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意义:
“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在这里引用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的这句学院口号。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内部正发生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内部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杀人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亟需正确的心理引导,故我们选择和制定此活动及活动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和免费发放心理辅导资料等。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考验,文化危机,精神层面的东西跟不上物质层面的发展,文化改革浪潮正迎面袭来,站在时代前缘的我们理应接受时代的考验亲身去实践,发扬社会正气,摈弃不良之风,树立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形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一个学校的发展,从一个大的层面讲,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进行此项内容的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去用于实践,而并非是一纸空文,不然的话,“纸上谈兵”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沈括的那个失败下场,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我们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一个细致的调查,要将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和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而后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充分正确的认识其本质,而后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通过此活动引导部分学生转入正轨,调整好心态,愉悦的在大学学习。以下是调查的具体情况: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过程:
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对工作的调研,就形成不了写工作报告的意图,也掌握不到鲜活的一手资料,这也是调查报告写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具体实施流程:
一,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问卷调查内容,制定问卷调查表。(1)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群体型的调查,或是单人型的进行调查,地点也灵活多样,校园或是教室或是宿舍均可。(2)小组成员均要参与本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拟定调查容量200人,小组成员共同分担.
二,编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小册子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而努力着。许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这是造成大学生们对大学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主要原因。
2.生活开销大。大学生们每个月的生活开销大致在500到1000元中,其消费水平,家里也只能勉强维持。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情感篇
1,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恋爱和人生的态度等关系,以及恋爱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恋人之间的误会、失恋等等。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理失当。我们应该客观的吸取恋爱中的益处与避免恋爱中的弊端。不断增加自己的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所谓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即为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2,亲情观。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父母非常了解自己,与父母倾诉不开心的事仅为少数。在生活,消费,学业或就业方面较易发生沟通冲突,面对沟通问题,大部分学生较积极主动。大学生与父母联系频率适中,联系时长适中与父母发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哪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同,还有技巧和方式不当,父母专制严重,独裁。对于大学生来说,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还应主动找时间和父母聊天,体验交流。
3,友情观。人在大学里新交了很多朋友,与高中以前相比人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后对待朋友以及对待友谊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人认为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人认为性格相似也很重要,还有的人认为要互相尊重,或者选择朋友也会因为他,她对自己学习有帮助。还有的人认为年龄相仿也会影响自己的择友。
三,学习篇
近年来大学生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人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是完全对口却与专业有一定关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同学都为自己的就业情景感到担忧。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具体分析自己的主要矛盾,要明确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针对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分析社会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主观符合客观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岗位。
调查结论和建议:
1、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2、高校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3、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4、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学习方式和就业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实现多形式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下基层、到西部去、到中小企业就业。
5、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大学生如何面对这些压力?这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小组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分析,能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认识到自身目前存在的状况,好好调整心态,摆脱心理压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第2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查
走访留守儿童——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作为子女的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6岁以下(包括16岁)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亲其中一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正文: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频频引起社会各界侧目,让人们觉得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据资料显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家住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此次社会实践的对象。经过几天时间的构思、收集整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带着一份好奇和几许期待踏上了漫长的家访之路,在有关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民们的热情帮助和极力配合下,我走访了我村共28个组(据村委介绍我村除去统征人口目前总共28个组)的社员,对符合条件的目前未外出的留守儿童(因为有几位家长已带着孩子外出,家中空无一人)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50份有效调查问卷(附后),并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和一些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调查日期,有8位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4位孩子的母亲外出务工、39位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其中包括父母离异者)。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婴幼儿期或者还属学龄前儿童时都已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跟随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另外虽然有部分幸运的孩子是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亲自照顾,但是由于不能同时拥有父母双重的爱,心中难免不舒坦,再加上外出的家长在外打工所持续的时间不等,短的至少已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最长的已有长达16年之久。家访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部分家长由于心系赚钱,已持续有好几年不曾回家探望家中的儿女。让原本就渴望他们关爱的孩子们一次次的化希望与盼望为失望,一次次的由兴奋与激动变为深感无助,一次次的觉得他们的父母已然不再爱他们、已然将他们深深遗忘。让那幼小的心灵倍受打击,留下无言的伤痛,并且伤痛在无形中扩散,扩散得肆无忌惮!再看到同龄伙伴可以无忧无虑地同时拥有父母亲双重的关爱,可以时刻承欢父母膝下,那早就伤痕累累的小小心灵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通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日常行为粗暴蛮横、脏话连篇、易于发怒、脾气多而暴躁、易冲动、怒则打人摔东西;有的孩子故意与家长逆反或者经常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有的孩子由于渴望更多的关爱,喜欢借故向别人撒娇,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就离开父母或不得不与其中一方分离,误以为是他们不爱自己,于是在家中就一味的对家长撒谎,借故索要更多的物质和金钱、铺张浪费,或者贪玩厌学、学习成绩一度较差以此来报复那离他们而去的父母……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向父母控诉着自己孤独无助和对父母双重呵护的渴望!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表现很令人心寒,辜负了父母殷切的希望,但换个角度试想:他们有这些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何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叛逆呢?是缺失了父母的双重的爱,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不够,是命运对他们不公,导致他们沦为受人“歧视”的农村留守儿童,导致他们从小就远离父母的教育和怜爱。
据此次家访了解,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留守在农村家里的不是年老体弱的老者,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管理教育孩子责任妇孺。不少老人溺爱孩子,亲友疏于管理,妇孺不懂言传身教,身心正值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却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上述那些表现也是必然的,他们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正是缺乏关爱、自尊受损的最有力的表现,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是老人一味溺爱的最好见证。这一切不都是因为缺少了适当的教育以及监护人对孩子适时管理所造成的吗?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示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由于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心情我相当理解。记得当时迫于生计,在我五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我留给年迈的爷爷照顾。爸爸妈妈在家时,我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可以问他们,然而他们离开后,作业上遇到问题问爷爷,他根本不懂,我只好空着,等到第二天到校问老师,虽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虽然老师很关心我,但是在生活上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衣服经常是分不出颜色———脏兮兮的,不是我太调皮不爱干净,而是爷爷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我的生活,而自己又太小,没有能力自己洗;感情上,也是无所依靠,时常因为别人的几句嘲笑而在夜里暗自抽泣。那时的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在身边啊,就算没有肉吃、没有新衣,我也很满足很快乐……如今走访过这么多孩子,经过和他们聊天发觉他们此时的心情和我当初的相差无几,而他们的父母为了“钱途”毅然选择背井离乡、毅然选择将他们“抛弃”在家乡,给予他们的就只有每月按时寄回的零用钱和偶尔的一次回家探视。试问如果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如此,那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希望吗?我国的明天将如何呢?社会的稳定、公正、和谐还真的指日可待么?
面对“祖国花朵”的上述一系列情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访他们的监护人,带给他们适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走访他们就读的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些书本、文具等物品,也带给他们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努力奋斗,同时也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我们的校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有一份社会社会责任感,对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成长多一份关心,努力保护好中国的“脉搏”以促进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了这些留守儿童及其“代理家长”,感觉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让自己的子代成为留守儿童,同时也为回报社会对我们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村的相关领导人的支持与指导,感谢全村广大社员的热情帮助与积极配合,祝愿您们生活愉悦、合家欢乐!
第3篇 市共青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情况报告
7月30日,共青团xx市委员会副书记梁xx与团委宣传部部长林xx来到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了解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商谈如何携手共同推进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深入、持续开展下去。
首先,由中心组长许xx主任医师简单汇报了我中心自5月份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基本工作情况,也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梁书记与林部长认真倾听了我们的汇报,并针对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如:可参考市共青团《青年自护教育手册》的形式,通过漫画结合文字教给未成年人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投放到各学校各班级的图书角,让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由取读;也可以与教育系统的校讯通系统合作,在特殊的时期如开学前、考试前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小知识,让家长们知道在特殊时期如何辅导、陪伴孩子;对于9月底将要邀请北京的专家来我市开展的大型项目,梁书记也给了一些建议,并反复强调一定要准备严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接着梁副书记、林部长与中心负责人许xx主任、潘xx主任和徐xx科长就如何合作,携手共同大力推进我市未成人心理健康工作,不仅要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加分,更要将我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做成xx的一个品牌!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一定能如鲜花绽放般开展起来,我期待。
第4篇 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进行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的情况。比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我们大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为了以点带面并使调查对象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小组把调查目标放在贵州大学南校区的所有同学,不分学院、专业及性别,由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他们正处于中学生向大学生跨越的桥梁上,大部分第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稍有侧重,我们小组通过实地走访与大一的学生进行交流,但还是以大量的调查问卷发到很多学生的手里,既有大二的,也有大三大四的。所以本次调查应该说是面面俱到,具有代表性。
主体
1.研究大学生周末安排的背景和主要目的:
由于我们都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不是那么了解,感觉大学生活是那么的无聊,抱着高中老师说的“大学生活是清闲的,轻松的”观念,我们对大学生周末生活展开了调查,让我们自己了解一下大学生活的状况。希望大学生活不是大部分新生说得那么无聊。
2.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其简介:
开始吧,我们对调查对象的选择确实有点头疼,选花溪大众吧你觉得工作量大,只选一个学院的大学生吧,又觉得范围太小,好了,后来我们决定对整个南校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什么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材料学院……都有了。
3.主要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展开了我们准备好的调查。
4.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我们的调查问卷,全部调查问卷的题目都是我们自己亲手设计,问卷内容后边附有,感兴趣的到后边查阅。然后我们开始我们的问卷调查。有亲自到寝室去请同学们填的,也有上c语言课请同学们帮忙填的,还有早上跑足球场请晨练的同学填的,还有在食堂别人吃饭时打扰别人填的,都有,调查生活正是丰富啊。
这问卷调查中没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愿意花那么几分钟为你填这个调查表的,因为他们也调查过。知道这还只是举手之劳。但也出乎意料的是,有些调查问卷收不回来,例如在寝室里发的一些调查表就没收回来,去收调查表的时候有些给我们弄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但还好,发给女同学的调查问卷都收回来了,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资料。总共发出去180份问卷,收回来147份调查表,其中有124份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以后进行资料分析的依据了。
然后是实地调查,我们有时候也去晨练,看看晨练的情况啊,有时还打电话问问我们社团里、学生会里认识的同学,问问他们的休息时间安排这些的,一方面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一方面又能获得调查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还在网上发了几份问卷调查,但成功率不高,获得的信息颇少。
5.整理分析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
通过整理,得到如下信息:
(1)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一般,占60%的比重,有17%的人自己感觉良好,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很糟,只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2)周末大多数同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时间。比例为4:1.而在这些有空闲时间的这些同学中又有40%左右的同学把它作为娱乐时间,有 40%的同学用于学习,有10的两者兼顾。没时间的主要是做兼职和进行各种培训的同学了。有49%的同学进行的培训有书法,音乐,舞蹈等,37%的同学学的是社团中要求的和社会办公,设计,口语等,14%的学习其他的。
(3)在娱乐中又分为很多种:打球的比较多,其次就是在寝室上网的、聊qq的,都比较多。出去聚餐的,喝酒的比较少。平时周末娱乐消费大部分在100―300之间,少部分超过300元.
(4)关于周末和哪些人一起度过问题:65%的同学和自己的死党、普通朋友度过,有25%的同学和男女朋友一起过,7%的同学泡图书馆,只有3%的同学几乎独自度过。
(5)关于平时做锻炼问题和晨练问题:
总的来说,女生平时运动的很少,而大部分男生整个周都会做大量的运动,只有少部分男生很少做运动。晨练呢?大多人有时(偶尔)回去,占80%以上,只有20%的同学一直保持着晨练的习惯。
(6)关于周末起床时间:
在调查的同学中,数据分析有51%的同学在8:30左右起床,有20%的同学7:30左右起床,有17%的同学11:00左右才起床,有12%的同学6:30左右起床。
(7)关于周末熬夜问题:有50%左右的同学经常熬夜,有30%左右的同学偶尔熬夜,有10%左右的同学很少熬夜,有10%的几乎没有熬夜。
(8)关于周末睡懒觉问题:
有时会睡的大约占52%,睡得天昏地暗的和经常会睡的占40多,几乎不睡的只占百分之几。
6.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观察、通信了解。问卷分析用的是比例分析。在与观察的对比。
6.研究的主要方法7.对调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这次调查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和耐心。调查还算顺利,除了问卷调查有些收不来外,几乎没大的问题。也让我们亲自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还是有些过于清闲,尤其是大学新生,对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合理的安排,大多都爱睡懒觉,没有再像高中一样过得那么充实,难怪人们都说大学生很懒。但业余生活倒是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要搞,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学习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也可以深入研究。话又说回来,相当一部风大学生确实有些懒,生活不是那么感觉良好,自由支配时间有了,业余生活丰富了,但早起的人少了,晨练的人少了,锻炼的女生少了。很多人感觉自己一天都在忙,但不知道自己忙什么,只有少部分是考研族,而大多只是为了考证和自强,没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希望我们的生活不再像大多人说的那么无聊。
报告总结:
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调查形式,并通过我们小组对所收集到资料的科学性的研究讨论,基本上确定了我校在校大学生周末生活的情况,就现阶段来说,我校大学生大部分能够科学地安排个人的周末生活,而这部分学生中80%是大二及大三大四的同学,只有少部分(占20%)得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一的同学刚踏入大学的门口没多久,还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他们之中的一些同学要么就是进网吧泡上一整天,要么就是晚上熬夜上网聊天而白天却睡的天昏地暗,情况不容乐观。而对于那些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同学,他们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比如,进图书馆看书,利用周末时间来赶超别人,做兼职,和新旧朋友联系,做志愿者,与同学聚餐,外出旅游,学驾照,或者是参与社团活动等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面对少部分不会科学地安排周末生活的同学,我们期待着学校能给这部分同学心理上指导和生活上的引导,他们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来走出校园后能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不从大的方面说,就以他们自己未来的而言,最起码不要以伤害他人的利益来赚取自己的一己私财。话说回来,有谁不愿意在大学这四年好好做出一番学习上学的成就呢?所以,我们希望这部分同学能尽快的恢复过来,找准自己的目标奋斗。
有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梦想就只是进入大学读书,却没有想过要在大学里做什么,所以进入大学后就找不到方向感了。
大学生趋向于认为周末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无需学校去管。大学生希希望周末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学校只能采取引导的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周末生活。
另外,从主观和客观双方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周末时间中存在着学校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与学生主观需求的多样性矛盾。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的胜任各种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生这些主观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是合理的、必然的,所以学校对此应予以重视。即使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点的制约性,但我们必须做出行动,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英,”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周末时间,对于自己的周末生活也感到满意。丰富多彩的周末生活展现了我贵大学子的精神风貌,虽然在年级间与性别间存在诸多差异,但这些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人生目标的不同造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个人间的价值的异同。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大学生在安排和处理周末时间上还存在这许多问题,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周末时间。对于这方面学习、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同学只占被调查同学的五分之一。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担忧。我们希望那些至今仍让时间悄悄溜走的同学们,珍惜自己的青春,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自己四年大学生活,好好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当我们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没有悔恨的青春和遗憾。
周末时间仅仅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小插曲,但却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的生活观念。他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填充和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展现了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身为21 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的课余生活,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淘治情操,完善素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第5篇 关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第6篇 海外留学生心理压力情况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自杀等恶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时冲动的偶发行为,而本质上却是心理抑郁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恶性释放。家庭压力、文化冲突和各种现实压力使部分留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孤独感,在无处倾诉的异国他乡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境。
压力之一:来自家庭的一厢情愿
基于就业需要、高考成绩不理想、攀比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青睐洋学位,不惜勒紧裤腰带掷巨资为子女铺设海外求学道路。然而,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物质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留学?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应付得了长时间的独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改变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一名未成年留学生因思想上对出国学习的准备不够,在到加拿大仅13天后,便走上自杀之路。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轻生。
压力之二:文化冲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美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留学生出于经济考虑,为节省社交费用,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反映,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
压力之三: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活的现实压力从飞机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显出来:怎么从机场到学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办银行卡和手机卡?很多留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缺乏、行前准备不足,刚下飞机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说从容应付选课、打工、毕业找工作等更多现实挑战。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很难既洗衣做饭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压力之四:个人价值感的缺乏
美国一著名高校的某中国学生因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许多在国内学习优秀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在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因为语言问题、学习习惯、评价标准等因素,中国学生往往花很多时间学习,表现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上课以专题报告和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一些在应试教学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此时却感到难以应付,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对个人价值产生困惑。
压力之五:心理疏通渠道的匮乏
以上谈到的4种压力是造成留学生身心不健康的常见原因,但是,真正令留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崩溃的致命要素是缺乏心理疏通渠道。
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遇到苦恼、想要倾诉时,常常找不到可信任的人或者合适的出口。一些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西方人的心理解读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们摆脱烦恼。出于不让家里担心的目的,很多学生向国内只是报喜不报忧。
设想如果人的心理是一个气球,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而膨胀,如果找不到“撒气”的渠道,这个气球要么自己爆炸,要么被外在的刺激因素(哪怕是很小的作用力)引爆,造成一个个令人扼腕的事件。
某命案凶手在其博客的字里行间中,反映出他行凶前很长一段时间厌世、激愤、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可惜的是,在他心理处于高压状态时,没有人察觉并加以干预,帮助他走出忧郁,走出愤怒,而他自己也没有及时找到倾诉的渠道,以至于绝望放弃,选择了一条毁灭性的释放方式。
如何排解压力?
第一,家庭要加强情商关注
家长应该对出国留学有充分的了解,并客观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走这条道路。对于年纪较小或是性格封闭、较悲观的孩子,家长应该让其行前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在留学期间,家长应主动、经常地与孩子及其朋友建立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就要提高警惕。
第二,行前做好充足准备
即将出国的学生要在物质上、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要了解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和现实困难,考虑好如何应付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挑战,以便出国后过好“心理断乳期”。外交部网站“出国版”的“出国特别提醒”和“领事新闻”等栏目,每年刊登涉及全球各类安全信息近500条,是留学人员做好行前功课、了解各国最新动态和注意事项的重要途径。不久后即将运行的“领事服务网”也将成为广大留学生获取海外安全知识的窗口。
第三,建立新的心理支持系统
留学生到达目的地后,要尽快了解周围环境,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如同学、房东、邻居、新朋友或同学会、同乡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让这些人和组织成为日后可以寻求帮助的心理安全网。
第四,保持乐观、学会倾诉
留学生要建立乐观的心态,调整自己对生活和学业的期望值,理性客观、变通灵活地看待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如果感觉到情绪快失控了,一定要积极寻求心理安全网的帮助,不要羞于倒苦水、发牢骚。
第五,建立畅通的求助渠道
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留学生应该在平时就做有心人,掌握当地警察局、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联系方式。遇到护照丢失、人员失踪、抢劫盗窃、被逮捕关押等情况,要及时与驻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使领馆会在职责范围内向广大留学生提供协助。
留学生活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其结果固为重要,过程和质量同样重要。希望广大留学生能够时刻加强心理建设,合理规划留学生活,做到平安留学、健康生活。
第7篇 关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及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承受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坚定的信念、意志和心理素质,才能支持自己建功立业,实现宏伟目标。本文通过对二外中文系03级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本文明教育 人生观教育 持久战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大多数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书育人,有些教师往往是只教书,而缺乏寓于教书中的育人和缺乏‘授业’中的“传道”。”[①]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的道德水平难于同知识智力水平相符合。而以前对大学生在舆论上的吹捧,也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不再需要德育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更加放松。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腐败现象等,也对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手段,通过基本文明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培养合格人才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一要求,基本文明教育必须分三步走,或者说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校规校纪教育。校规校纪是基本文明素质的规范要求和准则,与基本文明教育密切相关。它通过集体对个体的约束,纪律对“自由”的约束来形成一种秩序,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校规校纪教育是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顺利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听报告,大学生管理条例考试等形式,使学生对学校纪律、规定有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橱窗对以往的学生违纪典型进行宣传,并在学生中展开充分的讨论,使他们用这些来警戒自己。
第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基本的人际交际交往礼节,规矩的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等。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的最基本的言行举止,也涉及到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基本行为,这是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基本行为规范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种细小事情中,它是靠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形成。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而习惯一旦养成后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这方面的教育单靠德育课中的说教和开大会是讲一讲是远远不够的。习惯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学生按照习惯行为做时,在意识中他往往并没有想过应不应该这样做,而只是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这个可以通过在宣传栏里进行宣传提醒,或者学习、讨论有关文章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制定教室、寝室、食堂文明公约,并把查找身边不文明行为和订立文明公约过程作为教育过程。心理学认为,习惯的改变往往不是可以自觉完成的,而要靠外界的约束和刺激长期形成。所以,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如文明行为稽查队,对同学中的不文明行为随时检查、督促,对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当然,基本文明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理解,不可动辄批评学生素质低,不如以前好。
第三,人生观教育。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教育是基本文明教育的巩固和升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②]可见,人生观教育有多么重要了。大学是他们人生观树立的主要阶段,很多学生文明素质较低,其实正是他们人生观不太成熟的表现。他们通过生活的经验和独立的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时受到不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生观表现为消极、颓丧,或偏激,自以为看透一切,或单纯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的偏激,或玩世不恭,得过且过,或逆反心理,喜欢“对着干”,甚至发生自杀。仅199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有21起。[③]大学是他们最需要各方面给予引导的阶段。这个引导,不可能是宣讲式的口头教育,简单的谈心效果也不会好,而是全方位的示范,良好的社会行为及秩序的教育,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学做人”。这首先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包括行政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任课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无形地教育学生,行动胜于雄辩,这样产生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说教。其次,要在学生中树立正气,表扬高尚品格行为,打击歪风邪气,所谓“善善恶恶”。
总之,大学生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刻不容缓的任务,对它需要充分的认识,即对它产生的根源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对此应充满信心。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注释:
[①] 引自《浅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杨永康
[②]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p111
[③] 引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祥兴
参考文献:
(1)《浅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杨永康
(2)《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展望与思考》陈静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祥兴
(4)《浅议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吴玮
(5)《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起》
朱莉莉
(6)《论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戴迪萍
第8篇 中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5日。
调查人数及对象,初二年级七班八班各50人
调查目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为搞好教学服务。
调查情况分析。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大的百分之十一,过小的百分之八十二,还可以的百分之七。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说明学习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乐趣,他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2你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百分之七,家庭的期望的百分之三十一,自己的期望的百分之五十六。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期望较高。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3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别人面对面交谈的百分之五十二,电话的百分之八,书信的百分之九,网络的百分之二十九。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需要交流,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交流也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会的百分之七十九,极少的百分之二十不会的百分之一。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5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你会学习的百分之四十六,体育活动的百分之三十二,上网的百分之七。
第9篇 基层部队军人心理健康情况调研报告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一旦人们提起心理健康问题,马上把它同精神不正常联系在一起,仿佛涉及自己的心理健康与否,就会把自己归为“疯子”、“呆子”一类。其实,心理愉快是心理健康追求的首要目标。心理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对人类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民族、文化经济条件下是完成不同的,甚至不同的国家标准也各不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3.感和情绪的稳定和协调4.智力正常5.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7.适度的反应能力8.注意的集中度和完好感知能力9.健全的思维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军人在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军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处理方法以自我调适为主,基层干部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青年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三、军人学习训练心理
学习训练是军人日常的基本活动,也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军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和创造力,塑造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当前,世界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各种新的军事理论、高科技武器接踵而至,如何根据军人学习训练的特点和心理规律,提高学习训练效率已成为军事训练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力
一、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它一方面由社会需要的外力推动产生,另一方面来自于军人内在的成就需要的推动。成就动机是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主要动机,对军人的学习训练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军人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军人正确认识学习训练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军人必须具备高科技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学习就不能掌握手中武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二)加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成功意愿和志向。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具有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坚强的毅力、更高水平的自律意识,因而也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增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是激发军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内容。
一是强化成就意识。
二是消除惰性心理。
(三)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强化。军人及时了解学习训练的结果,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训练的动机。在教育训练中应当对军人学习的结果及时检查、评定或评价,并巧妙地运用表扬与鼓励、批评与惩罚。在学习训练中,评价和不评价效果不一样,及时的评价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
(四)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开展竞赛是激发军人努力学习训练的有效手段。竞赛能够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唤起强烈的学习训练动机。此外,竞赛带来的是争先恐后、积极紧张、奋发进取的学习气氛,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习风气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军人的学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概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军人对某一知识或技能发生兴趣时,他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军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军人一旦对学习训练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推动他们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训练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粗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增长。培养军人的学习训练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选择学习训练内容。
2.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教学情境要富有变化性、活动性、新奇性,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散式、开放式为主,努力创造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
3.促进已有兴趣的迁移。可以利用军人已有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使其迁移到学习训练中,从而激发学习训练积极性。例如,一名战士受家庭的影响,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借故不参加训练,偷偷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如何调动这名战士的训练积极性?连队干部成功地采用了迁移法,先是让他给全连作了一次中外国近代史知识讲座,讲座很成功,该战士也很兴奋。接着启发他认识到一名军人首先要爱军习武,练就一身本领,要把爱好历史与爱好军事统一起来,这种迁移教育使这位战士改变了学习训练态度。
四、基层中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情况
虽然武警总部早已明确要重视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也在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基层部队心理学人才稀缺,一般都是有政治指导员兼职,在基层中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向战士传授相关知识。疏导方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等给基层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结:
通过这次在基层部队的调研,有效的将学校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与部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仅了解了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情况,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将来在专业方面的努力方向,如何有效的将自己所学应用于部队。
第10篇 中学生学习心理情况调查报告格式范本
调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调查人数及对象,初二年级七班八班各50人
调查目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为搞好教学服务。
调查情况分析。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大的百分之十一,过小的百分之八十二,还可以的百分之七。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说明学习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乐趣,他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2你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百分之七,家庭的期望的百分之三十一,自己的期望的百分之五十六。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期望较高。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3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别人面对面交谈的百分之五十二,电话的百分之八,书信的百分之九,网络的百分之二十九。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需要交流,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交流也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会的百分之七十九,极少的百分之二十不会的百分之一。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5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你会学习的百分之四十六,体育活动的百分之三十二,上网的百分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