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6月大学生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和隆满族自治乡坐落在辽北的一个山区小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烟草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三、四家乡镇企业:巢丝厂、地板块厂、鹿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现在,仅有鹿场尚在且效益低下。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巢丝厂
工厂概况:1989年基于家乡的养蚕业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巢丝厂的厂办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丝厂工人袁永义老人。两位老人如是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俺们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干劲较足)干,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韩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下游大有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就是不告也得关,东西都卖不出去。质量太差”
调查结果: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养蚕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低质纺织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
(二)地板块厂
工厂概况:工厂建于1993年,建厂第二年得到日本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工厂职工逾百人,98年在达成村建分厂,产品在抚顺、吉林和南方市场很走俏,曾一度被誉为和隆乡镇企业的希望。xx年分厂失火,厂长携款逃跑,工厂倒闭。
调查过程:8月2日,我骑车来到原地板块厂总厂,由看厂房的大爷允许,我看了一下被荒弃的厂房和设备,厂房狼藉不堪,厂长办公室也较为简陋,剩余的账本,还有《共产党员》刊物尚在,灰尘落了桌子一面,可见自从厂子倒闭后就在也没人管过。我随便和看房的大爷攀谈一下,大爷说:“ 咱这啥都不多,就是山多,木头多。当时公社给钱,又有老连(原厂长)带头干,这厂子就干起来了。老连当时是厂长党委书记兼财务兼工人,大家都服他,连日本人都给咱投钱投技术了。后来着了火(据说是下班后炉子没灭,工厂职工用水一泼,起了火),人就都没了。加上找责任公社就换了领导,新领导一来就抓农业抓教育也没管这事,这不厂房一直扔着,我就在附近住,一个月给五六十块钱,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找到了现在退休在家的原乡人大主席刘虎彪。他所叙述的和大爷所说基本相同。只是他说当时建厂的资金来源主要为92年和隆建满族自治乡的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还有后来,由于当时我们就这一个厂子,加上老连性格倔,和谁都所没什么来往,企业当时有很大的税务负担。
调查结果:1、 建厂原因
1) 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原料供应好,且只须花一些砍伐和运输费用。
2) 政府申请到了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资金充足。
3) 厂房原为和隆小学,后小学搬迁。厂房地不需要再投资,只需简单改造。
2、兴厂原因
1) 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2) 有国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亡厂原因
1) 企业有较大的税务负担。
2) 工厂失火。厂长挟款逃走。
3) 上任新领导倾向农业和教育业,对工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 企业权利集中,责任不明确。甚至连厂长拿了多少钱都不得而知。
(三)鹿场
工厂概况:很早就有该厂,也是我们现存的唯一企业。该厂的兴起主要来源于我
乡的养鹿资源(辽宁省有全国26%的鹿,其中的6%来源于我们西丰县——-原名逃鹿郡,而当时西丰的大部分鹿都集中在和隆)。该厂原有数百职工,现多已下岗。
调查过程:8月4日,我来到了和隆鹿厂,现在的鹿厂指的是鹿厂加上庞大的职工家属居住区。其职工众多,当时已申请建村,但没被批准。一进厂区,健全的运动设施和现在仍然不错的办公大楼映如眼帘,一排排红专的养鹿房更是稍现气派。我找到了鹿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刘宇宏,他陈述了当时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每2周就出一次差,可见当时鹿厂的兴盛。当我问他现在的情况时,他说:现在不好了,职工都用鹿买断了。鹿也没剩下多少了,现在厂房里的鹿有一半以上都是职工的,仅是鹿厂代养。当我问他原因时他只是笑了笑说:当时资金充裕时为了避免资金上缴注册职工太多,现在厂子负担不起。可是一买断,厂子没了鹿,现在鹿不值钱又卖不出去。再问他他就说有事要出去,我就不得不走了。由于时间还早,我就拐到鹿厂一同学家看看,没想到却有异想不到的收获。据同学所说,十年前,西丰是全国最大的参茸集贸市场,当时和隆鹿厂一时兴盛。后来没落职工多是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西丰是全国最大的假参茸集散地,不管是谁,只要是一听西丰的茸就闻风丧胆。直到现在鹿厂还是没有琢磨明白,还往鹿茸里打牛血。
调查结果:1、建厂原因:当地鹿业发达。
2、兴厂原因:较发达的市场基础。
3、衰落原因
1) 诚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 职工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
三、调查思考
乡镇企业由兴而衰的原因: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资源优势,在政府的一定量的投入兴建起来,加上农村劳动力低廉和改革开放初期及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些厂子开始兴盛。但是,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群体缺乏知识、技术、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管理经营办法,导致“大锅饭”经营、失火、诚信、社会责任以及在企业发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想这是乡镇企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职工负担、领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等也是企业没落的制约因素。
四、调查建议
1、在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企业里,学习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其中基础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中。
2、在管理经营上,乡镇企业更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一方面切莫盲目自信,另
一面一定要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如果抓的紧,乡
镇产品的低成本将是其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3、乡镇企业福利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因富而多,因贫而无。
4、建立较完善的责任制度及激励制度。
5、乡镇企业多依靠当地资源建厂,所以更要注意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追求
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
第2篇 11月大学生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和隆满族自治乡坐落在辽北的一个山区小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烟草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三、四家乡镇企业:巢丝厂、地板块厂、鹿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现在,仅有鹿场尚在且效益低下。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巢丝厂
工厂概况:1989年基于家乡的养蚕业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巢丝厂的厂办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丝厂工人袁永义老人。两位老人如是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俺们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干劲较足)干,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韩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下游大有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就是不告也得关,东西都卖不出去。质量太差”
调查结果: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养蚕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低质纺织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
(二)地板块厂
工厂概况:工厂建于1993年,建厂第二年得到日本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工厂职工逾百人,98年在达成村建分厂,产品在抚顺、吉林和南方市场很走俏,曾一度被誉为和隆乡镇企业的希望。xx年分厂失火,厂长携款逃跑,工厂倒闭。
调查过程:8月2日,我骑车来到原地板块厂总厂,由看厂房的大爷允许,我看了一下被荒弃的厂房和设备,厂房狼藉不堪,厂长办公室也较为简陋,剩余的账本,还有《共产党员》刊物尚在,灰尘落了桌子一面,可见自从厂子倒闭后就在也没人管过。我随便和看房的大爷攀谈一下,大爷说:“ 咱这啥都不多,就是山多,木头多。当时公社给钱,又有老连(原厂长)带头干,这厂子就干起来了。老连当时是厂长党委书记兼财务兼工人,大家都服他,连日本人都给咱投钱投技术了。后来着了火(据说是下班后炉子没灭,工厂职工用水一泼,起了火),人就都没了。加上找责任公社就换了领导,新领导一来就抓农业抓教育也没管这事,这不厂房一直扔着,我就在附近住,一个月给五六十块钱,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找到了现在退休在家的原乡人大主席刘虎彪。他所叙述的和大爷所说基本相同。只是他说当时建厂的资金来源主要为92年和隆建满族自治乡的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还有后来,由于当时我们就这一个厂子,加上老连性格倔,和谁都所没什么来往,企业当时有很大的税务负担。
调查结果:1、 建厂原因
1) 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原料供应好,且只须花一些砍伐和运输费用。
2) 政府申请到了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资金充足。
3) 厂房原为和隆小学,后小学搬迁。厂房地不需要再投资,只需简单改造。
2、兴厂原因
1) 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2) 有国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亡厂原因
1) 企业有较大的税务负担。
2) 工厂失火。厂长挟款逃走。
第3篇 乡镇企业管理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乡镇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和组织生产的初步能力。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企业管理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仅供参考。
乡镇企业管理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在淄博市张店区的一个小镇中。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比较发达了吸引了三、四家外资企业来我镇投资建厂:纺织厂、加工厂等这些企业都使我们家乡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同时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 村民的物质条件或者是精神生活。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今年寒假,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我镇包含23个自然镇,其中的中埠镇以及黄金村等都是重点的镇,其主要特点是:
1是农业产业比重大。该镇拥有耕地5.64万亩。20xx年我村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占整个镇经济总值的 73.2 %,同比增长15.3%;
2是新兴产业发展快。我村最近三至五年吸引了不少的外商的投资,不断有新的厂子建立,这不仅解决了我们村的人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改善了村民的整体的生活水平;
3是工业发展相对弱。虽然我们村最近的厂子不断的建立,但是都是一些轻工业的厂子,例如,纺织厂、针织厂、加工厂等。工业性质的厂子很少,工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的发达;
三、近年来,我镇乘借“三农”东风,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两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果蔬、纺织、畜牧等为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重点镇。我从这短时间的调查中总结了几条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政府扶持,思路创新,加大投入。中埠镇政府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产业。为了更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规划布局,镇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府文件和政策性优惠文件,对人们的行业进行补助,对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我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规划现代化示范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农田38000多亩,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2是做好“新三资”文章,广泛吸纳各方面的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及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三资800多万元,兴办各类农业“新三资”企业,建立各种绿色产业基地近千亩。
3是鼓励农户联合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联合建基地。
4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
5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农”。近几年随着镇政府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利用党员电教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实现以培训促成长,育人才促发展。今年上半年由广陈镇农技站组织,举办了水产养殖、家禽管理、栽培等七期培训,受训人员361人。通过为农民传授农业、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效益增长。 6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长效管理。我镇农技站协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分散农户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良法推广来规范基地的生产管理,并建立了完备的田间生产档案。
四、虽然我镇近几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1、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给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规模效益不凸现。
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缺,流通渠道相对单一。
3、现有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低,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效益农业。
4、人们的综合素质仍然是比较的低,例如现在仍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家庭不懂计算机技术。
五、针对这次的调查结果我总结了几点我们镇今后的发展思路:
1、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大农业大提升的意识。
所谓大农业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融合。要发展大农业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大农业理念,树立大提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两个趋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会议精神,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希望之路。通过这个过程,既使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又使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得以反 农业与农民。
2、在产业发展上要求形成生态化、规模化格局
在巩固特色农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内涵,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必须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统筹规划产业的同时,应根据各村的实际,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两种优势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凸现经济效益,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3、在运行机制上向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发展
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产业;另一条是围绕某一主导产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继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前者需要有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后者则需要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服务中介组织的引导与管理。所以不难看出,要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化进程,就必须要做强龙头,提升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流通渠道。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再加工产业;摒弃传统的农户、市场两点一线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导“农户+基地+合作社+市场”或“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多渠道流通模式。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是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中,采用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使之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4、在政策扶持上要向农业和农业大镇倾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农民将特色化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寻求各个突破,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协调、管理、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积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业大户贷款难问题,保证生产资金畅通到位。
5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站职能。
6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从事效益农业的信心。
由于这次的调查时间比较短暂,我只是在对我镇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后又结合我村的情况进行了些调查和访问。从这次的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城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高科技这方面,以及人们的精神素质。我认为今后我们更应该加大学习现代先进技术的力度,这也给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当代的文化科学技术,掌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方向,担当起现在四有青年的责任。
乡镇企业管理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第4篇 乡镇企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和隆满族自治乡坐落在辽北的一个山区小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烟草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三、四家乡镇企业:巢丝厂、地板块厂、鹿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现在,仅有鹿场尚在且效益低下。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巢丝厂
工厂概况:1989年基于家乡的养蚕业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巢丝厂的厂办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丝厂工人袁永义老人。两位老人如是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俺们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干劲较足)干,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韩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下游大有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就是不告也得关,东西都卖不出去。质量太差
调查结果:
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养蚕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低质纺织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
(二)地板块厂
工厂概况:工厂建于1993年,建厂第二年得到日本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工厂职工逾百人,98年在达成村建分厂,产品在抚顺、吉林和南方市场很走俏,曾一度被誉为和隆乡镇企业的希望。xx年分厂失火,厂长携款逃跑,工厂倒闭。
调查过程:8月2日,我骑车来到原地板块厂总厂,由看厂房的大爷允许,我看了一下被荒弃的厂房和设备,厂房狼藉不堪,厂长办公室也较为简陋,剩余的账本,还有《共产党员》刊物尚在,灰尘落了桌子一面,可见自从厂子倒闭后就在也没人管过。我随便和看房的大爷攀谈一下,大爷说: 咱这啥都不多,就是山多,木头多。当时公社给钱,又有老连(原厂长)带头干,这厂子就干起来了。老连当时是厂长党委书记兼财务兼工人,大家都服他,连日本人都给咱投钱投技术了。后来着了火(据说是下班后炉子没灭,工厂职工用水一泼,起了火),人就都没了。加上找责任公社就换了领导,新领导一来就抓农业抓教育也没管这事,这不厂房一直扔着,我就在附近住,一个月给五六十块钱,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找到了现在退休在家的原乡人大主席刘虎彪。他所叙述的和大爷所说基本相同。只是他说当时建厂的资金来源主要为92年和隆建满族自治乡的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还有后来,由于当时我们就这一个厂子,加上老连性格倔,和谁都所没什么来往,企业当时有很大的税务负担。
调查结果:
1、 建厂原因
1) 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原料供应好,且只须花一些砍伐和运输费用。
2) 政府申请到了少数民族建设资金,资金充足。
3) 厂房原为和隆小学,后小学搬迁。厂房地不需要再投资,只需简单改造。
2、兴厂原因
1) 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2) 有国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亡厂原因
1) 企业有较大的税务负担。
2) 工厂失火。厂长挟款逃走。
3) 上任新领导倾向农业和教育业,对工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 企业权利集中,责任不明确。甚至连厂长拿了多少钱都不得而知。
(三)鹿场
工厂概况:很早就有该厂,也是我们现存的唯一企业。该厂的兴起主要来源于我乡的养鹿资源(辽宁省有全国26%的鹿,其中的6%来源于我们西丰县-----原名逃鹿郡,而当时西丰的大部分鹿都集中在和隆)。该厂原有数百职工,现多已下岗。
调查过程:8月4日,我来到了和隆鹿厂,现在的鹿厂指的是鹿厂加上庞大的职工家属居住区。其职工众多,当时已申请建村,但没被批准。一进厂区,健全的运动设施和现在仍然不错的办公大楼映如眼帘,一排排红专的养鹿房更是稍现气派。我找到了鹿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刘宇宏,他陈述了当时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每2周就出一次差,可见当时鹿厂的兴盛。当我问他现在的情况时,他说:现在不好了,职工都用鹿买断了。鹿也没剩下多少了,现在厂房里的鹿有一半以上都是职工的,仅是鹿厂代养。当我问他原因时他只是笑了笑说:当时资金充裕时为了避免资金上缴注册职工太多,现在厂子负担不起。可是一买断,厂子没了鹿,现在鹿不值钱又卖不出去。再问他他就说有事要出去,我就不得不走了。由于时间还早,我就拐到鹿厂一同学家看看,没想到却有异想不到的收获。据同学所说,十年前,西丰是全国最大的参茸集贸市场,当时和隆鹿厂一时兴盛。后来没落职工多是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西丰是全国最大的假参茸集散地,不管是谁,只要是一听西丰的茸就闻风丧胆。直到现在鹿厂还是没有琢磨明白,还往鹿茸里打牛血。
调查结果:
1、建厂原因:当地鹿业发达。
2、兴厂原因:较发达的市场基础。
3、衰落原因
1) 诚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 职工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
三、调查思考
乡镇企业由兴而衰的原因: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资源优势,在政府的一定量的投入兴建起来,加上农村劳动力低廉和改革开放初期及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些厂子开始兴盛。但是,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群体缺乏知识、技术、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管理经营办法,导致大锅饭经营、失火、诚信、社会责任以及在企业发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想这是乡镇企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职工负担、领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等也是企业没落的制约因素。
四、调查建议
1、在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企业里,学习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其中基础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中。
2、在管理经营上,乡镇企业更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一方面切莫盲目自信,另一面一定要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如果抓的紧,乡镇产品的低成本将是其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3、乡镇企业福利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因富而多,因贫而无。
4、建立较完善的责任制度及激励制度。
5、乡镇企业多依靠当地资源建厂,所以更要注意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
第5篇 乡镇企业管理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青场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畜牧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我们镇上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煤矿厂、红砖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广东等地的人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家乡企业落后的现实。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应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冬,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及在企业的学习。从中我在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和一系列问题及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因个人原因及时间的安排不当,有些企业建厂的时间较早,所以倒闭的也早。而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举家搬迁了,所以调查的大多是一些原在厂职工人和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我想通过在他们的嘴里和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煤矿厂
工厂概况:煤矿产业具体是那一年开始起用的我就不得而知,因家乡人世世代代都是用那里的煤了,通过对老一代的人的打听在他的口中得知建厂是在1996年开始。基于家乡的煤矿产业颇为丰厚,建厂时有工人20多人。曾经因煤一度紧张引来了不少的外来人的疯狂收购。(外来人指:不是本地镇上的人)特别是有一年全国的煤价上长,一下子就子厂就火起来了,没多久就形成了企业。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煤厂的厂办主任吴先生和现煤厂工人周先生。两位先生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看好,但干着干着就好起来了。刚开始最差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三差五的不去工作。当时煤就只卖给家乡人烧,根本就要不了多少煤,而且每家都有用不完的煤,眼看煤不好出售就要关门了。 有好几个股东就退股了,一个个都没有心思做下去了。就当大半的人都退资了之后,老王(现在煤厂的懂事长)王先生就到外地去寻找外面的买家。几个月过后他回到煤厂找了朋友借了一笔钱买了一些先进的运输煤的工具,每天都能开采很多煤,,请了工人猛采煤,几个月不到就有很多买家上门买煤,刚刚开始是想买就有得买,后来变成了抢,连家乡的都开始抢购。开始没钱转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退资,后来厂里转钱了大伙又拿钱出来投资。后来因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不起眼小煤厂就成了一个煤业公司,越做越好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红红火火”。
调查结果:
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采煤经验基础,设备易购得且廉价。
3) 农村人自和创建时期,政府和村支部对建厂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退资的原因
1) 当时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还很低,每家用煤量都不大,煤在当时没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采煤过程幸苦,又采不出又多又好的煤。
3) 煤厂职工绝大多数都是自家人,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兴厂的原因
1) 有一个不怕失败的带头人带来了不少的买家。
2) 有外人的资金支持和先进设备技术支持。
3) 企业有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制。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完全将个人效益考虑在内,所以工人工作激进。
(二)红砖厂
工厂概况:工厂建于XX年,建厂几个月就得到大量的人力支持以及投资和技术支持。工厂职工数百人,XX年还引进高先进技术材料,砖厂的生意如火登天,后来,没过多久突然之间没有人去砖厂买砖了,没过多久砖厂就关门了。
调查过程:在二月初,我坐车来到砖厂原地,下车我看到的是一片荒凉,我看了一下被荒弃的厂房和设备,厂房狼藉不堪,厂长办公室也成了老鼠窝,屋里还有一些剩下样板砖。还有建厂时的合影像和废气刊物尚在,桌椅上全是灰尘落了一片,可见自从砖厂关门之后就在也没人来管过。我走出砖厂大门正好遇到一个以前在这个砖厂工作的工人,我就上前问了些为何砖厂关门的原因。工人对我说:“那是在XX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发生的事了,一个厂里的工人为了给家里人办些过年货就提前找厂长预支点钱,可是不但没得到钱还被打了出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月底所有的工人都没有结到工资,老板也不知所踪。工人眼看没有钱过年就想到把厂卖出去,可是像这个样子谁敢接手呢。工人眼没着落了就大伙把剩下红砖全卖了筹备点过年货。就这样砖厂就一直没有人来看过。”我走访了几家以前都在红砖厂工作的工人,他们给我答案都差不多,都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调查结果:
1、 建厂原因
1) 当时土地资源丰富,就在厂址处取得原料,且只须花一些钱买点简单设备即可。
2) 家乡人都要修房盖屋,想到自买砖时方便又便宜就大胆的将钱拿来投资。
3) 而且厂房不需要选地投资,只需简单装修改造就行。
2、 兴厂原因
1) 刚开始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2) 有乡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3、亡厂原因
1) 事故发生了却无人知晓,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什么因何原因。
2) 根据走访最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管理不当,因个人原因发不起工资最后逃之遥遥。
三、调查思考乡镇企业兴衰的原因: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资源优势,在政府的一定量的投入兴建起来,加上农村劳动力低廉和文化水来底下及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些厂子开始兴盛。但是,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群体缺乏知识、技术、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管理经营办法,导致“大锅饭”经营、失火、诚信、社会责任以及在企业发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想这是乡镇企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职工负担、领导观念以及文化水不不高管理方法不当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等也是企业没落的制约因素。
虽然煤矿厂现在还是红红火火但是万一有那么一天也说不一定,我不是咒他而是天有不测风云。当然做家乡人的我肯定是想他们一直都这样火红下去。
四、调查建议
1、在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企业里,学习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其中基础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中。
2、在管理经营上,乡镇企业更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一方面切莫盲目自信,另一面一定要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如果抓的紧,乡镇产品的低成本将是其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3、乡镇企业福利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因富而多,因贫而无。
4、建立较完善的责任制度及激励制度。
5、乡镇企业多依靠当地资源建厂,所以更要注意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
6、一定要做到凡事有违反国家法律的一律都不充许。
第6篇 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和隆满族自治乡坐落在辽北的一个山区小镇。镇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养殖业和烟草种植业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
三、四家乡镇企业:巢丝厂、地板块厂、鹿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和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现在,仅有鹿场尚在且效益低下。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巢丝厂
工厂概况:1989年基于家乡的养蚕业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巢丝厂的厂办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丝厂工人袁永义老人。两位老人如是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俺们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干劲较足)干,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韩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下游大有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就是不告也得关,东西都卖不出去。质量太差”
调查结果:
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养蚕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低质纺织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