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沙城区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态调查工作报告范文
d社区在骄阳的照射下一片寂静。在社区的一个街角,10多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小伙子聚集在一起,染发、衣着奇异、旁若无人地懒懒地抽着香烟,偶尔爆发出一阵粗鲁的骂声和笑声……这些特征和举止使得他们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去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研究对象——“街角青年”。 作为这个课题的申报者,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调研员黄海利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对长沙市开福区的两个社区(我们分别标为d社区和l社区)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在3782名青少年中,有60余人具有明显的“街角青年”特征:年龄在15-20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为初中,大多拥有某种“一技之长”。
昨日,随着《“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正式完成,“街角青年”这个陌生的名字也随之步入人们的视野,而如何让这部分处于亚文化社会的青年重新回归主流社会也就成为一个不再讳莫如深的重大话题。
【名词解释】 街角青年
所谓“街角青年”,其内涵的基本要素是:
(1)15~20岁左右,长时间呆在街头;
(2)以游戏人生、游逛街头、经常违点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发展成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种主要生活方式;
(3)没有从监护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保护、监督,但保持一定的联系;
(4)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数人或数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区地域关系为凝结点,结合成“dy群”(即街角青年群体简称),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故称之为“街角青年”。
“街角青年”是一种全球性现象。美国社会学家威廉·f·怀特和纳米比亚社会学家p·穆福恩曾经对“街角青年”现象进行过研究。在国内,“街角青年”一直是一个被国内学术界所漠视的“边缘青年群落”,对于“街角青年”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不多。
【领军人物】 17岁老大已混了5年
“天哥”,18岁,13岁不到辍学,20xx年7月因抢劫进了少管所“通过d社区居委会王主任,我们认识了dy群的老大‘天哥’(已于20xx年7月因抢劫进了少管所被管教1年)。”黄海回忆说,“天哥”年纪并不大,进少管所时才17岁,却已经在街角里混了整整5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已经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5年”。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时,“天哥”深吸一口烟,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愤懑:“读书?我13岁没满就离开了学校,那时候我还没拿到小学毕业证呢!成绩不好,加之我不守纪律,学校给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响全班的升学率,别读了,一怒之下,我就不读了。其实,谁又愿意这么早就没书读啊。”
出了校门,“天哥”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人理睬的绝境。家庭本来就不完整,父母离异,“天哥”从小就跟着曾经因犯罪而入狱的父亲,“没人管我,我妈对我来说等于没有,我爸名声不好,就靠帮别人干点杂活为生,生活都顾不上,哪有时间照看我?还好,我自己后来终于发现我并不孤独。”13岁未满的“天哥”发现在这个d社区,除了有几个由二十几岁的青年组成的团伙外,还有一大帮和他年纪相似、境遇相同的小兄弟们。
【日常生活】单调乏味中打发时间
中午起床碰头,然后上网、看录像、玩桌球、唱卡拉ok……凌晨2~3时回家
黄海说,对于“dy群街角青年”而言,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晚上的夜生活往往使得他们在每天上午补睡眠。一觉醒来,各自在家里吃过中饭,不用人召集,中午12时左右就自觉来到d社区的某个街角,懒懒地在阳光下抽烟、闲聊,当人数聚集到10余人时,便开始重点讨论“今天如何打发”,然后开始他们新的一天“街角生活”。
“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网吧、录像厅、桌球室和卡拉ok厅里度过,具体去哪里得由天哥说了算,如果天哥没来,那就是我们说了算。” 作为“dy群”中的核心层成员,今年17岁的“武状元”不无得意地说。就这样,“dy群”的“街角青年”根据老大或者核心层成员的意见决定了当天的生活方式:如果下午的主体活动是网吧、电游,那么活动结束以后,大部分“dy群街角青年”成员会各自回家吃晚饭。而“dy群”中的核心层“天哥”、“武状元”、“豆芽杆”、“耗子”等人则会继续聚在一起闲逛打发时间,然后一起去某个成员家中或d社区某个小餐馆蹭饭,在交流下午的活动心得同时,讨论晚上这个对于“街角青年”来说最为重要的活动时间安排。
晚上7时左右,“dy群”成员们会陆续继续来到社区的某个街角集合,当人数达到10余人或数十人时(成员与下午活动相比会有变化,但其中肯定有2~3人“dy群”核心层成员),同样,经过核心层成员的决定,他们去录像厅、桌球室和卡拉ok厅居多。
晚上的活动会进行得很尽兴,“街角青年”们不论那天晚上干什么,都会在一起聚到凌晨2~3时,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和“潇洒”后的兴奋回家睡觉,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生活。
【经费来源】 从“灰”到“黑”想方设法
各自凑钱在d社区开过铺子等等,最后全是关门大吉,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捞钱吃饭、娱乐为主体的生活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从家里和亲戚要的钱寥寥无几,自己又没有工作,而家庭显然是不可能为他们这种“灰色生活”提供资助的,因此,生活来源成了重要的生存问题。
“天哥是我们的好老大,每次打架他都冲在前面,一有钱我们都是大家一起花,吃饭也会带上我们,如果我们有钱也绝对会和兄弟们一起用,大部分时候都是大家一起凑钱玩,当然大部分的钱还是天哥在想办法解决。”
“dy群”的第四把手“耗子”说。
在几个月的观察中,黄海他们发现,作为这群“街角青年”的老大,“天哥”必须考虑和担负群体活动的绝大部分经费,必须为手下几十个小弟兄们安排好出路。为此,天哥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甚至还曾经积极组织一帮人,通过各自家里凑钱在d社区开过铺子,什么“快餐店”、“服装店”等等,让小弟兄们去管理店面,可这些正经生意却在“街角青年”的懒散经营和形象不佳下是“开一个砸一个”,最后也是关门大吉。筹不到经费则意味着“dy群”的活动会停止,交流会停滞,最后导致老大权威的丧失和“dy群”的解体。于是,“dy群”开始在对
面的l社区敲诈勒索小学生和年纪较小的初中生,一些问题学生开始加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因此而辍学开始与“街角青年”们合流,最后成为“街角青年”。而一些小打小闹的偷窃行为也开始在“dy群”的价值观念中得到认可,老大“天哥”因此还拜一名老扒手为师,“灰色”开始向“黑色”演变。最终在20xx年7月,“天哥”因盗窃不成而抢劫,被当场抓住送少管所管教一年。
【角色自辩】“我们不是恶势力”
大家在一起只是热闹,有个伴,在一起玩,当然如果没钱玩,也会做点小坏事。“谁都瞧不起我们,又没有正式的手艺,找不到也懒得去找工作,反正在别人眼里我们是小混混,那就干脆混得了,我就不相信活不下来,混久了,自然也就要惹是生非。”当谈到社会对他们的看法时,“天哥”一脸的玩世不恭,可眼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正常社会的向往和无奈。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dy群”成员都曾有过好好做人的想法。在家庭的帮助和社区居委会的推荐下,“天哥”曾经开过铺子,让一帮小兄弟看守铺面,“武状元”曾经去应聘过保安,“耗子”曾经想去某个商场当柜台营业员,但均以失败告终。
“别人看不起我们,可我们自己还是得看得起自己啊,我们在学校读书虽然不多,但还知道要做有出息的人,可是后来我们却觉得这个社会不让我们成功,我们没有机会出头,那我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出头。”“天哥”说:“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是在搞破坏,你们认为不应该的,我们偏要去做,有时候看到别人被我们捉弄后的愤怒,我们就会觉得蛮兴奋,到后来,我们把这种事情作为我们这帮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我们绝对不是恶势力,大家在一起只是热闹,有个伴,在一起玩,当然如果没钱玩,那也会做点坏事。” “天哥”很严肃地澄清说,与一些违法犯罪帮伙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规则决定了它是d社区“街角青年”自发形成的一个“灰色社会”。但是,“街角青年”这种相对主流社会而言的“灰色青年”,很有可能发展成为“黑色”,暴力和犯罪倾向愈发明显,暴力行为越来越多。如2002年,“天哥”为首的“dy群”打了3次群架,20xx年则打了5次,“豆芽杆”为此丢了一只眼睛。(除黄海外,其余均为化名) 新报记者 朱浪
长沙城区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态调查之对话
谁把我们撒落街角
对话专家
7月2日,记者与黄海相向而坐,话题很沉重。
平心而论,对于“街角青年”,社会,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主流社会,是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帮青年人的。在常人眼中,他们不学无术,惹是生非,学校、家庭都容不下他们,他们的容身之所理所当然地也就狭窄得只剩下“街角”了。然而,这个群体里的并不都是坏孩子,他们渴望回归,渴望被容纳,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坏,他们变坏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变坏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对话人物: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所助理调研员黄海
对话内容:《“街角青年”与社区青年工作研究》的整个调查过程
新报:你第一次接触“街角青年”时,对他们是持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黄海:20xx年4月的一天,在d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陪同下,我与10个街角青年进行了第一次交谈。地点就在d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他们都只十几岁,除了染发、抽烟、衣着奇异等外部特征外,他们大部分人脸上还明显带着稚气。
交流前,我很坦诚地告诉了这10个人,自己正在做一调查,只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更不会将其一些情况透露给他人。但是,他们仍有所顾忌,甚至有点羞涩。基本上是一问一答。
第一次见面,可以说,他们并未把我当做是朋友,而是敌人,有种防备心理与敌对心理。当时因为居委会主任在,他们才无奈配合我的工作。我当时就意识到了,要融入到他们这个群体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说实在的,当我申报这个研究课题时,我内心是歧视这个群体的。起初在与他们交流时,可以说是带着虚伪的面具,为的就是完成这个课题研究。
新报:那你又是怎么样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的?
黄海:基于课题研究的原因,我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接近他们。我跟“天哥”他们说,你们原来每天干什么还是照常干什么,我只是一个无声的记录者,不会干扰到他们。但是,很明显,他们的生活没有了往日的放肆。比方他们有人提议去做件破坏性的事情,他们先是向我投来质疑的目光,然后就会被马上否决。
但是,我仍坚持着每天中午在小区广场等待他们的出现。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坏。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的罢了。那时,我的心理开始有点理解他们。我开始请他们吃饭,开始与他们交心、聊天,开始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
通过一个月,他们开始主动与我接触、聊天,主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慢慢的,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也想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但是学校嫌我们成绩不好不要我,也没有单位肯要我。大家都在歧视我们。”这是天哥们跟我讲得最多的一句。
新报:“天哥”们认为大家都在歧视他们,但你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和他们接触,你对他们的看法是否发生了改变?
黄海:改变很大!外号“豆芽杆”在一次打架中弄瞎了一只眼睛。据说,当时他们几个人在烈士公园玩。在他们附近,有一男一女正在为何事而争吵,突然那男的打了那个女的一巴掌,“豆芽杆”他们看不过去,就前去指责那个男的不该如此对待女性。谁知发生冲突,“豆芽杆”拿着啤酒瓶砸过去,人没有打着,碎片却击中了自己的眼睛。由此可见,他们挺讲义气,挺有感情的。
当时,我很同情他们,觉得他们是被社会所抛弃的可怜人。后来,我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种理解。他们不希望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
新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接触的这部分“街角青年”都将成家立业,这是否意味着“街角青年”将在d社区逐渐解体?
黄海:不会的。例如,我们调查的dy地区由仅一街之隔的l社区和d社区所组成。其中,d社区以“街角青年”居多,l社区由于拥有一个非重点小学和非重点中学,以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居多。 ?
两个社区的青少年尽管分属不同的社区和文化社会形态,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l社区的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由于受到对面d社区“街角青年”的强大作用力和吸引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源源不断地补充和继续维系对面这个“灰色社会”的稳定存在,成为d社区“街角青年”的外围组织和后备力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15岁的“小z”(化名)。“小z”是经常和“天哥”他们混在一起的人,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对面中学的初二在读学生。在“天哥”的帮助下,我们与“小z”进行了数次交流。“小z”认为,他的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还不如早点加入社会。在小z看来,觉得每天跟着‘天哥’走不会吃亏,他们都把他当兄弟,有什么事都罩着他。在“dy群”里,“小z”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归属,甚至还能在这个群体中找到满足自己社会地位流动的路径。
新报:那又是什么力量使l社区的问题学生成为d社区“街角青年”的外围组织和后备力量?
黄海:作为一个15岁左右年龄段的青少年,“小z”根本就不会知道他自己认为的参加社会其实是一个边缘青年群落组成的“灰色社会”,更加不会知道这不是主流社会中的社会成功流动模式,而是在一个亚文化社会中的内部地位流动。作为同一个年龄段的接受他的“街角青年”群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满足自己休闲玩乐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对面问题
学生的羡慕和内心向往;更加不会意识到自己不自觉形成的“街角社会”在牢牢让他们保持“街角身份”忠诚的同时,也在对对面问题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他们不自觉地成为“街角社会”源源不断的后备生力军。
‘小z’走的路子其实是在重复‘天哥’和‘dy群’‘街角青年’们走过的老路:问题学生——辍学学生——“街角青年”——“街角社会”。只不过不同的是,“小z”们除了因为学校、家庭的原因以外,还受到了“天哥”和“dy群”不自觉形成的“街角社会”的强大向心力作用。因此,“街角社会”暂时不会随着“街角青年”年龄增大要成家立业的社会化步骤加快而呈现动荡和解体的趋势。(除黄海外,其余均为化名) 新报记者 朱浪
怪状循环
街角游戏规则固定 领头人“前赴后继”
老大“天哥”于20xx年7月被抓后,并没有出现如社会期待的帮伙解体现象,相反,“dy群”还在继续运转,新的成员陆续加入,“武状元”也在实际上充任了新的老大角色,继续领导“dy群”的生存。
黄海说:“这说明,在‘街角青年’这个群体中,成员们除了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念而聚集在一起,共同享有一种亚文化群的社会心理以外,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拥有其社会结构、身份忠诚和成员基础的隐性社会。让人感兴趣的是,‘街角青年’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与我们的主流社会游戏规则制定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他们有对社会流动的欲求,在往上的动力被阻碍和限制时,他们会选择在“街角帮派”中以一种亚文化心理特征,竭力形成一个亚文化社会结构,并在这种结构中寻求领头人依赖、心理认同和流动欲求满足。
“天哥”在“dy群”其他成员的眼中的确是一位好领头人。“我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了,大家认为我讲义气,有什么事情都找我,义气就是一面旗帜,所以很多兄弟都服我。再一个,我自己心里也清楚,手下这么多兄弟跟我,为的是什么,是有口饭吃,是不被人家欺负。”“天哥”说,“所以,只要我有好处,我就一定留一份给我兄弟们;不论我的兄弟遇上了什么麻烦,我肯定会帮他摆平的。”“天哥”作为领头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比别人更有钱,但是他必须花钱很大方,这是他必须承担的个人义务。
除此之外,领头人和核心层成员必须在群体特别感兴趣和经常组织的某种群体活动中确有本事。因为,群体活动是“街角帮派”中亚文化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其他成员要想在“dy群”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在群体组织的某个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以体现自己的能力。这样,他们在主流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流动欲求渴望,又在团体中有限地位流动中看到了希望。
“这意味着‘街角社会’确立了它自己的游戏规则。”黄海认为,在由“dy群”形成的“街角社会”中,每个人没有身份的不同,只有地位的差异,这个亚文化社会能够在内部给他提供社会流动欲求的满足。但是如果他想要得到这种满足,就必须自己参与维护这种亚文化社会的结构稳定,通过承认这个“灰色社会”的结构秩序来承认自己的街角身份,并通过维护这个“灰色社会”的结构权威来维护自己的街角社会顺利流动。否则,就会被排斥,甚至被踢出局。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天哥”进了少管所后,“dy群”并没有解体,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维护这个亚文化社会稳定的角色。 新报记者 朱浪
长沙城区特殊青少年群落“街角青年”生态调查之拯救
拔何良刃刮骨疗伤
核心提示
15~20岁的年龄段使他们根本不具备走入主流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他们被迫留在街角继续被自己的亚文化“街角社会”牢牢把握以对抗主流社会,甚至成为社区建设和主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由此,“街角青年”该向何处去,他们的未来该由谁来负责,主流社会该如何呼唤他们的回归,都是这个研究课题必须关注的重点视角所在。
采访即将结束时,黄海为拯救“街角青年”开出了一剂良药。
【理想途径】 社区救助重任在肩
黄海认为,搞好社区青年工作,是“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理想途径。因为“街角青年”的来源缘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家庭放任自流,学校踢出校门,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不正常地过早流入社会。
在调查中,黄海发现目前社区青年工作存在着组织缺位、工作方式陈旧、教育服务缺乏、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社区青年工作是联系家庭、学校和司法机关的基地和桥梁,其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应然角色的特征。”
黄海认为,针对目前社区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社区青年工作应该在“街角青年”的转化中承担起更为主动和完善的社会事务应然角色。“其实,在国外,在港澳地区,社工组织的地位与权利是很高的,同时他的社会效果也很大。”黄海说,“社工组织作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纽带,国家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赋予该组织一定权利,通过法律去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此外,黄海还提出,对于dy地区的“街角青年”来说,他们不是没有组织,而是社区组织没有和他们的组织有效结合,社区组织不是没有帮教活动,而是活动过于空泛。因此,社区“街角青年”的转化工作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必须建立完善和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使“街角青年”的转化能有切实可靠的依托。更重要的是,对于“街角青年”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街角社会”,同时还具备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内心依然存在社会流动的欲求。因此,社区青年工作在转化组织制度化以后,应该继续完善服务阵地建设,紧扣“街角青年”的社会心理特征,开展各项实用的服务活动,使“街角青年”的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例如:与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密切合作,健全青年就业保障制度,鼓励青年努力成材。通过广泛开展“新世纪创新创效”、“共青团号”创建、“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种就业竞赛活动,鼓励和帮助“街角青年”参与就业竞争,使“街角青年”有事做,能做事,培育他们走进主流社会的信心和能力,让“街角青年”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认识自己的价值,通过一
个合理可行的社会正常流动途径,让他们慢慢离开街角。
【关键措施】“四位一体”扶助“街角”
“街角青年”要重新回归主流社会,仅仅靠社区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体系,使其转化的工作能够成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应该组成“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家庭 家教是主要阵地
建立家庭培育管理系统,实现“街角青年”产生的萌芽警报。家庭是青少年最早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场所和依靠,也是青少年思想行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豆芽杆”曾经说过:“父母亲不管我,我也不想要他们管,我的父母跟我是半斤对八两,我留守街角,他们留守麻将桌。”这样的家庭显然就是属于“街角青年”越轨中家庭预警系统失败的典型。
●学校 别把问题推向社会
强化学校教育关怀系统,实现“街角青年”形成的初期警报。当家庭萌芽警报失效时,学校不能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 学校在教育人方面也有着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学校如果把没有教育好的、根本不具备成熟心理和生存技能准备的学生推向社会,就等于给“街角青年”“输送”了后备人员,给社会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因此,家庭和学校警报系统如果成功,实际上就断绝了“街角青年”的后备军和“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社区 社区帮教引回主流
创新社区帮教服务系统,实现“街角青年”壮大的中期警报。如果家庭和学校两者的警报系统失效,那么最重要的警报系统的任务就落到了社区身上。作为青年进入社会的缓冲区,社区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也逐渐成为某一区域社会生活的依靠。“街角青年”从学校来到社区,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结果他们自发成帮结队,流浪街头,给社区建设造成诸多麻烦。建立社区帮教系统,是解决“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有效和关键途径。社区帮教系统可以凭借社区的基层组织地位,以社区治安保卫人员为核心,以团组织为依托,与家庭、学校密切联系,对“街角青年”进行一帮一、一带一的教育,开展各项心理辅导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走出街角,回归主流社会。必须注意的是,社区帮教系统不可建成少管所式的社区帮教组织,必须真正从心理上和实践上转化“街角青年”。
●社会 完善防护接纳系统
完善社会防护接纳系统,实现“街角青年”越轨的终极警报。“街角青年”并非是尽干坏事,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防范,他们极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社区警务人员要仔细掌握“街角青年”的活动动向,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警告,使他们时刻警醒。“街角青年”一般不干坏事,因此不能用强制的手段管理,他们的行为可能不端,但是也不到被抓或被关的程度。因此,许多警察也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对“街角青年”的放纵,实际上是对“街角青年”从“灰色”逐渐转入“黑色”道路的一种默许。
更重要的是,主流社会不能再用“有色眼镜”审视“街角青年”。如果从家庭、学校流入社区的“街角青年”,通过社区青年工作成功转化后,主流社会依然歧视和排斥他们,那么这个边缘青年群落会重新回归“街角青年”,并且在以前的“街角社会”心理沉淀的基础上,更加忠实自己的街角身份,仇视和敌意主流社会,最终走向“黑色社会”。
【采访后记】在蜕变中感受“街角”
在对黄海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一再强调,面对“街角青年”,他的心理经过了一次大的蜕变:从歧视到同情,从同情到理解,从理解到帮助,全方面感受了潜伏在街角的特殊群体。
半年时间,与“街角青年”的亲密接触,让他了解到“街角青年”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带给社会的又是什么。
半年时间,让他认识到,“街角青年”并不都是坏人,但是也不是好人和善人。如何去将其转化为正常青年,成了当前一重大社会问题。
“如果说,完成这个论文,只为应付当初申报的科研课题,那我现在准备出书,把半年来每天的访谈资料和观察心得,一点点回忆记录下来,为的就是希望社会能理解‘街角青年’这个边缘群体,希望全社会都能真正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黄海说得很坦诚。根据黄海的计划,目前他已将该论文整理成20万字,预计在今年8月出版《走入“街角青年”——来自一个城市边缘群体的表达》一书。据悉,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题调研“街角青年”这个社会现象的著作。
【第2篇】2022年生态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月**日
调查对象:调查人所在地民众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及生态方面的认知度得.不到5%的人对环境或生态问题非常关注,大概40%的人对次比较关注,45%的人对此关注一般,约百分之五的人认为无所谓。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关注度大的多是一些学生或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大多数农民对此的关注度则不大。关于用水情况,我们这一块儿90%都用的地下水,俗称井水。虽然不是自来水,但还算是比较干净的了,地下水污染较少。
对于蔬菜瓜果之类的话,25%的会经常担心,45%的认为有时会担心,30%的认为通常不会担心。这主要是看瓜果蔬菜的来源地。如果是本地的他们的担心就会少很多,如果是从外地进货而来的人们一般就会比较担心一些。对于浪费水资源一事,50%的人都会劝阻别人停止这种行为,40%的人却只有愤怒没有行动,10%的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可见,公民的节水意识还有待加强。对于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的调查显示,30%的人会积极参加此活动,30%的人认为此活动能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20%的人认为此活动只是在做秀收效胜微,另外有20%的人对此则毫不关心。对于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很了解且能做到分类处理的人少之又少,只占总调查人口的5%左右,60%的人对此比较了解,但是却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既不了解垃圾分类也不会分类处理的人占35%左右。由此可见,本地人们对于垃圾处理了解还不够。
下面来看一下关于生态方面的几个调查结果。 将自然保护区开发为旅游景点一事,毋庸置疑,它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过多的群众观光势必会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当地的生物。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40%的人认为弊大于利,造成的环境问题很严重,得不偿失。很多洒店都有有关野味的菜品提供,有时候还会是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对“吃野味”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20人中只有一人即5%的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纯享受,是一种显示富裕的行为;35%的认为纯粹是为了尝鲜;50%的认为偶尔尝一下可以但不是经常性行为;10%不赞同这种行为。关于了解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渠道,可谓是众说纷纭。由于问卷上此题为多选题,但综合起来讲的话,依靠电脑、电视、收音机等电子设备的约占40%,依靠报纸、书籍类的约占40%,通过学校教育得知的基本是学生,约占35%,道听途说的约占30%,很显然,大多数人都由不同的渠道来了解的。对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做的努力,30%的人认为应该依靠科学技术,20%的认为政府应加强宣传工作,20%的人认为应普及相关知识,30%的人认为应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对于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认为应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约占40%,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的约占30%,治理水土流失的约占40%,防治沙漠化的约占35%,建设生态农业的约占20%,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约占30%。关于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80%的认为应该应时代的要求赞成此提议,20%的人还是觉得不切实际。
我们这儿原本有一片非常清澈的湖,在湖边的一些人都是使用湖水的,夏天好多人在湖水里洗澡。但是后来由于人们想提高收入,此湖便被一个个体户承包,养起了鸭子,成群成群的鸭子在湖里到处乱飞,使湖水变得又臭又脏,严重影响了边的环境。现在这片湖被新主人买下,新主人在湖里养起了珍珠,整个湖面上到处都飘满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一片美丽的湖水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畜养池。我不得不为此惋惜呀!人们往往容易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实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呀! 由调查可以看出:我们这里的人环境意识还比较的薄弱,对于生态问题的概念更是不够了解。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的人民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很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还不够了解,更不用说是生态问题了。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觉得我们保护环境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
1、尽量使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2、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少开私家车
3、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4、节约粮食,不要随便浪费粮食
5、随手关闭水龙头,并能提醒他人节约用水
6、一水多用,使水的利用更充分
7、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8、使用节能型灯具、电器等
9、不随意焚烧秸杆、塑料等污染环境
10、不吃田鸡等野生动物,保护青蛙维护农田
11、旧物捐给贫困者,不可随意丢弃
12、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
13、使用无氟冰箱 ,尽量不要再室内使用灭蚊剂
14、少用农药、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15、买食物时,优先选择绿色食品
16、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等
17、参与环保宣传,争做环保志愿者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奋斗目标,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依据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的通知》(陕环函[xx]560号)要求,认真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现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在各类创建考核指标中除了对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有着较高的要求外,还涉及到了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市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县(区)、环境优美乡镇(街办)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xx年我市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截止现在,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生态示范村43个;今年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县(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均已通过省级验收。当前,我市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xx”期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生态县、16个环境优美乡镇,68个生态村的目标,“xx”期间拟再启动1个生态县、13个环境优美乡镇和84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已有19个乡镇(街办)和42个村庄编制了生态创建规划,并启动了创建工作;其他各乡镇(街办)、村庄也正在积极编制生态规划材料,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各涉农区县的乡镇、村组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划定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我市大力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水处理设施,全市xx年共投资9552.5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处145处,在建60处,解决了2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针对我市农村群众居住地理位置差别较大的实际,我们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和相对集中、环境工程设施与自然净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对于城市、县城周边村镇的污水,基本纳入城市、县城污水收集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我市已建成临潼区污水处理厂、长安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可分别日处理污水2.5万吨和5万吨;阎良区、高陵县污水处理厂即将在年底建成试运行,户县污水处理厂预计于xx年6月份建成,设计处理能力合计6.5万吨/日。这些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在解决区县城区污水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将城区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一并纳入管网处理。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尤其是农家乐集中区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指导其采取各种处理工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纳水体为非重点流域、非水源保护区的建制镇,我们建议采用一级强化处理;对于在有常年流水河流附近的建制镇,建议优先考虑人工湿地。目前,我们已经拨付环保资金支持了一个农家乐集中地区建设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并拟支持8个较偏远乡镇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其中4个乡镇已编制完成科研报告,并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台和区县垃圾填埋场建设,鼓励各涉农区县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市农村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市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站台,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三是对全市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有环境违法问题的垃圾场实施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后督察制度。
(五)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功能区,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全市无一禁养区存在畜禽养殖场现象。二是定期开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行动。摸清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底数,对全市14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的部分环境违法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积极鼓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市已通过下拨11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了4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户县马村养鸡场生态示范园区、阎良区绿源瘦肉型猪繁育基地和临潼溢盈畜牧养殖公司通过建设沼气发酵池,不仅有效利用了本厂的畜禽粪便资源,也大幅节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用量;目前,又有5家畜禽养殖场已编制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可研报告,其中蓝田县安村立体养殖场已率先基本实现了“畜―沼―农”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规范、到位,体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六)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我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全市以农业综合开发周至县沙河流域项目、黄河水保生态工程渭河流域未蓝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系建设等一批重点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把小流域的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治理中先后涌现出了周至虎峪、户县东岭、长安红草河、蓝田沙河子、临潼东岳穆寨等大量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和阎良黄土塬区水保生态示范园、蓝田县红河坝系骨干亮点工程。集高标准治理、高起点开发、高科技含量为一体,初步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截至xx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1平方公里,占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63%,水土保持已成为农村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市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三是农村工业污染依旧存在严重隐患。我市农村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虽然近两年关闭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但仍然有一部分工业企业污染较重。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没有环评手续,污染防治设施落后,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市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当前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市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5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五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市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只顾抓眼前经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
四、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下半年,党的xx届三中全会将“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纳入研究范围,并明确提出了多项农村环保工作政策措施,农村环保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本辖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大学生寒假社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xx市xx小区
调查时间:xx年2月
调查内容:小区生态环境变化及现状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结合多年的生活感受,查阅资料以及寻求相关部门帮助
调查目的:寒假来临,为了增加自己对家乡生态环境的了解和热爱,锻炼自己的实践调查能力,增强环境意识,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利用社区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性,通过对社区生态环境的调查,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状况。
报告正文:
住宅和人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和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住宅、住区往往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给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高等不可持续性特征。城市和社区是开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转都是以周围外在环境为依靠的,它不可能实现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同时又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去,因此城市和社区的生态环境对外部整体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从一般的居住的向更高层次转变。于是,许多以“生态”为理念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运而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小区生态住宅?通过上网查资料发现关于生态住宅生态小区众说纷纭,有人总结说,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三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住宅生态小区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我所在的xx市xx小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xx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xx市冬季长达4至5个月,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夏季不仅炎热,且多降水,雨热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数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0%。小区属于xx市,自然气候于全市一致。x市地形复杂多样,南为泰山山地,北靠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小区位于x市南部,靠近山地,地下未可透水岩层,地下水经渗透向北流,与不透水层阻挡喷出地表,形成泉水。
x小区是x市第一个纯居民社区,建成至今有二十多年,现有百多座居民楼,人口约一万两千。有主要的街巷12条,路面被覆盖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人行道为吸水性彩砖,居民楼之间以花坛相间隔,其他乔灌木有一千余株,垂直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街心花园休闲广场5处,道路两边设有石凳供行人休息。生态景观良好。
小区内的植被以温带落叶乔木、常绿针叶树、常绿灌木以及草类为主,还有花园、花坛里和居民家中栽种的其他植物。街道两旁为法国梧桐、杨树和槐树,树龄约二十年。记忆中的这些树,春季万物复苏,生机昂然;夏季枝繁叶茂,树影斑驳;秋季多姿多彩,犹如童话;冬季萧条静默,也别有一番风韵。松树多见于花园和花坛中,四季常绿,花坛和花园由冬青的绿篱围起来,外围是绿漆护栏,花台内种植一些开花植物以美化环境。整体感觉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良好,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野生动物的多少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鸟语花香成为人们理想住宅环境的必备特征。小区中的动物,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常见的是麻雀和灰喜鹊,偶尔有猫头鹰出没;野猫数量也不少;家养动物多是宠物狗,养狗现象很普遍;昆虫如蝴蝶飞蛾蚂蚁等等。
该市地形是三面环山,犹如盆地,大气流动受阻,不能及时将废气排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形成逆温现象,大气状况不佳。小区的大气情况也如此,春季扬尘天气时喷频繁。至于大气污染,小区内的主要污染源就是露天烧烤和燃煤炉具。调查发现的露天烧烤共有将近二十处。露天烧烤严重污染大气,这种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产生的浓烟中,含有污染大气环境的细颗粒,对这种细颗粒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去除,它严重影响环境景观和空气能见度。烧烤产生的浓烟中还有致癌物质,对生活在烧烤摊周围的居民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烧烤摊多在主要街道旁,行人较多,大量的烟雾对过路行人也是有害的。室内烧烤虽然有排烟管道,但排放集中排放量大,对于周围居民的危害更大。小区内的垃圾桶已经全部换成了分类垃圾桶。小区内设有一处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有专人收取后,集中到该中转站然后运往垃圾处理场。据以往观察,该垃圾中转站可以做到日开日清,保证将固体废弃物及时输出向区生态系统,这对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时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夏季,仍不可避免有异味,映像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小区内生活设施齐全,内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机构,社区诊所等医疗机构,还有商场市场,书店药店等等,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马路市场除了带来了方便以外,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环境问题。它使道路变得拥挤,而且每天消耗的塑料袋不计其数,每天收市之后,原本干净的道路变得一片狼藉。这无疑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小区的美观。相关部门曾经多次整顿,但屡禁不止。
建议和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环境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总体来说,小区的环境建设还是不错的,绿化情况和生活设施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小区的环境卫生情况不佳,使整体收效与相应的付出不协调。建议如下:
1、普及集中供暖,尽量减少居民因自己燃煤取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整顿烧烤摊,提倡无烟烧烤。
2、提高居民环境意识,自觉维护环境。坚决杜绝乱贴乱画,随手乱丢垃圾的不道德行为。
3、整治道路市场,还马路本来面目。可以在别处建市场,将马路市场迁入其中,统一管理。
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态关系良好的人居环境,它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定义的,是人类经过历史选择之后所追求的一种住宅和住区模式,希望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能早日将小区建设成大家心中的生态小区。
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xx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2)工业化压力: 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市场压力: 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造林绿化取得成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了较大进展,到199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五,草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草地牧场综合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各类草地面积达3.9亿公顷。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建设稳步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渐入人心,至1997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26处,占国土面积的7.64%,10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土地保护和整治工作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效,全国生态农业试点达xx多处,50个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7个生态农业建设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000多万公顷,部分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正在恢复。
四:总结
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生态环境的建设,我们面对现在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要尽全力进行保护,为创造和谐家园共同努力。
【第3篇】生态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回顾总结五年来《决议》的执行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城建环保工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到市环保局、住建局、经信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局、民政局、卫生局和部分镇,听取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和部分人大代表、村级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同时,市人大代表各中心组通过视察、调研等形式组织代表开展检查活动;11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部分代表视察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议》执行情况
五年来,市政府根据《决议》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规划、细化目标任务、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坚持外引内治,水环境整治持续深化。水生态治理保护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汤浦水库引水、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和下姚江应急引水等境外引水工程全面完工,郑徐水库和大塘江入口引水环通工程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河道治理,建成骨干河道81.3公里、生态河道206.6公里。推进了新一轮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城河水质逐步趋好。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成污水收集输送管网近750公里,完成3360家单位的污水管网接纳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62个村的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和17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纳管治理工作,建成粪便集中处理中心18座,至年底可改造公厕440座。目前全市污水处理总量达到12万吨/日,中心城区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40%。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生态治藻及水源保护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对杜湖、上林湖、梅湖等饮用水库开展库底清淤,对14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和73座山塘水库实施维修加固。
(二)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完成漂印染电镀行业整治、取缔非法小印花加工经营,推进小熔炼行业整治,组织开展豆制品加工、医疗废水废物、造纸行业、餐饮食堂油烟污水等专项治理。扎实推进废塑料行业整治,关闭取缔非法废塑料经营户4104户,规范提升原审批经营户116家,开展再生塑料产业基地建设。有序开展轴承油污染整治,治理年销售xx万元以上轴承企业51家,建成横河镇轴承含油废水集中治理工程并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到40吨。关闭砖瓦企业36家,关停小火电机组7.34万千瓦,淘汰落后空压机352台、六角车床750台及s7变压器60台,淘汰燃煤锅炉6台,规范提升“七低行业”企业30家。实施投资超过20万元的节能改造项目532项,共节能42.2万吨标准煤。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新增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6家,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84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40个。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治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创建活动,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启动建设腌制废水集中处理中心。大力开展“森林慈溪”建设,全市新增平原绿化造林面积1万余亩,完成沿海防护林7000余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预计到xx年底可达到39.1%。治理废弃矿山50座,中心城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区域治理率达到90%。清理新“三沿五区”坟墓1.1万余穴,绿化治理县乡道两侧坟墓近2万穴,生态墓葬服务范围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桶)装化收集,42座垃圾中转站全部达到压缩式中转要求,垃圾焚烧发电厂至今年7月共焚烧生活垃圾98万吨,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xx”期间,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净削减量分别累计下降20.2%、28.76%、35.26。
(三)坚持控管并举,行政执法监管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依法审批建设项目6000余个,依法否决不符合审批条件项目496个,完成项目“三同时”验收1522家。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累计作出环境行政处罚1585件,罚款4429万元,实施强制执行案件1069件,拘留20余人次。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放射源、危险废物、铝酸蓄电池等专项整治,有效防止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四)坚持齐抓共管,生态建设氛围日渐浓厚。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组织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探索建立村级环保专管员机制,完善环保监管网络。积极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共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镇8个、宁波市级生态镇(街道)6个、宁波市级生态村169个。加强环保宣传引导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公务员培训和中小学课程,通过开辟媒体专栏、拓展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大型环境公益宣传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全市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市已建成环保自治组织297个,志愿者人数达1.6万余人,群众的环保满意率由xx年的74%上升到xx年的83.6%。
二、《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决议》要求,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工作进展与《决议》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保工作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所有镇、街道,一些职能部门和部分镇、街道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协调配合意识缺乏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整体合力还需加强。由于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较大且见效较慢的工程,造成就事论事抓环境的多、一如既往抓环境的少,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市、镇(街道)环保机构人员不足,制约着环境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村级组织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亟需政府财政的有效扶持。
(二)水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饮用水源地监管难度大,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非法开采滥挖矿山资源及乱搭乱建房屋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水质安全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湖库富营养化已成为饮用水源水质的主要问题。基层反映饮用水源上游村庄因规划控制,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创造经济来源的要求十分迫切。市域污水治理工程配套收集管线网络尚未完全建成,各镇生活污水治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推进速度不快,部分已纳管企业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地段管道沉降脱节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污水厂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仅达到设计规模的52%,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机制尚需完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中心城区河道漾面宽度不一,河道贯通性和流动性差,河网水系普遍存在富营养化和蓝藻现象,偏黑偏臭现象在局部河道还有发生。村庄内部家庭作坊式企业直排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村级公厕和户厕污水处理设施达不到技术要求且改造推进速度不快,严重污染当地土质和河道水质。
(三)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七小产能”属于传统产业,是当前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地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众多,且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大量小产能业主淘汰后的出路问题及市场需求、产业配套等因素阻碍着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同时,由于近期银行信贷紧缩,融资难度大,设备淘汰成本高,部分企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主动参与淘汰提升落后产能的积极性不高。
(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待全面加强。桥头、观海卫等地的废塑料加工行业仍面临着反弹的压力,横河轴承行业油污处理任务繁重。有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运转不正常,偷排、漏排、不达标排放等现象还有发生。城区污染源面广量大,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城镇人均绿化面积增幅较慢,城区公厕、城区渣土中转站等基础环保设施落地困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机制还不完善,餐厨垃圾处理工作进展缓慢。区域性农业污染仍较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全社会环保意识亟待增强。市民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居民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绿地、随地便溺等不文明的陋习依然司空见惯,工业垃圾乱焚烧、建筑垃圾乱倾倒等现象仍比较突出。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还比较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足够关注和自觉参与,氛围营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项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解决《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提出的“xx”主要目标任务,采取更积极、更务实、更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努力把慈溪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一是建立环保综合协调机制。增强对环保工作的调控协调能力,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对需要多方联合执法的整治行动,要整合执法力量,强化部门联动,提高执法效果。二是强化考核指导和行政监管。要提高对各镇(街道)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分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镇、村环保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水平。加强政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公正廉洁的环境执法队伍。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提前介入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推进排污总量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行。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检查、督查和巡查。三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治污纳污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增加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的补助额度。减轻镇级区域性整治及村级环境整治、公厕户厕改建等带来的资金压力,夯实环保工作基层基础。关于龙山、观海卫、周巷财政体制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建议统筹考虑生态资金安排。
(二)继续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确保工程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一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旅游业发展行为,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周围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及乱搭乱建房屋等行为的取缔打击力度。加强对水库水质的日常监测,采取有效举措努力遏制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对外引饮用水源突发事件的研究,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二是继续大力开展截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支管网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快推进污水接纳工作,强化镇、街道工作职责,加强对企业等用户纳管的技术指导,提高污水处理率。科学评估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效果,强化对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管理,健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管理方式,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及时解决处理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网沉降破裂、主管支管衔接困难等问题,持续推进工程环境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及时总结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优化工艺流程,制定后续管理养护政策措施,提高实际使用效果。全面摸清当前全市公厕现状,列出具体改造时间表,加快推进公厕改造,努力消除公厕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三是有序推进城河治理。加快推进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和中心城区引水环通工程建设,充分运用外引水加快推进城区水体流动,提高城河自净能力。健全城河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推进河道和水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大力实施“三横十一纵”骨干河道建设,持续推进镇村生态河道建设,增加河道自净、排涝能力,优化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和推广“河长制”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质。推进郑徐水库和慈西水库建设,切实发挥好外引工程效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三)有序开展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服务指导,正确处理好淘汰落后和规范提升的关系,帮助各地解决落后产能认定、落后产能淘汰举措等相关实际难题,摸准、摸细全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情况。强化要素调控,规范企业行为,提高落后产能企业(项目)的经营成本。优化财政政策补助方式方法,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推广节能技术,培养节能产业,加快节能改造。加强统筹谋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科学务实推进减排工作。
(四)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全市生态环境。继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巩固废塑料行业整治成果,稳步推进小熔炼、轴承行业污染治理。继续加强“森林慈溪”建设,按照“种一片、成一片、绿一片”的思路,积极推进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注重种植质量,规范日常养护,提高树木成活率。加快中心城区未完成绿化项目工作进度,推进峙山公园西扩二期、乌山公园和万亩畈森林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区绿化档次,全面提高公绿面积。继续加大对非法乱挖滥采矿山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废弃山塘治理。着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研究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出路问题。同时,针对当前工业垃圾乱焚烧、建筑垃圾乱倾倒现象突出的现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联动,组织开展一次治理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标本兼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切实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快建设腌制废水处理设施并尽早投入使用,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努力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
(五)更加注重环保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强化对各级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境宣传教育,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提高项目的综合决策水平。建立固定的、多样化的宣传教育阵地,把传统的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同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相结合,广泛、高效地开展大众化环境宣传教育。注重宣传内容的多样化,着眼于群众关注度高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把宣传环保知识、环保中心工作、环保先进典型和曝光违法行为、剖析环保案件相结合,强化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好环保志愿者和环保自治组织作用,努力打造一支群众基础好、联系广泛、拥有各类宣传教育人才的队伍,推进全社会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关于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西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福科
一、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状况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个“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34万人口,18个乡镇,总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册耕地67万亩,林业用地251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6%,林木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全县共有三大水系,187条河流,较大河流64条、847.7公里长,有护堤407公里,石筑坝2530座,护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量为1300万立方米。
西丰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多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建设,致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山场砂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逐年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道出现干枯断流,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到全县森林覆盖率仅达51%,与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积到为1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3%,与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74.1万亩,增长57%,水土流失量520.1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不但恶化了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仅94、95年大水和、连续特大干旱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4亿元;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一些用水量大的工业项目不能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十分困难,如再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初,中共西丰县委审时度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在县十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将生态建设摆到了西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而拉开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
二、主要措施
1、做出决定,编制规划和完善政策措施。县委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后,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分五个部分、16条,对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都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详细阐述,并于03年12月12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决定》,对全面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用一年多时间,认真组织编制了《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于今年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在全县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县政府从就开始着手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西丰县封山育林的通告》、《关于做好全县“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西丰县鼓励城乡居民植树造林政策规定的通知>;》和采伐迹地更新、加强整顿林木经营加工点及五小矿点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十几个文件,并编制和完成了《西丰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人大常委会还从有利于全县生态建设与保护出发,审议通过了《西丰县河道管理办法》,建议修改《西丰县柞蚕场管理办法》,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不断完善,为加快西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2、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形成氛围。为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县政府于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农经委、水利、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职责分工,落实任务,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组织,建立了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乡镇与各村之间都签订了生态环境建设责任状,县委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制当中,实行一票否决。县人大加大了监督力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查或视察活动,并且每年的人代会都要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生态建设工作的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县委、人大和政府积极组织广泛宣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目的和重大意义。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广播局、教委、林业、农业、畜牧、环保、共青团等部门参加的宣传组织,在西丰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专栏;县乡政府每年都印发了大量的有关封山林禁牧、严禁开荒种植等保护生态的宣传通告;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召开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座谈会,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学增同志在有线电视台做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题讲话,极大激发和鼓舞了全县干部群众加强生态建设的士气和热情,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开展植树造林和认真清理各类开荒种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转变机制、落实各项林业发展政策、清理开荒种植,全县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逐年高涨,造林数量和质量连年攀升。三年来,全县植树造林达到18万亩,成活率平均达85%以上,其中退耕还林达12.7万亩,在册耕地就占5万亩。几年来,以恢复和治理为目的,克服以罚代治现象,全县共清理小开荒、假果园种植8万多亩,绝大部分退耕还林;全县个体造林发展迅猛,造林大户层出不穷,振兴镇农民薛邦国承包河岸造林400多亩,西丰镇居民王景峰承包房木和乐善两条河岸造林40万株。三年来,全县个体造林为15.4万亩,占全县三年总造林面积的86%,涌现出5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732个,这些造林大户将万亩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4、严格限制森林采伐,认真清理各类林木加工点。面对西丰森林资源现状,县委、县政府制定措施,严格削减计划采伐限额,并主动取消特批指标。全县“十五”期间年均林木采伐限额5.5万立方米,与“九五”期间年均林木计划限额7.4万立方米相比,年均减少1.9万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实际年均采伐8.36万立方米相比,年均减少了2.86万立方米,减少34.2%;而前三年实际林木采伐为13.8万立方米,年均4.6万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实际采伐年均限额减少3.76万立方米,减少45%,与“九五”相比每年仅此一项相当于净增加森林蓄积量近4万立方米。为从生产加工环节和流通领域减少森林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在全县范围内,用两年多时间认真开展了“两清一打”工作,将原有145家木材经营加工点削减剩到58家,并重新核发了《木材经营许可证》,规范了经营行为;全县共关闭了以消耗天然林为主的7家炭厂和1家地板生产企业;取缔了非生产性“五小矿点”及乱采乱控现象,使全县剩余的木材加工 生产企业能够规范、守法经营。同时,开展严厉打击乱砍盗伐林木的专项斗争,全县三年共查处各类破坏和盗伐林木事件1752起,涉及林木1940立方米,有力打击了破坏森林现象泛滥。
5、实施封山禁牧,狠抓蚕场生态建设。实施封山禁牧是保护森林和地表植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全县所有山地实行长期封育,全年禁牧,并大力推行牛羊的舍饲圈养,不准牛羊上山,严禁打柴、剥树皮、挖树根、开荒种植农作物、开砂、采石、挖砂、取土等破坏森林植被行为。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全县共划定公益林56461.2公顷,全县普遍建立了护林组织,聘任监管员80人,护林员527人,并明确职责、签订管护合同,落实了责任;为有效实行全年禁牧、实行牛羊舍饲圈养,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推行饲养方式转变和饮料改革。三年来,建畜牧小区个,种植牧草3.5万亩,建青贮窖1000多个,秸秆贮运9000万公斤,推广各种饲料机械3000多台套,目前,全县牛羊基本实现舍饲圈养。针对西丰柞蚕场比重较大,占全县有林面积的30%多,且稀疏、砂化、退化蚕场占有相当比例的实际情况,将蚕场生态建设列为重点之一,近三年来从完善承包合同、延长蚕场承包期、推行中刈化管理、对稀疏进行蚕场柞树补植、严重退化、砂化蚕场实行封育等多方面加强柞蚕场生态建设。全县共投入32万元补贴蚕农400户,植柞蚕场6.7万亩;封育柞蚕场19万亩,停蚕育林3万亩,3000多份蚕场承包合同进行了完善,柞蚕场生态功能提高。
6、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绿色产业开发步伐。农村能源建设是解决林柴矛盾,减少林木资源消耗重要措施,全县建成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100户,被动式太阳能房4000平方米,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灶铺,中型沼气池2座。仅柏榆乡鹿鸣村生态园的50个集中连片“四位一体”大棚每年所提供的沼气能源可节省烧柴150多吨,全县每年可节省枝柴6942吨,相当于减少林木消耗近9000万立方米,获益200多万元。同时,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不仅有利于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还可大大减少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几年来,共完成全县土地环评261万亩;取得绿色标识7项,生产面积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项,8.9万亩,正在审无公害农产品6项,41.8万亩,届时西丰将有38万亩玉米是无公害生长。
7、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很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蓄水和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实施了“引宝入丰”工程,投资2800多万元,将宝兴水库水源引入西丰县城,并建净水场,使县城日供水能力比原来提高1万多吨;正式开始进行诚信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1.6亿元,将建成总库容量达329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52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目前,该工程建设已进入移民动迁和坝基修筑阶段,建成后的诚信水库可保护耕地20万亩,可提高西丰城区寇河段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标准。到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263.5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营造河道护岸林620公里,修橡胶坝2座,建城乡绿化加快,全县建绿色通道479公里,县城建起大型公园三处,县城建绿地33.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中心镇植树46万株。
三、初步成效
通过调查比较看,三年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扎实肯干,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及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不仅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开始逐渐得到恢复,而且还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县有林面积从的208万亩,增加到2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1.6%提高到53.6%,提高了2%;由于封山禁牧、牛羊舍饲圈养地表植被得到恢复,水涵养能力增强,草木丰盛,野生动植物增加。二是水土流失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39.5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30%;土壤侵蚀量每年308.31万吨,比三年前减少58%,土壤侵蚀基数为平均为每平方公里5000吨,比三年前下降30%。三是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提高。底,全县工业废气总排放量比“九五”期末减少200万吨,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天气255天;河水化学需氧量比“九五”期末年减少234吨,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比“九五”期末提高了二个级别。四是绿色产业发展增效。全县仅德兴艾清河牌甜瓜每年就可多增加收入100万元,全县几年来绿色产业开发可为农民增收近亿元。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增加和开发利用,一些关停的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开始启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县保护地发展达到了0亩,比三年前增加了8000亩,仅此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三年来,西丰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是总体看还只是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一是退耕还林进度徘徊不前,进展缓慢。全县近30万亩退耕还林地块目前只退下12.7万亩,不到一半,且有些地方出现反弹和边退耕边开荒问题,清理种类开荒种地、责任田扩边伸沿蚕食林地问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封山禁牧没有完全落实。偷牧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饲料改革和牧业小区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柞蚕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严重砂化、退化、稀化和地处 险坡山脊的蚕场,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蚕场等还没有得到封育和保护,蚕场补植柞树和中刈率还较低,达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四是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还进展缓慢,有的不能开展,跟不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节奏。
五、对策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对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要逐项分解落实,在对各项有利于生态建设政策、措施、办法完善基础上,重点对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蚕场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更好地推动生态建设重点工作的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入体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要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要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蚕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化。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复杂工程,涉及工业、农业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逐年削减采伐限额,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森林净蓄积;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治理要以生物压柳为主要措施;要切实加快生态蚕场、优质饲料作物种植、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化。要成立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组织,健全队伍,对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落实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作风、质量的好坏进行督查;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监督,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老企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要建立乡镇和县直包乡单位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责任区定期督查制度,划分几个重点区,由县级领导和部门及18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分别承包,并确定出具体的承包办法,由县生态建设小组会同县考评办、政府督查办共同进行考评。
大学生寒假社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寒假社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xx市xx小区
调查时间:xx年2月
调查内容:小区生态环境变化及现状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结合多年的生活感受,查阅资料以及寻求相关部门帮助
调查目的:寒假来临,为了增加自己对家乡生态环境的了解和热爱,锻炼自己的实践调查能力,增强环境意识,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利用社区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性,通过对社区生态环境的调查,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状况。
报告正文:
住宅和人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和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住宅、住区往往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给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高等不可持续性特征。城市和社区是开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转都是以周围外在环境为依靠的,它不可能实现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同时又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去,因此城市和社区的生态环境对外部整体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从一般的居住的向更高层次转变。于是,许多以“生态”为理念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运而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小区生态住宅?通过上网查资料发现关于生态住宅生态小区众说纷纭,有人总结说,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三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住宅生态小区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我所在的xx市xx小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xx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xx市冬季长达4至5个月,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夏季不仅炎热,且多降水,雨热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数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0%。小区属于xx市,自然气候于全市一致。x市地形复杂多样,南为泰山山地,北靠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小区位于x市南部,靠近山地,地下未可透水岩层,地下水经渗透向北流,与不透水层阻挡喷出地表,形成泉水。
x小区是x市第一个纯居民社区,建成至今有二十多年,现有百多座居民楼,人口约一万两千。有主要的街巷12条,路面被覆盖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人行道为吸水性彩砖,居民楼之间以花坛相间隔,其他乔灌木有一千余株,垂直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街心花园休闲广场5处,道路两边设有石凳供行人休息。生态景观良好。
小区内的植被以温带落叶乔木、常绿针叶树、常绿灌木以及草类为主,还有花园、花坛里和居民家中栽种的其他植物。街道两旁为法国梧桐、杨树和槐树,树龄约二十年。记忆中的这些树,春季万物复苏,生机昂然;夏季枝繁叶茂,树影斑驳;秋季多姿多彩,犹如童话;冬季萧条静默,也别有一番风韵。松树多见于花园和花坛中,四季常绿,花坛和花园由冬青的绿篱围起来,外围是绿漆护栏,花台内种植一些开花植物以美化环境。整体感觉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良好,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野生动物的多少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鸟语花香成为人们理想住宅环境的必备特征。小区中的动物,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常见的是麻雀和灰喜鹊,偶尔有猫头鹰出没;野猫数量也不少;家养动物多是宠物狗,养狗现象很普遍;昆虫如蝴蝶飞蛾蚂蚁等等。
该市地形是三面环山,犹如盆地,大气流动受阻,不能及时将废气排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形成逆温现象,大气状况不佳。小区的大气情况也如此,春季扬尘天气时喷频繁。至于大气污染,小区内的主要污染源就是露天烧烤和燃煤炉具。调查发现的露天烧烤共有将近二十处。露天烧烤严重污染大气,这种由羊油滴在炭火上而产生的浓烟中,含有污染大气环境的细颗粒,对这种细颗粒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能够去除,它严重影响环境景观和空气能见度。烧烤产生的浓烟中还有致癌物质,对生活在烧烤摊周围的居民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烧烤摊多在主要街道旁,行人较多,大量的烟雾对过路行人也是有害的。室内烧烤虽然有排烟管道,但排放集中排放量大,对于周围居民的危害更大。小区内的垃圾桶已经全部换成了分类垃圾桶。小区内设有一处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有专人收取后,集中到该中转站然后运往垃圾处理场。据以往观察,该垃圾中转站可以做到日开日清,保证将固体废弃物及时输出向区生态系统,这对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时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夏季,仍不可避免有异味,映像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小区内生活设施齐全,内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机构,社区诊所等医疗机构,还有商场市场,书店药店等等,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马路市场除了带来了方便以外,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环境问题。它使道路变得拥挤,而且每天消耗的塑料袋不计其数,每天收市之后,原本干净的道路变得一片狼藉。这无疑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小区的美观。相关部门曾经多次整顿,但屡禁不止。
建议和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环境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总体来说,小区的环境建设还是不错的,绿化情况和生活设施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小区的环境卫生情况不佳,使整体收效与相应的付出不协调。建议如下:
1、普及集中供暖,尽量减少居民因自己燃煤取暖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整顿烧烤摊,提倡无烟烧烤。
2、提高居民环境意识,自觉维护环境。坚决杜绝乱贴乱画,随手乱丢垃圾的不道德行为。
3、整治道路市场,还马路本来面目。可以在别处建市场,将马路市场迁入其中,统一管理。
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态关系良好的人居环境,它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定义的,是人类经过历史选择之后所追求的一种住宅和住区模式,希望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能早日将小区建设成大家心中的生态小区。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负责人:
正文:
(1) 前言
洪铺镇是皖江城市安庆的一个偏南小镇,是怀宁县辖镇。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洪镇村与五桥村同是洪铺镇中非常重要的乡村,其中,洪镇村是镇政府所在村,是洪铺镇的中心,也是洪铺镇目前最繁华的一个村。而五桥村与洪镇村紧紧相邻,只有一河之隔,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因为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没有几年的建设治理,原本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得非常富庶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前往洪铺镇,看看两村的相同与差异。
(2)水是生命之源
常听老人谈起她们记忆里的洪铺镇,由于隶属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水系丰富,水产盛足,那时候还没有三峡大坝,村子里的河流都是和长江相通的,那时在家门口都能捕到江里的鱼种,七八十斤的大鱼也是常常能捕到的,现如今很难见到的江豚简直就是常客,每每洗衣洗菜的时候便会游过来找点吃的。乌龟甲鱼什么的放牛的孩子经常一天能捡一大箩筐回来,可惜那时候竟然不知道怎么吃。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是洪镇村,奶奶说那时候是没有自来水的,全村人吃喝的水都来自门口的那口方塘,并说那时候的水是很甜很清澈的,于是我便再次前往那口小塘,看到的却是这幅景象。
降雨量的减少,加上人们大量的取用,还有农药,垃圾的污染,原本清澈甘甜的方塘已然变成了一个污水坑了。
我们再看看五桥村经过治理,情况是否会好一些。
这便是五桥村的池塘,水依然那么清澈见底,周围用大理石筑起了堤坝,显得非常干净 整洁。
(3) 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跟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步伐,洪镇村也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但似乎在发展的进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对自然地敬畏。
这是洪镇村新建的小区,我想说的并不是它建的有多么漂亮,而是要强调一下它的前身,大家一定不敢相信,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为了满足更多人的住房梦,人们不惜将水库填平,将扩建的魔爪伸向了稀软的湖床。广场上一条条歪斜的裂痕仿佛是那冤死的水库在无声的哭泣。
相比洪镇村,五桥村的建设开发则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在河道的两边修建了栏杆,住房沿着河堤依次建造,门前有流水,屋后是松林,好不惬意。
(4)土地是我们的根
近年来,与许多乡镇一样,随着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洪镇村的青壮年悉数进城,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耕地大面积的荒废,这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农田,曾经肥沃的土地,一经荒废再想重新种植几乎再没有可能。五桥村又是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我们看到的就是五桥村的整体规划图,他们将村子里的土地通过土地平整,集中到一起,再承包给别人种植,既保护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啊。
(5)环境治理
触目惊心!图片上的就是洪镇村最重要的淡水河,早在二十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船可以直达武汉,更有很多的渔民以此河为生。现如今,宽阔的河道几近干涸,於黑的河床像一条被剥了皮的巨蟒衰死的暴露在焦阳下,大量的垃圾撒满河道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气息,无奈的村民只能将就着使用已经发臭的河水。不知道老辈们看到如此场景会不会心痛,而或是叹口气,黯然的离开。
这是五桥村的水脉,五桥村的村民通过修建防护提,水堰,很好的保护了河水的流失,通过垃圾清理,河道清淤,使河水保持清澈,在这样的小河边漫步怎能不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6)我的感受
通过这次调查,给我内心的冲击确实很大,曾经鸟语花香,虾美鱼肥的洪镇村,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被伤的千疮百孔,横流的污水取代了曾经清澈的小溪,堆积如山的垃圾占领了曾经翠绿的小丘,葱郁的山峦被切去了秀发,湛蓝的天空被掩上了浓浓的乌云……
而五桥村却能后来居上,建设的如此美丽,不得不令人深思啊,真心的期盼美丽的洪镇小村能恢复曾经冒昧的摸样,希望像五桥村一样的乡村能越来越多,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第4篇】城市生态调查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第5篇】张家口的地区生态调查报告
张家口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当前张家口地区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作为当地环境建设的主体,张家口市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层次将会对今后京西环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实践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咨询问卷,在5天的行程中,我们的队员分别对该地区市区和乡村的居民进行了相关咨询。在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当地居民对当前环境治理已比较关注,同时对当地政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满,认为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并组织更多的活动让群众加入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但是,不同阶层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层次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基于对张家口地区环境情况的了解,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对张家口城乡居民进行了环境方面的咨询,咨询内容分主观和客观两大部分,主观题包括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比较鲜明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能力范围内的分析。
坝上地区海拔比北京高一千三百米以上,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近七成,成为居高临下威胁北京的沙源地。坝下地区的典型代表则是黄羊滩地区,黄羊滩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南部洋河南岸,总面积为14.6 万亩,主要由流动、半流动和固定沙丘组成。当西北风较大的时,黄羊滩的风沙就被吹到北京,形成风沙漫天的沙尘暴,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张家口地区除沙漠化外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和极其短缺。
尽管在此次考察过程中所经之地的空气状况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污染,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空气还挺新鲜,但在洋河、桑干河中上游地区由于工业密布,的确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参考七月《张家口市大气污染状况周报》可知整个张家口地区大气污染指数为175、首要污染物tsp、空气质量级别为 ⅲ 级,和北京地区的污染程度相差无几。
今年入春以来,张家口地区的降雨量不到 25 毫米,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0%。长期干旱,造成土地龟裂,一方面浮土增多,沙化加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民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大。
此次咨询的丰富性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张家口市区我们对不同年龄、工作、阶层的人作了咨询,如学生、个体户、营业员、政府人员、企业职工、下岗职工、退休者等。在乡下不仅拜访了乡领导,还和青边口村的村民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通过咨询使我们对先前了解到的信息有了对比的认识,同时还了解到一些我们未曾想到的问题。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比较鲜明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能力范围内的分析。
一、关于张家口生态环境对北京的影响:
被咨询者都明白张家口的地理位置对北京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沙漠化和水资源污染是对北京地区的主要影响方面。同时由于职业环境的影响,一名学校的后勤人员就对水资源污染感受不深;一名收入千元以上的企业职员认为由于化工厂、矿区和金矿过多使得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
二、对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笔者所咨询的前两名群众惊人地一致认为“人为破坏达到70%”。在回答“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时,大家都能够理智地看到不同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只要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资金问题就不难解决,之后也就不难引起当地群众的重视,再加上技术上的支持,就可以在环境治理中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尽管大家都认可当地群众是维护治理成果的重要力量,但在谈到“保护环境的主要力量”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政府应该处于主导地位。对此,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50岁左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大爷的说法:保护环境主要还得靠政府,而环保组织可能更适合进行宣传。由于当地失业率较高,达到了60~70%,以致于当地群众对自己的生存问题更为关心,如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似乎比搞好环境治理更有吸引力,也就意味着志愿者的队伍会受些冷遇。再者企业单位存在更多的下岗问题,而事业单位则相对稳定些,所以,在不同单位工作的居民,有不同的想法。他还说:“像我现在还有时间在这和你聊,如果你上大街去找另外的人,他们可能就没这工夫来理你。”
关于“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的咨询,那位大爷介绍说,风沙的影响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全市范围内数坝上地区的风沙最严重,而市区里数春、秋季最严重。一位74年入党在地质部门工作的老党员则首先表达了对当地政府对街道及城市建设不重视的不满,街道上随处可见坑坑洼洼,生活垃圾也是随处可见,大家似乎根本不重视城市的形象。他深有感触地说:“正如好的教师能教出好的学生来,好的领导班子也就能搞出好的规划建设,那也就能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政府的重视与否问题,他说这始终是最重要的,同时还需要成套的管理方法。另外他还谈到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位药店的工作人员提到了一点有些出乎笔者意料的建议,她认为过多地饲养狗等宠物也会成为生活垃圾的一个来源。
谈到怎样为改善环境状况而出力,一位出租车司机表达了大多数市民的想法:愿意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认为应该从保护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做起(笔者注:其实如果大部分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我们从中还能体会到承包到人的意味);节约用水;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爱护绿色生命;积极做环保志愿者……
谈到对改善环境状况有什么好的建议时,一位政府干部比较好地整理了其他人的说法: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通过适当的宣传来加强群众保护、绿化和美化环境的意识,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对下一代的教育;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并且不能忽视河水治理。同时法制不是太强有力,应该对一些小的破坏活动(乱折树枝、砸垃圾桶等)也要有所限制。在治理过程中要避免一阵风似的形式主义;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做到齐抓共管。
当笔者问到参加过什么环境保护活动时,被咨询者最为尴尬。一位下岗的大叔说:“以前有过,现在由于很少有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少参加,在下岗以前每年都要参加单位的植树活动。”而对于有一定年纪的市民和上述的差不多,而四十左右的出租司机或者是学生则由于年龄原因而没有参加过。通过对老党员的咨询,我们可以了解到党支部的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没有对党员进行一些必要的环保方面的教育。
对于“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综合大家的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人为的因素。1、历史上,张家口是军事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它所受的生态破坏远远多于建设,形象地说“张家口生态先天不足”。2、坝上地区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近七成,成为居高临下威胁北京的沙源地。3、政府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造林管理不善,只造林而不护林致使种下的树的存活率严重下降,让人对植树造林的实效产生怀疑。4、工业发展迅速,但很多工厂的许多标准都未达标,乱排污现象严重。5、人口增长太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6、生活垃圾多,没有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7、最终一个限制原因便是全民环保意识稍低,认识层次不够。
二是自然的原因,由于天气变暖和近年降雨严重缺乏而出现干旱,影响林、草等人工植被的成活,从而阻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进程。
三、关于植树造林的咨询:
尽管对植树重要性的调查似乎有些过时,但结果还是有一点新气息。被咨询者除列举了调节空气防沙减风速外,还有人提到了绿树能给人一个好心情,这似乎能看出人们已经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享受。同时尽管大家都愿意参加植树,但当提到“为植树捐款的意愿”时,一部分人选择了“不愿意”,原因基本是“经济上承受不起”。我们不得不承认,张家口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不少人还奋斗在温饱线上,这就要求政府主导的环保活动不能脱离市民的经济承受力,宜多组织植树、环保宣传类活动(出工出力型),少要求捐款、摊派使用高成本环保产品等加重人民负担的活动(出钱型)。
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水资源的严重紧缺和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张家口地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这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对于很大程度上都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尽管旱水窖能较好地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但其毕竟还只是处在试点阶段,当然我们还是要有耐心去等待旱水窖的推广使用,毕竟这的确是一个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措施。通过同乡领导的交谈可知,今后政府方面将重点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让老百姓安心的投入到环境治理中来。一位老乡告诉我说:“李荣的确很让我们佩服,他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时候仍然坚持植树造林,可也不是说我们就无心啊!只要政府雇我,让我来护理一片林子再给些苗木,我肯定非常愿意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共同关注退耕还林:
正是由于张家口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笔者在咨询过程中重点询问了大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看法。还是那位老党员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他说:“坝上的环境比较恶劣,坝上四县的沙尘暴可谓来势凶猛,所以退耕还林还草是比较合理的,它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极大的减少了风沙发生几率,对北京地区也非常有利,但因为气候干旱和人为的因素效果只能是一般。”
河北省今年决定在京津以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张家口坝上地区将在现有二百五十六万亩有林地、五百九十八万亩草场的基础上,退耕还林一百万亩,退耕还草二百万亩,宜林地造林一百万亩,使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以重现大草原风光。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利益,需要中央、地方和有关部门予以具体的政策保障。如,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和长期管护间存在矛盾如何解决。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建成后,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谁负责长期管护,经费从哪里来,都要认真研究。另外,退耕还林后,群众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间有矛盾怎么解决。退耕还林后,凡是以生态效益为主造林的农户,或者虽然营造了经济林,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近期得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粮补也已到期,农户生活问题怎么解决,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经济林总面积那么大,产品成倍增加,如何占领市场以及品种问题、质量问题、深加工问题等,都应有个超前意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另外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有些方面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1.尽管总的适地适树和适地适草要坚持,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效益问题,可能适当的遵从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己选择种树还是种草,也许更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种草可以发展畜牧业,种果树如杏扁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2.部门利益的冲突,正确处理好林业和农业部门的关系对开展整个退耕还林还草有很大好处。3.所给的补助够吗?从我们的咨询中可以知道每亩所给的200斤粮、50元钱和20元零花钱还不是很让当地老百姓满意,有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思考当前的补助措施是否需要改善。
我们的建议:
首先应该提出的便是政府部门应该反思为什么当地群众基本一致地认为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需要在以后的治理过程中加大投入和重视程度。这起初的确让笔者和同伴非常吃惊,因为在行动前我还特意关照过同伴,我心目中该题的最理想答案是当地群众。而事实似乎给自己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光有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的多。对于政府也许加大宣传的确很有必要,最起码应该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老百姓怎样来支持政府的工作。
另外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便是为什么咨询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说现在相应的绿化植树或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政府组织的太少了,而同时就算有人想为环境保护间接出力如捐钱等也不知该把钱往何处寄,这也许是政府需要反思的另一个问题。政府为什么不成立相应的基金来接纳热心环保事业的当地群众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行政手段来领导群众搞好环境治理工作。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咨询过程中笔者和同伴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声,面对此,政府是该有所行动了。
众所周知,媒体已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媒体对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引导就差强人意了。1997年,在全国76种非环境专业报中,环境报道的篇幅占总版面的1.16%,但广告版面在总版面中占到26.02%。这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媒体对消费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功能的差异。由于脱离中国资源承受能力,人们过分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出现严重的资源透支和惊人的浪费并存的现象,因此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对于媒体来说责无旁贷。同时媒体的环境报道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为政府的环保工作造舆论、造声势,却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批评不足,使得公众对环境变化趋势的认识过于乐观。如果媒体只做片面报道,对生态问题避而不谈,就会导致公众不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对环境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而且会影响政府部门决策的客观性。因此媒体的环境报道需要彻底摆脱'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
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发展垃圾处理这一新型环保产业。建议大力扶植,合理规划,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加强科研开发、社会监督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废品回收和医疗垃圾管理,特别是废旧电池的回收。
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针对去年尾气治理的'现行法规'在北京市引起的争论,建议对现行尾气治理方法的执行情况尽快组织复查,真正使政府指导下的环保工作变为公众行为。
对于河湖水系的治理,根据北京水源严重匮乏,污水治理迫在眉睫的状况,建议加紧对洋河、清水河、桑干河等污染严重的河湖进行治理,加快对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加大林木覆盖面积。
对于市容环境的管理,虽然过去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市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整治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市容破坏现象、违法建筑、非法摊位不断出现,建议完善城市环境监督执法体制,加强监督检查,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维护机制。针对公共设施的管理和公厕的设置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同学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加快城市管理社会化、企业化的进程。
【第6篇】生态调查报告范文
一、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XX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XX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生态保护成果显著。
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XX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
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XX年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
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XX年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XX年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XX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
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围绕建设“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XX年至XX年四年累计投资3897.98万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项。其中硬化道路15条,总面积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325株,绿化防护林5200余株;改造自来水干线4条2210米,排水管线12条8058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积84194平方米,沥青罩面道路5条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灯394杆;翻新公厕32座,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维修公厕44座;新建3处休闲健身广场,总面积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项目。XX-XX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5项,40.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万平方米,占整个建设面积的60.27%。自XX年开始实施集中供热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5台20吨锅炉的热源厂、5万延长米的供热管网和9个换热站的建设。截止目前,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楼房供热普及率97%。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XX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建设部以环发{XX}149号列为国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至XX年完成了可研、初设、环评、一期等相关批复手续。XX年全面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厂工作,厂区占地19500平方米,工艺采用德国cwsbr先进工艺,出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a标准,日处理能力1万吨。目前规划、用地、征地补偿、建设项目主体确立等相关手续齐备,进厂道路、输电线路已经完成施工,施工图纸委托省规划设计院设计,设计已基本完成,工程已于今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XX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二是围绕以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XX年以来,累计完成总工程量29.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729.05万元。先后建成灌涝区配套建筑物50座,维修渠首拦河坝1座,维修病险水库5座,改扩建塘坝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购喷灌设备12套,完成渠道防渗500m,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维修各级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379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挖排水干、支、斗沟37条、截流沟1条共计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涝区治理面积8790亩,改善农田排涝面积6000亩,新建护岸工程3处。认真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完成了龙镇发展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和双泉乡龙丰村畜禽养殖粪便
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清洁能源的使用。现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国债农村沼气项目515户,重点建设范围涉及到全市6个乡6个村,实现了集养殖业、特、绿色农业,农户照明、取暖、做饭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态经济不断发展。
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7处、15万亩,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双高”大豆、优质麦、矿泉稻、杂豆、柞蚕、矿泉鱼等优势作物,建立“双高”大豆、优质专用小麦、马铃薯、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双高”大豆发展到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3万亩,矿泉稻达到6万亩,水稻大棚达到11个,杂豆10万亩、柞蚕600把、矿泉鱼2500亩,绿特色食品种植面积85万亩,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到95%。同时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矿泉稻获得绿色标志,山口湖渔通过了省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中国有机食品。
以培育优良、优质畜禽养殖产业为重点,实现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向畜牧业生产“半壁江山”的转变。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坚持以“两牛一羊”和特种养殖为重点,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和基地饲养规模。加快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栏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分别为7238头、35225头、151940只、34544头、60.11万只,同比增长25.8%、33.9%、9.2%、17%、60.4%。打造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已建立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冷冻厂等6个肉羊屠宰厂,8个榨乳站点,和平镇大鹅屠宰厂1个。初步形成了5个养殖基地,建成了4个奶牛养殖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截至今年6月份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229个,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雏形显现,逐步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发展模式转变。
以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和突出的人文社会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围绕“矿泉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境内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外,山口湖风景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神州第一漂”闻名遐迩,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项目。旅游配套产业长足发展,现有三星级饭店1个,二星级饭店2个,总投资达6亿元的五大连池宏福温都水乡国际旅游中心正在建设,届时将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XX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0562万元,占gdp比重的3.9%。
(三)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
XX年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5次,市长办公会议11次,认真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先后三次调整了我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编委批准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并由专人负责。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健全了28个部门46个联络员个人档案。
科学合理规划。XX年参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五大连池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草案)》,同年10月该规划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XX年对该规划进行了二次修编,同年4月份修编后的《规划》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使我市的生态市建设规划日趋完善、更加科学缜密。成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年度重点工作有效推进。XX、XX两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一、二届的我市参展任务,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参展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宣传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风貌。深入开展生态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逐渐消除。XX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XX年10月双泉乡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龙镇、龙镇发展村、双泉乡龙丰村三个试点已完成申报工作,年底有望获得省环保厅的验收与命名。
二、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生态对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一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违法破坏生态植被开荒、兴建鱼池等现象仍然存在。化肥过度使用,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养分单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受限。农药残留危害,致使土壤药害严重。
(二)生态治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目前国家的地方生态建设与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态示范试点地区,多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资金补助,其他地区享受资金支持补助甚少。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进展比较缓慢,有的不能开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个别部门行政许可把关不严,不遵守环保前置审批条件,擅自对资源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审批,同时又没有履行对其他部门的通告义务,一旦发生环境权益纠纷,相互推诿,刻意减轻承担的责任,社会影响与群众反映强烈。部门间联合执法相互配合不到位,执法不严、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思路与措施的建议
总体思路:以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七届四次人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全市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一)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生态市建设有效推进。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使我市农村真正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抓住国家着力建设大小兴安岭功能区有利契机,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保持草原现有水平,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逐步解决草原畜禽超载放牧的问题。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合理推进山口电厂开闸放流,实现下游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和农业灌溉用水永续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围绕矿泉水、苏打水项目系列合理开发利用,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进一步强化对双泉水源地和农村水源地的监督管理。推进讷谟尔河流域团结、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建进程,积极开展讷谟尔河流域省级自然保护区辟建工作,打造讷谟尔河流域生态长廊。加大山口库区湿地及其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保护珍稀物种和物种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的晋级工作,积极谋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依托比较优势资源,开创我市特色生态矿泉旅游经济之路。重点发展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园林式公园、沿街花草植被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建设讷谟尔河桥北生态休闲城,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我市,促进消费增长,努力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的绿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热力公司要新上先进脱硫设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实现总量削减。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城市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实现并入城区集中供热管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特别是矿泉系列农作物的开发,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认证管理工作,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开发认证绿色食品,不断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管理。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景区、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以“太平——和平——建设”、“新发——双泉——龙镇”两条主线,辟建生态农业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绿色走廊,吸引观光游客到我市休闲旅游,提高对外知名度。加快林业特产经济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提高山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实现农民“环境权益、经济增长”双赢。
(三)畅通资金投入渠道,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生态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投入的契机,做好上下对接,加强生态和环保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立项工作,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生态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气化、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切实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五)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考核目标化。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加强重点工程监管,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不批。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包乡(镇)、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继续坚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目标和生态目标量化考核机制。
山峡变平原 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 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 奋力攻坚 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发展规划为八大工程: ㈠、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1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20米。从XX年到XX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50方。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XX年到XX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0亩的任务。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
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XX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车以及空压机等大型机械六部,首先使填沟造地工程如期进入实战阶段。 XX年4月,填沟造地骨干工程启动运转。樊水沟上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艰苦奋战,热火朝天。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人歇机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沟被一截截淹没填起,平畴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沟”塘坝工程通过投标承包,按照图纸设计开始上马。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 三、众志成城 “好梦初圆” 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沟底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好梦初园”,八大工程初现端倪。 填沟造地工程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骨干项目,工程之大,旷古未有,为此,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动用土石55万方,投资370余万元,在樊水沟造出土地160余亩;同时,在XX年春季全部进行了培熟,并分别种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块北国“平原”展现在沟底群众面前。他们按照计划,再战今年一冬,使樊水沟下段80亩大田如期实现。 塘坝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坝高23米,坝长120米,坝顶宽5米,工程总量1 .38万立方。 这项工程,不仅为农业产业实现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其坝基为将来开通旅游线路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老母掌”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交通大门。 经济林与生态林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已建成林业生产基地1030亩。其中,退耕还林430亩,植造“晋龙”一号、二号核桃优良品种34000株,占应退耕770亩的近60%,XX年底将全面完成退耕任务。水土生态涵养林已建成600亩,占计划1500亩的40%,植造侧柏10万株。 排洪渠工程现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总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长160米,净高4 .2米,宽4米,工程总量6000余方,现已基本贯通。 田间道路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该村经过去冬今春的建设,投资4.7万余元,建成交叉成网的田间道路13条,总长5公里,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驰行的宽阔大道。 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目前已与沁水县郑村乡王街村初步达成联合开发的意向(因“老母掌”属王街村辖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点为轴心,与周边史山、郭峪、大桥等村联合发展旅游产业,以此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基地。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可能照搬沟底的模式去发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发展之路却是永恒的。 第三,危而思进,艰苦创业,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动力。他们在富裕起来之后,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敏锐地审视到失去煤炭资源后的严重危机,从而积极应对、大胆作为。填沟造田就是一项积极应对危机的成功实践。它利在当今,造福后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畴数十公顷的高效农田,无论在沟底,还是在阳城全县,绝无仅有。我们深信,规划全面实现后,沟底村必将是一个“山上山下一片绿,北国水乡赛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沟底村的这一有
效作为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党心。工程开始之初,虽然在少数村民中存在着疑虑,但随着工程建设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偌大一块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后,沟底的群众振奋起来了,纷纷自觉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同时,不少村民还主动提出再集资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办香园沟煤矿行停产关闭的一段时间里,沟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后,尤其是当群众看到广阔的前景后,思想焕发,一心创业,使全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关于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西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福科
一、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状况
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个“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34万人口,18个乡镇,总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册耕地67万亩,林业用地251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6%,林木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全县共有三大水系,187条河流,较大河流64条、847.7公里长,有护堤407公里,石筑坝2530座,护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量为1300万立方米。
西丰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多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建设,致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山场砂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逐年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道出现干枯断流,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到全县森林覆盖率仅达51%,与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积到为1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3%,与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74.1万亩,增长57%,水土流失量520.1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不但恶化了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仅94、95年大水和、连续特大干旱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4亿元;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一些用水量大的工业项目不能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十分困难,如再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初,中共西丰县委审时度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在县十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将生态建设摆到了西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而拉开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
二、主要措施
1、做出决定,编制规划和完善政策措施。县委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后,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分五个部分、16条,对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都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详细阐述,并于03年12月12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决定》,对全面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用一年多时间,认真组织编制了《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于今年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在全县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县政府从就开始着手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西丰县封山育林的通告》、《关于做好全县“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西丰县鼓励城乡居民植树造林政策规定的通知>》和采伐迹地更新、加强整顿林木经营加工点及五小矿点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十几个文件,并编制和完成了《西丰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人大常委会还从有利于全县生态建设与保护出发,审议通过了《西丰县河道管理办法》,建议修改《西丰县柞蚕场管理办法》,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不断完善,为加快西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2、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形成氛围。为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县政府于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农经委、水利、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职责分工,落实任务,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组织,建立了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乡镇与各村之间都签订了生态环境建设责任状,县委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制当中,实行一票否决。县人大加大了监督力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查或视察活动,并且每年的人代会都要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生态建设工作的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县委、人大和政府积极组织广泛宣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目的和重大意义。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广播局、教委、林业、农业、畜牧、环保、共青团等部门参加的宣传组织,在西丰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专栏;县乡政府每年都印发了大量的有关封山林禁牧、严禁开荒种植等保护生态的宣传通告;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召开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座谈会,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学增同志在有线电视台做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题讲话,极大激发和鼓舞了全县干部群众加强生态建设的士气和热情,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开展植树造林和认真清理各类开荒种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转变机制、落实各项林业发展政策、清理开荒种植,全县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逐年高涨,造林数量和质量连年攀升。三年来,全县植树造林达到18万亩,成活率平均达85%以上,其中退耕还林达12.7万亩,在册耕地就占5万亩。几年来,以恢复和治理为目的,克服以罚代治现象,全县共清理小开荒、假果园种植8万多亩,绝大部分退耕还林;全县个体造林发展迅猛,造林大户层出不穷,振兴镇农民薛邦国承包河岸造林400多亩,西丰镇居民王景峰承包房木和乐善两条河岸造林40万株。三年来,全县个体造林为15.4万亩,占全县三年总造林面积的86%,涌现出5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732个,这些造林大户将万亩林业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4、严格限制森林采伐,认真清理各类林木加工点。面对西丰森林资源现状,县委、县政府制定措施,严格削减计划采伐限额,并主动取消特批指标。全县“十五”期间年均林木采伐限额5.5万立方米,与“九五”期间年均林木计划限额7.4万立方米相比,年均减少1.9万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实际年均采伐8.36万立方米相比,年均减少了2.86万立方米,减少34.2%;而前三年实际林木采伐为13.8万立方米,年均4.6万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实际采伐年均限额减少3.76万立方米,减少45%,与“九五”相比每年仅此一项相当于净增加森林蓄积量近4万立方米。为从生产加工环节和流通领域减少森林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在全县范围内,用两年多时间认真开展了“两清一打”工作,将原有145家木材经营加工点削减剩到58家,并重新核发了《木材经营许可证》,规范了经营行为;全县共关闭了以消耗天然林为主的7家炭厂和1家地板生产企业;取缔了非生产性“五小矿点”及乱采乱控现象,使全县剩余的木材加工 生产企业能够规范、守法经营。同时,开展严厉打击乱砍盗伐林木的专项斗争,全县三年共查处各类破坏和盗伐林木事件1752起,涉及林木1940立方米,有力打击了破坏森林现象泛滥。
5、实施封山禁牧,狠抓蚕场生态建设。实施封山禁牧是保护森林和地表植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全县所有山地实行长期封育,全年禁牧,并大力推行牛羊的舍饲圈养,不准牛羊上山,严禁打柴、剥树皮、挖树根、开荒种植农作物、开砂、采石、挖砂、取土等破坏森林植被行为。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全县共划定公益林56461.2公顷,全县普遍建立了护林组织,聘任监管员80人,护林员527人,并明确职责、签订管护合同,落实了责任;为有效实行全年禁牧、实行牛羊舍饲圈养,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推行饲养方式转变和饮料改革。三年来,建畜牧小区个,种植牧草3.5万亩,建青贮窖1000多个,秸秆贮运9000万公斤,推广各种饲料机械3000多台套,目前,全县牛羊基本实现舍饲圈养。针对西丰柞蚕场比重较大,占全县有林面积的30%多,且稀疏、砂化、退化蚕场占有相当比例的实际情况,将蚕场生态建设列为重点之一,近三年来从完善承包合同、延长蚕场承包期、推行中刈化管理、对稀疏进行蚕场柞树补植、严重退化、砂化蚕场实行封育等多方面加强柞蚕场生态建设。全县共投入32万元补贴蚕农400户,植柞蚕场6.7万亩;封育柞蚕场19万亩,停蚕育林3万亩,3000多份蚕场承包合同进行了完善,柞蚕场生态功能提高。
6、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绿色产业开发步伐。农村能源建设是解决林柴矛盾,减少林木资源消耗重要措施,全县建成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100户,被动式太阳能房4000平方米,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灶铺,中型沼气池2座。仅柏榆乡鹿鸣村生态园的50个集中连片“四位一体”大棚每年所提供的沼气能源可节省烧柴150多吨,全县每年可节省枝柴6942吨,相当于减少林木消耗近9000万立方米,获益200多万元。同时,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不仅有利于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还可大大减少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几年来,共完成全县土地环评261万亩;取得绿色标识7项,生产面积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项,8.9万亩,正在审无公害农产品6项,41.8万亩,届时西丰将有38万亩玉米是无公害生长。
7、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很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蓄水和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实施了“引宝入丰”工程,投资2800多万元,将宝兴水库水源引入西丰县城,并建净水场,使县城日供水能力比原来提高1万多吨;正式开始进行诚信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1.6亿元,将建成总库容量达329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52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目前,该工程建设已进入移民动迁和坝基修筑阶段,建成后的诚信水库可保护耕地20万亩,可提高西丰城区寇河段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标准。到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263.5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营造河道护岸林620公里,修橡胶坝2座,建城乡绿化加快,全县建绿色通道479公里,县城建起大型公园三处,县城建绿地33.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5.4平方米,中心镇植树46万株。
三、初步成效
通过调查比较看,三年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扎实肯干,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及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不仅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开始逐渐得到恢复,而且还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县有林面积从的208万亩,增加到2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1.6%提高到53.6%,提高了2%;由于封山禁牧、牛羊舍饲圈养地表植被得到恢复,水涵养能力增强,草木丰盛,野生动植物增加。二是水土流失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39.5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30%;土壤侵蚀量每年308.31万吨,比三年前减少58%,土壤侵蚀基数为平均为每平方公里5000吨,比三年前下降30%。三是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河流水质进一步提高。底,全县工业废气总排放量比“九五”期末减少200万吨,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天气255天;河水化学需氧量比“九五”期末年减少234吨,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比“九五”期末提高了二个级别。四是绿色产业发展增效。全县仅德兴艾清河牌甜瓜每年就可多增加收入100万元,全县几年来绿色产业开发可为农民增收近亿元。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增加和开发利用,一些关停的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开始启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县保护地发展达到了0亩,比三年前增加了8000亩,仅此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三年来,西丰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是总体看还只是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一是退耕还林进度徘徊不前,进展缓慢。全县近30万亩退耕还林地块目前只退下12.7万亩,不到一半,且有些地方出现反弹和边退耕边开荒问题,清理种类开荒种地、责任田扩边伸沿蚕食林地问题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封山禁牧没有完全落实。偷牧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饲料改革和牧业小区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柞蚕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严重砂化、退化、稀化和地处 险坡山脊的蚕场,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蚕场等还没有得到封育和保护,蚕场补植柞树和中刈率还较低,达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四是由于受资金困扰,一些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产品生产开发还进展缓慢,有的不能开展,跟不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节奏。
五、对策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对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要逐项分解落实,在对各项有利于生态建设政策、措施、办法完善基础上,重点对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蚕场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更好地推动生态建设重点工作的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入体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扶持,要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要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蚕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化。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复杂工程,涉及工业、农业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逐年削减采伐限额,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森林净蓄积;农村能源建设上,要注重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治理要以生物压柳为主要措施;要切实加快生态蚕场、优质饲料作物种植、绿色食品开发、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步伐,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化。要成立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组织,健全队伍,对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落实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作风、质量的好坏进行督查;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监督,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老企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要建立乡镇和县直包乡单位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责任区定期督查制度,划分几个重点区,由县级领导和部门及18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分别承包,并确定出具体的承包办法,由县生态建设小组会同县考评办、政府督查办共同进行考评。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在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沼气入户率较高,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地区,沼气入户率偏低,沼气池的利用情况也不均衡。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高的地区,沼气池利用情况较好。沼气原料较少的农户,沼气池利用率偏低。
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的自觉性。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象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一样来爱护、建设 “大家庭”环境。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引导他们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饮水问题是关系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普及与提高并重,加快沼气池健康发展。沼气池建设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大农民认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上下结合、促进发展。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沼气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使沼气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四)增强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治污稳定达标。对于不符合环境评估条件的新上企业,一律不予批准。同时提倡农村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统一进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覆盖面。
(五)深入开展农村水土保持工作。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对于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给予严厉查处。同时,要贯彻“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导矿山企业通过封矿回填、恢复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二是对原有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要严格按规划,保质保量、达标治理,治理一片、巩固一片,使生态环境在十几年后有一个大的改善。
总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建设的力量源泉从来就植根于广大社会公众之中。在依靠政府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的同时,必须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
2017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