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调查报告

公民调查报告(9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19:56:05 查看人数:32

公民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公民对养老金看法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3月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公众对养老金看法的调查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全国两会3月初将在北京召开,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止目前,社会保障高居榜首。养老金成为了公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次调查涉及二十个热点问题,包括房价调控、社会保障、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物价问题、收入分配、小微企业、三农问题、社会道德、社会管理、基层民主、三公经费、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公平、法治建设、网络问政、反腐倡廉等。

截至2月20日8时,在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198541票暂居榜首。收入分配与社会管理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加 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 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除了企业职工养老,温家宝总理特别关心农民的养老。不久前,在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时,温家宝总理表示,要把农业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培养一代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才能让农民安心地生活过日子。

第2篇 市关于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的调查报告

奎几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大学生与整个社会的接触、互动和共振空前活跃,大学生作为“e时代弄潮儿”“准社会人”的群体特征日益明显。与网俱进的青年一代,其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将深刻影响他们踏入社会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近期,我们围绕“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这一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重庆市70余所高校累计发放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73份;调研对象以在校本科生为主,涵盖了高职高专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1.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

触网更早、网龄更长,大学生已成“资深网民”群体重要力量

本次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首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进一步提前,小学就已触网的占44.0%,较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初中触网的占37.3%,高中触网的占15.6%,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网络的仅占3.1%,分别较下降了4.5%、6.8%、2.6%。逾八成大学生拥有5年以上网龄及稳定的上网习惯,可谓重要的“资深网民”队伍。这一调查结果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相一致:截至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从职业结构看,学生依然是最大的网民群体,占比达25.1%。从年龄看,20-29岁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10-19岁网民占比24.5%,增长0.4个百分点;10岁以下网民占比2.1%,增长0.2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人群渗透。

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碎片化信息消费常态化,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对大学生的上网方式和网络体验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调查显示,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就已高达98.1%,但手机上网人数仅占32.3%,pc电脑仍然是大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手机普及率几近100%,手机上网占比攀升至85.8%,较pc端上网高出14.6个百分点,是手机上网人数的2.7倍。随时随地随手上网,使得大学生相对充裕的个人时间日益碎片化,日均上网时长明显增加。68.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其中7小时以上重度使用者占比达16.6%,可谓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88.8%的大学生自认为有网络依赖症,其中“较为依赖”及“严重依赖”者占45.2%。而在的调查中,有52.6%的大学生对于“如果长时间无法使用网络”表示“无所谓”。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主流新闻网站权威性受认可,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日常渗透率高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日常信息渠道中,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手机)93.7%、电视36.4%、报纸杂志24.9%、日常交流13.1%、广播11.2%,网络“一马当先”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信息渠道。由于使用率较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不足三成,但脱胎于传统媒体的主流新闻网站最受大学生信赖,信任度达42.7%。而从使用率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只有27.7%,远不及商业门户网站的79.3%。“高信任度”和“低使用率”让主流新闻网站略显尴尬。不少大学生表示,平时浏览凤凰网挺有意思的,只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才去新华网,“毕竟官方认证更值得信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进一步提高可读性、提高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值得思考。

网络应用移动化、多元化、个性化,但学习功能相对弱化

如今,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且不断更迭的网络世界,与数年前相比,现在的网络可玩性更高、体验感更好、吸引力更强。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依次为:看电影、打游戏等休闲娱乐,占75.9%;qq、微博、微信等交友聊天,占75.1%;检索和浏览新闻信息,占58.2%;获取学习资料,占51.0%;网上购物消费,占41.9%。大学生群体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对交往和游戏的需求强烈,也乐于尝试新事物,各种各样的移动社交应用和手机游戏为他们满足需求、宣泄欲望提供了平台和出口,但相应地,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被忽视和弱化了。据部分高校教师反映,如今课堂上边听讲边玩手机已成为“另一道风景”,部分学生对上网、游戏、聊天近乎痴迷,这在人文社科及艺术体育类专业中尤为严重。

2.“网络书写”成习惯,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

随手发、随时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渐成习惯,大学生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者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经常利用手机随手拍照并上传网络”,17.6%的大学生选择“经常”,39.2%选择“偶尔”,7.4%选择“视具体情况”,35.8%选择“极少”。61.8%的大学生每天在论坛、微博、qq、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1-5条,每天发布5-10条的占8.9%,每天发布10条以上的占4.6%,七成以上大学生已养成“网络书写”的习惯。调查还显示,14.9%的大学生在信息分享和传播上较为随性,往往不假思索地“随时转发”“随意点赞”,容易造成“跟风”,形成“网络围观”。

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私密化,表达欲望强,“小圈子”意识重

互联网为大学生圈群互动、私密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调查显示,86.5%的大学生拥有两个以上网络社交圈子,拥有10个以上的占21.1%。活跃度最高的依次为同学群、社团群、兴趣群,占比分别为79.6%、40.5%、26.8%。这些圈群基于熟人关系建立,彼此间高度信任,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群集效应。

抽样显示,一个班级的同学群几乎保持每日互动,除学习生活事务,多涉及校内外各类信息,是典型的“小微舆论场”。同时,基于性格、兴趣、地缘等因素,大学生“三五成群”现象愈加普遍,网上网下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小团体”。“人以网聚群分”暗合了大学生群体的敏感心理和个性追求,但也一定程度弱化了现实交往。调查显示,75.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qq群、微信群等私密小群内分享信息,仅33.5%的大学生选择了“直接面对面和他人分享”。

网上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普遍较为理性克制

大学生普遍重视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维护。对于“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23.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控诉,29.7%的表示“视情况而定”,46.8%则明确表示不会进行网络控诉,这表明过半大学生具有网上维权的意识。调查中,有1069名大学生表示曾遭遇过网络诈骗,其中16.4%的人“积极维权并取得成功”,26.9%“维权失败”,32.8%“自认倒霉”,23.9%“不知如何处理”。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大学生依法维权的能力。

3.“软新闻”更受青睐, 普遍信任意见领袖

热衷浏览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各类型新闻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新闻(74.2%)、娱乐新闻(53.1%)、时政新闻(39.9%)、体育新闻(30.2%)、法治新闻(20.7%)、财经新闻(20.2%)。

不难看出,当下网络世界的娱乐精神和狂欢景象契合了青年学生的审美趣味,社会类、娱乐类“软新闻”更受青睐,而政治类、法治类、财经类“硬新闻”关注度则相对不高。调查还显示,21.3%的大学生认为境外被屏蔽的政治类信息“客观中立,可信度高”,甚至5.8%的大学生认为“比国内的网上信息更可信”,还有21.6%的大学生无法作出判断。大学生是对时事政治最敏感、最具先锋性的力量,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注力由于信息海量而“分流”,长此以往将影响其对社会形势的批判意识和能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网上舆论环境褒贬不一,参与网络讨论的动机多为个人兴趣所致

对当前网络自由度,36.3%的大学生认为“较为合适”,37.8%认为“管理太严,不自由”,25.9%认为“太过自由”。对当下的网络舆论氛围,47.2%的大学生认为“多数人都比较情绪化”,仅19.2%认为“较为理性、客观、平和”,33.6%认为是正常的情绪宣泄。基于此,当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子”中异常活跃的同时,仅10.0%经常参与微博、论坛、贴吧、社区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讨论;48.9%偶尔参与讨论,且仅限于个人感兴趣的话题;41.1%“很少参与”或“不参与”,成为网络上“沉默的那部分”。“真理不辩不明”,要正确引导更多大学生积极理性发声,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场。

对网上基本形势认识不清,面对境内外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力、批判力和抵制力

对于“如何辨别网上信息的真假”,60.1%的大学生“根据发布网站、发布者的权威性来辨别”,57.3%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辨别”,28.2%的“和他人探讨后做出判断”,15.1%的“有辨别的意识,但不会辨别”。面对网络上传播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42.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绝缘,很抵制”,51.7%认为不道德,“但也会偶尔浏览”,6.1%坦承“很正常,经常浏览”。

受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娱乐明星和公知最受追捧

对于网上意见领袖的看法,14.4%的大学生直言“他们深度思考,理性发声,值得信任”,49.5%认为“他们的言论可能不完全对,但值得思考”,26.4%表示“他们有时候言论太个人化,偏激了”,9.7%的大学生只相信个人判断,对此“不予理睬”。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信任意见领袖,容易受到意见领袖思想和观点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目前最受大学生青睐的网上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娱乐明星和公知大v等,前者如“微博女王”姚晨、娱乐主持人谢娜、演员范冰冰等,在女生中间备受追捧;后者如韩寒、方舟子、白岩松、崔永元等,则在男生中间影响广泛。

4.法律意识淡薄,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

网络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法规制度“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有所了解”的占30.2%,“比较熟悉”的仅占5.3%。由此可见,加大全社会互联网法治宣传依然任重道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依法上网的意识和自觉,有19.6%的大学生“经常在网络上透露他人信息”或“不小心泄露他人隐私”,进而容易引发问题和纠纷。而对于“个人隐私在网上泄漏后如何应对”,21.8%的大学生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22.10%的选择“向相关单位或企业投诉”,50.8%表示“向身边朋友倾吐,提醒他们免步后尘”,“愤怒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仅占5.3%,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等个体权益十分珍视,但通过法律渠道维权的观念不强,维权方式方法不多。

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普遍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

调查显示,55.9%的大学生会对个人手机做安全防护,58.64%的大学生谨慎使用“同步助手”等手机工具,68.6%的大学生担忧公共wifi的使用安全。总体上看,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防范能力。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作案的重大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也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出了警醒。调查中,66.1%的大学生认为网友当止步于网络,“不会约见陌生网友”;20.7%表示即使要约见,也会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有10.7%认为见面危险,但可以网络视频聊天;仍有2.5%的大学生主张约见,认为“这样才能加深了解”。

5.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要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学生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大力开展“净网”“清网”等专项行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校园网处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要继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政治类有害信息、淫秽色情、非法传教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抵制网络“三俗”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

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运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

开发一批高效的学习型app,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上网精力更多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为大学生参与网上服务提供平台,如建设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实现人生“增值”。要同步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网络心理健康、网上道德伦理等内容,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引导和调适服务。

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和依赖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业余生活和社团活动,锻炼强健体格,活跃人际交往,逐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干、创新、合作精神。

培育高校网上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疏导学生情绪

着眼校园网络舆论场,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转移大学生对明星名人的关注。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吸引学生浏览。善于从校内bbs论坛、qq群中挖掘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温和有效地做好引导。

前置网络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培养形成正确上网的意识和习惯

卡议“抓早抓小”,将网络素养和网络技能一并纳入中小学基础刻育体系,现阶段可在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读本中增加相应内容。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探索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育正确的互联网观念和良好的使用习惯。

网络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法规制度“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有所了解”的占30.2%,“比较熟悉”的仅占5.3%。由此可见,加大全社会互联网法治宣传依然任重道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依法上网的意识和自觉,有19.6%的大学生“经常在网络上透露他人信息”或“不小心泄露他人隐私”,进而容易引发问题和纠纷。而对于“个人隐私在网上泄漏后如何应对”,21.8%的大学生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22.10%的选择“向相关单位或企业投诉”,50.8%表示“向身边朋友倾吐,提醒他们免步后尘”,“愤怒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仅占5.3%,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等个体权益十分珍视,但通过法律渠道维权的观念不强,维权方式方法不多。

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普遍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

调查显示,55.9%的大学生会对个人手机做安全防护,58.64%的大学生谨慎使用“同步助手”等手机工具,68.6%的大学生担忧公共wifi的使用安全。总体上看,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防范能力。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作案的重大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也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出了警醒。调查中,66.1%的大学生认为网友当止步于网络,“不会约见陌生网友”;20.7%表示即使要约见,也会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有10.7%认为见面危险,但可以网络视频聊天;仍有2.5%的大学生主张约见,认为“这样才能加深了解”。

5.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要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学生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大力开展“净网”“清网”等专项行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校园网处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要继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政治类有害信息、淫秽色情、非法传教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抵制网络“三俗”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

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运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

开发一批高效的学习型app,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上网精力更多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为大学生参与网上服务提供平台,如建设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实现人生“增值”。要同步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网络心理健康、网上道德伦理等内容,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引导和调适服务。

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和依赖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业余生活和社团活动,锻炼强健体格,活跃人际交往,逐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干、创新、合作精神。

培育高校网上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疏导学生情绪

着眼校园网络舆论场,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转移大学生对明星名人的关注。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吸引学生浏览。善于从校内bbs论坛、qq群中挖掘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温和有效地做好引导。

前置网络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培养形成正确上网的意识和习惯

卡议“抓早抓小”,将网络素养和网络技能一并纳入中小学基础刻育体系,现阶段可在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读本中增加相应内容。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探索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育正确的互联网观念和良好的使用习惯。

第3篇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报告1200字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调查时间为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

生态低碳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对此的关注实践行为等方面。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当前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态环保知识方面

通过《关于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公民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对环境的基本价值换是正确的。对生态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第4题世界环保日是几月几号的调查中74%的人不清楚具体的日期,只有10%回答正确是6月5日。说明大家只是平时有意无意地听到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サ却没有引起重视。而在第7题对于不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有46%选出了正确答案—塑料,另外54%的人对此不能判断。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环保常识都无法判断的情况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第9题中关于低碳的概念,4%的人选择了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使用量,20%选择了单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70%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有害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6%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均未超过70%,由此可见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迫在眉睫!

此外对第5题环保知识主要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电视广播电影占了很大比例,报刊杂志占到14%,家庭教育占到16%,网络宣传占到26%。所以我们可以在电视广播电影方面多做文章,加大环保生态的宣传力度。对第6题环境保护的目的的回答,各个选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这个选项。而第8题垃圾分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回答,62%的人还是承认了居民长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这一事实,因此,改变这个习惯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其他认为环卫基础

设施配备不到位的占到18%,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不够的占到12%,没考虑过的人占到10%。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环保知识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对于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生态环保行为方面

对于公民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大家还是有注意到环保的问题的,但是当环保与切身利益冲突时,公众的分歧意见较大。第10题对是否愿意花钱买比普通产品更贵的环保产品的回答中,只有24%选择了愿意,还有26%选择了有时候愿意,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不愿意。这就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窘境,生态环保总是输给利益较量。第11、12题是关于乱扔垃圾方面的,11题对于外出时是否看到别人乱扔垃圾的回答,绝大部分是肯定的,也有2%从未看到过,2%没有留意过。不过这也切实说明了,乱扔垃圾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随手的一件小事可以充分反映出我们环保意识的缺乏。第12题是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自己的行动,只有18%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另外居然有16%认为这很正常。这也可以看出公民在制止他人环境污染,破坏行为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不多。公众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站出来声张正义,维护环境。

公民个人对环保还是比较积极的,在第13题的调查中,对于出行,大本分人还是选择了比较环保的步行和其他等公共交通。在第14题你可以接受汽车根据排量额外征税的政策吗这个问题中,大部分人也表示出了理解与认同,10%可以完全接受,48%部分接受。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当今公民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最后一道题您有参加过环保实践活动的回答也说明了这个问题,14%的人已经参加过,还有70%的人想去但是没有机会。人们对于环保不仅有热情,

还有一份责任。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希望参加环保实践活动的人没有机会去,这充分说明公众参与制度没有落实,仅仅流于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所在,首先,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生态环保意识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态环保意识越强,在数据结果中知识层面越高,他们对问卷的回答效果越好,这也给我们今后的生态环保工作找到一个方向。其次,年龄与环保意识也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小,环保意识越强。不论在环保知识还是新房未实践都现实出这样的趋势。而这归因起来则是生活习惯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再次,我国的法制法规建设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有关行为的处罚措施,政府对此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当今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面。最后,大众传媒对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达到相应的力度。以上的分析结果反映了一定程度上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增强,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

(三)、建议(或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报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民对环保,生态,低碳生活的关切度还远远不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还有待加强。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服务大众的方针,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方针,开展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环境保护。为此民众,社会与国家应参与其中。

第4篇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20xx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

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时间:20xx年11月初至12月底。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

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

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调查问卷: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

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

1、表

2、表

3、表4。表1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性别人数百分比男59659.54女40540.46合计1001100表2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年龄人数百分比18-29岁39139.060-39岁26326.27@-49岁21221.18p岁以上13513.49合计1001100表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不识字或识字不多212.10小学555.49初中15715.68高中或中专32732.67大专20320.28本科及以上23823.78合计1001100表4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党政机关工作人员908.9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715.68国有企业职员12412.39集体企业职员818.09私营企业职员15315.29外资企业职员706.99个体户979.69农民404.00在校大学生12812.79其他616.09合计1001100表4说明:这次我们调查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市委、区委、政法委、宣传部、政府办、公安局、公安派出所、司法局、工商局、地税局、物价局、民政局、卫生局、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交通局、城市管理局、城市执法局、城管办、城市监察大队、街道办事处、法院、人大常委会、选举委员会、政协、工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大学、中学、小学、成人学校、研究所、图书馆、文化站、电视台、报社、医院、卫生院、福利院、影戏院、剧团、卫生监督所、房产交易中心、供电局、市政公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职员主要包括银行、邮电、宾馆、大酒店、商城、纺织、机械、化工、药品、机床、特种油、种子、火车、汽车、人力资源、房屋修建开发等国有企业的职员。

集体企业职员主要包括公园、商店、信用社、售楼处、丝绸、农药、医药等集体企业的职员。私营企业职员主要包括商厦、物资、建材、药材、服装、广告、装饰装璜等公司以及皮鞋厂、小超市、电脑专卖店、美发店、夜总会、酒店、家具店、书店、球鞋店等的职员。

外资企业职员主要包括电脑、电气、纺织、家庭装饰、结婚用品、邻里中心管理等外资公司的职员。个体户主要包括个体运输、装饰材料、商品推销、服装店、布店、皮鞋店、眼镜店、百货店、杂货店、小吃店、小餐馆、食品店、酒店、旅馆、照相馆、小摊贩、书吧、茶吧、报亭等个体业主。

表中的农民包括民工、村委会干部。表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非法律专业的在读大学生。

表中的其他包括下岗工人、无业人员、退休人员、军人以及律师、音乐等自由职业者,等等。

二、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与简要分析

(一)关于对我国宪法的了解情况表5调查问题:您知道我国有一部名叫《宪法》的法吗?选择答案人数百分比知道97096.9不知道313.1高达96.9的被调查者知道《宪法》,表明我国公民已经比较普遍地知道了宪法。这可以说,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年来的主要成效之一。

但是,仍有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宪法。在这次调查中,一个接受调查的大叔劈头就问:宪法?宪法是什么东西?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调查主要是在以苏南为主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进行的。

为此,我们完全可以推定,在经济落后地区,会有更多的公民不知道宪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些被调查者即使知道宪 法,但似乎认为与自己无关,在调查过程中一位中学老师对调查人说:你不应该找数字老师,应该找政治老师。

难道宪法只是政治老师的事,与数学老师无关?!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宪法,恐怕仅仅是知道宪法这个词、《宪法》这部法而矣。更有甚者对宪法和法律有误解,根本不愿意去了解宪法和法律。

在调查中,一位司机说:我不懂法律,要知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表6调查问题:您是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宪法吗?选择答案人数在知道宪法者中所占百分比亲自看过23524.23听别人讲过12312.68看电视或报纸45046.39单位组织学过11511.86其他474.84其中:学校学过212.16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看电视或报纸知道宪法的,这表示在当今社会,媒体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今后我国应当加强在电视等媒体中宣传宪法的力度。

有近1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单位组织学习了解宪法的,表明单位在宪法的宣传中起着相当的作用,今后我们对此仍不能忽视。只有2多一点的人表示是通过学校学习知道宪法的,表明学校在宪法宣传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今后中学应当加强宪法知识的教育力度,大学则应当增加宪法理论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比重。

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没有亲自看过宪法典,表明我国的宪法仍远离公民的生活,这务必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公民是十分愿意了解宪法的。

一名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说:我要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多增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这表明我国宪法的宣传教育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宪法的宣传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大有作为。

表7调查问题:您知道现在的宪法是哪年制定的?选择答案人数百分比1954年37036.9693年1999年1982年37837.76不清楚24424.38其他90.90表8调查问题:您知道现行宪法修改了几次?选择答案人数百分比1次15715.692次3次46246.15不清楚37036.96其他121.20表9调查问题:依法治国是哪一年写入宪法的?选择答案人数百分比1982年48648.5593年1997年1999年17317.28不清楚33333.27其他90.90表10调查问题:您知道宪法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是怎样规定?选择答案人数百分比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29028.97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6556.44不清楚14614.59通过上述表

7、表

8、表

9、表10,我们可以高兴地了解到,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准确地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知道现行宪法已经修改3次;有17的被调查者知道依法治国是1999年写入宪法的;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能准确地知道我国现行宪法对个体、私营经济地位的规定。这些都表明我国公民对现行宪法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错误地选择1954年或1993年或1999年为现行宪法的制定时间,并有四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不知道现行宪法是哪年制定的,此外还有6人认为现行宪法是20xx年制定的、2人认为是1994年制定的、1人认为是20xx年制定的。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我国现行宪法修改了3次,并有近16的人错误地认为现行修改了1次或2次,还有7人认为现行宪法修改了4次,认为修改了17次、7次、6次、5次的人各有1人,另有1人只知道现行宪法修改了很多次。

有近一半的人错误地认为依法治国是1982年或1993年或1997年写入宪法的,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清楚依法治国是哪一年写入宪法的,还有4人错误地认识依法治国是1989年写入宪法的,2人认为是1954年,认为是1978年、1984年、20xx年入宪的各有1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我国在1999年已对宪法有关个体、私营经济地位的规定作了修改,仍认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另有近15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国宪法对个体、私营经济地位的规定。

有趣的是,依法治国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但知道前者的被调查者只有17,而知道后者的则达56。看来,目前我国公民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和了解远远大于对法律问题的兴趣和了解。

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公民对现行宪法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对宪法内容的掌握程度偏低。在调查中,一个被调查者说道:我们只知上班、下班,哪知宪法?另一名被调查者讲:宪法是很无聊的,人们根本不关心这个,人们关心的只是他在银行里有多少存款。

这些话虽然不中听,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了解与其兴趣有关,而人们的兴趣则取决于该事物对自己的相关程度。目前我国公民对宪法了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现行宪法对公民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大,宪法还没有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第5篇 关于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交通安全情况,发现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提醒大家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街头观察 调查访问

调查对象交警 摩的司机 的士司机 街头行人

因为近年来澄城的发展日新月异,公路、马路、步行街的建设四通八达,这些既给家乡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是对群众安全意识的一个考验,所以我们对路上的行人进调查。古人有一句话 :天下安危,匹夫有责。按现代人的解释,它表达的上一种公民意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对社会的安全承担一定的义务。作为公民 衣食住行是少不了的,交通安全意识也是我们必须有的。

我国现有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管理设施还不算先进,人、车、路比例失调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无疑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等。但在影响交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却是影响交通安全最突出、危害极大的因素。

我国的交通事故率偏高,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列世界第一。资料显示,交通事故每死3个人,其中就有2人死于违章驾驶。违章的主要原因,一是超重、超载、超车,二是酒后驾车。在因违章驾驶造成自身死亡的司机中,16至40岁的年轻人占一半,其中主要是3年以下驾龄的司机。在我国,交通事故每死亡4个人中,有3人是交通弱者。行人和骑自行车人占死亡人数的45%,而司机的死亡率只占13.4%。另外,我国交通事故每死亡8人,有7人是死在路段上。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都没有过马路严格遵守交通指示灯的习惯,人们乱闯马路的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交通指示灯赫然在目,但还是只有少数的人能严格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过马路。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通混乱。这样,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极大影响了社会秩序。

行人犯规的屡见不鲜:骑自行车横冲直撞,不遵守靠右行规则的大有人在;摆摊设点、强占路面,在马路上随意停车、堆放建筑材料及垃圾随处可见;闯红灯、翻越护栏、横穿马路等一系列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四处可见。

在人流量最大,交通事故频发的的一个十字路口进行实地调查时。我们发现由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加之红绿灯转换时间较长,有不少的人还没等指示灯变绿,看到车流变小就急急忙忙的过马路。突然来了一辆车又变得慌慌张张,司机也是很无奈。这种行为主要出现在年纪较大的老年人身上,严重影响了县城交通的畅通,也威胁到了他们自身的人身安全。因为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不多,所以我们县群众整体的交通安全意识都不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居民的安全出行意识相对淡薄,但是他们中大部分又认为自己不应该乱穿马路、超速、超载都强烈希望行人和驾驶员增强安全意识,做文明行人和文明司机,给居民良好的环境,改善我县的交通状况。

安全出行的保障是我们行人的一种意识,交通执法者和交通规则也只能帮助我们强化这种意识,最重要的是我们行人自己对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认真遵守交通规则。从最基本的遵守交通规则开始,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的不足。安全意识的树立是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的,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认真地遵守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过马路时注意红绿灯的指示;过人行横道时注意观察左右两边的车辆;骑自行车过人行横道应下车推行;不在路口及非人行道处逗留;不抢道,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是有修养高素质的表现,我们应当学会文明出行。除了自己注意安全出行的规则外,我们还应该提醒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应当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为抢时间而做出不明智的冒险行为。

提高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需要重视对公民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包括良好的大众意识、自尊自爱意识、遵章守法意识。大众意识是把自身和大众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行为不单纯地看作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对社会和大众有影响的大众行为,这是维护交通秩序,保证交通安全的意识基础。自尊自爱意识就是首先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权利,才会体会到他人生命、权利的重要,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使他人不受损害。自觉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约束,当这种约束逐渐变为习惯,就成了自觉的意识行为。一方面,从幼儿园和中小学生抓起,进行交通法规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然而,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并不是一般的宣传、一般的教育、一般的措施所能安全解决的。人们长期遗留下来的弊习,尤其是少数有法不遵、明知故犯的人,单靠教育很难转移意识和观念。大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性的惩戒措施。作为辅助手段培养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交通安全观念。

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做到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在交通管理执法上尚存在很多问题,法不责众、领导说情、特权车等现象在交通执法中司空见惯。要真正做到依法治交通,必须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保障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状况的好坏,公民在交通中安全系数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对交通安全的关心程度,取决与安全意识的强弱,是靠高素质的公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保证的。只要每一位公民都注意培养自我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系数。

第6篇 重庆市关于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的调查报告

1.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

触网更早、网龄更长,大学生已成资深网民群体重要力量

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碎片化信息消费常态化,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主流新闻网站权威性受认可,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日常渗透率高

网络应用移动化、多元化、个性化,但学习功能相对弱化

2.网络书写成习惯,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

随手发、随时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渐成习惯,大学生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者

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私密化,表达欲望强,小圈子意识重

抽样显示,一个班级的同学群几乎保持每日互动,除学习生活事务,多涉及校内外各类信息,是典型的小微舆论场。同时,基于性格、兴趣、地缘等因素,大学生三五成群现象愈加普遍,网上网下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小团体。人以网聚群分暗合了大学生群体的敏感心理和个性追求,但也一定程度弱化了现实交往。调查显示,75.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qq群、微信群等私密小群内分享信息,仅33.5%的大学生选择了直接面对面和他人分享。

网上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普遍较为理性克制

3.软新闻更受青睐, 普遍信任意见领袖

热衷浏览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对网上舆论环境褒贬不一,参与网络讨论的动机多为个人兴趣所致

对网上基本形势认识不清,面对境内外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力、批判力和抵制力

受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娱乐明星和公知最受追捧

4.法律意识淡薄,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

网络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普遍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

5.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要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学生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大力开展净网清网等专项行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校园网处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要继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政治类有害信息、淫秽色情、非法传教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抵制网络三俗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

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运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

开发一批高效的学习型app,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上网精力更多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为大学生参与网上服务提供平台,如建设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实现人生增值。要同步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网络心理健康、网上道德伦理等内容,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引导和调适服务。

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和依赖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业余生活和社团活动,锻炼强健体格,活跃人际交往,逐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干、创新、合作精神。

培育高校网上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疏导学生情绪

着眼校园网络舆论场,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转移大学生对明星名人的关注。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吸引学生浏览。善于从校内bbs论坛、qq群中挖掘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温和有效地做好引导。

前置网络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培养形成正确上网的意识和习惯

建议抓早抓小,将网络素养和网络技能一并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现阶段可在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读本中增加相应内容。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探索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育正确的互联网观念和良好的使用习惯。

第7篇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导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此次,我们小组就以“环境保护”主题,自制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针对校区学生以及周边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了一番调查。调查时间为7月11日至15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

摘要本次调查我们通过多方面了解到校区学生及周边市民虽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但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家园,这些还远远不够,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污染;文化教育;环保意识;宣传

人类的发展是伴随着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我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然而调查显示,有83。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有16。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仍需不断改进。

一、环保意识调查结果的部分展示与分析

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增强。

意识十分薄弱,这对我们环境的改善有阻碍作用。

通过对这题的分析,只有25%的人知道世界环境保护日,说明在广大人民对环保知识有了解。

通过对第二题的分析,有79。16%的人选择不理会乱扔垃圾的现象,这说明公民的环保意识还可以。

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在环保的小细节上做得还是不错的,给予肯定的态度,值得大家共同结果表明调查人群中很少有人参与环保活动,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及相关单位对这方面的要求不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及周边市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待提高。

二、公民环保意识的特点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环境判断有重要影响,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生活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45%的人群是大学或以上的`文化程度,虽然他们在环保意识上仍有欠缺,但是他们在一些环保的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肯定的、积极地态度。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会对环保采取行动。例如:自备环保袋,分类丢弃垃圾,循环利用垃圾袋??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所处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在平湖市,因为离上海、杭州近,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地区,所以工业的发展是必然的。正是由于一些高污染的工厂在此处落地生根,对平湖的大气和水资源造成了不堪入目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平湖市民强烈希望政府和相关机关能改善该地区的环境问题。

4。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从调查中发现,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他们通常会自备环保袋或竹篮购物,他们的环保意识较强。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三、调查后的看法和建议

(一)针对市民

1。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平湖市环保现状的前提条件。

第一,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

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二,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平湖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2。加强政府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各乡镇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居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居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3。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

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二)针对在校学生

1。生活、学习等方面处处节约资源。

我们有一部分学生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我们知道森林是地球之肺,有利于净化空气,在校学生要做到节约从零星点滴做起,节约用水、用电,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这对美化校园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废纸、废塑料、废旧金属等所有可回收利用的物资分类回收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校学生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学习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使用过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校园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学生们应该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并且要有收集废旧电池的习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3。努力学习,掌握先进文化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

我们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它需要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改善环境问题。在校学生应该提高环保的意识, 要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家园,所有人也只有一个身体,节约循环使用好各种东西。”

以上是我们调查小组对平湖市环保工作的一些建议和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四、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可以明确地反应出校区学生及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碧,花更红,草更青的生活环境。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比如我们校区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改善我们学校以及广大人民生活的环境问题,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家园。还有我们要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宣传活动,来唤醒公民及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第8篇 关于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XX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XX年11月初至12月底。

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 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 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 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

调查问卷: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 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1、表2、表3、表4。 表1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 性别 人数 百分比 男 596 59.54% 女 405 40.46% 合计 1001 100% 表2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 年龄 人数 百分比 18-29岁 391 39.06 % 30-39岁 263 26.27 % 40-49岁 212 21.18 % 50岁以上 135 13.49 % 合计 1001 100 % 表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 文化程度 人数 百分比 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1 2.10 % 小学 55 5.49 % 初中 157 15.68 % 高中或中专 327 32.67 % 大专 203 20.28 % 本科及以上 238 23.78 % 合计 1001 100 % 表4 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 职业 人数 百分比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90 8.99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57 15.68 % 国有企业职员 124 12.39 % 集体企业职员 81 8.09 % 私营企业职员 153 15.29 % 外资企业职员 70 6.99 % 个体户 97 9.69 % 农民 40 4.00 % 在校大学生 128 12.79 % 其他 61 6.09 % 合计 1001 100 % 。

这次我们调查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市委、区委、政法委、宣传部、政府办、公安局、公安派出所、司法局、工商局、地税局、物价局、民政局、卫生局、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交通局、城市管理局、城市执法局、城管办、城市监察大队、街道办事处、法院、人大常委会、选举委员会、政协、工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大学、中学、小学、成人学校、研究所、图书馆、文化站、电视台、报社、医院、卫生院、福利院、影戏院、剧团、卫生监督所、房产交易中心、供电局、市政公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国有企业职员主要包括银行、邮电、宾馆、大酒店、商城、纺织、机械、化工、药品、机床、特种油、种子、火车、汽车、人力资源、房屋修建开发等国有企业的职员。 集体企业职员主要包括公园、商店、信用社、售楼处、丝绸、农药、医药等集体企业的职员。 私营企业职员主要包括商厦、物资、建材、药材、服装、广告、装饰装璜等公司以及皮鞋厂、小超市、电脑专卖店、美发店、夜总会、酒店、家具店、书店、球鞋店等的职员。 外资企业职员主要包括电脑、电气、纺织、家庭装饰、结婚用品、邻里中心管理等外资公司的职员。 个体户主要包括个体运输、装饰材料、商品推销、服装店、布店、皮鞋店、眼镜店、百货店、杂货店、小吃店、小餐馆、食品店、酒店、旅馆、照相馆、小摊贩、书吧、茶吧、报亭等个体业主。 表中的农民包括民工、村委会干部。 表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非法律专业的在读大学生。 表中的其他包括下岗工人、无业人员、退休人员、军人以及律师、音乐等自由职业者,等等。

二、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与简要分析

(一)关于对我国宪法的了解情况

调查问题:您知道我国有一部名叫《宪法》的法吗? 选择答案 人数 百分比 知道 970 96.9 % 不知道 31 3.1 % 高达96.9%的被调查者知道《宪法》,表明我国公民已经比较普遍地知道了宪法。这可以说,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年来的主要成效之一。 但是,仍有3.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宪法。在这次调查中,一个接受调查的大叔劈头就问:宪法?宪法是什么东西?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调查主要是在以苏南为主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进行的。为此,我们完全可以推定,在经济落后地区,会有更多的公民不知道宪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些被调查者即使知道宪法,但似乎认为与自己无关,在调查过程中一位中学老师对调查人说:你不应该找数字老师,应该找政治老师。难道宪法只是政治老师的事,与数学老师无关?!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宪法,恐怕仅仅是知道宪法这个词、《宪法》这部法而矣。更有甚者对宪法和法律有误解,根本不愿意去了解宪法和法律。在调查中,一位司机说:我不懂法律,要知道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公民对现行宪法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对宪法内容的掌握程度偏低。在调查中,一个被调查者说道:我们只知上班、下班,哪知宪法?另一名被调查者讲:宪法是很无聊的,人们根本不关心这个,人们关心的只是他在银行里有多少存款。这些话虽然不中听,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了解与其兴趣有关,而人们的兴趣则取决于该事物对自己的相关程度。[1] 目前我国公民对宪法了解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现行宪法对公民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大,宪法还没有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二)关于对宪法功能的认识

调查问卷:您认为宪法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 选择答案 人数 百分比 宪法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 662 66.14 % 宪法是用来规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173 17.28 % 宪法是国家用来管理老百姓的 79 7.89 % 不清楚 72 7.19 % 其他 15 1.50 % 超过66%的被调查者选择宪法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这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目前在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公民对宪法的功能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是,仍超过17%的人认为宪法是用来规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近8%的人认为宪法是国家用来管理老百姓的,还有超过7%的人不知道宪法是作什么用的。在调查中,甚至有人认为宪法是用来抓人的。其实,正是出于对宪法功能的无知和误解,所以许多人不关注宪法。在调查中,一个拒绝接受调查者冷冰冰地说: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不关我的事。看来,我们要加强对宪法控制国家权力的控权功能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保权功能的宣传力度。

(三)关于对宪法原则的认识

调查问题: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 选择答案 人数 百分比 党 73 7.29 % 人民 803 80.22 % 国家机关 44 4.40 % 不清楚 50 5.00 % 其他 31 3.09 % 其中:党和人民 29 2.90 % 人民主权即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宪法的基本理念和精髓之一。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第1款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上表中,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达80%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对人民主权原则有了比较普遍的认识。 但是,有超过7%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给的,近3%的人认为是党和人民给的,超过4%的人认为权力来源于国家机关,还有5%的人明确表示不清楚。这些表明我国仍相当一部分公民对权力的来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属于国家的主人、权力的所有者。超过10%的人认为权力来源于党,这与对我们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有关。然而,党只是人民的忠实代表,并不是权力的源泉。党的xx大报告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当然,权力也不属于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只是权力的基本载体、直接行使者,归根到底其权力来源于人民。 在调查中,还有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靠钱得来的,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目前我国的确存在买官卖官的腐败现象以及公民对此的深恶痛绝。还有被调查者指出:权力属于人民,但间接选举不能体现这一点、表面上是人民,实际上未有体现,这表明我国公民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落实情况不满意。的确,权力不来源于人民,权力就不可能真正属于人民。我国应当尽快进行选举制度的改革,以确保国家权力真正来源于人民,进而真正属于人民。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公民虽然认同权力制约的原则和观念,但对现实情况表示不满和无奈。对于党和国家的权力是有限的,应当受到人民和法律的限制,一个接受调查者如此说:话本身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在调查中,一位个体店主气愤地讲:权大于法,法只对老百姓有用,对当官的没用!许多人向调查人员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只是老百姓,怎么能限制党的权力?怎么能限制国家的权力?党和国家想干什么,怎么可能受到限制?

(四)关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

对于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方面的宪法意识,我们主要调查了公民对平等权、选举权、财产权这三项最基本权利的认识。

(五)关于对国家机构的认识

关于我国公民在国家机构方面的宪法意识,我们主要调查了公民对国家机关的种类、最高权力机关的名称、国家领导人的任期这三个最基本的宪法常识的了解程度: 表21 调查问题:您知道我国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哪些? 选择答案 人数 百分比 a:人大 706 70.53 % b:政府 702 70.13 % c:党委 257 25.67 % d:法院 624 62.34 % e:政协 309 30.87 % f:检察院 678 67.73 % g:纪委 338 33.77 % h:不清楚 20 1.99 % 选择abdf(完全答对的) 150 14.99 % 少选多选(答错的) 831 83.02 % 上表调查数据真有些让人震惊!在江沪浙这些经济和文化均相对发达的地区,竟只有70%的被调查者知道人大和政府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只有60%多一点的人知道法院和检察院为国家机关,只有14.99%的人选择了完全正确的答案,而高达83.02%的人不能完全准确地知道我国的国家机关主要有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第9篇 2022~2022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9月7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xx-xx)》(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以中国出境游客为研究对象,针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旅游业态新热点、新诉求进行调查与分析,力求指导旅游目的地城市如何提升对中国出境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体验。

本次调查的项目内容达97项,必填的问卷内容416条。通过线下以及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手段,对17810个在xx年4月之前一年内出境的旅游者作了定向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7813份。调查中的出境游客不包括前往港澳台的游客。

xx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境客源市场。xx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达到9.58%,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出境旅游消费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出境游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必将持续增长,二三线城市出境游市场潜力巨大;选择长线旅游的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更为频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中国出境游客旅游热情逐步提升,在旅游上的投入也较大,41.59% 的游客将生活总支出的20%以上用于旅游;中国出境旅游形式更加多元,游客对旅游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要求逐步提升,“私人定制”式的组团旅游、跟着“达人”去旅游、特种主题旅游,最具市场吸引力;本次调查显示,67%以上的游客通过互联网预订酒店机票、搜索旅游攻略、查询旅游目的地信息和购买门票。

本次调查执行方益普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海岚在表示,很多调查结果非常有趣,比如,超过1/3的受调查者认为,旅游在生活中与恋爱婚姻、家庭财富、事业发展、学习教育、健康保障、子女成长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内容。中国游客一旦走出国门前往境外旅游,脚步就不会停止。有37.7%的受调查游客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出境旅游,每年安排多次出境游的占比达36.86%。另外,对于亚洲热门目的地的选择与出游者的收入基本无关,而选择欧美目的地则与游客家庭收入正相关。

情感因素对中国出境游客旅游决策及行为的影响重大。调查显示,情感影响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传播,另一方面来自“自身”的体验。良好的体验和旅游归来的意犹未尽是中国游客再次出游的最大动力,也是他们互相推荐传播和建立口碑的原动力。

“口碑”在中国出境游客选择境外旅游城市的过程中作用明显,有74.64%的受调查者会加入相关的微信群、qq群和论坛获取相关信息,44.12%的受调查者会向亲友咨询。“传播”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境外游归来后的自发常态行为,有90.52%和84.40%的游客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进行传播。87.05%的人在境外游结束后会发微博、微信传播,67.23%的人会制作图片和音像资料在网络上发布,65.30%的受调查者通过论坛和博客发布游记,77.60%的受调查者会向他人推荐。

李海岚介绍,与其他国家游客不同,中国出境游游客通常会兼顾多个目的,其中旅游观光为首要目的(占比83.60%),其次为休闲度假(占比67.57%),第三为购物(占比35.95%)。有趣的是,中国游客在选择境外旅行目的地时,是否是知名旅游城市是他们考量的重要因素,xx年~xx年,超过一半受调查者因为“知名”而前往某个境外旅游城市。

降低签证门槛、简化签证程序、缩短签证审批时间(占比70.51%),依然是中国出境游客最期望的改善签证政策的措施。有58.92%的受调查者希望减免签证费用,57.10%的受调查者希望实现免签/落地签/过境免签。46.14%的受调查者表示开通直飞航班、邮轮、包机或专列会吸引他们出境旅游。43.99%的受调查者表示,提高商品退税比例或折扣比例会吸引他们出境游。

公民调查报告(9篇)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交通安全情况,发现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提醒大家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街头观察调查访问调查对象交警摩的司机的士司机街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公民范文

  • 公民调查报告(9篇)
  • 公民调查报告(9篇)32人关注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交通安全情况,发现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提醒大家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街头观察调查访问调查对象交警摩的司机的士司 ...[更多]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