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2022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
(二)本次调整成功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
二是必须树立经营和风险意识;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
正文
一、**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辖1xxxx行政村,人口1550xxxx人,属浅山丘陵区,多数地区为片麻岩结构,地下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多年来,**乡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个收成,遇上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收成便会大打折扣,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以前,**乡农民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贩羊猪俏,贩猪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xx年县委***书记到**乡蹲点调研,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配合石家庄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决定在**、**两乡建万市生态种养区,山岗坡地上栽种果树,树下种植药材和苜蓿,林间养鸡养牛羊,形成“林果、药材、畜禽卖钱--树叶、苜蓿喂牛羊--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乡党委、政府紧紧把握市动向,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报》、《**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曾就**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做过正面报导。
现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六样”农作物多已退居二线,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全乡以北竹为重点,辐射**、**、***、**四个村,借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大好机遇,抓住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现已完成中药材种植596xxxx,品种多达1xxxx个,以远志、板兰根、丹参、柴胡、桔梗、黄芩为主导产品。柴鸡园区养殖达到1xxxx万只,并辐射全乡规模和散养总量达到近3xxxx只,涉及农户100xxxx户,靠立体种养,户均增收35xxxx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周转棚资金,与恒信公司联营,建成了**乡食用菌基础,以**、***、***为重点,辐射全乡1xxxx村,建成温室大棚23xxxx个,总面积超过xxxx平方米,涉及农户近23xxxx家,食用菌品种以鸡腿菇、杏孢菇为主,间有少量平菇。每个标准棚每年可获利800xxxx至1000xxxx,食用菌市场广阔,绿色无公害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高涨。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乡红薯生产量和品质在全县闻名,在省会也颇具市场活力,常年播种在600xxxx左右,总产量达30xxxx斤,**的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市场供不应求。乡政府引导组织在北部xxxx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红薯粉条加工作坊达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红薯350吨,粉条1xxxx公斤,红薯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乡有着传统的养猪基础,**猪市在元氏、**两县颇有名气,带动了**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县扶贫办优种周转猪,建成了***、**、**、**、**xxxx规模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了全乡养猪业快速发展,全乡50头以上养猪大户23xxxx,全乡年猪存栏超过xxxx头,人均2.6头,**乡的养猪业已成为一大产业。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乡原有枣园近800xxxx,近年来退耕还林1100xxxx亩,以行乐岗为中心,辐射11周围1xxxx村,近xxxx亩枣园已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象我们这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小麦正常年份需要浇3-4水,用水量大,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来看,其投入惊人;而许多药材如远志等适宜于岗坡次地,播种后只需浇一次水;苜蓿草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远远低于小麦,**岗过去十里旱岗现在变成万顷绿田,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二是种药材大都省时、省力,能够腾出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民非农化,劳动力民地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村是个只有45xxxx的小村,近年来,药材种植发展到上千亩,占全部农田的7xxxx以上,成了闻名远近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有xxxx果树嫁接队5xxxx人常年在山东、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务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胆识。同时,**村的做法还在当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番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间有受挫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首先是农民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植单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多价格越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二)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机会,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建万亩生态种养区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所以效果突出。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本次调整,**乡首先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其次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的优劣,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再次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如**村气候、土壤、水分均十分适宜药材生长,加之农民也有种植药材传统,本次调整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抓住退耕还林机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很快西竹村由穷变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首先是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利用科春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家技术为主阵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中。其次是搞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再次是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体种养园区xxxx村,村村成立了中药村协会。***、***和**三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依靠畜牧**防疫技术分站,成立畜牧防疫灭病协会。1xxxx枣园建设重点村,都成立了大枣协会分会。乡政府在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占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顿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绿灯,在全乡上下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村种养大户***、***、***,***庄园大户***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成效,但是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必须树立两种意识。首先要树立经营意识,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市场瞬息万变,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赢亏,努力规避风险。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要探索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乡药材种植已具规模,但没有一家加工企业;红薯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全乡已有xxxx多平方米食用菌生产规模,却没有一家深加工企业,单靠与外地联合,出售原料产品;全乡每年有xxxx头猪出栏,却没有一家肉猪屠宰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农副产品没有产生附加值。乡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靠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化,必须靠市场机制来推动。乡村两级要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培养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运行,完善各类协会《章程》,引导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树立有偿服务观念,树立协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共存共荣,互利协作,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2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xx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xx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xx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精品少。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严重缺乏,无公害农产品少。部分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推广扩张差,产业规模无法做大做强。如无公害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县的推广较差,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不去;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响的品牌少,无法实现高效益;梨子发展分散,成片的有规模的不多,目前产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县种植梨子7.4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亩平产量205.5公斤,亩平产值380元。在观光农业方面就一个荷香苑,但规模小,档次低。从总体来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好的项目少、精品少,而且总结利用差,提升推广差,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四)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一般重产量不重质量,重实用不重加工、包装与销售。现有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一体化经营以及营销大户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从四大主导产业来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仅风味源兔加工、光宁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几个企业,而水果、蔬菜基本无储藏、保鲜、加工企业。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县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部分农业生产区域内道路不畅,原料、物资、农产品无法运送,农民和投资者想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也无条件,加之用水用电无保障,用电按照营业用电收费等原因,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如蔬菜种植,交通条件较好或紧靠公路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比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高。丁家的儿菜每斤要高5分钱,璧城的蔬菜每斤要高出1角5分至2角钱,差距明显。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除个别街道办事处外,乡镇政府基本未安排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农业业主的资金投入后,无法实现再次抵押融资,不能实行滚动发展。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要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四是建立农副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运输环节的各种费用,降低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增强我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随着我县镇乡、街道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应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坚持城郊型经济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前提下,农村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因此,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以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的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动,形成土地适度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特征,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同时,还应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植我县新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五)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在农技服务方面,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3篇 制药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制药产业是和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本文将介绍制药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制药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一、xxx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xxx的中药材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上乘,分布面广,蕴藏量大,发展制药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做大做强制药业,这对促进xxx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增加投入,打造产业经济火车头是xxx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的精彩起笔。为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省财政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及每年1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新药和进行gmp改造。同时,捆绑省发改委、科技厅、农办等部门建设资金,形成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扶贫贷款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至xxx4年底,全省医药生产企业增加到194家,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6亿元,建成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xxx期间,xxx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迅速崛起,中药生产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收购、兼并和重组,一批重量级企业脱颖而出。xxx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沪上市,xxx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xxx神奇制药有限公司在沪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xxx信邦药业、xxx新天药业已通过中国证监会辅导验收。全国百强中药工业企业中,xxx有5家,28家企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500强,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龙头。资源是宝,研发是魂。xxx省药业企业咬定深度研发不放松,由原来只能生产丸、散、膏、丹四大传统剂型,发展到能生产滴丸、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冲剂、口服液、泡沫剂等27个剂型;饮片生产企业从无到有,生产品种现达百个以上。现就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产品达6个,超5000万元的有6个,两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xxx1至xxx4年,全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产值从33亿元增加到63.1亿元,年均增长18%,中药制药业已成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在全国中药行业中大放异彩。
自上世纪90年代发端伊始,迄今xxx已有医药生产企业15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2.56%,经济规模占行业90%以上。随着大量民间资本的集聚,xxx4年该省药业总产值达63.07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约60倍,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制药企业上缴的税收成为一些地方财税收入的一大支柱,全省医药工业产值年增幅保持在25%以上。一个地区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转换、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转换创新能力,又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分析xxx制药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吸取经验、获得启示,从而推动xxx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升级,实现整个xxx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二、xxx制药业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1、区域产业专业化
要实现xxx制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就必须从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谋划该产业在xxx的发展之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跟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决于这个国家、地区创新系统的能力,而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却是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目前,xxx已建成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国家级医药工业园区、六个省级医药工业园区,相继建成33个示范基地和29个中药、民族药科研机构,但是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仍显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规制和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产权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公平、公正、公开的运行规则尚未完全确立,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产业经济效率;第二,条块分割严重,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换,使该产业进入壁垒低,退出机制难以建立,企业竞争十分突出。
区域产业专业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国家创新系统所不能替代和解决的,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来解决。因此,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必须提高区域产业专业化的实现程度。一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通过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中小企业的集聚。二是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分工优势,使得该区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具有自我催化、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运用区域创新系统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各种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运用区域内大中型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扩散,不断生成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专业化实现程度。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宏观背景下考察,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借助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再上升一个层次。也只有如此,上面所提到的xxx药业发展的两个瓶颈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2、区域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使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商品等高度密集,可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更容易获得新客户的认同,比单个孤立的企业更快掌握消费趋向;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很方便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内行业相同或相近,企业间的竞争较之集群外更激烈,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所有与此技术有关联的企业都会面临新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使集群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贬值。这样将使一批相关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因此要大力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的机制和规则,推进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为产业集群提供土地、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的区域集聚;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企业指导等服务。
二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为产业集群区域内各层次人员的交流提供有效的沟通空间,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产、学、研结合上进行创新,把企业研发与专业研发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机构为依托、辐射周边区域的研究开发体系,然后凭借产业集群的便利条件把开发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改善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环境。突出宣传集群企业的形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积极扶优打假,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
四是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集中力量,加大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环境,为产业集群的进出和招商引资,招贤纳才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3、区域创新能力赋予产业结构新的内涵
xxx省现已建成的修文扎佐和龙里谷脚两个国家级医药工业园区,整体的构建思路就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圈,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区域创新体系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内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只有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以及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时,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赋予产业结构以新的内涵。原因在于:一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导致根本性创新的出现,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和新的经济发展轨道,打破技术体系内在平衡以及技术个体间的原有关系,使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而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又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二是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将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使一个产业的创新依次向其前、后关联产业扩散,促其发展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依托的重要条件之一。
4、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安排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确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动性,逐步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中国加入wto后尤其如此。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抑制了中国产业发展从进口到自主开发的中间阶段仿造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必将促使中国以仿制为主尽快转向以自主开发和购买专利为主。从目前情况看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有很大压力。尤其是医药工业,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至今尚未形成自主开发体系。加入wto后,医药产品的关税降至5.5%~6.5%的水平,进口药品将冲击国内医药市场,从而影响医药工业的发展。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今后药品的生产,要么自主开发,要么购买专利,两者都要增大成本,尤其是后者。这就迫使国内医药企业在其他方面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新药的研制,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第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将使国际规则和标准在国内市场上起到重要作用。医药产品是一项特殊的商品,国际卫生组织为确保药品质量而制定和执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国际上都把是否实行gmp看成药品质量有无保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除中外合资企业和国有骨干企业外,能达到标准的为数不多。入世以后,gmp管理规范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的质量标准,如果没有gmp证书,中国的制药企业不仅没有办法跨出国门,就是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立足。到目前为止,xxx通过gmp认证的共有123家药品生产企业的19个剂型、325条生产线,占全省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近20%,也就是说,在xxx180多家中小制药企业中,还有150多家未能越过这个门槛。因此,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必须适应规则、掌握规则并合理利用规则,这是惟一可行之路。
第三,技术开发更为困难,新技术产业的延伸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传统产业需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去进行改造,新技术产业目前还只处在掌握零部件生产技术阶段,有待攻克产品整体的生产技术。因为技术积累的进展缓慢,技术开发必然会受到国外先进产品抢占市场的打击,产业关联的进程受阻。市场放开后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进口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制约国内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国内产业之间关联薄弱的状况将难以改善,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xxx许多企业斥巨资完成gmp改造后,生产环境和硬件设施大为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原创性新产品研发及原产品二次开发难以跟进,运营成本高,负债率相对较高,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新药开发难、人才断层、信息闭塞等问题接踵而至。
三、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xxx制药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xxx制药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75家药品生产企业顺利通过生产质量体系(gmp)认证,85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标)和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营质量体系(gsp)认证,企业逐步做到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xxx5年还组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作为实施国家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生产开发项目之一。这使其成为继四川、吉林后得到国家批准的第三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建设基地省,年销售收入从1亿元迅速增加到50亿元,同时xxx省申报的158个苗药品种,有156个品种通过医学审评,占申报品种数的98%。154个民族药品种顺利通过医学审查,取得全国五个第一(申报数全国第一、通过率全国第一、药品剂型数量全国第一、销售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的生产厂家gmp通过数量第一)的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国并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与制药大省、市比较,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通过对xxx省制药企业的考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甚至是致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还没有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以贵阳市为例,目前贵阳市共有制药企业100多家(差不多占了xxx全省的一半),但年产值上亿的企业只有益佰、益康、同济堂等9家,上10亿的只有xxx神奇一家,远不能和北京的同仁堂(年产值16亿)、广州的白云药业集团(年产值53亿)等相比,很多制药企业只有几千万;第二,制药企业的药品剂型上单一或者是在药理及疗效上的重复,有的只一、两个品种就是一个厂,所生产的止咳化痰、类风湿、风湿性疾病类、妇科疾病类、心脑血管疾病类药品,在全省的制药企业中就存在不少重复;第三,从事新产品的科研开发能力弱,高科技人才十分紧缺,产品缺乏品牌意识、竞争力弱、管理模式落后僵化,不少企业到现在还处于租厂房、买药方、制胶囊、促销售的境况;第四,融资能力十分弱小,除银行抵押贷款以外很少能从社会上募集到企业所需要的发展资金。
2、xxx制药业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xxx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使xxx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有中药材4290种,蕴藏总量达6500万吨。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xxx就有326种,占88.10%,各地州市的中药材品种均在千种以上。川广云贵,地道药材。xxx省的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斛、厚朴、半夏、吴茱萸、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xxx省中药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达100多种,出口品种90余种,天麻、杜仲、朱砂等在古今中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斛、艾纳香等70余种。
xxx省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猕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即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同时国家推进中药业现代化,为医药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组织保障和措施保障;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为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xxx省巨大中药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在开发利用中药资源优势中建立起的产销结合的公司加农户的灵活机制,为制药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独特疗效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加上适应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潮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放宽了中药的准入条件。目前世界天然药品年贸易额已达180亿至xxx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经营体制影响而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或大大削弱,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成药将可以大批出口到西方工业化国家。
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我国中药产权保护,有利于中药工业的长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当一部分化学合成药都面临着进一步开发知识产权问题。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我国医药行业可以在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领域获得大量国际专利,为中药业乃至整个医药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战略优势。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现代化中药、实现以现代科技手段阐明其药效药物质和作用机理,让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和现代科技密切结合,规范化、标准化地生产,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能为国际市场接受且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化过程。我们要抓住国家批准xxx省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机遇,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目标与任务是:抓住一个重点(药效物质基础)和两个主要环节(有稳定和高质量的中药原粉,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先进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现代药物剂型);重点培育与扶持一批具有xxx特色、市场前景广阔、临床疗效确切、生产条件及企业管理俱佳的xxx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与制药企业;引导和培育xxx省的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xxx省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逐步形成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并大力支持研制与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二类以上新药,大力发展新剂型制剂与新产品。
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要突出xxx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特色,促进xxx中药、民族药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争取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xxx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保障服务体系、中药现代化产业市场网络。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走特色药业中药或民族药的道路,同时质量标准要提高,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药材的质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首要环节。因此,一些重要的中药材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生产基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基地建设规划应科学、合理、有序,药材品种首先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级药材标准。政府扶持的药材基地种植的品种,不仅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级药材标准,而且应地道、优良、优质。必须依据各地的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市场需求等进行选择,从小规模试种开始,成功后推广普及。不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切忌在品种质量情况不明、市场需求不明情况下大面积铺开。
要保证药材品种质量,突出特色和优势。不能保证药材质量,不能充分持续体现自己的产品优势,基地建设就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基地建设中,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检、委托检验等方式,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或省级药材标准,加强中药材质量的检测,保证所生产药材质量稳定在合格水平之上,保证符合市场准入和通行的要求。要加强对药材品质及质量标准的研究,为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充分体现产品优势、拓展市场并构筑适当的技术壁垒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4篇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尝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
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xx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
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