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建制,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承担着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市农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市人才办决定开展实地调研,采取座谈、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弄清农村最基本的人才需求,为我市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服务好人民群众。
本次调研选取**镇。该镇地处浉河区西南部,南湾湖上游,距市中心27公里。全镇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3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该镇属山区,且特色产业鲜明,农村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1.机构设置
该镇经区编办核定机构为4中心2所,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国土资源所、民政与劳动保障所。
2.编制设置
人员编制为行政编29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9名,机关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编制44名,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编制1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编制7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2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14名,国土资源所编制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编制4名。
实有人员为行政人员16名,其中党政领导11名,行政空编13名;工勤人员3名。事业单位人员35名,空编9名。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10名,空编3名;村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6名,空编1名;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1名,空编1名;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名,空编4名;国土资源所4名;民政与劳动保障所4名。
表一 略 **镇党政人才队伍编制情况统计
3.人员构成情况
党政领导11名,60年代2名,70年代5名,80年代4名,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8名。人员年龄梯次结构搭配相对合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队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急需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1.教育系统
(1)概况:全镇现有学校16所(中心校本部、5所联合中心小学及10所村级小学),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4个,10-50名学生的小学6个。在校学生3905人,87个教学班,入学率100%。中小学在编教师共计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调研员6人,长病不能上班8人,外校借调5人,本期调出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48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6人。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高层次学历占38%以上。
表二 略 **镇教育系统学校情况统计
(2)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6%。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中老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高层次学历教师比例偏低,不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
表三 略 **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3)教师工作量情况:
中小学在编教师共271人,实际在岗教师248人,人均周工作量15节。其中中学教师103人,28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2节;中心小学教师43人,16个教学班,人均周工作量16节;村小三个教学班的配5位教师,人均周工作量21节;教学点一个班一位教师,全天候上课,每周34节。
(4)教师收入及生活情况
本次实地调查,分别采访了中学和村小教师。中学教师明睫雅xx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任教初一两个班语文。每月工资2300元左右,每月自己租房费用130元,做饭开销600元左右,每月通讯费用60元左右,家在市内,周末回家每月往返车费80元左右。黄龙寺小学教师樊锐,xx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每月工资2100多元,学校提供住房一间,每周往返市内交通费用40元,周五下午回家车少或没车,周日下午要提前到校,变相延长了工作时间。另有20位教师家住信阳市,孩子在市内上学,每天早来晚回,每月需要交通费用近500元。
(5)走读生的情况:
全镇走读生共计1795人,主要是一、二、三年级学生,多数为就近入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多数学生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部分学生离校较远,最远的距离学校近6公里,每日6点就得起床赶往学校。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安全隐患较大。部分家长离家在街镇上租房居住(大多由其爷奶监护,只能照顾生活,不能辅导学习),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镇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急需改进。教师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年轻教师偏少,教师学历结构中本科比例偏少,知识结构难以紧跟社会时代进步。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较重,现实生活如住房、吃饭面临诸多困难,加上回家需要长途跋涉,课余生活单调枯燥,既影响教师日常教学,也难以真正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2.医疗卫生系统
(1)编制设置:该镇卫生院实有干部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在编在岗16人,聘用10人。卫生技术人员按学历层次分类: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17人;在编人员按职称层次分类:专业技术岗位中级2人,初级以下3人;技术工岗位高级工5人,中级工6人。另聘用人员10人,9人为专业技术人员。本院内设13个科室:内科、外科、儿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科、防保科、护理办、手术室、药房、财务科、收款室。
卫生院核定编制数46人,实有在编在岗16人,严重缺编。实际工作中一人多岗,影响业务正常有效地开展。
表四 略 **镇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构成情况统计
(2)年龄构成及收入:本院在职职工26人,其中30周岁以下10人,30~50周岁14人,50周岁以上2人。在职在编人员平均每月工资xx元左右,聘用人员平均每月1800元左右。单位提供职工住房,2人一间,饮食自理,生活费每月500元左右。
(3)村卫生所情况:全镇共有24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2~4人,共有村医64人,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村卫生室人员大都为中专学历,年龄30~45周岁居多。
可以看出,**镇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镇卫生院人员比较紧张,空编多达30人,日常工作中常务副院长都要坐门诊;其次,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月工资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培养周期长,引进、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编制,否则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本地的医疗保健水平。
(三)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该镇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180人,人均年收入为3.98万元。
(四)其他人才队伍情况
**镇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177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3人,技能人才6人。
二、**镇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该镇紧紧围绕“放大人才引领效应,打造生态魅力茶乡”这一主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生态环保茶面积的扩大,为浉河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人才工作体制
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引领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完善了《**镇创新人才投身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突出人才强镇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招商引才并举,放大特色人才效益
咬定“茶”字不放松,坚持招商引才并举,引进、培育涉茶类人才2150人。如引进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级茶艺师李志顺研制开发出信阳茶系列的新贵——“信阳观音”,继“信阳红”之后进一步拉长了信阳茶产业链条,为茶农创造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帮助本土农村实用人才朱发阳创建发阳红茶厂,发展“信阳红”,提升了当地夏秋茶利用率。为全镇150名茶叶土专家申报种茶、制茶、茶叶销售管理与评茶技术员。
(三)创新工作举措,推进各类人才培育。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乡土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人才、企业人才、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六个类别的人才信息库,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
二是扎实开展培训工作。邀请区茶办、区农业局、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为全镇茶农开展无性系茶苗栽种、红茶加工、茶园管理等科学技术。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由市、区组织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先后有万名茶农受益。
三、**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该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该乡的人才队伍现状,可以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一)人才总量偏小。人才总数为2664人,占全镇人口6.20%,低于全市(8.52%)、全国平均水平(8.75%)。在人才总量中,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都比较匮乏,其中公共文化人才还为空白。而与群众利益最相关的教育、卫生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短缺,存在着有编无人的现象。其中镇卫生院空编30个,人员青黄不接,一人多岗,无法提高服务水平。教育系统因各村适龄入学儿童较少,4所村小学学生数不足10人,按照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5配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一名教师教5、6门课程,工作任务繁重。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乡镇党政在xx年以后除了补充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外,没有补充年轻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在xx年以后没有补充年轻人,现最年轻的人都在30岁以上。教育系统50岁以上教师102人,占教师总数的37.7%。茶产业受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影响,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能手年龄也都偏大,后继乏人。二是行业地域分布不均,中心集镇人才相对比较集中,而边远村人才严重不足。教育系统内初级中学及中心小学满员,而村级小学需要聘请代理教师才能维持教学。村级小学生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不足、素质不高存在着正关联。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而农业、城镇规划建设等系统缺乏高、中级类人才。三是性别比不均衡。xx、xx年教育系统新进人员40人,其中女教师为37人,镇里其他机关单位很少,合适的未婚男性凤毛麟角,女教师的婚恋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人才整体层次不高。
一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一般性人才较多,现代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创业创新型则廖廖无几。特别是作为“老牌”茶乡,茶产业人才层次不高,茶文化创意、茶叶科技及产品研发、茶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茶产业升级。二是急需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低、技术水平低、职称低。且大多数没有掌握现代办公技术,城建规划、企业管理、特色农业、金融财会类人才匮乏。在教育系统中,理科类教师相对紧缺。
(四)人才容易流失。
受编制、待遇、环境、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该镇现有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有机会就流动到城区。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8人。教育、卫生等系统人才流失更加突出。镇卫生院xx年聘用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因无法入编,xx年都通过招考到了能给予编制的其他地方。在塔耳湾教学点有两个班级共25人,只有一名正式教师,聘用一名退休教师;白马山教学点6名学生,一名教师,都需要全天候工作。同时,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为每生每年220元,一年也只有几千元,无力改善工作环境,存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现有教师人心浮动。
(五)人才增量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受“凡进必考”所限,乡镇无法及时补充新的工作人员,且新录用公务员和选调生往往很快被上级机关借调或调走,加重了缺人现象。镇卫生院虽然空编较多,除聘用10人外,没有补充在编人员。教育系统由过去民办教师转正138名教师都将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虽然不断补充新人,但教师队伍还是一直处于净减少状态。全镇教育系统xx年招考20人,退休16人,调走6人,实际减少2人;xx年招考20人,退休18人,调走4人,实际减少2人;xx年已调走4人,且将要退休12人,预计请产假8人,需要新补充30人以上。同时,上级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但没有分配学前教师编制,只能从小学教师调任、兼职,挤占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寄宿制学校缺少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生活教师编制和缺乏专职保安。
(六)人才培养培训滞后。
目前,受经费短缺影响,基层人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比较少,缺乏刚性、深层次的规模培训措施。该镇党政、事业人才80%在三年内没有得到培训;教育系统因为一人多岗,85%的专任教师没有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机会。卫生系统的培训只局限于一般的岗位培训,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化程度不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进、培养、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工作。根据农村一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用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在优化结构、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及科学评价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服务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普及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大成效,深入解读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科学人才观更加深入人心,从上到下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乡镇基层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带动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育才用才的政策环境和惜才留才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和聚集效应。
(二)创新人才引入机制,促使人才补充常态化。
一是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人进编增、人走编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使人才引进不受单位性质、编制限制。对到乡镇工作的博士可享受副高职称经济待遇,硕士研究生、“211”重点高校本科生可享受中级职称经济待遇;对其他人才,免除试用期,给予一定的交通、食宿补贴等。二是实事求是核定编制。对农村小学,要配置学前教育编制,每校配备2名幼师。寄宿制学校按照200名学生配备工勤人员2名、生活教师2名的比例配置工勤人员编制。村小配置安保人员1名,中心校、初中学校配置专职安保人员1-2名。对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应根据农村实际按班级数配备。三是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急需专业人才。适时公开招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四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归报效家乡。
(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试验区建设的人才多元化需求,依托项目、工程和特色产业,强力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强化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分层分类人才培训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要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委培联姻、学术交流、出外深造等方式,给广大农村人才经常“充电”,以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三是突出特色产业主题,引进、扶持各类特色产业人才,发挥特色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四)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
一是加快乡镇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和监督管理,完善规模和功能,为用人主体和人才资源之间搭建起快速配置的桥梁。发展网上人才交流服务,促进人才信息共享。二是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贫困县等计划,继续开展选调生工作,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推进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工作,完善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和农村、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等方式为乡镇服务。三是实施城镇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四是鼓励城镇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乡镇基层服务。五是提供灵活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案,向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人才倾斜,向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减少人员流失。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对在农村一线工作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工作的人员,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确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一是深化职称改革,评定职称以业绩为主,放宽对论文论著的要求。且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对没有专业技术岗位的,特岗特聘。工作xx年以上且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可以直接评定中级职称。二是建立人才周转房制度,免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按照人进房住、人走房收的原则安排使用。三是增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机会,每2年提供一次到县级以上城区机关、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的机会。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的比例,增加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种机会。四是规定市、县机关、事业单位新补充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原则上从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遴选。
(六)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一是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二是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农村一线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奖励,以及紧缺人才的引进、资助、培训等。提高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工作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对农村一线人才,每月发放租房补贴、交通补贴、科研津贴等适当的津贴,帮助降低生活、工作成本。
第2篇 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格式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主要阐述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的基本思路、方法。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行业涵盖哪些产业或部门;行业现有专门人才总量及未来几年需求总量;行业将怎样发展及变化;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将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人才需求年均增长情况。(要求既有数据,又有分析)。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从行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状况;专业人才在国有、集体、合资、民营、其他等企业的分布情况;(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这些岗位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呈什么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要求?(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专业在社会上通用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哪些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之间是什么对应关系?
5.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是否能满足需要?以后准备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6.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企业对专业人员的在职进修有什么计划和要求?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7.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小结
主要阐述专业人才需求从质和量方面的要求;岗位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或技能、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或岗位的核心能力或技能”要设计相关的统计表格,重点调查,认真分析,形成专业教学中能力或技能培养的基本框架)
三、专业现状调研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统计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有哪些。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统计该专业近三年来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评价。
4.专业在职人员培训情况
统计专业近三年来培训在职人员的数量,分析这些人员有什么特点?
5.专业教学情况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安排、方法手段改革、双师型师资情况等。
四、专业改革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提出建议。
3.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提出改革建议。
4.专业师资与实践环节条件配置建议
主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双师型师资配置和实验实训实习场地、设备提出建议。
第3篇 三大行业人才需求特点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经济面貌在新世纪以来发生的两大变化,不可否认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行业用人特点的格局。无论是xx年
加入wto还是其后的xx年金融危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工程,这要求我们不仅得牢固自身素质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市场的起伏走向与用人需求特点的变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总体用人需求特点进行调查了解,以便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为上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的
1. 关注社会变化,了解受调查行业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走向。通过调查了解人才市场动态,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了解三大行业特点,简要概括出社会总体用人需求特点
3. 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认识,加强素质培养。
三:调查方法说明
1.在这次调查研究中选取平时生活中接触比较频繁与密切的行业作为调查对象。
2.本次调查选取服务业的几个行业进行调查,具体有服装业,餐饮业,房地产业
3.本次调查以文献资料、时事新闻报道研究为主,实地访谈为辅。
四: 调查时间
1月20日至1月29日
五:研究成果与说明
(一)概述
鉴于现身实际情况不利于对更行各业用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我们讨论决定将调查目标主要锁定在衣、食、住这三个方面,希望能从这三个方面总结概括出服务业的一些特点。
(二)、对象选取考虑与决定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首先对具体商场店铺进行登门访谈,这些商场店铺均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单位,在整个过程之中,受访商场店铺的经理代表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具体如下
在“衣”这一方面,访谈对象:建设中路的“星期六名鞋店”以及位于步行街中段的“太平洋服饰购物广场”。
在“食”这一方面,访谈对象:江北路的“美味螺丝粉总店”和“泰丰美食馆”。
在“住”这一方面,访谈对象:江北路九龙新城的售楼部。
在以上的访谈中得到的资料仅供归纳总结各行业特点及用人需求时参考使用,访谈内容不列入文中。
(三)、浅谈各行业特征及用人需求情况
服装行业——求贤若渴:
从调查中得知,中国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继续沿袭前几年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我国“第二大消费热点”,服装 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大家一致看好。“服装经济”作为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形态仍被外界关注与认同。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三年中供需规模仍有着增长的态势,而且继续保持着供需两旺的势头。该行业招聘的专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质检、外贸人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督导采购主管等岗位。而且招聘企业集中的区域省份分布: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湖北、xx等地。
根据收集到的现有资料,针对目前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行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热点专业供不应求、服装学校毕业生紧俏、网络招聘持续发力。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整个行业普遍存在这求贤若渴的现象,尤其凸显在服装设计这一块,缺少优秀设计师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发展瓶颈。而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又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要在该行业中大展身手的话就必须得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了。
饮食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国家饯行低碳经济,餐饮行业将面临旨在低碳环保经济的全新改革。行业只有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低碳餐饮才能得到发展,接受访谈的两个单位在这一点上便显出一致的认同,因为这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餐饮业这一特点将会尤为突出。此外受金融危机及气候异常的冲击,饮食业的平利润不断下降,物价不断上涨,而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保持竞争优势,餐饮企业短期内难以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将成本压力转移给消费者。面对这一情况,餐饮从业人员短缺现象持续不断,尽管企业已经提薪或者增加福利进行补救。
因此要在该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通过创新的手法来挽救行业的局面,换句话说,餐饮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业——稳重求胜
房地产业是指通过市场运营机制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销售、出租、管理、服务、咨询等项目的产业。新世纪以来房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原因与我国三项重大制度和体制改革分不开。与房地产相关联的行业也是纵横交错,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建筑业,还是物业,其中一项用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变化。
房地产业投资量大,投资回收期长、资产负债率高,对金融机构依赖程度大、牵涉面广,运作程序复杂、发展速度快,带动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因此用人多为开放型人才,懂得灵活变通有自己的创新思路模式,此外要求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了解,访谈中了解到,该行业对组织管理型人才较为青睐。
(四)从三大行业思考大众化教育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
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面对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经受严峻的考验。校方也在为就业率的高低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生源。这就是市场规则.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要想顺利的在就业市场化上发展就得想办法处理好其存在的矛盾问题——(1)就业市场化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2)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3)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4)与人才信息不畅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做解释。
(五)市场化就业的对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多次就业,自谋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就业、谋业,以我为主,并努力完成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性对策(一)正确认识市场化,增强就业意识是前提;(二)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是方向;(三)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是选择;(四)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趋势;(五)培养目标的再确认、反思大学教育是延续。
六、总结反思
这次的调查研究总体来说还算顺利,虽然其中遇到了许多的绊脚石和瓶颈,但是经过讨论对策制定方案也都一一排除解决。这是我求学以来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题的圆满完成与我的组员提供的帮助支持是分不开的。整个过程之中我学会了很多社会经验与课题研究方法,也见识得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这篇报告整体来看比较生涩空洞,而且存在说明不够充分,理论依据不明显的弊端,也许和我对课题的理解不够彻底与分析不够深入有关,这也正是目前阶段我的不足之处,我有信心有能力在以后更多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七、参考文献出处
服装人才网;饮食文化网;房地产信息网;搜狐网;新浪网;百度百科
八、课题成员名单
组长:xx
组员:oo、yy
第4篇 关于某市群众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人才的调查报告
群众文化活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市场,加强人才储备和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资源,现对xx市群众文化活动情况和群众文化人才储备情况进行基础调研,报告如下: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xx市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如春潮涌动,群芳竞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 500余场次,有300余万人参加近20种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数不胜数,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
1、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健全,文化服务活动丰富频繁,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营造了浓厚的市场氛围
xx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体系健全,网络覆盖面广,从城市到乡村,每一级都设立文化服务机构,活动场所达标,文化设施完备,从业队伍不断扩大,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市)文化馆8个,乡镇(社区)文化站x个,村级文化室x个。市县级广场x个,有村级文化广场xx个。,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其中,市本级大型广场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县(市)区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x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x项,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每年参加各类群众文化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均超过xxx人次。
2、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品牌化、特色化,为群众文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xx市群众文化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为目标,文化工作者们在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了发挥艺术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创作灵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流信息和感情,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积极引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为xx市发展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竞争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一是xx市坚持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活动。xx市群众艺术馆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个,每年深入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服务不少于300场,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开展“建基地,种文化”活动。自xx8年起,各级群众文化单位在按照全国和省送文化(艺术)下乡的基础上探索了适合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新路子,实现了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的要求,深入到乡村、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建立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基地,把文化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山乡沃土,为发现和扶持文化艺术新苗,为专业艺术群体输送高素质文化人才,为扩大从业队伍奠定了基础。三是开展“一对一”活动,激活了专业文化单位的工作活力。针对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市级群众艺术馆实施“一对一”服务工程,每人承包一个县(市)区,常年开展指导、培训和辅导活动,在加强艺术馆与基层文化单位业务交流的同时,切实提高了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有特色出亮点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5篇 中国大陆地产人才流动与薪酬调查报告
通过报告的数据显示,地产人在自身职业发展上的成熟度正在增加,但是这并不妨碍大量的地产项目的行业需求使得地产人的薪酬也在大幅度增加,派思咨询创始人兼ceo jack lee表示,互联网繁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使得商业和物流地产朝多元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o2o人才的需求正在地产行业大量增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地产企业应该主动出击,前瞻性的展开人才规划,只有在人才招聘抢得先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地产行业保持人才培养和保留机制上的领先。
数据显示,当工作年限为5到9年时,男性和女性在平均跳槽次数上几乎持平,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在相同工作年限范围内,男性的平均跳槽次数高于女性。这也反映了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倾向于工作的稳定,在面对跳槽机会时更容易选择拒绝。但是对女性经理人来说,已婚女性对跳槽的薪酬增长期望最高(35%),远高于单身女性(20%);而男性经理人的婚姻状况则对薪酬增长期望影响较小(同为28%)。
由于今年以来空气污染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同样,作为地产职业经理人,此问题也正在逐渐影响着职业经理人的人才流动与工作地点的选择,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工作的调查对象中,22%出于空气污染因素会考虑首选去外地工作,广州、深圳等城市受青睐;目前在北京之外的城市工作的调查对象中,17%仅仅是因为空气污染因素而选择不去北京工作。
高达37%的调查对象将跳槽原因归结为无晋升渠道,因不满薪酬而跳槽的人只占6%。随着地产人收入的上升,薪酬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转换职业的考虑,也显示了地产人在职业发展选择上的逐渐成熟。而项目进展和工作地点则排到了重要性的二三位上。
英语水平,海外工作经验对薪酬增长期望依然正向影响着地产人的薪酬增长期望。英语能力为母语级别的调查对象有高达39%的薪酬增长期望。而有海外工作经验的调查对象同样也有39%的薪酬增长期望。由此可知,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让求职者更有资格要求更可观的工资提高。而且越来越多高层及海外的职位需求给英文能力强的地产人提供了更高薪酬的机会。另外,在商业地产领域,学历依然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当前薪酬越高,对跳槽中的薪酬增长期望越高。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依然是地产人的首选工作地点。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高达24.9%的调查对象不介意其下一份工作在一线还是二线城市。近些年,如苏州,成都,重庆,西安,青岛,杭州等的二线城市发展迅猛,城市总体水平逼近一线城市水准且拥有一线城市不具备的其他潜力和优势,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而激发的大量项目发展机会和相对便捷的交通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也逐渐成为了求职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处,资深地产人的回流潮开始涌现。
派思商务咨询致力于地产和建筑行业中高端专业及管理人才招聘和咨询服务,通过与世界知名客户的密切合作,派思一直对中国商业地产人才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另外,派思数据库包含了所有地产板块职能领域的超过350,000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大量的市场一手资讯让我们对商业地产人才现状和发展有着专业且独到的见解。
第6篇 关于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的调查报告
做好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一方面对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又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基本问题和思路入手,寻求破题。
一、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
按照官方和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理论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心理疏导)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按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很明显,这里的社会工作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工作人才。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里的社会工作人才,应当属于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范畴,指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这跟我们通常工作实践中所说的社会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作实践中所称的社会工作者不能混同于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才能转化为社会工作人才。
二、严格界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应当涵盖: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包括公共服务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公益性协管岗位、各类志愿者);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具有初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的人。
三、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很难用传统行政、法律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化解,需要大量社会工程师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职业不专业,专业不职业。所谓职业不专业,是指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工作者,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缺乏价值理念、工作手段和方法有限,往往无法兼顾服务对象的各类利益需求,只凭主观经验,采取简单说服教育式,很难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社会问题。所谓专业不职业,是指每年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全国仅1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老年人、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青少年的现实需求),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人民团体没有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加之民办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不发达,大部分难以就业,改行做其他工作。
二是行政半专业,志愿不专业。所谓行政半专业说的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其实早已存在,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来担负,特别是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群团组织承担了主要工作,但这种服务主要是依附在行政系统上的半专业服务,强调以行政管理为本而非专业的以人为本、以服务案主为本,缺乏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志愿不专业说的是,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人才区别传统助人者和志愿者的重要方面。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群众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志愿者只有一腔服务热情,缺乏专业培训和机制激励,难以形成持续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而有专长的志愿者,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一个人很难在多个岗位上长期兼职,提供的服务难以令人满意,更难长远。
三是无名无利难留人。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远远不如其他专业技术人才。
五、培养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对策
围绕培养、评价、储备、使用、激励下功夫。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上,坚持行政与专业结合、以专业为主。要大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加强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主要依托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培训主要通过设置培训基地,采取进修、短训等方式,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采取有计划、分层次、大规模培训,制定政策,鼓励其参与职业水平评价,通过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人才储备上,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积极探索志愿者培训和评价机制,培养互助精神,为社会工作吸纳储备一批社会工作人才,最终促进其转化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坚持部门与社区相结合、以社区为主。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应首先倾斜基层。做到四个一批:即社区考任选举吸纳一批,政府购买公益管理服务岗位招聘一批,部门设置岗位充实一批,群团组织招募注册一批。在人才激励上,有岗位、有待遇、有地位、有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主要采取四大措施:一是舆论宣传提升地位,普及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投入提供保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以钱养事机制,扶持民办非企业和公益社团组织。二是落实政策增加实惠,保障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评定职称、提高工资待遇等。四是部门主导强化群团。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在工青妇残等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能的群团组织,适当增设专门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好地指导基层的社会工作。
第7篇 人才洼地建设调查报告
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利契机和可能
虽是边远山区小县,但地理位置优越,生态优势明显。建设生态文明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生态文明县的建设必然要以生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生态产业的带动,而生态产业的引擎却在于生态项目的打造。打造生态项目,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经济,其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支撑,这是由生态经济的新兴、前沿、独特的特点所决定的。
厚朴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建立的赣江源生态产业科技园为我县打造生态产业项目,助推我县高层次人才“洼地”建设提供了可能。
首先,该公司的生态特色策应了省“绿色崛起”战略和生态、生态的建设要求。公司成立于,注册资本4280万元。目前已租赁山地8万亩,建成18个500—3000亩的厚朴、桂花、以罗汉松为主的盆景花卉基地。5万平方米现代化苗木繁育中心和微生物有机肥生产工厂及研发中心正在筹建中。公司发展定位为:打造以桂花、厚朴为主的集种质资源、苗木繁育、种植、芳香产品研发及深加工为一体,芳香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示范区——赣江源生态经济示范园。公司的发展也引起了省市和国家林业部门的关注,市林业专家罗永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全国首批林业科技特派员已下派到该公司服务。桂花为主的生态产业也已列入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的扶持力度将越来越大,为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龙头公司的影响和带动,不仅为建设我国南方最大的芳香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高级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基础。该公司通过三年的发展,在特色生态经济产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是目前省唯一一家成功选入“中国经济林协会”的理事单位;是“省花木协会”理事单位,“市桂花协会”会长单位。公司计划五年内完成10万亩的种植任务,附近乡镇村民种植桂花的积极性高,况且桂花又是我县的主要珍贵树种,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都较高,受群众喜爱。
第四,与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辅了路、搭了桥。目前,公司正积极与桂花品种国际登录中心合作,建设桂花种质园,繁育优良品种;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芳香植物生物有机肥,利用生物天敌防治害虫,生产有机桂花产品;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进行芳香产品的研发利用。同时公司还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学院对基地万亩芳香旅游观光园区进行整体规划。近年来,有60多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到公司园区考察、指导和洽谈合作研发意向,其中向其柏教授(国际木犀属植物品种登录权威)、邓秀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喻子牛教授(华南农大)、李飞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环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王彩云教授(华中农大花卉专家)等都是国家权威级的专家。高层次人才向以桂花项目为主的生态产业聚集已显端倪。
二、大手笔“筑巢”,加快高层次人才“洼地”建设
目前,生态科技园已从以种植和品种收集为主向优质种繁育和芳香产品研发为主的转型时期,人才的引进和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虽然企业正在全力以赴引才、用才,但我们仍然大有作为,要以此为契机,助推我县人才“洼地”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洼地”建设。按照企业经营产业项目、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我们不仅要在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前景广阔的生态企业,而且更要在人才方面,积极主动为之“筑巢”。
首先,要以县委、政府名义尽快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有关机制,激励人才到我县创新创业。在引才、留才、用才、助才方面做到“四注重”,一要注重高标准高水准的硬件建设,体现引才的诚心。如建高水准的专家公寓楼,既可提升我县的城建品味,又可切实解决专家学者来我县的现实需要,同时还是一种自豪和激励的象征。二要注重荣誉授予,体现留才的诚意。如聘请那些关注我县生态产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每年组织一至二次的“产业经济发展”座谈,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把脉、会珍。特别是要为累计来县工作半年以上的专家学者颁发“荣誉市民”称号;对为我县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授予终身成就奖——“桂花”奖。三要注重待遇,体现用才的真诚。对被聘为咨委的,获得“荣誉市民”称号的,每年给予一定的政府津贴,其本人及其亲属来县休闲观光享受最高礼遇;获得“桂花”奖,给予重奖。此外,优先推荐参选国家、省市人才工程评选和特殊津贴及突出贡献奖评选。四要注重扶持,体现助才的真心。在资金、土地方面给予倾斜,组建服务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人才发挥作用,数尽其才。
其次,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创办中国南方芳香产业“达沃斯”论坛。一是高标准建立培训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和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技能人才。在普及培训方面,着重加强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培训,以适应大规模种植的需要;在技艺培训方面,重点是园艺知识和制作水平的提高,扩大和延长生态产业链;公司技术队伍人员的培训,重点是骨干技术人员的创新和关键技术掌握方面的培训;公司高级管理团队的培训,重点是发展战略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的培训。通过培训,加快人才本地化发展。二是积极争取行业管理部门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创办南方芳香产业发展“达沃斯论坛”基地,常年举办较高规格的芳香产业发展论坛,形成业界精英沙龙基地,指导生态产业发展。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其创造了可能条件。
第三,要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助推人才“洼地”建设。一是通过生态科技园、高峰公司、高山蔬菜国家级标准化种植基地与科研院校合作紧密的有利条件,以各类生态项目研发、建设为纽带,实现以智引智。二是组建和包装各类生态项目,在招商中引智,在项目推介中招商引智;发挥在外人才联谊会的作用,以乡情引智。三是发挥人才机构的作用,加大投入,配强力量,充分发挥我县是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联系点的作用,加强沟通,围绕生态产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包装,营造浓厚的生态产业发展氛围,为业界精英的聚集打造“强力磁场”。围绕建设“中国南方芳香产业基地”这一目标,一是在芳香旅游观光景区、芳香产品研发、标准化种植等方面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推广,加强宣传,形成响亮的名片;二是努力打造以桂花等优势品种为主命名的一条街、一条路,一座农庄、酒店,甚至是一个乡镇,形成实体名片,扩大知名度。三是组建生态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以公司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聚集业界优秀人才;四是以创新技术和标准化技术规程组装集成的优秀专家的宣传,形成业界人才唯其马首是瞻的趋附效应。四是普及生态产业发展的宣传,加大生态产业创新和带头人的宣传,在全县形成发展生态产业的浓厚意识,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8篇 大学生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如何才能跨好迈出校门的第一步?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就职人?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诸如此类的话题早以引起了大家众多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站。因此,为了了解和熟悉人才市场的现状,有助于毕业之后能更快、更成熟地融入社会之中,特此做出一份人才市场实践报告,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国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优厚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吸引人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重要战场,而且现在有急剧蔓延到欠发达地区的倾向,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从国内看,我国加入wto后,人才问题引起各地普遍重视,从欠发达地区看,人才资源特别是高中级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大量外流,以及现有人才的年龄老化、素质滑坡,已使传统的人才优势逐步丧失,而新的人才优势尚未培育起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果不加大力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那么,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我们就将处处被动挨打,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在人才问题上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研究和部署。
长期看来,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内容得知,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xx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统计分析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xx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特别在假日期间,人才网站的招聘活动却热火朝天。长假正好成为那些准备跳槽者的绝好机会,不仅可以事先在网上搜寻好“东家”,还能在网上学习应聘、面试的技巧,既省却了奔波之苦,又能获得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八方人才等人才网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此次人才市场走势有三个特点:
一、招聘单位和求职人数大幅增加。上周进场招聘单位是948个,进场求职人数达45868人,仅10月8日和9日平均进场人数就在万人以上,招聘单位和进场人数分别比前周增长64·9%和40·2%。
二、招聘岗位超过1·8万。上周到深圳人才大市场投放的招聘位岗位有18169个,比前周增加98·8%,是市场同期投放招聘岗位较多的一周。但招聘岗位需求有所侧重,各岗位需求增加的幅度也不一样。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是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工程等岗位。
三、高科技和经济类专业受青睐。在众多的招聘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电子专业,占岗位需求的48%,比前一周增加22%。其次是经济管理岗位,此岗位需求量也比较大,占岗位需求的20%。
在人才市场,你也许会听到:“找工作,我痛苦!”的呻吟,但事事兴衰沉浮,喜忧参半。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也是如履薄冰啊,根据自己的亲身社会实践,也结合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是经济形势,我们青年要把丰富的只是武装自己,把自己融入于社会潮流,从而锻炼自己。
为了搞好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发人才资源。主要措施有:
一是制定了积极的人才政策。徐州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先后出台了40多项人才政策,尤其是“xx”以来,分别制定了《徐州市“xx”期间人才工程规划》、《徐州市1996-xx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及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建立了人才发展资金。各项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和保证了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积极搞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市以来,人事部门共引进各类高层欢和急需人才 5000多名,引进国外智力70余项,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高中等人才4000多名,并开展了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工作;近年开展的各类培训达3万人次。
三是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 现初步形成了以市县(区)人事部门为主,行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为辅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
务水平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97年以来,到人才市场求职人数达 3.3万人次;入场招聘单位2400家次,有5000多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
四是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人才分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正在逐步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已开始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整个人才市场中,大概有一千余人吧。应届的占60%以上,企业以中小型为主,行业医药,保健类需求量较大,职位以销售为主。上午9:00——11:30算是求职的高峰期,各个摊位面前都有人员的拥挤。11:00以后求职者陆续离开了现场。作为一个观望者,询问了几家公司,多数对现场招聘不满意,反映人杂,层次低,应届毕业生较多。而问求职者呢,则说知名单位太少,公司的规模较小,高不成低不就。缘份就这样的擦肩而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大量的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而每一个发展中的单位却在渴求人才。我想这应该和学校的教育有关,和社会整体发展有关,和我们这个城市安逸的文化氛围有关,而重要的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有关。每个人都在高喊压力大,竞争激烈。可谁又为能够在这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而谁又为此付出了努力。我想能做出这些的就不会再在这个社会上不停的流浪或是停止。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获取了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素材,.可见选人用人机制已开始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次活动培养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充实假期生活。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我可以说自己真真正正学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六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印象我一生的足迹.。
第9篇 企业人才现场招聘会调查报告
面对当前我镇青年学生的就业形势,为了切实地提高我镇青年就业能力,帮助想就业创业的青年学生能踏实走出家门,××镇政府于7月29日在××步行街举办了××镇企业人才现场招聘会。
一个企业在招聘新职员时一般是通过面试来作出最直观的判断的。通过面试,可以知道一个人拥有多大的能力。通过交谈,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和能量可以表现出来。我镇日资京瓷光学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均参与了本次现场招聘会。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当天的招聘现场切实地为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
为深入了解本次活动在广大求职者中的反响,并为日后举办相关活动提供依据与指导,我中心于招聘会当天对在场求职者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调研所获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将本次调研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本次问卷主要围绕求职者的就业心态、创业心态,以及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等方面展开。
根据回收的127份调查问卷,我们得出的基本调研结果如下:
1. 求职者毕业后找工作所考虑的首要因素:
39.37%的受访者认为首要因素是单位是否能够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33.07%的受访者认为是该单位的发展前景;42.52%的受访者认为首要考虑因素是该单位是否能为其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15.75%的受访者认为是工资收入;1.57%的人认为首要考虑的是该工作是否稳定。
2. 求职者成功就业的决定因素:
59.84%的人认为是个人实力;7.09%的人认为是家庭关系;33.07%的人认为是社会关系;1.57%的人认为是信息渠道。
3. 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最重视员工个性品质的方面是:
20.47%的人认为是员工勇于创新的品质;25.98%的人认为是员工诚实守信的品质;27.56%的人认为是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62.99%的人认为是员工的综合能力,占总人数的比重很大;0.79%的人认为是其他方面。
4. 求职者于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36.22%的人认为是其自身专业面太窄;34.65%的人认为是其缺乏社会关系;37.80%的人认为是信息不足;17.32%的人认为是因为经费不足;6.30%的人认为是其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
5. 求职时间:
36.22%受访者需要1个月的时间;29.13%的受访者需要1-2个月的时间;16.54%的人表示需要2-3个月;16.54%的人认为需要多于3个月的时间。
6. 求职者的创业心态:
18.1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考虑过创业的问题;48.0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考虑;30.71%的人认为自己对创业的程序不大清楚;18.11%的人表示对创业所需条件不清楚。
7.求职者认为自己创业所缺乏的必要条件是:
29.13%的人认为是创业的有关信息;55.12%的人认为是创业的有关技能,占总人数的一半;10.24%的人认为最缺乏的是创业所需的资金;5.51%的人认为是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
8.受访者的看法:
29.1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举办此类现场招聘会对帮助求职者就业的作用非常大;
55.12%的人认为帮助不大;10.24%的人认为对广大求职者有帮助,但于其自身作用不大;5.51%的人认为此类招聘会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广大求职者的就业心态普遍认为个人实力与自身综合素质是求职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现象。但对于创业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镇求职者普遍创业意识较低,创业技能有待提升。此外,本次现场招聘会的成功举办,让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对应聘中的各个细节有深刻的了解,为即将到来的求职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应聘面试的氛围,从而找出自身差距,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弥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总的来说获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由于初次举办,在场求职者普遍认为存在一定不足,日后应总结经验,为举办下一次更高水平的招聘会作准备。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帮助我镇大学生面向社会,指导我镇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我镇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将是我中心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10篇 人才培训调查报告
为准确掌握、上报我校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我们依据调查提纲的内容,在党校进行了人才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关于培训资源的情况
1、人才培训基地的基本情况。
市委党校作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全市人才培训的基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正在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2)市委党校社会实践基地:我们于2003年5月8日在xx镇百录、长发两个村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制定了实践基地工作制度,经常派出教师开展课题调研活动,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平台。相继完成了多篇比较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有两篇已被《双办通报》转发。
2、培训所需的师资情况
一是要保留骨干教师,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二是要靠待遇留人,即在工作环境、教学条件、职务、职称晋升等各方面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三是靠思想政治工作感召人,即校领导要经常了解过问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关心他们的疾苦,化解消极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感召他们为党校建设做出贡献。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尽快成才,采取缺啥补啥的原则,早定向、早发展、早成才。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五是要及时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六是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达到人才资源共享。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
要充分利用好党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和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通过提高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途径,不断提高党校人才队伍的素质。通过开展精研细读经典原著、创精品课、当名牌教师活动和给任务、压担子、派出去进修等,促使他们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快速成长进步。要积极关心人才的政治进步,主动为他们设台阶、搭梯子,使其尽快成熟成长起来。
第11篇 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园林专业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人才市场需求和竞争机遇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
调查目的: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一直都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了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人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定位逐步清晰和具体起来,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调整依据。使我系园林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所学专业的人才职业需求,毕业后尽量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更好的实现“零距离”就业。
调查内容:
园林行业岗位人群应具备的能力、现阶段从业人员的现状、湖南及周边省市园林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等。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资源搜集等
调查时间:12月-8月
调查整理:王xx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走访了湖南xx生态科技园、xx三雄园林公司、xx中青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xx世纪枫园林公司,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收回20份;与广东巨杨园艺公司、广东维生种苗公司、广东怡华园艺公司、上海棕榈园林公司、广东广和园艺公司、广东旺林园艺公司、广东鸿瑞园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电话访问;结合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1、园林行业技术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园林科研、生产技术推广、苗木养护、绿化工程、工程管理、预算和规划的技术人才更为急需。
2、现阶段园林行业从业者特别是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占40%;本专业(中专或普通大专、本科毕业)真正接受过高职专业训练的人员占30%;而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仅占10%。
3、年轻的从业者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4、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
5、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但是不稳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又爱又怕。
结果分析:
(一)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园林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园林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园林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园林人才的竞争。
园林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从业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因人而异。由于工程管理、预决算、规划设计等内容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必然相对紧缺。
第12篇 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进贤县作为南昌特色经济板块,欠发达农业县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人才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我们围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课题,通过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县乡镇、卫生、文化、建设、教育、工业企业、科技、人事等部门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对我县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中我们深感: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全县人才队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动进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人才工作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县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成长环境逐渐优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人才问题的文件精神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了《进贤县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科,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和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
(二)人才总量稳步增长。近年来,由于加大人才使用政策宣传力度,使得用人机制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招引力度、大专院校人才引进力度和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人才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三)人才市场运作逐步完善。我县人事、劳动部门近年来一方面抓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方面抓人才交流和输送,在人才市场运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调查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人才队伍总量达到43072人,人才占人口总数比例为5.4%。其中:党政人才2139人,研究生学历39人、本科学历840人、大专学历997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735人,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3%;专业技术人才983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93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55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4340人;技能人才15419人,技师8人、高级工567人、中级工587人、初级工1131人;农村实用人才11942人。20xx年,全县人才需求状况。事业单位650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生246人、大专生388人、大专以下8人;企业单位8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41人、大专13人、大专以下15人。
二、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近三年,我县面向社会招录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年龄30周岁以下的公务员145人、村官19人、“三支一扶”人员62人;县教育、卫生系统面向社会招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16人;各规模企业高薪聘请了博士6人,硕士10人。专业技术人才虽有增加,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截止20xx年底,全县人才队伍总量43072人,占人口总数比例只有5.4%。县规模工业企业现有员工18000余人,但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1000人。教育系统在编6280人,按师生比例计算,缺口400人左右。文化系统下属8个事业单位专业人才总量30人,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急需引进文物管理、建筑绘图、编剧编导等方面的人才。
2、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地理分布不均。占全县总量70%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县城。乡镇人才较为缺乏。如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有些卫生院居然找不到合格的执业医生,老百姓不信任卫生院,有时即使看个感冒也要跑到县城医院来,对“看病难”问题提出新的挑战。教师都集中在县城及周边乡镇,致使这些地区学校严重超编,而北面偏远乡镇则编制未满。二是行业分布不均。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单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中,其中建筑安装、医疗器械、烟花鞭炮等行业总量大,而社会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的比例很低。只有军山湖大酒店、金鼎大酒店有少数专技人员。三是单位分布不均,教育、卫生和党政群机关人才相对集中,占全县人才总量的75%,而从事实际经济活动的人才,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专业人才年龄偏大,没有形成良好的替补梯队,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3、高层次人才短缺。全县专业技术人才983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938人,不足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系统,工程技术系列的高级人才相对较少 。目前,我县卫生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72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68人,占4%,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03人,占23.4%,初级和初级以下职称人员1249人,占72.6%。教育系统人才总量628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68人,占12.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779人,占60%,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391人,占22%。
4、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虽然我们在吸引优秀人才服务的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才一方面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又难以招引。我县曾是江西工业十强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培养出来了大批优秀人才,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这些人才外出谋生发展,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在前几年的公开招考中,我县部分单位部分专业如畜牧兽医等,因报名人数太少,达不到招考比例,不得不取消开考。欠发达的县情,决定了我县容人环境的不优,高级人才虽有引进,但因为他们离妻别子,加之生活单调,缺乏交流平台,年青的长则1-2年,短则1-2月,年长的也多难久留。再者在部分企业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多有裙带关系,这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招人引人秩序。
(二)原因分析
1、重视人才理念不新。不少单位的领导对人才重视不够,没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工作发展计划中去,存在着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眼前效益、轻人才培训的现象。部分单位虽然在思想上已经一定程度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并没有真正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在具体职位安排、增资加薪、奖金发放和福利待遇方面仍然重资历、轻业绩,重文凭、轻水平。在企业用人问题上,不少民营企业还是任人唯亲,对外来人才不放心、不放手,使人才难以施展才华。当然,也有一些单位处于无可奈何的局面,想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来,退伍军人安置又不能不要,处境有些尴尬。
2、集聚人才环境不优。调查显示,我县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难,最重要的因素是综合环境差,并非待遇低下。进贤目前来看还是存在发展不够,总量不大的矛盾,存在基础不牢、投入不足等制约。因此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少,吸纳和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区位上没有优势,我县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环境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自然而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县畜牧局20xx年从大专院校双向选择招聘3名专业人员,由于该单位待遇较差,其中2名未上班,1名半年后辞职。
3、使用人才机制不顺。一是人才管理机制僵化。表现为进口不通、出口不畅。由于事业单位控编控岗,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备力量明显不足。而且我县退伍军人安置多补充到事业单位,其中绝大部分专业不对口,不能充实到技术岗位,大多基本上已经实现“军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干部终身制、提拔容易降职难的现象始终未能打破,真正凭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真正做到公正选人、科学用人的机制尚未形成,整个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二是企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福利待遇标准差距较大,不利于人才向专业岗位转移。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制约,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整体水平,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更新人才观念,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新时期,人才工作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全新的思想观念引领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自觉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制订人才工作规划,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激发创造的良好氛围。要牢固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校博士、硕士的引进要打破框框,放手引进,放心使用。要牢固树立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同时,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更新择业观念,鼓励更多的进贤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
(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的活力,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当前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性障碍和机制不健全问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通过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努力消除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蕴藏于人才队伍的潜能,使人才工作在创新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经济欠发达、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要以更灵活的政策,更大的投入,更宽松的环境来吸引人,留住人。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强城市设施配套,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环境。针对容人难的问题,可以设立专家楼,为专家交友、交流搭建平台,同时配套各类娱乐服务设施,对专家实行公寓化管理。要舍得下本钱,用精力,投感情,真正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要加大政府投入。由各级财政负担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应坚持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基本生活待遇。要根据《南昌市科技投入条例》的有关政策规定,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1.1%的比例落实好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设立专门奖励基金(如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文学艺术奖励基金、教育奖励基金等等),进行重奖。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要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育格局,为人才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逐步建立财政、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定期组织各类人才到党校进行理论培训,并有组织地将优秀人才选派到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跨国企业进行培养锻炼,提高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追踪先进技术的能力;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实施个性化、菜单式的继续教育,并建立相关评估体系;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着眼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需要,抓紧培养一批关键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的将才;以重点项目、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要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培养教育中,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更要关注具有潜力的人才,建设人才梯队,搞好人才储备。
(四)搞活人才流通,调优人才队伍结构。一要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政策。实行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组织人事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针对我县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状,强化人才奖励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政策;重点抓好双向选择制度、分配激励制度、流动用人制度、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等,促进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对在艰苦行业、困难地区工作的专业人才,在职级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中优秀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门路和经济头脑的干部离职到企业任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鼓励和支持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乡村任教。同时,放宽高校毕业生来我县的就业政策,储备优秀年轻人才。二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要加快无形人才市场建设,推动人才市场信息化,加快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引才、集才、聚才方面的作用,实现人才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三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强化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严禁非专业人员进入业务部门(单位)工作。建立凡进必考、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考、按岗聘用、竞争上岗。逐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推行人才社会化评价、制定政策,促进人才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真正落实用人单位职务自主聘任,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对业绩能力突出的人才,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条件限制,可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事业单位业绩能力突出的人才,适当放宽职称聘任职数限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13篇 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指导思想
主要阐述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的基本思路、方法。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行业涵盖哪些产业或部门;行业现有专门人才总量及未来几年需求总量;行业将怎样发展及变化;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将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人才需求年均增长情况。(要求既有数据,又有分析)。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从行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状况;专业人才在国有、集体、合资、民营、其他等企业的分布情况;(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这些岗位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呈什么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要求?(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专业在社会上通用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哪些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之间是什么对应关系?
5.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是否能满足需要?以后准备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6.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企业对专业人员的在职进修有什么计划和要求?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7.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小结
主要阐述专业人才需求从质和量方面的要求;岗位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或技能、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或岗位的核心能力或技能”要设计相关的统计表格,重点调查,认真分析,形成专业教学中能力或技能培养的基本框架)
三、专业现状调研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统计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有哪些。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统计该专业近三年来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评价。
4.专业在职人员培训情况
统计专业近三年来培训在职人员的数量,分析这些人员有什么特点?
5.专业教学情况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安排、方法手段改革、双师型师资情况等。
四、专业改革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提出建议。
3.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提出改革建议。
4.专业师资与实践环节条件配置建议
主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双师型师资配置和实验实训实习场地、设备提出建议。
第14篇 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针对这一要求,结合中央及盛市委组织部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最近,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藁城市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当前,我市的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多数都面临着经营管理机制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基础科技力量弱、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科研人员。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要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培养、引进、用好、用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促进我市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第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逐渐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变当前集中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两高一优农业的拓展,它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要求越来越多,在素质上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现代人才观,把本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尤其是掌握高、精、尖农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为本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第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群众对艺术、文化等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从我市现状来看,满足群众这一需求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对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引进和培养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努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广播、教育、文学艺术、卫生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应当清醒的看到,我市人才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高层次人才总量少。一是绝对数量少。从当前看,藁城市高层次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不足3%,且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二是专门行业人才少。尤其是缺乏生物、信息、化工等领域的新兴行业人才和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员;三是知名人才少。石家庄市管拔尖人才数量无几,省管专家至今仍是空白。上述现象在县(市)级人才队伍中较为普遍,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变。
第二,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与所任职称对比呈明显的金字塔状分布,高层次人才平均年龄偏大,存在高级人才断层现象。在全市近400名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中,45岁以上的人员达到了90%以上。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卫生和文教两个行业部门高层次人才高度密集,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而工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级人才较为匮乏。三是地域分布不合理。市区、开发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等区域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
第三,创新型人才数量少,智力资源利用效能低。现在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创新能力较差,科研开发转化能力低,不能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由于受现有用人机制的制约,一方面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传统企业及特种行业等急需大批掌握新技术、推广新成果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沉冗于国家机关、或没有基础科研项目,而造成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人才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工农业生产中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粗放、传统产业改造步履维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慢等不良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⑴基础条件差。主要表现为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投入较少,科研经费不足,制约了人才的梯度培养和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⑵人才流动不合理。环绕京津石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总的来说挑战大于机遇,京津石等大城市的环境、经济和政策优势造成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单向流动,对我市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⑶管理体制不科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管理行政人员的方式管理各类人才,在流动、晋升、住房等问题上设置了许多壁垒,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工作中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措施不够灵活、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只有牢固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人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上下大功夫,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建设一支适合本地发展的数量多、素质高、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第一,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改革传统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面向社会,打破身份、部门行业和地域限制,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努力形成功能齐全、措施配套、行为规范、服务周到、快捷高效、运行灵活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国有企业要加快建立能上能下、人员能出能进、企业用人自主、个人择业自由、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人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制度的关于事业单位从事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管理人员职员制,强化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同时,通过科研机构改革,鼓励和引导高级科技人才进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自办科研实体,不断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第二,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后备人才库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针对地开展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一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要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并加强与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通过联合办学、专家讲学、举办各类研讨班、进修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二是建立外部培训基地。有重点的选拔一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通过到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及经济发达地区进修或考察、锻炼等方式,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三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敢于把他们推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让其充分施展才华,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尽快脱颖而出。
第三,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一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通过人才分流、下乡服务、兴办实体等措施,加大科技兴农、智力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要围绕工业结构调整,以支柱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开发企业科研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围绕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加快培养计算机应用、新材料新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机关报技术人才。四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调整,加大适应本地社会发展急需的城市建设、文化艺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些人才参加高层次的进修教育,促进知识更新。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使用、配置人才时强调专业对口、行业对路,切实解决人才用非所学和积压浪费等问题。
第四,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加快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对科技成果的奖励措施,提高知识和智力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对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出资入股的,作价金额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据情而定;对于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按一定比例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对科技成果转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各部门要把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度具体落实措施,使按智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补充,从而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
第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在人才引进的力度、广度上下功夫,尤其是对高级专门人才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在住房、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收益分配、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增强本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本地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人为本,不能一概求全,对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困难的优秀人才,要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时适应倾斜,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努力营造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第15篇 赴外学习考察人才工作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委安排,20xx年x月下旬,县委组织部组织县委政研室、政府办、人力资源局、编委办一行7人赴安徽省cf县、四川省jt县,考察学习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cf县
cf县隶属于合肥市,1965年由寿县、定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人口78.99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该县按照“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总体战略部署,致力于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从人口大县向人才大县转变、从贫困县向十强县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预计到,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万余人,年均增长15%左右,人才密度达到7.46%。cf县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树立一个观念
cf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培育和运用,把人才工作作为实现“跻身安徽十强县”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来抓。认为对人才的投入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最具远见和回报最高的投入。县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县四大班子积极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调研、座谈、慰问、培训等活动。数十位享受政府津贴人才、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均有领导结对联系。县里时常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人才参加,征求意见、建议。
2.制定两类规划
cf县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规划。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获取充分论证数据的基础上,邀请人才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cf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县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至,在全县建立200名党政正科级后备干部和60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建设培养1000名村级后备干部,引进培养200名本科以上的财政、金融、城镇规划等急需的专业性后备干部,培养10000名乡土实用人才)、《cf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该规划目前正在交由合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安徽省社科院的专家论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目标任务,确立了当前及以后全县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县人才办根据全县人才发展规划每年都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
3.健全三级网络
按照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一是县委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县委组织部设人才办,县人社局设专家引进局,落实人才工作制度。县人才办根据人才工作规划每年度制定人才工作要点,明确职责,分解任务,每月有计划安排,每半年有工作小结,年终有年度工作总结。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区)都明确专人分管和具体从事人才工作;三是各村由“一村一名大学生”担任村级人事人才工作信息员,负责统计各村乡土人才、技能人才、劳动力资源供需情况。
4.创新四项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优秀人才选用新途径。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才工程”,每年引进5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每年争取引进1-2名高层次的“海归”人才,每年补充100名左右中小学教师、80名左右医护人员、20名左右农业技术员。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编外聘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咨询、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以及短期服务等柔性手段引进各类人才。引进以色列、日本草莓专家到cf指导草莓生产,使土地收益每亩达到4万元;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安徽农大教授和博士生来科技攻关。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百名高校毕业生储备计划”,通过民营企业自荐、国有企事业单位指定等方式,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到基本实现全县每个村(居)有1-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收各类优秀人才,开启体制外优秀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通的大门。
二是创新人才开发机制,拓展农村人才成才新途径。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技专家到田头”活动,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开发“121目标”,即选拔100名扎根农村的农技推广骨干,造就2000名农业经营、营销管理人才,培育10000名种养能手。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等实用人才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对部分具有特殊专长、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打破传统职称评定办法,破格晋升或评定相应技术职称,激发广大农村人才学习、创业的热情。
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保障人才发展新体系。设立cf县“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重奖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效益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等,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公开评选、予以重奖。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每三年开展一次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已选拔两批4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对拔尖人才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给予奖励。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灵活多样的特殊人才津贴。
四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开创人才素质提升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选送人员到清华和中国人大等高校异地培训、请专家和学者到当地培训、组织当地专业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就地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举办了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城建规划和园区建设、企业管理和财政金融人才、乡土实用人才、农民工技能、村居干部等各种培训300多班次。仅就举办培训99个班次。充分发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或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五项举措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激励人才。在人才发展规划中、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科技后备干部选拔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到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管理规定中、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都对做好人才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先后制定了《cf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cf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cf县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意见》、《cf县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规定》、《cf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末位淘汰暂行办法》、《cf县关于加强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cf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工作暂行规定》、《cf县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创造出聚集能力强、工作环境优、成果转化快、社会荣誉高、成长进步快的优良人才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将人才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几年来,对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企业纳税大户、专业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奖励资金累计达2000余万元。此举有利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了优秀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继续教育经费,用于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工作打基础。
三是强化平台服务。在人才政策充分落实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机构改革等方式推动发展,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0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近10家,金融单位10余家,一大批教育、管理、技术人才在cf找到了事业发展的舞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为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cf先锋网》、《cf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县“两台一报”开辟人才工作专栏,为人才交流提供平台。
四是强化宣传报道。在营造氛围方面下工夫,通过向“合肥人才工作”和县新闻媒体报送信息,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组织优秀人才成就图片展,制作拔尖人才专题片,全面宣传人才工作成果,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人才流动。既通过好的政策广泛引进优秀人才,让人才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也畅通出口,组织各类人才下基层服务、挂职锻炼和结对帮扶等,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省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