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调查报告

基础调查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3-08-31 15:56:02 查看人数:53

基础调查报告

第1篇 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民粮食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明确我县不同生态区域农民需要哪些农业技术种植何种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过对全县2个乡镇20个农户的问卷方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掌握目前我县农村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不同从业类型的广大农民的真正技术需求,探索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的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为农技队伍建设和技术推广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职能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具体要求,我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巷口镇、凤来乡2个乡镇共20户农户作调查对象,每个乡镇调查种植大户1户,村社干部2户,科技示范户2户,普通农户5户,对不同类型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调查人员亲临调查现场,主动找到调查农户的户主,采取会见式方法,按照调查问卷的内容逐项调查记录。原始调查问卷完成以后调查人和被调查农户签字确认有效。

通过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份(1)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6人,占30%,36-50岁12人,占60%,51-60岁的2人,占10%;(2)调查对象中家庭第一劳动力男性农民的18人,占90%,女性2人,占10%。(3)家庭中第一劳动力文化层次为:小学文化程度3人、占15%;初中文化程度11人、占55%;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30%。(4)所在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均为渝东南经济区;农户所在地理区域为低山区17户和中高山区3户;当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间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组成各异,调查家庭中家庭总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调查结果

(一)农户耕地资源状况:

在被调查的20个农户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没有,人均耕地0.5-1.0亩的占35%,人均耕地1.1-2.0亩的占55%,人均耕地2.0亩以上面的占10%。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了,5%的农户土地面积增加了,55%的农户人均土地没有变化;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的原因是:25%农户由于退耕还林,10%由于建设征地,65%由于其它原因。

(二)、粮食与劳动力问题。20户调查户中90%的不担心家里会缺粮,只的10%的担心缺粮;在农忙季节有65%的农户表示他们都较缺劳力,35%的回答不缺劳动力。在缺劳力的家庭,农忙季节,30%的家庭需雇工,55%的需换工,15%用农用机具来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几乎100%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可以管理他们现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为了口粮,依靠种植粮食根本无法致富。由于种地辛苦,投入大、产出低,90%的农民不愿意在家务农。

(三)、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通过问卷调查20户当中,90%的家庭收入都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纯收入1500以下的占5%,1500-2500元的占45%,2501-4000元的占45%,4000元以上的占5%。15%的农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须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40%农民靠种植业,20农民靠养殖业,25%农民靠其它来源来实现。依靠管理的农作物一年人均产值500元以下占10%,500-1000元占45%,1001-2000元占35%,2000元以上占10%。

(四)、种植业投入情况: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在所有的投入中,农民对化肥的投入远远高于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调查的20户当中,除两户种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种子192元;农药97元;农膜158元。农药的投入波动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农户投入量差距相当大。

(五)、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

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农资价格占50%和农产品价格35占%,其次是缺劳力;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占55%,其次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施肥占50%,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占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农产品简单保鲜贮藏技术;最关心的农村政策是种子直补占60%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占35%;最关注的农业信息是农业农村政策占40%,其次是农产品市场行情和种植管理技术各占30%;100%农户回答他们知道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区别;60-90%的农户回答他们都不能识别真假化肥、种子和农药;90%的农民都关心出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都知道尽量少打或不打农药;60%农民知道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35%的农民知道国家规定的限用和禁用的农药种类。

农户通过农技员获取农业技术的占60%;通过自己电视、杂志等途径获得的占15%;通过左邻右舍交流的占10%。通过培训班或现场示范的占15%。对当地农技员是否满意:85%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很少见到农技员,或者是对农技员无印象。

(六、农民收入情况: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辅相成。对于我们调查到的农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种植、养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种地收入的占40%,靠其它收入的占25%,靠养殖收入的占20%,靠边打工所得占15%。因此,说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富裕,还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跟养殖业联系比较紧密,养殖业的收入是种植业的一部分转化而得的。如果种植业收成不好,养殖业就会受到很大牵扯。因此农民对种粮食和养殖业所得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接受调查的20户在家务农的主要劳动力,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农民不愿在家务农。9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农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证明农民想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最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农业是弱质产业,也是最基础的产业,还是不能替代的产业;农民是最基层的群体,也是最弱势的群体、收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群体,最重要地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群体。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善我国农村、农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保护是最根本的措施。调查中发现:农村、农业自然资源流失现象较重,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业资金等等,土地经营在农户中的实际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土地在农民观念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了许多。农民期望国家在这些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75%农民把家庭致富的现实方向锁定在非农活动中。在回答“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你愿意务农吗?”时,9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不愿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40%的依靠种植,20%是依靠养殖,15%的靠外出打工,还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除了现有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外,还应该尽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们农民利益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农药、化肥、饲料加剂等化学元素,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自觉不打或少打农药了,但也有一些农民不知道国家限用、禁用的农药品种,难免造成农民误购限用、禁用农药使用。各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整治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农药、种子。防治农资市场乱涨价、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调查还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扶农、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相继出台,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出增加势头,这已形成农民的共识。从这次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四、调查结论: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乡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乡镇机构的重要部分。一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是“以农为本”的推广服务理念,加强与农民沟通,做农民知心朋友,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生产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渠道,传授实用技术,为农排忧解难,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农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购买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农技推广服务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分类指导,着力提升他们自身的生产能力。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民种植、养殖离不开农牧业生产动态信息、农产品、牧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防灾救灾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各类信息无法及时地、有效地传递到农民心中去,用于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信息传递。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问题,如他们还不善于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不善于认真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村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落后,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明显忽视农村农民的偏向,应当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技术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加大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化农业、牧业信息的传递力度,把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五是,农民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服务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是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从农民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结果看,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设立示范点和示范户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创新服务机制,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加强沟通,多作宣传,搞好培训,狠抓示范,切实指导,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缩短技术传播链,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第2篇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主持。

危机情况下,学生和教师的自救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逃生的能力,亟待提升。相对于学校,城市和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加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24.3%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城市居民的培训比例低于教师群体,为63.7%,在知识层面掌握基本减灾技能的仅有10.5%。所有受访群体中,农村居民的培训比例最低,为47.0%,并且只有11.0%的受访者关注灾害知识,缺少危机意识。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基本的防灾准备,11.0%的农村居民关注灾害应对的相关知识,五成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培训,日常隐患重重。

韩熙表示,知识标准和体系是灾害教育的基础,目前国内缺乏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防灾减灾教育实践的、为行业所公认的防灾减灾教育知识标准和体系,严重阻碍了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推广与普及,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在学校培训存在的问题中位列第一。相较而言,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已经较为组织化、制度化,而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培训和演练频率及效果更令人担忧。公众防灾意识淡薄、备灾准备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尚未形成扎根于日常生活的防灾文化,只有不断地训练、实践,才能使灾害中的个体真正具备减灾能力,面对灾害有效自救。

韩熙还提到,要加强公众防减灾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标准和体系,设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防灾减灾课程与产品,发挥大众传媒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投入更多慈善资源支持灾害教育发展与普及。希望本次调查为中国扶贫基金会自身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对行业的防减灾教育工作有所启示,能引起政府、学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探讨,促进广大公众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第3篇 武隆县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民粮食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明确我县不同生态区域农民需要哪些农业技术种植何种作物可以增加收入,通过对全县2个乡镇20个农户的问卷方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掌握目前我县农村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不同从业类型的广大农民的真正技术需求,探索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类型的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为农技队伍建设和技术推广模式改革以及政府职能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具体要求,我县选择有代表性的巷口镇、凤来乡2个乡镇共20户农户作调查对象,每个乡镇调查种植大户1户,村社干部2户,科技示范户2户,普通农户5户,对不同类型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调查人员亲临调查现场,主动找到调查农户的户主,采取会见式方法,按照调查问卷的内容逐项调查记录。原始调查问卷完成以后调查人和被调查农户签字确认有效。

通过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份(1)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6人,占30%,36-50岁12人,占60%,51-60岁的2人,占10%;(2)调查对象中家庭第一劳动力男性农民的18人,占90%,女性2人,占10%。(3)家庭中第一劳动力文化层次为:小学文化程度3人、占15%;初中文化程度11人、占55%;高中文化程度6人、占30%。(4)所在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均为渝东南经济区;农户所在地理区域为低山区17户和中高山区3户;当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的4户,400—600米之间的4户,600—900米的12户。(5)家庭人口组成各异,调查家庭中家庭总人口3人以下的1户,3-4人的11户,5-6人的7户,6人以上的1户。

二、调查结果

(一)农户耕地资源状况:

在被调查的20个农户中,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没有,人均耕地0.5-1.0亩的占35%,人均耕地1.1-2.0亩的占55%,人均耕地2.0亩以上面的占10%。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了,5%的农户土地面积增加了,55%的农户人均土地没有变化;40%的农户人均土地减少的原因是:25%农户由于退耕还林,10%由于建设征地,65%由于其它原因。

(二)、粮食与劳动力问题。20户调查户中90%的不担心家里会缺粮,只的10%的担心缺粮;在农忙季节有65%的农户表示他们都较缺劳力,35%的回答不缺劳动力。在缺劳力的家庭,农忙季节,30%的家庭需雇工,55%的需换工,15%用农用机具来处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几乎100%的被调查者回答他们可以管理他们现有的土地,但是,管理自己的土地只是为了口粮,依靠种植粮食根本无法致富。由于种地辛苦,投入大、产出低,90%的农民不愿意在家务农。

(三)、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通过问卷调查20户当中,90%的家庭收入都较以前增加了,20xx年底人均纯收入1500以下的占5%,1500-2500元的占45%,2501-4000元的占45%,4000元以上的占5%。15%的农民主要家庭收入的增加必须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40%农民靠种植业,20农民靠养殖业,25%农民靠其它来源来实现。依靠管理的农作物一年人均产值500元以下占10%,500-1000元占45%,1001-2000元占35%,2000元以上占10%。

(四)、种植业投入情况: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在所有的投入中,农民对化肥的投入远远高于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调查的20户当中,除两户种植大户,其它每户投入肥料1041元;种子192元;农药97元;农膜158元。农药的投入波动性最大,不同年份、不同区域、不同农户投入量差距相当大。

(五)、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

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农资价格占50%和农产品价格35占%,其次是缺劳力;最需要的技术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占55%,其次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最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是测土配方施肥占50%,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占20%,第三是免耕栽培和农产品简单保鲜贮藏技术;最关心的农村政策是种子直补占60%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占35%;最关注的农业信息是农业农村政策占40%,其次是农产品市场行情和种植管理技术各占30%;100%农户回答他们知道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区别;60-90%的农户回答他们都不能识别真假化肥、种子和农药;90%的农民都关心出售农产品质量安全,都知道尽量少打或不打农药;60%农民知道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35%的农民知道国家规定的限用和禁用的农药种类。

农户通过农技员获取农业技术的占60%;通过自己电视、杂志等途径获得的占15%;通过左邻右舍交流的占10%。通过培训班或现场示范的占15%。对当地农技员是否满意:85%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很少见到农技员,或者是对农技员无印象。

(六、农民收入情况: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包括三大部分,三大部分收入相辅相成。对于我们调查到的农民主流,其家庭收入一般都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种植、养殖、其它和打工所得。靠种地收入的占40%,靠其它收入的占25%,靠养殖收入的占20%,靠边打工所得占15%。因此,说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富裕,还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跟养殖业联系比较紧密,养殖业的收入是种植业的一部分转化而得的。如果种植业收成不好,养殖业就会受到很大牵扯。因此农民对种粮食和养殖业所得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接受调查的20户在家务农的主要劳动力,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有95%的农民不愿在家务农。9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1500-4000元。

三、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农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证明农民想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最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农业是弱质产业,也是最基础的产业,还是不能替代的产业;农民是最基层的群体,也是最弱势的群体、收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群体,最重要地是解决人们吃饭问题的群体。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善我国农村、农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保护是最根本的措施。

调查中发现:农村、农业自然资源流失现象较重,包括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业资金等等,土地经营在农户中的实际地位有了根本性变化,土地在农民观念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了许多。农民期望国家在这些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75%农民把家庭致富的现实方向锁定在非农活动中。在回答“如果在城里可以找到工作,你愿意务农吗?”时,95%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不愿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40%的依靠种植,20%是依靠养殖,15%的靠外出打工,还有25%靠其它收入。要提高农民的种地积极性,除了现有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外,还应该尽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我们农民利益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加才是的。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也有新的提高,知道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因素是合理有效使用农药、化肥、饲料加剂等化学元素,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自觉不打或少打农药了,但也有一些农民不知道国家限用、禁用的农药品种,难免造成农民误购限用、禁用农药使用。各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整治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效高的化肥、农药、种子。防治农资市场乱涨价、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调查还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扶农、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相继出台,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呈现出增加势头,这已形成农民的共识。从这次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四、调查结论: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乡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乡镇机构的重要部分。一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是“以农为本”的推广服务理念,加强与农民沟通,做农民知心朋友,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生产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渠道,传授实用技术,为农排忧解难,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农民最需要的三方面信息:购买信息、出售信息和科技信息。在农技推广服务时,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分类指导,着力提升他们自身的生产能力。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民种植、养殖离不开农牧业生产动态信息、农产品、牧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防灾救灾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各类信息无法及时地、有效地传递到农民心中去,用于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信息传递。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问题,如他们还不善于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沟通,不善于认真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村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落后,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有明显忽视农村农民的偏向,应当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技术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乡镇农业服务部门在加大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化农业、牧业信息的传递力度,把农民需要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民情民意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五是,农民认为效果最好的技术服务和最能接受的方式是:技术人员下乡具体指导、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所以,专业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是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总之,从农民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的结果看,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设立示范点和示范户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创新服务机制,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加强沟通,多作宣传,搞好培训,狠抓示范,切实指导,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缩短技术传播链,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武隆县农户科技需求基础调查情况报告

基础调查报告(3篇)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基础调查范文

  • 基础调查报告(3篇)
  • 基础调查报告(3篇)53人关注

    5月6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关于《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的发布会,介绍了学校、城市和农村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等基本情况,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 ...[更多]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