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调研报告结尾1000字
调研报告结尾
围绕工作思路,狠抓教师的观念转变,树立质量求发展的信心,增强质量意识;狠抓作风的转变,增强敬业、奉献精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狠抓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到统一思想,团结协作,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提高师德。
大局意识差,敬业不强,“圈内斗是师德师风最突出的问题。要改变现有的现状,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引导。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加强师德教育培训,树身边典型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让正气得以褒扬,邪气受到遏制,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专业技术强、勇于负责、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使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不搞形式,对调研中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要求各学校负责人要负起落实责任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落实整改,对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要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4、健全制度落实管理
坚持管理育人,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废除或修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依规治校治教。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做到依规管理,管理规范,确保学校和谐发展。
5、扎实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把学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法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落实课程计划的力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关系,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
(2)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和重视每一个教育对象,统筹兼顾,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让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合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新课堂的教学要求。
(3)抓校本教研,走科研兴校之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坚持把加强校培训和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发展的立校之本,兴校之源。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和校外交流学习,扎实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研讨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教学法质量的提升。
分水中心完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领导小组
第二篇 纪委对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调研报告3100字
近年来,由于土地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成为各地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主要因素,为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时化解矛盾,我们成立调研组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因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补偿款分配、土地开发整理占地导致土地不均引发纠纷。2023年,我县该类纠纷引发集体访36起,占土地集体访总量的30%。如威乌高速公路建设占用我县4个乡镇37个村的2553。42亩土地,群众在分配占地款和进行土地调整时意见不一;2023年部分乡镇因土地开发整理占用土地,部分被占地群众对土地调整方案不认可。
(二)村干部超标准预留机动地、暗箱操作发包土地引发纠纷。该类纠纷引发集体访20起,占土地集体访总量的16、6%。村干部为化解村内不良债务或谋取利益,通过保留“责任田”、多留“机动地”、非法收回农户承包地高价发包引发纠纷。
(三)因群众要求收回未到期的承包地和承包地到期不能按时收回引发纠纷。该类纠纷引发集体访10起,占土地集体访总量的8、4%。一是前几年村委会发包出去的土地,承包期限较长尚未到期,但群众认为原发包程序不规范,现要求收回;二是我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为鼓励发展大棚、林果、桑园等而搭配的粮田,现群众要求收回;三是部分群众原来种植“三高农业”作物所承包的土地,虽承包期限较长,但大多已改变原合同规定种植种类,群众要求收回;四是前些年经村委会同意,群众自己投资开发的荒碱地,大多没有书面合同,群众要求无偿收回但种植户以已有投入为由拒不交出;五是承包地到期,但因承包户与村集体之间存在债务关系等原因拒不交出,而群众强烈要求收回。
(四)因土地权属不清、界线不明引发纠纷。该类纠纷引发集体访12起,占土地集体访总量的10%。主要表现在村与村之间因土地权属不清和村内队与队之间因界线不明引发的纠纷。明集乡南王参一村、二村存在争议地84、5亩,此地1965年时边界清晰,权属明确,自1989年后,由于南二村群众搞荒碱地开发,又把争议地分给群众耕种,到2003年南一村群众为灌溉、排涝挖沟到争议地时遭到南二村村民的阻拦,发生纠纷,南一村群众上访不止。最后经调查组调查,本着尊重历史、注重证据、维护稳定的原则,妥善处理。
(五)因非农业户口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出嫁妇女要求分配土地引发纠纷。该类纠纷引发集体访5起,占土地集体访总量的4、1%。不少村前几年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每3至5年大规模调整一次土地时,将“买”成非农业户口的人员、考上学的大中专学生、已出嫁的妇女的土地收回调整给新增人口,该类人员现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要求分配土地,但无地可调或虽能分配土地但多数群众不同意。
二、导致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土地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是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国家推行“两田制”,即实行“责任田”和“口粮田”两种承包方式,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开始对“两田制”进行清理纠正,但因部分村的“责任田”未到期,纠正“两田制”不彻底,延续至今,仍有少数村存在“两田制”,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产生矛盾。二是近年来,我县没有严格执行新的土地政策,及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搭配给农户的粮田和改变种植作物种类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清理,导致土地严重不均,引发纠纷。三是村干部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认识不到位,擅自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四是我县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贯彻不到位,许多村走了过场,有的甚至闭门造车,与实际严重脱节,致使我县在土地承包政策的具体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五是2023、2023年我县组织的集中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规范完善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措施办法,因个别基层班子较弱的村没有落实到位。
(二)农村土地承包缺乏必要监督。一是村干部不履行民主议事程序擅自对外发包土地,一次性收取多年承包费,透明度低,损害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二是承包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善,给村民、村干部和承包者留下了矛盾隐患;三是果园、林地在承包经营期间因管理不善,出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四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因村委会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老班子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否认原合同的法律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五是以倒包土地为业的人员,承包村集体土地后,层层转包或一地多包,从中非法渔利导致纠纷。
(三)土地权属不清。因权属问题出现纠纷的土地有:一是自六十年代初,一直由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北洼地;二是昔日的荒碱地、坡地等;三是离村较远的荒碱地、撂荒地、插花地等;四是群众耕种的国有土地;五是成方连片开发整理前没有明确土地权属的土地。处理该类纠纷时,因存在土地详查资料与实际种植现状不符、缺乏有力证据、土地登记确权手续不完善等因素,处理难度较大。
(四)占地赔偿不规范。近年来,因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油田开发、经济园区项目建设等需要,占用了大量农村集体土地,因土地补偿标准低、赔偿款到位不及时、分配不合理、失地群众得不到妥善安置等因素,引发了许多较大规模的上访。
三、解决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落实力度。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税费改革、合同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认识。在党校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对村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或组织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巡回宣讲活动。二是循序渐进,彻底整改,全面落实国家土地政策。严格把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山东省《实施办法》的政策界限,积极稳妥地做好规范和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彻底清除矛盾隐患,从根本上理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二)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群众反映土地问题往往与村财务、村干部作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了问题的处理难度。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级班子建设作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来抓,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选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党性强、德才兼备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那些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及时调整和更换。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村班子的领导和监督,一旦发现干部有问题,该教育的要及时教育,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策,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要指导帮助各行政村依法选举产生村民代表,对农村土地承包等村级事务实行村民代表议决制度,履行民主程序,规范土地承包行为。农村确需进行土地“小调整”的,在做到“五公开”(即上级政策公开、村级土地核实的底子公开、土地承包方案公开、划分地块等级公开、土地归户注册公开)的基础上,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履行报批程序后方可实施,对个别村干部不经批准擅自进行土地调整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严格落实农村合同乡镇监管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合同的管理,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台账,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合同的签订、登记、鉴证和档案管理工作。严格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并监督合同的实施,防止出现虚假合同、侵权合同和暗箱合同,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依法确权,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对容易引发权属纠纷的土地,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依法予以勘界确权,明确土地权属,完善土地登记确权手续,彻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五)严格依法行政。一是要求各部门、单位依法行政,不制造新的问题,留有余患,及时化解矛盾,处理遗留问题。二是对信访问题依法处理。应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对一些无取闹,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件要严格依法处理,决不姑息养奸,一味纵容。更不能为求得一时的安定,不讲原则,随意承诺和让步,纵容、包庇违法信访。
第三篇 粮食局粮油实物帮困调研报告3350字
市粮食局
为落实李源朝书记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及“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江苏每个城乡居民都有饭吃”的要求,__市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进社区、访百姓、听诉求,探寻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之策,粮食局等部门开展了“粮油实物帮困”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
一、低保户粮油支出现状
今年3月,__市粮食局机关干部分成15个小组,由社区干部引路,先后走访了泓运园、小石桥、曙光、虹桥和永兴等社区51户低保家庭,调查了解粮油供应现状、价格波动对低保困难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庭支出中有无挤占粮油支出问题,以及低保家庭对购买粮油食品的愿望。走访中了解到,低保户致贫原因中,有12%的家庭是因为残疾劳动能力低,有30%的家庭是因为下岗失业无收入来源,有29%的家庭是因为有重症或慢性病人常年看病吃药,有15%的家庭是因为单亲抚养在校生,有14%的家庭是其它一些原因,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确实都是由于存在自身无力克服的困难而陷入贫困的。政府发放的低保金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但这是在最大限度降低生活必须开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
举三个实例:№1,新桥新村20幢308室周强,今年46岁,腿有残疾,无业,爱人打临工,每月收入500元,孩子上小学,政府每月补贴300元。为了节省开支,孩子平时在奶奶家吃饭,遇到学校要缴一些费用,当月开支就更显拮据。管道煤气早已到户,但无钱开通,家里没有安装电话。№2,鸿运园新村3幢203室顾德祥,四年前丧偶,儿子在宿迁读大三,他家煮着一锅粥,三顿都喝粥。他坦言,这样省也是没办法,他患有高血压,打不了工,每月除了政府270元低保金外,就没有其他收入,而每月的开销则很紧:吃药要100元,儿子上学靠贷款,欠下一屁股债,现在每月还要挤出50元补贴儿子,粮油涨价,煤气自来水也在涨,生活成本突然增大了,只有肚子受点委屈。№3,新桥新村34幢403室丛小军,夫妇二人身体都不好,煎中药还用煤球炉,电视机坏了,三年无钱买新的,还是女儿十岁生日时外婆买了一台电视机作为生日礼物,全家才又看上了电视。
粮油价格小幅波动,食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对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他们也并不在意,但对低保困难家庭来说,粮油等食品涨价的支出挤占了他们本来就很紧张的开支,对他们的温饱问题是有影响的。据调查统计,低保户居民的粮食消费数量高于其他居民消费量约50%左右,这是因为他们的饮食结构以粗茶淡饭为主,比较单调,每月的粮油开支约占家庭开支的25%左右,再加上必要的调味品及简单的荤蔬菜等,基本的食物支出约占家庭支出的50%左右,按照恩格尔系数判断,为勉强维持生活的家庭。所以他们对这方面的价格波动是非常敏感的,调查中他们反映,有的买粮不敢进超市,图便宜专挑个体粮贩买粮;有的不用煤气做菜,改用电饭煲打边炉;有的不买费水洗的菜,改吃较干净的罗卜白菜。调查数据统计,六成低保困难家庭希望政府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地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发放粮油优惠供应证,确保基本生活无忧。
二、国内“粮油实物帮困”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政府从1995年起实行实物帮困,建立了由民政、粮食、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协调磋商机制,民政负责发卡、粮食负责供应、财政负责资金,定期开会协商帮困供应有关问题。将低保户中70岁以上老人、大重病、残疾等七种对象列为帮困对象,每人发放一张“绿”卡——粮油供应卡,凭“绿”卡按月到指定粮店剪号供应20斤大米、1斤食油、1斤白糖。资金来源由市、区财政各半承担。十多年来,实物帮困措施不断推进和充实完善,并创新供应服务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供应链的社会化、专业化。实物供应量一直没有变化,货币标准根据物价变化情况已由当初的每人每月15元,逐渐调整至现在的每人每月45元。多数区在市标准基础上还增加了金额,如黄浦区提了40元,达到每人每月85元。上海充分发挥粮食部门主渠道作用,对帮困对象实行“低保粮”制度,确保了广大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老牌样板工程。十几年来,尽管上海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粮油实物帮困制度没有因为经济发展物质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放弃,相反,不断完善坚持至今,说明了这项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的。
三、对“粮油实物帮困”做法的分析
1、优越性
实物帮困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经济发达城市普遍重视这一做法,其好处概括起来:
一是有利于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确保每个居民都有饭吃,确保一部分在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家庭不因各种原因而降低生活水平,使他们在“吃饱肚子”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犯愁,对这部分 “弱中之弱”对象采取“粮油实物帮困”方式,能加大救助帮困的力度,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得到基本的口粮保障,这种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结构、彰显和谐。
二是有利于创新分类救助形式。低保户虽然都很困难,但他们中仍有程度轻重之分。对于大多数低保户来讲,由于有了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而低保户中的特困家庭过于弱势,无力抵挡生活变故、物价波动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冲击,所以他们的生存状况往往最糟糕。粮油实物帮困是政府对低保户中老弱病残人员“政策倾斜”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分类救助的一项重要形式,是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能体现“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是有利于体现党委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以粮油实物济困为基本功能、以“绿卡”为兑换凭证,面对属地(一般以街道为单元)困难群体进行一线帮困,这种送爱心行动虽然做法传统,数额不大、相对繁琐,但看得见、摸得着,既实际又形象,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特殊困难群体饭碗的关注,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手拉手、心贴心的效果,可以达到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的功效,可以收到“贫者有米下锅、温暖众心”的辐射效应,比简单增发几十元钱意义大得多。同时,这种扶贫济困的制度性建设较之社会公众、慈善机构的献爱心活动显得更稳定可靠,更充满人文关怀,更能体现责任政府的形象。
2、可行性
一是政府各部门有帮困的共识。从上海市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党委政府层面,供应商层面,还是接受帮助层面,都认同这一做法,它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关心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老牌样板工程,据悉已经中断粮油实物帮困做法的大中城市也正在着手恢复这一做法。从我市走访低保户看,有六成对象要求政府发放粮油优惠供应证。
二是政府财力负担不重。根据调查摸底,低保户中七类困难人员约占低保人员25%—30%。__市约有此类人员5000人左右,如果按每月20斤米、1斤油的实物量,按现行市场价,每人月需40元、年需480元,全市共需264万元,市和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各地每年只需40万元不到。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三是有实施“粮油实物帮困”的基本条件。有成熟的优抚和低保工作经验;粮油实物帮困对象政策扛子清晰,便于界定;街道、社区工作机构已成网络,便于开展此项工作;粮食部门对粮油指定供应熟门熟路;通过几年创建“五放心粮店”,门店数量多、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现成的网点可利用。
四、对实行“粮油实物帮困”的几点建议
“粮油实物帮困”是党委政府能为低保特困家庭所做的又一件实事好事,深得民心,应推广实行,工作思路可确定为“政府主导、部门运作、社会参与、对象受益”,实行企业化管理,树立清晰的成本概念,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
1、成立由民政、粮食、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帮困粮油指定供应”协调机制,明确分工负责制。
2、参照上海市做法,可对低保户中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长期患病人员、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员等七种对象实行帮困粮油指定供应。
3、“粮油实物帮困”条件可定为:凡具有市区非农业户口、已享受低保待遇且符合七种情况之一的城镇居民,都可以人为单位申请,从民政部门领取粮油供应帮困卡,每月凭卡到指定的供应点选购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帮困卡实行每人一卡,每人每月一票,当月一次性使用,每票可抵偿40元使用。
4、帮困粮油资金来源:市及县(市、区)分别负担,市区由市财政解决50%,各区解决50%;各县(市)由县(市)财政自行解决。
5、帮困粮油供应点,由“五放心粮店”负责供应,如网点不足,可公开招标部分加盟店,做到合理布局,优化服务,便于监督。
第四篇 区镇街简政扩权的调研报告9300字
区镇街简政扩权的调研报告
镇街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层面,在统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渝北区审时度势,多次简政放权,使镇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镇街在履职中仍然受到条块关系不顺、“人、事、财”不匹配,“责、权、利”不一致等体制性束缚。我区要实现镇街区域经济大发展,城乡管理和服务水平大提升,需要进一步简政扩权。
一、15年来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状况
渝北区简政扩权,始于1993年的撤区并乡建镇。
(一)镇街建制设置演变
1、乡镇建制调整: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1993年12月前,原江北县设有13个区和77个乡镇。当年底,原江北县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撤销了13个区公所,将原有77个乡镇合并为46个乡镇(29个镇、17个乡)。这次改革精减了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的区公所,减少了管理层次,扩大了乡镇管理规模。1994年12月撤销江北县建立渝北区时,从原江北县划出11个乡镇交北碚区、江北区管辖(北碚区6镇2乡,江北区2镇1乡),渝北区辖原江北县35个乡镇(21个镇、14个乡)。XX年,渝北区将人和等4个镇委托给新成立的重庆北部新区管理,同时,撤销两路、龙溪、回兴镇建立街道,渝北区直接管辖28个乡镇(24个镇,4个乡)。XX年对乡镇建制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将28个乡镇整合为20个镇(撤销4个镇、4个乡),镇域规模进一步扩大。XX年12月再次调整镇域规模,撤销9个镇,除悦来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外,渝北区现辖11个镇。经过乡镇的多次精减合并,幅员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有7个镇,80-100平方公里3个镇, 80平方公里以下1个镇。通过建制调整,使镇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街道创设与调整:数量增多,面积缩小
XX年,渝北区根据城区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撤销两路镇、龙溪镇、回兴镇后创设了双凤桥、双龙湖、龙溪、回兴4个街道办事处。XX年,将龙溪街道办事处分设为龙溪、龙山、龙塔3个街道办事处。XX年,撤销悦来镇建立悦来街道办事处。渝北区目前直接管辖的7个街道办事处,承担着准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乡镇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1、乡镇内部机构的演变
1993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按人口和幅员面积将乡镇划分为三类。三类乡仅设党政办公室。二类镇设有党政办、社事办、农业办、乡镇企业办4个办事机构。一类镇在二类镇基础上增设了国土村建办和财经贸办。XX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一类镇设党政办、社事办(挂人口与计生办牌子)、农业办(挂安监办牌子)、社会治安综治办、国土村建办5个办事机构,财政所不占机构编制;二类乡镇设党政办(挂社会治安综治办牌子)、社事办(挂人口与计生办牌子)、农业办(挂安监办牌子)。3个移民乡镇增设移民办。XX年乡镇建制调整时,对乡镇内设机构作了微调,将农业办更名为经济发展办。社会治安综治办与安监办、司法所合署办公,将党政办的信访、稳定及农业办安全生产职能划入该办。撤销国土村建办、行政职能划入经发办。XX年乡镇综合体制改革,镇政府内设机构主要在名称上进行规范,特大镇和较大镇均设党政办、社会事务办(挂人口与计生办、民政办牌子)、经济发展办、社会治安综治办(挂安监办牌子)。7个特大镇多设一个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XX年乡镇建制再次调整时,所有镇均设置了
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
2、乡镇事业单位设置
1993年底,各乡镇设有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水利水保站等7个事业单位。1995年,除两路、龙安等6个乡镇外,其余乡镇设立了计生站。1996年龙兴等5个镇设立了水产站。1997年至XX年,洛碛等7个镇相继组建了环保站。在XX年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设置了农综站、林业站、统计与农经站、文化广播站、村建所、国土所6个事业单位。XX年对事业单位作了小调整,撤销了石坪等5个林业站,各镇设置了市政环卫所。XX年洛碛等5个镇增设了航管站,统景、洛碛增设了社保所和环保站。XX年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各镇设置的事业单位统一为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社保所、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
3、乡镇机构放收状况
1993年以前,原区公所和乡镇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编制部门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1994年1月,原江北县委将县级部门管理的文化站、乡镇企业办公室、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农经站、司法助理员等人财物下放给乡镇管理。当时明确为双重管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有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法庭、派出所、国土所、村建所、房管所、医院、计生站、环卫所、交管站、船管站、码管站、航管站、畜牧兽医站。1997年,渝北区委将除龙溪、两路、人和以外的财税所、国土所、村建所的人、财、物下放给乡镇管理,将所有乡镇的教办室、中小学校(不含区教委直属中小学)下放到乡镇管理。XX年,除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外,乡镇国土所被上收区国土分局直管;中小学、司法所被收到区级业务部门主管,这一轮体制上划风潮,引起了乡镇较大反弹。
(三)街道机构设置与调整
XX年成立4个街道办事处时,内设办事机构为党政办、社会治安综治办、城市管理科、经济发展科、社会事务管理科、财税科。XX年将党政办调整为综合科,内设机构与特大镇完全一样。XX年建立街道时,仍按原有镇事业单位设置。在XX年机构改革中,街道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统计与农业经济管理站、文化广播站、农业综合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双凤桥、双龙湖、回兴设林业站,龙溪设人口与计生服务站。XX年撤销回兴、双龙湖林业站。XX年在4个街道增设了社保所,4个街道的环保站收归区环保局直管。XX年综合体制改革时,街道统一设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社保所等4-5个事业单位,双凤桥、双龙湖设农业服务中心,回兴、龙溪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双凤桥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龙溪和回兴街道市政环卫管理体制上划给区市政委管理。各街道的司法所、中小学校上划区级业务部门主管。
(四)主管部门直管机构设置现状
截止XX年3月底,主管部门在各镇街设有派出所、卫生院、教管中心、中小学校、司法所、畜牧兽医站、市政综合执法大队。按片区设立的机构有7个部门。一是区房管局设有龙溪、双龙湖、双凤桥、茨竹、兴隆、石船、洛碛、统景、龙兴9个地区房管所。二是国土分局设有龙溪、双龙湖、双凤桥、回兴、兴隆、茨竹、大湾、古路、石船、龙兴、统景、大盛、洛碛13个国土所。三是区工商分局设有龙溪、加州、两路、双龙湖、机场、沙坪、木耳、茨竹、统景、洛碛、石船11个工商所。四是地税局设有一所、二所、三所、龙溪、龙山、龙塔、石船、空港园区8个地税所。五是国税局设有龙溪、加州、石船、空港开发区和一所、二所、三所7个片区国税所。六是区法院设有茨竹、统景、洛碛3个法庭。七是区交警支队设有龙溪、龙山、石船、兴隆、两路5个交警大队。根据管理
特殊需要设立派出机构的部门3个。区环保局设有两路、龙溪两个城区环保站。区市政委设有龙溪、回兴两
个环卫所。区交委所属部门设有石船、洛碛交管站,洛碛航管站和花石沟、玉峰山超检站。
二、渝北区历次向镇街扩权概况
(一)1994年:划定乡镇机构和人员管理权限
1994年1月,与撤区并乡建镇改革配套,原江北县委决定将县级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律下放到乡镇管理。一是双重领导。当时实行双重领导,以县级部门为主管理的有工商、税务、财政、法庭、派出所、国土所、村镇建设所。二是放给乡镇。将司法、计生、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蚕桑站、果经站等事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实体及人员,一律下放乡镇管理。三是维持原状。医院、计生服务站、环卫站、房管站、交管站、船管站、航管站、码管站的人、财、物仍由县级主管部门管理。四是共同管理。除原各区中学由县教委管理外,中小学由乡镇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干部任免按原体制。乡镇水厂(除城乡委管理以外)由主管局和乡镇共同管理,以乡镇为主。设在乡镇的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信用社实行双重管理,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人事、业务管理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五是党务管理。县级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法庭、原各区中学外)党的关系由乡镇党委管理,党支部书记的任免应主动征求主管局的意见。六是人事管理。乡镇党委负责乡镇事业服务机构负责人任免和一般干部管理。
(二)1997年:下放权力分级管理
1997年9月,区委发出渝北委发[1997]21号文件,主要向乡镇下放了两大权力。
1、下放人事任免权
一是将区委组织部任免管理的乡镇内设的六个办公室和群团组织负责人,下放给乡镇党委任免管理。二是明确除龙溪、人和、两路镇维持原管理体制外,其余乡镇的财税所、村建所、国土所负责人下放给乡镇党委任免,实行乡镇和区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乡镇在任免前,应征求区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再办理任免手续。如分歧意见较大,报区委组织部协调解决。三是乡镇教办室主任及乡镇中小学正副校长实行双重管理,乡镇在任免教办室主任及中小学正副校长之前,应征求区教委同意后再办理任免手续。如分歧意见较大,报区委宣传部协调解决。四是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制范围内,乡镇有权对所属干部、职工在行政、事业编制之间换岗安排,但对事业人员转编到行政的,应报区编办核编同意后,再报区人事局研究办理。五是设在乡镇的派出所、法庭、工商所、房管所、环卫站、供销社、粮站的正副职领导,各主管部门在任免之
前,应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再研究办理。
2、下放项目审批权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乡镇自行平衡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除特种项目外),由乡镇自行组织项目论证和审批,并及时报区计委、环保局及有关部门备案。
(三)XX年:进一步调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XX年1月,区委、区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的意见》(渝北委发[XX]1号),涉及放给镇街的干部管理权限有以下几项。一是将区委组织部对街道二级班子的任免权下放给街道党工委。二是区委组织部不再审批乡镇、街道人武部副部长和专职人民武装干事,人武部副部长由区人武部和镇街共同提名、共同考察,区人武部任命,专职人武干部由区人武部和镇街共同协商,镇街审批,区人武部任命。三是对镇街教办室副主任、所属中学副校长、中小学正副书记、成人文化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街道国土所和村建所负责人、乡镇城管中队负责人、街道财税科(所)负责人、镇街农技推广部门和计生办主要负责人等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权进行了调整下放,增大了镇街对这些干部的管理权限。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区级主管部门的权力逐步强化,镇街在双重管理中角色尴尬。如XX年将以镇管理为主的房管所、卫生院、中小学的机构和人员上收为以部门管理为主,镇仅剩下“监督”权。同时,镇街的预算内资金使用权、国有资产管理权、融资贷款权、临时人员聘用权、工作激励权、零星树木采伐审批权、小二型水库所有权、娱乐场所监管执法权、建设安全过程监督权、非法渔业船舶和非法采矿取缔权等一些基本权项逐步上收,镇街在责任日趋加重的形势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遭到了削弱。
(四)XX年:开展委托执法试点
XX年,渝北区在兴隆镇、玉峰山镇开展了委托执法试点工作,委托执法涉及7个部门24项执法权项,并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当前镇街简政扩权的主要屏障
(一)取向不明,镇街角色难定位
镇政府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法律赋予了七项职能。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了三项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化,镇街在改革中正面临着“强化”与“弱化”的抉择。浙江等省推行“强镇扩权”改革,增强了镇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按照几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的思路,也有一些地方加速弱化乡镇政府职能。1995年,上海市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在扩大街道规模基础上,将权力重心下移至街道,街道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准政府功能获得了巨大成功。南京等地也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试点,弱化街道职能和权力正在成为改革的另一种取向。由于镇街“强化”与“弱化”改革取向的不确定性,实践正在颠覆镇街的原有法律定位。由此而成的区和镇街权责不清、职能错位,使镇街简政扩权面临艰难选择。
(二)“条块”分割,体制坚冰难打破
政府职能行使的前提和基础是权力。不同的“条块”权限划分必然产生
不同的动力机制。目前,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从立法体制到执法体制,从执政理念到执政行为,权力分配的天平总是倾斜于“条条”。在“条条”主导下的“条块”分割,其结果是部门上划、权限上收、责任下放。市、区职能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不断切割着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权力。镇街面对现行的人、事、财“谁主管谁负责”,做事担责“属地管理”原则的管理体制,充满了苦恼与无奈。
(三)权责错位,行政能力难保证
“条块”分割,必然形成“人、事、财”不匹配,“权、责、利”不对等状况。目前,镇街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责任人”、众多“责任书”和“一票否决”的责任压力,却在行政管理方面缺少行政处罚权,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建设方面缺少规划权和建设管理权,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上缺少融资贷款权,在安全稳定方面缺少监管执法权,在分配方面缺少激励调控权,等等。在压力型管理体制下,镇街不得不无条件地承担着太多上级政府压下来的任务。权力缺位、责任越位,镇街缺乏应有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镇街对简政扩权的迫切期盼
(一)清理界定:确保镇街职责归位
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上级政府及区级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能职责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执法谁负责”等原则,科学界定上级政府、区级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镇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权责关系,避免滥用“属地管理”原则和“目标责任书”,将区级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和责任下沉到镇街,确保镇街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
不缺位、不越位、能归位,真正负起本区域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
(二)机构放收:凸显科学实效宗旨
XX年以来,设在镇街的教育、国土、司法等多个部门管理权限上收,加之过去上收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部门,镇街履行职能的基本权力已掌握在上级主管部门,镇街领导尽管投放大量精力对其“协调”,最终难以实现“统筹”。为此,多数镇街盼望以“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培育壮大镇街区域经济,促进镇街社会和谐”为出发点,上级的直管部门设置应实行“一镇一所”,并坚
持“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将区级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一律下放给镇街管理。少数镇街认为现在已上划的职能部门,有的工作已步入正轨,有的上划时间并不长,建议维持现状,以维护区委、区政府决策的严肃性。
(三)双重管理:名实相符必须到位
目前,垂直机构双重管理工作很不平衡。镇街对一些直管部门的领导、管理、监督难以到位,对其负责人的任免、交流、考核难以协管。镇街期盼相关部门细化镇街直管部门“双重管理”办法,凡直管部门的党团关系应实行属地管理,其负责人的任免、交流应征得镇街党(工)委同意,主管部门对派驻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应征求镇街意见,赋予镇街对直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履职情况评议权。
(四)行政审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建设项目审批的部门太多,一个项目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道程序,待审批手续办完,市场形势已时过境迁。镇街建议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项目,凡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也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审批,应实行“见章盖章”和“备案制”。对农村公路、小城镇建设项目,在资金下达前已有区级部门多次审查,不必再多次进行项目会审。城镇规划区外的小型项目建设涉及的规划定点、建设许可、质量监督等审批事项,相关主管部门可下放或委托镇街负责。不需区级财政补助投资额在50万元以内的建设项目,可下放给镇街会审。物业公司年审、社区医疗服务站(室、点)的审批及年审,占道开挖、停(洗)车场及广告牌(栏)设置的审批,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应签署审核意见。赋予镇政府婚姻登记权、零星树木采伐审批权。
(五)行政执法:“看得见”与“管得着”结合
镇街行政执法管理项目繁多,点多面广线长,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区级执法部门人少事多,鞭长莫及。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已成为我区行政执法的常态。镇街建议按照依法行政、权责一致原则,适当下放执法权,实现行政执法权与行政执法责任有机统一。目前,可向镇街下放或委托规划、建设等违章处罚权和安全监督处罚权,矿山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罚权,道路交通安全处罚权,文化监管执法权,劳动监督执法权等。
(六)事权下沉:权责对等切勿简单化
近年来,社区居委会已承担了22个职能部门的40余项工作,供销社、二轻企业、物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事权也放给了镇街。区级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将一些由自己承担的责任下沉到了基层,相反,相关权力却未随之下放。将困难和矛盾、麻烦和责任简单化地放给基层,镇街希望这种现象不能再出现。
(七)财政体制:激活镇街发展积极性
目前,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解除了镇政府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但奖惩激励机制乏力,难以真正调动镇街抓发展、促增收的积极性。有的镇建议兑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政策承诺;扩大镇级分享税种,提高税率分配比例;科学安排区内项目资金;委托镇街对辖区内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加大单项工作考核和奖励力度。
五、新一轮镇街简政扩权的建议
(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简政扩权,实质是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下放及利益的下倾。没有上级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不仅政难“简”权难“扩”,反而可能一有机会就强化上级政府控制权。只有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形成镇街简政扩权的共识,才有可能聚汇合力,主动放权。在简政扩权的认识上,应重点解决镇街职能是强化还是弱化,有无必要增强镇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问题;区和镇街两级管理层面,如何实现“人、事、财”,“权、责、利”相统一,如何正确处理“主管负责”与“属地管理”关系,以及“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如果在这些根本问题上达
不成共识,在当前这种状态下,渝北区镇街简政扩权的构想便难以梦想成真。
(二)明确目的,锁定走向
向镇街简政扩权,目的是增强镇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受权力配置制约,镇街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能力上基本不具备,真正能够履行的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镇街简政扩权,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在有利于镇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下功夫,镇街也应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和搞好公共服务切实转变职能。
(三)遵循原则,理性扩权
要防止镇街简政扩权出现急躁、盲目、简单化现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行政原则。镇街简政扩权应与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要“简”之合理、“扩”之有据,按法定程序运作。二是开拓创新原则。简政扩权要按照党的__届二中全会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坚持从渝北区镇街的实际出发,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柜架下有所突破。三是权责统一原则。按照“人、事、财”匹配,“权、责、利”统一的要求,尽可能理顺区政府和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与镇街的关系。四是循序渐进原则。简政扩权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气候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依条件成熟度作决策,不可一步到位。五是镇街区别原则。镇与街分属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方式有较大区别,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半径直达程度也不同,镇街简政扩权,不可一刀切,不宜搞一个模式。
(四)方案择优,贵在可行
根据党的__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以及正在推行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背景,渝北区镇街简政扩权可考虑以下三套方案。
1、及时还权、适当扩权(小方案)
鉴于全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即,可在不清理区政府及市、区主管部门与镇街职能,不理顺“条块”关系,维护区委、区政府上划机构决策严肃性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还权。由组织部门牵头,按照“双重领导”、“双重管理”规定,对镇街垂直管理部门的主管和协管关系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双重领导”、“双重管理”越位和缺位原因,完善其干部任免、人员调配、评议考核、事权责任、经费保障、党团关系等管理办法,并确保及时到位和长期坚持。此外,对过去长期由镇街行使的单项工作激励权、预算内资金自主支配权等,清理后还权于镇街。二是扩权。由区行管办牵头,行政审批主管部门配合,对镇街为民服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对可以委托镇街的事项,全部委托镇街审批,上级行政审批部门在镇街的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由区法制办牵头,行政执法主管部门配合,对现行
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可以委托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相应执法权,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将这部分执法权委托给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财政局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费随事走”要求,进一步扩大镇街对财政资金的调控权;对镇街区域内
的国有资产,可原则上委托镇街管理。根据实际,将人事干部由区委组织部任免下放给镇街任免管理。
2、适度简政、深化扩权(中方案)
在区和镇街管理职能不作全面清理和界定的前提下,在简政扩权小方案基础上,司法所、中小学校、畜牧兽医站等下划镇街管理;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与卫生院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允许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允许镇政府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小城镇落户就业。整合财政各类专项资金,采取竞标方式向镇街进行重点投入。将主管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纳入镇街考核体系。
3、深化改革、强化镇街(大方案)
在前两个方案基础上,按照上级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和镇街机构改革部署,全面清理界定区和镇街的职责与权限,按照“人、事、财”,“权、责、利”一致原则和“看得见的必须管”,以及“依法下放、能放必放”等要求,全面下放主管部门派驻镇街机构的管理权限,增大委托镇街进行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强度,增强镇街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统筹协调能力。
第三套方案,目前实施的条件暂不成熟。第一、二套方案,实施的条件已完全具备或基本具备。建议区委对所选择的方案作进一步完善后,抓紧实施。
(五)精心运作,务求实效
简政扩权是一项高度敏感的工作,态度必须积极,措施更要稳妥。一是要充分酝酿,反复协商。即使实施小方案,由于与镇街的期盼差距明显,同时也将触动部分区级部门利益,酝酿协商工作需要过细,必须达成完全一致才可决策和实施。二是深入宣传,正确待权。要通过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各方正确待权,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纷争。三是落实责任,及时配套。区委、区政府在作出镇街简政扩权决策后,相关牵头部门或责任单位,应在限期内拿出相关配套方案并尽快付诸实施。四是督办检查、确保到位。简政扩权能否到位,督查督办
是关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进行督办检查,要把向镇街简政扩权事项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是关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进行督办检查,要把向镇街简政扩权事项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是关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进行督办检查,要把向镇街简政扩权事项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是关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进行督办检查,要把向镇街简政扩权事项纳入责任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第五篇 强化学前教育规范化管理调研报告1300字
一、我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者131人,专任教师中专业合格者71人,保育员4人,其他教职人员99人。
(二)数据分析情况
1、县城区幼儿园国有、集体太少,只占13.5%,私人的太多,占86.5%
3、师资队伍与要求差距大。国家规定,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业合格率为80%。我县情况为,专任教师为149人,学历合格的131人,合格率为87.9%,专业合格的71人,合格率只有47.65%,其中,金苗幼儿园3个教师中没有一个专业合格的幼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园条件差
一是所有幼儿园室外活动场所有限,有的甚至没有室外活动场所,只租用了有限的民房。
二是无象样的大型玩具供幼儿玩耍。
三是环境卫生差,安全设施不够,特别是冬季取暖没有空调设备,全部用碳火或电火,安全隐患大。
四是食堂普遍没按营养搭配,购买的点心质量差。
2、师资力量弱
一是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专业合格率与规定相差太大,学历合格率只达87.9%,专业合格率只达47.65%。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的幼儿需求不太相适应,老套的较多。
三是幼师综合素质不高,琴、棋、书、画、歌舞样样行的少。
3、缺乏科学的办园准入机制。如办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配备没有具体量化标准,班额过大和其他办园条件不达标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还有就是缺乏对办园的监督机制。
4、没有科学的收费标准。如达到什么标准收费多少没具体标准。
二、解决问题建议思考
(一)规范办园行为
1、规范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不得对家长有误导作用和与实际不相符的办园行为。
2、严格控制班额,确保教学质量。
3、严格学前教育分支3
机构管理。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须分别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才能设立。
4、加大对非法办园的清理力度。对未取得办园许可而擅自办园招生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司法、物价、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撤销,并给予相应处罚。对于被取消的学前教育机构,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布。
(二)规范管理行为
1、进一步完善实施分类评估制度,并把评估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2、实施类别动态管理制度。对学前教育机构类别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年审复评,对质量提高的要进位进类,质量降低的要降位降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检查、督导和排位排类。
3、严格实行办园准入制度。学前教育机构要实行幼儿园园长、幼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准入制度,要持证上岗。对不适合岗位要求和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4、规范收费管理。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要严格按《收费许可证》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5、加强安全工作。按照健康第一和安全第一的要求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应建立房屋、设施、消防、交通、食品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防止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1、规范兴趣班的管理。在一日活动时间之外举办收费兴趣班,按照规定,本着家长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迫幼儿参加,并向家长公示收费标准。
2、规范课程和教材管理。要按照《幼儿教育指导纲要》选择适宜的教材,要建立符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
3、规范实施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
第六篇 中学调研课题及调研报告5150字
一.班主任访谈材料分析
(1)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第一要求,是学生能否顺利考取理想高中的先决条件。在采访中,当调研组员向老师详细介绍调研课题后,两位受访老师一致认为最影响学生升学心态,决定学生升学与否的因素就是学生的成绩。
(2)在东夏镇调研当地,家庭经济问题较少成为学生升学的绊脚石,据了解,当地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无力上学的学生居少数。大多数家长会不遗余力地供孩子上学。学校老师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动员其升学,仅对部分成绩相对优秀而因家庭困难无力就读的学生家长进行劝说和鼓励。
(3)通过家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少家长对当地网吧对青少年的残害感到忧心忡忡。在采访新智中学的班主任老师时,老师们不时提及这一问题。老师们甚至提出,少数学生还可能用现实的不良手段(如打架)来解决网络中的矛盾问题。由此,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对学生,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人生转折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影响尤为恶劣。
(4)通过采访我们得知这样一个事实,新智中学的老师常以校讯通为渠道向学生家长传递学校相关通知及反映学生在校基本情况。而对于部分长年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这一沟通手段就稍稍降低了其实效性。因此,针对此类家庭,受访老师建议,家长和学生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存在问题
本次调研综合运用了包括派发调查问卷、家访座谈、人物访谈等在内的多种调研手段,顺利获取了多方有效资料。在整理、分析所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对调研事实的基本认识,并加以综合分 析、归纳,予以归因。现总结如下:
(1)学校方面:
关于学生反馈的升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我们了解到,只有1%的学生认为家长观念上不支持,然而却还有10%的同学认为升学最大的障碍来自学校的问题或压力;而对于升学中希望获取的帮助和支持,23%的同学则希望校方能够为他们的升学添砖加瓦。为了河源新智中学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现将相关有待改进的方面分条罗列如下:
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基础。学校的学习环境亟需改善,特别是教室需要安装电扇等。学生们反映,在炎热的夏天,闷热的学习环境十分影响学习效率。
②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工作上,校讯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单方面的反映却使部分学生家长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想法,缺乏沟通主动性。学校在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基本情况之余,应向家长说明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共同做好学生的升学工作。
③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紧抓教学任务,但同时却忽略学生的劳逸结合,学校几乎没有举办集体活动,不利于学生升学压力的释放和缓解。
④位于行政楼的心理咨询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心理咨询缺乏沟通渠道。
(2)老师方面:
a.班主任老师:
①与家长缺乏足够沟通
采访中,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虽然学生居住地离学校很近,但学校老师很少前去家访。家长甚至表示,自己曾两次将手机号码报给班主任老师,但至今仍没能加入校迅通,无法了解孩子的成绩与在校表现情况。此外,对于部分长年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这一沟通手段就稍稍降低了其实效性。针对此类家庭,受访老师建议,家长和学生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同时表明,班主任老师应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很容易对家长及老师严厉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心理。出于教育学生的初衷,许多班主任老师常常采用威严的教育方式来压制学生。然而,这样的教育手段往往适得其反,在这样的环境中,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反抗老师的心理,从而导致上课不敢发言或调皮捣蛋行为的出现。因此,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③课余时间单调乏味
繁忙的初三常常会抹杀课余活动时间,很多老师希望多挤些时间,就把课余活动时间用于教学或考试,比如把体育课用来上课、下课拖堂、放学后补习或抽查背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到疲倦,从而影响学生下一课时的学习效率。
b科任老师:
①上课内容多仅停留在课本某一章节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总框架。
②上课方式稍显单调,授课语言稍显晦涩、枯躁。问卷的第12道主观题中部分同学反映课堂枯躁,老师上课缺乏幽默感。
③上课时间处理不当。很多老师上课的时间安排太紧凑,预期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不够,往往下课还没讲完,就拖堂讲课,从而占据了学生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
④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方面:
①除了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升学充满恐惧和不安,害怕升学失败或面对新环境等等。
②有些学生有读书无用的想法,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处,想着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挣钱。
③一部分学生认为读高中会增加家庭的负担,认为家长不支持自己升学,自己也改变不了什么。
④一定数量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自暴自弃。
(4)家长方面:
通过问卷的派发,我们了解到79%的学生们认为,关于升学家庭方面给予的帮助是足够的,只有3%的同学认为不足够。然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仍有18%的同学认为家长提供的帮助可能还不够。这说明家长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支持和帮助,在初三这样关键的一年里,如何学会给孩子学业上的帮助成为了当下初三家长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①家长知识改变人生的传统观念对于学生的升学会有一定的动力作用,但部分家长存在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种行为将逐渐增加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②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工作上,校讯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单方面的反映却使部分学生家长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想法,缺乏沟通主动性。家长不应单纯接受学校讯息,而应提高向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主动性。
③少数家长仍存在读书无用的传统老旧观点,不利于学生的升学发展。
四、结尾
(一) 调研对策与建议
1.学校方面:
(1)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基于学校部分宿舍及课室条件亟待改善的事实,校方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是贵校学生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
(2)适量举办篮球比赛等集体活动,缓解升学压力
在紧张学习之余,初三学生需要一定的集体活动来调剂紧张的竞争氛围。学生们希望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从而或多或少地缓解升学压力。建议学校在初三这一年里适当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不影响教学复习任务的前提下适量举办一定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各种体育活动等等。
(3)开放心理咨询室
据学生反映,位于学校行政楼的心理咨询室长期不开放,没有为承担一定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根据调查结果,存在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够稳定,是因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因此,建议学校恢复心理咨询室,或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让贵校学生在存在升学压力或困惑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举办专科补习班
如若可能,希望校方能在合理安排初三教学复习任务之余,组织贵校老师开设额外的补习班,更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例如,可事先了解学生们偏科科目,在周末开设专科补习课,对偏科学生对症下药,尽快提高学生成绩。
2.老师方面:
a.班主任老师: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班主任老师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渠道,因此,班主任老师如何有效向所有家长反映学生在读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如若时间允许,建议班主任多加家访,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升学心态,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
(2)改善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弟子规》讲到待婢仆,慈而宽,对待叛逆期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就像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老师施加给学生的压力太大,他们的反作用力就更大。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三生相对比较叛逆,但在三下乡中,不少学生表示,老师如果能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他们也会理解老师的某些教育方式。
(3)丰富课余时间,充实课外活动
问卷调研的主观题12道中,许多学生反映希望学校应多举办集体活动以减轻初三生升学压力,劳逸结合。初三面临升学考,学习任务固然很重,但一味强调学习或教学任务,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5)关心班级中被排斥的同学
在一个班集体中,难免出现有些学生受其他同学的排斥。班主任老师平时可多向班委或其他同学打听情况。如果出现在这样的同学,在了解受排斥的原因的基础上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b.科任老师:
(1)建议科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扩充知识面,丰富课堂的授课内容,增强课堂的娱乐性,适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半路走神。
(2)建议科任老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争取不拖堂、不占课,为学生的劳逸结合提供条件。
(3)利用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5%的学生认为升学不顺是因为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生们是希望升学的,但成绩欠佳往往给他们造成压力,成为他们升学的障碍。而有40%的学生认为不准备上大学也就没有必要读高中了,这也说明学生很希望把握学习的机会。
3.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自信,无非是成绩不够理想。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老师和家长必须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学生本身。
a.坚定升学信心
学生应在心理上坚定自己的升学决心,并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重点学校也许只有少部分的尖子生能考上,但是学生们如果能抱着多得一分是一分的心态坚持到最后,相信一定会得到回报,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b.静心学习,共创理想学习环境
作为一名初三生应该意识到,大家是班级的一份子,只要在课堂上少说一句话,就可以大大地改善课堂纪律。这是因为如果每个同学都能这样要求自己,那么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会获得良性发展。身在班级中,也能同样受益于良好的学习氛围。
c.合理制定学习复习计划
升学考试考的是初中三年学到的知识,其系统性众所周知。制定一个计划,将自己要复习的课程知识列一个表,再将要做的事情细化分配,每天坚持完成计划的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聚沙成塔。同时,要紧跟老师复习的步伐,第一轮的复习是广撒网,捞到大部分的鱼,而那些漏网之鱼,就要在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重点的捕捞。这样,经过几轮的复习,就能最大限度地查缺补漏。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大胆发问,为自己而主动解决难题。
d.共组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们可以分小组买同一种练习册,约定时间完成练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如遇不懂问题,共同讨论,合力解决。如果学习小组解决不了,转而请教老师。这样,不仅能够给自己一个约束和动力完成练习,而且在相互讨论中,对习题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朋友之间相互竞赛,相互鼓励,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对于部分学生读书无用的观点,本调研小组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给予指导和帮助。
a.在承认现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学生将读高中作为考大学的渠道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上大学或者找一份好工作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读书学习,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知识改变人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有能力设计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
b.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工作都要求一定的学历和文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学生们应用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外出打工只会带来暂时的利益,继续升学也许才能为你的人生带来另一片景观。
(3)对于部分学生害怕自己高中学费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这一现象,本调研小组认为,这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足导致的自我想法。调研结果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有机会,势必竭尽全力助其升学。学生应主动尝试,主动交流,与家长一道走过升学路上的困难坎坷。
(4)针对学校重视尖子生的现象,本调研小组认为,出于追求高升学率的考需要,学校着力培养尖子生无可厚非,但不应偏颇过度。成绩一般的学生应该学会为自己学习,力求在同一学习资源下创造出更高的学习效率。
4.家长方面:
(1)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和目的。家长应提高主动向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等待学校老师向家长的不定时反映。
(2)根据调研结果,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升学一般持支持的观点,并表示如果孩子成绩允许,家长们会竭尽全力让孩子上学,不会让家庭经济成为孩子求学的绊脚石。但是,本调研小组认为,对孩子充满信心固然重要,但在初三这一特殊的转折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应过高,否则将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3)作为初三学生的家长,应学会主动和孩子沟通,最大限度了解孩子的需要,避免孩子通过其他渠道释放压力(例如网络),为孩子剔除升学路途中不必要的障碍。
五. 结语
从调研课题的选择到调研报告完成撰稿,历时一个多月的调研活动接近尾声,我支部调研组成员衷心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能够提出建设性解决措施并反馈给学校相关领导老师及学生家长,为学校制定升学政策计划、老师动员学生积极备考、家长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学生个人追求更高目标等提供参考依据和可行建议,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升学心态,摒弃新读书无用论,努力求学。
第七篇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策法律问题调研报告3750字
最近随市政协“推进城镇化进程”课题组视察走访了几个县(市)区,对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的分析
1、行政区划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目前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力度,本市两区规模偏小,行政体制各自独立,矛盾错综复杂,行政区划规划与城镇规划不相协调,造成“一城多府”、“城中有村”、“乡中有城”,迟迟未被纳入城镇管理范畴。如三元区的城东乡下辖村分列四个街道,梅列区的徐碧乡下辖村分列三个街道。这主要是缺乏区域协调机制,相邻地区各自为政、盲目竞争、事权、财权不够明晰,区政府又职能不全,没有土地、规划、权责不配套,造成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
2.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容量存在矛盾。一是不同法律之间、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如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与现行的土地法规有不相容之处,操作起来遇到法律规定的障碍。又如我国的宪法、土地法都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其土地使用权当然由国家进行支配。而宪法、民法也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集体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或毁坏。两者的权益保护效力均等。列东老街拆迁改造在列东村集体土地未征为国有就直接开发,违反了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的附着物”的规定,就是极典型的有关政策法律问题。二是土地征用补偿费问题。国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标准较低,与城镇国有土地的补偿费用及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利益在现值上得不到弥补,在征地使用权流转和置换上存在一些障碍。
3、土地利用与城镇发展的矛盾。一是城镇发展面临用地紧缺与耕地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在政策上急待解决。二是现行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现行的用地政策,实行的是一整套严格的现反,要求在行政区域内实行耕地的动态占补平衡,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制约了城镇发展的空间。三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相协调。两个规划分属两个部门,由于职能各有侧重,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难以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对城市土地市场用地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四是城镇土地收益未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国家政策规定城镇土地收益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镇土地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4、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市政治、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并且严重阻碍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梅列区正在开发的列东老街、龙岗小区、明辉花园等6片,三元区正在开发的下洋花园和龙船巷两片等都进展缓慢、等待观望。其中,列东老街应拆迁104尸,63户不同意拆迁;下洋花园应96户拆迁、6家单位拆迁,目前未拆83户、单位4家;龙船巷应拆迁77户,未拆迁1户。主要反映:一是政府在旧城拆迁改造中,没有正式批文,常以会议纪要代替行文,应规范并正式形成批文;二是市里缺乏强制拆迁手段,遇到钉子户,委托的市拆迁公司力量较弱、力度不够大;三是部分拆迁户要价过高,异地安置的地块无法满足;四是拆迁难,难在手续不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办法难变通。被拆迁户则反映:补偿安置方案不合理,补偿费太低;计委超越权限批准立项,集体土地未征用为国有即进行商品房开发;拆迁许可证不合法;原老街一期开发安置的房屋质量差,采光、结构不好。由于开发商未向政府交清土地出让金,到今安置户有的房产证、土地证尚未拿到;开发商自恃特殊,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不主动与拆迁户协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
究其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内不少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需要。条款上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内容上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混淆了国家土地征用开发与商业土地开发的两种性质,导致了《条例》中规定的条款模糊性,出现两种性质均可通用的条款,形成政企不分的弊端。
②政府参与商业土地的拆迁工作,赋予了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就会使人感到有“强拆强迁”之嫌。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拆近单位或个人常打着政府代理人的旗号进行拆迁活动,因为利益之间的关系,请求当地政府和法院、公安等部门参与拆迁活动。一旦发生拆迁纠纷,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而被拆迁当事人也觉得由政府解决问题更有办法,政府不可能不管。拆迁矛盾转化为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法院等部门变成了拆迁单位的一个前期工作部门,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使政府作出的房屋拆迁行政裁决的居间地位受到动摇,裁决的公正性无法令人信服。
③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的补偿标准过低,房屋所有人的积极性不高,对拆迁房屋产生抵触情绪。
④安置方式单一,对房屋使用人仅规定了实物安置—种方式,导致了被安置房屋地点等的条件不满。迟迟不搬迁,影响拆迁进度。
⑤将户口因素作为确定安置面积的标准。在买践中被一些人所利用,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⑥对拆迁单位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拆迁人取得拆迁许可证后抽逃资金,导致安置房不能及时建设、补偿安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合理流动。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制约人口合理流动的根本症结。过分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过多限制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农民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房租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二、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问题确实很多,其原因除了立法滞后之外,还田于我国历文和现实的特点所决定的,不能奇希望一朝一夕就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进程加快了,国家许多政策都在相适应进行调整,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针对上述分析,建议采取对策如下:
(一)提高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识和法制意识;适时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应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总体战略摆上突出位置,进行超前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方案和相关政策。对原有一些制约城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加以调整,对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要适时完善,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要认真落实到位。从我市具体情况出发,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加快制度创新。
(二)要妥善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全局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一是城镇化必须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必然会涉及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应处理好行政区域之间的全局利益和部门之间的局部利益,理顺辖区群众利益。二是城镇化进程涉及诸多部门的工作,既需要在政策上作较大调整,兼顾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完善,也需要加大本部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力度。
(三)要摆正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的关系。推进城镇化进程是___、国务院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强化上地管理又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同时我国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但随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许多矛盾,所以应注意摆正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协调的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内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就应协调好;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要一致;三是城镇土地收益要真正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城镇土地市场化运作要逐步规范,搞活土地资本运营。要认真执行不久前刚颁布的《福建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
(四)规范房屋拆迁管理程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新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于__年11月1日起施行。主要有四个方面新的规定:一是取消了拆迁方式中的统一拆迁。目的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管理与市场主体剥离开,政府要依法行政,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依法从事建设活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对拆迁中属于民事关系的行为,原则上不干预的原则。对于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按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去规范;三是对于一些涉及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增加了若干规定,要求户屋拆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四是进一步规范了拆迁的行政管理程序。
(五)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因此,必须在抓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把城市管好。加强公安、工商、城建、卫生、环保、交通等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针对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房地产、规划管理等方面,制定可供操作的规定措施,规范城市管理行为;重点要在加强社区建设上下功夫,把经营的理念引进城市管理中;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政策,建立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集聚机制,如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等。
第八篇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调研报告2900字
__镇__地处县城_部,__铁路纵贯南北,省道___线穿境而过。本片辖_个村_所小学,现有人口____人。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___多人,他们的学前教育现状牵动人心。
一、本片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片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本片农村____多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__%,高中文化普及率达__%,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片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私立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大部分都是3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6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家长不愿支付儿童学前费用
在我片农村,3—6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祖孙几代的多人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均有时间和能力照顾、扶养,他们在育儿中考虑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启萌教育。在我片农村中,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费大约在几十元左右,很多农村家庭不愿将孩子送入到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认为这是一笔可以节省的费用,不想花冤枉钱。
2、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6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__%,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__%,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当前我片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全民儿童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善
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及全县各级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能够走出贫困、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由父母托付给亲属、朋友照顾,因此无法进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是因为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异地而很难进入当地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处在了学前教育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品质性格塑造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三、针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至关重要。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密切关注、不断尝试、符合实际才是可行之道,下面浅谈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小就树立高尚的心灵,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目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大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宣传是当前首要工作,只要每个农村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这项事业将会大有可为,同时加大宣传也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更多的父母明确积极求学的目的和意义。
2、联系职能部门,关注学前教育发展
妇儿工委、教育、妇联、青年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挥职能作用,体现服务特色,充分协调,密切联系,在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工作中找到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3、拨付专项资金,建立贫困救助机制
当前在我县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针对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这项工作更好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通过拨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还可以确保整个学前教育机制的建立运行,更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帮助农村的贫困学龄前儿童就学、入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劳动、职业教育等部门开设幼儿师范教育课堂,聘请专业讲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对部分边远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采取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帮助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得以改变,幼儿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将会推动该项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游戏环境。
5、加强审批审核,整合学前教育资源
我片儿童学前教育班还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规模达标的不多,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对于营利性托儿班的营业审批中,明确标准,提高门槛,对不符合的一概不予批准营业,同时加大现有幼儿机构的整合管理,适当撤销、合并,继续加强安全、卫生、教学设备上监督检查,努力做到每一家幼儿园都成为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之家。
总体看来,当前我片学前儿童的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各项配套措施、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相关部门还应该在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施有效手段,迅速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使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一样拥有科学幼教的童年,站在发育成长的同一起跑线上,让祖国的每一朵花蕾都绽放的更加鲜艳。
第九篇 电视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1850字
电视台提高新闻质量的思考
近年来,_____县广电局党组提出新闻立台的理念,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提升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影响力。新闻立台的理念的提出,比较符合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实际,为办好各类新闻节目,探索新闻宣传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提高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质量的有益尝试。
一、新闻立台理念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就_____县而言,已建成了覆盖城乡80万人口,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网络,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先电视台完成了新闻播控中心的升级改造,建立了虚拟演播室和媒体资料库,初步实现了采编制播台内数字化。这为加强电视新闻宣传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_____的电视新闻宣传全面加强,社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各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认识电视宣传的作用,重视的运用电视新闻开展工作,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电视新闻,寄予期望。这是推进新闻改革的政治优势。
总之,新闻立台是受众所需,竞争所迫,变化所驱,优势所在。
二、推进新闻立台的基本思路
所谓新闻立台,就是地方电视台面对“卫星上天、网络落地”和网台分离,制播分离等变化和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开发和利用内外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新闻类节目,在竞争和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方向上,我们提出改革《_____新闻》,精办专题专栏,试办延伸新闻。在措施上,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创新机制,特别是在栏目组制、制片人制、采编筹划机制、节目反馈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上做文章。继续推动市场化手段办社会化栏目。
我们提出,坚持新闻立台,寻求重点突破。近两年,电视台在新闻立台上进行的探索。通过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精办_____新闻栏目,举办《大招商》栏目、《名师讲坛》栏目,在节目采访、主持、制作包装等方面全方面实行了突破。
我们认为,推进新闻立台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整合新闻采访力量,协调对内对外电视宣传,在质和量上求统一,改革《_____新闻》,精办主打新闻;主要是克服人力不足,改变会议和活动新闻过多,自主采编的新闻过少,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少,筹划性、强化性报道少等状况。二是利用新设备、新平台,发挥媒资库和演播室的功能,扩充延伸性新闻,办好专题和专栏。三是针对台内数字化的新变化,突出技术任用和技术保障环节,适应制播环节的系统性强、关联度紧密的特性,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新设备、新技术功能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加快新闻立台的推进力度
推进新闻立台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必须强力推进。在框架设计上,立足长远发展,做足体制和机制的文章。如目前由于总编室的功能部分缺位,造成节目缺少总体规划、统筹、包装,缺少电视台总体形象包装,展示设计缺少;过渡性的播插没有个性、陈旧等。应该在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和总编室三足鼎立的目标上努力。
(一)改革创新内部机制,展现生机和活力
过去,在节目的采编和运行过程中体制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比如,新闻节目采取的运行模式是:前勤新闻记者只负责摄像和写稿,后勤制作人员则负责画面编辑成片,这样做记者的思想不能贯穿工作的始终,采编处在一种分离状态,前后勤易脱节,因不熟悉采访情况,后勤往往达不到前勤的工作要求,造成节目质量水平不高。显然这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新闻立台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改革。
1、在新闻、专题、专栏节目中全面推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采编一体的工作模式。记者负责承担从选题、策划、摄像、文稿到后期编辑等工作,制作人员仅负责新闻稿件的编排、字幕、串接、合成等辅助工作,使记者采访思想的主体性和作品的完整性得以实现。
2、撤消原新闻中心专题部,成立新闻中心社教部。在社教部全面推行栏目组制度和制片人制度,提倡跨部室协作,发挥栏目制片人的自主功能,制片人根据需要可以自主聘人,并在新闻中心总体调度下,负责栏目的策划、摄制、播出安排及创收等相关工作,中心视栏目的性质和工作绩效给予补助奖励。在现有《大招商》、《名师讲坛》栏目的基础上,围绕县委、县政府当前一些中心工作的宣传,拟再开设《政风行风热线》、《计生天天讲》、《阳光直播》、《民生视点》等栏目,重点在对话类和访谈类节目上寻求突破。
第十篇 村第一书记徐庆波村情调研报告1150字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4月15日来到柴胡店镇南平村挂职锻炼,任村“第一书记”。为尽快摸清村情、民情,找准工作切入点,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通过党员座谈、群众交流和实地调查等形式,就南平村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等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现将所掌握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平村基本情况概述
(一)南平村位于柴胡店镇南部,东靠井亭煤矿,西与井亭火车站相邻,南与薛城交界,北与沙岗村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2户,242人,耕地面积200余亩, 2023年全村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硬化街道4300余米,砌垒下水道1200余米,投入3万余元前往南京购买了黄杨、广玉兰、香樟树等绿化苗木1500余株,绿化面积达40%;建设了标准较高的村务公开栏和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科技致富、计划生育等极具特色的宣传文化教育阵地,开辟文化娱乐广场1处,安装了健身体育器材,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并在2023年、2023年先后被滕州市、枣庄市评为“文明生态村”。
(二)组织建设情况
村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后备干部2人。
(三)经济发展情况
南平村是库区移民搬迁至此的小村,划出的耕地较少,人均可耕农田不足1亩。由于农田较少,周边环境较差,很难形成有机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附近有煤矿和砖厂,因此,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附近务工、种植和养殖。
二、存在问题和思考
通过近期对南平村党员、农户的走访,与村干部、无职党员和群众深入交流,我了解到南平村整体工作和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平稳,但同时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困难也在凸显出来,主要是:
(一)村“两委”班子不健全
入村前,就听说村支书兼主任张洪湖书记一年前突发脑溢血,一直卧床不能自理,到村后我及时和村干部看望了张书记,看到他意识模糊,已失去继续工作能力,惋惜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如何去寻找和挖掘具有领导能力的新带头人,是非常困难和迫切的事情,但就实际来说,村民素质普遍偏低,目光短浅,往往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要扭转他们的观念,选取真正合适的人选,短时间内又是很难解决问题。
(二)基础建设任务紧迫
南平村虽是枣庄市文明生态村,但长时间没安排专人看护,村支书兼主任张洪湖又得重病,不能工作,因此,全村村容村貌一落千丈,绿化带杂草丛生,文化广场几近荒废,健身器材已经生锈老化损毁;村委房屋陈旧,院落荒凉;村内道路也有相当部分损坏急需修补。这些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班子不健全,虽说我到村挂职“第一书记”,但不是实质法人,所以很难到周边的厂矿企业去协调资金搞基础建设,村有几项资源的出租合同也已到期无法续签,全村收入也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如何恢复南平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往日的风采,让村民回到原有的幸福环境,安心生活,我认为搞好村基础建设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事情。
(三)村民如何保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