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镇建设情况调查报告3850字
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5月份以来, 我们调研组,先后深入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就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围绕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进行了讨论,情况如下:
一、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乡村环境明显改观,特别是2023年省政府将我市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了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高位推进。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了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对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等“六个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厅市共建”初见成效。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到了省政府26个组成部门的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出台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八个单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二)加快了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进度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已完成;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鄂州市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发展目录》。强力推进“两区三城”(鄂州经济开发区、梁子湖生态旅游区,红莲湖旅游新城、葛华新城、花湖工贸新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选点已完成。确定并完善了以主城区为中心,3座新城为支点,10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其他乡集镇和102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功能及城乡一体化格局。目前,7个特色镇和9个示范村已完成建设规划修编。
(三)加大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特色镇和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投资6000万元,改造了10个特色镇的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启动了中心村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筹资1.42亿元,使52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与城市同质同价;乡村交通发展迅速。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村、自然湾、农业生产基地公路达1300公里,密度居全省之首。
(四)加速了小城镇社会管理的体系建设
深化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各种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出台了《鄂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了全市就业计划;城乡医保管理和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筹资5600万元,提高了新农合保障面和补助标准。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5万名城镇居民登记参保,综合医疗覆盖率达到87%。农村低保水平人均提高到每人1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着规划落实难、建设筹资难、执法管理难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小城镇建设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作为小城镇建设主体的乡镇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对小城镇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在指导思想上,重城市、轻农村,重主城区建设、轻小城镇建设。加之小城镇建设缺乏政策扶持、规划指导和经费投入,影响了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一些乡镇领导存在“三怕”现象。怕举债建设,背上经济包袱;怕征地、拆迁、改道、还建工作中协调不好,影响干群关系;怕建设资金不到位,建个“半拉子”工程,影响政绩。致使少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干部对小城镇建设如何筹资、产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安置等问题办法不多,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社会发展的趋势领会不透,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轻长远的、大局的利益,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小城镇建设持观望态度,等待政策支持,靠上级拨款,盼单位赞助,从而影响了小城镇建设速度。
(二)小城镇建设规划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没有引起重视。一是小城镇建设规划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规划长期没有修编,有总规、无详规,有主城区规划、无小城镇规划,致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规划编制和修编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现实中屡屡发生当规划与项目发生冲突时规划让路于项目,当领导思路与规划发生冲突时,规划让位于领导思路,当前任领导思路与现任领导思路发生冲突时,前任领导思路让位于现任领导思路。而政府限于财力,不得不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办法建设。三是小城镇建设规划执行中阻力过大。少数群众因眼前既得利益而不支持,部门之间也因自身利益而不配合,执法部门对违反规划建设的行为处罚不力。调查发现,蒲团乡在建设过程中,因道路扩宽需要移动电线杆和拆迁房屋,但相关部门不配合,漫天要价,结果影响了建设进度,阻碍了规划的实施。
(三)小城镇建设缺乏“洼地”效应
我市小城镇不同程度存在着无路网、无市场、无管理、无特色的“四无”现象,同时缺少工业项目支撑,不能解决进城镇农民的就业问题,没有产生“洼地”效应。一是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扩大城镇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要以农民在身份转换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份在城镇生活的职业为前提。因此,不解决好进城镇农民就业问题,小城镇建设很难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难以实现。二是耕作半径扩大,增大了生产成本。住地与耕地相距太远,农民迁居城镇后给生产带来不便,也是造成农民不愿进城镇居住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我市在小城镇建设中,耕作半径最大的达3公里,就是因为住地离耕地较远,临江的移民建镇4幢安居房至今仍然是有居无人,蒲团乡1998年建设的农民安居房还没有全部卖出去。三是小城镇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跟不上,因而缺乏吸引力、凝聚力。
(四)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一是配套资金难配套。自2023年起,市政府每年拨专款XX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可是区、乡镇因财力有限,应配套的资金很难到位。调查发现,2023年除少数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外,其他区、乡镇没有配套资金。二是吸纳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三是经营城镇的优惠政策没有出台。
三、几点建议
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定位、彰显特色,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以创新机制为抓手,发挥小城镇建设主体作用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机制,聚集力量。一要创新宣传机制,调动小城镇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增强乡镇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大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要创新责任考核机制,增强小城镇建设主体的责任感。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城乡一体化八个单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将小城镇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目标和干部使用考核。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责任,坚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定期考核,对在小城镇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三要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建议整合资源和力量,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等领导机构进行整合,实行一个领导负责、一个小组指挥、一个机构调度、一个窗口服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项目布点、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考核验收,以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资源效率最优化。四要创新农民进城机制,发挥农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惠及全体农民的德政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乡镇党委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小城镇建设。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民进城镇居住的,提供优质优价住房;对农民自愿拆除原有住宅进城镇居住的,可试行“以旧换新”(即凡拆除农村原住房的,由政府投资在小城镇为其提供原居面积1/3的住房);对农民进城镇创业的,可试行“政府担保、农民贷款、政府贴息”的办法,扶持农民创业;对在项目中建设征用农民土地的,建议由项目建设方,负责在小城镇建设范围内还建农民住房,并协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
(二)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确保小城镇规划的实施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决定品位。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一要保证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按照宜居宜业高起点规划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凸现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山水特色、建筑特色和地方特色,保证初始决策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到小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五个规划一起落实。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不能有所偏废。二要保证规划在执行中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严格小城镇建设审批程序,严禁未经许可的任何建设行动,不得以任何文件、会议纪要的形式取代或更改规划。规划的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同时要加大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保证规划在执行中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三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梯次开发。在建设周期上,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
第二篇 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14450字
目录
第一章总论…………………………………………………4
第二章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预测…………………………8
第三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分析……………………12
第四章建设内容、规模及项目预测分析…………………13
第五章环境保护……………………………………………15
第六章项目建设组织管理及运营管理……………………18
第七章实施进度安排………………………………………19
第八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1
第九章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22
第十章结论…………………………………………………26
附表: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望高镇水厂:附表1~6
附件:1、贺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贺计规划20__26号)“关于钟山县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2、钟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望高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3、钟山县人民政府关于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承诺书
4、钟山县物价局关于下达望高镇自来水(试行)价格的通知
5、望高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附图:1、钟山县望高镇地理位置图
2、望高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图
3、 望高镇水厂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及背景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广西钟山县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址:钟山县望高镇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设水厂日供水量10000m3一座;
2、排水管道20__0m;
3、城区道路建设4000m;
(四)项目总投资17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755万元。
(五)项目建设单位:望高镇人民政府
(六)项目负责人:黄政贤(望高镇党委书记)
李沛洪(望高镇人民政府镇长)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国家决定实施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目的的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国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从而为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启动农村经济市场、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试点和示范。为了加快钟山县望高镇经济发展的步伐,提出本项目。
钟山县望高镇地处广西东部萌诸岭(姑婆山)西脚下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镇境内交通便利,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陆路通道。20__年,原贺州地委、行署高瞻远瞩,在望高镇区设立自治区级大型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区,作为接纳粤港澳等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基地;20__年洛湛铁路和贺永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在镇区内设县级铁路客货运站,战略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和重要。
近几年来,望高镇党委、政府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各项建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73900万元,农业总产值13305万元,工业总产值4458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6007万元。粮食总产量672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财政收入2895万元。
贺州市政府、钟山县政府十分重视望高镇的经济建设,把该镇定为贺州市20__年经济发展规划的十三个重点发展镇,以及八步区和钟山县两个区域的中心集镇。因此,选择望高镇为国家小城镇国债项目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该镇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项目建成后,其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不但可以加速望高镇的经济发展,还将在贺州市和钟山县以及桂东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快望高镇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更低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农产品剩余率。农产品自给性最强的粮食其剩余率已达到80%左右,而其商品率目前只有35%。农村中约有50%的富余劳动力及其赡养的人口还不能转移到城市中去。实践证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不 是农产品价格低,而是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少,就业不充分,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若要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改革他们的生活方式。
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实施的宗旨是: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从而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启动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城市化,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和农民经营范围的扩大,农民数量的减少,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的改善和购买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可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就是说,农村城市化,对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均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比较优势,壮大城镇经济的需要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城镇经济不断增长,才有经济不断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城镇化进程。望高镇是典型的资源型、交通型城镇,城镇三项产业比为“二一三”。近年来,镇区以矿产开采加工业发展迅速,以采矿业和饮食为主的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农业企业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但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望高镇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瓶颈。因此,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城镇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城镇经济,迫在眉捷。
三、健全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的需要
城镇功能是城镇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直接影响城镇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等功能”是城镇发展的共同任务,通过健全城镇功能,使望高镇在要素聚集的能力和水平上不断提高。既能接受钟山县城以及贺州市辐射,同时具备对附近的乡镇和农村的辐射能力,使城镇化的拉力增强,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改善城镇环境的需要
实施扩大内需是中央的重要经济政策,是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的重点在西部农村城镇,良好的硬环境是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通过项目实施,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和综合治理,培养城镇长远竞争力。同时,进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五、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农民增收困难,而结构调整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增长必须靠结构调整。通过基础设施投入,使城镇二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使一二三产业转化为“二三一”排列,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使城镇化成为第三次解放农民,缓解“三农”问题引致的社会压力。
根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要决策,钟山县人民政府确立了以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决定把望高镇定位为重点资源开发型小城镇,以望高镇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知名度,扩大城镇规模,使其成为广西大桂林旅游圈的生态型商贸旅游业城镇,从而带动该镇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该镇的示范和辐射,进而推动邻近白沙镇、莲山镇及全县乃至整个贺州市的经济发展。
六、促进望高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望高镇的街道路面、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镇城市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望高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镇交通、供排水等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可以开发望高镇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望高镇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城镇范围,加快农村人口向镇区聚集的步伐,引导城乡居民向该镇投资,进一步刺激对商业、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娱乐等需要,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望高镇经济的腾飞。
第三节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一、编制依据
1、《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4、《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桂发199923号);
5、《贺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钟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__——2023年》。
二、研究范围
本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建设条件、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设管理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效益测算与社会评价等。
第二章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预测
第一节钟山县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预测
一、钟山县社会经济现状
(一)社会经济概况
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钟山县位于广西东部偏北,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邻贺州市八步区,南界昭平县,西接平乐、恭城;北靠富川与湖南省江华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2)地形气候
钟山县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地处南岭山脉中萌渚岭都庞岭的外延部分,地势由北向南及西南倾斜,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形。桂江一级支流思勤江,珊瑚河和西江一级支流富江贯穿境内。
钟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6℃,年降雨量1550毫米。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温凉适度,寒暑适宜。
2、行政区域及人口
钟山县下辖钟山、望高、回龙、石龙、凤翔、珊瑚、羊头、同古、公安、燕塘、清塘、红花12个镇,花山、两安2个瑶族乡。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面积4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356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176公里。全县总人口48万人,其中瑶、壮等少数民族6.67万人。
3、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全县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大理石储量12.60亿m3,花岗岩储量31.2亿m3,锡砂矿储量8万吨,煤储量1916万吨。尤其是钟山大理石以色泽润滑、质量上乘享誉区内外,素有“广西白”(钟山白)之称,而且花色品种多,易于开采,经济开发潜力巨大。
(2)森林资源
全县有森林面积9.6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50万m3,森林覆盖率为52%。
(3)水能资源
全县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小二型水库45座,总库容1.4亿m3。
(4)旅游资源
主要景点有碧水岩、荷塘风光、花山水库、状元峰、石龙古石桥、大田和莲花古戏台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名胜古迹。其中“碧水岩”全长4000多米,洞中最高处100米,最宽处90米,曲径通幽,千姿百态,被誉为“天下第一洞”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二)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__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3亿元,工业总产值54.4亿元;农业总产值20.72亿元;财政收入1.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408元。
二、钟山县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钟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依托本县资源,积极筹集资金,大力建设具有本县特色的多元化经济支柱;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强财源建设和财税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依法行政和以德治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第二节望高镇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预测
一、望高镇社会经济现状
(一)社会经济概况
1、地理位置
望高镇地处广西东部萌诸岭(姑婆山)西脚下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与贺州市八步区交界,东北与湖南省江华县毗连,北接富川县。镇境内交通便利,属毗邻四县区的交通枢纽,国道207线和323线贯穿全镇并在镇区交汇,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陆路通道。20__年,原贺州地委、行署高瞻远瞩,在望高镇区设立自治区级大型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区,作为接纳粤港澳等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基地。20__年洛湛铁路和贺永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在镇区内设县级铁路客货运站,战略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和重要。
2、行政区域及人口
望高镇辖12村委会和1个社区,共56个自然村,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3000人,非农人口5700人。全镇总面积18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万亩,其中水田1.68万亩。
3、气候气象
望高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达1549毫米,日照充足,年日均气温达19.6℃,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
4、自然资源
望高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锡、铁、金、煤、大理石等20多种矿产品,是全国最大的“广西白”大理石生产基地,已探明可开采大理石矿储量20亿m3,全镇现有大理石开采点120多个,大理石加工企业68家,全镇从事大理石开采业的就业人口0.8万人;镇境内还盛产优质锡矿,现有冶炼厂4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碧水岩景点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洞厅,大石柱,大沙滩,大暗河是其主要特点,最大的洞厅长300米,最宽处100米,最高处90米,总容积约27万能立方米;最大的石柱底径约15米,高30米,最大的沙滩面积约13140平方米。景区还有湖面景观,田园风光等景点,是贺州市重点旅游景区。水能资源充足,目前有小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达6400千瓦,年发电量约1600万度。
(二)经济发展状况
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73900万元,农业总产值13305万元,工业总产值4458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6007万元。粮食总产量672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财政收入2895万元。
(三)望高镇城镇建设现状
1、交通
望高镇境内交通便利,属毗邻四县区的交通枢纽,往西14公里至钟山县,东25公里为贺州市八步区,北41公里至富川县,国道207线和323线贯穿全镇并在镇区交汇,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陆路通道。20__年洛湛铁路和贺永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在镇区内设县级铁路客货运站,战略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和重要。村村通公路,除了罗希、川岩两村委外,其余11个村(社区)委全处在二级路两旁。
2、供电
全镇有2个变电站供电。已建成9座小水电站,水能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达74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度。可满足全镇工业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
3、通讯
建有中国移动通信发射站5个,中国联通发射站3个,现已开能网通电话和电信的小灵通,固定电话装机量达4000多部,移动电话8500部。
4、供水
现有一座小水厂,取用地下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向部分城镇居民供水;部分居民打井取地下水饮用;工业用水及部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不便。为了完善望高自来水设施建设,目前镇里已成立自来水公司,全面负责完善自来水设施建设。
二、望高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大型旺高工业区在镇内的成功发展和洛湛铁路在镇内经过并设立县级站的机遇,将望高镇作为东西结合部重镇并按副县级中心镇标准10.5万人口、面积1224公顷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重点建设发展物流业、仓储业、大型农贸市场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加工工业。将望高镇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粤港奥经济向西部推进的区域性物流仓储基地、物资运输中转中心、大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石材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园区。
第三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分析
第一节主要项目建设地址选择
一、选择原则
1、必须符合钟山县望高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
2、少占或不占耕地。
二、自来水厂、道路建设地址选择
1、拟建的自来水厂厂址位于城区内,距323国道300米,且旁边有大道直达323国道,属地下泉水,经检测,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净化消毒后,可直接向镇城区供水。
2、道路建设位于老城区及新区,建成后可为城镇居民工作、生活、交通提供保障。
第二节建设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区位条件
根据本报告第二章的分析,望高镇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条件均符合项目建设要求。
二、社会环境条件
望高镇在1998年被贺州市列为13个重点小城镇; 20__年12月,自治区级旺高工业区在望高镇兴办;20__年被自治区列为自治区重点小城镇;20__年,洛湛铁路和贺永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在镇内建立的钟山客货运站;20__年,位于望高镇的碧水岩旅游风景区列入粤港—梧州—桂林旅游热线,融入大桂林旅游圈;望高镇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全面突现。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优良,发展潜力巨大。
十五大以来,望高镇经济、社会、文化均迈上新台阶,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完全具备充分发展望高镇的社会条件成熟。
第四章建设内容、规模及项目预测分析
第一节建设内容
一、基本设想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及区位优势,搞好镇区道路建设,供排水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切实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方针,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内容
1、新建水厂日供水量10000立方米一座。
2、排水管道20__0平方米。
3、城区道路建设4000米。
第二节建设规模
一、自来水厂
根据望高镇目前供水状况和镇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镇城区人口要发展到10.5万人,按照城区供水规划,每人日用水量0.3立方米设计,为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用水,新建自来水厂规模为10000立方米/日,投资估算为80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反应沉淀池、虹吸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供水管2.2公里,采用ф200水泥供水压力管,以及供水的附属设施、办公用房等。
二、排水管道
城区排水管道总长20__0米,采用ф1000、ф600砼管。投资估算288万元。
三、城区道路建设
镇城区老街道3000米,营业所至东东酒店500米,镇政府至二级公路500米,总长4000米,路宽20米,砼路面,砼厚20厘米,投资估算608万元。
第三节项目预测分析
1、项目实施后,望高镇的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作为中心城镇其聚集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强。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将成为望高镇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望高镇作为中心小城镇,城镇的功能更加完善,其接受地级贺州市的辐射能力加强,同时各种要素的聚集吸引力进一步加大;城镇投资硬环境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镇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2、望高镇高速发展,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随着项目实施,望高镇将掀起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加上旺高工业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洛湛铁路钟山段(站场设在望高镇区内)、贺永高速公路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使用。国际、港澳台和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将有大量企业商家进驻望高,从事各产业的投资和开发经营,城镇规模将会迅速扩大,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加,人流、物流将会迅速加快。城镇的城市化率迅速上升,镇区人口将由现在的1﹒2万人上升到2.7万人,望高镇的城镇化率可以在十五期间达到并超过30%。
3、望高镇四大经济必将获得更大发展,就业和税收将实现双高。20__年,贺州市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城镇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农业企业经济、生态旅游经济”四大经济作为打造贺州特色经济的重点。项目实施后,望高镇区内的旺高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供给滞后的现状将得到彻底改善,发展瓶颈消除,发展壮大后劲增强,工业园区经济的优势实现。同时,镇内的188个大理石开采、加工和销售企业将得到集中,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经济“处处冒烟、户户点火”的弊端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镇区内的碧水岩旅游区的开发也得到扩大,接待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其在桂林——贺州——广州大旅游圈中的地位上升,参与地区旅游业的利益竞争能力上升,生态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此外,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促进,三次产业的比例将由“二一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城镇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城镇经济进一步壮大,支持工业化城镇化的能力增强,城镇经济发展加快,参与地区利益分配能力上升,核心竞争力形成,望高城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车道,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就业、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目标均可实现,项目实施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统一。
4、作为重点小城镇的示范和典型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项目实施后,望高镇作为贺州市十三个重点小城镇中的发展重点,其发展将在贺州市的“两化”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作用,望高镇成为各级领导机关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阵地。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望高镇全镇有林面积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3%。号称“天下第一洞”的碧水岩距镇区仅1公里,经过近几年开发建设,目前正逐步形成一个集喀斯特地貌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独特景区。因此,在望高镇作为一个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我镇的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生态压力也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
1、经过镇区的主要河流,望高黄河上游因矿产资源开采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水质正在受到破坏。
2、垃圾没有统一固定堆放场所,随处倾倒,污染环境,填塞河道。
3、没有排水设施,各类污水随处排放。
4、镇区绿化严重不足。
二、环境保护目标
1、全面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城镇。
2、按照钟山县环境保护规划,望高镇大气质量控制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以上(gb3095—1996),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以上(gb3838—88)。
三、保护环境
1、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我镇社会环境意识。
(2)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保执法。
镇区内严格控制或禁止污染型工业建设。对第三产业的建设将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定,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设施。同时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2、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1)保护水体质量
建设配套齐全的污水收集排泄管网,把镇区内各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集中排放于镇区的下游。并在下游建立一套污水处理系统,使镇区内污水达标排入,解决镇区内各类污水污染河水的问题。
对原来没有配套建设化粪池的住宅及办公区等,要整治配套建立化粪池,将粪便等经化粪池处理后或还田使用,或排入污水管网集中排放处理。
建立环卫工人队伍,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在镇区内合理设置垃圾箱及垃圾中转站,对各类垃圾及时扫除清运,消除向水域乱扔和倾倒垃圾的不良现象。
对镇区内的溪流、河道进行疏通,打捞清淤,同时加固望高黄河镇区段岸堤防,种草植树,并人工放养一些鱼类等水生生物,保护河水水质。
(2)保护大气质量
我镇大气质量状况优良,保护大气质量,将采取预防的原则,制订规定,发展沼气能源,推广以沼气、煤气和以电代柴草的用能方式。
3、处理垃圾
通过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于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
4、绿化
按照规划,大力进行植树、栽花、种草的工作,提高我镇人均绿化面积,绿化美化镇区。同时抓紧对河流源头植被的保护工作,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河流水源地。
四、项目建设过程保护环境措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建筑垃圾、河道淤垃圾、噪声、水土流失及扬尘等。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1、杜绝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或堆放,及时清运到指定的场所处置。对需回填的垃圾,选择好堆入点并及时回填。河道疏通打捞上的垃圾将及时清运至垃圾场面,淤泥用密封斗车装运到合适的旱地堆肥使用。
2、噪声,主要指建筑施工噪声。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环保的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噪声影响减至最低程度。
3、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安排,避免在大雨期间进行土石方开挖和护堤建设,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河道的清淤及护提建设,选择在枯水期并分段进行。
4、扬尘。由于望高风大,交通扬尘污染不容忽视。合理安排施工运输车辆的路线,控制运输车辆行车速度,减少交通扬尘。
此外,在建设过程所需的沙石、土方及石料,严格选择取料场所,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并减少水土流失。
第六章项目建设组织管理及运营管理
一、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
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国债项目按照国家国债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项目资本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使项目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起到“以示范点带动一片”的作用。
在项目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在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钟山县计划局和望高镇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在政府的直接监督下,由项目法人出具资本金,并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过程和运营管理。
关于资金管理:为保证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正确使用和发挥更大的效益。钟山县计划局和望高镇人民政府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分别设立项目建设资金专款帐户,按工程的实际进度逐期拨付,并且利用《经济合同法》等法规,通过答订合同,保证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及时足额用于发展生产,投资能长期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为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除加强设计、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外,还应高度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本项目在实施前,将委托有资格、有技术实力的设计单位,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进行“详规”设计,并聘请有丰富规划经验的专家对“详规”进行评审,使项目既符合实际又能长期发挥效益。
二、运营管理
1、组织机构
项目建成后由法人负责经营管理,设立相应的机构;总体上分为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和材料管理部门等机构。其中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国债资金的筹集管理、监督和审核;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的指标以及评估;材料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材料传递和反馈信息,对工程实施进程汇报总结等;项目实施部门负责工程的实施建设以及竣工验收。
第七章实施进度安排
望高镇资源开发型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国债项目建设期为一年,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1、20__年6月前完成的前期项目工作。
2、在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后,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3、资金筹措方案基本落实并且部分资金到位后,即开始工程设计。
4、工程总体设计完成后,即进入施工前期准备并正式开工,施工及生产准备时间为12个月,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时间为1个月。
5、上述计划,在20__年6月底或7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表:
项目实施进度表
时间进度序号名称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
56789101112123456
1上报审批■■■■■■■
2资金筹措■■
3工程设计■■
4工程施工■■■■■
5施工和生产准备■■■■■■
6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
第八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根据项目内容,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城区的供水、排水,道路建设、道路亮化、绿化等四项工程。
(二)编制依据
交通部交工发1996611号《公路工程估算指标》。
交通部交工发1996612号《交通基础建设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
参照广西区内同类工程项目的指标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有关设施、材料、配套工程按现行市场价或询价进行估算。
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并作适当调整。
预备费只计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率按零计。
流动资金只考虑项目建成后新增流动资金。
(三)投资估算值
1、本项目总投资为17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1755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1475万元,占建设投资84.0%;
设备购置费68万元,占建设投资3.8%;
安装工程费164万元,占建设投资9.4%;
其他费用48万元,占建设投资2.8%;
投资方向调节税0万元,占建设投资0;
建设期利息0万元,占建设投资0。
2、投资估算成果表详见附表
二、资金筹措
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意见,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筹措方案为:
1、县、镇两级地方自行解决资金500万元;
2、自治区人民政府补助资金505万元;
3、国债专项补助资金750万元。
合计1755万元。
第九章财务和社会效益评价
一、基本数据
1、总资金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1755万元;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0;
以上各项合计,项目总资金为1755万元,详见附表
2、资金筹措方案
县、镇两级自筹500万元,申请国债资金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补助1255万元。资金筹措方案详见附表。
二、财务分析
(一)项目建成将对望高镇发展二、三产业产生巨大作用,第二产业可实现收入70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6400万元。
(二) 自来水厂财务评价
项目财务评价主要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1、投资计划和资金筹措
(1)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的建设期为一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为805万元。
(2)流动资金按15万元计算,为自筹资金。
2、基础数据
(1)设计生产经营人员:20人,年均工资福利为8000元/人.年。
(2)水资源费0.05元/m3。
(3)固定资产折旧率:3.5%。
(4)年大修提存率:1%。
(5)日常检修费率:0.1%。
(6)药剂费:按0.02元/m3计。
(7)动力费:
q——最高日供水量(m3/d)
h——计算总扬程(m)
d——电费单价(元/kwh)
η——水泵和电动机的效率(%),一般为70%~75%
k1——用水量日变化系数
(8)年供水量:水厂项目竣工后总供水能力10000m3/d,年总供水量为365万m3。
(11)水费:水价为1.1元/m3
3、总成本费用估算
水厂总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大修费、日常检修费、职工工资福利费、药剂费、动力费及水资源费。总成本费用计算见附表11-1-1。
4、水厂效益计算
(1)水厂销售收入
售水收入=售水价格×年供水量×(1-0.15)
供水损失取15%。
(2)销售税金及附加
增值税率6%,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增值税的5%和3%计。
(3)利润
销售利润=售水收入-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
稅后利润=销售利润-应缴所得税
所得税税率为33%
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10%提取
售水收入、税金、利润计算见损益表附表11-1-2。
5、盈利能力分析
财务现金流量表见附表11-1-3。
(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根据现金流量表,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ci…………现金流入量
co…………现金流出量
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
计算得firr=19.4%
(2)财务净现值fnpv
根据现金流量表,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ic—财务基准收益率,ic=12%
计算得enpv=459万元
(3)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pt是指项目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时间,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累计净现金流量求得。计算公式:
pt=(累计现金流量出现正值年份)-1+( )
经计算,投资回收期pt=5.66年
(4)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
经计算,本项目投资利润为18.36%,投资利税率为21.11%。
各项财务指标见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11-1。
6、评价结论
自来水厂财务评价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9.4%,大于财务内部收益率12%,财务净现值459万元(财务基准收益率12%), 投资回收期自建设初年算起为5.66年,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15年。从以上指标看,自来水厂项目财务评价效益较好,在财务评价上是可行的。
三、社会效益评价
望高镇是贺州市十三个重点小城镇之一,镇区有自治区级旺高工业区,有洛湛铁路钟山站以及风景旅游名胜碧水岩,是典型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具大的重镇。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投资政策,也符合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对推进当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具有深刻的意义,必将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社会效益
1、项目的建设,使望高镇的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得到根本消除,城镇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城镇功能得到补充完善,城镇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城镇的承载力进一步提高。
2、城镇投资环境得到完全改善,对外来投资客商更具吸引力。
3、城镇人居环境更上一个层次,生态环境得到更加协调和平衡,城镇可持续发展走上正轨。
4、城镇经济增长得到更大支撑,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望高镇将成为贺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钟山县经济增长极。基础设施投入的短期和长期效益遂一实现。
5、城镇两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城镇经济进一步壮大,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示范作用得到实现。
6、项目的建设使人流物流大大增加,促进饮食、商贸、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可大大扩大社会就业量,可吸纳增加阶段性就业300——1000人,城镇经济进一步活跃,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的机会增多,地方财政收入增加。
(二)环境效益
1、通过项目实施,望高镇火车站、碧水岩三个小区环境明显改善。污水集中排放,水污染从头上得到控制治理,望高镇内的望高河水污染问题得到遏制,地面水水质将可达地面水二级标准。
2、镇区的绿化、亮化工程式将使城镇饮食一条街的环境更加优雅,层次格调更加高,使饮食街与田园风光、风景名胜及城镇建设浑结一体,相得益彰,成为观光、休闲、消费相统一的生态型旅游商贸城镇。
3、城镇的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城镇发展有机统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外溢应将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综合上述,该项目具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符合国债投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又是望高镇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还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第十章结 论
一、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部署,符合贺州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项目的建设不仅能推动大型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区的发展,改善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且对贺州市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项目的建设方案可行,项目的建设将给望高镇、钟山县乃至贺州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望高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依托大型旺高工业区和铁路客货运站的建立,按贺州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把望高镇作为东西结合部重镇,并按副县级中心镇标准10.5万人口、面积1244公顷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重点建设发展物流业、仓储业、大型农贸市场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加工业,使望高镇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粤、港、澳经济向西部推进的区域性物流仓储基地、物资运输中转中心、大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石材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园区。
三、望高镇二级路沿线作为贺州市钟山至八步工业经济长廊的重要路段,其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法估量的,望高镇不仅是贺州市的“金三角”、“聚宝盆”,更是全自治区的“金三角”、“聚宝盆”。要早开发、快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在财务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估 算 价 值
合计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
一工程费用
1供水(自来水厂)80557368164
2排水288288
3道路建设608608
二其他费用
1建设单位管理费15213
2勘察设计费11110
3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22
4工程监理费16214
5前期工作费1019
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00
四建设利息00
合计175514756816448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计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合计建设期(第一年)
1总 投 资17551755
1.1固定资产投资17551755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00
2资 金 筹 措17551755
2.1县、镇两级自筹500630
2.2自治区人民政府补助505600
2.3国 债 资 金 补 助750900
表11-1自来水厂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指标单 位数 值指标单 位数 值
国定资产投资万元805财务净现值(ic=12%)万元459
销售收入万元341投资回收期年6.23
水价元/m31.1投资利润率%18.36
财务内部收益率%19.4投资利税率%21.11
水 厂 总 成 本 费 用 估 算 表(财务评价)
附表11-1-1 单位:万元
序号年 份项目投产期达到设计能力生产期
2345678910~31
1供水成本98.698.698.698.698.698.698.698.698.6
1.1折旧费28.228.228.228.228.228.228.228.228.2
1.2修理费8.18.18.18.18.18.18.18.18.1
1.3职工工资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1.4药剂费7.37.37.37.37.37.37.37.37.3
1.5日常检修费0.80.80.80.80.80.80.80.80.8
1.6动力费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
1.7水资源费18.318.318.318.318.318.318.318.318.3
1.8利息支出0.00.00.00.00.00.00.00.00.0
2总成本费用(1.1-1.8)98.698.698.698.698.698.698.698.698.6
2.1经营成本(1.2-1.7)70.470.470.470.470.470.470.470.470.4
附表11-1-2
水 厂 损 益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年份项目投产期达到设计能力生产期
2345678910~31
年供水量(万m3)365365365365365365365365365
供水水价(元/m3)1.101.101.101.101.101.101.101.101.10
1供水销售收入341341341341341341341341341
2销售税金及附加222222222222222222
2.1增值税、营业税202320232023202320
2.2附加税222222222
3总成本费用999999999999999999
4利润总额(1-2-3)221221221221221221221221221
5所得税737373737373737373
6税后利润(4-5)148148148148148148148148148
7盈余公积金151515151515151515
累计盈余公积金153044597489103118133~443
8未分配利润133133133133133133133133133
累计未分配利润13326639953266579893110641197~3990
附表11-1-3
水厂现 金 流 量 表 (全部投资)
单位:万元
序号 年份项 目建设期投产期达到设计能力生产期
123456789~3031
1现金流入0341 341 341 341 341 341 341 341 406
1.1供水销售收入341 341 341 341 341 341 341 341 341
1.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50
1.3回收流动资金15
2现金流出805180 165 165 165 165 165 165 165 165
2.1固定资产投资805
2.2流动资金15
2.3经营成本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2.4销售税金及附加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5所得税73 73 73 73 73 73 73 73 73
3净现金流量(1-2)-805161 176 176 176 176 176 176 176 241
4累计净现金流量-805-644 -468 -292 -116 60 236 412 588~4283 4524
计算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19.4%
财务净现值:459万元(ic=12%)
投资回收期:5.66年
第三篇 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2200字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更多调查 报告专题
辞职报告专题
第四篇 小城镇建设考查团考察情况的报告4550字
小城镇建设考查团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_____等镇考察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经请示市委主要领导同意,由市委_____同志带队,率市农委、_____等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其相关站所负责同志一行十人,于_____日至8月6日,对_____镇,_____市_____镇、_____市_____镇、_____市_____镇,_____市_____镇等五个省内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_____等镇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_____等五个试点镇大多都为老建制镇。而且均为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被确立为省乃至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的。
近十年来,它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强化改革、加速发展。客观上已成为所在县、市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扭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工农差别。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城镇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这五个镇均被省政府命名为“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单位”。
1、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制定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为使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上述五镇根据《_____省小城镇“十五”总体规划》,结合各自实际,都调整、制定了自己发展规划,为本镇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_____镇投资50万元,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家来镇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县城规模10万人口,设计了50年不落后的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地提出了城镇建设发展方略,即:“改造旧区、开发新区、全面推进、共同发展”。
明确了近、远期城镇建设发展目标。_____镇投资10万元,对本镇的原来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按照环境园林化、街道柏油化、住宅楼房化、管理城市化的“四化”标准,建设小城镇。
在执行规划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做到宁可不建,也不乱建。各镇在实施小城镇规划中,都能够严格执法,对无视总体规划,挤占红线、标准较低、不分功能和私建、乱建,都强行制止、严格处罚,有力地维护了规划的法律性和严肃性。
2、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赋予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从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扶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意见》。
应该说,这些政策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上述五个镇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不失契机,不折不扣地落实了这些政策。
具体说向镇里下放了五项权力:一是下放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权。县(市)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镇委、镇政府负责实施,除建筑工程参加县(市)建设部门组织的公开招、投标外,其它各项工作均由镇政府直接管理;二是下放了财税管理权。
各镇财政都自设金库,与县(市)财政之间严格实行分税制,超收分成,赤字不补,充分调动了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下放了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凡在镇域内建设的项目,镇政府与县(市)政府享有同等的立项审批权,凡是县(市)政府能够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律下放给镇政府立项审批;四是下放了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
镇委、镇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由镇委、镇政府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只需报县(市)有关部门备案;五是下放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权。凡是县(市)企业、事业单位在镇境内的,能下放给镇里,下放后对小城镇发展有利的,一律下放给镇里。
除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外,其它行业驻镇企、事业单位全部放给镇里。既扩大了镇委、镇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镇与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镇委、镇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借助这些政策的落实,各镇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实施了财税、户籍、城建、土地、教育、卫生等项综合改革,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整体功能增强。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镇始终都坚持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点围绕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舍得投入,建成或改造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和排水、市场等设施项目,增加了镇区绿化面积,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昔日萧条、破烂景象正在被繁荣、整洁、规划有致的形象所代替。_____镇按着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条长3000米,宽40米,双向三排车道的吉港大街。
建设了环城外环路及主要街巷路,完善了路上、路下基础设施。投资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农贸、轻工、牲畜、建材、煤炭、车辆等七个专业市场。
其中,肉牛市场已成为东北最大肉牛交易市场。城镇基础建设的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建筑、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行业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
同时,在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各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们从本镇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规模。_____镇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了养牛、造酒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推动农业,城镇推动农村”的发展之路。
_____镇充分利用本镇资源,发展重工业,先后引资10亿元,新建了_____水泥公司,两个企业已成为_____镇支柱产业,推动了全镇经济健康发展。_____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处畜牧养殖厂,该厂投产后,效益相当可观。
_____镇20__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税收入4,18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914元,成为全省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
5、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个试点镇还有一共同点就在实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又十分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入手开展工作,用城市标准规范人们的行为。
与此同时,各镇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全部达标,小学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巩固率达98以上。
镇卫生院达一类标准,普遍开通有线电视,计划生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镇内基本上形成了事业兴、人气旺、商气浓、二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就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而言,应该说,经十多年的实践,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各镇分别成为国家、省、通化市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各方面指标和工作均居全市乡镇(街)之首。
客观上已成为_____市西、东、南部区域经济中心。但严格地讲,按综合改革试点镇要求,和上述试点镇比,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试点镇领导有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发展意识不强,实施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不高,工作存有短期行为;二是上级赋予试点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不到位。
如试点镇应享有部分县级经济审批权始终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工作出现严重两层皮现象。城建项目管理、审批等权限还没有放下来。
驻镇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不明确,今天放权,明天上划,随意性大,镇级管理权限不稳定;三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四是管理人才短缺,政府及所属部门管理人员思维方式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现代思维意识和现代管理城镇能力;五是缺乏科学规划。据了解,只有_____搞了简单的建设发展规划,其深度和水平远远不够,_____镇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建设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无所遵循;六是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项制度尚需改革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经济基础的微观改造,又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借鉴兄弟试点镇经验,搞好小城镇建设,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现象”。
强化改革,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三、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和加速城镇化的重要途径。_____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根据我们工作存在的差距,参照兄弟试点镇经验,建议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坚持做到”六抓”。一是抓思想。
就是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的,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
二是抓领导。根据兄弟试点镇的成功经验,试点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亲自抓负总责。
要把此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试点镇的事不仅仅是镇里的事,也是市里的事。
因此,市、镇两级主要领导要自觉把小城镇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三是抓重点。
目前看,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
总的原则应是抓好国家级试点镇带动省“十强镇”和_____市试点镇,指导一般镇的综合改革工作。实行重点突破,梯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四是抓落实。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优惠政策。
特别是(吉发[1995]22号)、(吉政办发[1997]1号、(吉办发[1999]36号)、(吉发[20__]7号)等文件精神,要不折不扣地给予落实,使试点镇真正做到有权有责、权责挂钩。市直相关部门应着眼大局,彻底解决政策不到位问题,理顺市镇之间关系,增强镇政府管理城镇功能。
具体说,市委、市政府应给试点镇下放如下权力:
(1)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权;
(2)凡镇内市属企、事业单位管理权(垂直管理部门除外);
(3)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管理权。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工程监理,独立执法等权限。
五是抓考核。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顺利进行,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试点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度,部门联系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建立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将试点镇综合改革,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总目标,年度任务,阶段性成果纳入到小城镇建设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标准,实行目标管理。
六是抓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健康发展重要基础,是改革、建设、发展懒以遵循的法律依据,也是一项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伟业。
因此,市里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各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立足优势,面向未来,突出特点,产生合力。使改革、发展、建设在规划上融为一体,三者成为有机整体。
同时注意强化特色意识,突出本地资源、地理、交通、人文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类型各异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此项工作应在10月末前全部结束,确保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以上情况,特此报告。市小城镇建设考查团
第五篇 有关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6650字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跨越城乡分离、“自我造城”的传统老路,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作用下逐步走向与化解“三农”难题相结合的新路。江苏的实践启示我们,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从而从“化”字上科学把握转型方向,加速离土农民市民化和留乡农民富裕化的进程。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用近一年时间,先后赴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市、县、镇,就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所获第一手材料和来自省有关部门的全省性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和讨论研究,形成本报告。
江苏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后,江苏城镇化改变了以前起伏和停滞的状态,在持续较快发展进程中逐步迈开转型走新路的步子。回顾这个过程,大体有四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城镇化获得突破性大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带动了百万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转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以农民办工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全省形成“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并催化了无锡、常熟、江阴等县域经济的强劲崛起,新兴中小城市相继成长,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1979年的15.46%上升到1989年的21.56%,10年间上升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1个百分点。有了非农产业的乡镇工业,又有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苏南农民“造城”开始,为全面推进江苏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动力,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推动城市化上水平阶段。
浦东开发开放,江苏主动呼应,对外开放从沿__市到全方位展开,一批开发区、工业园区脱颖而出,这种快速崛起的“园区经济”,不仅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成为城市拓展的__区。一批中小城市扩容发展为大中城市,城镇化上规模、上水平。1990年以后,全省每年约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从1990到2023年,省辖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5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82个增加到1191个,全省城镇人口3041万人,年均增长7.62%,城镇人口比重由21.6%提高到41.5%,10年间上升19.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为新世纪初期,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基础上,进入以组建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次年开始实施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苏锡常、南京、徐州等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城镇人口总量达到3774.62万人,比2023年增加733.8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5%,5年间上升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
第四阶段为2023年至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江苏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县域经济为阵地,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据2023年底的统计,全省城镇化率达57%,比1978年提高42个百分点。经过调整,全省建制镇减少到930个,13个省辖市的市区人口都在5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上、200万—400万人、100万—200万人、50—100万人的城市个数之比为1:4:6:2,人口结构之比为22.86:42.17:29.14:5.83。全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与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小城镇为纽带,初步形成基本健全的城镇体系结构和“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从1979到2023年,江苏城镇化率由14.8%提升至57%,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这期间,江苏城镇化进程历经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97年,在总人口增加38万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加196万,乡村人口则相应减少157万,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首次超过总人口增长绝对规模。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23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5%,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一般来说,出现这两个转折性的拐点,是农业社会走向城市社会演变的规律性表现。从江苏上述的两个转折特别是第二个转折看,时间短,演变快,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江苏城镇化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推进的势头走向强劲,在全国较早进入内涵为主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转轨转型走新路的成功实践
江苏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从较早重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到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摆脱传统老路,成功开拓着一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新路。
一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扎实产业根基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村城镇化的突破性发展,不是从大量废弃农田、剥夺农民而来的,而是在实施家庭承包制改革基础上,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为指导思想,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小块耕地上大量解放出来,打开农民办工业为主的创业门路并启动了农村社会化、商品化的大发展后开始的。由于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元化行业的繁荣兴旺,由于以农村工业为后盾并适应发展与大中城市横向经济联系的需要,因而不仅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萎缩、衰落下去的许多农村集镇获得新生,而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结合,以农民“造城”为发端,使农村城镇化迅速打开局面。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展开,乡镇工业企业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新世纪以来,苏中、苏北各地经济发展相继跨大步,正是与接受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并付诸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的实际行动分不开的。
二是从倡导工业支援农业到强化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逐步形成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前,江苏就本着“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曾长年组织“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活动,但地方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重工轻农的传统思维和惯性行为难以改变,现实生活中仍然处处是城乡“二元对峙”。改革开放以后,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契机,农村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框架内,集中使用乡村企业的上缴利润,采取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曾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促使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相接近,从而有效稳定了务农人心,促进农业发展,保持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市积极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财政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启动公共财政支农,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负等;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城市工业的产业优势和科技力量,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对农村实施积极的产业带动方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在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导向下,各市采取村企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以及鼓励和引导工商、民间资本下乡等形式,帮扶农村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改变农业的低收益状况和弱势地位。全省现已形成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良好势头,每年高效农业面积都以数百万亩增长。据2023年底统计,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96万亩,已占耕地总面积的37%,苏南有的市县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80%,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得到相应提高。
三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向城镇体系和都市圈的整合建设,与离土农民大量进城进镇的趋势相适应,增强全省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新型城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苏南乡镇企业都是“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办起来的,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建设也是按乡按村进行,导致“小、散、乱”的无序化城镇布局。相应的,县(市)一级也依仗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自谋县域发展,这固然促进了一批强县域经济的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却为苏锡常三个市区带来“围城之困”,客观上产生了制约中心城市的成长,影响到区域城镇化整体健康发展。面对逐步显现的矛盾,先是各县(市)域内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撤并调整原来过于分散、过于密集的乡镇,集中发展主城区和中心镇,使多极分散无序化的城镇布局得到治理改善;2023年,在全省统一决策、统筹规划下,在做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苏锡常首先启动实施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南京和徐州都市圈相继跟上,迈开了以质量和效益为着重点的城市现代化的步子。由于此,江苏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良好,新兴的中小城市成长迅速,而大量具有相应功能作用的小城镇也始终有着各自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全省基本上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其积极效应,除了公共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发展得以加快推进外,突出表现为吸纳离土农民大量进城就业和定居,农民非农化转移相应加快。江苏对进城农民工吸纳之多,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大城市,而且一些新__市承载力也大大提升。从苏南开始,而今向苏中、苏北扩展,许多走向规模发展的县城和中小镇也逐步增强吸引周围离土农民转移入住的承载力。从2023年开始的3年间,江苏累计有8.67万名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回到农村家乡,多数就地就近进入城镇,并购房定居。据我们在苏北__市__县调查,该县县城的购房对象95%是本地人,其中有相当比例系外出打工返乡者,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就业者成为一些县城镇购房定居的生力军。
四是打开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实施“五个城乡一体化”,在善待进城农民工同时,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务农收入和非农收入同时增长的新型城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的展开,以及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外向型经济的纵深发展,从苏南到全省各地突破就农村内部协调农工矛盾的局限性,在较大区域范围内逐步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进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创新强农惠农新路径。苏州、无锡等地率先探索,通过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的“三置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促使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效。各地在为农民稳定务农收入外,多方广辟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以及非经营性收入等组成的非农产业收入的增收渠道,促使农民收入连续六年增收额超过五百元,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破8000元大关,达8004元,比上年增长8.8%;2023年达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与1997年的3270元比,增长1.79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4倍。2023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为2.56:1,2023年为2.52:1,大大低于3.33:1的全国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性思考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按现行统计办法计算,城市化率虽逐步提高,但统计城镇常住的农民工人数中有1/4的人尚未取得市民待遇,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住在城镇,却享受不到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这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开拓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镇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招致江苏城镇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从“化”字上求实效的这一要求。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珍视和发扬成功经验,又要正视和分析客观存在的差距,谋求继续创新、深化开拓新型城镇化的科学之道。
⒈进一步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和只求城市自我发展的思想行为,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这应视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型城镇化重在立足城乡统筹,切实化解“三农”难题。这方面的重点也是难点集中在 “化”字上。推进城镇化,关键有两“化”:一是“化”人,二是“化”地。这两者必须很好协调,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并进。如果搞城镇化只求将农村的土地大量“化”进城里来,“化”土地的劲头很大,而“化”人口则不在心上,由于种种歧视和障碍,使转出去的农民无法在城镇定居,难以转为市民;而在农村务农的又不能增加收入,造成化土地与化人口相脱节,那就不能说是城镇化的成功,只能说是“半拉子城镇化”或 “伪城市化”。江苏的实践表明:必须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创新,进一步坚决克服 “总量偏好”、“速度优先”的价值取向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转变对推进城镇化急于求成的惯性行为,坚决跨越传统体制下剥夺农民、牺牲农业并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城市化老路,转向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让更多农民转为市民,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过去较长时期里,江苏城镇化快速发展存在的缺陷就是重速度有余、重质量不足。一些城市沿袭我国大城市“摊大饼”式、人为扩容的外延扩张模式,城市的规划区大幅度地扩展,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招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运行机制受阻,“城市病”滋生蔓延。这样的城镇化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弱化了城市带动农村的内在功能和承载能力,适应不了“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迫切需要。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速度,更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抓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下功夫进一步扭转城镇建设中偏重规模扩张、忽视功能提升的倾向,切实治理“城镇化虚胖症”,使城镇化由偏重速度向着力提升质量转变,走向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
⒊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理性视角,看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特别要注意既适时遏制片面大城市热,又能引导防止或有效治理小城镇建设的无序化。
推进城镇化,包括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讲究的是大中小城镇的相互协调、互动并进,以求城镇体系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提高,这也正是江苏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进程所表明的。大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区域城镇体系的总枢纽,在引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失的“龙头”作用,必须得到应有发展;小城镇则是“城尾乡首”,不仅进镇的门槛低、对农民吸引力强,而且它们是联结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所必需的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建设城镇体系的纽带。因此,大城市,小城镇,两者偏颇不得。现在很多地方有大城市偏好倾向,都去规划建设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且在规划实施中还不断加码,表现了加快发展大城市步子刻不容缓的“浮躁症”。大城市偏好的结果,就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城市病多多,同时又使小城镇被“边缘化”。联系我们是个大农业国而现今还处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国情来看,发展有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可以减轻“摊大饼”式的过度化大城市病,缓解大城市里集聚越来越多离土转移农民就业和市民化的压力。这就更显得合理规模的小城镇对于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当然,小城镇不是越小越好,没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小城镇也是不可持续的。当前乡镇建设中出现“拆旧建新”风,招致圈地乱象的发生,更是祸害无穷,必须坚决反对,保障小城镇发展在合理布局下有序进行。
⒋新型城镇化的顺畅持续推进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战略保障,江苏城镇化正是在转轨转型相互推动中走上新路的,今后要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开拓,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
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无论是从协调好大中城市与周围农村的关系而言,还是从处理好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建设小城镇的关系而言,都必须通过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突破城乡分治、市县分割的传统管理的体制束缚。江苏在这方面应是有深切体会的。目前,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城市分工、定位仍然不明,在市县彼此自成体系、“块自为战”下,城镇群体和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功能类似的深层矛盾尚未破除,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协调性不强,包括都市圈建设进展不快,因而还阻碍着全省城镇体系整体效益的化和综合承载力的应有提升。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新型城镇化开拓上路的过程,必须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协同作用下才能持续推进。
第六篇 关于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7600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_____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_____经济区和_____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__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_____省委书记_____同志对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_____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_____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_____经济区和_____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_____在加快建设_____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_____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___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__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__亿元(____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_____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____年,_____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_____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_____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_____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____年完成社会产值__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__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____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_____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_____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__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_____,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_____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_____、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_____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着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_____,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_____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_____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_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振东新区,建设居民公寓____多套,家属楼__多栋,新建住宅面积__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___方米,基本解决了全镇近_万人的居住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__多家企业,带动___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__%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__%。在_____耐火材料企业中__%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_____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_____人也有一定比例。____年_____人均收入达到____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_____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_____大学、_____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_____凝聚力和向心力,_____人制订和总结出_____精神,即爱_____,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_____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_____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_____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_____省委书记_____在视察_____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着提高,这是_____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_____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_____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____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_____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_____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___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_____、镇长_____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_____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_____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_____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_____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_____,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_____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_____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_____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_____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_____、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_____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_____、洛阳的“后花园”及_____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___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___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_____省和_____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_____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_____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_____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_____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_____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______西路、陇海西路至_____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___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_____“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_____经济区建设和_____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着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_____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_____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_____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第七篇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7400字
引 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__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__经济区和__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__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__、镇长__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__省委书记__同志对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__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__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__经济区和__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__在加快建设__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__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23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__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__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__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__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__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23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__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__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__,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__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__、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__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__,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__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__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__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__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__人也有一定比例。2023年__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__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__大学、__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__凝聚力和向心力,__人制订和总结出__精神,即爱__,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__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__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__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__省委书记__在视察__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__、镇长__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这是__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__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__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____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__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__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__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__、镇长__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__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__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__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__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__,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__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__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__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__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__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__、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__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__、洛阳的后花园及__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__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__省和__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__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__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__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__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__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____西路、陇海西路至__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__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__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__经济区建设和__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__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__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
4.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__经济区建设中的长久战略任务,是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应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生态环境,切实建成品质优良,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社区。
第八篇 2023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6150字
2023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并首次将城镇化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推进衡阳城镇化发展,十二届省人大代表石鼓区小组一行深入石鼓区角山乡,就角山乡小城镇发展这一命题,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乡(街道)干部、居民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石鼓区及角山乡基本情况
石鼓区现辖2个乡、7个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属松木工业园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万人。作为石鼓区两个乡之一的角山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东接松木、黄沙湾,南依蒸水,西连蒸湘区呆鹰岭镇,北靠衡阳县潮江乡,现辖杨岭、茅茶亭、旭东、三星、五星、角山、杨泗、云山、莲花、银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
二、角山乡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年来,石鼓区按照“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和“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思路,十分重视角山片区的开发建设。在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区”(蒸水以南传统商贸区、蒸水北岸特色商业区、合江套新兴商业中心区、蔡伦大道沿线新型服务业区、火车北站物流区、角山都市农业区、松木精品工业区)中,角山片区被定位为都市农业区,拟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为支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角山小城镇周边土地,把角山乡建设成为“衡阳的菜篮子,石鼓的后花园”,打造特色宜居卫星城镇。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交通更为便捷。衡角公路纵贯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内环西路横穿东西,南岳高速、蔡伦大道纵横交错,乡村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网络。供电供水更有保障。电网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阳变电站在角山乡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备条件,探明地下水储存丰富,日供水能力在1万吨以上。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政务大厅、中心卫生院、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综合文化站、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建设广场、公园、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角山乡小城镇发展优势
(一)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角山乡小城镇毗邻城区,它距衡阳市中心城区仅6公里,距离投资120亿元的商贸物流航母---华耀城不到5公里,距离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离华源、中湘等大型专业市场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上北下南、东来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阳最具潜力的卫星小城镇
(二)有良好的环境优势。角山乡依山畔水,森林资源储备丰富,植被丰茂,蒸水河、杉旭河穿乡而过,水资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护完好,远离工业园区,位于中心城区边郊,既无污染,又无喧闹,实属适宜家居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有殷实的产业优势。2023年,三星蔬菜基地进入衡阳市蔬菜基地项目笼子。三年来,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品、一方一品”的发展思路,朝着“全国一流、万亩连片无公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4887亩,核心示范区连片蔬菜种植面积达2800余亩,建设蔬菜单体大棚600个,连栋大棚43500平方米,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8000余吨,引进了领军现代农业、乐富蔬菜等14家现代农业企业,华桂、君玲等2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别是经营元宵、粽子及月饼等传统土特产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湘南市场第一,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
(四)有明显的规划优势。根据衡阳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区域已规划为城市拓展区。这必将极力推动石鼓区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并为角山乡的小城镇建设提供绝佳契机,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区域则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牲猪和水产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衡阳市“十二五”规划和石鼓区“南优北拓”发展战略也明确提出,要将角山乡的水、电、路、气统一纳入规划,届时角山小城镇基础设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贸物流优势。当前,石鼓区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区域布局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投资120亿元的华耀城项目将打造成一个辐射湘南、粤北、桂东、赣西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项目现已动工建设,计划在5年内建成;投资12亿元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崇盛国际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将于2023年建成。这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项目为角山乡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角山乡位于3条高速公路出口处,并且紧邻华源建材装修市场、中湘机电市场、五一批发市场,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滞后。角山小城镇既没有总体发展规划,又没有控制性详规,在建设过程中也对规划不够重视,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等情况时有发生。虽然2023年,角山乡就开始着手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但因规划设计经费过高(达到15万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居民建房的自发性较为普遍,集体建设的随意性较为突出,使小城镇的总体布局愈加凌乱、无序。规划滞后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众对小城镇投资置业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不全。2023年,投资建设和完善了1个集镇农贸市场、1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个综合文化站、1个居民集中建房示范点等基础设施。但是,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导致有条件的农民不愿意到小城镇居住,小城镇人气无法聚集。
(三)产业支撑不够。三星蔬菜基地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地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企业不够,产供销产业链还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闲、绿色餐饮等种养殖衍生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对繁荣小城镇的贡献非常有限。
(四)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三年区、乡两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区级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蔬菜基地建设上,开发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与此同时,角山小城镇还处于一个自我发展阶段,自身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十分缓慢。
五、几点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颈、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角山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既要保证科学性、超前性、发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请专业设计机构做控制详规。具体来讲,角山小城镇建设总体布局,从空间分布上,应突出“两点一线”,即以华耀城项目和角山乡政府为点,以衡角公路为轴线;从建设上,应突出发展重点,实行梯次推进,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两个层次,统一规划布局,梯度建设,合理确定市区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框架,让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对小城镇的建设要体现“八个一”目标:即有一条示范街道;有一幢标志性建筑;有一个小型公园广场;有一个高标准住宅小区;有一个水、电、路相配套的产业园区;有一处具有特色的小景点;有一个标准化的学校;有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政府在财政上应拿出资金扶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规划、设计等部门应按最低的收费标准,帮助乡镇进行规划设计。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症结,必须实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财政投。区、乡政府要抓住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用于完善城镇功能设施。充分整合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投入到小城镇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好该区在村民建房“统规统建”和“统规统建”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城镇品味。社会资本投。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把那些地段较好的闲置空地、过时建筑物等整合起来,通过运用bt模式吸纳外地、本地投资者,实施以产换资搞建设,以其土地开发权为回报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行以地生财,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贷投。努力争取国债、政府贷款贴息补助等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向农民及农村非农业企业发行城镇建设证券等方式吸纳资金,逐步解决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全方位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政府要尽快出台小城镇建设规划,策划小城镇建设项目,包装闲置市场资产,积极参加招商活动,借助招商联络点、互联网等平台,引进商家打造商贸或加工业中心,在实现经营业态升级的同时盘活闲置资产,提升经营效益。优化投资环境。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建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精简、规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费项目和审批事项,实行费用包干,政府代理、“一站式”办理制和集中审批的办法。凸显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特色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角山乡小城镇建设要按照“衡阳市的菜篮子,石鼓区的后花园”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生产,建设好角山乡农产品交易市场,狠抓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贮藏、包装;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格局。同时,结合蔬菜种植在抓好休闲农业,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积聚人气。充分利用角山乡地处城郊结合部、无工业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投资者,将之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小城镇。
2023乡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为有效推进梁集经济建设发展,促进各项工程进度,尽快展现梁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目标。5月15日,梁集镇人大组织了人大代表对梁集镇小城镇规划进行了调研和视察,并召开了座谈会。
一、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形成原因。
1、现有规划已经严重不适应梁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出现千户万面的现象,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梁集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居住的相对分散,电网、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
3、粗放建设,房地产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建房,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纵观全国,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发展住宅小区的局面,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二、梁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座谈会上代表们指出:
1、新农村与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
当前梁集镇新农村安置点选择在刘场组睢魏路以西,既建设了新农村,又壮大了小城镇建设。建设后无论是逢集还是平时,给居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机实行了新农村与小城镇的结合。梁集镇是县城的后花园,北边是同益农业示范已初具规模,梁集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引用自我摸出的拆迁置换的成功模式,同时要有所创新,改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将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农村的基础设施药尽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新农村农户拆迁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小城镇商贸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由于宁江工业园和农业园的划出 ,使梁集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厂落户梁集,使农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镇。同时还要发展高效农业,释放农村劳动力人口,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频繁,一方面繁荣了小城镇的商贸,另一方面又会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规划设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
首先,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梁集应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城镇布局规划、建筑风格、颜色基调等方面都要协调好。
其次,还要加大对道路、电网、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到梁集来投资开发,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区,成为梁集的标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环境。
4、新农村与省级现代农业综合项目密切结合起来。
首先梁集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进行土地综合治理,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行,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使徐州同益农业项目成为省内一流,领跑江苏的示范项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功能定位于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及循环的现代农业。重点在于发展蔬菜种植和果蔬深加工。
其次,要发挥项目区的效益,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实行以土地招商,积极吸引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精品区建立基地。要完善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硬化、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标准。目前离项目区总体的规划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我们开动脑筋,一方面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当地种植大户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使新农村的农民一部分在产业化企业就近打工,另一部分放下包袱外出打工,农民逐渐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加上田租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比以前就大有增加,真正实现富裕农民。
通过调研后代表们认为,当前梁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带动梁集经济发展的两根纽带,是发展梁集镇的经济面脉。镇政府一定要紧紧把握时机,顺势发展,寻求机遇、谋划长远发展。最后,人大代表指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梁集镇小城镇建设面貌。做大做强徐州同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围绕小城镇建设,实现土地合理流转,立足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化,真正让新农村住户过上城镇化的生活,不再有后顾之忧。
第九篇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000字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第十篇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1950字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__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
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
三、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__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_____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