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县社保局内部控制检查评估工作自查报告
县社保局内部控制检查评估工作自查报告
县社保局内部控制检查评估工作自查报告
市社保处:
根据省社保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湘社险函71号)文件精神,按照组织机构、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控制、内部控制的管理和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我局不断细化内容,一一对比,详细进行了自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控制
一是在进一步建立健全队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机构职能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明确业务经办、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等内部控制活动全过程的岗位设置及其职责范围。
二是各个股室之间的内部控制职责明确、业务信息传递、反馈、监控流程规范。各项待遇支付时,首先业务审核、分管领导复核,主要领导签字,做到了各个环节互相监督制约。
三是多年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党风廉政教育、业务培训、学历培训、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岗位设置等措施,切实加强了社保经办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及经办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业务运行控制
一是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注销、年检、养老保险待遇审核、待遇计算、基数核定、基数增减核定、补缴、缴费基数修改管理、欠费数据库管理、帐户管理、基金收入记账与对账管理、领取待遇资格认定、待遇支付、系统口令管理、系统软件维护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管理,稽核监督等主要岗位做到了各岗位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二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在我局“社保信息网”及公告栏上公开社保局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办事依据、办事流程图、收费项目及标准、办理各项业务需提交的主要资料、违规违纪的投诉、追究办法及咨询电话等公诸社会,提高办事的透明度。
三、各种人事、文书、业务、财务档案及时留存、归档保管,做到建档有规定、调档有制度。原始档案、资料由专人管理,单位或个人查阅档案,须持介绍信或相应的证明。
三、基金财务控制
一是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分别设立财政专户、支出户,地税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及时拨付财政专户,按月申请资金及时拨付到支出户,确保足额发放。对存入银行的沉淀或当期基金,按其存期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所得利息并入了基金。
二是严格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地核算和反映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
三是基金的预算管理严格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在分析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测算下年度基金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基金下年度收、支预算,做到了认真、科学、合理。
四是基金的决算报表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统一设计、统一布置,我们根据统一规定的报表格式、时间和要求编制年度决算报表,认真填制、审核,确保有关数据一致。
五是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审核的原则,设立了原始资料审核、出纳、记帐、凭证审核、登帐、会计资料归档、会计负责人等财务岗位。
四、信息系统控制
开展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一是对本单位信息系统的帐户、口令等进行了一次专门的清理检查,并及时将软件更新和升级,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对全局计算机按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重新统计备案,对所有接入局域网的设备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查,对发现有操作系统存在漏洞、防毒软件配置不到位的计算机进行全面升级,确保网络安全。三是规范信息的采集、审核和发布流程,严格信息发布审核,确保所发布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是严格禁止办公内网与互联网相连,为了防止人为的或其它意外事件发生,使致信息系统的数据丢失,采取了异地备份等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各项基础信息的安全。
五、内部控制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我局稽核审计配备2名专职稽核人员,每年按照市局任务要求及社会保险稽核审计程序,编制稽审工作计划,对享受待遇人员组织实施稽核,通过查阅社会保险个人帐户手册、单位参保人员花名册、缴费基数核定表、核实参保时间、缴费年限等情况,核查职工个人档案和待遇资格条件证明原件,核实享受待遇标准,并不定期对各项业务进行抽查,及时反馈主要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虽然我局经办流程及程序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及相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制定,但有些环节还是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缺陷。
六、整改意见或建议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干部培养、考核和监督,加大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全面提升经办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单位。
二是进一步规范网络管理工作制度。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对上网计算机严格把关,工作需要时连上网线,不用上网时物理隔离。内部电子文档传送,使用移动硬盘、u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完成,不能随意使用电子邮箱、网上共享等手段。
三是实地稽核与专项稽核相结合,确保养老保险工作的平稳运行,防止基金流失。同时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
【第2篇】成人教育和科教兴乡工作检查评估报告
成人教育和科教兴乡工作检查评估报告范文
11月28—29日,我们对xxx的ff镇、gg乡科教兴乡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产业结构格局多:西部以化工为主,中部以苹果、养殖、加工为主,东部以现代农业为主。该县紧紧围绕这些主导产业,建设培训网络,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推进农民工培训,成教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联合实施培训教育
该县现有乡农技校14所,村农技校289所,达国家级标准2所。充分发挥农技校的阵地作用,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20xx人,与科技局、农业局开展万名高素质农民大培训活动,对全县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大培训,在全县形成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成教培训网络。
二、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
xx县积极完善成教管理机制,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xx县第一职业学校和xx县技工学校,做到培训有计划,上课有教案,实习辅导适时有效,并联合相关部门拓宽就渠道,千方百计推荐农民工转移就业,同时做好跟踪服务,逐步建立了一个“培训、检测、执证上网、跟踪服务”的'成人教育网络,今年培训农民工近万人。
三、广泛开展电脑信息咨询
为了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他们依托各学校校校装电脑、校校网络化这一优势,重点对全县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大培训和网络咨询。每个农校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1—2块信息栏,核实培训人数,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学员名单。并及时发布果市行情,药材种植,作物引种等各种信息。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已培训5000余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水平较高的学员还会制作网页,处理文字,编辑广告。全年农民共下载农产品信息9000余条,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4000余条,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如杨郭村农民根据网络信息,往全国各地发油桃,共销售150多万斤,获利40万元。gg乡p村农民通过三门峡网站在网上发布销售笤帚信息,出售15万把,净赚7万余元。村谢新业在网上发布苹果信息售果20多万斤,获利4万元。
四、培训形式独具特色
在科技培训上,他们大胆创新,除了学校讲授、基地示范等传统培训形式外,为把农科技术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当地群众,请名师绘制了科学活页版面和千米画布。画布上,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千米画布共介绍苹果、葡萄、油桃、小麦等作物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以及农事要点,每逢集日、农事季节,农技校教师把它悬挂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对群众进行详细解说,农民群众高兴地称它为科技大篷车,农民的致富窗。乡将通过培训而各村形成的主导产业,运用板面绘制成图,使人一看便知全乡各村产业特色。
五、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该县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作为农村成教工作的突破口,结合当地主导产业,进行地膜覆盖,苹果套袋、大棚蔬菜、药材种植、特色农业等50多个项目的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培训人数达10万人。如西村乡大量种植药材,经农技校培训后,种植及加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药材基地。乡大力发展养鸡、养猪业,又利用猪粪、鸡粪生产沼气,发展沼气户400户,全乡经过培训,50的人已掌握沼气从产生到使用的一整套技术,一个5口之家每年可节省做饭、照明费用1200—1500元,同时还腐熟了人畜粪便,达到综合利用。
但我们也看到,xx县成人教育工作还待进一步加强,培训阵地还须进一步巩固,培训渠道还须进一步拓宽。
【第3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检查评估自评报告
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开局阶段,由于形势需要,我们校于XX年10月在全区小学中率先组建了教育科研室。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较好地发挥了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设计、指导、培训、总结和推广的作用。“十五”起步阶段,我们以《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市级课题为龙头课题,带动起全乡其它4个市级课题和3个区级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当时即将开始的新课改做了舆论上、素质上、观念上的准备。经相关部门验收,我们的4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获奖。
XX年,我们又开展了以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此来带动《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两个市级课改滚动课题和各校的校本课改实验课题。
在科研工作的认识层面上,我们注重树立五种意识:先导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创新意识;在管理层面上,我们注意三个结合: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相结合、操作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走进管理与走出管理相结合;在操作方法层面上,我们注意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研究成果与工作成绩结合、长与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校本研究主要解决的是当前问题,而重点课题解决的是长远问题。校本研究是分散研究,重点课题是集中研究。
我们注重规范以课改实验为核心的校本课题研究。在校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区科研室的指导下,注意了以下科研兴校模式的探索,即问题课题化、课题常规化。问题课题化,目的是实现教与研的统一。就是通过从课改实践中提炼出问题,加以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一个“提出问题,提炼课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推广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提炼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听评课)扎实开展,从中找到可以提炼的问题。课题常规化,就是建立教育科研保障机制,制度要完备。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崎说,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不是看它有没有大房子,有没有好的设备,而是有没有好的教师。所以,课题研究,贵在培养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和科研骨干,先后到全国十几座大中城市参加学术活动和培训。请师校的领导和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
(2)积极参加学术团体的活动。作为省创造力开发专业委员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我们积极参加了该委员会组织的活动。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区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结合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以在岗提高为主要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
2、加强校本教师培训,让学校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
千头万绪抓根本。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校由科研室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以校为本,四位一体(教研、培训、科研、管理),课题牵动,分科推进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各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学校领导先后为教师做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行为的关系》、《有关课改几个问题的解读与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的生命》等专题讲座。
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课改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校本培训中,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取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了骨干培训、讲座、研讨会、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具体方法有:组织学习、学者引领、树立典型、互动合作、外出考察、强化评价等。
3、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全面创新,理想课程实现的需要凹显出教师教研的必要性,提供了教师自主教研的广阔空间,提出了教研走向校本的全新要求。我们认为,校本教研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以课题为牵动,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反思为载体,扎扎实实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走研究之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抓学习,是为了奠定研究基础;抓设计,是为了创造研究的契机;抓反思,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时空。
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教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研的直接目的的基本理念,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素质的迅速提高。
4、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张扬个性
为了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视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和义务意识,关爱和合作意识。在课程开发中,以生活本位、学生中心、注重过程、强调开放、体现综合为原则。采用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新编等开发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入选区小学教研室的《校本课程汇编》的有数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音乐、自然等。其中,品德与生活科的《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以水为线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学科综合性。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考核
课改的过程考核(评价),在课改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XX年启动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省级课题,XX年4月正式开题。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采用教师自我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同事评价的策略,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采用的方法有教学反思、课堂听课、评价访谈、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我们为此编制了相应的评价工具(量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评价都采用量表,并按照评价流程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在区小学教研室的指导下,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遵循以下原则: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承认个体差异,注重结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做到考试与其他课程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在学校评价方面,我们注重中心校的自我评价和对下属村小的课改评价。因为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通过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可以促使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并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我们每学期都要对各校的课改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平时还要下各校进行专项调研,准确掌握课改进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四、课程改革的基本成绩
1、课改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我校先后被评为区“九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十五”中期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东北地区教育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体育组。区科研室先后3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多次为区小学教研室提供活动现场。曾代表我区接受市小学教研部调研、科研部中期检查。
2、课改提高了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和实实在在的校本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我校现有国家级创造教育骨干教师2人,市级先进12人,市区学科骨干18人,市优课教师14人,区级先进15人,区科研骨干11人。2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区课改标兵。在区里组织的规范化评优课评比中,我校有16人获奖,另有国家级创新课1节,省级3节。在市区组织的基本功大赛中,1人被评为市一等奖,4人获区级奖励。全校教师共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60多篇。
3、课改促进了学生发展
课改的实施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近几年的质量监测成绩在区内均名列前茅。学生在英语、体育、艺术及其他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课程改革的有关经验
1、几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教师素质提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2、教师的素质,是学校的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无形资产。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校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教师和孩子们一样,也需要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育机构,但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学生的。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六、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
课改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现在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拉大。而最大的差距是质量的差距,但质量背后的差距是师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等。
课改需要专家引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所需的空间和支持,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第4篇】残联组织强基育人工程检查评估报告
残联组织强基育人工程检查评估报告范文
一、全市的基本情况:
(一)市、县(区)残疾人组织建设情况:市所辖5个区县,分别是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市、县(区)残联都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其中:市残联领导班子配备为1正两副;米易县和盐边县残联领导班子配备为1正1副,其余县(区)残联配备了专职的理事长。各县(区)残联实现了单列,为正科级单位,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相应的编制和人员。
(二)乡镇(街道)组织建设情况:全市共有60乡镇(街道),其中乡镇44个,街道16个。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都有专兼职的残联理事长和专兼职委员。
(三)村(社区)的组织建设情况:全市有352个村、132个社区,所有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残协,都有兼职的残协主席和兼职的委员。
(四)按照在蒲江召开的“中挪合作项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培训班(cdpf-ffo)”有关组织建设工作的要求,参会人员回来后及时就会议情况和会议要求向市残联党组做了专题汇报,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中残联、省残联关于残疾人组织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通过县(区)理事长向各地通报的情况,市基本做到了会议要求的5个100%,7项重点工作以及5条具体要求均按要求得到落实。
二、各级残疾人组织开展工作情况
(一)县(区)残联在市残联的指导下,根据市残联的有关政策,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制定和出台针对本县(区)残疾人的有关政策;根据省、市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街办);积极筹措项目配套资金,下拨到各乡镇(街办)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认真反映残疾人的诉求和存在的困难。
(二)乡镇(街道)残联按县(区)残联的'工作安排,在县(区)残联的指导下,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社区),加强对各个项目的检查,并协调解决村(社区)在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村(社区)残协,在乡镇(街道)残联的指导下,把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残疾人户,并对每项工作都进行跟踪服务,帮助和指导残疾人户完成项目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总之,县(区)残联、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都按照职能职责在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村(社区)无专项经费,残协的主席和委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他们自身还承担了很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残疾人的工作有影响;二是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办理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开展自查评估工作,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年终检查自查评估得分:96分。
三、下一步的工作
市残联将按照省残联对残疾人组织建设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残疾人的组织建设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乡镇(街道)残联组织建设工作和村(社区)残协的组织建设工作。二是加大对基层残联、残协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残疾人代表的作用,让他们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四是进一步发挥残联专门协会的作用,更好地为各类残疾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