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
20xx年,我被派到_____县_____乡_____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2月份驻村开始,我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乡情村情,我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本村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科教文卫等情况作深入调查,从_____村近几年来的发展 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和举措,也发现了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_____县_____乡_____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_____县_____乡_____村地处_____县城西部,在风景名胜区_____山、小鸡足脚下,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是_____乡的窗口,距县城20多公里,有21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855户,3624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71名党员,民族以汉、彝两个民族为主,彝族是世居民族,经济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白云豆、梅果、核桃和红雪梨等。_____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20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_____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基层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1、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_____村地缘优势突出,水利条件好,长期以来,村民以世代守着一方热土为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继承祖业,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20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 散现象突出是制约_____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
2、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_____村委会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和'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和同是一个村电价不一样,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全村发展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_____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积极争取省州县项目资金,基本实现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积极争取烟水工程项目,投资50多万元,建成全长5.7公里的'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xx多亩;三是努力争取县农网改造项目,力争在一年内实现改造通向各自然村的10余公里电网,要实现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近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100%;五积极争取血防改厕项目和人畜饮水项目,全村80%村民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变了过去那种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全村90%都 喝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六是邀请县内外的科技人员和专家,请他们研究_____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指导村民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对村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改变了过去那种靠天收成的原始耕作方式,五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_____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 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村、花果山,打牢了_____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3、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白 乃村地处县城近郊山区,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酗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极易发生,户与户居住比较散乱,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_____村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白 乃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 、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 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_____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大力规划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以培训的形式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 聚众赌博、移风易俗等歪风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到人,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不断总结经验,加快_____村发展步伐
_____村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1、解决好思想问题,发展思路便明晰可鉴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_____村的发展困难,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再加上一家一户的劳作方式,导致了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无人管,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 _____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 _____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 _____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如 _____村上_____村民小组的集体羊场(每年收入近万元)、集体的华山松林地(价值近上百万元)。
2、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 _____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此次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3、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白 乃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 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明晰了山林的权属,许多外商来_____地区投资发展林果业,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_____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第2篇 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xx年3月,我被选派到xx县xx镇xx村担任第九批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指导员,为切实履行好“八大员”的职责,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基层组织的帮助、配合下,驻村期间,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法,对xx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概况
(一)地理气候概况。xx村隶属xx佤族自治县xx镇,地处镇东及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镇道路为毛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89公里。东邻xx县中课乡嘎勒村,南邻勐卡镇永业村和xx镇阿莫村,西邻xx镇xx村,北邻xx镇代格拉村。xx村属于亚热带雨林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平均海拔1602米,年平均气温20.3 ℃,年降水量1950毫米。
(二)人口及土地概况。xx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45户,户籍人口1556人,其中农业人口1541人,劳动力906人,其中佤族1551人、汉族5人、彝族1人。全村国土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亩,人均耕地2.41亩,拥有林地12699亩,人均占有林地8.15亩,临时耕地960亩,旱地415亩,人均占有旱地0.26亩。茶叶面积1224亩,甘蔗面积365亩,玉米面积1060亩,水田面积1190亩,蔬菜面积80亩,其他作物面积68亩。适合种植稻谷、玉米、小红米、小米荞等农作物。
(三)经济情况。xx村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6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0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经济来源以传统粮食种植业(稻谷、玉米、米荞、茶叶、甘蔗)、传统养殖业(养猪、牛、鸡等)及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为主,第二产业为零,第三产业只有商饮和运输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目前正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由于种植周期较长,经济效果尚未显现。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40%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30%。
(四)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水利条件:境内有xx河,是主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但设施有限,利用率低,大部分耕地主要以雨季的天然降水为农作物提供水源,该村农业仍属山区雨养农业。全村的农田水利化程度还很低,全村20公里水均为未实现三面光。交通条件:通镇的主干公路道路1条,为毛石路13公里,路面宽4米,有效路面3.5米。能源条件:7个村民小组445户已全部通电,通电率为100%。由于经济贫困,用电仅用于照明和电视,群众基本上是靠伐薪柴作为生活能源;经济条件稍好的群众安装了太阳能。教育:建有小学1所,但仅办到4年级,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教师5人,在校学生71人,住校生29人,图书约有xx册。文化: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卫生: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卫生室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3公里。广播电视:339户通卫星电视,拥有电视机339台。农户住房:以杈杈房、木板房为主,抗震级别较低,基本属于贫困危房的改造范围。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全村共有正式党员40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党员年龄结构为最高年龄75岁,最小年龄24岁,村党总支部设5名委员,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主任实行“一肩挑”,党总支部下设 7个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有8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xx村林地多,耕地少,耕地土壤贫瘠,现有的农田多数是“雷响田”,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差,无法保证农田的灌溉需要,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受限。目前,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玉米、茶叶,并有小规模种植核桃、米荞、甘蔗,由于近年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费用不断上升,村中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特别是今年种植的甘蔗由于国际糖价下降,糖厂收购价较降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好,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经济收入偏低。
(二)农业生产缺少技术支持,市场观念落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想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而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依靠的便是先进的技术。例如,在xx村家家户户都养殖冬瓜猪,但存在饲养时间长,肥肉多瘦肉少,产量低的问题,而在销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本地人喜欢买,外地人不认可,但是本地人购买力有限,由于缺乏对产品的包装宣传,没有与国内市场对接,未能向高经济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发展。再如种植的米荞,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投入少,全国范围内只有xx县种植,又称为“xx米荞”但种植户缺乏技术指导,产量较低,多为“单兵作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保障,米荞产业多以初级产品出售,其潜在的巨大经济附加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三)道路交通滞后。该村7个村民小组中,一、三、四、五、七组的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实现了村内道路路面硬化,基本能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但二、六组处于山区陡坡地带,路面狭窄,还属土泥路面,尚未得到硬化,道路路况较差,经雨水冲刷后路面损毁严重,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
(四)农村公共事业条件差、教学水平低、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普遍偏低,药品短缺,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三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法治意识较为淡薄,致使法律在调解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村村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
(五)认识上有偏差。一是农民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二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虽然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少数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xx村作为xx重要的佤族村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然而这些特色文化并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如何将特色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起到互惠互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环境卫生整治还需进一步深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村建盖了七个公厕、五个垃圾池,但大多数村组、农户没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杂物乱堆乱放,牲畜随意放养,粪便到处有,垃圾路边扔,长年累月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影响了居住环境。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的发挥上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指导、帮助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宽,工作方法单一,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心想的都是自己的日子,盘算的都是自家的“如意算盘”,精力没有放在本职工作上。三是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无任何经济来源。目前,村级组织使用的经费基本上是依靠上级组织下拨来维持,很多工作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村“两委”的作用无法全面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八)贫困危房户较多。xx村约406户为贫困危房户,贫困危房户占80%,多为杈杈房、木板房,存在漏雨、裂缝、抗震级别低等问题。今年xx县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按照要求,作为边疆少数民地区,由财政筹措房款最高可达4万元,剩余部分动员社会力量,由贫困危房户向亲友筹措、银行贷款,或采用捐助、出义工等形式共同解决,经过抽调了专门人员对所有住户进行逐户宣传动员和摸调查,大部分群众都愿意拟建新房。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
(一)上级支持力度大。今年来,xx县交通局不断帮助xx村改善交通条件,xx村到xx镇和中课镇混泥土硬化道路即将完工,为沿路村组项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物资的运输和沿街铺面的经营。现任村“两委”班子勤奋钻研,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扶持。
(二)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xx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文化水平较高,有思路,班子团结务实,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大部分党员积极性高,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大。xx村属于山区,降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林地面积多,木材资源以冬瓜书、杉树、竹料、西南桦、杂木为主,可大力开发“林下资源”,在林下发展种养殖业,积极打造生态农产品牌。半山坡地带水源不足,适合规模种植泡核桃、茶叶等。耕地地带大量推广种植“xx米荞”、小红米、玉米等。水田地带可以种植水稻。通过农业多种经营,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抓住省委、省政府对xx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机遇,加快实施贫困危房户新居改造、乡村洁净等工程, 以改造农村猪圈、厕所、厨房, 带动种植养殖业三位一体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村庄改造中,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要把农村新能源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 要积极发展太阳能、水能等洁净能源。要整体推进乡村道路、给排水、村庄净化亮化美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突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力度,提高公共资源对农民的覆盖度,突出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继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 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巩固“两基”成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群众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力争参保合格率达100%,不断筹集新农合基金,减免新农合补偿金,切实解决农民看病、就医等问题。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组建佤族民间文艺演出队,举办农民喜欢的文艺晚会和农民趣味运动会。完成“户户通”安装和维修任务,有效解决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困难的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各家各户的家庭财力状况差别,组与组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要尽量终做到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发挥更好的效益。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
(四)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一批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培育群众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引导农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的诉求,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减少用“陈规陋习”解决问题,营造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立足xx村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按照镇政府提出的“两稳两突两推进”的工作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使粮食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人均达5亩以上,进一步壮大米荞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米荞“提纯复壮”和脱壳加工技术。稳定发展茶产业。加大1000亩核桃后勤管理和500亩核桃嫁接,壮大核桃产业规模。突破养殖业发展,推出土鸡养殖及大牲畜养殖。抓好竹产业发展。推进板栗、澳洲坚果等新兴产业发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生产模式,重点解决xx村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缺龙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企业、农户、基地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
总之,通过半年的农村工作,深入实地走访、调研,使我对xx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珍惜机会、倍加努力、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为xx佤族新农村建设奉献微薄之力。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年初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文化局把检查调研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一项必须落实的目标。11月27日至31日,西吉县文化局联合有关业务部门对全县农村文化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对今后规划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88个农民文艺团队,4个社区艺术团,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
2、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
(1)xx年新建综合文化站6个。新营站占地xx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红耀站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什站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西滩站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王民站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火石寨站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
(2)xx至xx年先后建在乡(镇)政府院内的文化站有:硝河站50平方米,平峰镇站80平方米,将台乡站100平方米,吉强镇站100平方米,兴隆镇站73平方米。
(3)xx年以前建的独门独院的文化站有:沙沟站(xx年)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马建站(xx年)占地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马莲站(xx年)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苏堡站(1999年)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白崖站(1998年)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191平方米;偏城(1998年)占地8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4)已拆除无站舍的有兴坪乡站、田坪乡站。
3、文化站人员现状
全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91人。其中男81人,女10人;干部8人,工人83人;回族36人,汉族55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专及高中48人,初中15人。技术职称:中级1人,初级34人。在岗80人,离岗退养11人。50岁以上42人。
4、村文化室基础设施。
全县有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306个。标准化建设的活动室88个,总面积7920平方米。组织部门给306个村活动室均配有电教设备、桌凳等,文化部门配备娱乐活动设施的活动室10个。
全县原有农民文艺团队(村社戏班子)169个,皮影戏班7家,现在正常活动的农民文艺团队88个(包括1家皮影戏班)。xx年以后县城成立社区艺术团4个,建立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文化部门给予扶持配发设施器材的农民文艺团队8个,文化示范户19个,农家书屋2个。
二、农村文化工作情况
全县农村文化机构健全,乡镇有专职工作人员,村室有兼职人员。
xx年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较大型的群众文体活动总计206次。活动次数最多的吉强站16次,将台站15次,最少的田坪站、新营站、硝河站、什站、火石寨站8次。举办科普文化培训班总计121次,5901人(次),最多的8次,分别是吉强站、兴平站、将台站、硝河站、兴隆站、火石寨站、沙沟站、偏城站,最少的4次,分别是红耀站、田坪站、马建站、苏堡站。全县19个综合文化站阵地活动均在240天以上。全县306个村文化室每年活动3216次,平均活动都在10次以上。全县88个农村文艺团队年演出总计2735场(次),21个农村示范户(农家书屋)每年活动总计320次,平均活动都在16次以上。农村文化工作建立资料档案的有吉强镇、硝河乡、马建乡,其它16个乡镇均无资料档案。
三、存在的问题
1、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面积窄小,功能不全。有拆除无站所的、有破旧不堪的、有的在乡政府院内、有的地处偏僻、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砖混结构,面积有大有小。兴坪站1991年建,1997年维修,占地650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兴坪中学被拆除。田坪站1999年建,占地281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市场被拆除。苏堡站、马莲站、白崖站、偏城站、马建站、沙沟站为独门独院砖木结构,面积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吉强站、兴隆站、将台站、平峰站、硝河站是近年新建砖混结构都在政府院内,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红耀站、新营站、火石寨站、王民站、西滩站、什站是xx年按照自治区统一设计建设,结构、功能和使用面积都达标,但没有配套活动器材,围墙、院落没有硬化,目前还不能使用。
2、乡站的阵地和职能作用没有运用发挥
xx年全县19个乡站全部配发了数电影设施,落实“2131”目标,只有沙沟站、火石寨站专业人员开展农村放映,其它17个乡(镇)站电影放映专业人员闲置,在社会上另聘的人员放映。乡(镇)站的活动阵地一部分出租为门市部,一部分为家属院。乡站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挪用包村驻队,进行其它工作。全县19个乡站都没有正常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场所。
3、农村文化工作没有纳入目标管理,指导、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近xx年来,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移交到乡(镇)政府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就很少与乡镇站取得联系。在本次调研时,乡镇领导和乡站工作人员均提出建议:一是将文化站收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利于开展工作。二是每年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农村文化工作要提出目标并联系指导。
4、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2年争取项目扶持村级文化室10个,文艺队8个,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21个,但对其开展活动、设施的使用没有跟踪调查,致使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5、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头管理,资源配制等方面各主管部门关系未理顺,各唱各的调,因此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
6、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学历低。90%的人员为工人,70%的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50岁以上的人员占50%。
四、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分级管理,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指导乡级文化站,乡文化站管理指导村级文化室、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
2、 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功能齐备,面积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并陆续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条件。
3、 整合和合理配制文化资源,建设集群众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新农村信息化、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小功率发射点等综合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并设立专门的村级管理组织,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活动,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4、 村级文化室购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农村文化室为阵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延伸到村级,并坚持送戏下乡,以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5、 积极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举办较大型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
6、 对农村文艺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农民组织培训,培养农村文艺、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
7、 扶持农民业余剧团,建立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
8、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培训现有人员,提高素质。
党建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我县自1998年全面实施农村土地二轮承包以来,30年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得到了巩固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进一步提高。进入xx年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非农收入的稳步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度逐渐减弱,农民流转土地的愿望日益增强。针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新发展,开展对xx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推进xx县农村耕地流转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建设、加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等4项政策建议。
一、xx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xx县辖11个乡(镇)、100个村民委(社区),截止xx年底,全县农业人口42.2467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92.6%,劳动力24.576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58.17%,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78816亩(其中:田145305亩、地333511亩),林地92.66万亩。
从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全县11个乡镇都开展了完善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共落实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经营权户数91354户,签订承包合同88197份,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00%,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8197份,发证率达到了100%。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耕地面积43301亩,占承包耕地的9.04%,涉及农户7582户;办理林权流转45612亩,占林地面积的4.92%,有87宗林地进行登记,发放林权证77本,涉及10个乡镇、28个村民委、56个村小组,流转金额823万元;草地流转23020亩,租期30年,流转金额4143.6万元。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一是耕地流转方式以出租为主,代耕比重还比较大。截止目前,全县流转的43301亩耕地中,以转包方式流转的1892亩,占流转总面积4.37%;以出租方式流转的2831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5.39%;以互换方式流转的1592亩,占流转总面积3.68%;以转让方式流转的960亩,占流转总面积2.2%;其他形式(代耕)10542亩,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24.35%。林地、草地流转方式都为直接出租。二是林地、草地属于长期,耕地流转多为短期。耕地除了转让、互换、代耕以外,土地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占90%以上,多数土地出租合同一年一签。三是土地收益差别大。全县土地流转山区和坝区的土地流转费用差距较大,山区林地、草地流转费用偏低,每年每亩60—300元不等,坝区按基础设施条件好坏的每年每亩300—1000元不等。四是土地流转经营范围多元化。由以前耕地流转单一从事种植业为主发展到耕地、林地、草地流转从事种植、养殖、经济林多元的发展格局。五是流转经营主体多元化。由本地农户自发流转发展到本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引进外地有技术、有经验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流转的多经营主体的格局。
二、推进土地流转现阶段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政策,规范流转,促农村和谐稳定
由于土地流转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土地流转中,始终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农民需要为出发点,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户土地流转收益权。同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严格遵循规定,充分保障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
随着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不但解决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户的后顾之忧,还拓展了种地农户的发展空间,开辟了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减少了口头协议进行流转造成的纠纷,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解决,做到有证可查,有据可依,减少了人为的调处障碍,促进了全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多管齐下,加强流转,促农民分工分业
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群众对土地流转认识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等特点,我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深入指导,营造土地流转良好氛围。二是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前面提到的形式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都可以进行。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流转办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土地,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实行集中开发。四是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民职业分化,实现了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大量流转了土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和聚集到小城镇,由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民转变为城镇的消费者和劳动者,既为社会创造了商机,也提供了劳务,促进了城乡之间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要素的互相流动,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其次,土地的合理流转,还可让农村“能人”整合和盘活土地、人力资源,发展集约化、专业化、效益化种养业,做强第一产业,使农村形成一种业主与用工的新的生产关系,造就一批新型农村业主,带出一批农业产业工人,使农民“昔日种田盼秋收,而今每月领薪酬”。如xx年4月引进的xx松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余万元,租赁土地大稼依、小稼依2个村民委6个村小组423农户1000亩土地,建成全州首家千亩连片港澳蔬菜特供基地,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每亩600元租金收入,还吸纳了2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年务工收入达180余万元。
(三)利用时机,筑牢基础,促流转步伐
自从xx年全省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充分整合各部门资金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新烟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了改善了我县项目实施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57.36万亩,平整土地10.73万亩,为我县大规模流转承包土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
如:xx—xx年,在平远小舍姑、回龙新烟区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对3.2万亩零星分散土地进行倒埂平整、重新分配,使33个村小组的20761块土地调整为3445块,通过互换、出租、转包等形式,化整为零,实现了2万亩集中连片种植,为全县乃至全国烤烟规划化栽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烤烟栽种过后因改造后便利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浙江客商租地种植反季大棚西瓜7300亩,未改造前该地土地一亩租金250元左右,改造后达到850元/亩,光一年的租金周边群众就能得到620.5万元,比改造前增加438万元。同时到西瓜大棚打工的周边村寨群众可以拿到30元/天的工钱,一亩按15个工计算,共请工109500人次,周边农户打工报酬328.5万元,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xx年在平远地区计划租地栽种西瓜的客商已经开始租地建棚,截止目前已出租耕地3000余亩。
(四)培育龙头,带动流转,促规模经营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土地流转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搞好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引商户、建基地、拓市场、促外销、带发展”,积极培育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鼓励开展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截止目前我县已经培育本地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04780.8万元,上缴税金1646.25万元,实现净利润4667.65万元,出口创汇2837.7万美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40元。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引进香港客商在平远、稼依租地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成立规模化龙头企业2家(xx县兴仔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x县松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帮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
土地流转流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农业合作组织的有1 509户,面积10985亩,占流转总量的25.37%。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业主(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多种先进的农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多方接受农业信息服务,继而整合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解决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在销售、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难题,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经营效益,带动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如:润辉公司、华博公司、同和公司投入资金承包土地建生产基地,引进小米辣、韩国辣新品种给农户种植,在种植技术上提供指导,使全县辣椒种植农户小米辣、韩国辣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如今辣椒种植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xx县兴仔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xx年11月落户xx县平远镇尧房白者村,计划xx年在xx县投资建立蔬菜基地达到3000亩,五年内发展到1万亩以上。xx年11月至今,已租用土地1500亩,租金每亩800—900元,用于种植油菜心、芥蓝、江门白菜、豆角(豇豆)等1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目前公司1500亩基地平均每天用工200人,可实现农民劳动力收入182.5万元;1500亩基地每天可产蔬菜约15吨,年产5475吨,按5000元/吨计算,每年可实现2737.5万元的经济收入。万亩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保障就业劳动力1300人,实现劳动力收入1186.25万元;每年产蔬菜36500吨,可实现经济收益1.825亿元。5年后,xx县农民学会种植经验和技术后,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种苗给农户种植,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大面积发展优质蔬菜,带动当地农户致富,积极推动xx县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实现公司利益和农民利益双赢。
(五)特色经营,多元流转,促产业优化
我县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蔬菜、烤烟、辣椒、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扩展到杂交玉米制种、经济林果、畜禽养殖等多元化的范围,使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规模化种、养殖业不断扩大。以八嘎乡为例,xx年全乡流转承包地8000多亩,其中:940亩用于建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及三星上寨巴西蘑菇种植合作社,种养户亩产收入在3200元以上。5900亩用于发展杉树、桉树经济林作物栽植,实现土地流转创造55000万元的经济价值。100多亩山林地用于圈养鸡禽养殖、鸭禽养殖、生猪养殖,实现经济创收4.5万元/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方式,全乡创造了多赢的局面,改变了传统模式,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六)创新方法,打造亮点,促模式创新
草场土地流转在我县土地流转中是新发展方向,我县天圣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阿舍乡租赁23020亩草场,建成了阿舍黑巴人工草场,改变以前公司单方面养殖的方式,开展与农户进行联合养牛,即:公司负责提供基础母牛、负责品种改良、负责厩舍改造、负责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指导和畜产品的回收销售;农户主要负责草场的维护与牛的饲养管理,在草场周边的农户,公司还把草场划分片区,由公司出资对牧草的施肥与管护,让农户在划定区域内放牧,以便公司统一管理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牛的生长状况,以便及时回购新增的犊牛,从而提高农户养牛的积极性和管理牛群的主动性,在与农户联合饲养上,采取3:7分成的办法,即:公司30%、农户70%。目前与该公司联合饲养的农户有231户、饲养母牛1155头,户均饲养5头。经公司回收联合饲养户的杂交犊牛,共先后育肥肉牛外销xx余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赢利200余万元。联合养殖农户年养牛收入高的达1万余元,低的达6000余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带动了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初具发挥了畜牧龙头企业的作用,并示范带动了稼依帝龙养殖场、平远特色养殖场、王武养牛场等养牛企业的兴起,为我县实施草食畜产业化发展步伐和开展畜牧业土地流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当前制约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及分析
(一)对土地流转宣传引导不够广泛和深入,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除了部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与农户达成的流转合同比较正式外,绝大多数流转依然是自发性的松散型管理模式,无序性、随意性大。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私下流转的多,组织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协议少。自发流转的农户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范围内流转,流转规模较小,许多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私下有文协议也不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法律手续不完备,容易发生纠纷却难以解决。根本原因一是我们的宣传不够到位。有些基层干部担心由土地引发更多矛盾,采取谨慎态度,基本是放任发展。对相关政策、法规宣传不够,没有全方位深入人心,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一部分农民不懂土地流转。也有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比较慢,土地情节比较深,加上农耕劳动强度减小,外出务工缺少技能,进城务工,因为不能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也缺少相关保障机制,所以不敢进行土地流转。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怕土地被征用流转出去后,一旦占地,在补偿方面吃亏,所以不愿意流转土地。二是对土地流转的指导管理存在缺位,流转不规范。对土地流转,缺少具体的政策规定,缺少规范管理的实施细则,没有统一的合同范本,在流转程序、流转方式、流转档案管理、流转纠纷调处等方面没有指导性意见。
(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缺位,缺少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
目前,各乡镇虽提供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服务,为土地转让、互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没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土地流转的供应双方消息不能及时沟通,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导致部分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低。从调研中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有的地方对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理;二是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制约了土地流转进程;三是现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有不便操作之处。调查中没有发现专门从事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没有哪个服务部门能在供求主体之间架起桥梁,没有信息服务,往往出现转让者找不到合适的受让者,而需要土地的人则又找不到有意向的出让者。同时,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单一,缺少依托流转土地进行开发经营的经济实体企业。
(三)对土地流转户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
对离土农民没有相应的转移就业促进机制,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其解除后顾之忧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平衡利益关系的流转价格调控机制,农民缺少对未来生活保障预期信心,所以不敢流转或不敢长期流转,重新就业也很难安心。同时,流转期限短,土地的投入和养护受到一定影响,个别存在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现象,这对流转双方都很不利。
(四)地块分散,不便流转耕地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57.3557万亩,但是由于是分为多部门建设,建设标准参差不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0.73万亩,只占改造完成面积的18.7%,目前农户土地主要还是以小块土地为主,面积不大、难以成片、不便于大户耕作和管理,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开展,降低了大户扩大土地耕作规模的热情。
(五)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对承包耕地流转缺乏相应补充
最近几年,相继免除农业税,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农业补贴,并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承包农户手中,造成参与土地流转的经营户与承包户之间到底谁应该得到补贴的矛盾,影响了部分经营户和承包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建设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照党中央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乡(镇)实际,加强制度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五是完善健全农资补贴政策,对于参与土地流转的耕地相关补贴采取“谁种植、补贴谁”的激励措施,鼓励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进行土地流转。
(二)加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要逐步建立各项保护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保障。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数乡村网络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由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或通过乡镇调剂和广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承包出去,解决“包给谁”和“谁想包”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撂荒问题,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二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对其再创业、再就业给予优先支持;三是出台种粮大户优惠扶持政策,鼓励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制,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尽可能多的开发适合农民的就业岗位;五是完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为农民流转土地解除后顾之忧;六是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征用农民土地,不能政府强制,要让农民以自己的合法身份,参与土地非农开发经营,价格可以市场化,让农民多获得一些补偿,为以后的生存、发展创造好一点条件。七是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措施,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做好土地流转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必须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农业经管部门要帮助农民群众做好流转合同签订前的指导、审查,对已签订合同进行登记备案,出现纠纷后进行调解和仲裁。乡与村必须监督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土地流转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尤其是要建立信息平台,提供土地供求信息。还要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让土地流转更加方便,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和村庄整治力度,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这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解决地块过小、土地质量和耕作条件差异过大带来的土地流转难问题。
第3篇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xx年3月,我被选派到xx县xx镇xx村担任第九批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指导员,为切实履行好“八大员”的职责,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基层组织的帮助、配合下,驻村期间,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法,对xx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概况
(一)地理气候概况。xx村隶属xx佤族自治县xx镇,地处镇东及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镇道路为毛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89公里。东邻xx县中课乡嘎勒村,南邻勐卡镇永业村和xx镇阿莫村,西邻xx镇xx村,北邻xx镇代格拉村。xx村属于亚热带雨林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平均海拔1602米,年平均气温20.3 ℃,年降水量1950毫米。
(二)人口及土地概况。xx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45户,户籍人口1556人,其中农业人口1541人,劳动力906人,其中佤族1551人、汉族5人、彝族1人。全村国土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亩,人均耕地2.41亩,拥有林地12699亩,人均占有林地8.15亩,临时耕地960亩,旱地415亩,人均占有旱地0.26亩。茶叶面积1224亩,甘蔗面积365亩,玉米面积1060亩,水田面积1190亩,蔬菜面积80亩,其他作物面积68亩。适合种植稻谷、玉米、小红米、小米荞等农作物。
(三)经济情况。xx村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66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0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经济来源以传统粮食种植业(稻谷、玉米、米荞、茶叶、甘蔗)、传统养殖业(养猪、牛、鸡等)及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为主,第二产业为零,第三产业只有商饮和运输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目前正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由于种植周期较长,经济效果尚未显现。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40%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30%。
(四)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水利条件:境内有xx河,是主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但设施有限,利用率低,大部分耕地主要以雨季的天然降水为农作物提供水源,该村农业仍属山区雨养农业。全村的农田水利化程度还很低,全村20公里水均为未实现三面光。交通条件:通镇的主干公路道路1条,为毛石路13公里,路面宽4米,有效路面3.5米。能源条件:7个村民小组445户已全部通电,通电率为100%。由于经济贫困,用电仅用于照明和电视,群众基本上是靠伐薪柴作为生活能源;经济条件稍好的群众安装了太阳能。教育:建有小学1所,但仅办到4年级,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教师5人,在校学生71人,住校生29人,图书约有xx册。文化: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卫生: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卫生室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3公里。广播电视:339户通卫星电视,拥有电视机339台。农户住房:以杈杈房、木板房为主,抗震级别较低,基本属于贫困危房的改造范围。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全村共有正式党员40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党员年龄结构为最高年龄75岁,最小年龄24岁,村党总支部设5名委员,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主任实行“一肩挑”,党总支部下设 7个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有8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xx村林地多,耕地少,耕地土壤贫瘠,现有的农田多数是“雷响田”,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差,无法保证农田的灌溉需要,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受限。目前,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玉米、茶叶,并有小规模种植核桃、米荞、甘蔗,由于近年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费用不断上升,村中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特别是今年种植的甘蔗由于国际糖价下降,糖厂收购价较降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好,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经济收入偏低。
(二)农业生产缺少技术支持,市场观念落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想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而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依靠的便是先进的技术。例如,在xx村家家户户都养殖冬瓜猪,但存在饲养时间长,肥肉多瘦肉少,产量低的问题,而在销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本地人喜欢买,外地人不认可,但是本地人购买力有限,由于缺乏对产品的包装宣传,没有与国内市场对接,未能向高经济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发展。再如种植的米荞,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投入少,全国范围内只有xx县种植,又称为“xx米荞”但种植户缺乏技术指导,产量较低,多为“单兵作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保障,米荞产业多以初级产品出售,其潜在的巨大经济附加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三)道路交通滞后。该村7个村民小组中,一、三、四、五、七组的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实现了村内道路路面硬化,基本能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但二、六组处于山区陡坡地带,路面狭窄,还属土泥路面,尚未得到硬化,道路路况较差,经雨水冲刷后路面损毁严重,部分路面已变得沟壑纵横,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
(四)农村公共事业条件差、教学水平低、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普遍偏低,药品短缺,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三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法治意识较为淡薄,致使法律在调解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村村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
(五)认识上有偏差。一是农民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二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虽然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少数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xx村作为xx重要的佤族村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然而这些特色文化并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如何将特色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起到互惠互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环境卫生整治还需进一步深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村建盖了七个公厕、五个垃圾池,但大多数村组、农户没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杂物乱堆乱放,牲畜随意放养,粪便到处有,垃圾路边扔,长年累月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影响了居住环境。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的发挥上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指导、帮助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宽,工作方法单一,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心想的都是自己的日子,盘算的都是自家的“如意算盘”,精力没有放在本职工作上。三是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无任何经济来源。目前,村级组织使用的经费基本上是依靠上级组织下拨来维持,很多工作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村“两委”的作用无法全面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八)贫困危房户较多。xx村约406户为贫困危房户,贫困危房户占80%,多为杈杈房、木板房,存在漏雨、裂缝、抗震级别低等问题。今年xx县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按照要求,作为边疆少数民地区,由财政筹措房款最高可达4万元,剩余部分动员社会力量,由贫困危房户向亲友筹措、银行贷款,或采用捐助、出义工等形式共同解决,经过抽调了专门人员对所有住户进行逐户宣传动员和摸调查,大部分群众都愿意拟建新房。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
(一)上级支持力度大。今年来,xx县交通局不断帮助xx村改善交通条件,xx村到xx镇和中课镇混泥土硬化道路即将完工,为沿路村组项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物资的运输和沿街铺面的经营。现任村“两委”班子勤奋钻研,熟悉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导向,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扶持。
(二)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xx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大,文化水平较高,有思路,班子团结务实,能为群众办实事,理清了促进本村发展的思路,在具体实践中为实现奋斗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目前全村大部分党员积极性高,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大。xx村属于山区,降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林地面积多,木材资源以冬瓜书、杉树、竹料、西南桦、杂木为主,可大力开发“林下资源”,在林下发展种养殖业,积极打造生态农产品牌。半山坡地带水源不足,适合规模种植泡核桃、茶叶等。耕地地带大量推广种植“xx米荞”、小红米、玉米等。水田地带可以种植水稻。通过农业多种经营,便能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抓住省委、省政府对xx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机遇,加快实施贫困危房户新居改造、乡村洁净等工程, 以改造农村猪圈、厕所、厨房, 带动种植养殖业三位一体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村庄改造中,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要把农村新能源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 要积极发展太阳能、水能等洁净能源。要整体推进乡村道路、给排水、村庄净化亮化美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突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力度,提高公共资源对农民的覆盖度,突出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继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 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巩固“两基”成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群众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力争参保合格率达100%,不断筹集新农合基金,减免新农合补偿金,切实解决农民看病、就医等问题。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组建佤族民间文艺演出队,举办农民喜欢的文艺晚会和农民趣味运动会。完成“户户通”安装和维修任务,有效解决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困难的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各家各户的家庭财力状况差别,组与组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要尽量终做到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发挥更好的效益。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
(四)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一批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培育群众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引导农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的诉求,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减少用“陈规陋习”解决问题,营造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五)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立足xx村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按照镇政府提出的“两稳两突两推进”的工作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使粮食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人均达5亩以上,进一步壮大米荞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米荞“提纯复壮”和脱壳加工技术。稳定发展茶产业。加大1000亩核桃后勤管理和500亩核桃嫁接,壮大核桃产业规模。突破养殖业发展,推出土鸡养殖及大牲畜养殖。抓好竹产业发展。推进板栗、澳洲坚果等新兴产业发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生产模式,重点解决xx村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缺龙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企业、农户、基地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
总之,通过半年的农村工作,深入实地走访、调研,使我对xx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珍惜机会、倍加努力、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为xx佤族新农村建设奉献微薄之力。
第4篇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年初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文化局把检查调研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一项必须落实的目标。11月27日至31日,西吉县文化局联合有关业务部门对全县农村文化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对今后规划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88个农民文艺团队,4个社区艺术团,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
2、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
(1)xx年新建综合文化站6个。新营站占地xx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红耀站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什字站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西滩站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王民站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火石寨站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
(2)xx至xx年先后建在乡(镇)政府院内的文化站有:硝河站50平方米,平峰镇站80平方米,将台乡站100平方米,吉强镇站100平方米,兴隆镇站73平方米。
(3)xx年以前建的独门独院的文化站有:沙沟站(xx年)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马建站(xx年)占地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马莲站(xx年)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苏堡站(1999年)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白崖站(1998年)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191平方米;偏城(1998年)占地8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4)已拆除无站舍的有兴坪乡站、田坪乡站。
3、文化站人员现状
全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91人。其中男81人,女10人;干部8人,工人83人;回族36人,汉族55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专及高中48人,初中15人。技术职称:中级1人,初级34人。在岗80人,离岗退养11人。50岁以上42人。
4、村文化室基础设施。
全县有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306个。标准化建设的活动室88个,总面积7920平方米。组织部门给306个村活动室均配有电教设备、桌凳等,文化部门配备娱乐活动设施的活动室10个。
全县原有农民文艺团队(村社戏班子)169个,皮影戏班7家,现在正常活动的农民文艺团队88个(包括1家皮影戏班)。xx年以后县城成立社区艺术团4个,建立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文化部门给予扶持配发设施器材的农民文艺团队8个,文化示范户19个,农家书屋2个。
二、农村文化工作情况
全县农村文化机构健全,乡镇有专职工作人员,村室有兼职人员。
xx年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较大型的群众文体活动总计206次。活动次数最多的吉强站16次,将台站15次,最少的田坪站、新营站、硝河站、什字站、火石寨站8次。举办科普文化培训班总计121次,5901人(次),最多的8次,分别是吉强站、兴平站、将台站、硝河站、兴隆站、火石寨站、沙沟站、偏城站,最少的4次,分别是红耀站、田坪站、马建站、苏堡站。全县19个综合文化站阵地活动均在240天以上。全县306个村文化室每年活动3216次,平均活动都在10次以上。全县88个农村文艺团队年演出总计2735场(次),21个农村示范户(农家书屋)每年活动总计320次,平均活动都在16次以上。农村文化工作建立资料档案的有吉强镇、硝河乡、马建乡,其它16个乡镇均无资料档案。
三、存在的问题
1、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面积窄小,功能不全。有拆除无站所的、有破旧不堪的、有的在乡政府院内、有的地处偏僻、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砖混结构,面积有大有小。兴坪站1991年建,1997年维修,占地650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兴坪中学被拆除。田坪站1999年建,占地281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市场被拆除。苏堡站、马莲站、白崖站、偏城站、马建站、沙沟站为独门独院砖木结构,面积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吉强站、兴隆站、将台站、平峰站、硝河站是近年新建砖混结构都在政府院内,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红耀站、新营站、火石寨站、王民站、西滩站、什字站是xx年按照自治区统一设计建设,结构、功能和使用面积都达标,但没有配套活动器材,围墙、院落没有硬化,目前还不能使用。
2、乡站的阵地和职能作用没有运用发挥
xx年全县19个乡站全部配发了数字电影设施,落实“2131”目标,只有沙沟站、火石寨站专业人员开展农村放映,其它17个乡(镇)站电影放映专业人员闲置,在社会上另聘的人员放映。乡(镇)站的活动阵地一部分出租为门市部,一部分为家属院。乡站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挪用包村驻队,进行其它工作。全县19个乡站都没有正常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场所。
3、农村文化工作没有纳入目标管理,指导、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近xx年来,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移交到乡(镇)政府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就很少与乡镇站取得联系。在本次调研时,乡镇领导和乡站工作人员均提出建议:一是将文化站收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利于开展工作。二是每年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农村文化工作要提出目标并联系指导。
4、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2年争取项目扶持村级文化室10个,文艺队8个,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21个,但对其开展活动、设施的使用没有跟踪调查,致使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5、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头管理,资源配制等方面各主管部门关系未理顺,各唱各的调,因此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
6、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学历低。90%的人员为工人,70%的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50岁以上的人员占50%。
四、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分级管理,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指导乡级文化站,乡文化站管理指导村级文化室、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
2、 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功能齐备,面积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并陆续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条件。
3、 整合和合理配制文化资源,建设集群众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新农村信息化、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小功率发射点等综合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并设立专门的村级管理组织,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活动,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4、 村级文化室购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农村文化室为阵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延伸到村级,并坚持送戏下乡,以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5、 积极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举办较大型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
6、 对农村文艺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农民组织培训,培养农村文艺、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
7、 扶持农民业余剧团,建立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
8、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培训现有人员,提高素质。
第5篇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
一、新塘村基本概况
新塘村地处巧家县南面,金沙江江之畔,有约11.7平方公里。距县城区35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625户,总人口2160人。xx年人纯收入4640元,以种植蚕桑、烤烟等农作物为主。按照上级要求设立党总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以及附属职能机构。在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各种治安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治保、调解组织;发动群众成立治安联防队,明确职责。村交通方便,社会稳定,村民安村乐业。
二、社会经济、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
(一)经济发展水平
全村去年粮食总产量30万公斤,人均年有粮243公斤,经济总收入1601.27万元,年人均收入4640元。
1、种植情况:蚕桑1100亩,产量36产值60万元;烤烟面积300亩,产量4.5吨,产值45万元。
2、养殖业情况:发展生猪养殖1500头,出栏肥猪900头,实现收入50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教育:全村有1所完小,校点4个,有教师10个,其中村完小在校学生150人,校点在校学生70人。
2、卫生:全村有村卫生室3间,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98%。
3、广播电视: 已安装电视村村通用户150户。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状况良好。
(三)基础设施状况
1、乡村公路:江边3个自然村地处巧蒙公路两侧,交通便利。
2、农田水利灌溉:三面光渠20千米,抗旱水窖500个 15000立方米。
3、人畜饮水:饮水管网5000千米,解决800人。
4、农村电网通电情况:农户通电100%。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设党总支部1个,总支书记1人,副书记1人,支委5人,党支部5个,支部书记5人全村有党员49名,特困老党员有10名,外出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 2名。
四、村级发展长远规划
(一)基层组织建设。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抓好农村党建示范点建设。一是加强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二是重视和发展党员工作,消除党员空白小组。
(二)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争取资金加大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产业结构调整 。巩固发展蚕桑、烤烟产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
(四)社会公共事业 。争取资金改善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较好的教育和卫生医疗环境。
五、意见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新塘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不仅是对农村长期形成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扎实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塘村由于群众对村内各项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摸底调查和走访群众,新塘村最急需建设的项目是:村内道路栽种绿化树,修建村委会公共厕所和卫生室以及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楼和学生课桌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建设这些项目,应发动群众积极投工献料,采取以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新塘村。项目建设完毕,将使新塘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
二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形式,把农业产加销、农工贸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实现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农户与农产品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切实增强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农民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获得收益。产业建设要结合新塘村委会产业结构单一 ,立足村情,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上下功夫。通过走访得知,新塘村委会目前有耕地 余亩 ,人均有耕地1.05亩。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新塘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发挥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建设进程。由于新塘村位于巧蒙公路沿线,是县委打造新农村长廊的重点,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农业产业的脆弱性和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这就决定了农村和农民自身难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是在“多予”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积极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激励农民群众筹资投劳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继续落实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计划生育激励等有关政策,努力完善制度保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是加大培训农民工力度,大力造就新型农民。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使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能手,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专业农民,从而增强农民群众自主创新、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同时,在农村要积极组织一些内容通俗、贴近生活、群众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五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要善于发现人才,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进取精神强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农村的各种致富带富的能人,又要把这些能人中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这些人的组织、领导、示范和带头作用,帮助困难群众致富。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成果,强化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注重改善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6篇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20**月,我被派到草坝镇**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以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经过近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走访群众,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初步了解掌握了**的基本村情,结合自己切身体会,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一)村情概况
**村隶属于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草坝镇西北边,距离草坝镇5.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6.94平方公里,海拔1272米,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842.9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石榴、枇杷等农作物。有耕地2941亩,其中人均耕地2.18亩;有林地252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7户,有乡村人口1471人。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该村的特色产业为优质稻、大棚甜椒及钢架大棚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主要销往省内外。
(二)党情
**党总支共有73名正式党员,其中有女党员15名,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5%。**村党支部设5名支部委员,其中女支委1名;年龄结构为最高年龄80岁,最小年龄25岁,党员占全村总人口的4.9%。
(三)交通、住房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
该村到草坝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5辆,摩托车28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5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41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4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8亩。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0**,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完成栅栏建设1500米,绿化树种植160株,排水沟建设2022米。文化广场卡设正在推进中。已经确定10户为地震安居房建设户;**村农户饮用水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卫生户厕所完成110户;庭院绿化近100户。全村农转城366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04人,参保率为99%。全村经济总收入4644.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
二、**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能够围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努力抓好落实。二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群众认识问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里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取得的成绩
(一)国家政策利民惠民,农民盼望新农村建设
大家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集中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广大农民群众十分盼望新农村的建设,愿意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愿意投入资金改造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省、州、县、乡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在种植业、畜牧业等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成为新农建设亮点
**委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村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村内道路建设、村内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要打20多米才有水,打井投入资金大;需要人工拉水到地里灌溉;农村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
综上所述,需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范文
第7篇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2022范文
自3月份驻村以来,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认真落实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下派指导员工作的具体安排,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队员的相关规定,坚持与村干部一起工作,深入村民中间,详细了解村情民意,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最基层人民的现实状况;同时,与村领导班子一道,在乡党委、政府等各方面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尽心尽力协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对新农村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委会隶属xx县xx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xx县城18公里,交通方便。xx村委会东邻金马镇,南邻督捕抚,西邻秧田坝,北邻青禾。辖瓦舍、xx、路溪白、旧龙寨4 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撒尼等民族。全村有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海拔在1820米—1850米之间,适宜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744.00亩,其中人均耕地0.56亩;有林地8205.00亩。有农户1336户,有乡村人口5007人,其中农业人口5007人,劳动力3605人,其中党员为94人,其中贫困户有100多户,占全村人口的13%。
二、开展工作情况
驻村后,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以调查了解情况为主,详细了解村情民意,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村民交心谈心,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生活上严于律己,努力维护驻村指导员的形象。驻村后,我对xx村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教育发展现状等作了认真调查,并草拟了以下工作计划。
一是根据xx村的实际情况,协调州属有关单位为xx村争取相关工作经费;二是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当地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现状做了相关了解,按县新农队办和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村干部积极深入到各小组就“美丽家园”建设、文明交通进村等政策法规进行了宣传,为人民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要求,学习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打下很好的阵地基础;三是积极协助村干部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收缴、贫困人口识别、农村低保工作整顿及各类纠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面临的问题
xx村的经济发展是以烟草为主,这样就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二是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责任感不够。村里没有集体经济,要开展什么活动、做什么工作只能向上级讨,这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四、几点建议
xx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几个面入手: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前沿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强化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新的人才创新机制。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一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能够使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机构。严格要求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规范办事,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同时,在发展农村党员上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慎重发展党员。二是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严防以权谋私以及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
(三)财政扶持要到位,使农民真正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党中央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尤其对“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许多的政策逐步倾斜到“三农”上。因此,政府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分期分批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上,比如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农村的基础建设问题等。
总结二个月来我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中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都迫切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努力去完善;继往开来,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逐项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努力在“深思考”上多下功夫,做到凡事多想一点,想早一点,想细一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
第8篇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优秀范文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xx年2月,我被派到草坝镇**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以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经过近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走访群众,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初步了解掌握了**的基本村情,结合自己切身体会,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一)村情概况
**村隶属于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草坝镇西北边,距离草坝镇5.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6.94平方公里,海拔1272米,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842.9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石榴、枇杷等农作物。有耕地2941亩,其中人均耕地2.18亩;有林地252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7户,有乡村人口1471人。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该村的特色产业为优质稻、大棚甜椒及钢架大棚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主要销往省内外。
(二)党情
**党总支共有73名正式党员,其中有女党员15名,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5%。**村党支部设5名支部委员,其中女支委1名;年龄结构为最高年龄80岁,最小年龄25岁,党员占全村总人口的4.9%。
(三)交通、住房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
该村到草坝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5辆,摩托车28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5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41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4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8亩。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