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关于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做好全省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鄂财函[2022]134号)文件要求,我办松滋调研专班从6月10日开始对松滋市基层财政所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乡镇财政所所长、副所长、在职在岗普通干部、改革分流人员、离退人员、提前退养人员,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松滋市局预算科、农村财政管理局、监督局、人教科、调研科等负责人。调研方法主要采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分类定点重点剖析、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典型案例分析、同类比较分析、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分析、行为学分析等。
调研基本结论:(1)乡镇财政干部成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买单者。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合并、人员分流,其后实行乡财县管,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并按50%的比例分流人员。合并后的财政所确定为乡镇事业单位,承担了乡镇党委、政府不直接办理之外的所有公共事务;财政所干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参公人员,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企业一样,自己掏一半、单位买一半;既不能从行政上提拔,也不能在财政内部调动;工作量对比改革前增长一倍,在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中再增加一倍。分流下岗人员,如同普通工人一样,四出找工作再就业或自己创业,其中素质高的约60%有了着落,40%的人员成为不稳定对象。
(2)“六个关键词”概括乡镇财政干部现状。无论是在岗职工还是分流人员,目前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对未来的期待,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失落——不知“我是谁”;
颓丧——“我心伤悲”;
困惑——明天是否有太阳;
感恩——我以我心献财政;
呼吁——乡镇党政领导诉真情,为财政所干部撑起一把保护伞;
呐喊——千万不要把我抛弃!
(3)松滋市动用一切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松滋财政各项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并以其特有的财政文化先后获得全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松滋模式”荣誉、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新风颂基层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殊荣,财政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集体荣誉感强、团队管理理念先进。因此,松滋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财政从政策制度、舆论支持、预算安排、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倾斜了乡镇财政改革,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
(4)财政所职能定位不清、干部身份不明、事权大于财权的现状导致乡镇财政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事权无限大与经费无保障、责任无限与地位最底层、持续的无偿付出与长久的无望期盼将导致基层财政运行系统的崩溃。
第2篇 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建制,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承担着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市农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市人才办决定开展实地调研,采取座谈、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弄清农村最基本的人才需求,为我市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服务好人民群众。
本次调研选取**镇。该镇地处浉河区西南部,南湾湖上游,距市中心27公里。全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3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该镇属山区,且特色产业鲜明,农村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1.机构设置
该镇经区编办核定机构为4中心2所,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国土资源所、民政与劳动保障所。
2.编制设置
人员编制为行政编29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9名,机关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编制44名,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编制1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编制7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2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14名,国土资源所编制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编制4名。
实有人员为行政人员16名,其中党政领导11名,行政空编13名;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人员35名,空编9名。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10名,空编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6名,空编1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1名,空编1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名,空编4名;国土资源所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4名。
表一 略 **镇党政人才队伍编制情况统计
3.人员构成情况
党政领导11名,60年代2名,70年代5名,80年代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8名。人员年龄梯次结构搭配相对合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队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急需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1.教育系统
(1)概况:全镇现有学校16所(中心校本部、5所联合中心小学及10所村级小学),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个,10-50名学生的小学6个。在校学生3905人,87个教学班,入学率100%。中小学在编教师共计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调研员6人,长病不能上班8人,外校借调5人,本期调出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8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6人。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高层次学历占38%以上。
表二 略 **镇教育系统学校情况统计
(2)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6%。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中老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高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不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
表三 略 **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3)教师工作量情况:
中小学在编教师共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人均周工作量15节。其中中学教师103人,28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2节;中心小学教师43人,16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6节;村小三个教学班的配5位教师,人均周工作量21节;教学点一个班一位教师,全天候上课,每周34节。
(4)教师收入及生活情况
本次实地调查,分别采访了中学和村小教师。中学教师明睫雅xx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任教初一两个班语文。每月工资2300元左右,每月自己租房费用130元,做饭开销600元左右,每月通讯费用60元左右,家在市内,周末回家每月往返车费80元左右。黄龙寺小学教师樊锐,xx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每月工资2100多元,学校提供住房一间,每周往返市内交通费用40元,周五下午回家车少或没车,周日下午要提前到校,变相延长了工作时间。另有20位教师家住信阳市,孩子在市内上学,每天早来晚回,每月需要交通费用近500元。
(5)走读生的情况:
全镇走读生共计1795人,主要是一、二、三年级学生,多数为就近入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多数学生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部分学生离校较远,最远的距离学校近6公里,每日6点就得起床赶往学校。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家长离家在街镇上租房居住(大多由其爷奶监护,只能照顾生活,不能辅导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镇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急需改进。教师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年轻教师偏少,教师学历结构中本科比例偏少,知识结构难以紧跟社会时代进步。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较重,现实生活如住房、吃饭面临诸多困难,加上回家需要长途跋涉,课余生活单调枯燥,既影响教师日常教学,也难以真正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2.医疗卫生系统
(1)编制设置:该镇卫生院实有干部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在编在岗16人,聘用10人。卫生技术人员按学历层次分类: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7人;在编人员按职称层次分类:专业技术岗位中级2人,初级以下3人;技术工岗位高级工5人,中级工6人。另聘用人员10人,9人为专业技术人员。本院内设13个科室:内科、外科、儿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科、防保科、护理办、手术室、药房、财务科、收款室。
卫生院核定编制数46人,实有在编在岗16人,严重缺编。实际工作中一人多岗,影响业务正常有效地开展。
表四 略 **镇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2)年龄构成及收入:本院在职职工26人,其中30周岁以下10人,30~50周岁14人,50周岁以上2人。在职在编人员平均每月工资xx元左右,聘用人员平均每月1800元左右。单位提供职工住房,2人一间,饮食自理,生活费每月500元左右。
(3)村卫生所情况:全镇共有24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2~4人,共有村医64人,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村卫生室人员大都为中专学历,年龄30~45周岁居多。
可以看出,**镇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镇卫生院人员比较紧张,空编多达30人,日常工作中常务副院长都要坐门诊;其次,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月工资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培养周期长,引进、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编制,否则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本地的医疗保健水平。
(三)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该镇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180人,人均年收入为3.98万元。
(四)其他人才队伍情况
**镇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177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3人,技能人才6人。
二、**镇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该镇紧紧围绕“放大人才引领效应,打造生态魅力茶乡”这一主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生态环保茶面积的扩大,为浉河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人才工作体制
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引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完善了《**镇创新人才投身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突出人才强镇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招商引才并举,放大特色人才效益
咬定“茶”字不放松,坚持招商引才并举,引进、培育涉茶类人才2150人。如引进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级茶艺师李志顺研制开发出信阳茶系列的新贵——“信阳观音”,继“信阳红”之后进一步拉长了信阳茶产业链条,为茶农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帮助本土农村实用人才朱发阳创建发阳红茶厂,发展“信阳红”,提升了当地夏秋茶利用率。为全镇150名茶叶土专家申报种茶、制茶、茶叶销售管理与评茶技术员。
(三)创新工作举措,推进各类人才培育。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乡土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人才、企业人才、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六个类别的人才信息库,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
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工作。邀请区茶办、区农业局、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为全镇茶农开展无性系茶苗栽种、红茶加工、茶园管理等科学技术。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由市、区组织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先后有万名茶农受益。
三、**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该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该乡的人才队伍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一)人才总量偏小。人才总数为2664人,占全镇人口6.20%,低于全市(8.52%)、全国平均水平(8.75%)。在人才总量中,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都比较匮乏,其中公共文化人才还为空白。而与群众利益最相关的教育、卫生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短缺,存在着有编无人的现象。其中镇卫生院空编30个,人员青黄不接,一人多岗,无法提高服务水平。教育系统因各村适龄入学儿童较少,4所村小学学生数不足10人,按照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5配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教5、6门课程,工作任务繁重。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乡镇党政在xx年以后除了补充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外,没有补充年轻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在xx年以后没有补充年轻人,现最年轻的人都在30岁以上。教育系统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7%。茶产业受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影响,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能手年龄也都偏大,后继乏人。二是行业地域分布不均,中心集镇人才相对比较集中,而边远村人才严重不足。教育系统内初级中学及中心小学满员,而村级小学需要聘请代理教师才能维持教学。村级小学生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不足、素质不高存在着正关联。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而农业、城镇规划建设等系统缺乏高、中级类人才。三是性别比不均衡。xx、xx年教育系统新进人员40人,其中女教师为37人,镇里其他机关单位很少,合适的未婚男性凤毛麟角,女教师的婚恋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人才整体层次不高。
一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一般性人才较多,现代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创业创新型则廖廖无几。特别是作为“老牌”茶乡,茶产业人才层次不高,茶文化创意、茶叶科技及产品研发、茶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茶产业升级。二是急需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低、技术水平低、职称低。且大多数没有掌握现代办公技术,城建规划、企业管理、特色农业、金融财会类人才匮乏。在教育系统中,理科类教师相对紧缺。
(四)人才容易流失。
受编制、待遇、环境、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该镇现有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有机会就流动到城区。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8人。教育、卫生等系统人才流失更加突出。镇卫生院xx年聘用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无法入编,xx年都通过招考到了能给予编制的其他地方。在塔耳湾教学点有两个班级共25人,只有一名正式教师,聘用一名退休教师;白马山教学点6名学生,一名教师,都需要全天候工作。同时,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为每生每年220元,一年也只有几千元,无力改善工作环境,存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现有教师人心浮动。
(五)人才增量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受“凡进必考”所限,乡镇无法及时补充新的工作人员,且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往往很快被上级机关借调或调走,加重了缺人现象。镇卫生院虽然空编较多,除聘用10人外,没有补充在编人员。教育系统由过去民办教师转正138名教师都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虽然不断补充新人,但教师队伍还是一直处于净减少状态。全镇教育系统xx年招考20人,退休16人,调走6人,实际减少2人;xx年招考20人,退休18人,调走4人,实际减少2人;xx年已调走4人,且将要退休12人,预计请产假8人,需要新补充30人以上。同时,上级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但没有分配学前教师编制,只能从小学教师调任、兼职,挤占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寄宿制学校缺少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编制和缺乏专职保安。
(六)人才培养培训滞后。
目前,受经费短缺影响,基层人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比较少,缺乏刚性、深层次的规模培训措施。该镇党政、事业人才80%在三年内没有得到培训;教育系统因为一人多岗,85%的专任教师没有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卫生系统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的岗位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化程度不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进、培养、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工作。根据农村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用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在优化结构、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及科学评价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服务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普及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成效,深入解读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科学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从上到下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乡镇基层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带动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育才用才的政策环境和惜才留才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和聚集效应。
(二)创新人才引入机制,促使人才补充常态化。
一是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人进编增、人走编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使人才引进不受单位性质、编制限制。对到乡镇工作的博士可享受副高职称经济待遇,硕士研究生、“211”重点高校本科生可享受中级职称经济待遇;对其他人才,免除试用期,给予一定的交通、食宿补贴等。二是实事求是核定编制。对农村小学,要配置学前教育编制,每校配备2名幼师。寄宿制学校按照200名学生配备工勤人员2名、生活教师2名的比例配置工勤人员编制。村小配置安保人员1名,中心校、初中学校配置专职安保人员1-2名。对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应根据农村实际按班级数配备。三是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急需专业人才。适时公开招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四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归报效家乡。
(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试验区建设的人才多元化需求,依托项目、工程和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强化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要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委培联姻、学术交流、出外深造等方式,给广大农村人才经常“充电”,以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三是突出特色产业主题,引进、扶持各类特色产业人才,发挥特色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四)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
一是加快乡镇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和监督管理,完善规模和功能,为用人主体和人才资源之间搭建起快速配置的桥梁。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促进人才信息共享。二是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继续开展选调生工作,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推进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工作,完善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等方式为乡镇服务。三是实施城镇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四是鼓励城镇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乡镇基层服务。五是提供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向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人才倾斜,向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减少人员流失。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对在农村一线工作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工作的人员,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确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一是深化职称改革,评定职称以业绩为主,放宽对论文论著的要求。且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对没有专业技术岗位的,特岗特聘。工作xx年以上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可以直接评定中级职称。二是建立人才周转房制度,免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按照人进房住、人走房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三是增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机会,每2年提供一次到县级以上城区机关、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的机会。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的比例,增加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种机会。四是规定市、县机关、事业单位新补充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原则上从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遴选。
(六)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一是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二是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农村一线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奖励,以及紧缺人才的引进、资助、培训等。提高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对农村一线人才,每月发放租房补贴、交通补贴、科研津贴等适当的津贴,帮助降低生活、工作成本。
第3篇 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我镇财政建立于1987年,随着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乡镇财政也应运而生。乡镇财政建立之初,由于乡镇财政干部匮乏,经政府批准,由财政和乡镇协调从其他部门抽调一批大中专毕 业生或其他部门的业务骨干来担当,共计4人。本科学历2人,中专1人,高中1人,全部为非专业。后来经过岗位培训,都具有了岗位资格证书。
由于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财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职能的发挥。财政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适不适应,也对基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剖析我镇财政过去由于人员构成比较复杂,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继而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是:
专业人员不够多、整体素质不够高、业务技能不够精通、服务不够周到、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效率偏低;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加快乡镇财政发展,深化财政改革,造就一支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乡镇财政队伍,势在必行。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财政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唯才是举,才尽其用,营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我镇相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调整,增加了财政专科毕业有专业能力的2名年轻干部,剔除了一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人员;本世纪xx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增加了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盈财政队伍。从而演变成现在这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财政5人队伍。我镇财政用人的标准是: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建立人才辈出的选拔机制;用人不疑,大胆放手,不求全责备,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从严要求,规范约束,放手不撒手,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一句话,就是要选准、用好、严管,让财政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加快成长。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发挥好财政干部十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抵御腐朽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学习能力。
一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由于各种农补政策的相继出台,把乡镇财政工作推到了老百姓面前。因此,财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让人民满意是我们财政干部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确实从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质上全面提高。
另外我镇财政队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般专业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特别是复合型、有一定研究政策能力的人才更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普遍较低,专业涵盖范围不宽,部分人才奇缺,没有按合理比例搭配。是人才队伍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业务尖子比较少,多数人仅仅是适应职位,部分人的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改善现状就应建立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廉政五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政治培训,确保地区财政系统的人才队伍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抓好业务培训,提高地区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抓好财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筛选、培养和管理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和个人情况,按照什么不足补什么的原则,逐人逐项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实做到“五看五结合”,即看品行要内外结合,看能力要纵横结合,看特点要长短结合,看为人要上下结合,看政绩要“两手”结合。并将人才评价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选拔机制。
总之,新时期形势下建设一支素质强、形象好的财政所干部队伍就应以制度为依据,从严抓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顺各种管理关系,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财政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创建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新型财政干部队伍。
第4篇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康乐县共有15个乡镇,共有乡镇干部568人,其中科级干部170人,其中正科57人,副科113人,男159人,女11人,少数民族81人。乡镇作为最基层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基本单位,乡镇机关干部是党对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担负起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我们通过开展广泛调研,对康乐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并对有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影响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干部思想情绪波动大。一是思迁情绪。有的乡镇干部因在乡镇工作时间长,或年纪比较大,或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或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要求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单位。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干部急于改变自己的现状,要求调动工作。二是埋怨情绪。乡镇干部常年跟群众打交道,群众素质普遍不高,要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本无法避免发生冲突,而乡镇干部没有一项执法权,出了问题是乡镇干部的责任,一旦发生冲突,倒霉的是干部,有理无理首先处分乡镇干部。三是工作难度增大。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重点转到了农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在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乡镇工作普遍存在“新办法不灵,老办法不行”的状态。
2、乡镇工作面临困难多。一是权力日益削弱。乡镇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而权力却呈现逐渐萎缩和弱化的趋势。乡镇干部反映,依法行政当然好,但过分提高了群众的权益,法只约束了干部,对群众无可奈何。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的收缴过程中,乡镇干部只是负责收缴参合金,而在关键的监管环节却没有任何权力去监督,群众即使不参加合作医疗,但真正住院治疗时,也可通过冒名顶替等一些非正常手段达到享受合作医疗的好处。乡镇派出所、税务所、国土站、农技站、卫生院等站所,人力、财力、物力都由县级职能部门管理,乡镇已很难对这些站所进行领导、管理,可是这些单位的工作需要乡镇支持,一旦出了问题还要乡镇负责。二是债务负担沉重。全县15个乡镇中除极少数乡镇外,其余绝大部分乡镇都负有债务。由于给乡镇的办公经费有限,而乡镇运转费用一直以来居高不下,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没有给干部职工安排福利待遇。三是村级组织薄弱。首先,村级班子后继乏人。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本事、有威望的人外出务工经商造成新党员难发展,村干部难选拔,干部变换频繁。其次,农村党员作用有限。老党员因年龄文化的制约,虽说观念强,但发挥先锋作用受到制约。年轻党员由于入党时间短,对党的认识不深刻,党性观念不如老党员强,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四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近年来,农民的权力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明显增强,而义务意识、法制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相对淡薄。致使在开展一些公益项目的建设中,人员组织难度大。五是村级经济发展滞后。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有较大比例,致使基础设施投入杯水车薪,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六是上访频率居高不下。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使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奔波劳碌、神经紧张。
3、权责失衡加剧。一是对乡镇“一票否决”项目太多太烂,责任追究太多。据统计,目前对乡镇实行一票否决的达十多项之多,导致县直部门权力膨胀,形成乡镇对部门负责的不正常现象,也就造成了县里领导部门、部门领导乡镇。干部反映,县部门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乡镇,而上面给的政策又虚弱无力,乡镇干部要做许多本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手中又没有相应的权力,但工作要做好,问题不能出,成果要有亮点。工作出了问题只处理乡镇干部不追究县直单位责任。二是部门利益化越来越严重。县直各部门都通过县委县政府发文落实任务和责任,县委县政府也把各项工作考评交由部门考评,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
4、队伍整体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般职工多,行政干部少。调查发现,有部分乡镇本地干部较多,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错综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年龄偏大的多,年轻的少。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干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学历教育拿到的文凭。五是传统型的干部多,开拓型的干部少。不少干部还是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干部中大多数是事务型、平稳型的,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熟悉法律知识,善于驾驭市场经济的不多。部分干部满足于不出乱子、不捅漏子的工作标准,真正能够脚踏实地,提供服务,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干部不多。
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1、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不够。一是来源不足。由于乡镇工作艰苦,大多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待遇与县直机关一样,生活、交通不便,致使大部分乡镇干部都想方设法往县直机关调动,造成乡镇干部流失严重。县直机关干部没有强制到乡镇工作的政策,除了提拔,没人愿意到乡镇工作。但近年来,我县对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全部下基层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近年来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很有限,不能满足乡镇工作的的实际需要。二是流动不快。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不平衡等各种原因的制约,一般干部交流困难,特别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交流更加困难。三是出口不畅。乡镇干部中除了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计、秘书等调动进城的比较多外,绝大多数乡镇干部进城机会少,由于职数限制提拔也越来越困难。
2、政策与实际有较大距离。如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上面强调要依法行政,但每一例超生对象的社会抚养都要通过法律程序起诉,再由法院去执行,显然是不现实的。资金总额虽说较大,但到千家万户,就显得太少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关怀也不太领情。一些遵纪守法,国家集体观念强,从前将税费交清了的农民认为自己吃了亏。一些乡镇干部在完成乡党委、政府的各项指标,千方百计借钱垫付,现在群众的欠款收不到,三角债务无法化解。有些被调查者认为困扰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政策措施不太适应农村实际,不利于工作开展。
3、干部教育培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存在六个不足的方面。一是重要求,轻落实。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干部的学习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二是重领导、轻队伍。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求提得多,机会给得多,但对一般干部来说,培训次数少,安排时间少,以致整个干部素质提高不快。三是重文凭、轻水平。有的乡镇干部把知识、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视为同一概念,导致出现同一档次的文凭其“含金量”相差甚远的现象。四是重知识,轻素质。有些乡镇干部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放在知识储备上,而不是放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上。五是重短训,轻长学。乡镇干部培训中各种形式的短训比较多,而以学年为形式,组织干部脱产学习较少。六是重理论、轻实践。在组织乡镇干部培训中,以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多渠道、多途径组织干部在实践中学习。
三、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努力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一是要把住入口。从县直部门有计划分层次地下派干部到乡镇,改善乡镇干部的结构。要出台政策,规定今后凡提拔为副科级实职的干部必须有3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凡新录公务员必须到乡镇锻练3至5年方可进城;凡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二是要疏通出口。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一些年龄大,在乡镇时间长,的确有困难,不易继续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要调整岗位或回调到县直机关单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促进流通。出台政策规定乡镇干部在同一地工作满一定工作年限,必须进行交流。
2、要认真抓好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要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突出转变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方法,着重加强党的先进理论知识、现代农村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能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方法上要讲求实效性。对乡镇干部的要因地制宜,广开学路,通过举办报告会、专题辅导理论研讨、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办法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在教育培训考核上要注重严肃性。要建立和健全乡镇干部考学制度,对乡镇干部教育培训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情况进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要把干部参训情况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委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党委政绩的内容,对未经培训的新录用公务员不准上岗,未经培训的负责干部不准上任。考学不合格的要限期改正。
3、要科学界定乡镇工作职能。调查发现,乡镇范围内的事不分大小多数都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于是造成乡镇机构庞杂,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结果费力不讨好。因此,必须科学界定乡镇职能。乡镇不要直接参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乡镇主要应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大力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让其履行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要将一些本应由县直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任务从乡镇干部的职责范围内剔除出来,让乡镇干部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大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4、要大力优化乡镇工作环境。一是要尽快解决乡镇权责不匹配,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问题。二是要尽快完善一些政策、规定使之更加配套。三是要大力精减上级单位的指令性任务和各类文件、会议。四是要设法减轻乡镇债务,防止新增债务的形成。五是要大力加强村一级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六是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5、要真正关心乡镇干部。一是思想上要重视。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倾听基层干部的呼声,把握基层干部的脉搏,使他们感到自 己的工作得到上级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成就感和责任感。要帮助乡镇干部正确认识对待当前的困难,增强干好工作的信心。二是政治上要关心。建议在乡镇换届中,主要从乡镇干部中考虑提拔,对多年不能提拔又无法交流到县城的副职干部或多年在乡镇工作特别优秀但过了提拔年限的一般干部在非领导职位方面给予倾斜,解决政治待遇问题,享受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待遇。三是工作上要支持。在工作上要经常出点子、找路子,使上级组织成为乡镇干部信赖的参谋部和咨询站,主动在工作上为乡镇排忧解难,要敢于为乡镇分担担子,理直气壮地当好乡镇的坚强后盾。四是生活上要关怀。建议采取以县统一发放工资的办法彻底解决乡镇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对奖金、福利等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尽量缩小乡镇与县直单位,偏远乡镇与城郊乡镇,贫困乡镇与富裕乡镇之间的福利待遇悬殊。对乡镇干部子女就业尽量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惠。
第5篇 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需要高素质的组工干部队伍。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就是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保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关系极大。近期,我们深入乡镇党委,采取召开座谈讨论、调查问卷等形式,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结合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我县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调查发现,我县15名乡镇组工干部中,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有4人,占总数的27%;36岁至40岁的6人,占总数的40%;40岁以上的5人,占总数的34%。学历结构上第一学历为高中的1人,占总数的7% ;中专的10人,占总数的67% ;大专的仅4人,占总数的27%。组工干部年龄和学历的局限性,影响了乡镇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一些乡镇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在调研中,有97%的乡镇干部认为优秀的组工干部应当具备三项基本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全部具备以上能力者不到30%。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一是思想观念更新慢。少数组工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和观点来看问题,思维封闭,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二是所需知识更新慢。不少组工干部知识结构陈旧,知识更新缓慢,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出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倒挂”现象。三是新技术掌握运用慢。一些组工干部对新技术不愿学、不想学,因而不能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佳。据调查,乡镇组工干部中不能操作电脑的占到60%。
(三)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出口不畅。目前在乡镇组工干部去留问题上存在着“只进不出”的现象,绝大多数组工干部都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论资排辈、等待观望、坐守年功的心理依然存在。据调查,近年来,无一例从乡镇组工干部中提拔使用的干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组工干部落后难淘汰,人员老化、代谢不畅等问题。
(四)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统招统分政策的取消,到乡镇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越来越少,体制问题导致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缺乏后备力量,出现组工干部储备断层现象。调查发现,现有的乡镇组工干部只有两名为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乡镇则实行组工干部、劳务干事、人大干事“一身兼”,加上人员老化、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乡镇组工干部高层次培训机会较少。
二、建议和对策
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结合组工干部岗位要求和自身成长规律,深入思考存在问题,认为当前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准时代脉搏,改革管理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激励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一)把握时代脉搏,明确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方向。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按照xx提出的“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指示精神,以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落实型”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为总体目标,使其不断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具体要做到“五抓五提高”:即抓学习,提高干好工作的能力;抓效能,提高推进工作的能力;抓服务,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抓创新,提高开拓进取的能力;抓落实,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
(二)改革管理方法,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进出渠道。一是严格选用标准。注重选用学历高、能力强、年纪轻的干部,注重选用文史、理工、经济、法律、管理等综合性人才,不断优化组工干部队伍知识结构,防止“老、弱、偏”倾向的出现,实现年龄、知识、专业的最佳组合,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二是拓宽进入渠道。由乡镇党委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相结合的办法管理乡镇组工干部。采取县级部门“下派”、“选调生”兼任、乡镇交流任职等途径选拔乡镇组工干部,努力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选拔视野。三是实行交流轮岗。对年龄在35岁以上、在组织工作岗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乡镇组工干部,可由组织部门统筹安排,另行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交流轮岗,畅通乡镇组工干部的“出口”。另外在乡镇换届工作中,对一些优秀的组工干部要重点考虑提拔使用。
(三)提升综合素质,强化乡镇组工干部能力建设。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教育培训。要把乡镇组工干部列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序列,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同时出台鼓励措施,支持乡镇组工干部通过函授、自考等途径,参加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优化文化知识结构。二是强化实践锻炼。采取挂职、任职、蹲点调研、进村入企等办法,选派组工干部担任职务,有计划地组织乡镇组工干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使基层组工干部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落实考核机制。制定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考核细则,列入年度干部考核序列,明确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切实提高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四)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副科级组织员制度。组织部门对素质过硬、业绩突出的乡镇组工干部,可给予副科级组织员待遇,让乡镇组工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二是增加岗位津贴。各乡镇可根据各自实际,适当增加工资待遇,让组工干部在经济上有实惠。三是设立专项荣誉奖项。开展“优秀组工干部”评选活动,每年年终进行评选表彰。四是加大提拔任用工作力度。要坚持把优秀组工干部作为后备干部,并根据工作需要予以提拔任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责任。要健全和落实抓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责任制。建立定期不定期研究讨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部门要做好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组工干部的选用、学习、培训、培养、使用、管理、监督以及交流等做出具体规定。乡镇党委要切实加强组工干部的管理、教育和培养工作,建立起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工作力量的整合,努力提高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效能。
第6篇 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 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第7篇 关于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多年以来,乡镇财政在管理基层财政、组织地方税收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上级财政政策的落实。为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乡镇财政职能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各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征管,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
(一)做好财政收支预算,保障党委政府工作正常运转。编制财政预算,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我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预算方案通过后,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做好涉农补贴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各乡镇财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主要劳动力,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多办、畜牧站、农机站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最后通过“一卡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三)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经过核实后,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财务监督,健全乡村理财机制。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并按月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镇直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制定台帐,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联合镇“双代管”办公室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限定报刊费,禁止招待费,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乡镇财政人员除积极参加县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参加各镇党委定期组织的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活动,除此之外各乡镇财所人员每周再抽出2-4小时集中或分散学习法规政策或业务知识,以增强财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每个人员的财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二、我县乡镇财政所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乡镇机构改革后财政所到底会不会撤消?如不撤,乡镇财所的工作在哪里?该如何工作?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对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财政所存在管理松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等现象。
2、工作纪律不够严格。在日常工作中,纪律意识较差,不能严格遵守按时上下班制度,迟到早退现象严重,部分干部职工平时挂着上班的牌,做的却是自已的生意,有的长期旷工在外做生意,工作散漫。
3、个别领导敷衍了事。个别乡镇财政所领导在工作上不抓紧,不督促所内干部职工按期完成工作,听之任之;对纪律检查隐瞒、包庇不上班干部职工:检查到缺勤人员时,以外出办事为由搪塞检查组。汇报工作时总是客观原因多于主观原因,没有深入分析主观因素。
4、干部队伍素质较低。全县的12个乡镇财政所本科学历的仅有4人,占乡镇干部职工总人数的5%;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占31%;中专学历的36人,占38%;高中以上21人,占22%;初中的6人,占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乡镇财政队伍总体文化水平还很低,业务水平不高。
5、年龄结构上不够合理。全县财政所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青干部职工为42%,不到总数的一半,35岁至45岁的为19%,45岁以上的占41%。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干部队伍难以在新的环境下打开新的局面。
6、双重管理模式对乡镇财所形成制约。目前,我县乡镇财政所管理隶属乡镇政府,业务由县财局指导,这种双重领导模式让乡镇财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乡镇财所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稳定人心。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阐明乡镇财政所在新时期中的任务、职能和作用,务必保证乡镇财政所有足够的人员编制,加大对乡镇财政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面了解乡镇财政所的作用和地位,为乡镇财政所干部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的考勤工作。针对目前乡镇财政所工作的主要特点,制订好外勤和内勤两种便于考勤的制度,落实好考勤人员,严格考勤制度,明确人员去向,严肃请假和病假的审批程序,将考勤与津贴、评优、年度奖励等直接挂钩,县财政要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指导抽查力度。
3、制订奖励约束机制,切实推行首问任责任制和行政效能机制。要认真研究新时期下乡镇财政所干部职工工作的奖励机制,对完成好任务和完不成任务的在奖励、评优上要适当拉开距离,不搞平均主义。要细化考核的各项要求,要在财政所内建立起适用的首问责任制和行政效能机制,提高财政所的工作效率,完善工作程序,规范工作管理,强化监督,进一步明确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以便用的统一的标准来考核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奖罚分明、平等相待干部职工。
4、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对乡镇财政所领导进行民主评议,按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凡考核合格者继续留用,不合格者及时更换。在考核中,要尽量提拨年轻且有潜力的年轻干部。
5、建立学习的制度化。首先鼓励干部职工接受学历再教育,其次对非财经专业毕业的年轻干部职工进行1至2年的脱产学习,再次是加强对乡镇财政所干部的培训工作。培训要分批,分层次,分年龄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轮训,要建立起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用制度督促人,用考试检查人、用成绩评价人来作为提拨人才和年度考核的依据。奖励专业职称考试通过者等。
6、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领导。县财政部门领导要分别挂点乡镇财政所,除对财政所业务指导外,还要对干部职工的纪律、生活等负责,将财政所干部职工的一荣一损与直接与挂点领导相关。
第8篇 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做好全省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鄂财函[2010]134号)文件要求,松滋调研专班从6月10日开始对松滋市基层财政所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乡镇财政所所长、副所长、在职在岗普通干部、改革分流人员、离退人员、提前退养人员,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松滋市局预算科、农村财政管理局、监督局、人教科、调研科等负责人。重点调查单位有八宝镇财政所、洈水镇财政所、新江口镇财政所及沙道观、氵宛市、南海等财政所。调研方法主要采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分类定点重点剖析、座谈会面对面交流、典型案例分析、同类比较分析、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分析、行为学分析等。
调研基本结论:(1)乡镇财政干部成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买单者。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合并、人员分流,其后实行乡财县管,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并按50%的比例分流人员。合并后的财政所确定为乡镇事业单位,承担了乡镇党委、政府不直接办理之外的所有公共事务;财政所干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参公人员,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企业一样,自己掏一半、单位买一半;既不能从行政上提拔,也不能在财政内部调动;工作量对比改革前增长一倍,在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中再增加一倍。分流下岗人员,如同普通工人一样,四出找工作再就业或自己创业,其中素质高的约60%有了着落,40%的人员成为不稳定对象。
(2)“六个关键词”概括乡镇财政干部现状。无论是在岗职工还是分流人员,目前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对未来的期待,可以用“失落、颓丧、困惑、感恩、呼吁、呐喊”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3)松滋市动用一切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松滋财政各项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并以其特有的财政文化先后获得全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松滋模式”荣誉、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新风颂基层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殊荣,财政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集体荣誉感强、团队管理理念先进。因此,松滋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财政从政策制度、舆论支持、预算安排、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倾斜了乡镇财政改革,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维护了基层财政队伍的基本稳定。
(4)财政所职能定位不清、干部身份不明、事权大于财权的现状导致乡镇财政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事权无限大与经费无保障、责任无限与地位最底层、持续的无偿付出与长久的无望期盼可能导致基层财政运行系统的崩溃。
(5)重新定位乡镇财政所——财政所职能是管理乡镇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所机构属于行政单位性质,财政所人员的身份是公务员。
一、改革前后松滋市乡镇财政所职能、机构、人员演变情况
1、改革前后乡镇财政所职能演变。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是基本完整的一级财政,特别是1994年《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乡镇的财权和支出范围扩大,保障能力增强,乡镇财政相对独立的编制财政预决算,管理预算内、外资金。主要履行七项职能:
(1)负责乡镇财政的预决算和预算执行管理等工作;
(2)负责农村税收政策的执行和农业四税的征收管理;
(3)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
(4)负责乡镇预算外资金和票据的监督管理工作;
(5)负责维持乡镇政府的运转;
(6)负责对乡镇“七站八所”实行“零户统管”;
(7)负责乡镇政府安排的其他中心工作。
税费改革后,为确保乡镇正常运转,松滋市实行了乡财县管,把乡镇视同市直部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调整了县、乡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所不再承担组织财政收入这一任务,但乡镇财政支出资金量呈持续增加趋势,支出管理型的特征十分突出。二是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消了“七站八所”、财政所和经管站进行了合并,乡镇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仅剩乡镇政府和财政所两家,预算管理职能在削弱。通过实行“村帐镇管”以后,在保持资金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中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的财务核算管理职能得到了增强。三是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各项直接针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乡镇财政所不可替代地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而服务群众、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前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税改后的乡镇财政所主要履行17项职能:
(1)乡镇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2)“乡财县管”改革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与监督;
(3)农村公益性服务中心“以钱养事”资金、财务管理;
(4)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
(5)惠农补贴资金、社保资金的发放及政策的落实;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
(7)乡镇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8)乡镇国有资产及村级资产、资源管理;
(9)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0)农村财务、资金“双代理”;
(11)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土地纠纷调解;
(12)乡村两级债权、债务监管;
(1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14)农村经济经营统计;
(15)农村综合改革日常工作;
(16)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17)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及其他工作等。
2、机构设置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前,松滋全市21个乡镇、2个开发区,共有21个乡镇财政所、2个财政分局,23个经管站。农村税费改革后,松滋行政区划合并为16个乡镇,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46家机构合并为16个乡镇财政所,各所加挂经管站牌子。合并机构从属于乡镇开发区行政合并,最少二合一,最多六合一。
3、人员配置变化。税费改革前,松滋市乡镇财政所、开发区分局、经管站共有624人(其中:男441人,女183人)。改革后,在岗270人,分流241人,离退休84人,临时工29人。按学历划分:研究所学历2人,大学学历48人,大专学历332人,中专学历46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96人。其中,党员414人。
现有在岗人员270人(不含临时工29人),其中:男187人,女83人;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学历34人,大专学历203人,中专及高中学历32人;党员246人。
从年龄结构上划分:30岁以下25人,占总人数的9.3%,31岁—35岁39人,占总人数的14.4%,36岁—40岁68人,占总人数的25.2%,41岁—45岁68人,占总人数的25.2%,46岁—50岁30人,占总人数的11.1%,50岁以上40人,占总人数的14.8%。
二、当前乡镇财政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乡镇财政所机构性质错位。从中央有关文件来看,乡镇财政所理应为行政编制。中央编办《关于地方机构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编办发[1995]3号)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央核定的各级机关行政编制总额,包括地方税务部门……及乡镇财政所的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XX]30号)再次明确财政所编制为行政编制(原文:行政编制精减范围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机关的编制,包括基层工商所、税务所、物价所、财政所、人民武装部、国家级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机关的编制及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机关编制。今后,行政机关不得再使用事业编制)。XX年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发文,将基层财政所定位为事业单位,改变了乡镇财政所机构性质。究其原因,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是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快刀斩乱麻,“七站八所”撤销或转制,财政所机构性质降格有利于缩小与其他站所命运的差距。而时至今日,财政所虽然免除了农业税征收的职能,但新征了更多的财政支出管理的职责,不断扩大的事权与其机构性质极不相称;按照“对等性原理”应该及时归位到行政单位序列。
2、乡镇财政所“三管齐下”,职能无法不越位。八宝镇党委书记、镇长张小军在座谈中说,目前财政所的职能依然是管帐管钱管稳定,凡是党委政府要管的财政所必须管,只是管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化。一是管帐更规范。村账镇管后,20个村居单位、原来“七站八所”“以钱养事”的收支账务都由财政所负责,全镇范围内的财务状况一清二楚。二是管钱以惠农资金为主。改革后我市对乡镇实行部门预算、“乡财县管”,只有乡镇机关和财政两家,管钱压力不大,压力主要在筹措经费缺口。惠农资金的管理要占据财政所60%以上的精力,而且支付成本大。三是管稳定。无财政不稳定,“人民内部矛盾80%可用人民币解决”。全镇2900多万元的镇级债务、村级三角债、土地纠纷,日常应付靠财政为政府挡,财政所承担了巨大压力。财政所工作人员目前的状态可以说,工作苦、待遇差、困惑大。针对现状,我有三个建议:一是完善财政监管制度。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监管。如农村公路建设,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怎么办?虽然有“农村公益事业促进会”,但只管计划、管工程完工、不管自筹资金缺口。财政所不加强管理,将会形成新的历史包袱。二是逐步提高待遇,可以参加政府。三是争取明确身份。
新江口镇镇委副书记、人大主任易法金为财政所呼吁,一定要提高基层财政所地位,明确干部身份,理解财政所在改革后“贴钱贴米搞服务”的实情,对分流人员出台下岗再就业、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
财政所干部也好、职工也好,他们究竟承担多大的工作量?看一看八宝镇财政所的内部分工:
八宝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3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9340户,农业人口65334人,劳力40856人,农户认可的承包面积111386.96亩。财政所现有干部47人,其中在职20人,离退休5人,退养3人,临时工2人,改革中自愿分流6人,下岗分流11人;在职干部中30岁以下1人,30到40岁4人,40到50岁13人,50岁以上2人,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女性5人,男性15人
第9篇 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公务员是处在我国最基层政权的公务员,切实重视和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对提高乡镇基层执行力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调研的通知》精神,全面了解公务员队伍现状,找出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对我镇公务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镇公务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镇有公务员编制39人,现有公务员22名,其中组织待安排工作人员1名,被借用2名。从知识结构上看:大学本科学历有1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50%,大专学历的有11人,占公务总数的50%,;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及以下的有10人,占45%;31岁至40岁的有4人,占18%;41岁至50岁的有8人,占37%;平均年龄为35.7岁。从职务结构上看:科级以上有13人,占59%;科员有及以下9人,占41%。
二、近年来我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水边镇作为城关镇,县城“两区”建设征地、社会维稳、招商引资等难点、重点工作多,党委、政府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千斤重担人人挑,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每个科级领导干部负责分管一定工作、负责部分站所、挂点一至两个村、居,明确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同时,注重制度激励措施,如今年针对招商引资和社会维稳两项重点工作,分别制定出台了文件对该两项工作贡献较突出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推荐后备干部上优先考虑和给予资金奖励。如对引进符合县产业政策且实际完成固投200万元以上的个人,按实际固投千分之一进行奖励。二是后备干部勇挑重担,一线锻炼。对推荐为后备的干部,放在重点工作一线,促其砥砺成才。比如,正科级后备干部主动承担了县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工作,安排在征地任务较重、情况较复杂的村驻点。一些副科级后备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负责驻村工作,安排在综治办工作,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能够独当一面。三是规范管理,务实工作作风。为加强干部日常管理,我镇先后制定出台了机关干部日常管理、解决“走读”工作日夜宿机关院内、周一工作例会和干部驻村联系服务等制度,同时,由镇机关效能办和党政办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狠抓制度落实。尤其是今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一改历年来干部“走读”的习惯,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执行,机关干部工作日夜晚全部住宿在镇机关院内,且目前执行比较到位。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得到改善。
三、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上级培训少,干部能力提升与形势发展需要存在矛盾。镇科级干部中绝大多数是长期在乡镇摸排滚打,自身起点低,近年来新录用的公务员又多是离开校门直接走进政府部门,经验缺乏,每年上级安排进修培训的机会不多,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不快,导致政策水平不高,对理论问题被动学习的多,调查研究少,依法行政、解决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
2、乡镇公务员来源渠道较单一。近几年我镇每年都会新考进几个公务员,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公务员队伍 凡进必考,考进的都是大学毕业生,面向农村优秀村干部和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定向招录的次数少,每次招录的名额也少,导致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了解农村的优秀村干部和事业编制人员无出路,不利于调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有效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一些科级领导干部往往分管工作多,分管的难点工作也多,难出成就不容易被提拔重用。同时,乡镇正科级职位少副科级干部多,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位更少,一些在乡镇工作16—20年,担任副科级10多年的干部,提拔空间小,希望能进城又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受挫。
4、年轻公务员在交流流动上存在两极化矛盾,不利于干部培养成长。一方面,对部分优秀年轻公务的选调借用频繁,流动性大。近年来县直机关单位不直接招录公务员,造成县直单位要人都直接从乡镇借用或调走,一些新录用乡镇的公务员往往试用期刚满一年就被县直单位借用或调走,如近几年我镇先后有6位公务员被借用或调走,而这部分人员大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频繁的选调和借用,既对年轻公务员个人积累基层经验、全面成长不利,又容易导致乡镇优秀人才流失,造成干部断层。另一方面,一些一般干部除被提拔使用外,则极少甚至没交流,导致一些在乡镇工作6年以上的一般干部工作积极性有所减退。
四、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几点意见和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要对乡镇公务员每年开展一次轮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要着眼于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公务员会干事、能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能力。
2、拓宽乡镇公务员队伍来源渠道。要加大专门从优秀村干部、优秀事业编制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工作力度,要形成常态化,每两年或一定时间组织一次考试,采取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程序,更加突出实绩。
3、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在工资待遇上,总体上要向乡镇公务员倾斜,结合当前热议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依据级别和任职年限等条件晋升职级的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增强职级在公务员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让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晋升又有限的公务员在待遇上得到提高。在政治待遇上,要按照单位公务员人数,一定比例地增加乡镇主任科员和副主任职位数。
4、切实规范上级机关借用乡镇公务员行为。要明确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必须在乡镇工作两年以上才能借用,并认真贯彻执行。同时,上级借用干部要与乡镇党委充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