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市长工作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3-05-11 16:20:03 查看人数:92

市长工作报告

第1篇 市政府副市长市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市政府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

根据安排,我将度抓基层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简要述职如下:

一、基层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和最大政绩理念,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以'整村夯实、整镇建强、整市提升'为目标,以'党建引领'系列改革为突破,在解决基层党建难题、夯实基层基础、压实党建责任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党员务实重行、担当作为,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去年以来,民政部、省委组织部多次来冶调研和采访基层党建工作。'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模式在黄石全面推开,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

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一是抓'两学一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主持开展市委中心组学习23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创新开展'每月一讲、每月一评、每月一议'和'我为支部建言献策'活动,使组织生活更具针对性、更有吸引力。

二是抓'整市推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在村(社区),整顿转化后进村党组织35个,升级党群服务中心49个。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主心骨'工程,6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在机关单位,将24家部门'党委'改为'党组',对57个未按期换届的党组织进行督办整改,机关党建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两新'组织,全市629家8人以上非公企业、232家社会组织实现'两个全覆盖';在国有企业,重点落实29项国企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强化国企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三是抓'关键少数',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扎实开展村主职干部兼职排查清理等专项治理,强化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教育,推行'两培一选'机制,去年全市村庄理事会和共建委员会成员中有653人申请入党,其中36人已入党;5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源头不活、后继乏人等'老大难'问题。

四是抓'党建引领',破解基层党建难题。全域推进'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幸福城区)'改革。在农村,成立村庄理事会2467个、组建村庄党小组1410个,涵盖全市农村党员1.21万人,党的组织在村庄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整合资金1亿元,按照群众自筹和政府配套'1∶1'比例对村庄理事会建设项目进行奖补,乡村建设实现了'等人建'到'我要建、自己建'的转变。在城市社区,构建'双线五级'工作体系,推动了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互联互动。近万名小区居民在各楼栋党员的带动下,参与到文明创建的大潮中来,形成了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市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基层党建突出问题及整改情况

针对基层党建突出问题,我们采取过硬措施,全面整改落实。一是压实党建责任。研究出台《大冶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将党建工作纳入政治巡察主要内容,倒逼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责任。二是补强党建短板。成立市委'两新'工委和3家行业党委,分领域召开党建工作推进会3次,有力促进了各领域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增强党建实效。将'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幸福城区)'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通过'六进理事会'、'八项服务进小区'等工作的推进,让84.3%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理事会(共建会),大事不出村委会(居委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以获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为契机,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幸福城区)'建设。二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教育对象向基层党员干部延伸,办好'新时代大冶讲习所'.三是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履职能力。四是统筹推进'三型'党支部创建,不断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第2篇 市长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述职报告

3月到阳江任职以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阳江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传统,认真履行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本人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二、全面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三、确保教育和谐稳定

二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一直以来,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责任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多次组织公安、交通、安监、文化等部门开展大规模的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和防范。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卫生许可,坚决取缔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堂。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安全责任第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认真制订各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相关演习,杜绝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安全。

第3篇 市长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办好“四件大事”、推进“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这五年,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的五年,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五年,是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都有了长足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成为一座人气旺盛、活力迸发、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的城市。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九五”1.7个百分点,xx年达到31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均比xx年接近翻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年完成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xx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xx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重庆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面完成“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建成长江、嘉陵江大桥16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万亩。鲤鱼塘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泽渝”工程和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全面启动。一批新兴商圈、商业步行街、滨江餐饮休闲区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一批危旧房得到改造,灯饰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使重庆更加绚丽多彩。

(四)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粮食总产量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所改善。

(五)顺利完成分期移民任务。到xx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安置94.1万人,迁建调整工矿企业1371户,复建房屋2853万平方米。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步良好,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50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个。“十五”后三年,库区15个淹没区县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十五”共投入318亿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比xx年提高7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库区水质稳定。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实施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结合技改搬迁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19户。xx年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9%,比xx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库区地质灾害二期防治工程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步推进,股份制企业占比已超过70%。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力度,国有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元,比xx年扩大1倍。五年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完成重庆市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西南证券重组、区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改制。组建土地储备中心,培育壮大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搭建起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路桥收费改革和电力、水利、公交、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组建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本建立。

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5亿美元,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福特汽车、惠普、美国利宝、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法水务、沃尔玛、香港查氏集团、普天、海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重庆。务实推进渝港“9+1”、渝澳“8+1”经贸合作。分别与四川、贵州、上海、浙江、广东、湖北达成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五年累计利用内资448亿元。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取得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手机“通芯一号”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具备乘用车自主开发能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xx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7.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1.3%,在校大学生人数在xx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五年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360万平方米。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万多名。文化事业繁荣,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竣工投入使用,湖广会馆修复一新,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庆国际学校正式开工。区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长足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重庆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基本形成市与区县两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儿童免疫规划“四苗”接种率达到92.3%,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8.9%。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开展7个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67.9万人受益。

(九)紧贴民心办了一批实事。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xx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5元,分别比xx年增长66%和47%。五年共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8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九五”末的18.6平方米增加到2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9.6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城镇廉租住房保障面逐年扩大,3600多户“双困”家庭搬进新居。农村6300户高山移民和所有岩洞窝棚户住进了政府资助的新房。基本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间三次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了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五年累计减少80余万。解决了农村23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平安重庆”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刑事案件自xx年以来逐年有所减少,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装公路防撞护栏xx公里,基本建立了水上交通、长途客运gps监控系统和煤矿瓦斯gprs监控系统。

各级政府心系群众安危,成功抗御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战胜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妥善处置了开县“12·23”特大井喷、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等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出台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实施了行政首长问责、行政决策听证、政务信息公开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四项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发布、社情民意反映、政务工作评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以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五年,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政、防灾救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口岸、统计、气象、地震、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双拥”、“共建”活动、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xx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2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3.5%;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7万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0.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

特别要提到的是,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主题“城市·人·自然”和谐发展,得到与会城市的高度认同。会议的精心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友善,得到中外来宾的广泛赞誉。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

第4篇 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温州跨世纪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较好地完成市九届人大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开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55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38.7亿元增加到126.3亿元,增长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8.7:58.5:32.8调整为5.3:56.7:38。工业经济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国际性轻工城建设开局良好,“十个一批”工程逐步启动,轻工行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创建了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日益增强,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产值所占的比重达60.5%。“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成效显著,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42个,温州产品质量形象得到有效改观。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2项工程摘取“鲁班奖”。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效益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经产值比由61:39调整为34.3:65.7。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功举办首届“轻博会”。

改革开放催生新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明显增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为重点,国企改制面达95%。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39家企业路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开始实施,财税、投融资、流通、医药、价格和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信用温州”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去年实现出口总额26.5亿美元,五年问增长4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亿美元。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优势,有效地放大了温州经济。

现代化大都市雏型开始显现。调整市区行政区划,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新中心区开始出形象,完成旧城改造21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6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343万平方米,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副中心城市和一批现代化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达5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9.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温州电厂二期、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洞头五岛相连等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19个。用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全线推进,进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温州(洞头)半岛工程顺利开工。温福和甬温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绪。电话号码在全国同类城市率先升8位。城乡基础设施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转变。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64项,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向高标准迈进,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 5l.4%提高到79.5%。民办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温州大学城初具规模,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顺利迁入。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温州博物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大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继建成。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5.6%。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武装和人事、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口岸、统计、物价、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中央、省驻温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一步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3件、政协委员提案2638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34元提高到145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658元提高到509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增长1.9倍,人均达到10088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10.8和3个百分点。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长,每百户轿车、电脑、手机拥有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温州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五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将为历史所铭记。在此,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于部和驻温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所有关心温州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产业层次不高等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所加剧;利用外资工作有待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城乡居民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特别是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致使各方面对发展软环境不满意。如果不迅速扭转这种局面,温州将丧失优势和机遇,直接危及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过硬的措施,扎扎实实地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新世纪发展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更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今后五年,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到;国内生产总值确保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1%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努力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乃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领跑城市”。

-- 现代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由“瓯江时代”向'冻海时代”跨越,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初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山水文化名城形象。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型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形成较为完善的现 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稳定低生育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迈向富裕的小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宽松的创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新的形势和新的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线,全力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加快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的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保持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加快建设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创新基地。对照国际著名轻工城市的发展轨迹,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专业化生产、国际化运作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加快实施“十个一批”二工程;进一步做大园区、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活市场。从“大温州”概念出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三带、四区”产业布局框架。加大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4oo平方公里的沿海工业区,形成沿海产业带,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利用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加强与国际轻工名牌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能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排头兵,到,全市轻工百强企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升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重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化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组织区域支柱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轻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和提升力度,做大“名牌经济”,使全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免检产品的拥有量有较大提高。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扩张市场网络,推动更多的轻工产品“走出去”,使温州成为国内外大企业、跨国公司的供货基地和采购中心。在加快发展轻工产业的同时,重视其他工业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低压电器、化工、泵阀、汽摩配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快更好发展。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紧紧围绕为国际性轻工城建设服务,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各具行业特色、面向全社会的信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检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基本建成双屿、南白象、龙湾港区三大物流中心,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推进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建成杨府山中央商务区和大西洋商贸中。心等区域性购物中心,增强现代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以“轻博会”为龙头,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会展”、“特色会展”,提高会展业发展水平。以“山、水、文、商”为主题,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海内外市场;把我市建设成为浙江南部旅游出入境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等服务行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上个百分点。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必然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创汇型农业,推动效益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重点扶持一批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粮食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视解决失上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把推进城市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构筑大都市框架。以规划为龙头,实行东拓、南接、北连,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通盘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设进程,形成向东、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态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争取五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0万;加快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转换,明确城市各片区的规划定位,促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基本完成3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设,使其成为辐射功能强、现代气息浓、人居环境优,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新区。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和小城市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鳌江流域城市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平阳、苍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促进温州南翼经济的发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争取五年内完成交通主于道沿线和经济发达村镇的整治改造任务。

根据东南沿海大商港的定位;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全力抓好温州港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的战略性转移。加快状元存、南岳、七里、龙湾等港区建设,完善集疏运网络和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到争取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50万标箱,为买现远期“331”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础。加强飞云江、鳌江的整治和港口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力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计划五年实施重大项目103项,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利等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建成温福铁路和甬温铁路温州段,尽快启动新机场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海陆空配套、快速通畅的对外大通道;着手轨道交通、瓯江过江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文成泰顺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内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道路框架,构筑城市捷运系统,实现全市二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能源方面,建设装机容量24o万千瓦的温州第二电厂,5o万伏用温、温南、温东输变电等工程;建成温州电厂三期。水利方面,建设城市防洪工程、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千库保安”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抓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围垦工程,完成造地15万亩以上,有效增加后备土地资源。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绿色温州”。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理山治水,显山露水,逐步构筑城市“三环绿色生态圈”。在内环,加快建设温州乐园、九山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等,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30%。在中环,搞好城市“绿核、绿心”建设,建成以大罗山与三烊湿地为核心的温州城市生态园;加强对沿海滩涂湿地和洞头、灵昆、七都三岛“海上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深度开发楠溪江景区,加快构筑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六岸”的生态公益带和城市景观带。在外环,建设北雁荡山、四海山、玉苍山、乌岩岭四大城市“绿肺’,形成大都市远郊生态屏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抓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珊溪水系保护和重点片区污水治理;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颗粒物、治理机动车尾气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渔、港、景、油、涂'五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业,提高海洋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把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实施人口迁移、产业培育、环境优化、山海协作四大工程。加快山区人口的迁移和集聚,建设一批下山移民新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及随迁人口要达到并稳定在 8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成文成、泰顺2个生态县,使之成为温州大都市的“后花园”。把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区建到发达地区;走异地工业化的道路,切实解决下山群众的就业问题。统筹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00公里通乡公路、1500公里通村公路改造任务。实施山海协作,加强挂钩扶贫,促进共同富裕。到,努力实现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

(三)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围绕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激活经济主体,增强发展力和创新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温州真正成为创新之城、活力之市。

以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金融改革综合试点,通过建立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改造农村信用社、深化存贷款利率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经济发展搭建通畅、高效的金融平台。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支持资产质量较高、竞争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经营,促进产权整合、企业集聚和产业放大。积极稳妥地实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深化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形成规范、有序的经济管理体制。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充分利用过渡期,加快形成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提高对各类国际贸易纠纷的预警、应对能力。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中的龙头地位,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嫁接重组,全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发挥“三胞”的作用,做好吸引侨资、台资的文章。力争五年合同利用外资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实施“大通关”工程,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至,夕贸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开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营销窗口,广泛开展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资源。

做足做活温州人文章,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通过各地温州商会和搭建世界温州人大会这一平台,充分利用200万在外温州人这一独特资源,努力为温州经济发展服务。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温州企业和温州人“走出去”,完善温州之外的营销网络,把更多的温州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发挥在外温州人的作用;搞好外引内联,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温州,努力把温州人“细胞”活力变成“肌体”力量。

积极参与国内地区间合作,以对内联接促进对外开放。发挥我市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多领域开展经济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人才互通和产业互补。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搞好对口帮扶工作。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塑造新世纪温州人的新形象。坚持依法治市,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平安温州”。切实抓好禁毒工作,遏制毒情蔓延势头。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业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联合体,搞好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温州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完善产权交易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经济、社会等各类信息资源,加快建设“数字温州”。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促进我市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强化地方政府为主的分级办学责任制,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高标准、均衡化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础教育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构筑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全面建成大学城,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温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留学生创业园区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我市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和精通国际经济贸易的人才;构筑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争取全市新增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名。充分挖掘和整合瓯越文化资源,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树立温州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组建以资本为纽带、具有导向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形式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快群众性体育服务网络建设,注重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改善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探索建立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争取进入全省一类地区管理。认真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事业发展规划,关心和加强残疾人事业。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高度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7000元。千方百计培育和保护群众的购买力,努力扩大教育、体育、旅游、娱乐、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拓宽和优化消费结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康居示范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关心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以提升环境竞争力为主线,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氛围,努力使温州成为政府服务最佳、营商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削减审批项民改进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和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的考核、选拔和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机关作风的转变。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盘活和整合各种资源,激活经济发展的潜能。通过围垦造地、园区整合、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方式改革等途径,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企业用地的瓶颈制约,降低企业的营商成本。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努力增加建设和发展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有效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按照信用立市、建设'信用温州”的要求,切实强化政府信用;显著提升企业信用,初步建立个人信用,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信息网络、信用评价系统和信用监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我市成为全国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行为的监管,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依法打击严重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防范重大疫情、抵御自然灾害、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2003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本届政府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贸出口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任务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定任务。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工业方面,以加快征地步伐和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成滨海产业园区5000亩土地征用和“七通一平”建设,加快中国鞋都等10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能直接带动产业提升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入100亿元。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增加资金供给,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鞋类、印刷、泵阀、低压电器、汽摩配等国家级和省级检测中心建设;新建3个省级检测中心。

农业方面,加强蔬菜、茶果、花卉、水产、畜牧等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基地20个。继续抓好农业“百龙工程”,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完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启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搞好种子种苗工程,发展“订单农业”和“网上交易”,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中介组织。启动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现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

服务业方面,制定实施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双屿物流中心、瓯北客货运综合站等一批物流设施建设,争取大型国际零售集团落户温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及有关配套工程,全力以赴办好2003年中国国际轻工产品博览会。加强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建立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完成合同利用外资比上年翻一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着手在各级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开辟外商投资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划出不少于50%的土地用于外商投资。认真落实各项出口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生产企业“免、抵、退”等税收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强外贸、海关、税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通关效率,推进贸易便利化。壮大出口队伍,重点培育10家自营出口超亿美元的出口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力争全年新批境外企业25家。

(三)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按照金融改革综合试点的要求,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小额信用贷款;搞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融资服务。深化经贸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置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商业、物资、粮食、水利、交通、城建等国有企业改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争取年内组建股份有限公司5家,新进入上市辅导2家,上市1家。加强对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妥善处理“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的村集体资产问题。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被征用土地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等办法,妥善解决失上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食品卫生、房地产、汽车、建材、通信产品、服务六大市场和价格秩序的专项整治。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障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百项千亿工程”,完成重点建设投资叨亿元。建成50万伏而温输变电、中心片污水处理厂、市行政管理中心等项目,确保甬台温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加快实施温州(洞头)半岛浅滩一期、珊溪水利供水配套工程、温瑞塘河综合整治、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瓯南大桥、瓯海大道、温州大学城、康居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温福铁路温州段、永强机场扩建、飞云江三桥、龙湾港区二期、温州电厂三期、城市西向排洪工程、温医附一院迁建工程和沿海工业区配套基础设施等。做好甬温铁路温州段、温州第二电厂、绕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瓯江过江隧道、三江片开发、温州城市生态园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完成杨府山片区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行政文化中心配套设施,进一步拉开城市中心区建设框架。坚持新区拓展和旧城疏解相结合,稳步进行旧城改造,控制旧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提高旧城环境质量。

(五)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居等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体市民文明素质。继续加大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拆违改危“四大整治”力度,搞好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80万平方米。抓好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整治,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我市争取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奠定重要基础。

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50家,实现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零的突破。加快制定实施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和虚拟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重视专利保护工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选择20家企业和5家行业信息中心开展信息化试点,建设教育、劳动保障、医疗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服务系统。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快一批重点学校的改迁建,争创省市示范学校5l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加快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零门槛”;完善“人才居住证”制度,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温创业。

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新闻、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启动建设温州大剧院、中华诗词馆、温州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区的保护,办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温州分会场的各项活动。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步伐,完成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紧建立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力打好‘啡典”防治硬仗。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快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视搞好三产等重大市情市力普查。加强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驻温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关心人民生活,继续为民办好一批实事项目。转变政府职能,整顿机关作风,化大力气改善和优化发展软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重大事项联审,开展年检年审事项专项清理,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审批。启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建好政府门户同站;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投诉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整治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办事拖拉、推倭塞责、刁难企业、政令不畅等问题。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大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推荐]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

代市长刘奇作政府工作报告一文由www.koomao.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5篇 北京刘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工作的回顾

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大力发展首都经济的正确方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十五”计划良好开局,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克服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2002年,实现3130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5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9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0.7%。地方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182.3亿元增加到534亿元,年均增长25.7%。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均居全国首位。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发展确立新格局,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突出。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全面实现,2002年增加值、上缴税金和出口创汇分别完成537亿元、110亿元和31亿美元,分别比三年前增长1.4倍、1.7倍和2.2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9%。振兴现代制造业已经起步。现代都市农业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54.5%提高到61.3%。首都经济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私营个体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政府部门由67个减少到54个,内设机构减少118个,行政编制精简5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级审批事项共精减587项,精减比例达45%。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初步构建,市与区县财政分税体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经济秩序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补偿机制逐步完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性土地供应进入市场化运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投资贸易环境显著改善,利用外资的观念、模式和领域实现新突破,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03.1亿美元,是上五年的1.5倍;地方外贸出口累计实现213.9亿美元,是上五年的2.1倍。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300万人次。对外开放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深入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初步显现。始终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700亿元,是上五年的2.1倍。四环路、广安大街等相继通车,城区路网加密步伐加快,全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400公里,高速公路总长度达到463公里。复八线、城市铁路西线(十三号线)投入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4公里。水、电、气、热、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商务中心区等城市功能区和重点商业街区建设步伐加快,一批文化设施和大型标志性建筑建成。城市布局继续完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迈上新台阶。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健全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实施“3.3亿元文物抢修计划”,带动相关资金的投入,圆明园、明城墙遗址、菖蒲河等文物抢险修缮和腾退整治取得重大突破,古都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自1998年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共投入466亿元,实施了八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2002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55.6%,比1998年提高了28.2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5%,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23和47.5个百分点。城区建成51处集中大绿地,市区绿化隔离带建设三年时间实现十年绿化目标,绿化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环绕京城的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4.5%和40.2%,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以街道、社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组建城管监察队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得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化大都市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初步确立。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保首都社会的安全稳定。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联系,完善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提高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五年共办复全国和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以及政协委员提案15330件。加强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政务、村务、厂务公开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扩大了基层民主。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坚持依法治市,切实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68项,制定政府规章210项,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五”普法教育取得明显成绩,“四五”普法教育进展顺利,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加强,为首都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氛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反恐防暴能力,首都公安警务保障迈上了新台阶。与“flg”邪教组织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建立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与中央在京科技力量的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市属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基本完成。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迈进,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五年共投入教育经费306.2亿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大学生公寓建设三年竣工83万平方米。文化事业繁荣活跃,五年共有42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事业都有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三讲”集中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六个区县、三个行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区县和文明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驻京部队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1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59.4%和56.3%。农民增收致富和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全部消除,边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翻了一番。居民消费层次逐步升级。食品放心工程进展顺利。2000年以来加快了危旧房改造步伐,三年共拆除危旧房409万平方米,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加大了住宅建设力度,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高度重视并做好就业工作,五年新增64.8万个就业岗位,安置30万下岗职工,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5%。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坚持每年办60件实事,人民群众越来越感到方便和舒心。人民生活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和党的十六大服务保障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任务。百年奥运,中华圆梦,赢得奥运会举办权,激发了全市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一切转化为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市上下呈现出“人心齐、抓机遇、求发展”的可喜局面。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首都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的五年。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在京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各兄弟省、区、市,向所有关心支持首都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有很大差距,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部分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还不牢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很大。交通拥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巩固和完善。城市文明程度与首都的地位仍不相适应。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政府机关及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首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必须从首都的性质地位出发,立足于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着眼于我国和世界科技进步、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整合首都生产力资源,大力实施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推动全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应当尽心尽力尽快办好。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勤政廉洁,艰苦奋斗,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认真解决好就业、出行、住房、环境、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力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始终坚持抓住机遇、把握大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机遇,是加快首都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紧紧抓住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用足用好机遇带来的发展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四个服务”是首都工作的大局。必须竭尽全力履行“四个服务”的职责,积极争取中央各部门和在京单位对北京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与各省区市的联系与合作,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首都建设与发展的新飞跃。

第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维护首都稳定,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为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夺取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第五,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环境也是生产力。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水、土地等资源管理和利用,不断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向空气清新、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现代文明城市的目标迈进。

第六,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建首善、创一流”为目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广大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2003年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要求努力办好奥运会,这是对北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构想,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首都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举办奥运会,就是一个十分难得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性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必须及时抓,才能取得主动权,赢得发展优势;机遇只是发展的良好时机和条件,必须抓紧抓实,才能转化为发展的实际成果。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用足用好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最大的效果。

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突出抓好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投资和消费环境,大力改善首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等环境,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决纠正一切妨碍发展的认识和做法,坚决废除一切束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弊端,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实现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贡献于现代化。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继续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总的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加速首都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左右。

(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好,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使城乡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突出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2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培育社区服务组织,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门路。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启动“三年百万技能培训计划”,强化就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失业预警体系,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加强农村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帮助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实施绿色生态富民工程纲要,全部消除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和落实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机制。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强化公共财政职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继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落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认真执行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办法,把农村特困居民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力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农转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力度,使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5%以上。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化和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好“两个确保”与“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建立市、区临时救助资金,构建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生活补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模式,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和住宅建设,办好60件实事。全年动迁居民5万户,拆除危房65万平方米。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力争全年竣工200万平方米,优先提供给旧城区危改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拆迁居民认购。建设好廉租房小区,将具备条件的空置商品住宅转为廉租房屋,努力扩大廉租房源,解决更多双低家庭住房困难。继续办好60件实事,把群众在看病就医、社会治安、劳动就业、交通环保、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使广大城乡居民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坚持消费和投资双重拉动,发挥筹办奥运会的促进作用,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逐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消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以奥运促发展,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促进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进银行卡工程,力争使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15%。积极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发展务必取得实质性进展。拓宽已购公房上市渠道,完善换房、租赁等住房消费政策,促进住房消费稳步增长。建成一批重点流通设施,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业态,推进特色商业功能区建设。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重点完善休闲消费等服务体系,促进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推动教育培训、旅游会展、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消费向深层次发展。推进新型商业进农村,不断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2000亿元。

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当前,投资仍是推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要以完善投资结构为主要着力点,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行好奥运建设企业债券,积极申请环保专项资金。搭建投资服务平台,研究控制工业用地价格的办法,降低在京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成本,努力为各类投资主体创业和发展营造一流的环境。支持在京中央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吸引全国各类社会投资和外资参与首都现代化建设。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把资金重点投向轨道交通和奥运场馆的建设,投向环境治理、危旧房改造,投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投向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发挥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加速器作用。奥运经济是首都经济发展在特定阶段的集中体现,筹办奥运会将大大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要认真实施《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制定实施“以奥运促发展”的具体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抓住奥运会市场开发启动的有利契机,以拉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整合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奥运赞助、供应和特许经营。加大奥运宣传,引导国内外企业全方位参与首都现代化建设,扩大奥运效应。积极实施奥运品牌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创世界级品牌和国内名牌,争取国内产品和技术在奥运会上应用推广。精心设计、宣传和经营城市,挖掘和丰富首都城市的独特魅力,着力培育城市品牌,塑造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三)坚持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具有首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首都经济发展之路,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加快推进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软件园、上地北区等要初步具备企业大规模进驻的条件。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进入退出机制,建成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实施重点产业化项目,加速培育具有首都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的群体结构优势。继续把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抓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重点打造和延伸网络计算机、大规模图形图像专用芯片等产业链。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软件产业集团,扶持软件出口,加强软件人才培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数字北京”工程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鼓励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保持首都信息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以汽车和微电子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振兴现代制造业。加速以顺义为中心的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现代汽车合资项目,加快吉普车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北汽福田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整车和零部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贸易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确保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生产线按期投产,加快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建设,搞好集成电路设计园和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巩固发展北京微电子产业的领先地位。立足基地建设,促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抓好北一大隈、燕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完成20家污染扰民企业的调整搬迁,压缩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三地一港”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推行第三方物流,优化布局,构建现代流通业的基本框架。支持金融企业改革与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金融业务的扩展和创新。搞好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吸引国内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来京投资金融产业。做好银行保险业利用外资试点准备工作,开展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开发新型旅游方式和产品,树立北京旅游品牌,壮大旅游产业。扩大会展业规模。着力发展通信、网络、咨询等信息服务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加工和贸易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郊区产业布局,加大市级和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力度,适当整合规模较小的工业区,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使郊区成为首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卫星城和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人口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

(四)科学规划,加速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今年是奥运工程建设的启动之年,也是城市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要全面实施“绿色奥运”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城市。

切实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改革规划编制体制,推行规划设计市场化运作,广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力量,加快编制速度,提高编制水平。完善专家参与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革规划审批体制,实现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着眼于从根本上缓解交通问题,实施300公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确保城市铁路东线和地铁八通线通车,加快地铁五号线工程实施和地铁四号线等新线开工建设。推进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建设,重点搞好交通节点的改造,建成五环路等重点道路,尽快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加快东直门、西直门等交通枢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扩大公交专用车道及公交优先车道,建成20条准快速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公共汽车、电车线网。推进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建立良好经营秩序。坚持建管并举,加快建立智能化交通体系,加强静态交通管理,不断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以启动奥运场馆建设为契机,高质量建设城市。加快奥运场馆项目法人招标、设计方案招标、建设用地拆迁平整等前期工作,确保奥林匹克公园市政配套和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按期开工。务必做好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国贸三期、第十水厂等一批新项目,推进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首都博物馆新馆等工程的建设。要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和城网改造,着重抓好旧城平房区和新建集中居住区水、电、气、热、通信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南中轴路建设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向南城倾斜力度,为加快南城发展提供条件。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搞好皇城的整体保护,修缮正觉寺等文物古迹,推进朝阜路、大栅栏等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修试点。

以改善大气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措施,力争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60%。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4个城区基本完成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对新增机动车执行相当于欧洲2号排放标准,在用机动车排放达不到简易工况标准不允许上路。支持首钢完成调整和压产任务。削减市区工业用煤100万吨。加强道路交通和工地扬尘防治,基本完成城市裸露地面整治。继续实施水系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中水回用日均达到24万吨。抓好园林、公共绿地节水设施改造,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大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的防治力度。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完成第一道绿化隔离带125平方公里绿化和“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启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加强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城市绿化要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治理脏乱差、保护文物和美化环境相结合,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处一公顷以上大绿地。继续治理城市中的脏乱点,完成100项重点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一批环境精品、亮点工程,展现北京更加亮丽的风采。

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在城管、公安、工商、社保等工作进社区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完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城市管理格局。推进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建立社区城管监察执法“一区一员”联系人制度,全面实行责任监督,将严密到位的日常管理覆盖到全市各个方面,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核心和重点确立之后,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今年,要下决心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贯彻落实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把握机遇的实际措施来抓,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改进作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

不断改善和优化体制机制环境,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研究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组调整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方案。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重组、盘活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和加强监管机制。鼓励用国有企业的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认真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不断改善和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向民间资本开放。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市融资、进出口、使用外汇、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政府计划项目、科技奖励、取得许可证和资质等级证书以及引进人才等方面,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改善服务,尽一切可能使非公有制经济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首都的人才优势。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其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实施首都人才战略,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着力建设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广泛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京发展,承认和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贡献,发挥所有首都建设者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不断改善和优化管理服务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的经济调控目标。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切实转变作风,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调整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分工,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科学设定并规范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建立行政审批投诉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大力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健全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转移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抓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吸收高新技术企业代表进入园区决策机构,使企业逐步成为园区管理的主体。完成有关规划、交通等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实施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强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建立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加快建设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完善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交易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市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金融安全和安全生产。优化结构,调控总量,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不断改善和优化对外经贸环境,提高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水平。认真实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北京行动计划纲要》,抓住外资大量进入我国的机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全面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开放服务领域,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推广“星网工业园”引资经验,推动外资进入现代制造业,进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园区。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鼓励以存量引增量,扩大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推进财政、税务、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等部门通力协作,巩固“大通关”成果。发挥进出口贸易预警机制的作用,维护产业安全。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出口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出口比重,力求实现出口市场、主体、产品和方式的多元化。解决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项目申报和资金支持等问题,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本市产品、技术出口和劳务人员输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办并办好高水平的国际活动。深度参与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与合作。

(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功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使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的提高,为首都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教育创新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规模。加快良乡和沙河高教园区建设,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师德教育,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继续抓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完善创业孵化网络。继续深化科研机构转制,提高转制院所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繁荣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努力创作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积极扶持民族艺术,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艺术。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广泛吸引各类资金、人才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进一步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有序。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健全疾病预防和急救系统,加快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功能,以低廉的价格为群众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优质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配建“全民健身工程”,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争办高水准的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老龄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扎实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上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引导全市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开展好“首都公民道德实践年”活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广泛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群众思想教育,增强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市民国防观念,高标准做好征兵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文明区县、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做好乘车秩序、旅游环境、文明赛场等整治工作,下大气力治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张贴小广告等顽症。把市民讲外语活动引向深入。

(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首都安全稳定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巩固和发展首都长期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首善之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政协的联系,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决策程序,为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完善人民群众建议征集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政府的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都要有专家参与,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扩大政府决策及实施的社会基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社区自治,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扩大基层民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做好对台工作。

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强行政立法,使立法工作不断适应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将“四五”普法引向深入,认真学习宪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全体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确保首都安全稳定。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和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突出反恐防暴,打击各类恐怖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与“flg”邪教组织的斗争,坚决取缔、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坚持打防并举、预防为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巩固严打斗争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提高社会整体防范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做好信访、排查调处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新一届政府即将产生。面对“新北京、新奥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廉洁奉公,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首都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起点上,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再接再厉,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2003年1月1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北京刘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一文由www.koomao.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6篇 市长述职述廉工作报告

今年5月,我由市委副书记被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市长,10月在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当选为市长。一年来,特别是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以来,我坚决贯彻市委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部署,认真落实人大的决议决定,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现简要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一、一心一意在做工作

(一)没有杂念,把心思都用在谋发展上。主持政府工作后,也曾有人对我讲,今年你只工作8个月,出了成绩不一定是你个人的,留点余地,明年显得突出一些。但在实际工作中,自己根本不在乎这些,没有私心杂念,感到越是时间不长,越是只争朝夕,一心一意谋发展。例如,在对待财政收入上,在xx年财政高基数增长和国家加大环保力度的双重压力下,不但不留余地,反而自加压力,将我市财政收入目标由年初预算的3.3亿元调整为4个亿,通过夯实财源建设,强化财税征管,加大领导力度,xx年我市财政总收入达40339万元。

第7篇 市长在市政协会上的工作报告

市长在市政协会上的工作报告

市长在市政协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拼搏、以干克难、艰辛创业的一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和二届一次人代会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和谐、富庶xx建设,着力落实“一纲九目”工作重点,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两个高于”、“五个大幅增长”的目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7亿元、40.43亿元、40.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17%、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50元,比上年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比上年增长9.3%,是近年来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1、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放手,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总纲,将20xx年确定为重大项目突破年,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抓项目产业“五个一”责任制,各级领导、各行各业全力抓项目,建成了一批带动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群众得实惠的大项目、好项目。去年共争取各类投资项目310项,投资11.38亿元,是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最多的一年。我们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去年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80个,拟引资金76.95亿元,到位资金24.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113%。去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94项,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9项,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8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2、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我们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召开了第二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特色产业责任制,市级财政安排6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广大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去年全年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面积256.52万亩,其中补植新种核桃115万亩。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跃居全国、全省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

一、全国第四。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加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62.5%;新建、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17个,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21个。“一注册三认证”得到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4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认定14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42个,注册农产品商标50个,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创办农民科技学校981所,培训农民40.83万人。市上多次组织参加全国性大型节会,我市油橄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获得由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颁发的后稷奖等36项大奖,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预计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3.6亿元,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粮食直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去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9.5万吨,比上年增长17%,创历史最高水平。

3、交通大建设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集全市智慧,举全民之力开展了公路交通大建设,交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全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79条3994公里,打通断头路、出口路、联网路42条579公里,整修养护农村公路1235条8521公里。特别是西汉水流域六县区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以干克难、不等不靠、艰苦创业,不到一年时间,新建公路桥31座,改建公路569公里,打通了全长286公里,惠及22个乡镇、305个村、25万群众的龙昌公路,铸就了彰显xx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昌河坝精神。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市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东江、钟楼滩新区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全面展开,市区东出口、北出口畅通工程已经竣工,长江大道旧城区段基本建成铺油,莲湖文化广场、建民大桥等项目和南北两山绿化、双十园建设进展良好;八县县城建设和改造稳步推进,徽县、两当等县城的新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强能源建设,武都3

30、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开工建设,“户户通电工程”竣工通电,解决了1.2万户的用电问题,户通电率达到95%;新建沼气池1.96万口,发展太阳灶1.8万台;积极实施生态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和通讯建设,完成生态林30.63万亩,解决了6.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新增10万户、5.3万户、7000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4、实施工业强市迈出新步伐,工业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有较大提高。召开了首届工业发展大会,确立了加快工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实施各类工业项目200项,完成投资17.84亿元。宝徽集团6万吨锌冶炼二期技改项目、金口坝等11个水电站建成投产,麒麟寺、苗家坝、椒园坝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成州集团10万吨锌冶炼技改扩建项目进展较快。以金徽酒业、油橄榄深加工、长城果汁等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工业有了新的发展,礼县、文县石材加工、礼县乳化炸药等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工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西成经济开发区跨入全省34个省级开发区之列。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增加值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全市纳税2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上年的65户增加到76户,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72%。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1%。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整顿规范得到有效加强,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主要能耗指标低于全省水平,关闭非法采矿点(硐)281个,矿产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7个矿区的矿权由19个减少为7个,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明显好转,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5、旅游开发实现新突破,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召开了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积极推进陕甘川毗邻地区大旅游经济圈建设,与三省十二方的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编制,全市旅游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和以宾馆饭店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10个名牌景点,成县西狭、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等景区被国家旅游总局命名为4a级景区,成州国际大酒店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宾馆,东诚大酒店等7家宾馆分别被评定为三星或二星级宾馆;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成县西狭旅游文化艺术节、西和乞巧文化节、康县阳坝采茶节、宕昌官鹅沟旅游文化节等4个旅游节会,提升了xx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崛起的强劲势头,去年全市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3%、33.6%。旅游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商贸流通日益活跃,城乡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

6、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大会,按照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移民搬迁、科技扶贫的五条路子,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扶贫贴息贷款资金8458万元,世行贷款809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658万元,完成扶贫整村推进115个,整流域推进项目8个,输转劳务59.63万人,创收2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5%;向外移民1.1万人;全市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市、县直单位、企业各包抓一个贫困村,将各级领导干部的联系帮扶村全部调整到最偏远山区的最贫困村,做到了对2106个贫困村的全覆盖,市、县级1000多名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了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受教育、长德才、求发展、促和谐帮扶活动,实施帮扶项目820项,投入各类资金和捐物折款1578.68万元,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狠抓省市县列试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7、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发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12亿元,比上年净增4.54亿元,增长39.2%,增幅居全省第二;市县级财政收入达到5.77亿元,比上年净增1.88亿元,增长48.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缓解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完成财政支出4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增支11.97亿元。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为全市干部职工每月增加津贴补贴416元,在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两免一补”、“五保户”供养、教育、粮食直补、扶持农业生产、社会事业发展等关注民生办实事方面的投入达到13.3亿元,比上年增长54.02%,重点支出和民生投入之多是从来没有过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62.96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75%、30.21%,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8、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184户国有企业改制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一批企业通过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供销企业总体上在全省率先实现扭亏增盈。以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财政金融、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和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有序推进。坚持以开放促发展,走出山门,打破封闭,组团参加了济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陕西杨凌“农高会”、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交会、广交会、科博会、西博会、兰洽会等重要节会,市县(区)领导多次亲自带队走出去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了陇上江南冬季露地蔬菜博览会、明前茶鉴品会、首届采茶节、首届花椒节、首届核桃节、油橄榄产品展示会等大型节会,有效地聚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人气,提升了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科学院、农科院、社科院等建立了科技开发协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当顾问,来xx培训技术人员,指导产业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新的局面,建成外贸出口企业4个,完成外贸出口1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0.2倍,增幅居全省第一。xx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9、关注民生办实事取得实效,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去年我们倾注全力改善民生办实事,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件实事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210.26万人,参合率达到86.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6.5%;全市乡镇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实现了由财政全额供给,县区和市级医疗机构床位补贴实现了翻番,10%的济困病床覆盖市县(区)公立医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10%,发放城市保障金5238.71万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人数23.67万人,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80%,发放保障金4715.3万元;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497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1万人;五保户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发放保障金1513.7万元;全市村干部报酬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600元;清欠2679名农民工的工资218.5万元;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达到1524户、3934人。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3231人。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召开了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制定了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26.93万名中小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礼县、康县“两基”攻坚通过省上验收;建成寄宿制学校68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34项;录用教师2812人,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加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6822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建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6个,培育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企业21户,实施重点科技项目44项,获得科技成果30项,下派科技特派员1459名。县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县级医疗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35个。文化xx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春节社火调演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不断进步,45个乡镇225个村的20万群众看上了有线电视。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全面完成了人口计划,礼县计划生育工作扭转了被动局面,徽县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以民兵预备役工作为中心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双拥工作、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物价、地震预防、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10、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团结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坚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不断健全完善,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29件、256件。继续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扎实开展廉洁自律警示教育,大力纠正征地拆迁、退耕还林补助粮款政策兑现、环境污染等方面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廉政建设和政风建设。着力建设平安xx,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建设,开展“万人下基层排查矛盾纠纷”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凝聚人和,激发内部活力,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不断增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团结和谐局面不断巩固。

各位代表,20xx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艰苦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向驻xx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xx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离退休老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进步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年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加快xx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在动态中审视市情,准确把握xx发展的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xx特点的发展之路;必须突出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化劣为优,把特色优势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把特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破除一切阻碍xx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必须始终牢记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在龙昌公路建设实践中铸就的昌河坝精神,越是条件艰苦,越要付出超常的努力,越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始终坚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人民群众上,做到一切为了xx人民,一切依靠xx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xx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民创业的强大力量,共同致力于建设生态xx、文化xx、和谐xx、富庶xx的伟大实践。

各位代表,xx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xx市必强、xx人必富的信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坚定。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快,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我们主要的矛盾和问题,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投入水平低,综合效益还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特色产业还没有做到最大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经济优势;招商引资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环境不优,招商引资的整体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仍显滞后,群众行路、饮水、上学、看病、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仍然较多;社会管理、城市管理薄弱,有的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大的突破,经营管理赶不上,严重存在脏乱差问题;商贸流通发展比较缓慢,市场建设和经营监管严重滞后,马路市场现象十分突出。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办事效率、落实程度、工作质量仍然不高,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干事创业的激情、干劲和开拓创新能力不足,抓工作落实的责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大手大脚、胡花乱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倍加努力,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再创佳绩,把全市经济社会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二次党代会做出的各项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与和谐共享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一纲九目”的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落实“四个突破口”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实现“两个高于、五个大幅度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坚持全党抓项目、突出抓特色、重点抓工业、增长抓转变、增收抓调整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奋斗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1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达到70.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确保增长26%,突破20亿元大关,力争增长30%;市县级财政收入确保增长30%,达到7.5亿元,力争增长40%,突破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达到3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2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达到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0元,达到1750元;物价指数控制在104.2左右;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0.88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87万吨以内。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一纲九目”,始终坚持以发展抓项目为总纲,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抓项目“五个一”责任制,力争在项目储备、争取、实施上实现大突破,全年储备项目1000个,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000项以上,重点抓好武都至罐子沟段高速公路、兰渝铁路、支线机场、尖凡隧道、礼武公路、橙子沟电站、沙湾电站等重大项目。以超常的举措抓招商引资,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小分队常年在外开展招商,下决心整治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xx投资兴业,力争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0项以上,签约资金9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项目履约率达到75%。拓宽抓项目的领域,既争取政策性项目,又重视市场性项目;既抓经济建设项目,又抓社会事业项目;既抓产业开发项目,又抓基础设施项目;既抓支撑财政增收的全局性重点项目,又抓关系民生的项目;既抓好大项目,又抓好中小项目,再建成一批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增收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围绕发展抓项目这个总纲,我们将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扩张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努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最大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既抓核桃、花椒、中药材、畜牧养殖等数县一品、全市一品的优势主导产业,又抓油橄榄、茶叶、桔子、无花果等区域性、独一性的特色产业。核桃、花椒产业尽快实现适宜区全覆盖,今年补植新栽核桃100万亩,新发展花椒40万亩,油橄榄5万亩,茶叶5万亩,当年种植中药材53万亩,种植蔬菜50万亩,出栏商品牛羊50万头(只),银杏、苹果、蚕桑等产业面积进一步扩张,水面养殖、花卉开发实现新突破。兴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1户。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重点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的推广,今年坚决完成6万亩的种植任务。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五个千”到村工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42万人,发展科技示范户5000户,创办农民技术学校136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3个。特色产业研究院尽快挂牌启动,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方面的作用。继续抓好“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白龙江、白水江川坝河谷地带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万元田示范区,西汉水流域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嘉陵江流域建成高效优质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全市建成“万元田”10万亩、“多千田”45万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重点抓工业,全力实现工业发展重大突破。围绕加快培育有色冶金、水电、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制造业、加工业、旅游工艺品等八大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着力建设成州10万吨锌冶炼技改、宝徽集团11万吨锌冶炼、徽县10万吨铅冶炼、武都水泥厂技改、阳山金矿开发等重点工业项目,加快“三江一水”梯级电站建设,新上文县屈家河口,宕昌沙湾等水电站项目,继续抓好文县苗家坝、麒麟寺电站,武都大园坝、汉王电站等续建项目。坚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石材工业等后续接替产业。加强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力争独一味公司早日上市,宝徽、成州集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早上市。坚持实施民营主体战略,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20%。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资源采、选、冶科学开发。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召开环境保护大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三江一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抓好矿区污染企业和高耗能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坚决打击偷开、偷排等违法行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固体废物、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三)以公路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众志成城、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以干克难,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昌河坝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公路交通大建设,着力改变xx交通滞后的状况。完成通乡四级油路449公里,通乡及通村等级公路2152公里,建成联网路、出口路18条236.5公里,打通成县至略阳、两当至天水、宕昌南河至腊子口等出口路;昌河坝公路康县、西和段铺油硬化。省上确定的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为了保证质量,加快建设进度,今后的通乡油路建设,由各县(区)上报,市上对路基工程统一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再安排铺油。全力抓好武都至罐子沟段高速公路、礼武公路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支持212线宕昌段公路改造,创造良好建设环境;争取兰渝铁路上半年开工建设;加快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强能源建设,抓紧实施武都3

30、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一、二期节余工程和西部完善工程;抓好饮水安全、梯田建设、灌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以长治工程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年内新修梯田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发展集雨补灌面积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公路行道树绿化,加快120万亩生态林工程建设,今年完成40万亩。强化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通讯建设,抓好移动、电信网络和村村通电话、移动村村通工程,年内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扩大移动信号覆盖面。

(四)提升旅游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落实三省十二方旅游区域合作协议,推进陕甘川毗邻地区大旅游经济圈建设。完成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加强以景区道路、通讯、宾馆饭店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十大旅游精品景区的服务档次和接待水平,再创建和申报一批3a、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抓好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组建旅游公司和旅游开发协会,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旅游宣传推介,多方开辟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使旅游产业跃上新台阶。发挥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宾馆饭店、房地产开发等传统服务业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服务、要素市场、会展经济等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推进市区、八县县城、建制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快市区建设。重点抓好市区长江大道、莲湖文化广场、皇庙街拆迁改造、盘旋路西南商住小区开发、xx农产品交易市场、市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等项目,市区长江大道旧城区段元月底前建成通车,东江新区段和钟楼滩段国庆节前全线贯通,如期建成东江新区路网管网、东江水大桥、北峪河大桥、建民大桥,全面启动建设行政办公楼、商业小区、商品住宅楼,尽早动工建设武都城区集中供暖供气工程,实现市区面积翻一番。二是加快八县县城建设。尽快完成八县县城建设详规编制;坚持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城拓展,徽县、两当继续加快城市改造建设的步伐,在建设经营管理上带好头,走在前面。今年成县、西和、礼县、文县、康县、宕昌要在城市建设上有新举措、新突破、新变化。重点抓好供水扩建、电网改造、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富裕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建制镇,高标准地搞好规划和建设,使建制镇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进一步强化全市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推进城镇建设;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依法统征土地,着力解决拆迁难、土地征用难的问题;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味,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六)举全市之力实施扶贫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移民搬迁、科技扶贫五条路子,探索建立贫困村信用扶持机制,用足用好扶贫贴息政策,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救济性扶贫向扎根性、造血型扶贫转变,年内减少贫困人口8.5万人。继续实施整村、整片、整流域整体推进,实施整村推进105个,抓好以工代赈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库区移民项目的实施,完成移民2.16万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长期稳定转出转变,提高劳务输转质量效益,培训农民工15.2万人,输转劳务60万人,创劳务收入21亿元。全面启动西汉水流域扶贫综合开发。进一步强化扶贫帮扶责任,深入开展结穷亲、解民忧、帮民富、受教育、长德才、求发展、促和谐帮扶活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整治村容村貌,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落后的生活习惯,倡导文明生活新风尚。对这项工作各县区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拿出具体实施意见,着手着力推动,务必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以乡村道路、清洁能源、改水、改房、改炉、改灶、改厕、改圈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解决群众行路、吃水、用电、上学、就医、通讯等实际问题,组织引导农民绿化村庄、美化住宅、净化家园,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七)加强财政工作,进一步搞活商贸流通。坚持围绕财政增收抓经济,大力培植财源税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职工工资、扶贫开发、特色产业、改善民生、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建立财政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制度,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可用的财力统筹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内贸外贸齐抓,努力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商品流通体系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市场营销企业,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及专业性大市场,加快消费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成12个大型超市。鼓励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充分利用文化、旅游、民间传统节会,积极开展各种商品展销活动。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加快农贸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市场专项整治,下决心解决以路为市的问题,这项工作今年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出口创汇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奶花芸豆、核桃、中药材、苹果、大蒜、肉牛等出口基地,各县区都要建成2户以上的出口创汇企业,都要有出口创汇产品,外贸出口今年增长50%,对外贸易力争达到3000万美元。

(八)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续完善工作,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收益的监督管理。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县乡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认真实施种子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牧业服务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融资手段,发挥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融资机构的作用;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政机关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凡进必考”,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以更大的气魄推进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扩大利用外资、招商引资的规模。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和省内的重要节会,继续筹备办好旅游节等各类节会,更多地吸引和聚集各种生产要素。

(九)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和谐xx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幼儿教育。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校舍危房改造项目,抓好宕昌县“两基”达标,年内全市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建成一批省、市级示范学校。开工建设xx一中新校区。筹建xx市职教中心。大力支持xx师专更快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xx独特的地域文化,做好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建成xx人民广播电台,积极筹建市广播电视大厦,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建成100个全民健身工程点,广泛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办好xx市第七届体育运动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召开全市科技发展大会,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科技示范企业10户,力争申请专利30件,实施好省、市、县列科技项目,获得科技成果55项。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10万人以上,科技入户率达到90%。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召开全市卫生发展大会,制定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县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85所县乡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激发全民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多渠道扩大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市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城乡保障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城镇全体居民。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基本覆盖个体工商户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进程。加强社会福利公益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流浪儿童救护中心。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实社区保障机构工作力量,增强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抓好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落实领导接访包案责任制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农资产品价格监控。抓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落实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军事需求总体计划,完成兵员征集任务,发展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决定今年要办好修建100座便民大桥、3000公里乡村公路;改造1000户困难户房屋;建成沼气池2万口、发展太阳灶5万台;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立村干部离职养老保险补贴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补贴补助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将30万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建立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为1722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新建经济适用房1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为47万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为6.7万寄宿制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新增100个通有线电视的乡镇、建成10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年内实现4个少数民族乡通油路;建成8个中心敬老院、100个“五保家园”;建立乡镇民政工作办公室等16件实事。确定了每一件实事的包抓领导、责任单位。我们将倾注全力办好这些实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全面落实20xx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政府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务实政府。

一是坚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xx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刻苦学习市场经济、法律、科技、金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增强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激发社会活力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二是强化服务职能,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打造行为规范、便捷高效、公正诚信、群众满意的服务环境,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服务。深入开展学习型、竞争型、务实型、创新型、清廉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着力解决服务意识差、服务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下决心简化办事环节和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方便快捷的办事方式,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对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加大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和市政协的建议,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

四是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始终把人民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人民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心思用在群众身上,把功夫下在群众身上,把政绩体现在群众身上,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帮民富,多办利长远、打基础的事,多办顺应民意、为民谋利的事,多办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的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突出抓落实这个关键点和着力点,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和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力。继续实行领导干部抓项目抓产业“五个一”责任制,联系乡镇、贫困村、企业、学校的“四个一”制度。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每月督查、每季分析、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坚决落实会议减少三分之

一、文件减少三分之

一、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要求,用更多的时间、精力谋大事、抓大事、办实事。树立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良好作风,克服效率低下、节奏缓慢,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抓而不紧,抓而不实。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作风抓落实,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抓落实,到困难最多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打开工作局面,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六是加强廉政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坚持从严治政,认真履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洁自律警示教育,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解决教育、医疗、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环境污染、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等方面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拓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领域,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领导干部要严格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作清正廉洁的表率。

各位代表,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xx,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280万人民,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把xx经济社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8篇 市长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的这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mm年的工作,部署kk年的任务,兑现mm年并签订kk年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进一步动员各级党政组织和全社会力量,认清形势、明确重点,齐心协力抓紧抓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

生育工作,继续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mm年,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采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和工作指标。mm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52万,人口出生率为7.43‰,自然增长率为3.6‰,计划生育率为97.01%,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过去的一年,我市以技术服务为主线,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创建活动,达到了全领域覆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生育文化,不断探索了宣传教育新途径;切实强化综合治理,实施目标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开展全市性的行政执法检查和统计执法情况自查,提高了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计生委更名为契机,积极开展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推进了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实施依法治访,全力解决历史遗留信访案件,进一步稳定了计划生育正常工作秩序。在积极落实年初工作计划的同时,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率先开展了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人口计生部门举全系统之力积极奋战,经过宣传动员、入户调查、质量抽查、最终确认、资金发放等九个阶段工作,于去年8月1日成功举办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全市奖励扶助金首发式,并在9月末前将首批奖励扶助金全部发放到4463名奖扶对象手中,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不漏报一人,也不错报一人”的工作目标。我市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关注和欢迎,被称颂为“德政善举”和“阳光工程”。

回顾mm年人口计生工作,各县(市)区克服了经费不足、人员编制不合理、各项改革等诸多因素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的客观不利影响,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艰辛,确保了工作任务和各项指标的完成。kk年,是“xxx”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我市“xxx”人口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为“xxx”计划的顺利实施,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清醒认识当前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形势

刚刚过去的mm年,对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中央督查组、国家人口计生委、省人口计生委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全市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奖励扶助试点、“一法三规”和省《条例》的情况,进行了多次视察和检查。市人口计生委也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全市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上级视察反馈和市人口计生委工作剖析情况看,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一些地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计生基层工作网络受到严重冲击,导致由村(城市社区)、屯(居民小组)承担的计生宣传教育、婚育信息采集、人口出生统计、流动人口管理等基础工作十分薄弱;一些地方不能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兑现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而且这种情况在城区(县镇)更为突出。一些地方计生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服务水平低,技术服务普遍不到位;有的综合治理相关部门不能认真落实职责任务,使综合治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一些地方的人口计生工作开展不平衡,在宣传教育、人口统计、生殖保健、依法行政、财务管理等基层基础工作上,存在较大漏洞;特别是多数县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致使群众应享受的奖励政策无法兑现、应享受的免费服务无法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最主要的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足够的研究,致使在工作重视程度上出现了极大的滑坡。中央督查组的督查、省人口计生委的检查以及我们自己的剖析结果,已经警示我们,我市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固,仍面临着人口控制反弹的严峻形势,保持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着巨大压力,而且有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因此,我们务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人口计生工作的市情和县情,对当前的工作形势、工作状况保持清醒的再认识,理性地看待所取得的工作成绩,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否则,我们的工作既经不起上级“一票否决”的考验,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会在根本上动摇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

二、准确把握kk年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重点

挥和考核方式方法上搞突破口,全面推进人口计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做出新贡献。具体工作目标是:到kk年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54万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3%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要把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对于人口计生这一具有高关联性的工作来说,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更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要把农村税费改革、城乡行政区划调整与加强计生“网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据“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原则,组建村(社区)、屯(居民小组)以及计划生育中心户工作队伍。尽快完善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培训,使基层专兼职计生干部全面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要求。要把信息化建设做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强力推进,全面建立以人口信息为核心的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按照中央《决定》精神,本着“机构小设备精,人员少技术精”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各级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认真解决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设备陈旧落后、人员工资无保证、服务人员资质条件不具备等实际问题。

第9篇 市长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述职报告

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述职报告

两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和政府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下,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科教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教育的宗旨,认真履行市长职责,积极承担教育工作责任,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创建教育强市,使全市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履行职责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

我认为,市场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任市长后对教育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首先是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我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科教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年来,我市教育以均衡协调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等多个文件,为鹤山教育持续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我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执政理念,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作为推动鹤山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我主动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坚持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教育现状和发展等有关问题,认真听取主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和意见。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两相当’”、“鹤山实验中学建设后续资金”、“鹤华中学创建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新沙坪中学建设”等问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及时给予解决。每年教师节,我都亲自到学校慰问教师,平时也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老师座谈调研,倾听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学校排忧解难,为教师办好事实事。

二、忠实履职,想方设法办好鹤山教育

(一)执政为民,落实政府责任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和民心工程,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市委、市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划拨。-,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1.67%、1.86%、1.8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也逐年提高(19.19%、22.19%、22.21%);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育财政拨款和增长比例三年分别是17085.9万元、22551.1万元、25165.8万元和15.66%、31.99%、11.59%;财政经常性收入及其增长比例分别是42412万元、53517万元、59296.8万元和10.16%、26.18%、10.8%);年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三年分别是4061.22元、5203.52元、5410.38元和1461.21元、1627.54元、1895.14元),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二)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责任,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高中普及得到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决定。我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尽管市财政压力很大,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我市投入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19,546,012元,其中省级补助2,355,226.4元,本级财政承担17,190,785.6元。,我市投入免费义务教育经费29,474,008元,其中省级补助5,542,411.2元,本级财政承担23,931,596.8元。从8月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三年来我市共投入专项资金达5960多万元,切实履行了政府的办学责任,保障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两年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升学率100%,辍学率为零。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99.6%以上,毕业升学率分别是92.1%和96%,辍学率分别是0.92%和0.66%,辍学率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实施高中“扩容促优”工程,近年投入近6800多万元,加大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我市高中学校共招生4642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3148人,职业高中招生1494人。普通高中招生3267人,职业高中招生1655人,全市共招生4922人。,我市高中阶段在校生13440人(市职中学生4115人),是2000年6426人的一倍多,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71.3人(其中职高113.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6%。

2.建立扶贫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我也一直强调,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好的教育。为了改变山区教育滞后局面,促进全市学校均衡优质发展,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市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倾斜支持山区教育的发展,努力让山区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为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的宅梧、双合两镇的孩子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市委、市政府经过论证,作出了整合山区两镇4所中学的决策,并从财力上给予倾斜支持。仅和两年,市财政就投入了2500多万元完善市三中的办学条件,今年还继续给予支持。

对家庭贫困学生,我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市慈善总会、市总商会、各类民间基金组织的作用,每年资助了一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有效地解决家庭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保证他们也能享受公平公正的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和,我市共有受助学生达9000多人次,各类资助金额达500万元。

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积极承担责任,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条件。目前有6000多名外来人口子女在我市中小学就读,我们一视同仁,保障外来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规范幼儿园的管理,提高学前幼儿入园率。我市把幼儿教育事业纳入基础教育发展与管理的重要范畴,积极发展幼教事业。为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提高保教的质量,我市加强了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一是开展全市托幼机构督查工作。组织检查组到全市幼儿园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幼儿园及时发出了书面整改通知书,并跟踪限期整改。二是推动幼儿园创优创等级活动。加强对幼儿园创等级的指导和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促进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幼儿教育规范、优质、持续、健康发展。和,我市共创建了3所江门市一级幼儿园和8所鹤山市一级幼儿园,一大批幼儿园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我市共有幼儿园80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1所,江门市一级幼儿园4所,鹤山市一级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4453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9.6%。

4.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培养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1992年,我市在沙坪城区创办了一所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职业高中,1996年市职中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2年我市将分布于各镇的8所职中整合并到市职中(只保留址中、三中分教点),进一步提升了市职中的实力。同年,市职中被认定为省级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被认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机加工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省示范骨干专业。近两年,为做大做强做优市职中,市政府投入1120万元进一步完善职中设施设备建设。12月学校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中复评和两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的评审。目前,市职中规模发展到77个教学班、4115名在校学生,增加开设和发展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物业管理、印刷、经济信息与科技、商贸英语等特色专业。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

(三)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教育优质、持续发展

1.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过从1996年至2000年和2001年至两个阶段较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全市基本完成了的学校布局调整。全市中小学校从1996年的178所撤并为现时的77所,基本实现“高中相对集中城区,初中一镇1校,小学规模布局适中”的'目标。近年,我市积极推进创建规范化、优质学校工作,通过规范化学校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市有国家重点职中1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省一级学校8所,江门市一级学校22所,鹤山市一级学校9所。全市优质学校比例(覆盖率54.5%)和优质学位比例(覆盖率82.5%)均高于江门市的平均水平。规范化学校的比例也达到较高水平。

2.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26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建设计算机室27个,新增计算器1255台,其中包括教师用机209台,新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160套。目前,全市共有62所学校拥有计算器室89间,覆盖率达80.5%。全市各类型计算器共6984台,多媒体教学平台746套。全市“校校通”工程稳步推进,所有中小学接驳互联网和江门基教网,建立鹤山市教育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保证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优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来,我市严把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坚持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师德教育的前提下,多形式、多渠道实施校长和教师上岗在职培训、“名教师工程”、“千百万工程”计划,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进修。目前,我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本科率26.77%、大专率80.92%;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07%、本科率72.94%;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98.48%和99.37%。各项指针均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小学、初中的本科率提高比较快。各项指标居江门各市区前列。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我市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兑现。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统一依时拨入银行开设的个人工资账户,保证教职工能每月依时足额领到工资,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教师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在政府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还先后实施教职工岗位津贴、中学高级教师岗位津贴、中小学校长岗位津贴及增加离退休教师生活津贴等措施,改善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加快推进 “两相当”工作,由今年开始分步实施,争取三年内实现教师队伍与公务员队伍平均工资水平“两相当”。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质量全面提高。我市坚持“以质立校,以质兴教”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教学质量强市。除了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和调动教师积极性之外,还采取积极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与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水平在江门市名列前茅。近年,我市乘新课程实验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东风,采取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管理、实施“数学质量年”工程、推广课改成果、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加强教研指导和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等办法,较好地促进了全市的教学工作,各类教学成绩再上新台阶。、,连续两年我市高考报考入围率、本科入围率和重点本科入围率等各项主要数据全部名列江门各市区第一。中考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各项主要数据处江门市前列。

(四)全力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程

,我市正式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程。成立了创强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鹤山市委 鹤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鹤山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实施方案》,确立了鹤山市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创强动员会上,市委书记向斌同志亲自作动员报告,我代表市政府分别与各镇(街)镇长(主任)签订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责任书,把创强作为市政府督办项目之一,纳入镇级领导班子教育实绩考核内容,落实创强工作的责任。

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近两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达1亿元。此外,还适时在各个阶段召开调研协调会和现场会,及时解决创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总结交流创强经验,通过“树立典型、现场推广”,引领创强扎扎实实地开展。两年来,我多次带领分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深入镇(街)、学校现场办公,督导创强工作。

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有沙坪街道、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雅瑶镇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市一中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督导确认验收,鹤华中学也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创建步伐,努力实现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发展思路

(一)存在问题

检查自己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对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些方面还必须努力完善,如城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在师资、设备设施、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市地方财力有限,对学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教育现代化等面临较大压力。

(二)今后发展思路

1.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承担办学责任,继续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今年启动新沙坪中学和市实验中学的建设工程。

2.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创建教育强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要力争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并在之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3.中小学校全面实现规范化。以创建规范化学校、教育强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现代化教育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

为了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加速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完成教育“十一五”规划任务,我将忠实履行市长的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积极承担责任,办好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述职人:黄国常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市长工作报告(9篇)

今年5月,我由市委副书记被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市长,10月在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当选为市长。一年来,特别是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以来,我坚决贯彻市委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部署,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市长范文

  • 市长工作报告(9篇)
  • 市长工作报告(9篇)92人关注

    今年5月,我由市委副书记被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市长,10月在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当选为市长。一年来,特别是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以来,我坚决贯彻市委制定的工作方针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