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社会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8-24 18:45:02 查看人数:97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100字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2023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因此,除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80%以上农户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2、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培训,实现增产增收。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村适用科技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产业及各个时节,有针对性邀请相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以科技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4、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是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5、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6、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班子,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带领者。同时,要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把年轻的、积极性高的、责任心强的、追求进步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来,为基层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7、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多创建活动形式,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久,社会主义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扫除陈规陋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化,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该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第二篇 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1950字

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掌握牛孔乡鑫盛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摸清该社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促进该社区发展途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根据局里面工作安排,今年4月,我对牛孔乡鑫盛社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置身于他们的生存环境,查找社区居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就如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发展现状

鑫盛社区位于牛孔乡政府驻地正北方,两地相距600米,距绿春县城36公里,东接者俄村委会,南邻平掌街村委会,西连龙洞村委会,北邻与模东村委会隔河相望,隶属绿春县牛孔乡,成立于20__年4月,驻地海报980米,平均气温22.2℃,年降雨量1667毫米,国土面积22.1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1.23亩,辖5个居民小组,624户2522人,其中城镇568户2186人,农业44户290人;流动人口12户46人,设5个支部(含个私支部1个),有党员65人(女党员9人)。辖区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建材、农资、服装、副食品、蔬菜、水果、药品、农副产品等。社区内建有一块占地面积25亩,经营面积20亩的牛孔乡集镇新区(牛孔河坝)鑫盛集贸市场,内设交易柜台1580平方米,商铺4700平方米。

发展优势

社区目前的发展优势是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实现人流、物流、资金的合理布置,提高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展地区发展空间,扩张经济总量。通过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全方面把社区经济活跃起来,促进运输业、饮食业、娱乐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广泛吸纳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促进品种质量、品种数量、品种种类,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开发一个辐射全乡及周边乡镇的生产、生活用品交易批发市场,加快资金周转。通过中心集贸市场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劣势

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鑫盛社区经济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电力、水力等建设缓慢,教育、卫生事业落后较大。二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农业生产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实施,优良农作物品种无法大范围耕种,农业资源的优化受到制约。三是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劳动技能不强及耕地不足等局限,导致收入来源单一,农业发展受限,贫困人口比重大。四是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等、靠、要思想严重。由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群众思想保守,传统意识根深蒂固,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党员干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能力不强,不能积极引导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没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发展建议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根据鑫盛社区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等,认真分析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量体裁衣,重点解决居民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收电视难、学科技难、听广播难、村容村貌差、致富产业培植难等民生问题和增强发展后劲,适度把握好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项目布局,深入分析项目效益,制定鑫盛社区脱贫发展实施方案。

夯实基础,提高素质。一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班子建设。采取从牛孔乡选派得力干部挂钩指导、选聘大学生村官和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中选任社区干部等办法,充实加强社区班子,为鑫盛社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挖掘潜力,广辟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强社区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并努力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大力开展针对贫困居民的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各有关部门要关注、倾斜贫困居民小组,加大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促进居民转移增收和提高种养水平增收。

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扶持资金。在项目实施中,在试点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整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等其它资金项目,通过项目整合,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拉动作用。同时,坚持党政机关挂钩帮扶制度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对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

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居民作为经济发展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督主体,认真落实居民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掀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业自己创的热潮,鼓励社区致富能人、外出务工人员及业主到鑫盛社区投资兴业,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植和公共公益事业建设。

第三篇 2023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9850字

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退耕还林,农村经济的革命.由黄前,曾兴,肖游川,袁兰,濮曲波,陈锐,参与完成.实践从7.23日开始,7.30结束,历时七天.我们在这七天中采访调查了铺子湾镇农业部门,当地农民,还有新店镇七星椒种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种植加工基地.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7.23日,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生的求知欲来到了铺子湾镇政府,由李书记给我们座谈讲解当地退耕还林的成果和艰苦找寻出路的过程,我们从谈话中深切体会到当地发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对农民退耕还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担心吃饭没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积极配合政府把退耕还林做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香蕉,在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由周淑芳阿姨带领参观了他们镇的香蕉种植基地,到达基地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惊呼出声,一望无际的香蕉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收成时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细的给我们的疑问作出回答,我们了解到,管理这么大面积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还是比较省的,大概2-3个人就能管理40亩,一个星期割一次多余的香蕉叶,在割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观察病害,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马上从地里剔除,避免传染.如果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每根香蕉种苗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品种,每棵五块左右,要两年才开始结实,在管理阶段每次施肥都超过一千元的投资,如果死亡,损失会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将这片蕉林走到尽头,烈日当空,同学们都露出满足的笑容,汗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很高兴,虽然这片蕉林不是我们种的,但是它们代表着国家搞退耕还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因为退耕还林变的吃不起饭,而是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红火.也更清闲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谁能一个人管理近20亩土地.退耕还林,让当地蕉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7.24日,我们再次来到铺子湾镇,周阿姨和我们轻车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种植基地,这天我们将要参观比较现代化的设施,种植香蕉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种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蕉林,上千亩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种植基地的蓄水池,我们到了一看,无数复杂的管道交错在水池四周.向远方的地里延伸.周阿姨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里每十米有一个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这个最大的水池供应,水管连通这些水池,每个水池又有一个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条小水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灌溉线,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将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这解决了农民很大的问题.为他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即使五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决了灌溉,还有施肥的问题,适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铵,复合肥,菜枯等.如果靠农民一棵一棵的松土施肥,也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对农民的人力要求会提高很多,针对这样的状况,铺子湾农业部门研究之后采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办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为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时加大水压,灌溉完成都会做一次清水灌溉,达到清理管道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后更易于香蕉吸收.

两天来,我们对铺子湾香蕉种植产业的调查也结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说:你们大学生不要看不起农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村干活也不都是体力活了,要不了几年,大学生可都要朝我们农村奔呢.这算是对中国未来的预见,确实,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这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也慢慢的推广了,但是农村缺少眼光开放,真正有技术的人,这对于我们农业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果能合理利用资源,用科学的种植观念来发展农村,就像铺子湾这样,科学种植,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必定会带动周边农村跟着发展,最后农民的生活也会彻底改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多吸收些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农业.

7.25,我们在李书记的指导下来到了铺子湾占地60亩的大型养猪场,由于养猪场的细菌检查极为严格,我们开始并没有被允许进入厂房参观,而是在办公室和厂长刘阿姨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养猪场是由私人开的,她只是负责管理和监督,在刘阿姨管理期间,养猪场每年向各地冻场供应两万多头成年猪,年收入上千万之多.是什么让这个起初只有二十多头种猪的小型养殖公司发展到现在年收益上千万的大型养殖场?刘阿姨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他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本钱也不多,厂房也是使用的以前废弃了的农贸市场,给他们提供种猪的公司配备了一批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发展,保证了在起步的时候没有出现种猪死亡,在科学养殖的保护伞下,仔猪的成活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在喂养上,也采用种猪公司提供的高效饲料,每三个月就能让一头仔猪成长到200多斤,对于消毒设施,国家有提供支持,而且国家免费提供消毒药水,解决了大型养殖发病率高的情况,随着收入的增加,养殖场也不断扩大,到现在,养殖场已经将退耕还林的土地都修成了养殖基地,聘请了当地农民70多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没保障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水处理,该养殖场花巨资修建了比较现代化的污水处理池,为了节省资源,养猪场用来清洗猪圈的水都从河里抽取,经过污水处理池处理后回收再用,至于猪粪和处理后排出的水都集中给当地农民用来灌溉或者运往外地饲料厂回收.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水资源和废弃物.也对周围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更是给其他排污量较大的产业很好的上了一堂可持续发展的课.

这个养殖场给我们队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似乎大家都兴起了养猪的念头,不仅个人发展了,还给周边农民解决了上岗问题,让大家都有饭吃,有钱拿.国家倡导共同富裕,也许铺子湾的养猪场就是这样的典范.养猪场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现代化的养猪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增大了养殖效益,也对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污水处理一直都是很多产业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但是国家既然提出了污水不能随意排放,就应该去做,把污水排放降到最小,要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信誉和声誉同样重要.如果因为处理污水很贵就不去管,影响到周边人民的生活环境,那样的企业迟早倒闭.

次日,我们乘车来到了新店镇,之所以选择这里进行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是经过大家共同商议决定的,七星椒为威远县新店镇历史悠久的特产,具有皮薄肉厚、色鲜味美、辣味醇厚的特点。曾远销韩国、斯里兰卡、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1995年在全国第二届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称号,并取得gb认证。__年8月成为中国吉尼斯吃辣椒比赛唯一指定用椒。七星椒现已开发出干椒、泡椒,椒面、节椒、糍粑椒等5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听说过威远的人不多,但是没听说过我们新店七星椒的人就太少了.自从国家宣布退耕还林条列以后,新店镇在政府的带领下开始了七星椒的大规模种植,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种植七星椒,在新店一看,满山遍野都是七星椒那挺立的身姿.看着不由让人心中一震,好繁茂的七星椒!

到新店镇之前,我们通过铺子湾镇政府的介绍,已经也新店镇七星椒项目组的长辈们取得了联系和沟通,他们表示愿意支持我们的调查和采访.当我们到了新店镇的时候,受到了新店镇七星椒项目组的李老伯热情接待,在办公室我们进行了采访,他给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新店七星椒报道的报纸,还有很多种植七星椒的获奖证书,我们都慎重的接在手里仔细看着,听李伯给我们讲有关他们七星椒种植的经验和荣耀.新店七星椒最开始的品种个体小,椒内籽粒很多,并不是很好,虽然辣味儿足,但是在市场中并没有多大突出的竞争力.但是自从政府将新店七星椒项目款播放给新店镇后,政府有了经济基础,就能更好的种植和发展七星椒,在新店建起了100多亩的育苗基地,全部由大棚覆盖,增加冬天育苗的成活率,由于很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让七星椒种苗的成活率高达99%以上,而且在选育高产品种的时候,运用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等,将原来只有半米高的七星椒提升到了2米以上的珠高,更是把亩产量1000-__斤提高到了令人惊讶的4500斤以上,种植一次七星椒,有七个月的时间都在收获,从七月初到第二年都不断的成熟,让农民享受近半年的收成的快乐.如果袁隆平先生是水稻之父,那新店的七星椒项目组的同志们就是七星椒之父.经过近16年的不停选育,七星椒的品种已经堪称完美,一棵棵两米多高的七星椒植株,一层层火红的七星椒,我们都张大着嘴巴保持着惊讶的姿态久久站在七星椒林里面.

目前威远新店七星椒在以新店为中心的周边各镇行成了五万多亩七星椒生产基地,种植量占全县的80%以上。为保证“七星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良品质,威远县政府成立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公室,并及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原产地域产品的市场监控,切实保护“七星椒”独有的地域和品牌特色,为推进威远县农业产业化再上一个新台阶作出贡献。

7.27日这天.我们早早的就起床,按照昨天新店镇李老伯的要求八点就在政府大楼下集合,这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新店镇政府的大棚育苗基地,放眼望去,白色的大棚朝着远方不断延伸,清晨的雾气中脱隐若现,似一白龙,壮观而神秘.我们经过简单的消毒和处理,计入了大棚,现在还没有到育苗期,大棚里也没有空着,我们看到土块并没有其他见过的那样硬梆梆的,感觉一点营养都没有,而是松软的红土地,中间夹杂着点点白星,李老伯解释说这些是石灰粉,用于消毒,每年育苗之前都要对大棚进行消毒和补肥,如果少了任何一步,育苗的成活率就会大大下降甚至是全部发病死亡,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新店七星椒起码五年无法恢复生产,全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至少四川会出现短暂的七星椒真空,损失是巨大的.我们新店承受不起,四川也承受不起.在原来育苗对于七星椒的种植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大意不得.

这和我们作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育苗是七星椒种植的起点,育的苗子好,种出的椒就差不了哪儿去,作事情也一样,起点就要做好.贯穿始终,才能看到成功.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真想对大一的师弟师妹们说,大学是你们人生新的起点,加油把她做好,抓紧宝贵的四年吸收知识,等将来进入社会才会有所用途.

大棚配备有换气设备和温控设施,可以最大可能的满足七星椒发育的需要.氧气含量,光照,温度和水分对于七星椒幼苗都非常关键,七星椒项目组的成员都是经过几年乃至十年的种植经历的,对于七星椒的生理习性已经非常了解,每天巡视种苗的生长状况,随时关注大棚的温度变化,对水分更是控制的非常精确,在满足七星椒生理需要的情况下,不多灌水,给种苗提供了最理想的发育空间,每年从这里输出的种苗高达7—9千万株,几乎满足了整个新店镇的需求.而且因为这些种苗的品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大的潜力,种植后收成很丰盛,农民都争先恐后的联系育苗基地,希望获得更多的七星椒种苗.也是为什么现在七星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甚至周边农村也学着种植七星椒了.

这样虽然让七星椒的规模扩大了,也使得种苗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境遇,也会降低七星椒的价格,而育苗技术不是一般人都会的,造成育苗人力上出现不足,农民的知识吸收能力也有限,像这样的细活他们基本上帮不了什么,所以新店镇七星椒项目组的老辈们经过商议决定,扶持有意愿做七星椒的公司,把技术传给那些公司,然后由他们提供一部分种苗和对外贸易的一致合作.这样,在几年的时间里面,新店就先后出现和发展起来了好几个七星椒公司,主要负责育苗和收购加工七星椒,这对于宣传和发展七星椒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7.28这天,我们就在李清泉总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的育苗基地和七星椒加工厂,清泉公司的育苗基地虽然也有四十亩,但是跟政府的比起来,少了很多现代化的设备,比如温度调节设备,去年雪宰.造成清泉公司的种苗死亡率高达50%多,也是因此,本来和清泉公司签订了种苗供应合同的农户买到的种苗很少.李清泉经理告诉我们,其他七星椒公司也遭受了同样的灾难,今年的收成大大减少了,本地收购七星椒的价格也从去年的一元多上涨到现在的三块,虽然和国家物价上涨有关系,但主要还是七星椒的产量降低导致的.设备上的落后使得发展七星椒的发展道路变得崎岖坎坷,但是清泉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对七星椒有绝对的信心,他们坚信自己家乡的特产会走出山区,有那么一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有吃七星椒,虽然现在种苗受损了,但是明年还可以重新育苗,而且有了失败的经验,他们正在筹备花钱在今年的育苗期将一系列的现代化设备都应用到自己公司的育苗基地上.做到真正的现代化生产.为了七星椒的普及,这些私人公司已经放弃了很多个人利益,都是向着整个新店的七星椒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都很为他们的精神索感动.对于太阳的灼热似乎也不那么烦躁了.

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非常经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这天的见闻,越发觉得科技的应用真的非常重要,在农业也是这样的,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好的七星椒种苗,也就没有农民的丰收和生活状况的改变,谁说农业没前途,现在该改成缺乏科技的农业才是没前途.有了科技的掺入,中国农业必将蒸蒸日上.

7.29日,我们带着团队出钱印刷的七星椒种植技术要领等资料,来到了新店镇的奇龙,高山和金莲等新店七星椒种植示范村进行了调查和七星椒种植技术宣传.经调查,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共21个村子,323个社,总人口5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49000人,耕地面积47000亩(其中土地23500亩),交通便宜,自威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新店的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十分有利于七星椒的生长,__年12月,新店就被四川省特产协会授予”四川省七星椒之乡”的称号.七星椒的种植技术已经被广大农户掌握,其种植效益很好,亩收入4000到6000元利润,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高.而且国家也有支持发展七星椒,给农户每亩80元的补贴金,这样也更增强了农民种植七星椒的信心.同时,威远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等私人企业在新店开办加工厂,大量收购七星椒,免除了农民种植七星椒的后顾之忧,收获的七星椒随时可以卖给七星椒加工厂,按照市场价格算,一分也不会少.新店共三个大型七星椒加工场地,分别在新店的三个方向上,由于价格都一样,农民可以根据就近原则将椒卖给相应的七星椒加工厂收购站.这样不仅减少了各个公司之间的摩擦,保障了七星椒产业的正常运行,也方便了当地的农民.

7.30号,我们应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邀请,到清泉公司和他们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时长5个多小时的交流,和他们一起观看了新店七星椒种植产业发展道路的录像,这是他们公司自己做的,我是看着电视剧和动画片长大的,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视频很真实,视频里面都是说着和我一样四川话的农民,他们紧张的表情让我们觉得很可爱,很亲切,看着他们在太阳下忙碌的身影,我们都感到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似的,好想上去帮忙,视频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个老人家在采摘成熟得红彤彤的椒果,她把椒在并不干净的衣服上擦了擦,居然就那么吃了起来,我是吃过七星椒的,开始有点甜甜的感觉,但是随后就被辣的口水直流,喝了很多冷水都不行,还是痛的厉害.只见老人家一口就将一个七星椒含进了嘴里咀嚼起来,而且看那样子,根本没有一点被辣到了的感觉,我半开玩笑的跟组里的人说七星椒不辣,李清泉就说,她那是吃椒吃的多了,再辣都不怕的.我们才喔一声,那要多么深厚的情感才能吃下那么多辣死人的七星椒啊!随后清泉公司拿出他们的项目企划书给我们看,还有一系列的获奖证书,他们很希望我们大学生,特别是农农业大学的学生毕业了能够回来为七星椒的种植大计作出一点贡献.我在想在场的队员应该也喜欢上七星椒了,但是大学里可能发生很多事情,我们既没有答应什么,也没有拒绝什么,就说我们毕业了再说.我也不希望我的组员一时意气用事,就那么限定了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如果七星椒以后太普及,那她就算不上一个很好的发展道路,我们如果要发展,就要创新,现在的七星椒已经太完美了,无论质量还是产量,都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且如此有前景的项目,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估计等两年后我们毕业,再回来,事情就不是想的那样好了.我们才刚刚踏入大三,如果现在不把精力放在努力考研或者为自己找寻出路上,而是把一切都寄托在变化极快的七星椒上,万一毕业七星椒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适应不了那样的变化,无疑会对我们队员造成沉重的打击.从会议室出来,我们留影纪念了这几天陪伴我们的日子.然后一队人浩浩荡荡的回去了.社会实践也自此宣告结束.

主要体会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农村的朴实,真诚和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农民的要求其实很低,他们要的就是能吃饱饭,家里儿女都听话,争气.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即使困难一点也要坚持.农村和城市很不一样,很多人都觉得城市的人更有文化,比农村的人更懂礼节,没有农村人野蛮.其实那是很荒谬的想法,只有亲身和农村朋友接触过的人才知道,农民,其实很可爱.他们勤奋但不是野蛮,他们说话粗俗但是有道理,他们迷信但是他们心里有希望.

国家很重视农村发展,因为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支持,中国就没有腾飞的可能.__总理为了老百姓,把物价提高,无非是为了农产品在市场有个好的价格,农民也好有多余的钱扩展农业.__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退耕还林项目,算是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把农村老式的生产模式打破,重新塑造了一个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对于农村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的队员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学校,没有这样锻炼的机会,学校学的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挥作用,也是这次实践让我们的队员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提前接触到社会,有利于队员将来的人生之旅.

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耕农户对补助期满后“吃什么”心存惶惑。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西部地区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二、个别村组干部“多吃多占”,形成农民意见大,告状多。山区山高地薄,粮食收入低,经济来源少,种地划不来,一些农民靠在外地打工挣钱,干脆不种土地;有的农户举家外迁,土地随意荒置。但过去农业、林特税费照交不误。为完成任务,年终时就由村干部想办法为他们补缴。近两年,国家免征农业、林特税费后,村干部理所当然就收归集体或据为己有,进行退耕获取补助。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实施之初,部分农户对政策持观望态度,一些村干部带头执行,当领取补助时,这些农户又后悔当初。此外,张三家多一点,李四家少一点,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与荒山比例退耕等情况。客观上造成一些农民百姓牢骚满腹,告状心理逐渐形成。

三、大户参与承包,加剧了农民的仇富意识。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大户承包,一些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将土地集中承包进行退耕。但因是先承包退耕,经过检查验收,还要争取国家退耕指标,这些过程往往要经过一年、两年才能兑现补助,本身就有投入风险,因此,只有少数有胆识和资金能力的“大户”才能实现。一旦得到国家补助后,这样又造成了被流转了土地的农户的心理不平衡。

四、重退耕,轻管理。退耕还林工作从争取指标、规划设计、农户实施、检查验收、抚育管理,直到兑现补助,上至林业工作人员,下至退耕农户,程序多、时间长、任务重,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一方面从管理上,工作人员队伍人力不足,经费有限,容易出现疏漏;另一方面,退耕农户只图首次检查验收兑现补助后,就疏于管理,使退耕地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

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防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更新传统观念,加大扶贫力度。目前,山区农民仍然对退耕还林政策缺乏理性认识,依旧是“一碗泥土一碗饭”的耕作。我们各级政府要引导说服他们,就是长江上游流失的一碗泥土,到下游的损失就是一百碗饭。换句话说上游的一碗饭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就能挣到只要保持好水土流失的一百碗饭,这需要我们的干部下功夫,苦口婆心地从大局到细处,耐心地去说服、去引导。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争取国家扶贫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自我解救,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通过迁移式扶贫、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退耕补助过后“吃什么”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

二、对村干部“多吃多占”,引发告状多的问题,作为村干部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另一方面要像村级财务公开一样,搞好退耕面积及兑现补助的公示公开,必要时要在群众大会上说明白,讲清楚。当然对实属多占白占未经过土地合法流转的,一定要将多领的补助和退耕地退还给原户主或村集体。

三、对退耕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上级主管部门一要查证所办手续是否合法;二要认真核实面积是否准确;三要查看管护是否到位;四要在全面核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中央政策,给予奖励,鼓励“大户”为退耕还林做贡献。

四、退耕还林工程浩大,尤其是一线工作量更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联合组织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齐抓共管;同时还要教育农民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政策,既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履行应尽义务,加强管理,确保“退”得下,“还”得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退耕还林的实质目的。

五、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对那些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的干部,也只有手中掌管政策、掌管权力的干部才能为之,一经查实,必须给予党纪、政纪处理,触犯刑律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百姓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确保这一浩大工程真正成为千秋伟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利民工程。(杨伦格 王西建)

根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尽管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规划滞后、战线过长、重点不够突出。到今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将完成规划数的一半,但由于前期工作不足,退耕还林总体规模和总体规划尚未被最终确定,各省(区、市)的规模及规划也难以制定;25度以上坡耕地应是退耕还林的主要对象,主要分布在西部,而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却涉及全国25个省(市、区)的1710个县;退耕地实际操作没有具体标准,耕地统计口径不一,再加上退耕还林政策优惠很多,使各地退耕还林工作出现争指标、争退耕,该退的没有退、不该退的却退了等现象。《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禁止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同时,《土地管理法》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但一些地方未优先安排25度以上陡坡耕地的退耕,有些地方甚至将基本农田也实行退耕还林。

二是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多数省(区、市)缺乏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划和计划;工程区大部分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在资金上有很大困难;目前国家各部门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投入项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没有重点用到退耕还林地区各项保障措施上。

三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乔木过多,初植成活率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上多是草原牧区,干旱缺水、风大以及耕作不当等因素导致当地耕地沙化,理应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业。但由于退耕还林有8年的补助政策,而还草只补助2年,这些地区退耕还林中灌木林(含灌草间种)和乔木林(含乔草间种)占的比例高,十分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封山绿化没有被列为工程建设内容。封山绿化是中央退耕还林“十六”字方针的重要内容,又是植被恢复见效快、效果好、省钱的好办法,特别是在立地条件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生长慢,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能力弱,应提倡封山育林。但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只安排了人工造林,没有安排封山绿化。

五是造林种草品种单一,良种率低,对水资源考虑不够,若遇上连续干旱、病虫害及林产品市场等问题,将有一定的风险。

六是退耕还林粮食兑现机制与粮食流通市场化不尽适合,退耕还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粮食产量。

七是组织协调不够,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设责任落实不够。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配套保障措施与退耕还林工程脱节,规划与政策不够衔接,部门协调不够,退耕地缺乏管理,工程建设责任不够落实,及前期工作和检查验收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

以上问题和建议均由我们实践总结所得,也许不是很权威很细腻,如果有所欠缺的地方,我们会继续我们的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和修正.

第四篇 统计局关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6850字

在领导创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艰苦卓绝的苏维埃斗争运动的实践中,___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篇章,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重要理论,找到了符合中国现实的中国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依然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真情、热情,无私地支援着国家建设。江西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赣南钨砂大量出口创汇,为国家偿还外债、度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以来的60年赣南累计开采钨精矿130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中重稀土总量的七成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森林资源丰富,建国初期被列为全国调运木材的重点地区,并修建了森林铁路专门外调木材。仅赣南苏区就累计为国家提供统配木材2450万立方米、毛竹8718万根。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其中1975年至1982年7年间,赣南林地面积减少257万亩,荒山面积增加18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67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8%。在资源大量输出的同时,历经战争深重创伤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苏区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仅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省输出劳务185.1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3.7%,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gdp) 为1621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7%、46.2%;人均财政总收入172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为全省、全国的48.0%、29.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0706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54.7%、47.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2%、37.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71.8%、70.9%。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指标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2.发展差距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XX-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2.5% 下降到66.2%;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3.5%下降到71.8%。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速度同样较慢,如,XX-XX年,__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3.5倍;__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 5.7倍;__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1.7倍。

3.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部分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发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从XX年的94.19亿元提高到XX年的1350.46亿元,XX年增长13.3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31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中无铁路的县15个,无高速公路的县9个。农村路、水、电和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更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有52.9%的自然村不通客运班车,60%的农田灌溉设施不全,43.7%的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16.9%个村收看不到电视,8.2%的村组还未通电。

5.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江西省31个苏区县中有1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个数的一半以上,大部分县区财政自给能力弱,完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长期的财政困难造成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由此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2.9%和80.2%。由于社会投入偏低,大部分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条件也较差。据调查,31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达22.4%,上学困难的人口比例30.6%,看病困难的人口占21.1%,不安全饮用水人口比例达43.7%,土坯房住户比例达40.6%。仅有22.7%的自然村有卫生室,且医疗设备普遍简陋。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生产要素流失,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批革命精英,演出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话剧,奉献了全部的优质人力资源,就连一批“红小鬼”、“儿童团”都上了战场。与此同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烧杀,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无人村”、“无人区”,多数县出现人口负增长。幸存者大都是老、弱、病、残,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以及各种地方病困扰,致使当时的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建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疗养战争创伤和化解沉重的战争包袱中艰辛缓慢前行,发展压力和治理贫困落后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由于老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既留不住分配来的科技人员,也难以兴办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即使偶尔出了几个“金凤凰”,也常常是远走高飞。同时,为支援新中国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还无私的大量输入了各种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矿产资源和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人才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不足。

2.交通条件闭塞,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大部分处于边远山村,交通非常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特色很浓。这种情况,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苏区发展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优势,但在和平年代则成了脱贫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使商品生产成本高、损耗大、效益低。即使有廉价的劳动力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难以吸引外部投资。信息闭塞就把握不了市场行情,难以实现商品生产中 “惊险的一跳”。加之苏区旱涝灾害频繁,地方财力微薄,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1996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赣南吉安苏区有史以来首次通火车,铁路贯穿赣州、吉安的11个苏区县,沿线苏区人民第一次见到火车,交通状况首次有所改善,但在近两年京广线和武广高铁通车、周边地区交通设施极大改善的背景下,大大削弱了我省赣南苏区的交通优势,缺乏高铁、大吨位水运等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整体上没有形成网络效应,人流、物流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有利有效的发展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对老区的财政扶持资金并不少,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对于那些“食不果腹,衣不敝体,住不挡风雨”的特困户,确实需要采取“输血”的方式,拿出一定的资金、衣物、粮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有一个安于生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起码条件。但对国民经济发展、苏区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除了“一五”时期在赣南建设统调资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以及作为配套动力设施的装机5万千瓦的上犹江水电厂外,没有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建设过其它的大型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钨矿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转制职工安置等问题。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薄弱,地处偏僻,一直以来难以获得国家的重大项目、重点投资和规模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缩小区域差距,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是对我们党光辉历史最好的回顾,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是对苏区人民最好的回报,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实践。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为____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区域的聚集发展,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一是实施财税优惠。根据各地区域经济中心培育发展的经验,财税政策是促进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变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专题研究财税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财税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加快金融创新。新一轮的金融改革试点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江西应借此次振兴规划出台的契机,争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金融改革跟进,通过加大对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等措施,搞活区域金融市场,吸引外围资金进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产业。随着稀土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突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稀土资源优势愈发明显。科学合理、环保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成为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壮大稀土产业的一个契机。一方面通过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开采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将稀土产业打造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打造高新技术的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仍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主要产业,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传统产业良性发展是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吸引资本、引进技术、促进苏区就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的管理运营理念,建立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企业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打破地域壁垒,突破信息闭塞瓶颈,使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如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利用,特别是节能环保技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也是江西粮食、蔬菜、水果的主产地,大力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稳定播种面积着手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同时鼓励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水果、茶叶、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支持龙头企业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使之在带动农户生产、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容置疑,包括江西中南部以及粤北闽西广大地区范围几乎没有大型城市,长期以来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这既是不足,也是契机。一是打造两大中心城市区域。江西除南昌外尚无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其他城市都没有成为中心城市的规模,但是我们看到,在吉泰以及赣州南康区域都已经有了集聚融合的趋势,首先__市、__县、__县以及__市、__县、__市这两个区域本身具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先天基础,其次这两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正在互相靠拢,有一体化的趋势,为打造江西中部、南部大型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此次中央支持原苏区振兴发展的契机,打造两个区域经济中心甚至合并上述地区为两个大型城市,发挥大型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向北连接呼应昌九,形成纵贯江西的经济发展通道,为江西的经济起飞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加紧投入和建设。力促鹰梅、赣韶、赣州至井冈山、衡茶吉等铁路的建设完工,与原有的京九、赣龙铁路形成纵横交错的通道。同时着力解决能源短缺的瓶颈,加大区外电力输入,适当加快区域内新电源点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交通运输中心。吉安、赣州不仅是江西的中、南部中心,同时也是整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面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出口,要充分发挥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转化为打造这两个中心城市的基础动力。顺应当今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大力发展物贸流通业,使之成为这一地区的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此为基础进而推动城市的生产、服务、金融乃至成为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充分发挥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带动整个地区发展。

(四)继承苏区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区的一大特色,除红色文化外,庐陵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推动该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加速文化产业的兴起大有可为。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扶持力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创建苏区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三是优化布局,引导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高地。深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监测系统,及时跟踪监测赣南等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状况

一是要尽快建立苏区统计制度。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规划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为使这一战略规划顺利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科学的统计制度,跟踪监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进程,帮助各级政府部门有效把握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督促、引导完成各项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二是要建立苏区统计指标体系。应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状况、规划目标、发展进程进行认真分析,建立起一套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监测指标的选择,实现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导向意图,同时补充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形式补充当前估计指标的不足,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数据库。三是要加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在建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数据库的基础上,可针对苏区振兴规划的具体重大政策措施,提取出相应的数据,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政策措施的执行、进程、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以直观量化的形式,清晰的反映出这些政策措施的运行状况,使决策者真正能够明确地把握全局、运筹帷幄。

第五篇 2023年寒假山东经济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各系:

按照团省委和校党委关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将开展2023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今年寒假我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活动形式

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的优势,采取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的方式进行。

三、活动内容

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各个系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和相关知识送到农村基层。

(三)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党的足迹”征文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一系列的爱国爱党教育中学习、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四)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要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五)认真组织开展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做好素质拓展证书的记录工作。

(六)寒假期间,不放松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的开展。备战今年国家级及省级的各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要求

我院今年的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院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第六篇 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5150字

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地处县城北端,距县府50公里,离乡政府37公里。西与该乡山前村委会毗邻,南与该乡鲁支村委会接壤,北与元谋县羊街乡高山峻岭相交错,东与武定县猫街乡隔河而居,整个村委会淹没在三个县的大山环绕之中,海拔1900米,是一个彝族、苗族、汉族杂居的高寒山区行政村。目前,整个村委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问题一直是该村党支部及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

一、峨山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著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族风俗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个性化的民族风俗仅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蒸蒸日上”,远远超出了群众的收入,这种逢节必有“事”的传统习性至少现在还不适宜。还是要从抓物质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后再来追求民族风俗的传承。

(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吃苦耐劳是山区人的本色,农民群众的诚实守信位居全世界首位,是人所共知。可致富需要的却是技能。因此,对当地适龄学子进行文化教育和对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山区地方的经济发展才有推动力。

第七篇 2023关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6450字

为详细了解淇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而为研究淇江流域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荔波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洪带领县人大部分同志和县旅游、环保、水务、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业务专家一行40余人,于2023年11月4日至7日到甲良、小七孔等乡镇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途径甲新、石板、甲良、益觉、丙花、双江、地莪、拉平、台村、架桥、尧花、黎明等村组河段,沿途听取了有关部门及当地群众的情况介绍,我们全面掌握了淇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淇江流域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目前,在全球经济转型之际,还地球以蓝天,还子孙后代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河流,是全国今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荔波县当前急需研究的新课题。

荔波县地处珠江流域上游,县境内河流总长约1048公里,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20条,河道密度每平方公里0.47公里。位于县域西北部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淇江流域,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可圈可点。涓涓淇江,从古流到今,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更哺育着勤劳智慧的两岸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众所周知,淇江流域是荔波县文明的摇篮,它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淇江流域地形地貌情况。淇江流域地处贵州高原南部斜坡与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为北高南低。点位于流域发源地的独山县打羊乡干丹北部的凤凰山,高程1379m,最低点位于流域下游汇入樟江口,高程387m,高差992m。流域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较明显,地貌类型多样,组合形态复杂,主要山脉和水系沿地质构造走向发育。淇江属珠江流域柳江水系,为打狗河上游干流,河谷发育沿方村向斜轴向分布,流域上游、中游以河流侵蚀为主的沟谷、垅状低山、台状低中山地貌,河谷宽缓。下游以喀斯特岩溶为主的间连式脊峰洼地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河谷多呈窄“v”型, 谷深流激,多盲谷和伏流。淇江流域范围内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以煤炭(烟煤)、砂石土矿等矿产资源为主。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方村向斜,赋存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一般含煤4层,可采煤层1层,煤层结构较复杂。区域内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除甲良矿区作过普查外,其他地区仅作过1:5万煤矿调查工作,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流域范围内砂石土矿严格按照《荔波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3—2023年)进行设置,禁采区内严禁设置采矿权。

(二)淇江流域区位特征情况。淇江流域是樟江河流域大七孔水系的重要支流,位于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35-45公里,成“弧形”和“s”形流域状,有5条支流和20多条小溪汇集而成,水源来自地下溶洞、暗河及地下水,流域两岸植被覆盖率高达60%,全长220公里,水域面积10000多亩。淇江流域其中一支流源于塘桐,流经甲良镇其恶、懂丙、方村、下湾河等地,与来自架桥的支流双江汇合流入地莪,水质常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另一支流源于尧花,尧花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暗河,河水水温冬暖夏凉,全年平均水温约16-19℃。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其中喀斯特地形比重较大,伴有草坡及丘陵地貌,境内地形高差悬殊不大,平均海拔820米。农业作物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辣椒、茶叶、优质大米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及禽类为主,区域面积562平方公里,流域内常住人口5万余人,90%以上为少数民族。

(三)淇江流域主流支流情况。淇江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3.2%,流域内方村河是打狗河的主干流,在瑶山乡王蒙与樟江河汇合后,流入打狗河。原整个流域称方村河流域,主干流从发源地至甲良下湾河段称甲站河、下湾河至方村双江河段称方村河、方村双江河至小七孔镇拉强段称淇江、小七孔镇拉强至大七孔称地莪河,本次调研称为淇江流域。淇江流域涉及到甲良镇和小七孔镇共两个镇,主支流有甲午河、黄江、台村河、尧花河、格守河等。在甲良地区目前种植有约0.8万亩的茶园,目前茶园没有供水设施,茶园灌溉依靠天然降雨,规划水平年2023年方村河区将规划种植5万亩的茶园。荔波工业园区中的驾播工业聚集区也将在方村河区的驾欧、播尧处进行建设。淇江河流域内地貌有碳酸盐岩溶蚀地貌,也有碎屑岩侵蚀-剥蚀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发育峰丛谷地、溶丘洼地及溶洞、落水洞、地下岩溶管道、地下河等;侵蚀-剥蚀地貌穿插在溶蚀地貌间,发育侵蚀沟谷、剥蚀残丘等。地貌走势受构造控制明显,沟谷及山脊多呈nne-ne向,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四)淇江流域民风民俗情况。淇江河是樟江河流域重要支流,由发源于荔波、三都和独山县的数十条支流汇集而成,在瑶山瑶族乡王蒙集镇汇入樟江,淇江河流域主要覆盖荔波县甲良镇、小七孔镇和玉屏街道西北部分地区三个乡镇(街道),行政区面积678.99平方公里,人口近7万人。淇江沿岸主要是荔波布依族和水族聚居地,民居的建筑主要是以吊脚楼为主,村寨建筑集中连片,民居历史久远,极具特色。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民居大多为土木建筑,造型美观,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实用大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各民族民风淳朴、风情浓郁,至今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民居、服饰、节庆、习俗等,有布依族的四月八、六月六、矮人舞、傩戏;水族卯节、水书、水族服饰;很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水书、布依族傩戏),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个(布依族雯当姆、水族酿酒技艺),布依族染制工艺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多个。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发展面临汉化流失和萎缩,原生态风貌不断减少,但在淇江河流域民族村寨依然保持原生态风貌,仍然能看到很多民族习俗,感受到古老传统民族文化。

二、淇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这次调研,是县人大继樟江河主干流调研以后的又一次大调研,我们从淇江保护与发展微观层面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次调研中,最让我们感到触动的是:“淇江沿岸农民生活亟待提高、淇江沿岸经济社会发展亟待加快、淇江沿岸生态环境亟待加强保护、淇江沿岸旅游开发亟待规范。”

(一)甲良镇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甲良镇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北面与三都、独山毗邻,南面与本县玉屏街道、小七孔镇相连。全镇国土总面积246.01平方公里。共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235个村民组,约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8%,主要为布依族、水族、苗族、壮族等。耕地面积2.6万亩,其中水田2万亩,旱地0.6万亩;林地面积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8%。农业作物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辣椒、茶叶、优质大米为主,辣椒种植面积5000亩,茶叶种植面积3000亩,阳凤优质大米种植面积10000亩,境内拥有500亩茂兰喀斯特保护区五针松保护点。境内交通便利,省道s312、甲麻公路穿境而过,通村公路硬化率已达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超过70%。

甲良镇为多民族聚居镇,有浓郁的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繁荣,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四月八”“七夕斗牛节”“小年节”和水族“端”节等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镇”。甲良风光秀美,物产丰富,素有黔南“避暑山庄”“大米之乡”“斗牛之乡”的美誉,盛产甲良辣椒、阳凤大米、甲良提子等知名特色产品。目前,有早在90年代修建的红旗渠。甲良镇的旅游景点有:思凡谷风景名胜区、茂兰保护区——甲良五针松保护点、拉干至董奎风景带、洞庭龙王洞、拉干民族村寨、者吕古寨。此外,甲良镇正在规划建设黄江河湿地公园、双江大坝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骑行甲良田园休闲体验景区、中国(甲良)喀斯特山地运动旅游休闲体验园、粽粑林喀斯特洞穴生态体验旅游区、阳凤四月八古斗牛风情体验园等旅游开发项目,待开发的月亮湾洞穴旅游开发项目。

2023年,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州委县委各次会议精神,深入学_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一圈两翼”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为工作导向,以创建“四个全面”和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升级版为重点,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全镇呈现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同比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84亿元,同比增长213%。2023年11月底全镇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97.82万元,占全年预算的142.34%,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51.86万元,占全年预算的152.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2元,同比增长11.4%。

1、着力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升级版。甲良镇小城镇按照规划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布依族扶贫生态移民、垃圾填埋场、二级汽车站等建设项目共1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5个,8各项目正稳步推进。同时完成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库,编报项目29个总投资251450万元。甲良镇示范小城镇建设获得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在全省2023年度示范小城镇建设绩效考评中排名靠前。

2、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有序推进小康寨建设,涉及9个自然寨,72个小项目,总投资1210万元;完成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项目15个,总投资222万元;投资1252.35万元建设通村通组水泥路达35.64公里(其中:投资250万元完成交进至拉平5公里水泥路建设并投入使用;投资415万元完成甲新至中怀8.3公里水泥路;投资587.35万元实施的“一事一议”项目12个点,完成通组公路22.34公里),按照建管并用的原则,认真开展村级公路养护工作,目前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已达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超过70%。

3、着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整合党建扶贫、妇女创业贷款、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基金等项目资金,抓好各种种养殖业基地建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的270台,涉及补贴资金20.3150万元。在种植业方面:全镇完成辣椒种植5000余亩,建成精品葡萄(提子)基地500亩,晚桃基地1000亩,杨梅基地500亩,枇杷基地500亩,蓝莓基地150亩,茶叶基地2500亩,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0余个;在养殖业方面:规模以上养猪场9个,存栏2000余头;养牛场2个,存栏300余头;竹鼠养殖场3个,养殖竹鼠500余对;香猪养殖6户,养殖香猪300头;群众散养蛋鸭20000余羽,土鸡、瑶山鸡8万羽,育肥猪6000余头,育肥牛1600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特色农业已具雏形。

4、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打基础、扩总量”的要求,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截止11月末,全镇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共12个,签约资金12.2322亿元,已到位资金3.4818亿元,超额完成县投资促进局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5、着力打造康体休闲旅游小镇品牌。依托“全域旅游景区化和打造旅游品牌国际化”理念、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名片、深厚传统文化韵味等优势,以打造荔波县旅游接待次中心为出发点,以发展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为抓手,以建成“镇景合一”为总目标,以“骑行甲良,漫游甲良”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好甲良绿色休闲旅游小镇品牌。今年以黄江河沿岸为风景线为主体,精心布局编制了以“一射十三环”为网络的《荔波县甲良镇旅游总体规划》,筹资60万元对黄江湿地公园控制性详规及总规进行规划设计,做到景区有序开发和利用。大力打造思凡谷景区、者吕古寨乡村体验游、益觉村月亮山景区等初具规模影响景区的综合基础设施配套,扩大景区容量,提升景区品味。同时高起点、高眼见地规划一批对外可招商推介与ppp融资、对上可争资建设的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相融合的优质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对甲良山地体育建设项目(甲良村)、汽车露营基地(梅桃村)、袄村城古镇景区(双江村)、阳凤古镇景区(新场村)等进行深度挖掘、探讨、规划。立足“以农促旅、以旅促农、旅农结合”思路,着重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和品牌升级,注重甲良辣椒、提子、蓝莓、阳凤大米、梅桃毛尖、甲站鸭(蛋)等特色地理商标的注册和宣传。深度策划和举办高规格斗牛文化节、小年节等成熟活动,提升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2023年8月第六届斗牛文化节暨甲良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期间,甲良镇接待游客达12万余人次,拉动消费超800万元,吸引了省内外30多家媒体前来现场报道活动盛况,斗牛比赛、文艺展演、摄影展、各类趣味等活动获得空前好评,网络转载相关报道的媒体超500家。通过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甲良新开设超市2家,旅馆4家,汽修店2家,餐馆4家,让广大群众在全域旅游建设中逐步找到脱贫致富的捷径,实现小康生活。

6、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特殊群体。一是民生救助和惠农政策兑现到位。2023年符合农村低保对象1488户388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48.6132万元;城镇低保对象92户118人,发放资金60.3216万元;五保对象205户,228人,发放五保补助资金50.16万元;孤儿45人,发放补助资金41.52万元。全年发放救济粮6.71万公斤,解决了3686户8651人次的吃粮困难问题。发放棉被各类衣鞋等物2000余件;二是认真开展优抚工作。对老复退军人14人发放补助金20.384万元,伤残军人4人发放补助金3.0012万元;义务兵27人发放补助金28.944万元;烈属2户发放补助金2.2464万元;带病回乡军人38人发放补助金16.69万元;参战退役军人67人发放补助金28.944万元;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105人发放补助金8.0595万元,让优抚对象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7、优化群众生活环境。加大投入、宣传教育、强化管理三措并行确保人居环境健康安全,甲良评为荔波县的“省级卫生乡镇”,2023年11月成功迎接卫生镇验收检查,目前,甲良、阁龙、丙花、甲新、新场等5个村(居)正在申报省级卫生村,有望年底得到审批。

8、注重服务群众工作。一是在镇政府大楼一楼便民利民服务大厅内设立村级服务窗口,赶集日镇领导班子全天在岗,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在服务大厅指定窗口进行坐班式服务,使一个固定的办事日期和地点在群众心中养成习惯,大大解决了“有事找不到人、人在章不在”等现象;二是改革创新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民政、人力资源、合医、村镇建设等10个政府部门服务窗口,提升服务质量。截至目前,中心共受理群众办事70501人次,办结69004人次,办结率97.9%,即办件63779件、即办率100%,加盖公章11029余次,受理咨询22994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增强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感;三是全镇合作医疗参合率预计达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上缴率预计达80%以上,目前暂居全县第一,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9、搞好教育卫生民生之基石。认真落实教育“9+3”计划和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实现零辍学率。新建红坭、阳凤2所村级幼儿园;积极创建使用好留守儿童学生之家,大力关注留守儿童学生的健康发展。2023年全镇中考成绩再创新高,又一次夺下全县中考状元;中考上线率及前100名人数均名列全县其他乡镇前列。2023年,划拨了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节表彰大会,激励业绩突出的学校和师生。2023年接受国家均衡教育发展工作验收,并获得好评。认真做好社保这一民生依靠,今年实现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实现参保率达87%以上,社保金发放率达100%,及时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10、社会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无毒害”示范镇创建进程,完成辖区内15个村居、4所中小学、6家单位的“无毒害”评估验收、挂牌工作,使得禁毒工作进一步巩固;认真开展“无邪教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反邪防邪宣传教育、动态管控、无邪社区创建等主要任务,强化重点整治,注重群防群治及反邪教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推动全镇反邪教工作全面持续开展,配合完成荔波县“全国平安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百千万”挂牌工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百日攻坚战”,及时妥善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持续开展治安严打整治,加大对偷牛盗马、两抢一盗的打击力度,重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实现全镇刑事案件低发生率,人民满意度双提升。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

第八篇 经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1250字

经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月,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也犹如过眼云烟,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在这个短暂而又精彩的三个月中,我也像雨后春笋般成长着。收获经验总是快乐的,实习也难免不会一帆风顺。在这三个月当中,经历了我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人与事,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惊喜。

第一次上班、第一次任务、第一次困惑、第一次奋斗、第一次成功。记忆里有太多的第一次,每一次都是新鲜的,每一次对于我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中有诗人张九龄感叹: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西有温德尔--菲利普斯勉励:失败乃成功之母。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会成为我一辈子的记忆。通过实习帮助我了解社会,了解人际,更帮助我进一步的了解人生。毫无疑问,实习的意义是重要的,通过它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身处诺亚方舟之中,行使在实习这片未知的海域中,生存的意识是那么的强烈。一切都不如以前那样随心所欲,我开始慢慢地接触这个真实的社会。

实习之路一开始是曲折的,我的第一家单位是××××县国税局,我的实习岗位是税收管理。作为一位新手的我就如同一只走失的候鸟,乱撞一气。刚开始,对于实习老师的培训内容也是相当的不明白。我一度心情落到谷底,面对从来没有涉足的行业,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不断袭来,在我心中刮起了一场大风暴。

人总要学着适应,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期,我的情绪也慢慢走上了正轨。其中当然包括实习老师的帮助,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家是一个集体。其实,无论哪个公司或者单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是一个集体,缺乏团队精神就会翻船,就会落败。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在大家帮助下,我成功地适应和了解了税务中的管理工作。那种喜悦人生当中不曾有过。

总结了工作的经验,下面的路平坦了许多,自己也有了更多自信。带着极大的热情。××月的校园,飘散着令人陶醉的×花香,校园中的同学们也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对身边同学说:这将会是我最难忘的景象。经历了3个月的实习期后,我回到了这里,此时此刻,与三个月

月之前的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有很多故事和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以前很多人告诉我,幻想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现在我可以很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现在我更注重于脚踏实地,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于自己所学的经管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课本上的管理生硬,死板。实践中的管理领域海纳百川。改革开放以来经管的地位越来越显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步入新世纪后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第二十三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对于中国的体育经济领域又将是一个高峰。

我作为经管专业的学生,深深地热爱着经管。置身于经济管理之中,有永远学不完的内容。经营管理理念早已不同于从前的理念,现代管理者的内容,往往体现了自己对经营的理解与创新。我更在实践中理解到,一个管理者必须要有亲和力,要注重自己和客户情感之间的交流,由此导向客户的行为。我很喜爱这一行业,我感受到的大环境也在积极地发展这一行业,我觉得很高兴。

第九篇 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600字

一、基础设施状况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

(三)培植支柱产业。_____委会虽然每个村都有一定的茶叶、草果、八角绿色产业,但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经济来源单一,且市场不稳定,为此,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一批稳定可靠的支柱产业。如发展核桃产业、山地养鸡、商品猪养殖等产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加梅民风民俗古朴,重大节日有“扎特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昂玛突”(祭神林),哈尼山寨、梯田、姑娘节别具一格的有利条件,开展山寨梯田民俗旅游,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第十篇 2023关于鄂尔多斯经济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300字

这次我们进行了“关于鄂尔多斯市的的经济状况的调查”,行程是从7月20日到7月26日。其实,说是调查经济有一些官腔了,由于我们没有途径拿到太多的官方数据,也没有方法去对一些有直观感受的官员去进行访查。所以,我们花了这几天的时间,徒步行走鄂尔多斯市行政中心东胜区,抽样的调查买家以及卖家,了解了一下,消费的变化。想从中得到了一些反应经济变化的状况。也许民众的反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也更具有真实性。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需要聆听。

我们分三组行事,我和胡春雨是一组。我们调查了大型商场的地下超市以及东胜5家电影院之中的3家,本来是能调查4家的,但是那一家在我们去调查的时候竟然不开门,于是我们便匪夷所思的撤退了。后来也没坚持着去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和蔼的,有含蓄的,有冷面的,有能说会道的,也有一些期期艾艾的。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给我们传达出来一些信息。不全是关于我们调查的内容,但也都对我们有一些启发。其实,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我感觉尤其是对于我来说被人拒绝的感觉还是挺不好受的。但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麻烦,比如说,我们问的问题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也有一些超市出于安全考虑,对我们很是防备的样子,让我们感觉很不自在。还有的人很客气的拒绝了调查,也有的人很不客气的拒绝了。不过,客气不客气只是不同人的形式罢了,拒绝了总是让人心中有些难受。不过,一切麻烦虽然不可预料。但是,总归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比如,我们会问一些更直接的问题,问一些他能记住,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问收入的变化情况,问人流量的变化情况而不问营业收入的变化,也不问经济的变化。在问问题被拒绝后,也能客气的说一声打扰了,然后离开。

我们之后也调查了一些行人,看一看他们知不知道什么经济危机以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变化的直观感受。在调查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民的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对于问题并不回避,而且也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独特的看法。

通过调查,我才明白了一句话,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身边没有从商的亲戚,真的不知道一些商场的情况变化。从一些销售口中得到了数据,真的令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好多人都说营业额能下降五十个百分比左右的,平时的生活中虽然听说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真的不能感受到尽然有这么严重。不过,据调查,电影院的情况还算不错,并没有受太大影响。也许,关于消费的状况,并不仅仅只有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有人们观念转变之下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七天,不长不短,我们在一起调查鄂尔多斯的经济,虽无法专业的分析它的状况,但是确实亲身去感受了它的气息。它现在像一只受伤的老虎,有着自身的天赋,但是却吃错了东西,搞得自己无法正常生活。鄂尔多斯资源丰富,从当地人说“羊煤土气”中就可以看出(羊就是羊毛,煤就是煤炭,土就是稀土,气就是天然气),但是当地人包括政府之前一直过分注重资源,仅仅看到了一些眼前利益,大兴煤矿热,紧接着就带动了房地产热,最终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根源入手,即改变发展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十篇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2023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一、基本情况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经济范文

  • 中国经济调研报告(3篇)
  • 中国经济调研报告(3篇)121人关注

    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中国农 ...[更多]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习报告十篇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习报告十篇99人关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习报告今年寒假根据学校的安排,托父亲的朋友介绍,到丹阳运河工业园江苏蓓花集团丹阳被服厂实习了大约一个月,时间虽短,但收获菲浅,认识颇多,毕 ...[更多]

  • 2023年5月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十篇
  • 2023年5月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十篇98人关注

    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一般按年度业绩来写;离任审计报告一般是以任期内任职情况来写,通常都是超过一年的时间段。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的范文:首先,诚 ...[更多]

  • 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书十篇
  • 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书十篇98人关注

    一、“十二五”发展建设现状(一)抓好乡安置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98.95万元,可解决7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抓好 ...[更多]

  •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十篇
  •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十篇98人关注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本人于20xx年x月起任xx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主持镇党委、人大全面工作,侧重工业经济工作。几年来,本人始终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工 ...[更多]

  • 集体经济调研报告十篇
  • 集体经济调研报告十篇97人关注

    前不久,笔者慕名到兴山县高 阳镇昭 君村进行了调查:一个460多户、1600多人的村子,到年底可以拿出10多万元给老百姓发6种奖金。这个村子的群众享受到哪些改革开放的 ...[更多]

  •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十篇
  •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十篇97人关注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2023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 ...[更多]

  • 2023年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十篇
  • 2023年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十篇96人关注

    农村经济计划(草案)的通知》要求,我局积极按照调研要求,深入农林、财政、农工部等涉农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一、基本概况xx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连兴平,西临杨凌 ...[更多]

  • 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4篇)
  • 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4篇)93人关注

    一、基础设施状况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 ...[更多]

社会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