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报告
青年中心是共青团主动应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大胆进行基层组织创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它是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以35岁以下团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服务手段,以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区青年组织,也是新形势下开展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共青团十五大精神,切实推进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共青团中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共青团十五大精神,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当代农村青年的新特点,以保持团的先进性为核心,以密切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统筹整合社会城乡资源,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二、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拥有强大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进行基层团建创新,使基层团组织做到联系青年经常、服务青年有力、引导青年有效,团结引导带领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成为新阶段做好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一,建设青年中心是创新共青团基层组织形式,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的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网络,是共青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团上下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进步,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基层青年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长期困扰共青团的整瘫轮回怪圈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双新组织”和流动青年中还存在大量团建空白点。因此,大胆地进行基层组织创新,努力扩大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第二,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越来越多样化,他们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之相适应。但是,农村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手段缺乏、服务时有时无等现象。农村青年高涨的需求与农村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建设青年中心,就是要最广泛地整合城乡资源,为农村基层团的组织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平台,及时满足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快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全团指明了工作方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全国青年的主体。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青年中心建立后,可以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为青年农民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推动农村青年带头示范、带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带头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最大可能地满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试点范围
青年中心建设鼓励各级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原则上每个省(区、市)至少选择1至2个市(地)、县(市)进行试点,由团省(区、市)委直接联系指导。各市(地)、县(市)也可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
为推进试点工作,团中央确定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和北京市密云县、山西省灵丘县、吉林省公主岭市、江苏省常熟市、河南省偃师市、湖北省应城市、四川省双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等地作为联系点,进行重点联系。联系点所在地区60%以上的乡镇应建设青年中心。
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接,在西部12省(区、市)各选定2个市(地)、县(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选1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6000名被选拔派遣到西部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可专职或兼职参与青年中心建设,工作需要、个人条件特别优秀的可挂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兼青年中心主任,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可挂任青年中心主任或副主任。试点地区由有关省级团委确定,报团中央备案。
选择的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具有一定基础,小城镇建设发育有一定规模,团的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较好,所在地区具有试点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内容
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创新的重大举措,实现团的组织、工作、阵地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青年中心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路子,逐步实现“七个一”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一个组织。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或青年社团的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
一个依托。青年中心可依托中学、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立。有条件的也可单独建设。
一个网络。青年中心要配备至少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
一个骨干。每个青年中心都要招募至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骨干力量,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由市(地)以上团委负责招募选派,定期轮换。
一套项目。青年中心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易于为青年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个以上产业发展服务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项目促进青年中心建设,用项目吸引青年参与,用项目服务青年增收成才。
一个章程。青年中心要制定统一的章程,实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一个形象。青年中心要统一进行形象设计,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共同传播青年中心文化,共同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试点工作要围绕着建设、运转、管理三个环节,努力探索青年中心建设的规律和机制。
1.建设。青年中心是新形势下扩大农村共青团工作覆盖面和组织覆盖面的新途径,是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是凝聚青年的新阵地。青年中心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承办团务和政府委托的部分青年事务,以青年社团联盟的形式建设成为各类青年社团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会所。每个青年中心至少配备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或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独立建设青年中心,也可依托乡镇中学、乡镇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设。可以整合当地现有资源,采取合作方提供场所阵地,团组织主要从事软环境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开发。可以调动社会力量,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进行合作建设。也可以争取财政和有关部门支持进行自主建设,形成团属阵地。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选择的场所应交通便利,适宜人群聚集,适合成为服务窗口。试点地区要形成青年中心统一管理、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统一青年中心标识,逐步开发共同活动项目,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传播青年中心文化,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团中央。团中央将适时组织各地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关系到团的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要成立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省(区、市)委和试点地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争取支持,优化环境。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为青年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争取有力的
政策支持。试点地区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支持措施。县以上团的领导机关要加大服务基层的工作力度,为试点地区青年中心的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和实际支持。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积极推动广大农村青年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参与支持试点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3.整合资源,城乡互动。逐步把青年中心建成促进城乡团的工作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以青年中心为联接点和中心枢纽,促进城乡青年在人力资源、产业、市场、信息、文化等方面良性互动。县和县以上团组织尤其要重视动员组织城市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支持青年中心的建设和农村共青团工作。
4.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注意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广泛开展组织创新、工作创新、阵地创新和机制创新。团的领导机关要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指导推动面上的工作。团中央将对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基层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试点经验予以总结推广。
第2篇 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报告范文
青年中心是共青团主动应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大胆进行基层组织创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它是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以35岁以下团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服务手段,以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区青年组织,也是新形势下开展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为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共青团xx大精神,切实推进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共青团中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共青团xx大精神,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当代农村青年的新特点,以保持团的先进性为核心,以密切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统筹整合社会城乡资源,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二、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拥有强大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进行基层团建创新,使基层团组织做到联系青年经常、服务青年有力、引导青年有效,团结引导带领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成为新阶段做好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一,建设青年中心是创新共青团基层组织形式,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的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网络,是共青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团上下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进步,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基层青年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长期困扰共青团的整瘫轮回怪圈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双新组织”和流动青年中还存在大量团建空白点。因此,大胆地进行基层组织创新,努力扩大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第二,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越来越多样化,他们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之相适应。但是,农村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手段缺乏、服务时有时无等现象。农村青年高涨的需求与农村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建设青年中心,就是要最广泛地整合城乡资源,为农村基层团的组织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平台,及时满足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快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全团指明了工作方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全国青年的主体。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青年中心建立后,可以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为青年农民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推动农村青年带头示范、带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带头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最大可能地满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试点范围
青年中心建设鼓励各级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原则上每个省(区、市)至少选择1至2个市(地)、县(市)进行试点,由团省(区、市)委直接联系指导。各市(地)、县(市)也可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
为推进试点工作,团中央确定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和北京市密云县、山西省灵丘县、吉林省公主岭市、江苏省常熟市、河南省偃师市、湖北省应城市、四川省双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等地作为联系点,进行重点联系。联系点所在地区60%以上的乡镇应建设青年中心。
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接,在西部12省(区、市)各选定2个市(地)、县(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选1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6000名被选拔派遣到西部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可专职或兼职参与青年中心建设,工作需要、个人条件特别优秀的可挂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兼青年中心主任,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可挂任青年中心主任或副主任。试点地区由有关省级团委确定,报团中央备案。
选择的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具有一定基础,小城镇建设发育有一定规模,团的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较好,所在地区具有试点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内容
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创新的重大举措,实现团的组织、工作、阵地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青年中心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路子,逐步实现“七个一”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一个组织。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或青年社团的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
一个依托。青年中心可依托中学、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立。有条件的也可单独建设。
一个网络。青年中心要配备至少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
一个骨干。每个青年中心都要招募至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骨干力量,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由市(地)以上团委负责招募选派,定期轮换。
一套项目。青年中心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易于为青年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个以上产业发展服务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项目促进青年中心建设,用项目吸引青年参与,用项目服务青年增收成才。
一个章程。青年中心要制定统一的章程,实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一个形象。青年中心要统一进行形象设计,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共同传播青年中心文化,共同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试点工作要围绕着建设、运转、管理三个环节,努力探索青年中心建设的规律和机制。
1.建设。青年中心是新形势下扩大农村共青团工作覆盖面和组织覆盖面的新途径,是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是凝聚青年的新阵地。青年中心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承办团务和政府委托的部分青年事务,以青年社团联盟的形式建设成为各类青年社团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会所。每个青年中心至少配备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或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独立建设青年中心,也可依托乡镇中学、乡镇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设。可以整合当地现有资源,采取合作方提供场所阵地,团组织主要从事软环境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开发。可以调动社会力量,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进行合作建设。也可以争取财政和有关部门支持进行自主建设,形成团属阵地。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选择的场所应交通便利,适宜人群聚集,适合成为服务窗口。试点地区要形成青年中心统一管理、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统一青年中心标识,逐步开发共同活动项目,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传播青年中心文化,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团中央。团中央将适时组织各地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关系到团的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要成立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省(区、市)委和试点地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团中央。团中央将适时组织各地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关系到团的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要成立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省(区、市)委和试点地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3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 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调查也发现,留守女童人际交往状况较好,来自同学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这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五)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在闲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比非留守男童高3.2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儿童中,在网上玩游戏(64.9%)、讲脏话(41.8%)、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个百分点。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课外小组,分别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个百分点;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男童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个百分点;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六)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1.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1.5%,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仅比初二低0.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20.7%,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9.9%的四年级儿童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5.6%,低于五年级。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四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的负面体验较多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四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还小,对父母依恋感强。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学习辅导。
3.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年级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较差,这与他们年龄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关,四年级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52.1%)、认为同学喜欢自己(68.7%)、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8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非留守儿童低6.4、3.6和1.8个百分点,可见,父母外出对其社交技能和行为影响较大。
调查也发现,四年级留守儿童会更积极地寻求老师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以缓解父母外出后的焦虑感。从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看,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但四年级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老师和父亲。在问到“谁监督或帮助你学习?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时,四年级留守儿童都把老师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级非留守儿童则把老师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体中,有17.2%的四年级儿童参与很多的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级非留守儿童(14.8%)。
(七)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1.初二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儿童每天看电视1小时以上,较初二非留守儿童高2.6个百分点;有38.3%的初二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较四年级留守儿童高13.1个百分点。
2.初二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较高
初二留守儿童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完成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儿童2.3—14.4个百分点。
3.初二留守儿童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初二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儿童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儿童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被称为初二现象。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第4篇 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报告范文
青年中心是共青团主动应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大胆进行基层组织创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它是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以35岁以下团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服务手段,以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区青年组织,也是新形势下开展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为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共青团xx大精神,切实推进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共青团中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共青团xx大精神,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当代农村青年的新特点,以保持团的先进性为核心,以密切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统筹整合社会城乡资源,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二、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拥有强大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进行基层团建创新,使基层团组织做到联系青年经常、服务青年有力、引导青年有效,团结引导带领青年永远跟党走,这成为新阶段做好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一,建设青年中心是创新共青团基层组织形式,扩大团组织覆盖面的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网络,是共青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团上下积极探索,努力工作,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进步,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基层青年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长期困扰共青团的整瘫轮回怪圈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双新组织”和流动青年中还存在大量团建空白点。因此,大胆地进行基层组织创新,努力扩大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第二,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青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越来越多样化,他们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与之相适应。但是,农村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手段缺乏、服务时有时无等现象。农村青年高涨的需求与农村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建设青年中心,就是要最广泛地整合城乡资源,为农村基层团的组织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服务平台,及时满足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建设青年中心是加快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全团指明了工作方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全国青年的主体。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青年中心建立后,可以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为青年农民提供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推动农村青年带头示范、带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带头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最大可能地满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要求。
三、试点范围
青年中心建设鼓励各级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原则上每个省(区、市)至少选择1至2个市(地)、县(市)进行试点,由团省(区、市)委直接联系指导。各市(地)、县(市)也可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
为推进试点工作,团中央确定辽宁省沈阳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和北京市密云县、山西省灵丘县、吉林省公主岭市、江苏省常熟市、河南省偃师市、湖北省应城市、四川省双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等地作为联系点,进行重点联系。联系点所在地区60%以上的乡镇应建设青年中心。
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接,在西部12省(区、市)各选定2个市(地)、县(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选1个县(市),开展试点工作。6000名被选拔派遣到西部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可专职或兼职参与青年中心建设,工作需要、个人条件特别优秀的可挂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兼青年中心主任,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可挂任青年中心主任或副主任。试点地区由有关省级团委确定,报团中央备案。
选择的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具有一定基础,小城镇建设发育有一定规模,团的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较好,所在地区具有试点工作积极性。
四、工作内容
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创新的重大举措,实现团的组织、工作、阵地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青年中心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路子,逐步实现“七个一”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一个组织。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或青年社团的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
一个依托。青年中心可依托中学、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立。有条件的也可单独建设。
一个网络。青年中心要配备至少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
一个骨干。每个青年中心都要招募至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骨干力量,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由市(地)以上团委负责招募选派,定期轮换。
一套项目。青年中心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易于为青年提供便利服务的一个以上产业发展服务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项目促进青年中心建设,用项目吸引青年参与,用项目服务青年增收成才。
一个章程。青年中心要制定统一的章程,实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一个形象。青年中心要统一进行形象设计,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共同传播青年中心文化,共同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试点工作要围绕着建设、运转、管理三个环节,努力探索青年中心建设的规律和机制。
1.建设。青年中心是新形势下扩大农村共青团工作覆盖面和组织覆盖面的新途径,是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是凝聚青年的新阵地。青年中心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承办团务和政府委托的部分青年事务,以青年社团联盟的形式建设成为各类青年社团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会所。每个青年中心至少配备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一台电视机,拥有卫星接收设备或互联网接入线路等一套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工作阵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独立建设青年中心,也可依托乡镇中学、乡镇文化站(中心)、广播电视站(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已有的固定场所建设。可以整合当地现有资源,采取合作方提供场所阵地,团组织主要从事软环境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开发。可以调动社会力量,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进行合作建设。也可以争取财政和有关部门支持进行自主建设,形成团属阵地。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选择的场所应交通便利,适宜人群聚集,适合成为服务窗口。试点地区要形成青年中心统一管理、相互联通的工作机制,统一青年中心标识,逐步开发共同活动项目,共同树立青年中心形象,传播青年中心文化,打造青年中心品牌。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团中央。团中央将适时组织各地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关系到团的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要成立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省(区、市)委和试点地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运转。青年中心以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联合开办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业务,满足农村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引导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带头兴办二、三产业,带头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国家职业准入制度,帮助青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开展科技、市场、人才、项目等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服务;开展劳动中介服务,帮助青年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承办远程医疗,举办婚姻家庭、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三是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可采取会员制的办法,以青年中心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青年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支点,促进城乡各类组织在市场、技术、文化、产业等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办理团务和承办部分青年事务。在当地团委领导下,参与管理本区域团的日常事务,落实团的工作项目,促进基层团支部工作活跃;受政府委托,协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年事务,逐步参与管理青年社团、青年志愿者行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青年事务。
3.管理。青年中心在当地团委领导和指导下,通过会员制形式联系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以理事会制民主管理青年中心事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运行。每个青年中心至少有一名志愿者作为骨干工作力量,该志愿者可挂任当地团委副书记,专门从事青年中心工作。青年中心将制定统一的《章程》,进行规范化运作,项目化服务,品牌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低偿养无偿,形成长期良性运行机制。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规划和统一网络平台建设由团中央负责,青年工作志愿者的招募、派遣和管理以团中央、团省委两级为主实施,各省(区、市)和试点市(地)团委负责统筹城乡社会资源、为青年中心建设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物资支持,试点县(市)团委负责具体实施和指导日常管理。
五、实施步骤
青年中心的建设,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全国联网、规范运作四个阶段分步实施。从现在试点工作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乡镇基本建立起青年中心(符合条件的中心村也可建立)。试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1.部署安排阶段。各试点地区根据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团中央适时召开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
2.组织实施阶段。各试点地区按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地(市)团委加强调研指导,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必要服务。
3.总结推广阶段。各地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团中央。团中央将适时组织各地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把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关系到团的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要成立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团省(区、市)委和试点地区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5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妇联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关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于xx年发起的一项以少年儿童安全自护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它对引导少年儿童平安自护和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xx年,“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将特别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微信公众号将针对这两个群体持续的进行安全系列教育专题并开展相关的“平安自护营”活动。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6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缺少阳光、雨露,伴随他们的只有孤独与寂寞,他们就是“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严峻地挑战。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 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 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