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政务报告 > 调研报告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07:01:27 查看人数:23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

第1篇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城镇化新市”的安排部署,为科学编制我县“xx”发展规划,县政府根据县委关于“xx”规划编制课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集中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我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我县“xx”期间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xx”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概况

“xx”以来,我县以“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强镇,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生态宜居的新榆社。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对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综合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指导城乡居民布点及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xx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控规覆盖率达到50%;3个乡镇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占总数的33%。二是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交通、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完成漳源大道、凤台路、东升街、新建西街、南王村至云竹,北寨至郭家社、云竹湖环湖路、笔架山环形旅游路等城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硬化小街小巷55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4.75平方米;建制镇主要道路简易硬化,全县275个建制村,有246个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公路里程达797公里,基本实现了县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建成社城、箕城乡镇客运站;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建成供热厂南北各1座,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1座,建制镇建成了简易供水设施、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9.64%、88%;新建文峰小区、东升小区、府西新区、东顺苑、东花苑和廉租房等居民住宅小区,居民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较xx年的19.6平方米增加了8.4平方米。三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区二级以上天气突破300天,绿化覆盖率达36.2%,人均绿地占有率达到11.6%。四是城镇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总之,“xx”期间,我县城镇化发展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截至xx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2.6%,预计xx年城镇化率达到36%。

(二)城镇化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一是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县是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起步晚。“xx”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漳源大道、文峰园、东河治理、东河公园、街巷硬化、供热管网、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成投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山水生态型特色城市初具雏形。县城居住人口由1990年的2万人左右集聚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小城镇建设的集聚效应也初步显现。云竹、郝北、社城3个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也开始起步,云竹镇完成了主街道拓宽、排水排污设施的配套建设,郝北、社城完成了街道绿化及亮化, 3个建制镇均配套建设了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图书室、网络文化站,改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了一批突出个性特色的县城近期建设、园林绿化系统、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发展,塑造了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3个建制镇也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各自的新农村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云竹镇立足云竹湖旅游开发,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和餐饮服务,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大镇;郝北镇立足电厂和规划中的工业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工业大镇;社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加工、流通大镇。近年来,各级领导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抓建设工作、社会各界关注建设工作、人民群众支持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主导产业初步确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xx”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3.1%、9.4%、37.5%,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一产上,在抓好传统种植业的同时,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开发优势产品,重点发展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设施大棚蔬菜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核桃和酥梨为主的干鲜水果产业、以河峪小米、小麻油、蜂蜜及杂粮种植加工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林果、瓜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二产上,紧紧围绕“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发展绿色食品”的调产思路,积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型企业,推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逐步形成以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关联配套型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为辅,龙头带动型产业格局,xx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8亿元。三产上,我县着力打造“城市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太行山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 大力改善城乡商贸设施水平,健全服务“三农”为主的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以云竹湖、悟云山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为辅的三产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发展缓慢,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截至xx年底,全县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9个乡(镇)镇区占地面积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占地面积分别为箕城镇6平方公里、云竹镇2平方公里、郝北镇0.2平方公里、社城镇0.3平方公里。“镇镇像村”的现象较普遍,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预计xx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6%,与全省城镇化率45.99%和全市城镇化率43.5%比较,分别相差9.99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

2、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导致城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人口规模小。截至xx年底,我县城镇人口共计5.69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5万人左右(含箕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及暂住人口)、3个建制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分别为0.4万人、0.14万人、0.15万人;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均低于1500人。

3、城镇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建设起点较低,无特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服务功能弱;城镇规划和管理滞后,城郊和村镇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进度不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导致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城镇化质量普遍偏低。目前,除云竹镇相对具有了小城镇雏形外,其它乡镇仅仅是停留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上。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减弱了人口就地转化的能力;过小的镇域范围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无法体现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

4、缺乏产业支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矿产资源匮乏,辖区内特别是各乡镇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水平低,工业规模小,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农业型城镇比例较高,小城镇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无主导产业支撑,城镇工业化进程缓慢、水平低,集聚效应不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5、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城镇化进程。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优惠,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后劲乏力。

(四)发展机遇和趋势

“xx”期间,省、市将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机遇,我县城镇化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的总目标,把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战略,紧扣省委提出的“提速、提质”主题,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思路,围绕“年年有变化、五年大变化和更大、更好、更美”的目标,积极推进以大县城战略为主的城镇特色化建设步伐,以大县城(大城区)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合并组团为方向,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强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山水生态型特色县城和特色型城镇魅力,构建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大县城格局和新的城镇体系框架,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宜居城镇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注重提升城镇化速度,又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发挥规划先导性作用。

2、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大城区和4大城镇组团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大县城构建作为全县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大县城建设力度,既要尽力而为,着眼大县城框架拓展,全方位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解决影响大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带动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

3、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动的原则。将推进城镇特色化与工业新型化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布局优化,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提速提质。

4、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大县城、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等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大县城和小城镇各组团间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建设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加大城镇绿化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省、市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布局,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部门、行业和乡镇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6、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政府在制定规划、统筹资金、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吸纳民间各类资金参与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三)主要目标

1、城镇化水平。围绕“更大”的目标,到xx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到达47%左右,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88万,年均增长0.24万。其中,县城人口达到6万,镇区人口达到0.8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2、城镇化体系。xx年,初步形成以大县城为核心,4个城镇组团为支撑,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大县城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个建制镇雏形基本形成,山水生态型特色大县城框架基本成型,在全市及全省地位有较大提升。

3、城镇化质量。xx年,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山水生态型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大县城重点围绕“更好”和“更美”目标,城市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设,保持省级卫生城市,力争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努力建成全省园林城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以上,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城镇空间布局

结合我县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城镇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发展向发展条件好的中心城区和4个大镇集中。实施“大县城”和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大县城(含箕城镇与郝北镇)建设,培育壮大云竹与河峪、社城与西马、兰峪与讲堂、北寨4个城镇组团,构建“一城四镇四组团”城镇空间框架。

“一城”即由中心城区、箕城镇、郝北镇构成大县城,是全县城镇体系的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xx年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万人。

“四镇”即箕城、云竹、郝北、社城四大镇;xx年除箕城镇外,以上各镇人口分别达到0.5万,0.2万,0.18万。

“四组团”即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由云竹镇与河峪乡组成“西部城镇组团”, 社城镇与西马乡组成“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与讲堂乡组成“东南城镇组团”,北寨单列为“东北组团”。

三、实施路径及主要措施

(一)以规划为先导,拓展大县城、小城镇发展空间

1、调整修编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完成新一轮大县城、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修编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大县城、小城镇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抓好大县城规划区的控制性详规,对开发建设地段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控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抓紧完成大县城、小城镇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卫、停车场、农贸市场、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园区落实到具体空间,并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

2、调整行政区划。为适应大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求,要以人口集聚为目标,以城镇连片发展为方向,以道路为纽带,加快行政区划调整,适时实施并乡并村,扩大县城城区和重点镇区域范围,统一教育、户籍、就业等政策,整合各种城市资源,迅速拓展城区空间。

3、构建连接通道。重视组团间的交通衔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用快速干道和环城交通网把大县城连成一片,缩短时空距离,推进大县城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县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4、加快构筑四大城镇组团。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为西部城镇组团,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为西北城镇组团,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为东南城镇组团,北寨乡单列为东北城镇组团。逐步形成组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力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大县城、小城镇配套功能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集聚功能。

(1)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集聚。

一是构建城区大县城产业体系。以支柱产业多元化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为目标,中心城区以华能电厂、榆化、广生等规模企业和规划中的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煤炭相关配套产业建设“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文化、旅游、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以城关迎宾商厦和鼎峰商厦等为依托,加快构建商贸园区。

二是加快四大组团产业发展。①西部城镇组团建设。云竹镇和河峪乡合并,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型小城镇。依托云竹湖、悟云山等旅游景点开发,按照以度假旅游和旅游服务为主、观光采摘农业、农产品加工为辅的思路,着力搞好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及城镇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业。②西北城镇组团建设。社城镇和西马乡合并,建设特色农业型小城镇。立足地处太长高速、汾邢高速大“十架”附近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加快建设瓜、菜、粮产业发展园区,建成农产品加工和集散地,配套农业信息、技术等服务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③东南城镇组团建设。兰峪乡和讲堂乡合并,建设工矿和生态养殖型小城镇。以柳泉煤矿开发和笨鸡养殖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建立完善服务基地功能,建成煤化工服务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④东北城镇组团建设。北寨乡单列,建设生态农业型小城镇。依托蔬菜、蜂蜜、小麻油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小麻油、蜂蜜系列农产品加工产业。

三是强化产业园区支撑。抢抓大太原经济圈构建机遇,主动对接产业,做好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安排大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园区发展。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电力、化工、医药、包装及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各城镇组团规划分类产业园区建设,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大县城和小城镇组团要以“四个一”为目标,重点培育一个“知名特色产业”、一个“知名产业园区”、一批“知名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

(2)实施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综合改造,推进人口集聚

创新城镇建设理念,加快城镇新区开发和以城镇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旧区综合整治,通过5年的努力,使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一是城镇新区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再地上、设施配套、一次到位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建设富有榆社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新区。

二是城中村改造。以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突出特色为目标,加快城中村改造,对城镇旧区进行综合整治。完善道路和停车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整饰建筑外观。对城中村实行“综合转制”,以宅基地换住房,按照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安置村民,以土地换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助;村集体资产转为居民股份,村民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村委会转为社区。

三是实施“安居”工程。在县城,规划建设住宅楼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高档小区5万平方米,中档小区15万平方米,低档小区10万平方米。主要新建仪川小区、漳河小区、南北向阳村搬迁小区、广生小区、旧城改造小区(包括县医院东、府前、东河三个片区);在农村,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xx”期间消灭全部危房。

(3)实施招商引资,推动要素集聚。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政策,努力吸引县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大量涌入,形成畅通的资金流、人才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

2、加强大县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承载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城镇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xx”期间,以实现“四个达标”( 燃气、污水处理、供水、道路交通)为目标,重点加强城镇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水等设施建设。重点镇建成基本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主要道路达到市政化标准,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①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公路布局,总体形成两纵两横、四循环的格局以及“树枝状”乡村道路相结合的区域交通网络;太焦铁路榆社境内增设货运堆场;修建连同太焦线至柳泉区的铁路支线,用于煤炭的外运。大县城重点完成迎春路改造、凤台路北延、东循环路、北循环路等道路建设,并硬化全部未改造的小街小巷。②供水设施建设。以供水全覆盖为目标,县城、郝北、云竹、社城三镇和柳泉矿区采用统一供水,镇区建水厂向镇中心和附近中心村及基层村供水。“xx”期间规划利用双峰水库建设供水设施,完成晋中市东山调水工程。继续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③供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榆社段项目,在榆社县柳泉区设天然气门站1座,以满足县域内煤层气(天然气)需求。液化石油气作为城镇的补充气源。“xx”末,全县燃气覆盖率达到8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④供热设施建设。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郝北镇可用电厂余热供热,在其他乡镇建立区域锅炉房,天然气取暖纳入规划。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城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榆社电厂和郝北镇共建污水处理厂,云竹、河峪旅游区的中心村和基层村采用一些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处理深度为二级。

3、加大大县城、小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1)大县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功能要全、数量要足、质量要好”的原则,加强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应有尽有、基本满足群众需求、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的目标。①教育设施建设。“xx”期间,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搞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新建和扩建,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学龄人口教育需求。②文化设施建设。在县城,新建县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扩建图书馆,改善办馆条件;把县城电影院建设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影剧院;新建专题化石博物馆,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质科普博物馆;努力建设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新建烈士陵园革命文化展厅。在中心镇,改善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合理布局文化经营场所,规划兴建俱乐部、小型文化广场等设施。③科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新建科技示范基地;扩大青少年活动中心规模,建立社区科普工作室和科普画廊;中心镇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二级科技开发推广咨询机构。④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在县城,扩建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市一流的综合性医院;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满足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在乡镇,完善中心卫生院建设,其中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科型卫生院,积极申报等级医院。⑤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在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符合标准的田径场、体育馆、中型健身中心、室内游泳池等。在建制镇,建成符合标准的体育场和灯光球场等设施;建设至少3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2)商贸等三产服务。在县城,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商场;抓紧建设机动车(汽车、摩托车)、家具、电器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新建星级酒店,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商展中心,全面提高大县城吸纳和辐射能力;注重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商贸、通信、旅游、保险、咨询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强化对小城镇经济的服务、带动和辐射功能。在建制镇,规划建设商业街区。

(三)以特色为灵魂,提升大县城、小城镇品位和质量。

1、塑造城镇亮点。对大县城和小城镇主要街道、广场、主要出入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重点建设和塑造,形成大县城和小城镇亮点。大县城和小城镇要以“七个一”(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一个高标准社区、一条样板街、一条夜景精品景观、一条特色街区、一个综合性公园、一批街旁绿地小景)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现城镇特色的标志性地段和节点。

2、建设生态体系。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以净化榆社为目标,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严格污染企业准入制,规范企业治污,严格控制重点污染单位污染物指标和总量;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改进小城镇居民炊事和采暖用能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保证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园林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建设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景观悦目、设施先进的人居环境。

3、强化“现代”管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开的改革思路,加快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化管理和政府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运行效率;完善县市政中心、城管办等管理机构职能,充实队伍,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城区的各项管理;深化“四城联创”,探索城乡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城市、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区管理重心下移步伐,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与物业管理部门、业主管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大市场、交通和公共场所秩序整治力度,实现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4、做好“山水”文章。树立生态优化理念,因势建绿,依水造景,着力抓好“活水”、“增绿”工程。大城区重点要通过启动东河治理西延工程、浊漳河治理二期工程,完善滨河公园、东河公园水面管理,增加东河、浊漳河两岸景观设施,以水为轴心,美化、绿化、亮化城区环境;其他小城镇组团也要围绕山水做文章。完善城区、乡村道路、荒山和荒坡绿化网络和机制,加快推进防护、生产绿地建设,规划建设苗圃、花圃基地;广泛开展单位、居住区、乡村绿化建设,开展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示范乡镇村评选活动。

5、创建景观走廊。以城镇体系为基础,创建景观走廊,使城镇与乡村浑然一体。主要有:绿色城镇走廊,沿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两旁进行绿化,主要小城镇设计建设景观标志。另外向走廊两旁纵伸10—20米左右的经济林绿化带。绿色山水走廊,依托沿途的水库、河滩、溪水、青山等山水景观,开辟山水旅游线路,营造迷人的自然山水走廊;道路两旁的村镇建筑物,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绿色山野走廊,以真实山野自然特色为景观,营造“山路蜿蜒,野趣横生”的意境。

(四)以创新为动力,做优大县城、小城镇运作机制。

为保障大县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应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1、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及规模,多方筹集资金,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强化市场运作,以财政性资金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开放式城市建设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建设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良性循环;探索实行有限期特许权经营,通过建设—经营(租赁)—转让形式,使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发挥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大县城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开发利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延伸资本;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开辟城镇建设融资新途径。

2、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关系,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配置、节约和集约用地新机制,解决好“大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用地;加强规划区建设用地调控,确保重点工程和大县城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占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或空心村整理试点工作,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建设,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用于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等)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抓紧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隐形权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关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委会各位组成人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于20**年7月23日至7月28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潘其弟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平果、田阳、**区、隆林、西林和**矿务局等县(区)、企业开展调研,调研以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收缴、使用情况,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情况为重点,调研方式主要有采取座谈、走访和查阅资料等。并委托**、**、**、**、**等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7月1日实施《社会保险法》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将社会保险各项量化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政府,层层建立责任制。通过依法推动、宣传发动、部门联动和监督促动等有效措施,全市社会保险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一)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共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60个,其中市社会保险事业局1个,县(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个,县(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个,县(区)失业保险管理所**个,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个,县(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所**个,实际在岗人数471人(其中:编制内370人,聘用101人)。市政府于20**年5月成立了**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县(区)也都相应成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年增加,待遇不断提高。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423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5.9%,完成养老保险费征缴109442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78人,完成年度任务**5000人的100.2%,完成基金征缴7865.4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0840人,占任务470000人的**5.1%,完成基金征缴4775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574人,与上年同比增长17.5%,完成基金征缴3**6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9.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818人,与上年同比增长5.3%,完成基金征缴2203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8.5%。到目前为止,已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进行了8次调整提高,其他险种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年来,全市的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收入都大于支出。2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059万元,缺口资金按财政分担机制由自治区财政和当地财政按7:3比例承担,通过财政调剂,其中:自治区财政承担8441万元,市本级财政承担1841万元,各县(区)财政承担1777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截止20**年6月,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2**74万元,缺口资金从历年累计滚存结余中支付。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规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做到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现收支两条线。审计部门加强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业务流程比较规范,近几年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问题。

(五)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各县(区)强化社会保险对外窗口服务,认真开展“阳光社保”活动,公开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社会化发放和支付率达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运行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社会保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法律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参保意识差。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面不够广,部分企业领导和职工思想认识不足,存在选择性参保、隐瞒缴费工资基数、欠缴社会保险费等现象。如,**木业、**锰业两家企业选择性参保问题突出,20**年申报参加医疗保险的有近400人,而申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0人;**市**矿业有限公司,20**年实发工资人数245人,20**年1月---**月参加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仅为20人。

(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大,支撑能力下降。从20**年度和20**年上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来看,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存在逐年加大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参保单位欠费严重造成收不抵支。截止20**年6月止,全市有520个参保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累计欠费达23**5万元,390个单位欠缴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累计欠费3850万元。二是退休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金支付增大。20**年6月底,退休人员62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372人,同比增长6%。三是连续八年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20**年人均养老保险金已提高到1894.57元,比xx年的月人均养老金615元增加了**79.57元,增幅208%。由于一方面参保单位严重欠缴,一方面退休人员增多、待遇提高,增加支出,致使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加大,支撑能力下降。20**年度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44482万元,可支撑月数4.38个月,至20**年6月底可支撑能力仅为3.8个月,低于全国6个月的警戒线标准,比全区平均支撑月数少**.1个月,处于风险警戒线以上。

(三)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社会保险基金收缴难度大。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存在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经济效益欠佳,在对历年欠费还没有偿还的同时,当年又产生了新的欠费,造成企业社会保险累计欠费不断加大。如:**矿务局近几年一些矿井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航运枢纽工程和****航运枢纽工程蓄水影响,存在安全问题,生产不正常,还有一些矿井因资源枯竭关闭,造成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20**年以来煤炭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煤炭价格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截止20**年6月止,**矿务局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8840万元,失业保险累计欠费达1079万元。由于**矿务局严重欠缴,影响了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任由**矿务局欠费继续加大,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20**年度自治区下达给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任务,按财政分担机制将由市级财政来承担由此造成的基金缺口。

(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社保、财政、国土、住房、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缺乏共享机制;各险种经办机构独立运行,“五险”的信息系统分割管理,数据分散,造成数据无法转换和共享;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没有进入自治区数据大集中统一管理,不利于对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有效监督。

(五)经办机构人员不足,服务社会水平滞后。社会保险部分经办机构大都成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业务少,配备的人员编制也少。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现有的人员编制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年龄老化,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少,服务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市本级医疗保险参保征缴和待遇审核窗口经办人员仅6人,每天的服务量平均达300人次,平均人接待约50人次。此外还要管理市本级6万多参保人进行带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信息核对和3万多本新居保证的打印和发放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六)有关规定不够明确,一些政策难以落实。由于《社会保险法》的相关细则没有出台,一些规定不具体,实际工作难以执行。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人员待遇以及病残津贴的发放标准问题,国家目前没有制订实施细则或标准,地方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又如:《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法定退休年龄的核定问题,现执行的是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这个规定一旦与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退休年龄的核定就很难把握。

三、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市社会保险工作总体良好,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企业累计欠缴数额大,有可能导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将极大增加财政负担。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群众的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险的参保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进一步加大征缴扩面力度,加快保费征缴进度。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欠缴严重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一手抓参保扩面工作,一手抓基金征缴工作。一是要组织力量加大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促进参保扩面工作。二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对企业缴费基数和参保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少报缴费基数,应保未保和应缴未缴的企业,加大征收和清欠力度,保证足额征缴。三是社会保险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大监察和稽核,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征缴,提高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政府要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加大对严重欠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的调查研究,查找原因,组织力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社会保险的征缴。

(四)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已于20**年3月挂牌成立,将原**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等五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整合。目前市社保局“五险合一”服务窗口大楼维修方案和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按程序上报,市人民政府应尽快对报批的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审查批复,尽快落实“五险合一”办公,实现社会保险“一站式服务”。各县(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工作,市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尽快组建社会保险事业局。要加快市、县(区)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建立部门之间、各险种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数据自治区级大集中,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科学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社会工作能力。一是要增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解决目前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要适当提高县(区)经办机构级别和干部级别,改善单位机构干部级别较低的现状,进一步激发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加大信息数据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保障各项业务经费,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政策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和公开。要加强对法规、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反映,力争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政策,使《社会保险法》在我市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xx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上是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小城镇发展作为“夯实底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我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讨科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路径和措施,将对我省小城镇在就地就近低成本安置农村人口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所裨益。

一、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现状

据统计,xx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67万人,乡村人口4683万人,城镇化率41.83%,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吸纳的人口约2730万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34%;小城镇吸纳的人口约636万人,不到城市(主要指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人口的1/4,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仅为8%。

目前,四川省存在“半城市化”现象,针对农村村民不愿意进城影响因素调查统计显示,13%的村民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愿意进城,71%进入小城镇的农村村民仍属于农村户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值逐步增大,表明四川“半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小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小城镇发展,正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相契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

(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可实现“就地、就近、低成本”转移,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平台,较大中、城市而言,具有对农村人口就业素质需求相对较低,迁移距离较近、生活成本较低等特性。因其低门槛,较易融入,使其吸纳农村人口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人口转移至小城镇可有效降低其进入大、中城市的就业风险及消耗成本。并且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因外来流动人口过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随着小城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促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其自然的生态景观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使城镇更加和谐发展和生态宜居。

(三)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化,“留守儿童”、“空心村”“临时夫妻”等社会问题引发不少社会的关注。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正是由于打工目的地与务工者原居住地相距甚远,夫妻聚少离多,子女不能亲自抚养等因素造成的。而小城镇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将会有效解决务工者进大城市务工来带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符合农民意愿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50%以上的村民愿意搬离农村,转移进入城镇,其中,意愿搬迁进入本镇的村民占意愿搬迁村民的比例为71%。愿意去往大中城市居住的村民所占比例较低,仅占愿意进城村民的4%,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居住在当地小城镇,首先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在大中城市缺乏就业竞争力;其次乡土情结较重,对地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依赖,也决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更有优势。

三、四川省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扶持政策措施不足

小城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缺乏城镇建设资金,由于小城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关税收均上缴县级财政,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依靠项目资金xx县级财政下拨,数量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城镇建设需要。镇级财政属报账制,县级财政的自身建设资金已捉襟见肘,因此对小城镇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小城镇规模、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小城镇土地投放指标不足,现有的小城镇发展用地土地指标非常少,主要消化以前剩下的土地指标,在下达的指标中,90%以上的土地多用于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对社会公益性设施土地建设投入不够,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三是多数小城镇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散,配套程度较低。如沿公路设市场、沿途乱设摊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乡镇工业与居民区相互混杂,相互影响。

此外,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而这正是制约着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城乡户籍等制度尚未完善。受上述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大多都采取半工农的形式,即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只“流动”不“流转”,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的城镇化。

(二)产业支撑力较弱,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较少

我省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多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建材等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力较弱。由于第二产业在小城镇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因而消弱了通过就业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低,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90%的小城镇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管理效率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上没有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导致城镇建设多是“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乱”的现状。二是小城镇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机构也因为身兼数职而形同虚设,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陷于事务性的管理。三是相关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级部门没有执法权,县级部门又往往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造成了“县管不了、镇无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8.94%,其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占23.67%。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的体力劳动,小城镇可以提供创业的平台,但是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无法胜任。

第2篇 最新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调研报告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一个小城镇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文明一个区域。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xx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力、集聚效应差。因此,研究、探索我办事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xx办事处有10建制村,其中有3个为全旗“50强村”,10个村总面积为23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万人,规模最大的是全胜村,面积49.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08人,最小的是德富村,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86人。在各村建设中,除德富村,因地域、资源的特殊原因,发展缓慢,其余各村建设自2023年以后发展迅速,以双花村、双胜村、义新村、xx村较为突出。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各项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从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上看,xx办事处的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及管理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趋于完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小城镇面貌和建设缺乏特色及个性,发展后劲不足,无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余村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变化不大,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较为落后,小城镇面貌较差,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质量、生活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体制不顺,资金投入少

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存在建设项目立项难或不予立项的问题,影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缺少基本服务设施的启动资金,城镇建设无法进行。

(二)城镇规划编制滞后,执行不力

没有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

1、由于城镇体系规划滞后,小城镇的发展及促进关系模糊,普遍只注重于本地的资源及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个别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城镇建设没有从经济、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政策及资金扶持没有重点,效果甚微,以致城镇建设后劲不足。

2、有的虽然认识到规划对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存在精品及特色意识差,规划起点不高,缺乏特色,执行规划不力。

3、规划实施无监督和管理机制,办事处没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及人员,且管理人员偏少,水平不高,加上规划亦存在随意变动等诸多因素,使规划与实际建设偏差较大,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办事处一级无专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为兼职管理,最终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的分离状态。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建设缓慢

1、融资力度不够。xx办事处虽然有一些地方资源和特色,但受区位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其交通及对外服务、辐射作用较小,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使融资力度弱化,建设资金缺乏,导致了多数小城镇投资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投资单一。xx办事处非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集聚及辐射能力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差,而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通过土地运作,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及银行信贷等模式,其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形成了一投资就负债,一欠债就无法建设,无法经营的现状。(四)小城镇管理编制不够,机构不健全

1、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很多上挂部门对下属机构的人、财、物上收,造成小城镇的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弱化。

2、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开展工作滞后。

3、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划分及奖惩制度,因管理人员少,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执法范围及权限较小,较大地影响到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建设管理机构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各级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应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办事处也应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便及时处理一些相关业务以提高办事效率及建设质量。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

应加快规划编制进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在“提质”上做文章,尽快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布局及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行政区划调整及重点建设和改造区域,各级领导应以大局为重,统一认识,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重点片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突破,形成品位和特色,防止不讲条件的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现象。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理布局,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三)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地方特色

把小城镇建设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建设最坚强的后盾和活力源泉。因此,小城镇建设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才会有后劲和竞争力。

(四)加大改革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滤布在城镇建设中,要与时俱进、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应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主导产业,并以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为农业产业创造适宜的软硬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本地资源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第3篇 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1、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2、城镇经济:__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__元,增长_._。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____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3、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_—_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

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

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请记住我站域名/<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有效载体。我们应以重汽集团、正大饲料和新世纪化纤>;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

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 基地 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四)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增加城镇发展功能。

发展城镇一定要重视聚集人气,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城镇的质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聚集人气,吸纳能人,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要对制约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聚集人气。允许进镇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离地进城的自由。积极引导“富工又富乡,进厂又进城”,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把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五)以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为载体,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市民从农村转移而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城镇文化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把育人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开展以干部为表率、城市为龙头、农村为重点的富有时代特征、体现__特点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__、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信用双桥建设,引导市民强化诚信意识和城市意识,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要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镇中建设各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管理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与城镇文明对接、体现__特色的“诚信、开放、自强、奋进”的城市“气”和“神”,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4篇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第5篇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特色显。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后劲足。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是XX年的2.4倍,实现了乡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2023年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3)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第6篇 整合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现状调研报告

整合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现状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xx-20xx年)》(以下简称《意见和方案》)中,明确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并把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放在近期五项重点改革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保障事业的重视。《意见和方案》着眼于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和发展医疗保障事业的纲理性文件,按照州劳动保障局党组的统一部署,笔者日前到_____市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人员构成及参保现状

_____市现有人口78人,其中农村人口63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15万人。20xx年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3.44元。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于20xx年,现有参合农民56万人,参合率达到8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于20xx年7月启动,现有参保居民5万人,参保率为59%。

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由_____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合管办)负责经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_____市医疗保险管理局负责经办。

(二)经办机构相关情况

市合管办属卫生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下设十七个乡合管办,人员编制38人(市直工作人员6名),市合管办负责制度修改本市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督导各乡镇的管理工作;负责合作医疗的筹集、基金管理及预决算的审定;负责组织对乡镇的业务考核,审定定点医疗机构,审核各乡镇的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乡合管办负责本辖区的合农医疗协作管理,协助有关部门筹集合作医疗基金,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档案,负责门诊医疗费用的审核与补偿,对住院费用补偿凭据进行审核。按恩市政办发[20xx]1号文件规定,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基金征收工作由乡镇财经所负责,市财政按每参保人员0.5元/人/年的标准预算工作经费,按0.5元/人/年预算征收经费,由市财政直接划拨到各乡镇,据统计其中80%能够足额到位。

市医疗保险管理局为隶属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编制22人(其中:启动城镇居民医保之初增编1人,财政投入启动经费35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市医保局负责为参保人员制发医疗保险证卡,审定定点医疗机构,审核定点医疗机构报送的费用凭据,各乡镇、街道(社区)负责本辖区参保人员登记和参保住院人员的审批,市医保局从专项经费中按参保人0.5元/人/年的标准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补贴工作经费(城区办事处和居委会双重享受)。

二、相关政策及运行情况比较

(一)缴费标准及个人帐户配置。

项目

缴费标准(元/年)

小计

国家补助

省级补助

市财政补助

个人缴费

个人帐户配置

金额

占可支配收入百分比

金额

占个人缴费额百分比

新农合

100

40

3,尽在1566范文网范文网。

第7篇 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 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第8篇 2023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__,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22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9篇 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我县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形式扎实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围绕一河两岸、新老融合,南延东扩、产城对接发展思路,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园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了山水安福、美丽樟乡、生态福县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提质,截止目前,全县户籍城镇人口8.3万人、新增落户城镇人口 1568人、常住城镇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40.2%。

1.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摆在城镇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县城第三轮、各乡镇总规xx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完成了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同时,为保护县内历史遗留建筑,还完成了金田乡银圳村和竹江乡沙溪村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城市建设既重视面子、也重视里子,既重视地上、更重视地下的要求,投入资金111.5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县城(含工业园区)约9.6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城镇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等制度,实现了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城镇建设始终延着规划确定的方向前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精品建设,着力促进城区景区互动、园区城区对接、城市乡村融合。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了道路提升工程,修通了公园路、站前大道和百福门至湛田桥等景观道,完成了武功山大道、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框架。重点推进了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了泸水河大道和泸水河两岸亮化提升工程,改造新建了中山场公园、思成小游园等街头绿地20余处,县城绿地率达42.6%;安福广场、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入选首批xx市立公园,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力推进了功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排污、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镇村建设。

我县国土面积2796平方公里,下辖7镇12乡,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集镇1个,为县城所在的平都镇,2万至5万人口的集镇8个,分别为横龙镇、严田镇、枫田镇、洲湖镇、山庄乡、寮塘乡、金田乡和洋门乡。近年来,我县突出镇村联动这个核心,积极推进6个乡镇的扩权强镇试点,以九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了乡镇集镇的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圩镇环境,做旺集镇人气和商气,涌现出了洲湖新区、泰山风情街、洋溪新农贸市场、横龙移民新区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品位深、有看点的精品示范点,特别是围绕我县省百强中心镇洲湖镇,依托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洲湖新镇区项目,全力将其建设成为xx县南乡片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我县还稳步推进了81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安茅线、吉福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冈口村塘下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4.加强规范管理,优化城市环境。

一是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二次复检。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总量在全省排前列。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xx县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xx县城市管理一、二、三类责任单位和门店考评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五个二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三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热线、安福数字城管微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城管综合执法、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的1+3城管新模式,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处置、变推诿拖沓为快捷高效,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五个二监管等方面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了县城违规占地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两违建筑巡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5.强化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县财政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已达 16.76%,为加强城建投融资工作,缓解城建资金压力,我县于2023年和20xx年分别成立了xx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平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3亿元,共解决了2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县正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借用还一体化、投建管相分离、实体化运作机制,并探索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项目。

6.开源节流并举,保障建设用地。

一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城区、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模xx县截止目前,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1.63平方公里,县城存量用地21.5亩,工业园区存量用地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63.47亩。二是用好政策把握机遇,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25万亩,获批立项土地增减挂项目 3359.56亩,增加建设用地482.95亩。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2023年至今共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53宗。

7.推进均化等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核心,坚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方面,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截止20xx年,全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5.1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2.2%、 25.1%,合计占比达37.3%。工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落户方面,面放宽进城人员落户条件,对有意落户的城镇就学、就业、经商、投靠、居住公民,不受房屋、计生证明等限制,即可在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常住户口,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按照登记即办证的原则,实行居住证两栖制,保留原享有的农村权益,同时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20xx年共办理各类农民工落户城镇1653人,另外还为3876名外地农民工办理了居住证。住房方面,我县从2023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先后开发了安居小区、和谐小区和园区小区三个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 3374套,其中廉租房2492套,公租房804套,经济适用住房78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构建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补贴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了旧城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并结合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9个50户以上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了改造,2023年至今共完成拆迁11万平方米,改造 1136户,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高。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了晶宝幼儿园,实施平二小异地新建工程,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成功退城进园,城关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整体回收了华泰学校并进行了重点改造,积极改善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100%就近入学。卫生医疗方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了泰山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硬件设施。通过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保方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参保模式,尽可能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都能参加并享受养老、工伤、生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已达到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861人。养老方面,制定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竹江、赤谷等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改造提升了枫田、洲湖等17所乡镇敬老院。出台了《xx县推进新一轮敬老(光荣)院建设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实行了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并将县直单位帮扶敬老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通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违章违规建房,余土废渣、临街洗车污染路面,城区集镇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目标,积极策应市里确定的安福-吉安 -永丰和安福-永新-井冈山-遂川两个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一)打造亮点,力促县城品位大提升。围绕城区当景区建、项目当景点建的思路,按照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开发的要求,继续推进城东、城南、公园路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安林大桥至安平电站路堤结合景观工程等续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城东路网等新建项目建设,着手开展瓜畲至横龙绕城公路的规划设计。按照成荫、成景、成林和出彩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蒙岗岭公园和泸水河两岸、泸水河大道和武功山大道两边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按照市中心城区两带一区建设模式,沿枫田车田至横龙石溪一线,启动县城泸水河两岸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加强沿河沿路规划管控,突出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整合,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沿安林大桥、凤林桥、安福大桥,着力打造泸水河内环线,重点抓好沿线道路的畅通,泸水河两岸建筑空间、立面风格的管控和整治,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退让有度的红线和疏密有间的绿线,进一步提升泸水河金腰带景观品位。

(二)狠抓整治,力促环境优化大提升。扎实开展三改四清攻坚行动,认真制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清菜地,推动宜居环境再上一层楼。按照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模式,继续推进文化路、滨江南路、蒙岗路等城市棚户区、无物业小区、渡河城中村以及部分城边村、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善拆迁安置地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积极利用边角废料地块、闲置土地资源,多建生态小游园和停车场,满足群众健康休闲需求。立足治脏治乱治污,完善垃圾中转站、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以铲除户外广告、清理违章搭建、开展护城河截污清淤等为重点,促进路面立面和水面河面的清洁化,打造更加秀美的城市环境。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安福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样板县,真正实现安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崛起。

(三)以点带面,力促集镇面貌大提升。全面推进6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重点将已经明确的相关事项落实到位。以九个一建设为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商贸大镇、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力争年内每个乡镇集镇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中心公园。强化沿线整治、带状推进,推行乡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合理、功能明显、特色鲜明的镇村布局体系,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重点沿瓜泰旅游线、安茅线打造 2-3个精品示范点、1-2条精品示范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泸水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四)强化培育,力促城市产业大提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积极策应旅游强县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既围绕做旺产业强化服务业配套支持,也注重培育新型业态形成多极增长。加快推进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等项目建设,尽早启动城北汽车站和城郊汽车专业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统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并推进老年公寓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长服务业短板,促进各种业态互动发展。

(五)注重民生,力促公共服务大提升。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改革,重点在市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就地城镇化,提升城区和小城镇聚集效应。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以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尽快完成二期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6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社会福利院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社保标准,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加快平二小异地新建、安福中学扩建、华泰实验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城东学校、县城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六)健全机制,力促长效管理大提升。以科学规划引领管理升级,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电力、道路、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完xx县城和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完成80%以上。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2023年完成1项以上城市设计试点,并将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条件。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数字城管三全平台,建立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各类违法综合执法、县直单位门前三包的三轮驱动机制,探索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以及征用地、预留地、安置地台账清单式管理制度。

第10篇 2023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展示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xx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xx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 、“8+3” 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xx年、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xx﹞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第11篇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2023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2022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评估报告(摘要)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桂林市辖县,县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辖14镇4乡,284个村居委会。全州县与湖南两市五县区接壤,南距离桂林市125公里,北距湖南永州市79公里,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2023年,完成生产总值161.89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6.48亿元,增长5.4%。2023年末总人口83.6万人,常住人口66.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8.82万人,城镇户籍人口1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率28.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2.9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8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28万人。

一、主要成绩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户进城落户新方式

全州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和城乡居民自由迁徙限制条件,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租房落户和就地城镇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

全州县全面推行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精简部门权利事项2205项,精简幅度达40.5%,2000多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39个窗口单位518个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中大项目联审批机制,基本建设审批办结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审批办理提速达88.6%。

3建立试点工作机制,务实推进试点工作

全州县在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的第一时间即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发改、住建、国土、人社等部门协同参加,并及时编制印发了2023年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试点工作年度任务,并将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4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优化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各项功能配套。全州县工业集中区于2023年开始建设,是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11万亩,分为城西福坪、城南和城北新塘坪等3个园区,其中福坪园区以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城南园区以造纸制药、木材加工、冶炼等产业为主,新塘坪园区定位为发展重工业。

2、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2023年注册成立了全州县全顺公交公司,通过吸收司机入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对原有零散经营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

3、着力打造宜居城市。为提升城市面貌,全县实施了桂黄路综合改造工程,城北新区路网建设、小街小巷改造、雨污分流等建设工程,县城面貌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企业改制,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使县城宜居环境得到大力提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购房置业热情,带动县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5做强做大优势教育品牌,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州高中新校区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投资近2亿,占地200亩,重点打造和培养广西县级名校。

6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

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理念,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1+n模式,让多元化投资于不同项目对接,形成高效合理的城镇化建设体现。

二、存在问题

1试点配套政策支撑不够

一是原有财政配套政策主要针对按城镇人口,对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尚未有明确分担机制,户籍流入地财政压力较大。二是户籍流入地对流出地支持力度较小,而流出地往往财政基础薄弱,可用财力少,就地人口城镇化投入不足。三是新的户籍政策实施后,统一改为居民户,无法对城市人口和农业户口进行有效统计,人口常住城镇而户籍在农村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配套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

一是农村户籍上附着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各种涉农补贴等相关政策尚未剥离,特别是国家支持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户口享有的实惠较城镇户口多,使农村户籍的含金量更高,因而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二是城镇户籍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待遇是决定农民转户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各地推行居住证政策,使得各项公共服务基本呈现均等化,农民只需办理居住证而无须落户即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待遇,使得农民落户积极性不高。

3城镇化项目前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仅靠地方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二者之间的缺口,需要依靠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来填补。

第12篇 社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参加医疗保险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和热门话题。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和覆盖,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参加医疗保险后带来的实惠,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就此问题我们对本社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总人口2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217人,截止到 xx年12月31日,全社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346人,其中低保人员274人,60岁以上人员 76人,(低保户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缴费的27人),残疾人 员 8人,未成年参保人员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 8674元,低保户占全社区参保率的80 %,低保户以外50岁以下 540 人,参保 35人,参保人是总人数 6 %。

二、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大,参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因为xx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县的城镇医疗保险每人每年150元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二是认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四是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三、建议

(一)、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我县城镇医疗保险步伐,积极实施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完善我县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民心工程,降低缴费标准,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加入到医疗保险当中,进一步建好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年结余款转下年,同时希望在门诊看病也要予以部分报销,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义讲透,政策讲清,程序讲明,把更多的人群逐步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

xx社区

xx年12月31日

第13篇 2023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2022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并首次将城镇化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推进衡阳城镇化发展,十二届省人大代表石鼓区小组一行深入石鼓区角山乡,就角山乡小城镇发展这一命题,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乡(街道)干部、居民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石鼓区及角山乡基本情况

石鼓区现辖2个乡、7个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属松木工业园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万人。作为石鼓区两个乡之一的角山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东接松木、黄沙湾,南依蒸水,西连蒸湘区呆鹰岭镇,北靠衡阳县潮江乡,现辖杨岭、茅茶亭、旭东、三星、五星、角山、杨泗、云山、莲花、银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

二、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年来,石鼓区按照“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和“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思路,十分重视角山片区的开发建设。在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区”(蒸水以南传统商贸区、蒸水北岸特色商业区、合江套新兴商业中心区、蔡伦大道沿线新型服务业区、火车北站物流区、角山都市农业区、松木精品工业区)中,角山片区被定位为都市农业区,拟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为支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角山小城镇周边土地,把角山乡建设成为“衡阳的菜篮子,石鼓的后花园”,打造特色宜居卫星城镇。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交通更为便捷。衡角公路纵贯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内环西路横穿东西,南岳高速、蔡伦大道纵横交错,乡村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网络。供电供水更有保障。电网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阳变电站在角山乡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备条件,探明地下水储存丰富,日供水能力在1万吨以上。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政务大厅、中心卫生院、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综合文化站、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建设广场、公园、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角山乡小城镇发展优势

(一)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角山乡小城镇毗邻城区,它距衡阳市中心城区仅6公里,距离投资120亿元的商贸物流航母---华耀城不到5公里,距离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离华源、中湘等大型专业市场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上北下南、东来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阳最具潜力的卫星小城镇

(二)有良好的环境优势。角山乡依山畔水,森林资源储备丰富,植被丰茂,蒸水河、杉旭河穿乡而过,水资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护完好,远离工业园区,位于中心城区边郊,既无污染,又无喧闹,实属适宜家居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有殷实的产业优势。2023年,三星蔬菜基地进入衡阳市蔬菜基地项目笼子。三年来,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品、一方一品”的发展思路,朝着“全国一流、万亩连片无公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4887亩,核心示范区连片蔬菜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建设蔬菜单体大棚600个,连栋大棚43500平方米,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8000余吨,引进了领军现代农业、乐富蔬菜等14家现代农业企业,华桂、君玲等2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别是经营元宵、粽子及月饼等传统土特产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湘南市场第一,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

(四)有明显的规划优势。根据衡阳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区域已规划为城市拓展区。这必将极力推动石鼓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角山乡的小城镇建设提供绝佳契机,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则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牲猪和水产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衡阳市“十二五”规划和石鼓区“南优北拓”发展战略也明确提出,要将角山乡的水、电、路、气统一纳入规划,届时角山小城镇基础设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贸物流优势。当前,石鼓区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区域布局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项目将打造成一个辐射湘南、粤北、桂东、赣西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项目现已动工建设,计划在5年内建成;投资12亿元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崇盛国际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将于2023年建成。这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项目为角山乡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角山乡位于3条高速公路出口处,并且紧邻华源建材装修市场、中湘机电市场、五一批发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滞后。角山小城镇既没有总体发展规划,又没有控制性详规,在建设过程中也对规划不够重视,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情况时有发生。虽然2023年,角山乡就开始着手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但因规划设计经费过高(达到15万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居民建房的自发性较为普遍,集体建设的随意性较为突出,使小城镇的总体布局愈加凌乱、无序。规划滞后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众对小城镇投资置业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不全。2023年,投资建设和完善了1个集镇农贸市场、1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个综合文化站、1个居民集中建房示范点等基础设施。但是,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导致有条件的农民不愿意到小城镇居住,小城镇人气无法聚集。

(三)产业支撑不够。三星蔬菜基地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地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企业不够,产供销产业链还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闲、绿色餐饮等种养殖衍生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对繁荣小城镇的贡献非常有限。

(四)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三年区、乡两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区级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蔬菜基地建设上,开发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与此同时,角山小城镇还处于一个自我发展阶段,自身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十分缓慢。

五、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颈、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角山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既要保证科学性、超前性、发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请专业设计机构做控制详规。具体来讲,角山小城镇建设总体布局,从空间分布上,应突出“两点一线”,即以华耀城项目和角山乡政府为点,以衡角公路为轴线;从建设上,应突出发展重点,实行梯次推进,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两个层次,统一规划布局,梯度建设,合理确定市区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让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对小城镇的建设要体现“八个一”目标:即有一条示范街道;有一幢标志性建筑;有一个小型公园广场;有一个高标准住宅小区;有一个水、电、路相配套的产业园区;有一处具有特色的小景点;有一个标准化的学校;有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政府在财政上应拿出资金扶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规划、设计等部门应按最低的收费标准,帮助乡镇进行规划设计。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症结,必须实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财政投。区、乡政府要抓住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用于完善城镇功能设施。充分整合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投入到小城镇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好该区在村民建房“统规统建”和“统规统建”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品味。社会资本投。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把那些地段较好的闲置空地、过时建筑物等整合起来,通过运用bt模式吸纳外地、本地投资者,实施以产换资搞建设,以其土地开发权为回报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行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贷投。努力争取国债、政府贷款贴息补助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向农民及农村非农业企业发行城镇建设证券等方式吸纳资金,逐步解决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全方位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政府要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规划,策划小城镇建设项目,包装闲置市场资产,积极参加招商活动,借助招商联络点、互联网等平台,引进商家打造商贸或加工业中心,在实现经营业态升级的同时盘活闲置资产,提升经营效益。优化投资环境。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建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精简、规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费项目和审批事项,实行费用包干,政府代理、“一站式”办理制和集中审批的办法。凸显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特色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角山乡小城镇建设要按照“衡阳市的菜篮子,石鼓区的后花园”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生产,建设好角山乡农产品交易市场,狠抓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贮藏、包装;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格局。同时,结合蔬菜种植在抓好休闲农业,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积聚人气。充分利用角山乡地处城郊结合部、无工业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投资者,将之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小城镇。

2022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为有效推进梁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各项工程进度,尽快展现梁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目标。5月15日,梁集镇人大组织了人大代表对梁集镇小城镇规划进行了调研和视察,并召开了座谈会。

一、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形成原因。

1、现有规划已经严重不适应梁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出现千户万面的现象,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梁集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居住的相对分散,电网、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

3、粗放建设,房地产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建房,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纵观全国,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发展住宅小区的局面,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二、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座谈会上代表们指出:

1、新农村与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

当前梁集镇新农村安置点选择在刘场组睢魏路以西,既建设了新农村,又壮大了小城镇建设。建设后无论是逢集还是平时,给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机实行了新农村与小城镇的结合。梁集镇是县城的后花园,北边是同益农业示范已初具规模,梁集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引用自我摸出的拆迁置换的成功模式,同时要有所创新,改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农村的基础设施药尽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农户拆迁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小城镇商贸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宁江工业园和农业园的划出 ,使梁集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厂落户梁集,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镇。同时还要发展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频繁,一方面繁荣了小城镇的商贸,另一方面又会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

首先,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梁集应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城镇布局规划、建筑风格、颜色基调等方面都要协调好。

其次,还要加大对道路、电网、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到梁集来投资开发,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区,成为梁集的标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环境。

4、新农村与省级现代农业综合项目密切结合起来。

首先梁集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进行土地综合治理,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行,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使徐州同益农业项目成为省内一流,领跑江苏的示范项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功能定位于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及循环的现代农业。重点在于发展蔬菜种植和果蔬深加工。

其次,要发挥项目区的效益,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实行以土地招商,积极吸引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精品区建立基地。要完善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硬化、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标准。目前离项目区总体的规划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我们开动脑筋,一方面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当地种植大户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使新农村的农民一部分在产业化企业就近打工,另一部分放下包袱外出打工,农民逐渐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加上田租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比以前就大有增加,真正实现富裕农民。

通过调研后代表们认为,当前梁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带动梁集经济发展的两根纽带,是发展梁集镇的经济面脉。镇政府一定要紧紧把握时机,顺势发展,寻求机遇、谋划长远发展。最后,人大代表指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梁集镇小城镇建设面貌。做大做强徐州同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围绕小城镇建设,实现土地合理流转,立足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化,真正让新农村住户过上城镇化的生活,不再有后顾之忧。

第14篇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居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灸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筐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范文

第15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xx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坝黄镇、万山镇、太平镇、田坪镇、大龙镇、中坝镇、本庄镇、木黄镇、塘头镇、合兴镇、煎茶镇、洪渡镇、官舟镇、寨英镇、孟溪镇、盘石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大龙镇、木黄镇、煎茶镇、塘头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2214.61km2,总人口为548152人,人口密度为247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41.43km2,总人口为215059人,人口密度为5191人/km2,城镇化率为39.23%;xx年社会生产总值40.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坝黄镇、田坪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塘头镇、本庄镇、煎茶镇、合兴镇、官舟镇、孟溪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洪渡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 、“8+3” 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101.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1000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800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塘头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500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本庄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xx亩以上。盘石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9.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160多家,实现产值112.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12.8亿元。田坪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xx年、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xx﹞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山西省灵石、襄垣、武乡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2023年城镇调研报告(15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城镇化新市”的安排部署,为科学编制我县“xx”发展规划,县政府根据县委关于“xx”规划编制课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抽调专人组成调研组,集中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在对我县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我县“xx”期间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城镇化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城镇范文

  • 城镇化调研报告(5篇)
  • 城镇化调研报告(5篇)100人关注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镇化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 ...[更多]

  •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2篇)
  •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2篇)97人关注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 ...[更多]

  •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3篇)
  •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13篇)96人关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 ...[更多]

  •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
  •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95人关注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XX年 ...[更多]

  • 小城镇调研报告(15篇)
  • 小城镇调研报告(15篇)94人关注

    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 ...[更多]

  • 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
  • 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91人关注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一个小城镇可以 ...[更多]

  • 城镇调研报告(15篇)
  • 城镇调研报告(15篇)85人关注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 ...[更多]

  • 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15篇)
  • 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15篇)72人关注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 ...[更多]

  • 城镇居民医疗调研报告(3篇)
  • 城镇居民医疗调研报告(3篇)69人关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医疗保障工作来说,更应该以人为本,建立适合于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城市居民医保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是解决居民 ...[更多]

  • 2023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
  • 2023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篇)67人关注

    小城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本文将介绍2023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023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 ...[更多]

调研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