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调查报告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2-12-16 18:42:08 查看人数:26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第1篇 县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研,深深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是任重道远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盂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星级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 。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级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举办具有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建议按照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第2篇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科普宣传、艺术活动等丰富内涵。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满足社区群众求知、娱乐、审美、健身等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人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们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由此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以来,我市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环保城市“武城连创”活动为契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评选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示范社区等活动,全面推动社区文化的各项达标,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依然是任重道远。当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多数社区办公用房紧张和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滞后,设备严重不足,活动器材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老城区基本服务设施不配套,有的居委会甚至连办公场所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具备室内文化活动场所。二是新建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没有预留出社区办公用房和文化活动场地,或不按规划建设,擅自改变原规划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三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社区将原有的文化活动场所挪作他用或对外租赁。

第二、社区内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许多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都拥有设施完备、条件较优越的文化活动场馆,这些文化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但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系统,在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方面遵循谁投资、谁拥有和谁得益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和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多数单位从自身安全、正常工作秩序、设备设施维护等角度考虑,缺乏大社区观念和共享共建的意识,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辖区内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现在社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各级政府或办事处支持。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瓶颈。

第四、政府把大量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给社区工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混淆不分,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了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什么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身上压,甚至连卫生监督、清理“十乱”(如乱搭建、乱设摊等)这类的执法行为也下派到居委会头上。居委会本来就人员有限,事务繁杂,这样一来就更难有足够的精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地发挥。

第五、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属于居民的自娱自乐,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社区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第六、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目前情况看,街道办事处既没有专门的文化职能科室,也很少有专职文化干部。部分社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数量还未达标,社区中各类文化骨干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也偏高,这一切都与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诸如场地和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力等,都与人们对社区工作、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有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要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质量和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民政和文化职能部门可针对实际制定相应指导意见,既能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也可促进对社区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文化和宣传部门要把社区题材纳入影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社区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可通过制作、播放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先进作法的宣传。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使街道办和居委会有更多地精力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级行政机构不再下达gdp增长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济指标,使街道办事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区服务上来。应把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定位在主要通过建设优良环境为经济服务,而不是直接抓经济。可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指标纳入对县区和街道办工作考核的内容。对当前有些地方实行的市、区级财政对街道办(镇)公务员工资缺额发放、不足部分由街道办(镇)自筹补足的做法,也应予以废止,因为这样不利于街道办(镇)全力以赴地履行职能,也不利于规范财政秩序以及对公务员工资福利的规范管理。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不要把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下派给居委会,以便让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等社区事务。

第三、扎实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差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时,建设部门要在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环节监督到位,确保建设单位按国家规定要求建设社区公用场所和设施。对老城区利用闲置空地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在规划、土地使用、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减免。

从实际情况来看,短时期内靠新建来解决社区文化场所问题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在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上多下功夫,走文化资源共享的路子。要充分利用驻区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文化设施资源,推动社区里场、馆、站、室对社区居民开放。可按照“自愿、互惠”的原则和“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签订文化资源共享协议书等形式,建立起共享双赢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四、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经费筹措机制。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财政设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用于对落后地区困难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以此带动省、市、区级政府的投入。倡导省、市、区级财政适时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使用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主动改善条件、扩大公共文化场所的街道和社区,按照自身投入的多少,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资金奖励,从而激发街道和社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街道和社区逐步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创收能力,通过明确居委会社区性自治组织的社团法人和社区资产的法定代表地位,赋予其对社区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适当拓展有偿服务范围,创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经营机制,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发一些以文化为主题并与文化生活相配套的经营活动,以繁荣社区文化。应注重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单位、企业、个人投入,鼓励集体、私人投资举办社区服务实体,借助外力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五、加强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人数应按辖区人口比例配足,尽量减少工作人员“超负荷”现象,完善各种养老医疗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起“三支队伍”(文体活动员、文体辅导员和科普宣传员),让他们在开展便民服务、文体辅导、科普宣传、助残服务、帮扶帮教、法律知识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社区文化业务培训,并切实落实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培训与注册登记制度,努力提高社区文化干部和群众业余文体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现有情况来看,文化市场还不够繁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即使政府愿为社区“买单”也难以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同时,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在地理布局、服务方式等方面也有待于调整和改进,以适应面向基层开展服务。所有这些,最终要靠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加以解决。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第3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4篇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前言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今的大学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利弊,可以更好的对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调查分析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校的壮大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质量的提高,会影响到一个学校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校园内各项活动的开展,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建设。所以,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的设定。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织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型号司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基本形式,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图书资料、人文景观、校园绿化、环境卫生等。这些都是在一定计划和要求下创造的“硬件”文化成果,回对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可激发和熏陶师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知名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以社团文化活动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保障和体现。制度文化建设使学校环境能够对学校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教育,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秩序,从而有条件、控制其他对高校育人工作的不利因素。成为改善和整合校园整体文化对学生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

调查实证材料

一、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凭空产生,它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或载体来营造和传播。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所以应该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

我们主要对当前学校内硬件设施,绿化,卫生情况及图书资料进行了调查,由调查可知,我校在逐步完善和建设时期,有许多方面存在着资源和设施的短缺,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料置备方面,学校还需要加快配备的速度,以尽快满足广大师生对所需书籍的需求。

但从总体上看,广大学生对学校的物质建设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对校园内基本物质建设还是满意的。依托物质建设为基础条件,学校在其他文化活动方面才可以更好的展开,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以社团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调查时,我们主要抓住校园内学生与社团的联系,学生对社团的看法等进行调查,以通过分析我校社团建设情况,发现和分析我校在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缺陷。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作用,是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互动,最终将推动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丰富和提高。

由第五题调查结果可知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还是很大的,这就反映出社团活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社团活动的好与坏,成与败,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而对我校总体发展产生作用。由问卷第六题可反映出学生们对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和希望,即社团的建设要以专业知识,文化活动,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多产生联系和互动,这样更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的宗旨,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使学生受益。

大学生主动选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除了有着一种积极的热情和踊跃参加的激情外,还有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即培养自己的能力,丰富课余,追求知识的主动上进的想法。作为社团的组织者领导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恰当的利用和合理的发挥学生们的特点。不仅对会对整个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优势,同时也是使学生们的能力得以展现和进一步得到锻炼。从而对我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产生推动作用。

在社团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组织活动的单调和缺乏吸引力(见第七题)。导致在社团招募新社员和组织活动时,学生的配合不够积极,主动,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给于社团相应的重视,在社团的内容的丰富性上下工夫,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三、制度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要正常运行,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各项制度要赏罚分明,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必要形式的奖励,而对于无视规章制度有意违反校规者,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在规章制度面前赏罚分明,久而久之,使我校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校风校纪。在这方面,我校学生对学校管理普遍认为过于严格。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分析,至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进步。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受益。没有了学生的认同和参与,任何校园文化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学生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二、要使校园文化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真正使学生受益,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最好应该是学生自己。校园文化的开展更多的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所以,它不能有太多的说教与约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自己为自己尽情得创意、尽心得组织和尽力得参与。学生是针对自己的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主体。所以,今后必须切实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受益中,依靠自己真正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多样化、丰富化和有效化。

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我校是一所刚刚新建的高等院校,存在着许多未成型的观念和体制,随着我校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会摸索到新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创新。即通过规划设计、创建、修整或扩充内涵,以增加或增强校园设施、设备等设施及功能,把校园建设成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创新。即培育、提升和塑造优良的校园群体意识和文化概念,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核心和灵魂。通过精神文化的创新,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是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即变革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等,这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核心。通过制度文化创新,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引导大学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主体要素的创造者、客体要素的优化者、行为要素的实践者、制度要素的遵循者和精神要素的体现者。同时,高校在构建大学生校园文化系统时要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树立学生群众观,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维护学生,要善于培植强势的优秀人才和特长人才群体,要善于培植有潜质和个性突出的人才群体,把学生当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第5篇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xx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xx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xx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师生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工作、学业、操行优秀分子,受到各级表彰,其中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加上学校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不错的进步,从xx年起至今,该校连续获得“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9月20日

县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研,深深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是任重道远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盂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星级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875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7691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层群众无书可读。

二、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 。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级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举办具有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建议按照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建校两年来,坚定不移地走”以德治校、特色办学“之路,致力于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扩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学校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

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内化作用,逐步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我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两年来,学校借创建市级示范初中之际,加大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改造和美化,学校的绿化面积、品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园内鲜花烂漫,绿树成荫,走进校园,橱窗会”说话“,墙壁会”育人“,庄严肃穆的杨献珍纪念像、耀人眼目的金校训碑,以及高标准的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和文化长廊等,处处洋溢着和谐朴实的文化韵味。

学校还在校园中建有一个长约十余米的宣传长廊和两个阅报栏,集校板报、画廊和校务公开公告栏于一体,简洁、美观、大方。学校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所有教学区域的走廊、教室内外,张挂、书写了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发挥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身心得到陶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确保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的主要保证。两年来,我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我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全。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处处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我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中口号式的文句尽量减少,充实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内容,便于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

3.严。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高标准,以创建示范初中的要求,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严格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体现科学管理思想,做到以人为本,赏罚分明,严格规范了全校师生行为。

4.实。学校在科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定期组织师生学习掌握制度内容。学校还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各处室负责人、教研组长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措施到位。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校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生课余文化的建设,形成了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为手段,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课外活动。

1.严格课外活动的管理。

我校的课外活动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每一种兴趣小组、每一次活动都要求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并且要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对兴趣小组活动学校还要求负责老师记好台帐,学校定期检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2.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

两年来,我校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在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的前题下,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活动。我校目前有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青少年体育训练俱乐部、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稳定的课外活动小组,还有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汇演、学雷锋活动、社会实践等专题性、群众性的学校传统活动。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个小集体,学生处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产生”从众心理“效应。我校十分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教导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学校通过校会、班会等机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关的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爱国爱校爱家乡等文章。学校还扎实开展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好风气、好习惯,使学校处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

2.确立共同奋斗目标,激发师生凝聚力。

两年来,学校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办学现状,提出了

”创市级示范初中,建县教育现代化窗口学校“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展多种”争先创优“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创建活动,实施读书竞赛以及”两室“文化艺术建设评比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了集体意识的培养,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强化学校”三风“建设,营造向上主流。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学校的”三风“有着密切关系,学校经过两年的积淀,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严教、善导“的教风和”勤奋、乐学、善思、笃行“的学风。学校在教学大楼的醒目处,用镀金铜打出了”立德、博学、合作、创新“的校训,以时刻警示全校每一位师生。

目前,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讲”三风“,树”三风“,赛”三风“的浓厚气氛。我们要求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积极争做”三风“倡导者,变外延性”

三风“建设为内涵性”三风“建设。学校把”三风“主题教育列入了本学期国旗下讲话的主要内容,各班围绕校风建设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学校还把各班开展”三风“教育活动的情况和成果作为评选文明班集体的主要依据。两年来,学校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踏实的学风和较高的教育质量,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信赖和较高的社会声誉。

4.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风气。

学校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传看不健康的电子音像读物,禁止传唱不健康的流行歌曲,禁止传说不健康的流行语,禁止浏览不健康的网站网页,禁止进入”三厅一室“。学校还清理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要求每一位学生一学期要认真细读一本好书,学唱一首好歌,背10首好诗,看2部好电影,说10句格言。学校还认真办好校广播台,定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的侵蚀。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二年来,我校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前题。我校倡导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意志,那么学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在两栋教学楼上分别悬挂有”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我知老师用心苦,莫让教诲付东流“的警句,一方面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着力培养教师崇高的师德修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爱生之心,真正尊重学生,切实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率先垂范。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又要求学生要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为学生付出的坚辛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认识到实中教师所独具的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

2.营造健康的学生关系。

学校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活动载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等不良心理,积极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学校开设心理课、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正确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通过努力,全校的校风、班风、学风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播洒甘露绿成荫,胸怀日月照天地“。经过近两年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我校基本形成了特色的活动载体,构建了健全的管理网络,收到了显著的教化效果。但在校园文化建设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如显形文化中的人际氛围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中的群体心态的调适等还需要我们努力建构并为之付出心血。我们将不断探索实践,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我们无怨无悔。

第6篇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xx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xx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xx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师生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工作、学业、操行优秀分子,受到各级表彰,其中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加上学校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不错的进步,从xx年起至今,该校连续获得“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第7篇 我县乡镇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乡镇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为了解我县乡镇文化建设情况,3月中旬在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下,文化局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察看了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情况,听取相关单位情况汇报。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海岛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推动了新渔村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乡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1、注重加强领导,乡镇文化建设大环境逐渐改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理念转变更新,关注程度有所增强。特别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镇村两级都有班子成员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职文化工作人员,使全县乡镇重点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2、注重资源配置,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乡镇文化阵地仍有基础。砣矶镇影剧院虽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但目前经过维修,仍能开展演出活动。全县乡镇有文化场所3630㎡,图书室10个。大钦北村、大钦东村,北隍山前村、山后村,小钦村,黑山乡南庄村,南长山黑石嘴村、山前村,北长山嵩前村、店子村、北城村等村级文化大院场地、设施比较齐全,活动经常。

3、注重因势利导,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我县文化底蕴丰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活动热情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各乡镇甚至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特色,有的重排戏,有的擅唱歌,有的爱舞龙,有的喜耍狮,在历届妈祖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砣矶渔家号子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文化机构的转型,我县乡镇文化建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阵地流失、资产流失、队伍散失的现象,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萧条,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广大渔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2、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短缺,活动匮乏。许多乡镇因经济原因,大大削减文化支出,经费不仅年初不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即使工作任务来了,花钱也是能省则省。不要说投入资金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连必要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都很少,使乡镇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的次数和形式都十分有限。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乡镇文化站的职能被统一归入社会事务服务站,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造成了乡镇站无编制、无经费、无人才的状况。渔村文艺骨干流失,后继乏人,对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很大。

三、建议及对策

我县乡镇文化建设落后于渔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当前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建设进程,必须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建议我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多元投入,保障经费。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财政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使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的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尽快达到国办发[2002]7号文件规定的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1%的目标。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导乡村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三是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财政、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省、市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3、建管并重,夯实阵地。要根据《山东省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按照中办[2022]21号文件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实现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化目标。二是努力搞好资源整合,统筹乡镇宣传、党建、教育、科技、计生等现有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发挥现有各类阵地的文化综合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站。像砣矶镇、南长山镇、小钦岛乡、南隍城乡等乡镇文化站底子比较好的,尽量以乡镇为主,建设乡镇文化站;而其它乡镇则采取依附地处乡镇中心位置且文化大院建设相对完善的村,集中镇村两级的力量,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站。四是尽快出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办法。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管理,规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

4、突出重点,建好队伍。乡镇文化工作人员是我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我们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使这支队伍可稳定、业务熟,能干事。一是解决文化专干编制。恢复乡镇文化站编制,至少安排一个专职或兼职文化干部。以文化部门为主对专干进行管理、调动和考核,做到让文化专干懂文化、爱文化、干文化。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乡镇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逐步培养、造就出一支政治素质高、懂专长、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适应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还应加强民间艺人的发掘、培训、管理、发展工作,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5、传承创新,繁荣文化。 一是大力开展渔俗文化活动。我县传统节庆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劳动节、国庆节等纪念节日开展活动,使节俗文化活动成为乡镇民间文化的主流。二是大力开展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要有计划地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各类表演传承活动。三是大力开展示范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农民文艺节目调演,民间技艺展示、举办妈祖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乡镇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四是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宣传、文化部门应多组织创作一些渔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同时,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监管,净化和规范乡镇文化市场,坚定不移地用健康、先进文化占领渔村文化阵地。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乡镇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渔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渔村市场。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农民接受健康先进的文化熏陶,提高农民思想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富裕长岛、魅力长岛、和谐长岛贡献力量。

第8篇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_____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_____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第9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第10篇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 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爱谈不爱投的局面。

第11篇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第12篇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2005年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2005年9月20日

第13篇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14篇 关于开原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第15篇 【荐】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疼爱,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很多事情都由着孩子去做,往往使孩子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孩子的独立性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也有一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阻力。因为有了他们“坚强的后盾”,家长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明显打了折扣。

1、数量少。

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 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市情,xx市委托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全市现有3600多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其中,工矿所在地社区20个,采煤沉陷安置社区18个,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4个(分别与所在政府驻地社区或中心村共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社区23个,一般中心村79个。

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公开招标了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完成新农村社区规划79个,9月底所有新农村社区规划全部完成。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5篇)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校园文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化建设范文

  • 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 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113人关注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张景涛为了深入贯彻落实#039;三个代表#039;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 ...[更多]

  • 学校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0篇)
  • 学校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0篇)89人关注

    前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 ...[更多]

  •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9篇)
  •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9篇)86人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学校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更多]

  •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9篇)
  •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9篇)76人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学习、研究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人、教育人的力量。为 ...[更多]

  •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65人关注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 ...[更多]

  •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3篇)
  •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3篇)64人关注

    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 ...[更多]

  •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篇)
  •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篇)61人关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工作统一部署,结合重庆市进盛 ...[更多]

  •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5篇)
  •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5篇)57人关注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科普宣传、艺术活动等丰富内涵。加强社区 ...[更多]

  • 2023年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9篇)
  • 2023年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9篇)49人关注

    前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 ...[更多]

  • 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6篇)
  • 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6篇)42人关注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 ...[更多]

调查报告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