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公路局工程处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报告
市局纪检室:
为深入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六次全会和市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XX—工作规划》,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具有公路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我处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围绕工程建设主业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抓好工程建设中党风廉政工作,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渠道,取得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效。
在今年的廉政文化建设年工作中,我处结合市局文件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的情况下,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不断摸索积累廉政教育新经验,创造性的开展廉政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目标,同时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现将我处今年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内容作如下汇报。
一、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廉政文化“六进”为切入点,以反腐倡廉教育为主题、以丰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干部职工廉洁从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导向、凝聚和约束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为我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障。
二、坚持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活动
廉政文化建设年活动中,我处坚持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岗位、进工地、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六进”为主要活动载体,进一步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式,以教育促廉、典型导廉、读书思廉、网络传廉、活动倡廉、家庭助廉、机制保廉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廉政思想,倡导廉政道德,营造人人思廉、人人讲廉、人人促廉、人人保廉的良好氛围。
1、优化教育模式,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我处今年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全面开展“算好清廉‘五笔账’,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活动、开展“五学五比五创”深入推进向高发明同志学习活动、“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以及“岗位廉政风险教育”活动在内的多项专题教育,全处班子成员、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各分处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了教育活动,并按照要求认真撰写心得体会,使廉政教育活动真正入心入脑,发挥实效。
2、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活动开展期间,我处共涌现出xx、xx、xx等六名带头学习、严格落实、在学习活动中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并提出合理建议的先进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分别在在《工程之窗》、《xx公路报》、《山东公路》等报刊杂志宣传,以身边的事教育、感染身边的人,充分发挥示了典型范教育作用,全处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制度建设氛围。
3、系统学习文件,自觉践行廉政准则。一是通过自学与专题学习相结合,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xx在xx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xx同志在xx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二是通过《工程之窗》、廉政专栏、读书笔记、廉政准则答题多渠道宣传、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只有知准则,才能守准则,近60名中层领导干部做了读书笔记,受教育率达到100%,进一步将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4、丰富教育载体,拓宽廉政教育渠道。为确保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构建公路特色廉政文化,充分发挥各类载体的作用,我处以廉政宣传栏、《工程之窗》廉政专栏为载体,大力宣传学习《廉政准则》及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在处机关及各分公司项目工地建立廉政宣传栏,大力宣传《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另外在我处内部刊物《工程之窗》中开辟了廉政专栏,作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上传下达的平台渠道。同时积极实行廉政标语进工地活动,在各工程项目部、施工现场统一印制悬挂廉政标语、横幅,制作廉政警示桌牌,张贴典型腐败案件宣传资料等直观、有效的警示教育宣传方式,做到警钟长鸣,确保警示教育贯彻好、落实好。
5、加强制度宣传,营造高效廉政体系。活动期间我处切实把“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班子成员和分处各班子成员结合活动主题从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廉洁勤政等多方面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以实际行动加强制度建设。今年我处新制定了《工程处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工程处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等制度;修订完善了亲属回避、经济合同会签、机械设备租赁等10余项易发生违法违纪领域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堵塞了管理漏洞。把教育工作与我处各项工程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聘请各分处及社会监督员,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消除关键环节和重点人员因疏于监督而滋生的贪污腐化现象,促进我处反腐倡廉工作的健康发展。
6、开展读书思廉,深化廉政文化内涵。我处以“读好书、知廉事,勤思考、重廉行”为活动开展目标,树立以学明志、以学养德、以学促廉的良好风尚,采取通过“三会一课”、集中学习日以及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规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勤政廉政先进典型人物事迹 ,发动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警示。我处为每位党员干部发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系列丛书、《从政提醒——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领导干部廉政手册》及《干部素养读本》等书籍作为廉政学习教材,每位党员干部分别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2篇,切实达到了“读文章、思廉政、促自律、树形象”的教育目标。
7、组织廉政答题,强化风险教育意识。积极组织全处干部职工进行《廉政准则》答题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知法、守法意识。同时,深入开展了岗位廉政风险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手中权力知多少”问卷答题,我处180多名干部职工全部上交了“手中权力知多少”问卷调查表。结合工作特点,共梳理出九大项,30多个岗位廉政风险点,分析危害、采取措施、做出承诺,树立了岗位风险意识。
8、实施家庭助廉,打造廉政牢固防线。我处充分发挥“家庭助廉”教育阵地作用,召开党员干部家属“倡导廉洁风尚,共创幸福家庭”主题教育大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家属观看《亲情错位酿悲剧》警示电教片,并签订了“家庭助廉公约”,使广大党员干部家属认识到家庭亲情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文明健康家庭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廉助廉”意识,构筑家庭拒腐防线。
三、营造廉政环境,保障工程建设
由于我处多项廉政文化教育措施的顺利实施,今年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扎实效果,极大推动了我处廉政文化的建设步伐,为干好工程建设主业营造了良好的廉政环境。
1、廉政文化建设中,我处在局纪委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工程建设实际,不断完善廉政文化教育机制,丰富创建载体,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导向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廉政文化与行风政风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在七月份顺利通过了xx市纪委组织的“廉政文化进企业示范点”验收活动。
2、廉政文化建设中,我处积极拓展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廉政建设,为工程施工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今年九月份我处承建的滨德高速合同段代表滨德项目办接受省交通厅廉政建设专项检查,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廉政制度建设、文化宣传体系、创新廉政工作等做法作为亮点工程,在全省交通系统推广。
3、我处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项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八月份市局纪委组织的“践行廉政准则、争做执行表率”的廉政征文活动中,我处上报的两篇文章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奖,并在公路报予以选登,对我处纪检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是极大地鼓舞和肯定。
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我处突出强化廉政文化环境保障,坚持勤政廉政构建和谐,廉政文化营造和谐,团结稳定保障和谐,载体活动丰富和谐,以发展促廉政,以廉政保发展,努力推动了我处公路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不过在某些方面与上级机关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处将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具有公路特色的反腐倡廉体系,为推进我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日
第2篇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家金融企业,面对金融业竞争压力,尚有少数干部员工心存浮躁、目光短浅、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其中不乏有这样那样原因,但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当前,面对新形势,培育新思维,调整新思路,解决老问题,深入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农信社任重道远。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尽管有些企业似乎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很大,场面也很轰轰烈烈,但那不过是在认认真真地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一、思想认识:头重脚轻根底浅
没有真正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
目前,在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各级农信社特别是省级联社无不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但是,在基层信用社,一提起企业文化,很多员工往往把农信社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惠民活动当成了企业文化,每逢活动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甚至将统一服务用语、统一服装、加大对外宣传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事实证明,这是由于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所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呢?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么一种现实:长期以来,农信社用人机制尚未完全规范,部分员工对新事务接受能力低,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发展方向不能领会,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在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上总是打不开局面、推不动进展。
二、客观事实:重经营轻文化
一味强调经营,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
任何企业只有在追求效益中不断发展壮大,没有效益就没有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部企业发展史,就是追求效益与建设自身文化相统一的历史。
截至目前,农信社生存发展已近半个世纪,其本身独特的文化本该是博大精深,厚重久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潜在的优良传统进行系统的总结,也就没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纵然,自省级联社成立以来,农信社系统建立了党建体系,但由于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很多地方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没有真正地付诸在实际行动上。
三、行动实施:专业人才缺乏
现实是农信社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操作者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完整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的需要、竞争的需求、员工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深入。
目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先进社会文化的要求,又要赋予时代特征,也要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所以,没有专业人才无法做到设计上的科学、合理,运作起来也无法规范管理,但是当前在很多省份的农信社中这样的专业人才几乎没有。所以,必须为农信社观念形态文化体系的建立铺垫基石,而这种基石的核心是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人才观念等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呈现雏形,并得到广大信合干部、员工的逐步认同,最终实现: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根基,在具体行动上有了体现,在实际效果上有了显现。
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在更新中进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对于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以人为本既要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又要深入地挖掘全体职工的潜力,激活全体干部员工的工作动力;既要看到农信社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全体职工中间形成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对这些文化进行扬弃,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此外,以人为本还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经营形势的认识,提高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阶段的认识。在经营中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在更新中进步。避免一条腿走路,重经营轻文化的思想。
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调查研究,稳扎稳打,不走过场
实事求是是根据各省农信社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客观实际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正确分析和研究如何打造农信社百年企业文化,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长处、力争突破,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这是寻求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的基础。
我们要稳扎稳打,要有长远的思路,要有不急不躁的思想准备。
没有真实的调查研究,难以体现真正的企业文化价值;没有循序渐进的步骤,就会形成走过场,摆架子的形式主义;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导,就会跟不上时代、赶不上市场、形成不了合力,产生不了竞争力,最终是成不了气候,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有名而实不至。
六、精心打造树立形象
抓好形象文化建设,打造新形象
农信社企业建设需要精心打造农信新形象、树立文化新目标。所谓农信社新形象就是客户和社会公众对信 用社所给予的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定。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就失去了和谐的发展环境;相反,一个企业拥有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就有利于吸引人才,广纳资金,甚至对农信社整个管理的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基本的企业形象入手,认真抓好形象文化建设。
七、厘清涵义分步培训
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全员培训、分步培训
当前,打造先进的农信社企业文化,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苦苦追求的企业文化的涵义。没有这个铺垫何以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那么,这就需要全员培训、分步培训,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只有这一阶段打下很好的基础,打造百年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才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我们每次开展的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且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引导。这个阶段必须要有实际效果,达到人人理解农信社的明天和明天美好的愿景。
这个阶段需要更长的一个过程,短者3年5年,长者需要8年10年甚至更长,力求一个“稳”字。
第3篇 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月中旬,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在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陪同下,通过实地查看文化企事业单位、听取相关方面情况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县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全县文化风尚健康向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代风尚。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开展奋力争先晋位、抢抓机遇谋发展等主题大讨论和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平安县城,以及学习吕国友、刘修斌、赵树新等先进人物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激发了全县广大干群自觉发扬佛坪精神、保持县小不失志、人少不示弱的昂扬斗志,为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佛坪、打造熊猫家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保障。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和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夕阳红艺术团、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等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依托文化中心、标准化体育运动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达到每村每月一场。各种形式健康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满足。
(三)地方特色文化日渐兴起。茱萸花海踏春游、秦岭清凉帐篷节、大熊猫旅游节和秦岭音乐节活动中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得到挖掘整理,为旅游产业发展加油助力;由本土作家著作的旅游散文集《佛坪等你来》编辑出版,其中《药子梁羚牛村》在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为推进旅游强县战略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县文化馆主编的《绿野报》定期刊发,为展示本土文艺作品提供了有利平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6个,非遗保护工作在体制上取得突破,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四)文化市场发展健康有序。通过各方努力,银川东方运输设备公司、西安德明文化传媒公司、凯信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陕西广电网络集团等一批文化经营企业相继来佛签约投资,为我县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文化市场稽查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与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签订了经营管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措施;定期组织经营业主学习培训,在全县所有网吧安装了净网先锋和身份证识别软件管理系统。全县文化市场发展呈现出健康向上、管理有序、运行平稳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镇和部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抓文化事业力度不够,有的镇把文化站改作他用,文化专干兼职较多;对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开拓性思维。
第4篇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第5篇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9月份,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市政协第三季度常委会议主题,组织专题调研小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市基层公共文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优先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大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有力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基层文化建设进入了强力发展的新阶段。20xx年11月,xx市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目前,全市现有市、县(市)区级图书馆13座,图书馆从业人员277人,图书总藏量260.73万册;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座,县(市)区文化馆12家,从业人员271人;现有街道和乡镇综合文化站143个,从业人员505人;现有村级文化大院2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6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100个。全市共有专职文化队伍9299人,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管理员3608人,有盘鼓队、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军乐队、健身舞队等业余文艺团队876个,现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文化志愿者4万余人,业余文化活动爱好者48万多人。
二、近年来xx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建立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主要工程来抓。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打造文化郑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鼓励和支持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为文化活动开展开辟场所、提供条件。切实加强全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内容,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七年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仅此一项就投入建设资金1亿多元,加上图书馆、广电中心、群艺馆、共享工程等项目总投资达10多亿元。还制定了切实可行、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具体措施,并认真督导落实。先后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xx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xx20x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的规划》、《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标准文化站、示范文化大院、示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和评比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xx年,我市经过积极努力,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经过两年创建一举成功,这都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得到完善,提高了全市的文化品位,在xx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郑州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近年来,xx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文化阵地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阵地建设新机制、新方法,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中心工作,全市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
1.立足长远,打造省会公共文化设施新亮点。
一是建设xx市图书馆新馆(xx市民文化中心)。该工程被列入xx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于20xx年9月19日开工,占地面积76.383亩,建筑面积72283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设计总藏书量240万册(件),目前已投入试运行。新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功能,是以图书馆基本功能为核心,融学术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它以其开放性、多功能、综合性等特色,成为xx市集文化资讯、文化交流及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文化公园和市民文化中心。二是装修改造群艺馆新馆。20xx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将xx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建为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投资2400多万元,20xx年6月18日改造竣工,对外开放。改造后的xx市群众艺术馆以其毗邻xx市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河南省图书馆和绿城广场等地理优势一举成为xx市群众文化的新地标。三是注重横向结合,上下联动,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等惠民工程。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0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县(市)、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210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把村村通工程列入政府 十件实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强化无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使50多万农民群众提前享受到48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10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2.加强指导,促使县(市)区两馆一站达标创先。
近年来,我市将两馆一站建设纳入了全市跨越式发展文化重点项目和xx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县(市)区两馆一站建设强力推进。全市11个县(市)区的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比如,xx市投资近2亿元,建成总面积3万平方米,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场为一体的文博中心;xx区在规划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投入150万元对两馆进行了重新装修;xx区专门拿出200万元租用和装修了新图书馆,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功能。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六有,即有文化活动室、有图书阅览室、有电子阅览室、有村史村情墙、有乡风民俗墙、有崇德尚贤墙、有美好家园展览墙。
3.示范带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文化建设。先后投资2240万元,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560个,覆盖率达到 92 %;投资8400万元,建成标准化村文化大院2100个,覆盖率达到95%。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公共文化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近年来,xx市在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狠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以科学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是在实现优质免费开放上求高效。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建立了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开办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为未成年人搭建梦想舞台,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服务,为智障群体提供定点服务,使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二是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上求均等。 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思路,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共同采购1000场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学校、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让人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三是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格管理上求转变。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社会化网格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与管理的有效衔接,从源头上缩短公共文化服务距离,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均等、便捷服务。
(四)坚持品牌带动,百花齐放,积极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正能量。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用特色文化品牌引领带动,进一步提升郑州都市区文化形象。一是精心雕琢专业艺术品牌。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先后荣获中国舞剧最高奖荷花奖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多个国家级奖。豫剧《斗笠县令》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舞蹈《牵手》、《母爱同行》、《手舞四季》,河洛大鼓《劝人要有好心态》都荣获文化部群星奖。二是持续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多年坚持开展欢乐中原魅力郑州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城乡联动,周有安排、月有特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围绕政府三大主体工作开展的情韵郑州四季风,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广受好评。绿城读书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三是创新打造区位特色品牌。xx区以舞蹈为主题,打造的金水都市舞蹈节在国内外有名气、有影响。去年,xx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将活力金水炫舞世界 街舞大赛提升为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永久落户郑州;xx区礼乐中国、管城、惠济、高新区民间文艺展演,xx市象棋艺术节,新郑周末大家乐,中牟西瓜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保护与利用并重,力保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文化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成了第一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出非遗线索近10万条,其中可以立项的有价值的5000多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政府已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截止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处(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处(xx市xx区金沙泥艺术展示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处(xx市鲁庄镇小相村狮鼓文化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日益增强。
(六)树立人才支撑意识,着力锻造素质过硬文化队伍。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适应岗位,分层轮训,管好用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升级版。每年组织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是打造百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我市文艺骨干和特色团队作用,组成一百支器乐、舞蹈、声乐、戏曲等文化服务工作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经常性讲座、展演,定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文化赛事,带动基层群众自觉参与。目前300多支民间、企业、高校文艺团队,成为我市基层文化活动的领头雁。二是组织千名文化工作者进社区。建立了xx市文化工作者人才库,每年制定进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方案,先后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进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达千余场,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化和经常化水平。三是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20xx年8月,成立了xx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暨县(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出台了《xx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志愿者队伍活动管理,目前全市有4万多名文化志愿者经常活跃在公共文化服务第一线,出色发挥了桥梁纽带和示范带动作用。20xx年xx市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单位。
三、目前xx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
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单位大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加之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后续投入不足,造成我市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文化需求难成正比,特别是社区与社区、村与村、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尤为明显。
(二)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后续管理。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新建了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建成后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尤其是管理机制问题和管理人员待遇问题,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已建起基层文化服务设施闲置,不能充分持续地发挥作用。
(三)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文化设施建成后,缺乏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人才,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
(四)公共文化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需求。一是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欠账较多。由于大部分基层对文化建设经费没有硬性规定,乡镇(街道)财政普遍没有基层文化预算,基本上是临时任务临时拨,导致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群众文化活动等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另外,文化设施缺乏长期持续的投入,文化设施更新与管理能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建设,投资兴建、改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但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随着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活动场次越来越多,表演形式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很多单位迫切需要固定的群众文化舞台和更多的群众文化场地,一些单位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因为没有固定舞台和无法安装节目演出必需的灯光、音响设备,只能被迫删减高质量的节目。要举办较大规模的活动时,因为场地限制不得不压缩规模,达不到活动预期效果。三是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导致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难以保持。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市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搞好其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事前设计至关重要。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末梢神经部位,抓好其公共文化建设的事前制度设计尤为重要。它关乎社稷民生、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全市五个文明建设。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将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达标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精细化管理工程,纳入全市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先在xx区、xx区社会精细化管理先行先试区域中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广。
(二)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资金需求。建议设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经费、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经费和文化专干工资等尽快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基层公益文化事业。
(三)要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公共文化队伍。一是各级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改善队伍结构。二是积极推进文化行业从业资格制度,逐步在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等文化机构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尽快将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监督管理体系,纳入我市正在实施的精细化建设架构之中。建议参照农村卫生所的做法,由政府财政出资每月对上述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劳动报酬),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确保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能够安心岗位,专职专干,履行职责。
(四)要切实加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借鉴xx市等国内先进地区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市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建设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xx市已率全国之先建成了文化上海云平台。该平台已纳入上海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将于6月之前做到80%的上海文化场所都能在网上一目了然,并且覆盖到60%人群的掌上手机、平板电脑等。我市也应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使全市处于物理状态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真正覆盖全市每一地方的人群,让广大公众各取所需,随时享受服务,从而保障他们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第6篇 县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要把胡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到实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三馆”建设。 “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县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农村公共事业”文化方面的业务主要培训指导部门。目前,我县没有“三馆”,只有“二馆一所”(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物博物管理所),但工作情况与“三馆”基本一致。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三馆”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把××打造成“全国理学文化之乡”,特提如下建议。
一、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
目前我县的“三馆”建设,在硬件上明显落后于其他邻县,图书馆用房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文博所还栖身在文化馆内。要发挥“三馆”的作用,应着力加大硬件投入,积极规划,创新局面。
①重塑文化馆。县文化馆,始建于1982年,面积1612平米,外表已十分破旧,楼内多处出现严重渗漏,结构设计也简单,各类活动场所得不到合理布局利用,为改造文化馆,县文化部门20xx年争取到省文化厅100万酷猫写作范文网元,其中6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40万元用于文化馆改造维修,但文化馆现有位置狭小,故应整合资源,重塑文化馆。
②夯实图书馆。图书馆,虽建于90年代中期,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建筑布局和建筑面积上都受到局限,致使图书馆虽评为全国二级馆但其硬件建设却没有达标,为此县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省文化厅解决维修改造经费,希望县政府在政策上多予支持扶持,以使图书馆各项指数都能达标。
③兴建博物馆。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晶,兴建博物馆非常有利于我县打造文化品牌。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每一个有正规陈列的博物馆(包括文博所),国家每年都解决馆办活动经费。我县历史悠久,历史名人众多,兴建博物馆的资源丰富,政府要创造条件,兴建博物馆。
二、要在活动开展中加强投入
有效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三馆”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从我县目前“三馆”运转的情况看,在活动开展中需要加强投入:1、解决运转必须经费,确保“三馆”正常运转,充分体现“三馆”是政府开办的公益性服务性的机构。我县“三馆”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是90年代的定数,只有文博所活动经费在20xx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增加到3万元,但与国家规定的至少每年5万元的标准还相差2万元,政府应着力解决“三馆”正常运转必须的经费,确保“三馆”工作正常运转。2、建立大型文化活动基金,构建“三馆”活动网络,创建集合社会力量开办大文化的局面。我县“三馆”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是喜庆佳节的重要文化重要活动,为使我县“三馆”大型文化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吸纳社会融资一部分,建立“三馆”大型文化活动资金,以便更好的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三、要在人才政策上激活机制
加强健全三馆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三馆”的人才建设是重要保证。但是,我县“三馆”的现状却是严重缺乏人才,近30年几乎没有进过一个专业大学本科生,职员平均年龄46岁,最年轻的35岁,图书馆通过努力建起了全国资源共享工程,但是缺少专业人才;文化馆多是原剧团过来的人才,但现在年龄都普遍偏老;文博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就更得人才缺乏。在现行的条件下要解决“三馆”的人才问题非常困难,为此,建议我县“三馆”的建设在人才政策上要激活机制:一是创造条件让那些热爱文化事业、有文化技艺、并且是事业编制的其它单位的年轻人,进入“三馆”。二是高标准、高要求确保“三馆”现有的空编都能进入“三馆”真正需要的年轻人才。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在“三馆”确实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外聘一些优秀人才。
第7篇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20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20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20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1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20xx年1-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1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1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8篇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2005年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2005年9月20日
第9篇 关于开原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第10篇 市口岸办廉政文化建设情况报告
根据﹝2022﹞40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办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作法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我办党组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科,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廉政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努力营造廉政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我办紧贴口岸工作特点,结合创建“团结、负责、服务、和谐”机关服务品牌,认真策划,统筹安排,创新方式,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使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了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在机关营造了“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氛围,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学习一套反腐倡廉文件。围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五个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讲话;学习中央《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学习办党组《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规定》、《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关于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和全市廉政建设会议精神等。通过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义务、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奉献“四个意识”教育,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召开一次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理论中心组集中时间专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领导班子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守,深入贯彻,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榜样。
三是进行一次党纪法规知识考试。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党纪法规知识考试,主要内容包括《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
四是上好一堂廉政党课。办党组书记王大虎同志就如何做好廉政文化建设为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是开展读书思廉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阅读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廉政法律法规及政策、先进典型事迹、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材料等。培养党员干部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六是观看廉政教育专题片。组织全办党员干部观看了中央纪委监察部拍摄制作的《廉政中国》系列片。案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机关党员干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对违反廉政规定的巨大危害和严重后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七是开辟廉政文化宣传阵地。在会议室、各科室悬挂了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接待守则、廉言警句等宣传标语,使机关人员时刻牢记廉政要求;在机关网站的党务公开专栏开辟了“反腐倡廉”版块,成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阵地和有效载体。
八是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以构建服务型机关、法制型机关、文化型机关、廉政型机关为主要内容,以建设公平正义、关系融洽、政令畅通、清正廉洁、充满生机机关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制度、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向上、充满活力的和谐机关,更好地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三、强化作风建设,健全和完善廉洁从政长效机制
为提高机关干部素质、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拒腐防变能力,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任务,促进机关各项工作协调健康发展,我办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廉洁从政长效机制。
一是修订完善了《市口岸办公室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党组成员廉洁自律规定》、《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党组会议制度》、《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专题议事制度》、《党内监督工作制度》、《党组成员廉洁自律制度》、《行政办公会议制度》等,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努力实现议事和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落实。
二是完善了《政治学习制度》、《考勤及请销假制度》、《执行禁酒令制度》,进一步严格学习制度和工作纪律,明确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将坚持学习制度、遵守工作纪律的情况纳入机关干部的年终考核,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三是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等,按照“依法、高效、透明”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职责权限、法律依据、办事时限和责任追究,设立了监督电话,向社会聘请了义务监督员,进一步规范了执法、服务行为,促进了行政效能的提高,口岸办多年实现了“零投诉、无信访”目标。
第11篇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 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 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 .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 3 ”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 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xx年 -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 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xxx”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 、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 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老灿烂的徽州文化,曾经铸就了古徽州引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历史,时至今日,她仍然是我们促进和谐,加快发展的丰富资源。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她已经深深熔铸一个地方民众的血脉之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文化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互动。为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徽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第12篇 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xx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xx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xx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xx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xx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xx县有历史名城、xx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