2003—2020年水利建设规划》、《贡井区水土保持规划》、《贡井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五年(2004—2008年)规划》、《贡井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等规划内容,2003—2020年全区水利规划投资4667万元,规划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座,新建塘堰180处,改造塘堰250处,新建渠道配套25Km,改造渠道48Km,新建集中供水4处,新修电灌站7处,改造14处。3、水利用地需求预测及其结果2004年—2020年水利用地需求预测192公倾,其中:(1)2003年—2010年用地需求预测70公倾,其中:集中供水用地6公倾,小型水库扩建用地15公倾,塘堰新建、扩建用地33公倾,渠道新建改造用地12公倾,电灌站新建、改造用地4公倾(注:70公倾中包括单独选址项目为16公倾,分别为自贡市重滩堰供水有限公司供水工程1公倾,地点在长土镇黄桷村组;艾叶镇幸福水库扩建项目5公倾,地点在艾叶镇石辊村组;建设镇固胜水库扩建项目10公倾,地点在固胜村组)。(2)2011年—2020年用地需求预测122亩,其中:小型水库扩建、新建30公倾,塘堰新建、扩建67公倾,渠道新建、改造用地20公倾,电灌站新建、改造用地5公倾(注:122公倾中包括单独选址项目10公倾,为长土镇石沟水库扩建项目10公倾)。特此报告

【第5篇】清远清城区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 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xx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第6篇】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文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届、每年均要向所辖行政区域的人民报告政府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布局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欢迎借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德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主基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富裕德城、文化德城、幸福德城、和谐德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

——这五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5倍,年均增长10.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6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12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5.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五年累计完成713.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47元、11606元,年均增长11.3%和13.5%。单位gdp综合能耗、安全生产等主要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坚定不移抓三产,毫不动摇促二产,持续升温提一产,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3:46.4:51.3调整到1.9:39.8:58.3。一是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传统服务业繁荣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14家,各类市场93处,物流企业36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亿元,年均增长12.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楼宇企业达到680家,电商业户1500家;恒丰银行、齐鲁银行等一批知名金融机构落户,区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德州农商银行,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和重点服务业城区。二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化工、复合材料、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9亿元、利税23.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3倍、1.61倍。科金产融合创新逐步深化,17家企业挂牌上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达到56家、创新平台41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30.4%,比“十一五”末提高5.9个百分点,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9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三品一标”认证品牌25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9家,流转土地4.77万亩。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新增林地面积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5%,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开放合作日益深化的五年。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7个,完成投资530亿元,实华化工整体搬迁、东北商贸物流城、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运营。累计引进过千万元项目183个,总投资782.9亿元,到位资金357.8亿元,中建材绿色建材产业园、益海嘉里等央企强企项目成功落户。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7.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累计实施道路交通、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治理等城建工程131个,完成投资174亿元,城市功能形象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滨德高速连接线、天衢工业园路网等26条道路建成通车,城乡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两河四岸”等33个重点征收项目,征收总面积429万平方米;启动实施堤岭、池口等44个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住宅区改造,惠及1.85万户居民。推进大绿化、水污染整治、空气质量改善等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横河景观提升、新华污水管网等治污工程投入使用,高标准完成海河迎查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实施19个农村并建社区、入住8578户,规划建设32个现代产业园区,黄河涯镇被列入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74%提高到85.1%。

——这五年,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累计投入5.2亿元实施“校舍提升”工程,新建、改造明诚学校、第四实验小学等9所学校和3所中心幼儿园,德州十中、学院附小等投入使用,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净增6200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2.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构建起以城乡低保为主,大病救助、五保供养、救济救助等为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1.28万人,累计发放贷款3.28亿元。市立医院病房楼副楼、联合医院医养结合中心投入使用,基层卫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面落实各项计生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建成3所养老机构、13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3处农村幸福院,被列为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五连冠”。区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社区文体小广场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成功申遗。乡村文明行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区。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启动幸福社区建设试点,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群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连年保持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行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此外,物价、档案、史志、老龄、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武装、残疾人事业等也连年取得新的成绩。

——这五年,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施政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集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坚持依法行政,扎实开展“六五”普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296件。编制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光辉业绩,而且探索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一是坚持发展高于一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一切。五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税体制、教育医疗和金融、商事、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向“转调创”要空间,大力实施“61111”创新发展工程,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型。三是坚持实干创造一切。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激情创业、争先创优”主基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顺利完成新湖饭店征收、城隍庙市场搬迁、创卫复审等攻坚任务,彰显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锤炼了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凝聚起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的信心与力量。四是坚持民生重于一切。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理念,每年把可用财力的70%投向民生领域,先后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卫生系统养老保险统筹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养老机构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与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在此,我代表德城区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稳增长压力依然很大;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现代服务业层次不高,工业经济缺大少强、财税贡献度较弱;生态环境亟待治理改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平衡压力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作风不严不实问题仍然存在,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区政府按照区委《关于制定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中共德城区委第十五届五次全会审议。《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大会,请一并予以审议。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弘扬“激情创业、争先创优”主基调,唱响“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主旋律,以协同发展为引领,大力实施“三二联动、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建设富裕德城、文化德城、幸福德城、和谐德城,打造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综合能耗、pm2.5等均控制在下达指标以内。战略重点是: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工业联动发展、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扶持培育新兴业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全力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做大做强高端工业,提升天衢工业园、新华生态科技创新园等载体功能,培植壮大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附加值高的高端工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力争到2022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9%以上。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加大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重解决好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让广大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向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延伸,稳妥有序推进两区同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倾力培植经济强镇、特色名镇,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打造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精准发力、精益管控,强力推进大气、污水、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构筑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项目准入,严把投资强度,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70%以上的村庄达到省级绿化示范村标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倡导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协同发展,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德州“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发挥中心城区比较优势,与京津济地区开展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积极承接京津地区要素外溢和产业转移。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强专业化队伍和科学化机制建设,发挥好各类招商平台作用,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高精尖缺”需求导向,培养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外经外贸发展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强大发展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问题导向,以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和行政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破除阻力,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促进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和谐小康新德城。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努力让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集中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标准化水平,统筹发展学前、职业、特殊和成人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更高水平的就业创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着力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行动,提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化解社会矛盾,严打违法犯罪,强化安全生产,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安全感、更大幸福感。

三、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22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5%。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大力开展“转型升级推进年”活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业态提升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消费升级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统筹发展、提质增效,力争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8.1%。一是优化商业布局。重点打造新湖城市商业主中心,万达、唐人、东北城、天衢、城南片区五个商业次中心,新湖城市游憩商贸区、外滩景观商业休闲带两大“精品商圈”,以及新街口、火车站主题步行街等6个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中心,形成高端商业引领、大型综合体带动、多元化商贸资源支撑的现代商贸发展体系。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大力实施百亿元商贸航母、百场千店、百年老店“三百”工程,引导德百、银座等商贸龙头企业顺应消费升级规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引导运达、永兴等物流园区建设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末端配送网络,力争全年物流配送额达到440亿元,增长10%。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依托东北城、天虹广场等载体,打造电子商务融合创新平台,力争新增电商企业60家,交易额达到24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宝丽洁等服务业企业,积极发展家庭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四是大力培植楼宇经济。制定楼宇经济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特色方向,推动楼宇资源合理布局、集聚发展。依托万达广场、银座大厦、天翔大厦等,积极引进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业态,加快建设工业电商、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器等主题楼宇和楼宇群。全年新增楼宇企业200家,创建税收过千万元楼宇6座。

(二)以转型升级为路径,集聚发展高端工业。强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引领,坚持培大扶强与铺天盖地相结合、扩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一是培强重点企业。集中培植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对列入全市“三个100”工程的21家企业,逐一制定个性化培植方案,推动实华化工、格瑞德集团等10家大企业持续膨胀,齿轮公司、鑫华润等6家“三高”型企业提升优势,力维机械、梅卡尔机电等5家创新型企业加速裂变。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打造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国际眼光的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力争到年底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5家,其中过30亿元的1家;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8家,其中过5000万元的3家。二是壮大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延伸路线图,推行“一产一策”,重点培植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2—3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实华化工40万吨edc催化重整等项目,拓展氟化工产业链条,尽快建成百亿级综合性化工园区。全力推进凯盛晶华绿色建材产业园一期工程,3—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玻璃产业基地。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按照“腾笼换鸟”思路,推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导向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运营模式等进行多元化创新,实现u型价值链流程再造。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大数据、工业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用,精心培育以力维机械、梅卡尔机电为代表的新型履带、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德城智造”品牌。加快科金产融合创新步伐,强化与京津济等地区大院大所对接力度,力争共建科技创新平台50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项;积极引进银行、基金、保险、融资租赁、中介服务组织等金融机构,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力争1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让金融活水更高效流向实体经济。四是做强园区载体。天衢工业园按照“九通一平三化”标准,改造提升萱蕙路、阳光路等主次道路,完善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1.8千米铁路专用线,打造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的铁路物流园区。新华生态科技创新园坚持高点定位、产城融合,以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创新孵化、金融商务为方向,培植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以上,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三)以提质增效为方向,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安全农业,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化思路、基地化方式推进园区建设,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和中新农业产业园,加快优质菜、优质鱼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产供销、贸工农融合发展,重点培植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家。二是提高农业发展质效。积极推进“放心农场”建设,新建改造标准化养殖场20处,新增设施蔬菜3000亩,创建“三品一标”品牌5个。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依托“家配易”、“金满仓”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培育农业电商村、电商街80个。筹建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实施涵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快马颊河、减河、岔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提高城乡水灾害防御能力。实施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治理黄河涯镇沙杨河风沙片区;抓好二屯镇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四)以协同发展为契机,持续深化“两年”活动。发挥新常态下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稳投资实现稳增长。一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问题导向,完善推进机制,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495亿元的66个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26亿元。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对接,在产业发展、旧城改造和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加快推进协同发展。积极对接京津济地区协会商会、央企强企、大院大所,谋划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高端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探索推行“互联网+招商”模式,强化“线上+线下”一站式招商服务,广泛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30个以上,到位资金65亿元以上。强力突破外经外贸,培育壮大博旺五金、鲁冠制动等30家重点企业,力争进出口总值达到3亿美元以上,实现恢复性增长;鼓励益海嘉里、元茂纺织等企业增资扩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三是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依托万达广场、银座大厦、京津冀服务外包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对接中关村、联东u谷等园区平台,引进培育各类众创空间、创客基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引导社会人才、创业能人、草根人才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力争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000家。

(五)以一体发展为目标,做优做美中心城区。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动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一是加快推进城建工程。实施民生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景区生态建设等总投资73.5亿元的6大类、61项城建工程。重点推进池口、堤岭等15个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确保完成邹李、大东关一期等安置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新建改造天河路、华润南路等11条道路,拓展城市发展框架。二是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动管理精细化、法治化、效能化。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开展违章建设大整顿行动,使街区更整洁、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深入开展老旧住宅小区三年改造行动,启动首批50个小区综合整治,成立区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组建政府主导的物业服务中心,解决社区治理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产业链接、交通一体、生态共建、服务共享”思路,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卫星城。推进南部生态区核心路网、二屯镇虎仓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老油路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镇驻地、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加强镇驻地供水、供气、供热等配套工程建设,完善提升小城镇功能。稳妥推进“两区同建”,抓好9个并建社区建设,入住居民2431户。四是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实施“清霾行动”,加大建筑工地、露天烧烤、重污染企业、机动车排气等综合治理力度,城区裸露土地绿化实现全覆盖,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新常态”。加快推进华北纸业等污水处理工程,实施萱蕙河、南干渠水体综合治理,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抓好鲁冀边界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及林业生态建设,新增造林面积3500亩,打造绿色屏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六)以普惠共享为宗旨,建设和谐幸福德城。坚持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解决大班额及全面改薄实施方案,新建扩建城区中小学15所、镇街学校6所,新增学位2.4万个。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德城职教园区建设,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开发、创业工程推动,新增城镇就业41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00人。全年新增企业养老保险扩面4000人、征缴基金2.6亿元,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和保障标准,确保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启动南部生态区养老示范城项目,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两年脱贫、一年兜底、两年巩固”目标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部署,深入开展“五个一批”脱贫行动,确保今年完成70%的脱贫任务。四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加快市立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黄河涯镇卫生院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满足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五是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扎实开展“德城文明·德州文明”等活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城市文脉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打造梁子黑陶、新街口等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成五环体育馆改造提升、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改扩建项目,高标准建设一批农村文体小广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六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和精细化,认真倾听社情民意,努力解决群众诉求;深入推进平安德城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防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天网工程”,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认真做好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史志、老龄、武装、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残疾人等工作,围绕大局,发挥职能,不断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

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面对发展新要求、群众新期盼,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更加自觉抓好政府自身建设,更好担当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坚持改革为先。持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统筹抓好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重点事项,深化财政、金融和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改革协调有序推进。

(二)坚持法治为纲。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落实“四张清单”制度,着力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镇街综合执法平台试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执法力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坚持实干为要。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大力弘扬戒浮躁、尚实干,戒畏难、尚攻坚,戒庸懒、尚勤俭“三戒三尚”精神,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提高干部队伍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加快发展、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强化目标管理、过程督查和绩效考核,严惩“庸懒散”,重治“为政不为”,增强政府工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坚持廉洁为本。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从严从实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力度,防范权力“越线”,以廉政勤政新成效取信于民。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唯有付出更大努力,才能担当起发展重任;唯有倾注全部心血,才能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富裕德城、文化德城、幸福德城、和谐德城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2、“61111”创新发展工程: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目标,打造6大创新板块,实施100个重大创新项目,培育100家创新企业,发展100家创新平台(载体),集聚1000名创新创业人才。

3、“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

4、“一区四基地”: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

5、“五个一批”脱贫行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6、“三个100”工程:100家大企业,100家高技术、高成长、高税收预期的“三高”型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

7、“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8、“九通一平三化”:“九通”指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指土地自然地貌平整;“三化”指路面硬化、路灯亮化、道路绿化。

9、“两年”活动:“重点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

10、“两区同建”: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

11、“城市记忆工程”:抢救并保存反映城市发展历程的文字、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构建全面反映城市面貌的档案资源系统。

12、“四张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第7篇】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

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称为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指各种气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依然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查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两人一组,对我乡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业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1、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乡位于长江以南的沅水河边,纬度偏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明显。在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控制,比较干冷,在准静止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带来了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所盘踞,气候高温多雨。春季,地面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秋季是从夏入冬的过渡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撤,表现为湿度小的秋高气爽天气。总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为我乡显著的气候特征。

2、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水资源指的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这是一种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

沅水穿境而过,大小溪流以及池塘星罗棋布,境内修筑了八座中ⅱ型水库,加上春夏降水量大,因而,我乡水资源量非常丰富,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要。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指的是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我乡土地资源按其用途和利用状况,可以概分为耕地、园地、林地以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

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指的是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我乡生物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等。我乡森林覆盖率约为65.7%,主要有杉木、松木、油茶、油桐等树种,比较珍稀的有银杏、水杉等树种;主要的野生生物资源有穿山甲、娃娃鱼、黄姜、蘑菇等;水产资源比较丰富,淡水鱼类品种多,约有50多种,主要有鲤鱼、鲢鱼、鳙鱼、草鱼、扁鱼等,的河鱼在怀化市是非常有名的。

农业布局亦称农业分布或农业配置,指的是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及其所隶属的各生产门类与各种产品的地域分布和地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各种产品的空间安排。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农业各部门的分布能以最小的消耗满足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需求,并尽可能分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业各部门和农作物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般地说对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它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决定了农业布局的基本特点、形式、范围和水平。合理的农业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

我乡农业生产布局秉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原则,对我乡农业生产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长足发展。在南家坊村所在的沅水河冲积地块,利用谢玉剑反季节蔬菜种植经验,带动和发展发季节蔬菜;在坪村所在的沿河地块,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榨菜种植和棉花制种;在罗家冲村的沿河草地、荒滩、水田沟渠,进行白鹅养殖;在青市村,依靠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进行黄羊养殖。总之,我乡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依靠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动,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区划,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乡在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是:

2、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用地中,中低产田就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2.8%,低产园地、低产林地、低产水面分别占全乡园地、林地及淡水养殖水面的19.6%、16.9%和60.7%。

3、局部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乡土地中的山坡地比重较大,山坡地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4.4%,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和地力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及生活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农村水源污染迅速扩大。

此外,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8篇】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 **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2014人。 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扩大,**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2038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二、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的问题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2、在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各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 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2076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了近三年以及到XX年、2020年学校建设规划,应搞好与市规划局的衔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XX-XX年期间:新建白马湖完中、荷花塘初级中学。今年完成白马湖完中的征地工作,明年开始启动建设。XX年前完成荷花塘初中的征地工作。扩建北正街小学,今年置换学校内三栋宿舍,临校征地七亩,明年工程完工。扩建育英北校,今年完成校内两栋教师宿舍楼的拆迁工作,明年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东升小学,将学校临街25米内的居民住宅楼征用拆除,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七里桥小学,今年完成征地工作。维修扩建东郊中学,规划部门要作好用地安排。XX-XX年期间:新建柳叶湖中学,武陵区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完成德山中学配套建设。XX-2020年期间:按城区人口2020年达到85万计划,拟新建中学3所(含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 3、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学校建设。今后市本级的投入,除新建学校外,应把投向重点从外部环境改造转移到内部设施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上来。对市十一中、十三中等学校予以重点扶持,改善其内部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吸纳功能。待条件成熟后,剥离市七中初中部,逐步缩小长怡初中规模。武陵区的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城区教育,不能挤占挪用。二是落实房产开发建校政策。鉴于省里没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土地挂牌拍卖时,可以设置前置条件,让房

产开发商承担相应社会义务,以减轻政府负担。三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今后在市城区新扩、改建中小学,除劳保基金外,其他报建费用一律全免。四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4、支持武陵区新扩建学校。考虑到武陵区今明两年新扩建5所学校的投入大,约需资金4000万元左右,建议市政府采取以奖促投的方式,适当予以支持。 5、规范招生行为。原则上实行划片招生,确保市十三中、十一中、武陵区东郊中学的生源基本满额,缓解城区其他初中学校的压力。针对今年城区高中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职业学校要尽量多招城区学生,不要与县市抢生源,更不要花钱买学生。同时,提高城区初中毕业生上职高的比率,以缓解普通高中的压力。

[1]

【第9篇】城区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 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 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

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XX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第10篇】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查报告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

**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2022人。

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扩大,**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2038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二、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的问题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2、在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各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

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2076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了近三年以及到20xx年、2022年学校建设规划,应搞好与市规划局的衔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分期新扩建一批中小学校。20xx-20xx年期间:新建白马湖完中、荷花塘初级中学。今年完成白马湖完中的征地工作,明年开始启动建设。20xx年前完成荷花塘初中的征地工作。扩建北正街小学,今年置换学校内三栋宿舍,临校征地七亩,明年工程完工。扩建育英北校,今年完成校内两栋教师宿舍楼的拆迁工作,明年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东升小学,将学校临街25米内的居民住宅楼征用拆除,新建一栋教学楼。扩建七里桥小学,今年完成征地工作。维修扩建东郊中学,规划部门要作好用地安排。20xx-20xx年期间:新建柳叶湖中学,武陵区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完成德山中学配套建设。20xx-2022年期间:按城区人口2022年达到85万计划,拟新建中学3所(含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

3、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学校建设。今后市本级的投入,除新建学校外,应把投向重点从外部环境改造转移到内部设施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上来。对市十一中、十三中等学校予以重点扶持,改善其内部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吸纳功能。待条件成熟后,剥离市七中初中部,逐步缩小长怡初中规模。武陵区的教育费附加要全额用于城区教育,不能挤占挪用。二是落实房产开发建校政策。鉴于省里没有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土地挂牌拍卖时,可以设置前置条件,让房产开发商承担相应社会义务,以减轻政府负担。三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今后在市城区新扩、改建中小学,除劳保基金外,其他报建费用一律全免。四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4、支持武陵区新扩建学校。考虑到武陵区今明两年新扩建5所学校的投入大,约需资金4000万元左右,建议市政府采取以奖促投的方式,适当予以支持。

5、规范招生行为。原则上实行划片招生,确保市十三中、十一中、武陵区东郊中学的生源基本满额,缓解城区其他初中学校的压力。针对今年城区高中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职业学校要尽量多招城区学生,不要与县市抢生源,更不要花钱买学生。同时,提高城区初中毕业生上职高的比率,以缓解普通高中的压力。

【第11篇】关于教育结构布局的调研报告

巴川镇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举足轻重。它既是铜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县教育的主导;它既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好巴川教育,应当是我县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今年3月教体文卫专委会就巴川城区教育结构布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学校,实地察看,查考数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形成了此报告。

一、巴川城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致使学校超负荷运转。

自1992年成立第一个城建指挥部,巴川城区已由3平方公里发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增长到5万。各类学校学生数从5468人增加到10776人(不含师范)。然而,学校数没有增加,学生数却增加了一倍,全凭挖掘学校潜力和超负荷来承受的。目前城区小学班均已达69.1人,初中班73.4人,普高69.4人。按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小学班额40-45人,初中45人(一类)高中50人,足见严重超额。据教师反映,由于超员,教室缺氧,特别是复天,室内高温不下,浊气难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㈡教学设施不达标,有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根据重庆市普九验收细则,抽出几个数据分析就可见一斑。县、镇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均16平方米,初中24平方米;运动场地:小学生均2平方米,初中生均2.5平方米;实验室24个班以上五间。而实际情况是:实验一小学生占地才9.6平方米,运动场才1.平方米,实验室差5间以上。巴川中学生均占地才11.9平方米,运动场3.6平方,实验室差4间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学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数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区将长期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从静态数据分析。一是在校生人数严重超额,小学60个班,有学生4198人,超额1498人,足够另开33个班;巴川中学30个班,有学生223 人,超额887人,足够另开24个班;铜中、铜郭中学54个班,有学生3770人,超额1070人,足够另开21个班。二是全市科学兴渝战略规划要求,10年内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我县连续12年初中毕业生数均处于高峰期,年均高达11000余人,而我县现有各类高中阶段入学数是3000余人,按10年增长到80%入高中计,将达到8800人,净增5800人,年均将递增580人,足够开办12个班。从动态数据分析。一是小学目前各年入学基数比较,年递增25%,增加数显然是中途转入。二是按城市发展预测,每年增加4000人入城,按20%为就学人员计,即有80人,可开16个班,由此推算,5年就将增加80个班,10年即160个班。

综上两方面数据,即使只考虑扩大高中招生和城区人口增加两个因素,巴川城区现有学校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的。学生入学难已是当务之急。涉及千家万户,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二、几点建议。

㈠尽快建好一所小学,规划一所小学。

目前,巴川镇已选定校址,建一所36班规模的小学,其中东郭中学转入12个班,实际净增24个班。可以解决3-5年新增入学数,3-5年以后,又将面临小学入学难问题。因此,现在还需要及时规划一所36个班规模的小学。保持与城市同步发展,不能因其它建设而打乱规划。

㈡两年内增设一个初中部,五年内建好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

巴川城郊的三所初中,主要承担原四郭的初中教育,可适量吸纳城区学生。城区初中入学问题,建议在新建的学校投一个初中部,来暂缓解巴川中学的压力。这也是符合国家“打破各类学校彼此隔绝”精神的。一个地区的高层教育宜设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中学校集中于巴川城区为宜。鉴于目前高中的发展势态,只宜逐步恢复2-3所原单设中学高中部,不宜全面开花。主要缓解铜梁中学、铜郭中学的压力,起暂时过渡的作用。建议在五年内建成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校址宜定在个私园区,并及早作好前期规划。加上铜中、铜郭中学,10年内高中达到120个班规模。

㈢抓好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1、目前巴川城区24个幼儿园点,只有一所公办园。这是一个好势头,应于鼓励和扶持。近年社会力量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实力单薄,但大浪淘沙,必有生机,应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导。

2、现有的公办各类学校,可以有选择的推行股份制,或租赁,或出售。可以置换部分资金出来投入新的发展。

3、新建的党校,可以办成一所综合型学校。既办成人教育,也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㈣集各方之财,办教育为人民。

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对小平同志和江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有深刻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并且付诸行动。

对巴川城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有误区。它不只是巴川镇的“责任田”,也是全铜梁的“责任田”。应当举各方之财投入它。建议:

1、新规划学校的土地或无偿划拨,或实行优惠,优惠部分由几个指挥部分摊解决。

2、在企业改制中和其它国有资产中置换出来的资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投入教育发展。

3、可以推行股份制办学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4、西部大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或融资。

5、走群众路线,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搞适量的捐集资。

6、争取政策,调整学校收费,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投入发展。学校政策性收费已是多年未调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学费80元、住宿费20元,改善办学条件费50元,明显偏低,可以争取调整。

【第12篇】关于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研报告

巴川镇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举足轻重。它既是铜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县教育的主导;它既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好巴川教育,应当是我县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今年 3 月教体文卫专委会就巴川城区教育结构布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学校,实地察看,查考数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形成了此报告。

一、巴川城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致使学校超负荷运转

自 1992 年成立第一个城建指挥部,巴川城区已由3平方公里发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从 3 万增长到 5 万。各类学校学生数从 5468 人增加到 10776 人(不含师范)。然而,学校数没有增加,学生数却增加了一倍, 全凭挖掘学校潜力和超负荷来承受的。目前城区小学班均已达 69.1 人,初中班 73.4 人,普高 69.4 人。按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小学班额 40-45 人,初中 45 人(一类), 高中 50 人,足见严重超额。据教师反映,由于超员,教室缺氧,特别是复天,室内高温不下,浊气难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㈡教学设施不达标,有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根据重庆市普九验收细则,抽出几个数据分析就可见一斑。

县、镇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均 16 平方米,初中 24 平方米;运动场地:小学生均 2 平方米,初中生均 2.5 平方米;实验室 24 个班以上五间。而实际情况是:实验一小学生占地才 9.6 平方米,运动场才 1.8 平方米,实验室差 5 间以上。巴川中学生均占地才 11.9 平方米,运动场有 3.6 平方,实验室差4间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学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数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区将长期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从静态数据分析。一是在校生人数严重超额,小学 60 个班,有学生 4198 人,超额 1498 人,足够另开33个班;巴川中学 30 个班,有学生 2237 人,超额 887 人, 足够另开 20 个班;铜中、铜郭中学 54 个班,有学生 3770 人,超额 1070 人, 足够另开 21 个班。二是全市科学兴渝战略规划要求, 10 年内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应达到 80% 以上。我县连续 12 年初中毕业生数均处于高峰期,年均高达 11000 余人 而我县现有各类高中阶段入学数是 3000 余人,按 10 年增长到 80% 入高中计,将达到 8800 人, 净增 5800 人,年均将递增 580 人,足够开办 12 个班。

从动态数据分析。一是小学目前各年入学基数比较,年递增 25% , 增加数显然是中途转入。二是按城市发展预测,每年增加 4000 人入城,按 20% 为就学人员计,即有 800 人,可开16个班,由此推算,5年就将增加 80 个班, 10 年即 160 个班。

综上两方面数据,即使只考虑扩大高中招生和城区人口增加两个因素,巴川城区现有学校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的。学生入学难已是当务之急。涉及千家万户,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二、几点建议。

㈠尽快建好一所小学,规划一所小学。

目前,巴川镇已选定校址,建一所 36 班规模的小学,其中东郭中学转入 12 个班,实际净增 24 个班。可以解决 3-5 年新增入学数, 3-5 年以后,又将面临小学入学难问题。因此,现在还需要及时规划一所 36 个班规模的小学。保持与城市同步发展,不能因其它建设而打乱规划。

㈡两年内增设一个初中部,五年内建好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

巴川城郊的三所初中,主要承担原四郭的初中教育,可适量吸纳城区学生。城区初中入学问题,建议在新建的学校投一个初中部,来暂缓解巴川中学的压力。这也是符合国家“打破各类学校彼此隔绝”精神的。

一个地区的高层教育宜设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中学校集中于巴川城区为宜。鉴于目前高中的发展势态,只宜逐步恢复 2-3 所原单设中学高中部, 不宜全面开花。主要缓解铜梁中学、铜郭中学的压力,起暂时过渡的作用。建议在五年内建成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校址宜定在个私园区,并及早作好前期规划。加上铜中、铜郭中学,xx年内高中达到 120 个班规模。

㈢抓好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1、目前巴川城区 24 个幼儿园点,只有一所公办园。这是一个好势头,应于鼓励和扶持。近年社会力量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实力单薄,但大浪淘沙,必有生机,应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导。

2、现有的公办各类学校,可以有选择的推行股份制,或租赁,或出售。可以置换部分资金出来投入新的发展。

3、新建的党校,可以办成一所综合型学校。既办成人教育,也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㈣集各方之财,办教育为人民。

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对小平同志和江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有深刻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并且付诸行动。

对巴川城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有误区。它不只是巴川镇的“责任田”,也是全铜梁的“责任田”。应当举各方之财投入它。建议:

1、新规划学校的土地或无偿划拨,或实行优惠,优惠部分由几个指挥部分摊解决。

2、在企业改制中和其它国有资产中置换出来的资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投入教育发展。

3、可以推行股份制办学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4、西部大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或贷款。

5、走群众路线,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搞适量的捐集资。

6、争取政策,调整学校收费,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投入发展。学校政策性收费已是多年未调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学费80元、住宿费20元,改善办学条件费50元,明显偏低,可以争取调整。

【第13篇】对客运站场布局和发展调研对策调研报告

科学规划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和建设,将促使我市规范客运市场,优化客运场站结构,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__市区客运站场布局的现状

__市共有10个二级以上等级客运站,其中包括2个一级客运站, 8个二级客运站,另有60多个三、四级站点。__市区有2个一级客运站,即__客运站和永兴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即狼山客运站,还有校西和麦客隆2个配客点。目前__客运站客运量处于饱和状态,永兴客运站客运量较小,狼山客运站作为旅游型客运站,刚刚投入营运,急需扩大市场。校西和麦客隆两个客运集散点设施比较简陋落后,而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改造,以便更好的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十五”期间公路客运快速发展,客运班线及营运里程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公路建设计划逐步落实,“村村通”目标基本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对城乡公路客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__市的营运车辆和旅客运输量还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二、__市区公路客运站布局存在的问题

1.__市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公路客运站分布现状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不相一致。

2.__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开行列车不断增加,但在火车站周边缺少一个能与之配套衔接的公路客运站设施。

3.城乡公路建设计划的逐步落实,“村村通”目标基本已经实现,还需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衔接的公路客运站设施。

三、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与功能定位

根据《__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以及__市区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基本要求和__市区客运站场布局现状分析,市区现有客运站场布局着重应进行以下调整与规划:

1. 对现有三座汽车客运站即__客运站、永兴客运站和狼山客运站适当进行资源整合,重新定位其各自的服务功能。

2. 火车站前必须新建公路客运站,与铁路客运站组成公铁综合运输枢纽。

3. 在近期建校西客运站作为过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并为将来在__市区东南方向新建城东客运站培育市场。

四、__城区东部建站的建议

目前__市区东部有自发形成的校西、麦客隆两个公路配客点,它们的形成完全是客运市场的自发需求所致。它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__市区东侧无等级客运站的局面,但这两个站点的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根据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预测,根本不能满足市民出行增长的需求。随着__市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向转移,将来势必在城市东南侧形成大规模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

1. 建设过渡性的校西客运站

(1)__市区东侧至今无等级客运站,随着__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出行乘车需求的增长,逐步自发形成了校西与麦客隆两个以配客为主的站点,这是客运市场的一种需求,也为在__市区东侧布设公路客运站打下基础。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客运市场行业管理,不利于客运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苏通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加强了__与苏南以及长三角的联络,__成为苏北与江南以及长三角联系的一个必经之地。校西客运站作为构通苏北与苏南以及长三角城东客运站的前期铺垫,会使这种联络成为必要与可能。

(3)__客运站客运业务饱和已经暴露了缺乏继续发展空间的缺陷,而伴随客流增长的车流,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__市区交通拥堵的影响。如能有计划地将__客运站一部分东、南向的客运班线(经调查这部分客流约占车站全部客流的35%左右)以及部分省市区的快速客运班线移至校西客运站,既可以缓解__客运站运营压力,又可以解决校西客运站运输规模问题。

(4)校西客运站客流量将以原校西配客点日均客流量(约20__人)、麦客隆配客点客流量(约20__人)以及由__客运站调整过来的上海、浙江和部分苏南班线的客流(约2300人)为基础而形成。根据初步测算在规划期内校西客运站日发送旅客量为7000人左右。

(5)在经过线路和客流调整之后,校西客运站将以发往上海、浙江方向的省际班车,以及发往苏南地区如苏州、常州等地的班车为主,还包括发往启东、海门、通州等市内城乡客运班线。

校西客运站作为城东客运站的前期市场培育站点,将起到承接过渡作用,满足近期__市区居民东南向出行需求,并为规划中的城东客运站培育良好的客运市场。近期,校西客运站将在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校西客运站为城东客运站的短期过渡站点,不应大规模修建硬件设施,可以简化配置硬件设施设备。由于其客流量较大,建议校西客运站定为三级客运站来建设,采用准二级标准来配置土地和相关设施。根据客流量初步计算校西客运站占用土地为50亩左右,并采用公路客运站“小站房,大站场”的发展模式来配置硬件设施设备,以到达节约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目的。

2. 建设综合性的城东客运站

随着__市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向转移,根据__市区公路网规划,青年路将被建成城市快速通道,通富路、世伦路将会形成中远期__市区的生活主干道。__大学城坐落于市区东南侧,这样在城市东南部居民存在非常大的出行需求。同时根据《__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中对__市区公路客运站应在“主城区东部增设一座汽车客运站”的规划意见,新建城东客运站非常有必要。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__市区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__市区公路网布局完善也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城东客运站的建设应在“十一五”末期、“十二五”初期较为合适。

(1)从远期发展来看,校西客运站作为城东客运站的市场培育站点,将不再能满足中远期居民的出行需求。市区居民将依靠城东客运站的建设满足其东南向出行需求。

(2)__至江南“三桥”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__作为一个“尽头式”的交通地位,并将开始发挥其“通过式”的作用。随着__市与苏南、长三角联系的增加,也需要改变过去已经陈

旧、老化的__客运站作为公路客运的形象,重塑一个带有__文化特色的客运站,并以此为__市公路客运标志性建筑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起到__市对外宣传的良好作用。

(3)经过线路调整以后,城东客运站将主要开行发往上海、浙江、苏南等地区的班车,如考虑一部分短途城乡客运班线,初步预测达产年度日均旅客发送量可达25000人左右,完全符合建设一级客运站标准,此时可实现__市东西两个一级客运站遥相呼应的目标。

通过对__市区所有公路客运班线的合理调整,城东客运站将成为发往上海、浙江、苏南等地区长途客运班线的主要站点,为__市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成为__市区公路客运站的一个东大门。

综上所述,从__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出发,结合铁路通车、车站营运、大桥修筑、南北贯通的实际,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布局模式应是:东西对称,南北呼应;近市选址,多点布局;新老并重,公铁衔接。该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保持与__市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充分一致性,符合__市“十一五”期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而且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__市区居民出行乘车的需要,体现“服务于民,以人为本”原则。

五、对在__城区东部建站的几点建议

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布局,将影响__市区整体经济发展。同时__市区将成为__市连接上海、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合理布局与建设将成为满足__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__市区居民出行需求的关键。为合理布局与建设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提出以下建议:

1. __市政府综合考虑__市区发展需求,对于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予以大力政策性的支持。

2. 相关主管部门在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方面给与大力扶持。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公路客运站场建设预留相应土地资源,在土地征用与拆迁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筹措方面提供便利,在公共交通设施衔接方面予以积极配合等。

3. 城东客运站所处区政府能够有计划的将其周围地区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商业圈,形成区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供相关政策。

4.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远期规划的实现,城东客运站将被逐步打造成为__市区公路客运站场的主客运站。城东客运站的建设可以借鉴全国其它城市公路客运站场主客运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将其建成为__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客运站场。

【第14篇】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情况的调研报告

4月中旬,州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在州政协副主席马万新的带领下,对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现状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任务。此时,我州城乡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

,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同年,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经过8年的布局调整,按计划至9月,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509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小学撤并462所,由原来的631所降至169所;公办幼儿园撤并1所,由原来的18所降至17所;农民技术学校撤并13所,由原来的79所降至66所;职业学校撤并33所,由原来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3所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均将原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民语学校撤并101所,由原来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个校点),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民汉杂居区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其它地区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的努力,办二十年不落后的教育的目标,借助当时的信贷政策,采取贷一点、借一点、政府补一点、勤工俭学贴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7.75亿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积101.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7.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7亿元,占总投入的16%;自治区专项资金7211万元,占9.1%;州财政安排5153万元,占6.5%;县市财政安排1.71亿元,占22%;学校自筹资金3.68亿元,占46.4%。到底,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的项目资金计算,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州直约5000万元、阜康市约1000万元、吉木萨尔县约1000万元,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8年的调整,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州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可。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教师结构性短缺、超编问题突出。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新机编9号),州编委4月核定我州教职工编制为13369人,而我州实际有教职工14951人,超编1582人。其中,民语教师超800余人,小学、初中汉语教师超700余人。总体而言,我州小学教师超,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农村学校教师超,城镇学校教师缺;民语教师超,双语教师缺。这种状况已给我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随着我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小学生16.5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在校生11.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8.4%,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2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1.6%,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xx年,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左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0-45人,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2-48人。布局调整后,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65人,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标准和自治区的规定。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安全保卫存在隐患。一方面,随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据统计到9月,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87所,寄宿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中学生达3万余人,小学生达1万余人,而全州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的安全保卫办法,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四)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够,还没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的现象。

(五)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进行课堂教学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20%,其他的如书记、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跑项目、建校舍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难以服众,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质量,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据民汉合校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的双语教材、教程、双语教师配备、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考核标准、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的投入。随着我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愈来愈少,城镇学生愈来愈多,城镇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后应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的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应作出xx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目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克服短期行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的政策。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

(三)分类核定民汉教师编制,妥善安置超编教师。一是将民语教师编制与汉语教师编制分别按学生数核定,不能用民语教师编制冲抵汉语教师编制。二是确保汉语教学正常进行。建议州党委和政府授权县市政府出台具体、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编教师。允许男55岁、女50岁以上年龄的民语教师提前一次性退休(这个年龄段的民语教师全州约300人);其他超编民语教师在身份不变、工资职称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超编教师驻社、驻企,或到人员紧缺的公安、民政、环卫等部门工作,待退休后再转入社保。三是按退三进一或退四进一的比例招录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师范院校毕业生任教,以充实民语教师队伍,改变民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解决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加强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做好布局调整学校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建议州政府出台农牧区被撤学校空置资产管理与处置规定,确保被撤学校原有资产不闲置、不流失、不浪费。一是明确被撤学校的校舍、设备、土地等仍是教育资产,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已经被占用的要归还。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空置资产。对确需处置的校园校舍、土地等不动产,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民办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由国资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后,用拍卖或置换的办法将空置校舍作为乡、村文化室、卫生室等使用,变现所得经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

(五)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建议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一是调整部分超编教师的工作岗位,安排他们做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学按90:1、小学按80:1的标准进行配备。二是高度重视寄宿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防止学生乱搭车现象发生。三是不准学校食堂以出租、承包的形式进行盈利性经营,以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四是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机制,健全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辞退55岁以上各类临时聘用的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从富余教师中抽调一部分充实到学校保卫工作中;实行学校和当地派出所双重管理,真正做到学校24小时有人监管,紧急情况有人及时处置。

(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业务建设。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困扰多年的教育经费问题有了很大缓解,基本的教育经费有了保障;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告一段落,大量的基建任务基本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应将自己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转到抓学校管理、抓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士卒,走进课堂,不断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的新课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组织部门今后配备学校负责人时,既要注重他们的政治素质,也要注重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同时,拿出具体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业务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教学业务、善于管理现代教育的优秀校长。

【第15篇】关于**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研报告

巴川镇是我县*、经济、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举足轻重。它既是铜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县教育的主导;它既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

办好巴川教育,应当是我县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今年 3 月教体文卫专委会就巴川城区教育结构布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走访学校,实地察看,查考数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形成了此报告。

一、巴川城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致使学校超负荷运转。

自 1992 年成立第一个城建指挥部,巴川城区已由3平方公里发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从 3 万增长到 5 万。各类学校学生数从 5468 人增加到 10776 人(不含师范)。

然而,学校数没有增加,学生数却增加了一倍, 全凭挖掘学校潜力和超负荷来承受的。目前城区小学班均已达 69.1 人,初中班 73.4 人,普高 69.4 人。

按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小学班额 40-45 人,初中 45 人(一类), 高中 50 人,足见严重超额。据教师反映,由于超员,教室缺氧,特别是复天,室内高温不下,浊气难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㈡教学设施不达标,有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根据重庆市普九验收细则,抽出几个数据分析就可见一斑。

县、镇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均 16 平方米,初中 24 平方米;运动场地:小学生均 2 平方米,初中生均 2.5 平方米;实验室 24 个班以上五间。而实际情况是:实验一小学生占地才 9.6 平方米,运动场才 1.8 平方米,实验室差 5 间以上。

巴川中学生均占地才 11.9 平方米,运动场有 3.6 平方,实验室差4间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学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数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区将长期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从静态数据分析。

一是在校生人数严重超额,小学 60 个班,有学生 4198 人,超额 1498 人,足够另开33个班;巴川中学 30 个班,有学生 2237 人,超额 887 人, 足够另开 20 个班;铜中、铜郭中学 54 个班,有学生 3770 人,超额 1070 人, 足够另开 21 个班。二是全市科学兴渝战略规划要求, 10 年内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应达到 80% 以上。

我县连续 12 年初中毕业生数均处于高峰期,年均高达 11000 余人, 而我县现有各类高中阶段入学数是 3000 余人,按 10 年增长到 80% 入高中计,将达到 8800 人, 净增 5800 人,年均将递增 580 人,足够开办 12 个班。 从动态数据分析。

一是小学目前各年入学基数比较,年递增 25% , 增加数显然是中途转入。二是按城市发展预测,每年增加 4000 人入城,按 20% 为就学人员计,即有 800 人,可开16个班,由此推算,5年就将增加 80 个班, 1 4、西部大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或贷款。

5、走群众路线,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搞适量的捐集资。 6、争取政策,调整学校收费,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投入发展。

学校政策性收费已是多年未调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学费80元、住宿费20元,改善办学条件费50元,明显偏低,可以争取调整。

布局分析报告15篇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布局范文

  • 学校布局分析报告5篇
  • 学校布局分析报告5篇96人关注

    导言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优秀奖作品《农村学校布局: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煌 、邵婧儿撰写,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 ...[更多]

  • 布局分析报告15篇
  • 布局分析报告15篇31人关注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 ...[更多]

分析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