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3-04-14 10:32:01 查看人数:26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第1篇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第2篇 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的1. 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

第3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报告

(一)

近年来,传统节日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时过境迁,国际化的社会里传统民俗和文化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为了了解雅安市民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我们团队在雅安市雨城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街头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分为两组:一组是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调查;另一组是新康路街头调查。

在调查之前,团队成员召开会议拟定问卷题目;确认调查地点;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以及成员的安全培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在20xx年x月xx日前往调查地点展开调查。

过程中,市民的参与热情较高大多乐意填写调查问卷,并回答相关问题。调查结束后,团队成员回到学校开始统计调查结果,和总结活动过程。

问卷内容包括:答卷人信息;基础问答;深入调查;看法与改进四个部分。问题涉及传统节日日期及习俗,民俗的来历,相关传统工艺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调查结果看来15.3%的人更趋向于过西方节日,参与洋文化。39.1%的人认为无所谓,不影响,而45.6%的人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民俗文化。

是呀,虽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脚步在加快,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的确是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国门打开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文化,我们越来越兴过西方的节日,却忽略掉了本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这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这都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如果我们不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势必有一天这些都会消逝,那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了。如今许多的民俗文化正在一天天的消逝,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惜的。

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民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使它们继续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也确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当然十分必要。

(二)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平阴”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原*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功练习者转化,与*功永远决裂。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中,让社区服刑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启迪善心、唤醒良知,鼓励他们改过自新,“争做好人”。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xx市xx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作为xx市惟一的“全国文明村”,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中国文化*为重要、*为核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恶性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美妈妈”吴菊萍到“*美教师”张丽莉,从“*美战士”高铁成到“*美司机”吴斌……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x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平阴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平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四)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第4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报告怎么写

(一)

近年来,传统节日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时过境迁,国际化的社会里传统民俗和文化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为了了解雅安市民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我们团队在雅安市雨城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街头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分为两组:一组是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调查;另一组是新康路街头调查。

在调查之前,团队成员召开会议拟定问卷题目;确认调查地点;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以及成员的安全培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便在20xx年x月xx日前往调查地点展开调查。

过程中,市民的参与热情较高大多乐意填写调查问卷,并回答相关问题。调查结束后,团队成员回到学校开始统计调查结果,和总结活动过程。

问卷内容包括:答卷人信息;基础问答;深入调查;看法与改进四个部分。问题涉及传统节日日期及习俗,民俗的来历,相关传统工艺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调查结果看来15.3%的人更趋向于过西方节日,参与洋文化。39.1%的人认为无所谓,不影响,而45.6%的人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民俗文化。

是呀,虽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脚步在加快,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的确是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国门打开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文化,我们越来越兴过西方的节日,却忽略掉了本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这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这都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如果我们不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势必有一天这些都会消逝,那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了。如今许多的民俗文化正在一天天的消逝,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惜的。

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民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使它们继续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也确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当然十分必要。

(二)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平阴”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原*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功练习者转化,与*功永远决裂。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中,让社区服刑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启迪善心、唤醒良知,鼓励他们改过自新,“争做好人”。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xx市xx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作为xx市惟一的“全国文明村”,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中国文化*为重要、*为核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恶性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美妈妈”吴菊萍到“*美教师”张丽莉,从“*美战士”高铁成到“*美司机”吴斌……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xx届xx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平阴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平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四)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

(一)近年来,传统节日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时过境迁,国际化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传统文化的范文

  •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
  •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26人关注

    (一)近年来,传统节日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时过境 ...[更多]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